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黄帝内经探讨:数字与生命-第6章 终极完美的理论

2011/6/26 20:00|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2512| 评论: 0

摘要: 第6章终极完美的理论 对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阴阳五行理论,我们已经做了一个初步的探讨。这一章,我们就把前面几章的内容总结一下,以便大家对中医理论有一个更加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6.01中医理论与诺贝尔 ...
第6章  终极完美的理论

中医理论的核心内容——阴阳五行理论,我们已经做了一个初步的探讨。这一章,我们就把前面几章的内容总结一下,以便大家对中医理论有一个更加系统和完整的印象。

6.01  中医理论与诺贝尔奖

我们在上一章中提到,河图洛书作为中医理论的源头,可能是史前文明的遗物。要是万一真的没有史前文明,那中医理论岂不成了无源之水,空穴来风?那倒也不是。我们的古人认识世界的方法与现代科学是完全不同的。不同的认知方法,不同的探索途径,可能会使两种理论的差别犹如天壤之别。所以我们的古人也许得益于自己认知世界本原的独特思路,从而在数千年前就洞彻了这个世界的本质,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不管有没有史前文明,河图洛书所蕴含的深刻道理肯定是没错的,河图洛书所揭示的就是这个世界的最深刻的本质。
在上一章中我们还谈到过,中医理论中包含了相对论的内容。如果从中医理论的源头——河图洛书来看,河图洛书本身不是数学方程,而是一组分散独立的数字,这一点,其实又具有了量子理论的内涵。我们在讨论一六为水的时候也提到过这一点。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被誉为上个世纪最伟大的理论,如今我们在中医理论中也都可以看到它们的身影。
现在,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说,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理论就是这个世界上最完美的理论。中医理论是如此的完美,甚至连相对论和量子理论都被包含在内,那为什么没见中医理论获得诺贝尔奖呢?
其实中医理论已经获得了不少诺贝尔奖,只是发给别人了。比如杨振宁和李政道因为发现宇称不守恒原理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而宇宙不是完全对称的这一点,在《黄帝内经》中不过是一条常识。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讲:“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类似的例子其实还有。比如中国中医研究院的黄龙祥教授就在其著作《中国针灸学术史大纲》中提到,西方人因为把中医针灸理论中的一些常识联系在一起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中医理论中的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却可以在现代科学这里改头换面一下而获得诺贝尔奖。如果现代科学全都理解了中医理论的实质,那我看以后的诺贝尔奖完全可以由中医理论全都包揽下来。
引用这些例子只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虽然中医理论还没有直接获得过诺贝尔奖,但这并不能说明中医理论不科学,相反,我倒认为是诺贝尔奖现在还没有资格来评价中医理论。所以我们也大可不必为此而妄自菲薄。
如果说到这里你还对中医理论持怀疑的态度,那我只能说,跟你无法沟通了。

6.02  完美的阴阳五行理论

《黄帝内经》用相生相克把水、火、木、金、土这五行有机地组织在一起,形成了五行之间密不可分的完美体系。
五行相生是: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
土生金,可以使平地起高山;金生水,可以让青山绕绿水;水生木,可以使沙漠变绿洲;木生火,即万物生长靠太阳;火生土,就是万千生灵土中灭。
五行相克是: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火克金就是冰川融化,水涨船高;金克木就是雪峰之巅,不毛之地;木克土就是土欲静而木不止;土克水就是水欲流而土留之;水克火就是寒自水生,热因寒去。
如果我们再仔细地分析一下五行的相生和相克,就会发现,相生和相克其实都是能量的传变规律。
五行相生就是能量的逐行传递。金生水,就是山顶的积雪吸收能量变成了水;水生木就是植物利用光合作用,吸收水分储存太阳能;木生火就是植物是其他所有动物的食物来源,从而使能量在食物链上逐级后传;火生土就是所有生命所储存的能量最后都变成了土;而土生金则是能量的最终存在方式——土逐渐积累和西移的结果。
能量在五行相生的传递过程中,我们看到有两个能量吸收点。一个是金生水时,水吸收能量;一个是水生木时,木吸收太阳能。我们再看一下植物光合作用的细节,植物主要靠叶片来吸收太阳光。叶片在植物植株的最外层,就象人体的皮肤,而植物也是靠叶片上的气孔来呼吸的,这与我们所说的人的皮肤也是一个肺是多么的相似。这说明,植物的叶片跟人的皮肤一样,五行也应该属金。叶片吸收水分以储存太阳能,从这个角度来看,与金生水其实是完全一致的。
至此,我们就可以说,能量是在金生水的环节从外界进入五行相生这一循环过程的。五行相生虽然如环无端,却不是封闭的,能量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被吸收而进入到循环的内部。
我们再来看五行相克。水克火,就是水把火或太阳的能量吸收了;火克金就是能量可以把积雪或金属融化;金克木是山顶严寒吸收能量,导致植物无法生长;木克土就是植物可以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土克水就是土壤可以留住水分以保存能量。
在五行相克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水是能量的载体。水吸收能量,土把水留住,水又被植物吸收利用。而在火克金或金克木的环节,其实反应出的是金生水的本质,也就是说,外界的能量在金这个环节被水吸收,从而进入五行相克的循环。
五行的相生相克,其实是从不同的角度在阐述同一个问题。那就是能量以水为载体,在生命体中循环传变的过程。正是有了五行相生相克这两种相互制约的不同作用,这个能量的循环传变过程才得以自我调控而运行不息。
五行相生中金生水,中医理论中又有金水互生的说法。金代表了一种寒气,金生水是指寒凉的地方冰雪吸收能量可以变成水,水生金则是指冰雪融化形成水的过程中能量被吸收,可以导致外界能量的减少和温度的降低,从而形成一股金气。这与我们讨论过的太阳寒水的含义完全一致。所以金水互生其实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金在色为白,水在色为黑。黑白对光线的完全吸收或完全不吸收,其实也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这跟我们讨论过的阴阳水火的概念也完全类似,都是反应了同一个问题的两个相反的方面。
中医的阴阳五行理论,把能量在生物圈内的转变与传递规律简洁而准确地表达了出来。这种规律,在人体内部也同样适用。
阴阳五行理论完美地解释了这个世界的本质,它留给我们的印象已经远远超过了震撼。

6.03  意识与文化

人是能量的最高积聚形式,人类的意识就是能量高度集中的产物。我们在第0章曾经讨论过意识与气的关系。意识是能量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意识本身虽然不携带能量,但是意识所携带的信息却可以对能量产生确切的影响,从而进一步对生命的过程产生作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意识也可以算作一种潜在的能量。
人类意识的产物,千百年来地积累,就形成了我们所说的各种文化,也可以叫做知识。我们把这些知识或文化记录下来,就成了自古至今汗牛充栋的书籍,以及互联网上海量的信息。
那么文化的实质是什么呢?文化其实就是人类意识的社会存在形式。
我们经常用对牛弹琴比喻一个人的愚不可教。牛不光听不懂琴声的韵律,如果我们拿一本《黄帝内经》给牛看,在老黄牛眼里,《黄帝内经》也不过是一口草料。那么《黄帝内经》的丰富内容和深刻含义哪里去了?
这就反映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虽然《黄帝内经》的内容确实是记载在《黄帝内经》这本书里,但是这些内容如果离开了人的意识,它们存在与不存在又有什么区别呢?
所以,《黄帝内经》的真正内容,并不在《黄帝内经》这本书中,而在于我们每一个学习热爱她的人的意识里。我们把《黄帝内经》的内容记录在书中,只是把书作为一个媒介,好让《黄帝内经》的内容能够在不同的人的意识中传播并留存,防止因为人类个体的死亡而导致《黄帝内经》的内容失传。
说透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继续来谈一谈文化的本质和内涵。
文化实际上是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意识是高度集中的能量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功能,所以文化就从某种角度上代表着一种巨大而无形的能量。而能量可以影响和改变这个大千世界的一切。文化正是以其对意识和能量的作用,对我们这个世界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俗话说读经开智,就是讲文化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许多大的企业也都非常注重企业文化的建设,也是借用文化的力量来加强对员工的引导和管理。
我们的国家领导曾经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多么伟大的论断!
文化的这种力量,还被中医直接拿过来用于治病。
杨辅仓编写的《中医趣谈》中记载了一个《孝经》治病的故事。南朝儒医顾欢的村中,有一富翁因和老母怄气,得了胸口闷痛之症。顾欢知其素不孝敬父母,于是让其将家中《孝经》放在枕边,恭敬拜读,每日三次,与早晚三次服药相同,绝不可疏忽。月余之后,该富翁不仅病症自愈,而且开始孝顺老母。
还有我老师的一则医案。同样是情志疾病,不过是用中药来治疗的。
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内经教研室的王洪图老师给我们讲课,谈到了他的一个病例。患者别无他病,就是一天到晚老想唱歌。根据《黄帝内经》的理论,脾在声为歌,于是王老师从脾的角度给予治疗,这个患者很快就不再唱歌了。这与我们在第0章谈到的以怒胜思的例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医用文化,用药物,或者直接用情志,都可以治愈疾病。
种种手段不同,理论却无二致。因为它们都遵从内经的理论,其作用机制在本质上其实是完全一样的。我们来看看是否如此。
中药讲究四气五味,就是讲不同的中药有着寒热温凉和辛甘酸苦淡各种不同的阴阳偏盛之性。中药饮片本身大都来自天然动植物或矿物,是能量在自然界中的一种存在形式。利用药物的偏性来调整人身的阴阳,其实就是用药物的能量来影响人体能量的运行转化过程。
在情志疗法中,情志作为意识内容的一部分,就跟文化一样,也可以影响和改变人体能量的运动状态。
针灸则是从经络的角度来干预人体能量的运行机制,而且在第0章中我们也讨论过,针灸的过程,必然包含了针灸医生的意识在内。针灸就是用意识和微针来改变人体能量运动状态的另一种形式。
所有的中医治疗手段,其实最终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那就是调整人体失常的阴阳运行,也就是调节能量在人体内的运动过程。

6.04  对肿瘤疾病的思考

肿瘤患者一个共同的痛苦就是难以忍受的疼痛。那么疼痛的本质是什么呢?
《素问•至真要大论》讲:“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痛属于心。心是什么?心为君主之官,主一身之神明,五行属火。
人必须有感觉才能知道疼痛与否。而心主神明,所以《黄帝内经》讲痛属于心是有道理的。那么疼痛与心属火有什么关系吗?
《素问•举痛论》讲:“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疼痛的原因是气不通导致的,这就是中医理论中常说的不通则痛。那我们就进一步分析一下,不通为什么就会痛呢?
《素问•举痛论》接着讲:“寒气稽留,炅气从上,则脉充大而血气乱,故痛甚不可按也。”
原来不通的时候,炅气就会上来聚集在阻滞的地方,引起疼痛。炅气是什么呢?就是热气,就是阳气,就是能量。
人体是一个能量转化和传递的庞大系统,人身阴阳永不停止的升降出入运动,就是能量在体内不停地转化和传递。
如果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这个能量的运行过程出现了障碍,就会使能量集中在阻滞的地方,不得疏散而让心神感觉到,从而产生疼痛的感觉。
所以治疗疼痛的方法就是去除障碍,疏通阻滞,疏散淤积的能量。这与中医理论中通则不痛的治疗原则完全一致。
肿瘤患者的肿瘤,就是病变局部淤积的能量太多形成的,其剧烈的疼痛也是能量堵塞程度过高引起的。所以对于大的肿瘤,手术切除确实是见效最快的办法。对于无法手术治疗的患者,在正气未虚的前提下,中医泄热通下的方法,也可以去除一部分瘀热,减轻疼痛。而对手术后的患者,扶正驱邪,疏通阴阳,防止复发,就显得犹为重要。西医的放化疗在这方面几乎没有多少作用,对患者而言,无异于慢性自杀
肿瘤的另一个特性,就是低分化细胞的恶性增殖,这其实就是肿瘤形成的原因。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就是阳气不能正常地收藏,就是能量在局部的异常淤积。所以对肿瘤的治疗,从肾主收藏的角度入手,也许会有所突破。这一点,刘力红教授在《思考中医》中,其实已经提到过一个老中医的绝招。
白血病又被称作血液肿瘤,多见于年轻人和儿童。中医对此有没有好办法呢?白血病本质上是骨髓正常造血功能的缺失。许多患者只好以换血维持生命。从中医理论来看,肾主骨生髓,而脑为髓海。中医治疗也只能从补肾生髓的角度去用药。这样看来,现代医学的骨髓移植应该就是最佳的治疗方案。
然而骨髓移植费用太高,不少患儿好不容易找到了配型符合的骨髓,却因为负担不起昂贵的医疗费用而不得不放弃治疗,让人痛心不已。
这又让我想起了杨辅仓在《中医趣谈》中记载的一则医案。
山西人王尧忽觉头痛,服药无效。入太医院求名医诊治,医师诊脉良久说:“得此绝症,只有一月光阴,无药可治,速回家料理后事。”回家的路上,王尧巧遇同乡名医傅青主。傅青主为王尧诊脉之后,也说病无可救,不过给了王尧一个偏方,让他回家一试。傅青主让王尧收集十余顶健壮青年戴过的旧毡帽,煎成浓汤,制成膏药,早晚服用。数月之后,病证居然消失了。王尧就去见太医院先前为自己诊病的医生。医生听了傅青主的偏方后自叹不如,说:“我初诊你的病,知是脑髓亏耗症,只有活人脑可以医治,可活人脑从何求得呢?故曰不治。”
这则医案中王尧所患的脑髓亏耗症,与白血病的骨髓造血功能缺失应该是类似的,用活人脑治疗的原则跟白血病用骨髓移植治疗的方法也大同小异。那么,对于白血病的治疗,傅青主的偏方有没有适用的可能性呢?如果有,我们该怎样去进一步完善药物,提高疗效呢?这都值得我们深思。

6.05  对中医和西医的再次思考

在前面几章中,我们已经断断续续地谈到过不少中医和西医的不同之处。在这里,我们再集中思索一下两者之间的差别。
记得看过一则西方的小笑话。患者去医生那里看病,医生开完药后说:“这是治疗头的,这是治疗腿的,这是治疗胃的,明白了吗?”患者望着医生说:“我是明白了,可是药物它们知道自己该去哪里吗?”
这则小笑话其实是向西医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现代医学,真的知道自己所用的药物是如何在体内发挥作用的吗?
尽管现代医学有着看似非常先进的药代动力学等学科来指导着药物的研发和疾病的治疗。但是许多西药既使完全认真通过了三期临床观察,仍然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副作应在大量临床应用后被发现,有的甚至是在应用几十年之后才被发现。
这说明西医对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其实是不清楚的,所以西药在临床上的应用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尽管西医采取了新药三期临床观察等措施,来尽可能地减少这种盲目性,却也无法完全避免。三期临床观察这种做法本身,就是一种最笨的方法,这就足以说明西医理论对生命和疾病的本质在认识上是多么得肤浅。
而中医则完全不同。中医是确切地知道所用的药到哪里去了。这得益于中药的归经理论。
在中医理论中,所有的中药都有明确的归经。药物进入人体后,就一定会按照自己的归经到相应的地方去发挥自己的疗效,来纠正人体的阴阳失衡。
中医开的每一张方子,严格来说都是一种新药,那中医需要不需要对自己开的每一个方子都做上几年的三期临床观察,然后再给患者服用呢?根本不需要,自古至今,我们也没见哪个中医在给患者服药前还要先做临床观察再去煎服中药。相反,中医的高手也就是上工,不但清楚药物服用后会有什么反应,连什么时候会好转,什么时候会加剧,什么时候将痊愈,他也一清二楚。
难道中医开方不用做临床观察反而比西医的三期临床观察还严谨吗?其实中医并非没做药物的临床观察,而是所有中药的临床观察已经全部做完了。这个工作主要是由远古时代的神农同志来完成的,并把临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神农本草经》中,后代医家对此逐步加以丰富和提高,就形成了中医理论中威蔚壮观的本草学。所以中药的临床观察,决不是西医那样仅仅几年的短期观察。中药的气味归经,是临床观察了几千年的一个结果。
这样说来,中医与西医哪个更严谨,哪个更先进,哪个更科学,不言自明。
从这个角度来看西医,我们就会发现:
西医清楚生命的本质吗?不清楚。西医明白疾病的本质吗?不明白。西医知道治疗疾病的正确原则吗?不知道。西医有完美的治疗手段吗?没有。
那我们就会有一个疑问,既然西医什么都是稀里糊涂的,西医怎么还敢堂而皇之地把自己称为医学呢?对这一点,我倒可以为西医找一条非常充分的理由,那就是:不知者不为过。
所以,从中医的角度看,我们对西医的态度不能是一味地批评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有点传教士的精神,对西医要多加教化。
我们在上一章提到过,现在的西医理论发展到极致完美之时,就会变成中医理论。所以对西医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中医要多给予帮助,对西医取得的新的研究成果,中医也应该吸取其合理成分,以加深我们对中医理论丰富内涵的进一步认识。
我们期待着中西合璧的那一天早日到来。

本文内容由 根尘不偶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