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注册 登录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返回首页

yixing妙善的个人空间 https://www.ngotcm.com/forum/?205648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论肾

已有 298 次阅读2014/5/16 14:18 |个人分类:医论医话|系统分类:中医知识

     一 论肾之生理肾为人体的重要脏器之一,体俱阴阳,水火之宅,人之五脏六腑经络的生理活动皆发源于肾。所以,肾是生命之根,精微之府,气化之基。其机理如下:
      (一)肾的解剖与部位《难经》说:“肾有两枚,重一斤一两”。李?说:“肾连胁下,对脐,形如红豆,相对如环,曲贴脊膂膜中,里白外紫。”孙东宿说:“肾与脐对,形如石卵,而曲附脊膂。”赵献可描述说:“肾有二,生于脊膂十四椎下,两旁各一寸五分,形如豇豆,相并而曲,附于脊外,有黄膜包裹,里白外黑,各有带二条,上条系于心包,下条过屏翳穴后趋脊骨。”上述记载说明肾脏解剖部位与今之解剖部位及外部形态基本一致。但也有不符之处。如对肾体的结构的认识粗而不细,述而不详,只描述肾内有血脉、经络、命门、肾门等。虽没有今天解剖之细,但是今之解剖也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肾藏精,为发育、生育之源肾是先天之本,性命之根,关键在于“肾藏精”的作用。《素问·六节藏象论》曰:“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圣济经》亦说:“散专精而孕气,动而有能,植而有生者,均赋是也。”精有两类,一类是男女媾精之精,它是生育繁殖的根本。
   《灵枢·经脉篇》说:“人始生,先成精。”此即指先天之精而言。但先天之精在生化过程中强与弱是赖肾气之盛衰而决定的。《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此所谓“女子二七而天癸至”系指女子十四岁左右,肾气旺盛,生殖机能开始成熟,卵血精受,故有月经变化。所谓“丈夫二八天癸至”,此“天癸”实指“天壬”而言。壬癸皆属北方水,然而“癸”为阴水,而“壬”为阳水,故男子则为“天壬”至,而有精气溢泻的变化。《圣济经》说:“阳施阴化,胚胎既融,必为有形之始”。《四易》曰:“男女媾精,万物化生是也。”然女子三十五岁,男子四十岁以后,肾气渐衰,生气日减;待女子四十九岁时,天癸告竭,男子六十四岁时,天壬亦枯,则出现女子经闭,男子精少而不能溢泻的生理变化,故不能再生育子女,同时性情变,形体也随之衰老,最后而终其天年。
   一类是肾受藏五脏六腑之精,即后天水谷所化之精。后天之精可滋养先天之精,此为后天养先天,先天济后天之用之意。故前人有曰:“肾者,主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是精藏于肾而非生于肾也。五脏六腑之精,肾藏而司其输泻,输泻以时,则五脏六腑之精相续不绝。”因此,测肾精的盛衰,当求之于脾胃及饮食五味之盛衰,亦即“精受于先天,养于后天”之理。
   (三)肾主司水,统五液之布肾主水,是天一之源,润化万物之本,为人体维持生命活动的重要滋源。此水来自先天,又须由后天之水谷之精予以补充,以保持生生不绝之源。水液在体内循环是有规律地进行代谢活动的。它们代谢过程有二:一是水饮入胃,经胃的腐化而为水精,参输于脾,再经脾气转输之功,由中焦之募原并藉经络传导,递交于肺,又藉肺气宣降之力,通百脉三焦水道之路,下注于肾,经肾的气化作用后转化出一清一浊,清者为精为津为液,由肾再吸收,藉肝之疏泄,施泄于脾,脾有上升之力,复输于肺,肺朝百脉,脉气流精,散布到机体内外,内润脏腑,外濡皮毛、筋骨四肢百骸;浊者达皮毛为汗,为涕,为唾,下入膀胱排出体外而为溺,以维持水精及体液代谢平衡。
  是肾中水精直接入督脉注入脊髓,上行于脑,泌其津液,以养润脑髓,是为肾者主水统五液、五液皆归于精,五精皆统于肾,为“养命之原,生人之本”之义也。
   肾生髓,主骨、造血,其华在发,其表在齿。
   肾有生髓之功,其用有二:
      ( 一)为肾藏精,精得气化之力,则生骨髓,以养润骨。骨得养则骨质不脆,为人体活动之用。
   此即“肾生骨髓”、“肾之合骨也”之义。
    (二)为肾生骨髓,髓得命火之温润则髓动;得相火之温化则血生。血藉肝疏泄之力,调血之能,又藉脾胃升降之机及统血之功,而注入于心;心气统运血行,上注于肺,肺朝百脉而布散于全身,故李中梓说“血之源头在乎肾”,而且发之营养也来自于血,故“发为血之华”,“齿为骨之余”,即《素问·上古天真论》说:“肾气盛,齿更发长。”《六节藏象论》:“肾者……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四)肾司耳与二阴肾是耳之主,耳是肾之窍。所以然者,除手太阳、手足少阳之经脉外,其余十条经络皆不入耳。然肾为水窍,肾气贯于耳,水气协调,则窍珠宣动,传之于脑,故能听声辨五音。《素问·金匮真言论》说:“肾开窍于耳。”《灵枢·脉度篇》亦说:“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肾主五液,开窍于二阴。前阴,以泄膀胱之浊液;后阴,以泄肠胃之浊物,二者协调则清者能泄,浊者能降。肾之二便,是由肾为气化之源,气机之根,并有开合之功之故。二便之所以有开合之力,皆由肾之气化之功,故《素问·金匮真言论》曰:“肾开窍于二阴。”而张景岳及赵献可也说:“肾主二阴而司开合,主五液,统气化,其责在肾。”
   (五)肾为枢机之源肾为枢机之源,因肾为水火之脏,体具真阴真阳之气,而成阴阳互根之地。肾也是精气之本,津血生化之根,十二经脉之基,故为枢机之源。心为枢机之用,因心为一身之主,神明即出,水火即济,胥由此生,所以少阴是转阳至阴之机窍,是阴之枢轴,即由少阴→太阴厥阴(太阴主开,厥阴主阖)。此枢机之用,在于脾借此枢之动而能运,能化,能升精于上;肺借此枢之转,以行治节,布精于下;心包络借此枢之运,布津液内护于心;肝借此枢之斡旋,疏泄畅达,藏血于内,调节于中。它与三阳之开、阖、枢相接,构成人体阴阳、五行及气化、水精、津血,出入循行之枢源。
  二  肾为联系其它脏腑生理活动之链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由内外经络、募原相互连接而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故《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五脏,外络于肢节。”《素问·灵兰秘典论》亦说:“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即是证明脏腑生理活动之整体观。
   肾与脑。管子说:“肾生脑。”肾是生髓之官。脑为髓之海,脊是精髓升降之路。髓之生成皆由肾精所化。因此,肾气的强健,肾精之充盈,与脑髓发育之健旺有密切的关系。脑为元神之府,神机之源,神机之用,植根于精,所谓“脑神曰觉元,精根也”即此意。《太平圣惠方》亦说:“神者髓之根。”所以脑神健则能统领五藏之府,健经络,肌腠、筋、骨、皮、毛、五官等活动正常,人体若一,精力充沛,意志开发,此亦“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之理义。
   肾与肺。肾与肺为金水相生之藏,亦是人体呼吸之根,其生理功能有二:
       1是肺之金气,借助胃气下降之机,入肾为精,得真阳之用,命火之温,自化为液,则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肾之真阳真阴又借助脾上升之力,交化于肺,则肺行治节之功,肃降之能,从而使津液敷布,营卫循行,调元赞化。
   2是肺肾为呼吸升降之枢,即肺主呼吸,肾主纳气,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所以然者,肾为潜纳之本,命门为元气之海,造化之机,十二经之主,脏腑气化之基,故气本于此,借中焦升降之机总统于肺,转纳于肾。
   肾与心。肾为水之主,心为火之宫。二者既有水火互济之能,又有相克之力。所谓水火互济,即指心肾相交。心火、肾水之所以能相交,是因二者具有升降之功:心气之降,系借肾气之升;而肾气之升,是因心气之降。盖肾为水脏,体含真阳,主升,故水借阳升之力,上交于心,则水液养其心体,神守于舍则心动有节制矣。心为火藏,火中含有肾上济之真水,火借水下降之力而下交于肾,温化肾中之水,使其生生之源不绝,如是则水火既济。所谓相克相制之力,是指水克火也。克者,制也。制则生化。肾水上交于心,则心火不亢不烈。心火温润于血,则血温而不凝。
   心脉动而不躁,故血随脉道循环于周身,内濡脏腑,外溢经络,四肢百骸。
   肾与肝。肝为风木之藏,赖肾水以滋生,又为将军之官,内寄相火,体阴用阳,其性刚,动而难静,喜条达而恶郁滞。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肺金下降之气以平之,中宫敦阜之土以培之,如是则刚劲之质得柔和之体,遂其条达畅茂之性,发挥其疏泄之机,藏血调血之力,主水渎之能,水道之功,释放相火于中,供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生理活动之用。
   肾与脾。肾是水脏,脾是土脏。土能制水,制则生化,故水化而生阴精、命火。盖阴精上奉于脾,则脾阴得济脾气不躁而常湿,命火动而相火出,以温煦脾阳,脾得阳则运,以助胃之腐熟,精微、津液乃生,其精、津以助肾中阴阳水火,以生万物。此即“脾为万物之母,肾为万物之元,脾肾两经是人之生存根本”之义。亦即“肾是胃之关”之理。
   肾与命门。肾为阴,主水,统五液,藏精,生髓,化血;命门为阳,主火,统生君、相二火,是一切生理活动之源,故《圣济经》说“阴阳和而生理得”,得则“阳施阴化”。人之水,阳化为气;人之火,阴化为精,精化血,故“造化之机水火而已”。可肾与命门共居一体,其用为两系。两系者,真阴真阳水火之功也。正如李时珍说:“命门其体非脂非肉,白膜裹之,在七节之旁,两肾中间,二丝著脊,下通两肾,上通心肺,贯属于脑,为生命之源,相火之主,精气之府,人物皆有之,生人生物,胥由此处。”亦即人体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润,故肾命是人的生命之源,生化之本,道理就在于此。
   肾与膀胱。肾之经脉与膀胱相连属,在生理上构成一脏一腑,一表一里,相互为用之关系。因主五液者肾脏也,主津液者膀胱也。古人云膀胱有下口无上口,其实,张三锡已指出既有下口又有上口。人体的水液气化过程是: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但肾上连肺,因此水液不能直输膀胱,中转必须入肾,经肾之气化作用后,清者经肾回收,浊者由肾下渗于膀胱;再借肾之气化之力,其浊而清者,即津液藏于脬(脬者膀胱之薄膜、膀胱脬之室也)内以回之。其浊而浊者,渐渍浸润于脬外,渗入膀胱之中,遂化为尿,故《内经》说:“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评论 (0 个评论)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注册

广告合作|手机版|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 99华人网是公益性网站,所有来自互联网的内容均用于个人学习和研究,请勿因为您使用本系统所获得的信息,而不采用、或延迟采用相关专业医疗建议。这些声明未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这些信息不用于诊断、治疗、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www.ngotcm.com 不提供医疗方面的建议、诊断或诊疗。在您有任何关于医疗状况、饮食、运动、平安计划的问题时,请务必寻求您的主治医生或其他合格医疗提供者的专业医疗建议!

GMT-8, 2024/12/30 09:04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