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道医与儒医

2011/11/29 02:01| 发布者: 内外兼修| 查看: 5300| 评论: 0|原作者: 原熙|来自: 民间中医网

摘要: 在源远流长的中医体系里,在有籍可考的历史中,从三皇五帝至清代,我们如果细加留意,就会发觉在中医的流传过程中,基本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时间划分点约略为唐宋时期。 唐宋之前,医书典籍流传于世的 ...

道医与儒医


     在源远流长的中医体系里,在有籍可考的历史中,从三皇五帝至清代,我们如果细加留意,就会发觉在中医的流传过程中,基本可以划分成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时间划分点约略为唐宋时期。

      唐宋之前,医书典籍流传于世的并不多,多为后人加以整理所成,然只字片言之间,精辟独到。而以医名流传于世的,多为道家人物。如黄帝内经提及的黄帝岐伯,春秋时的扁鹊,汉时张仲景,东晋时的葛洪,南朝陶弘景、三国时的华佗,以及后面的孙思邈、王冰等,基本都具有浓厚的道家思想,诸如老庄的出世情怀,阴阳家的术数体系,丹道家的实践经验。有的甚至是神仙谱上的人物。这类人物多隐迹山林,餐风饮露,长期以修真养生为务,是以能观天之象,效天之行,常证内景,验应人体。所谓“知其体,明其用”。所以这类人物应属于真正的“道医”。

      唐宋之后,元明清代,中医因儒门弟子的深入,渐渐蔚然成章,形成了金元四大家以及历代各派,为中医往民间的发展奠定了大众化的基础。此时的中医逐渐没有了唐宋之前山林之间的飘逸与灵性,与对人体最直观的感觉;而代之以繁衍复杂的流派与病症的推演,而闻名于世的,多是儒生所出,甚至流传的医学典籍都有了儒家的印记,如《格致余论》、《儒门事亲》等。此后的中医偏重于“用”,而逐渐略于中医之体,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迷于器而渐失于天然之道。然儒家之内养,虽偏于入世,仍有定静之资,故亦能明医时出,堪称慈舟,时有不从众流,传承道医者,不绝如缕。因此,唐宋之后可算为“儒医”时期。

     近世有所谓“道医”,以符咒存思等,附会五脏六腑之名,属于道教学术之枝叶,并非真正内证所成之“道医”。

      “中医世家”之称,多兴于元明之后,即儒医之世。道医阶段几无此说。因中医之体,原为道之体,天地大道。道之体,纯一无二,道之用,千变万化。以用而言,有授受之法;以体而言,实无相传之物,唯人自行体会。

     近代以来,中西医结合,中医又进入了一个以西解中的时期。中医之体已渺不可闻,中医之用似乎又茫无头绪,其中因缘,颇值玩味。

     故凡有志于医者,当自思从何而入,能从浩瀚无边的医书中透出一线光明。

本文内容由 原熙 提供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