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少林寺“机锋辨禅”第二题有误

2011/12/1 06:51| 发布者: 庄野医| 查看: 2725| 评论: 0

摘要: 作者:东方阳熹 来源:道德公益网http://www.daode.org/ 少林寺举办的“2008年机锋辨禅三个辩题”如下:   1、“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2、宗下有云:“不思而知,落第二头;思而知之,落第三手”。如何 ...
作者:东方阳熹 来源:道德公益网http://www.daode.org/
少林寺举办的“2008年机锋辨禅三个辩题”如下:        1、“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2、宗下有云:“不思而知,落第二头;思而知之,落第三手”。如何才能是第一机?
        3、“不空如来藏是空还是不空?”
        第二题:“宗下有云:‘不思而知,落第二头;思而知之,落第三手’。如何才能是第一机?”,出题者将“不思而知”作了分别,故此题有误。
        “不思而知,落第二头;思而知之,落第三手。”源于《唐袁州仰山慧寂传》,此句原文是:“思而知之落第二头。云不思。而知落第三首。”
        释慧寂。俗姓叶。韶州须昌人也。十七岁出家,初谒耽源,已悟玄旨,后参沩山,问如何是真佛住处,沩山云:“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于言下顿悟。自此执侍,前后十五载。
        僖宗帝乾符六年,还袁州大仰山张化门,故以仰山之名为世知。唐昭宗大顺二年卒,年七十七。仰山继其师沩山之旨,师徒共创沩仰宗……。
        慧寂禅师深通无相无为般若,其讲法传道,直指人心,处处破执。《唐袁州仰山慧寂传》中记载有这样一个案例:“时韦冑就寂请伽陀。乃将纸画规圆相。圆围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头。云不思。而知落第三首。乃封呈达。”
        此文大意是说:韦冑向慧寂禅师请求偈语予以开示。慧寂禅师在纸上画了个“〇”,并在“〇”相下面写到:“思而知之落第二头。云不思。而知落第三首。”然后将此信封上,呈送给对方。
        “〇”即无极、心、道、如来佛性。“〇”空无一物,不落于语言文字,然而却是一切思想意识和见闻觉知的总能源。
        真空无相。起心即是妄,有二即非真,“思而知之”,已失心之本体,落于后天,故云“落第二头”。“二头”即两边。
        “佛法是不二之法”。无心亦无念,无念何知心?心是念体,念是心用;无心亦无思,无思亦无心;心即是思,思即是心;此为不二。“云不思。而知落第三首。”是说,若是断灭思想,即落顽空,此是落第三方。“首”,在这里是位次的意思,如:左首、上首。
        心是一真的存在。非有非无,非色非空,非念非无念,非思非无思,不落两边,不落中间,是谓一真。人们执著有无,是落于两边;执著心相、涅槃相、或顽空,是落于中间。六祖惠能大师在《坛经·机缘品第七》中说:“不作涅槃解。二边三际断。”即是此意。“不作涅槃解”是说不能著于心相,“二边三际断”是说要断除两边和三首(中间)的执著。
        后有不识经义者,主观臆断,将“思而知之落第二头。云不思。而知落第三首。”肆意改为“不思而知,落第二头;思而知之,落第三者。”,还有将其最后一句改为“落第三首”和“落第三手”者。没想到这条被人曲解的禅机语,不但没有受到批评和澄清,反被照搬照用,竟然出现在少林寺举办的“2008年机锋辨禅三个辩题”当中。此不仅有辱先圣先贤和佛教文化,亦是对末法时期佛教界的极大讽刺……。
        当今佛教界以非为是,以旁为正,以曲为直,以讹传讹的说法随处可见,真不知害了多少学佛者的慧命!
        下面让我来详细解释“机锋辨禅”第二题:“宗下有云:‘不思而知,落第二头;思而知之,落第三手’。如何才能是第一机?”为什么是错误的……
              心不是顽空。心虽然无形无相,空无一物,但却是一切思想意识和见闻觉知的总能源。心与念是相对待而产生,无心亦无念,无念亦无心;心即是念,念即是心;心即是想,想即是心;心即是知,知即是心;体即是用,用即是体;此为不二。
        无心亦无知,无知亦无心;知即是心,心即是知;故“不思而知”即是本觉
        觉性(心)有体有用。“不思而知”是体用不二,此同于经中所说的“常应诸根用,而不起用想;分别一切法,不起分别想。”。出此题者不明空色不二,体用不二的道理,不但错将“不思而知”进行了分别,还在分别上产生了“落第三手”的第三种分别,真是贻笑大方!
        经云:“起心即是妄,有二即非真”。从心的本体来说,“第一机”(即道、心),是不能用语言文字回答的,因为“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凡起心动念、落于语言文字者,皆是二,而非“第一机”。从“机锋辨禅”的性质而论,出题者无非是让人们通过语言文字解答问题,由此可以断定,此题并不存在机中机,而是一道错题!
        “不思而知”就是道之本体,即是一,并没有“落第二头”,出题者自分别,才产生了“落第二头”。既然“不思而知”即是道的本体,除此之外,更寻找什么“第一机”?按照出题者的逻辑,难道说把“不思而知”,即见闻觉知给断了,才是第一机吗?
        六祖惠能大师云:“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又云:“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又云:“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又云:“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
        由此可知,在相离相,在念离念,即是心之本体,即“第一机”。若把思、知、念、相给断绝了,心亦断绝,即落顽空。
              以下是本人对少林寺“机锋辨禅”三道题的解答:
        第一题:“万法归一,一归何处?”
        答:一归一处。
        解释:“万法归一”,一即是心,心即是一。心本来自在,故心无所归。若言“一归心”、“归原”,是心生分别。因此说,针对“一归何处”的提问,回答“一归一处”,是比较圆满的。
        第二题:宗下有云:“不思而知,落第二头;思而知之,落第三手”。如何才能是第一机?
        答:知者是第一机。(思者是第一机,也对。)
        解释:前面已经论述,此题有误。虽然此题存在错误,但并非不能圆满回答。无心亦无知,无知亦无心;心即知,知即心;体用不二,有无不二,空色不二。针对“如何才能是第一机”这个问题,回答“知者是第一机”,是比较圆满的。
        第三题:“不空如来藏是空还是不空?”
        答:非空非不空。
        解释:“如来藏”即心、如来佛性。心是一真的存在,非有非无,非空非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有即是空,空即是有。对于“不空如来藏是空还是不空”这个问题,若答“不空”,即落于有边;若答“空”,即落于空边。既不落于两边,又能够圆满回答对方的问题,就是回答“非空非不空”。
        “佛法是不二之法”,“有二即非真”,故凡是落于两端的回答,肯定是错误的。
        最后要说的是,禅是参的、悟的、证的,不是用来辨的。辨是为了悟,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知道得多。学佛者不断除名利恩爱、酒色财气,不真修实证,即使蒙对了一两个话头,又有何用?
        当今鹦鹉学舌的多,哑巴吃蜜的少。真修实悟才能够获得真实的觉悟和解脱,玩口头禅,耍小聪明,自欺欺人,如何了得生死大事!
      
        注:转载此文请在显要位置注明出处,否则就不要随意转载、摘引和盗用本站文章。
      

东方阳熹
  写于:2008年07月14日

      

返回目录

            附:《唐袁州仰山慧寂传》
              释慧寂。俗姓叶。韶州须昌人也。登年十五恳请出家。父母都不听允止。十七再求。堂亲犹豫未决。其夜有白光二道。从曹溪发来直贯其舍。时父母乃悟是子至诚之所感也。寂乃断左无名指及小指。器藉跪致堂阶曰。答谢劬劳如此。父母其不可留舍之。依南华寺通禅师下削染。年及十八尚为息慈。营持道具行寻知识。先见耽源。数年良有所得。后参大沩山禅师。提诱哀之栖泊十四五载而足跋。时号跛脚驱乌。凡于商攉多示其相。时韦冑就寂请伽陀。乃将纸画规圆相。圆围下注云。思而知之落第二头。云不思。而知落第三首。乃封呈达。自尔有若干势以示学人。谓之仰山门风也。海众抠衣得道者不可胜计。往往有神异之者。条来忽去。人皆不测。后敕追谥大师曰智通塔号妙光矣。今传仰山法示成图相行于代也。


[ 本帖最后由 久久归一 于 2008/8/25 21:17 编辑 ]

本文内容由 久久归一 提供



088.jpg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