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方:大黄、栀子各60g,三七、红花各15g,桃仁、蓖麻各30g,冰片5g,樟脑10g,芒硝180g。 用法:先把前四味药研末,再加入后五味药研成油腻之药散。使用时取适量蜂蜜调和,外敷患处,用塑料薄膜盖上包扎,每八小时换药一次。 方解:该方止痛消肿迅速,六小时后,红肿开始消退。 病例:唐某,男,45岁,患痛风三年。夜半突发关节剧痛,次日红肿痛热,用上药后一小时疼痛减轻,三十小时后症状消失。 献方人:王习培 痛风,在西医看来主要是关节痛,且尿酸高。中医没有这个说法,但中医有一种病叫做历节病。见《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痛,黄汗出,故曰历节。”也就是说,寸口脉的脉象是沉、弱。沉就是骨边,弱就是无力,那么也就是说是骨和筋有毛病。联想关节,不就是骨和筋的关系吗?关节不适,有三种情况出现:1.麻而不痛,血痹,黄芪五物汤为主,适用阴虚病人;2.又麻又痛,风痹,甘草附子汤为主;3.只痛不麻,历节病,乌头汤为主.2、3适用阳虚病人。 得到历节病的人有什么特点?肝肾亏虚,寒湿内侵;气血两虚,风邪入中;阳气偏盛,风湿侵袭;胃蕴湿热,外受风湿;偏嗜酸咸,肝肾俱伤。 1肝肾亏损,筋骨失养,是机体感受外邪,发为历节的决定性因素。即仲景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第4条原文指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寸口脉沉而弱,沉为病在里,主肾气不足,骨为肾所主,人身之气系于肾,肾气不足故脉沉,故曰“沉即主骨”、“沉即为肾”;弱为肝血不足,筋为肝所主,人身之血液藏于肝,肝血不足故脉弱,故曰“弱即主筋”、“弱即为肝”。所阐述肝肾先虚是发生历节病的主要原因。 2风寒湿热既可外侵,亦可内生,本病多以风为导,湿为体,湿邪重浊粘腻,滞着关节,故病势缠绵难愈。以风湿为中轴,历节病属寒者多,属热者少,但寒湿可郁而化热,形成寒热错杂之候。也是区别于一般风湿、寒湿、湿痹、血痹等的病机关键。 3胃蕴湿热原文第5条指出“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胃蕴湿热的主要原因是饮酒过度,或嗜食肥甘厚味辛辣之品,郁久化生湿热。 4气血两虚 气血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亏虚,则抗邪、防御、适应能力必然低下,邪气乘虚侵及而发历节病,原文第6条:“少阴脉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
常用疗法
1急则治标 历节病发作期,以标实为急,关节疼痛甚者难忍,所以仲景为历节设制二方: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用附子温阳逐湿,搜风散寒为君,臣以白术燥湿、利水,益脾气。麻黄散寒、宣肺,调水道;桂枝祛风、通阳,行血脉,佐以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养营血;知母苦寒而润,和阴泄热。此组药,不仅针对寒湿所化之热而设,且兼制温燥药,使其“疏风勿燥血,温散勿助火,化湿不劫阴”。寒湿历节设乌头汤,川乌配麻黄,开痹镇痛,臣以黄氏固卫益气;芍药、炙甘草柔筋止痛,白蜜甘缓解乌头毒。 治疗 历节病的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重点针对标实施治。
2缓则治本补益正气,增强机体抗病能力为首要任务,对病情静止期或隐匿期大有意义。肾气丸为“补阴之虚,可以生气;助阳之弱,可以化火,乃补下治下之良剂也”,可作为治本的代表方剂。因此可用于历节病肝肾亏损,筋骨失养的病情缓解期。
3标本兼治病情迁延,反复发作,血停成瘀,湿聚为痰,痰浊瘀血也为其病情迁延难愈的重要因素。大黄蛰虫丸主治虚劳干血留于体内,可用于关节变形强直、疼痛剧烈、肌肉萎缩、舌质青紫、瘀点瘀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