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参考着太极图观察这整个过程,就能得到非常清晰的认识。[1]
太极图的上端是“乾”位,“乾”属阳属天,对应着人体的头部;太极图的下端是“坤”位,“坤”属阴属地,对应着人体的小腹部。整张太极图被阴阳二鱼均分为左右两半。按顺时针方向旋转着看,右面的“阴鱼”在太极图顶端所占比例最小(对应着午时),“午时一阴生”,过了午时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天地的阴气在增加,经历着从“少阴”逐步增加到“太阴”的过程,人体的阴气也相应地增加,“少阴”与“太阴”的分界点是酉时。到了子时阴气增加到了最大值,但“子时一阳生”,此时阳气在天地之间孕育出现,人体内的初阳之气也随之出现。气机这时出现了重要的阴阳交变,交变的时刻就在子时,这可用阴鱼的那只白色眼睛来象征。白色的鱼眼包括了肾阳与心中的阳气的混合物,子时在人的小腹处与肾阴(即肾水)混合作用,“阴阳合而变化起”,促使肾水气化蒸腾,阴阳和合气化之后的产物,将顺着督脉上升,这就是“阳鱼”从左边顺时针方向旋转上升的过程。当然,鱼眼还含有阴阳互根、阴阳互生、阴阳交变、阴阳互相渗透与混融的全过程。
当阳鱼上升到一半时,天地时刻进入了卯时,气机的性质就从少阳之气转变成太阳之气。气机继续旋转上升,在午时就升到“乾位”,对应着头部,“午时一阴生”,是与子时相对应的另一个重要的阴阳交变时刻。阳鱼中的小小黑色“鱼眼”,象征着在午时随着天地阴气的产生,人体中的上升到头顶的气液混合物凝结成液体,将会随之开始下降。也正因为“午时一阴生”,位于乾位的头顶中所产的阴气与阴液的混合物,在这种阴性混合物的作用之下,人们会产生微微的倦意,有人会在此时小憩一会儿,就算是打个小小的盹儿也会使人感到精神倍增。因为这完全符合天地阴阳造化之道。
当地球相对太阳旋转一周十二个时辰,天地之气要历经“少阴→太阴→少阳→太阳”的周而复始地周期性的变化,人体之气与之相应也同样历经着这样的周期性变化。而太极图配合八卦图就是描述这种周期性变化的数学工具。这张太极图被称为是“先天太极图”,所对应的八卦被称为是“伏羲先天八卦图”。
我们如果注意到上面图示中的太极图,是阴阳鱼左右两边完全均等,这是一种理想状态。表示在阴阳的天平上,阴与阳两边是完全均衡的。
但实际上绝大多数人都会有阴阳偏盛的情况,阴虚阳亢者是左面白色的阳鱼所占比例会偏大一点,阴阳天平就会向阳的一边倾斜,从而提示阳亢者热性、上升、亢奋的偏向会大一些;而阴盛阳虚者右面深色的阴鱼所占的比例会偏大一点,阴阳天平就会向阴的一边倾斜,则提示阴盛者凉性、下降、抑制的偏向会大一些。
要强调的是,“天平”仅仅是个比喻,在前面的“阴阳蜡烛喻”中,曾用烛火与烛体比喻阳与阴两个方面。那“烛火”与“烛体”两者又该如何分置天平的两边进行度量?
《黄帝内经·素问》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失衡会造成身心两方面的障碍,必须加以纠正。纠正的途径有二:
对阴阳天平向阳性方向倾斜的体质,采用补水的方法,让天平向着阴性的一边回复。这样做既不会损失阳气,也能恢复平衡。通过补阴,天平上面的阴阳总量增加了。这是上策。
但在现实之中,多数的人一看到上火了,马上想到的是服用寒性的药泻火。这样虽然也能调整天平的平衡,但阴阳天平上阴阳总量却损失了。是下策。
参考用方一:
大怀熟地240,山药(炒)120,枸杞120,山茱萸肉120,川牛膝(酒洗蒸熟)90,菟丝子(制)120,鹿角胶(敲碎炒珠)120,龟板胶(切碎炒珠)120。(单位:克。)
制法服法:上药除鹿角胶、龟板胶外,余药共末之,以鹿角胶、龟板胶烊化和末,炼蜜为九克丸。食前温水或盐水送服一丸。日服两到三次。
方解:宗六味地黄丸衍化而来,取六味地黄丸中的“三补”熟地、山药、山茱萸,而舍其“三泻”,加枸杞、菟丝子、牛膝、龟鹿二胶而成。其补益效果,较六味地黄丸为优,为“培左肾之元阴而精血自充”之剂。此方为阴血同补、肝肾同补(乙癸同源)之方。
参考用方二——
生地6,熟地9-15,白芍6,麦冬6,生甘草3,牛膝4.5,丹参6 。(单位,克)
功效:滋阴养水。
按语:景岳自注云:“此治水亏火盛之剂,故曰一阴”。本方证之主要矛盾,在于“水亏火盛”,为本虚标实。根据“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疗原则,集中大队养阴生津之品,以治“水亏火盛”之证。
对阴阳天平向阴性方向倾斜的体质,采用补火的方法,让天平向着阳性的一边回复,就可将过盛的阴水气化转变属性。
参考用方:
大怀熟地240,山药(炒)120,山茱萸肉(微炒)90,枸杞(微炒)120,鹿角胶(炒珠)120,菟丝子(制)120,杜仲(姜汁炒)120,当归90(便溏勿用),肉桂60(渐加至120),制附子60(渐加至150-180)(单位:克。)
制法服法:同左归丸。
方解:本方组成,是在金匮肾气丸的基础上减去“三泻”(茯苓、泽泻、丹皮)、增加鹿角胶、菟丝子、杜仲、枸杞、当归而成,加强温补元阳,填补精髓的力量,叫肾气丸更能功专于补。
加减法:原书还有气虚加人参,肾泻不止加北五味子、肉豆蔻,腹痛不止加吴茱萸温中散寒等项,请有兴趣读者查阅景岳原书。
光身,女尼,60来岁,高原修行者。于2007年到高原某寺。住进我的好友次仁晋美附近的茅房。2008年春刚出关不久,一天次仁晋美带着她到我住所求诊,说她已经虚得坐不起来了。观面色口唇煞白无华,眼无神,脉极沉细弱,畏寒,咳少量白痰,纳差。问:你怎么身体会这么差?很可能是阳宅阴宅均有问题。你以前住何处?答:羞愧,我出家已经十多年了,什么都没修出来。出家后住庙里一间供死人牌位的房间,一年到头见不到太阳,好几年。在东北时,曾在一中医处求医,切脉后说我的住处错了,奇怪,中医怎么能切脉一下把住处都知道了呢?
吾观节气已至立春之后,若非阳虚至极,早应阳气来复,当急急扶助阳气。咳白痰,有外寒潜伏。方取麻黄附子细辛汤驱寒、通脉四逆汤壮下焦之阳气,回阳救逆,合剂三副,用平剂(此方为驱寒回阳极品:麻黄3附子10细辛3干姜3炙甘草6,凡五味药,可横扫体内一切阴寒痼疾,平剂每副附子10克)。虽阳虚极,但体素弱,只能小剂缓图。次日探视,说已出微汗,面色已略带红晕,自感全身轻松,好多了,原来身体像是被绑住一样的紧。咳痰也转顺畅。嘱仍小剂缓进,幷忌一切生冷。
对症后,加服三剂后,暂改服成药,嘱上午服附子理中丸理中焦,下午服桂附地黄丸温补先天。数日后回访,反问:服丸药后从口中直向外冒凉气,何故?吾问:你肯定是吃了生冷?答:已遵嘱忌生冷。此时笔者突想起,患者系东北人,素喜生菜蘸酱。遂问:吃过这了吧?答:不错,是吃过了,因为天天吃这,就不觉得是禁忌之列。告之曰:奇哉,奇哉!病从口入,还当从口而出,中药真不可思议!
后笔者原创方药运达后,予补气平肝丸寅时、辰巳之间各服用一丸,以调补后天。下午酉时及睡前各服一丸壮腰驱寒丸,以调补先天。嘱以调补口诀:“小剂量、常年服,不间断。”
我们如果稍稍留意周边的人群,有一些人热情好动乐于助人,心直口快,办事利索,这些人往往也是基础代谢偏高,体温偏高。而另一些人却正好相反。而一个家庭夫妻两人,往往一个偏阳性体质,另外一个就应当是偏阴性体质,这样的体质搭配容易形成和谐家庭。若两人都偏阳性,就会天天吵嘴打架,鸡飞狗跳不得安宁。而两人都偏阴性,家庭一定会一潭死水毫无生气。这两种情况当初肯定是月下老人把红绳牵错了,乱点鸳鸯谱。
当我们解读数千年前先圣所留下的哲学体系,不能不感到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同样也不能不感受到东方哲学的精妙!但这种精妙是先圣通过修炼才能感受到的,同样地在后世也仅仅只能为投身于修炼的少数人才能解读。
就是说,修行人的心着重于微妙的变化,防微杜渐于微妙之中。而大多数没有加入到修行行列的普通世人,是身体到了危机四伏时方能有所警觉,但“病来如山倒”,此时各种瘀块在体内盘根错节、毒气蔓延、病入膏肓,就算是能够治好,也是“病去如抽丝”,已为时晚矣!这就是为什么说“人心惟危”的道理。其实,从气郁发展到气滞血瘀,出现有形的瘀块,再发展到包块的恶化,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漫长过程中,内脏会不断地向外发出警报,这些警报信息完全可以被中医的“望闻问切”所解读。同时,这种警报信息出现在西医用各种检查仪器所检查出的指标反常之前。当中医观察到面色、手掌颜色、脉象、舌象等等已经出现了一系列的反常,而西医的一系列检查指标,包括血项化验指标、X光透视软片、B超透视、计算机层析技术CT、核磁共振成像技术等等还一概一无所知。
我不止一次地遇到这样的情况,患者主诉严重的头昏眩晕,西医对患者的头部经过了上述一系列的检查,未见任何异常,最后只能宣布无可奈何。但站在中医的立场分析,肝脾不和会导致脾气不升,从而导致脑气血供应不足,是引发眩晕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是非常简洁明了的。再精密的仪器只能发现到物质层面的变化失常,而气机的失常恐怕现在还没有一种仪器能够检测到吧?
也不止一次遇到,经西医各种检查宣布无事的人,却经中医四诊合参,发现问题叠出;而被西医宣布为不治之症,却被中医轻易化解。
如今,人们往往津津乐道于西方数学微积分的发明人之一莱布尼茨从东方中国得到了八卦图,从而发现了二进制,而成为当今电子计算机的基本机制。但以笔者的眼光来看,就算是真有这么个事情,恐怕只能算西方科学受惠于东方哲学的一个最最小的方面吧!限于东西方文化的鸿沟,东方哲学的底蕴恐怕还必须要由东方人自己来解读诠释。
读者一定会想到,要想获得理想的调整效果,最后必须将大小循环调整与十字形调整综合起来加以运用,这当然是正确的,也是完全有必要的。经过这样的调整过程身体必将能尽快地趋入到最佳状态,但要全面地讲清楚这些还显得复杂了一些,但总的思路是,在同一天不同时段,服用调整大小循环的药和引火归元匹配养阴的药。
近两年来,笔者已形成了综合调整的整套成熟药方:雪域甘露零号、一号和二号,分别对应于阴虚阳亢体质、阴阳基本均衡体质和阴盛阳虚体质。经一年多的推广使用,效果非常显著。有的人服药十多天外貌就明显地显得年轻,有长期断月经者服用二十多丸后月经重来,有的一个冬天服用数十丸后别人看来像是年轻了十多岁,笔者自己服用了一冬后在不经意中突然发现,多年的老花眼居然消失了。这些都是生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逆转的证据。
赵hezhen,女,46岁,高原修行人,几年前因饮食欠当,多食用了肉类食品,引发三高症,血压脂质血粘度均偏高。几年来一直服用西药控制,每次整箱整箱从内地给她寄降压降脂药。2008年10底闭关前夕,笔者发给她几种中药丸药。她先是将西药与丸药混合服用,血压突高突低不能稳定。闭关后期西药服用完毕,就索性不再从内地给她邮寄西药,单一地服用笔者给她的甘露零号,每日服用两丸。奇怪的是,在单纯服用中药丸之后,血压反而能稳定在高压110,低压70。说明用中药控制血压是完全可行的。
[1] 参见文末所附“伏羲太极图”及上文中的太极图插图。
[2] 出《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王冰注条》曰:“言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故曰求其属也。夫粗工褊浅,学未精深,以热攻寒,以寒疗热,治热未已而冷疾已生,攻寒日深而热病更起,热起而中寒尚在,寒生而外热不除,欲攻寒则惧热不前,欲疗热则思寒又止,进退交战,危亟已臻,岂知脏腑之源,有寒热温凉之主哉!取心者不必齐以热,取肾者不必齐以寒,但益火之阳,寒亦通行,强肾之阴,热之犹可。观斯之故,或治热以热,治寒以寒,万举万全,孰知其意,思方智极,理尽辞穷。呜呼!人之死者,岂为命,不谓方士愚昧而杀之耶?!”此已尽言阴阳寒热进退之妙,而方士持方杀人之由来已久矣!如今动辄寒凉攻伐者,当闻此理而三思焉。
广告合作|手机版|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 99华人网是公益性网站,所有来自互联网的内容均用于个人学习和研究,请勿因为您使用本系统所获得的信息,而不采用、或延迟采用相关专业医疗建议。这些声明未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这些信息不用于诊断、治疗、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www.ngotcm.com 不提供医疗方面的建议、诊断或诊疗。在您有任何关于医疗状况、饮食、运动、平安计划的问题时,请务必寻求您的主治医生或其他合格医疗提供者的专业医疗建议!
GMT-8, 2025/1/2 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