道在本分上得
作者:东方阳熹 来源:道德网站 http://www.daode.org/一位同学问我说:“我学佛也有多年了,怎么还是不能开悟见性啊?你看我有什么问题啊?” 我说:“你这个人悟性、脾气、性格都很好,为人也善良,因为你总是向外求,向外找,所以没得着道。”
“我自从找到道德网站,就不再往外找啦”,她说。
“你没事时就泡在网上跟别人在那里用QQ聊,要不然就是往寺庙里钻,这还不叫往外找吗?”
“真是瞒不过你的眼睛,其实我也知道认心、修心这个理,可我没事儿时还是喜欢到庙里逛逛,跟别人聊聊。”
“道在内,不在外。你把精神寄托在外面事物上,这叫迷假失真。”
“和同修聊聊,有时也能够对自己有所启发。”
“在未悟之前,这种方式有好处;已悟之后,必须学会‘致虚极,守静笃’才行。”
“什么叫‘致虚极,守静笃’?”她问。
“‘致虚极,守静笃’出自《道德经》。人本来就在道中,道是清净无欲的,你总是用欲望扰动他,用色相迷惑他,当然得不着道。”
“‘致虚极,守静笃’,就是守性不移,对吗?”
“对。《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你不能断了外尘相,此正是著相。人不能断了外尘相的迷惑和追求,情牵物扰,心就安定不下来;心安定不下来,意就沉不下来;意沉不下来,意念纷飞,自心乌烟瘴气,真心、真光就透不出来。”
“我若是出家,割断尘缘,是不是成佛最快啊?”
“陈晓旭出家了,而且捐了那么多钱,最后她不但没成佛,而且连自己的疾病都没有调理好,这是为什么呀?”
“我一直也弄不明白这个问题,你能够给我讲讲吗?”
“道在内,不在外,并不是出家皈依了某个宗教,皈依了某个法师,才能够得道。”
“有法师说,出家是很殊胜的,有些人想出家,还没有这个福分呢。”
“出家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精神的觉悟和解脱,而精神的觉悟和解脱在于觉悟自心,不在于外在的形式。”
“也就是说,见性明心在于明理,而不在于是否出家,对吗?”
“对。陈晓旭是被错误的理论给欺骗和愚弄了,也可以说是被自己的主观迷信害死了。陈晓旭当初若是能够学习和相信王凤仪善人理论,一定能够得救。”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王凤仪是真正的觉者,真正的善人,他不用道和佛法迷人、骗人。道是人人所固有的,并不从外得。也就是说,人们必须放下一切心外的追求,放下各种的分别妄想才能够得道。陈晓旭不知自心是真佛,她把人生的希望和光明寄托于心外的事物,为了自己能够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抛下自己的家庭和事业,此是舍了自己的本分和正道,出家后又拿个苦心学道,拿个欲望求佛,拿个贪心往生,如此离道太远啦,又怎会有好的结果呢?”
“抛下自己的事业出家,不正是放下吗?怎能说出家就是舍了自己的本分和正道呢?”
“真正的放下在心里,不在形式。若是人人都抛家舍业,这个社会还能够正常延续吗?”
“你说的也对。可是人在红尘幻境中,又怎能得道呢?”
“道在本分上得,就如同莲花必须在污泥中生长、开花、结果一样,若是离开这个土壤,不但成不了道,还会走向灭亡。王善人说:‘茄子在茄秧上成,黄瓜在黄瓜架上成。茄子移到黄瓜架上成不了,黄瓜移到茄秧上也成不了。人也要不离本位,才能当体成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像陈晓旭这种人,该怎样得道呢?”
“王善人是在扛活中得的道,也就是说,他是在自己的本分中得的道。因此说,每个人必须在自己的那根秧上,那个架上才能够成道。这个秧和架就是自己的本分,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环境。有关个人的本分问题,我已经在《黄帝经讲义·人的本分》中详细论述了。人干什么得吆喝什么,把自己的本分做好就是道。陈晓旭也是一样,首先她必须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然后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健康的精神状态,了解自心是佛的道理,断除心外求佛往生欲望,回归自心,如此才能够落底,落底才能够得道。”
“什么叫落底,为什么说落底才能够得道?”
“无欲无求,放下一切的分别妄想才能够落底,落底意才能够沉下来。一个人不能落底,意念纷纷,心理是无法获得平衡的。心态不平和,阴阳就不会平衡;阴阳不平衡,五气就不会协调;五气不协调,生理就不会健康。因此说,一个人若是不落底,甭说得道,就是获得身心健康都很难。”
“让她出家,不也是出于好心吗?”
“出家也要因人而异,否则就会好心办坏事。王善人说:‘志界的人对他人的道都知道,所以不替人着急,因为既然知他的道,就知他早晚必能归在道上。像麦子和高粱,种的日期差不远,而五月收麦,八月收高粱,农人也不着急,正因为知道物各有时呢。’人们无论是出于好心,还是出于宗教和门派利益,为了引诱他人加入自己的宗教和门派组织,使其抛家舍业,丧失自己的本分,此如同把黄瓜移到茄秧上一样,等于是害了他。”
“可人在生活工作中,什么时候才能够得着真道呢?”
“什么时候不迷,什么时候得道。”
“怎样才算不迷呢?”
“不迷不是逃避,而是心超物外。学佛者什么时候对人世间的种种事情真正看破了,做到好事坏事都不动心,在尘出尘,在相离相,当下就凤凰涅槃了。”
……
东方阳熹
写于:2009年元月22日
[ 本帖最后由 久久归一 于 2009/5/19 16:48 编辑 ] 王凤仪老先生的确是高人 作者所说,是禅宗的修习方法,一切不住,当然不能有欣厌之心。
不过净土法门,首先要欣厌之心,愿生极乐世界,厌恶娑婆世界。
欣厌到了极处,就成功了。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