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试发:金匮学习笔记---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2015/4/4 03:30| 发布者: david92003| 查看: 1115| 评论: 0|原作者: 未悟道

摘要: 《谭注》---谭日强《金匮要略浅注》;《何注》---何任《金匮要略新解》;《心典》---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语译》---中医研究院编《金匮要略语译》;王老---王雪华讲稿。 《谭注》:本篇是论述疮痈、肠痈、金 ...


《谭注》---谭日强《金匮要略浅注》;《何注》---何任《金匮要略新解》;《心典》---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语译》---中医研究院编《金匮要略语译》;王老---王雪华讲稿。

《谭注》:本篇是论述疮痈、肠痈、金疮、浸淫疮等四类疾患的脉证和治疗。---一般而言:痈肿,是外疡疾患;肠痈,系内痈之一;金疮,指金刃创伤;浸淫疮,是一种皮肤病。由于四者都属外科范围,所以合为一篇讨论。    **《脉经》篇名有“金疮”二字。


1浮数脉,应当发热,而反洒淅恶寒,若有痛处,当发其痈。
2师曰:诸痈肿,欲知有脓无脓,以手掩肿上,热者为有脓,不热者为无脓。


《谭注》:此两条论述痈肿初起的脉证和诊法。   脉象浮数,多属风热,故当发热;由于卫气被遏,故反恶寒,若有固定的痛处,则为营血凝濇不通所致,营卫壅遏,逆于肉理,故当发为痈肿。   
由于营卫壅遏不行,郁而化热,热胜则肉腐,故欲知其脓之有无,可用手按其肿上,热者则肉腐,为有脓;不热者则肉未腐,为无脓。
以上对痈肿的诊法,仅作原则性的提示,后世医家,在本条的基础上,又有所补充和发展,---除了验其热与不热之外,还从痈肿的软硬、陷起、疼痛、颜色等方面进行诊察,均须参考。


两点:一是,痈肿初起可以伴有发热恶寒症状,特征是病灶处局限性疼痛或压痛。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婴幼儿,例如,腹股沟的淋巴结肿大,只注意发热,家属和医生都没有及时发现而误诊的情况遇到过两例。二是,局部触诊以有热无热辩有脓无脓,临床实际远不止此。这里的热字,主要是理论解释的意义?


3,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薏苡仁10分 附子2分  败酱5分  ---为末,取方寸匕,以水二升,煎减半,顿服,小便当下。


肠痈之为病---把肠痈直接解释成就是阑尾炎,我觉的理由不充分。王老也不赞成这样的说法,认为少腹,应该包括左右少腹部,不限于右侧。我们就只以阑尾炎为例来看看条文吧。
其身甲错---谭氏解释为“身如鳞甲之交错”。如果文字方面没有问题的话,这显然与阑尾炎沾不上边。王老曲为之解,说是和肺痈篇的“胸中甲错”一个意思,是指“内有瘀血”的病机。全书涉及内有瘀血病机的条文方证并不少见,要说仲景用甲错来表示瘀血的病机,而不是临床可见之证,很难令人信服?或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皮肤表现?瞎猜!
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语译》认为:“如肿状”应在“腹皮急”之后、“按之濡”之前。  
王老,在按之濡后加标点,认为:“这在鉴别诊断上很有意义,在疑似证当中,你说‘腹皮急’,像咱们现在说,腹肌紧张,拒按,他不让你按,特别是有压痛、反跳痛的情况,但是,你再让我去摸准,它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因为它是痈肿,而不是积聚,所以,它‘按之濡’”。王老的说法自相矛盾,不论是不是阑尾炎,只要是把“腹皮急”理解为“腹肌紧张、拒按”,“特别是有压痛、反跳痛的情况”就不会按之软!这是急腹症腹部检查的常识。王老讲这里是因为如肿状,所以要和积聚病鉴别,道理是对的,表述不当。
腹皮急,是因为如肿状;按之软,是可以排除积聚病。问题是,第1条的外痈,有“若有痛处,当发其痈”,下条的肠痈有“少腹肿痞,按之即痛”,都有一个痛或按之痛的问题。“肿痞”,可以理解为“如肿状”,而这里的肠痈,到底有没有“痛”的问题?从阑尾炎来说,痛,压痛,或者反跳痛是临床诊断的基本依据。在慢性阑尾炎包裹形成的阶段,个别病人可见没有明确的腹痛,但是在阑尾区可以触摸到包块状物,压痛不明显。我遇到过一例男性,误诊很多年,做过包括胃镜、肠镜、腹透等多项检查,只有一个门诊实习医生,在病历上写了右下腹触及包块,而没有引起接诊专家的注意。显然,仲景这里说的未必是这种情况!
身无热脉数---谭氏:病属慢性,故身无热;热郁血分,故其脉数。
此为肠内有痈脓---《心典》说:“今腹如肿状而中无积聚,身不发热而脉反见数,非肠内有痈、营郁成热而何”?尤氏随文释义是对的,但如果离开具体条文,即使腹如肿状中无积聚,身不发热而反见脉数,也不一定就是肠痈。关键是仲景自己的“此为肠内有痈脓”七字,一锤定音,其它解释都必须以此为归结。
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搞不清仲景说的肠痈到底是咋回事,回到实际使用上来。谭氏说:用于慢性肠痈化脓偏于阳虚者,宜之;若痈虽已化脓,而阳气未虚者,则用《千金》肠痈方(薏苡仁、牡丹皮桃仁、瓜瓣仁)加败酱草为宜。
王老说:对于成脓期,薏苡附子败酱散为底方,可以配合红藤蒲公英,加强清热解毒作用。用附子还是不用附子,根据临证需要。对于阑尾炎的化脓,或者阑尾周围的脓肿可用,对于盆腔的一些炎性包块,特别妇科里面的附件炎,慢性盆腔炎出现的炎性改变比较重的,疼痛剧烈的,可以寒温并用,也可以用薏苡附子败酱散。
小便当下---应该是大便当下吧?


4,肠痈者,少腹肿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调,时时发热,自汗出,复恶寒,其脉迟紧者,脓未成,可下之,当有血;脉洪数者,脓已成,不可下也;大黄牡丹汤主之。
大黄4两  牡丹1两  桃仁50个  瓜子半斤  芒硝3合
---去滓,内芒硝再煎沸,顿服之,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


“大黄牡丹汤主之”属倒装句法,接在“可下之”之后。
《谭注》:本条论述急性肠痈的诊断和治疗。   急性肠痈,血瘀于内,故少腹肿痞;少腹与阴器相近,故按之即痛如淋;膀胱无病,故小便自调;营卫失常,故发热汗出恶寒;其脉迟而紧者,热毒未聚,其脓未成,故可下之,以通瘀血;脉洪数者,热毒已聚,其脓已成,故可下之,以防穿孔。大黄牡丹汤:大黄、芒硝,清下实热,丹皮、桃仁,行瘀活血,瓜子消痈排脓,故主治之。
肿痞:指肠痈之形肿于外而满痞于内。  


王老,以少腹肿痞,按之即痛断句,认为是肠痈特征。如淋,小便自调,看做是与泌尿炎症鉴别。结合方后注的“有脓当下,如无脓当下血”句,认为本方成脓未成脓均可用,也没有见过“下血”者。瓜子,有冬瓜仁和瓜蒌仁两说。主张配合红藤、蒲公英、败酱草使用。

使用大黄、芒硝或者加瓜蒌仁,或者使用现代急腹症的各种复方泻下问题,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对待。阑尾炎早期,部分病人有腹痛腹泻,次数不多,但西医认为泻下促进肠蠕动,不利于病灶局限。虽不能作为使用中药通下的禁忌,也还是要结合饮食、大便、病情综合考虑,下是基本方向,具体使用要斟酌。


对于阑尾炎,首先是个诊断问题。临床上对于分期、分型,病理性质甚至可能的方位都要有点推测判断。即便如此,症状和体征典型,能够做出临床诊断的病例,术中所见仍然有误诊的情况。就个人所见,一例长达七年的腹部胀满便秘,多次做过肠镜等检查,在我这里最终因为触及阑尾区包块,建议手术,结果是切除了约30厘米的结肠,病检报告结核性肿块。一例,我临床诊断为阑尾炎的女性,结果切除廻盲部肿物长达20厘米,病检报告炎性增生物。一例14岁儿童,我临床诊断阑尾炎,医院在决定手术前做了腹部CT,发现是邻近阑尾区的一个肿物压迫所致。其它,以右侧输尿管结石,右侧附件炎等误诊,甚至听说过一例右下肺大叶肺炎误诊为阑尾炎开腹的。中药使用前对于各种可能出现的少见情况,也应该持谨慎态度!
在上世纪70年代,单纯性阑尾炎,单纯使用针刺临床治愈率也不低。一般病例,使用西药肌注,中药常用。现在,少数输液治疗,多数住院手术。本村三十多年来,临床怀疑阑尾化脓、或者可疑阑尾腔内有粪石所致,合并比较严重的腹膜炎等情况者除外,则男性中西药保守治疗,大多数可以避免手术,基本无复发。女性设及妇科、产科问题,多数最终难免手术。有两例老年准备手术病例,保守治疗成功,后来偶尔轻度复发。孕妇和未成年人当慎。
例如,绝大多数阑尾炎,专家们解说的“少腹肿痞”并不明显,甚至可以说恰恰相反。总以西医急腹症知识,作为临床基础,这里主要学习中医医理和药理。
叹曰:当今之世,农村基层,中药治疗急腹症,已经时过境迁啦!


5,问曰:寸口脉浮微而涩,法当亡血,若汗出,设不汗出者云何?答曰:若身有疮,被刀斧所伤,亡血故也。


《何注》:所谓金疮,亦称金创。是被金属刀刃伤及皮肉筋骨外伤证。   一般金疮病人脉象是浮微而涩的,这是由于受伤后亡失津血过多所致;同时金疮病人也很少有汗,这是因为汗和血都属阴津一体。《内经》上说:“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虽然内证和外创病因不同,但道理是一样的。


6,病金疮,王不留行散主之。
王不留行10分八月八日采 蒴藋细叶10分 七月七日采 桑东南根白皮10分,三月三日采  甘草18分  川椒3分,除目及闭口,去汗  黄芩2分  干姜2分
芍药2分  厚朴2分


排脓散方:
枳实16枚 芍药6分  桔梗2分
排脓汤方:
甘草2两 桔梗3两  生姜1两 大枣10枚

7,浸淫疮,从口流向四肢者可治,从四肢流来入口者,不可治。
8,浸淫疮,黄连粉主之。(原注:方未见)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