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让汉代医简《治百病方》悄然复活

2010/11/17 23:12|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7935| 评论: 0

摘要: 说到我国古代医学,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很少人听说《治百病方》,它是一部出土于武威的简牍本医籍。这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的医药筒牍。(东汉早期的文物 ...
说到我国古代医学,可能很多人都知道《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很少人听说《治百病方》,它是一部出土于武威的简牍本医籍。这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比较完整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的医药筒牍。(东汉早期的文物)


  省文物考古所副所长张德芳介绍,1972年11月,武威旱滩坡兴修水利时发现了一座墓葬,年代大约为东汉初年。后来,从墓中整理出土了简牍92枚,简牍装在一个麻质囊袋中,置于棺内死者头顶。棺前竖木质鸠杖一根,可以推测墓主人可能是一个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老中医。医简的出土引起了国内考古学家、历史学家、文字学家、中医学文献研究和临床工作者的极大关注和重视。治百病方》中已能灵活运用异病同治和同病异治的方法。该书所录30余个方剂中,几乎全为复方,且剂型多样,包括汤、丸、膏、散、醴、栓等。并载药物近百种,其中半数为《伤寒杂病论》所用
  这批医简的内容全属医方类,每一条目列方名、病名、症状、药物名、用药剂量服药方法、针灸穴位、禁忌等。全书体例多是一病一方,共存医方30个,涉及内科、外科、妇科五官科针灸科。方剂中所列药物有100多种,其中有69种见于《神农本草经》,11种见于《名医别录》,还有20多种为上述两医书中所未收。这些药物在简牍中大都是作为复方成分出现的,一个方剂用药可多达15味。这部木简医书包括了临床医学,药物学针灸学的丰富内容。
  对于这部简本《治百病方》,中医界一般都会把它与出土于马王堆三号汉墓的简本《五十二病方》作比,《五十二病方》堪称“方书鼻祖”,但学界公认武威汉墓出土的《治百病方》内容更完整,更具体,更明确。它反映了汉代的医学水平,表明当时中医的临床医疗,不仅已牢固地树立了“辨证施治”的原则,而且已形成了较严整的科学体系,对于校订古代医药文献,弥补方剂学的某些空白起到了重要作用。
  武威汉简的医方于今人是否有效,我们不得不提到省中医院风湿病科主任张延昌,他从1991年致力于研究武威汉代医简,先后发表论文50余篇,主编了《武威汉代医简研究》
  《武威汉代医学注解》等3本医学专著,并完成“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药临床应用研究。张延昌将武威医简药方古为今用,在临床上使用了一部分方药,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认为“医简出于实践,用之有效”。比如以汉代医简药方为主研制出了“祛寒逐风合剂”和“清热逐风合剂”,在临床上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进一步说明武威汉代医简所载方药至今仍具有临床价值。
  这些医药简牍,使用松、杨两种材质,包括简78枚,牍14片。简长23—23.4厘米,属于先编后写,有三道编绳,出土时编绳痕迹尚清晰可辨。简的宽度为0.5—1厘米不等,大致可分为宽、窄两种。简牍作为书写汉字的载体,一般字多时写于编连成册的简上,字少时则写于牍。这批医药简牍的出土是1949年来我国文献考古工作中很重要的研究资料,它为进一步探讨汉代简册制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通过这批简牍的长度、编连、缮写、容字、题记、收卷、文字等各方面的考察,可以较具体地考定汉代简册制度。此外有学者认为武威医简对于汉代医疗制度和经济史研究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本文内容由 胆一 提供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