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注册 登录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返回首页

杏林道人的个人空间 https://www.ngotcm.com/forum/?209905 [收藏] [复制] [分享] [RSS]

日志

答师弟问(2)---关于燥湿等问题

热度 4已有 1861 次阅读2013/12/5 04:34 |个人分类:医学问答录|系统分类:中医知识|

《答同门师弟关于燥湿诸问》(2

下面是师弟看了很有疑问,就发给我且请我给评注的几段医学短文,至于从哪本书里面节选的,这个就不说了。大家只是讨论医学,与人无关。

   我看了一遍,简单的评注了一下给师弟参考,正文是师弟给的让我评注的节选的文章,括号里面是我自己的一点看法。我这个人很懒 ,很少写东西,这个也是趁便把它整理出来,给大家评正一下,希望对学医者有点启发,则幸甚!

 

3)燥湿所配气

 

  燥湿相对,燥湿所对应的气当然也应该相对。阳气聚敛收藏,则天气逐渐变冷;阳气聚敛收藏,则水不蒸腾,湿不氤氲(道人按:这个理解的就不对,因为阳再怎么潜藏,只要有阳,它就会有阳的特征,那它就要化气,只是多少的问题。冬天的水就不蒸腾了吗?不会吧!小孩子丹田阳气潜藏的比大人要固密的多吧,但是他就不化气了吗?那小孩子也就不用生长了?难道它肾蒸腾水液的功能比大人差吗?根本就不是这么回事嘛),燥便随之而生阳气潜藏,燥便随之而生?这个认识是不对的。我在答师弟第一篇里面已经说过了,不再重复这个问题。因此,燥的本性为凉,或者说燥气为凉。秋为什么主燥?秋气为什么会凉?道理就在这里这个更不对!医学的道理,至真至高之处,已近于道矣!今人追求名利浮华者众,静坐澹泊悟道者少。故对于医学之理多淹而不明矣!燥邪为寒,是以四季秋季为参考推演而言。岂不知,燥性平也。真要细细论之,燥气反而偏热。。。这个以后有时间另外写一篇和大家讨论)。而整个春夏,阳气散发蒸腾,天气随之变温变热;而随着这个阳气的散发蒸腾,带着阴水往上走,这就形成了湿。所以,湿在《中基》里虽然定为阴邪,但,究其本性而言它是与温热相关的(这个错的就更离奇了,湿肯定是属于阴寒的,有何异议呢?怎么说成是属于温的了呢?只是温病里面,湿邪胶结日久多化生郁热,就象农村在水里泡稻芽,里面时间长了就会来热是一样的道理。但是这个不是水本身的热,是阳气郁滞在里面不能宣散而化生出来的。人体的湿热其实也是这样,只是没有人想过这个问题。这个热其实不来源于湿,而是来源于阳气。一个死人,你泡在水里,它就不可能生热了,如果有一点点温度,也是未死亡细胞里面还遗留的阳气化生的!水虽二阴藏一阳,但是根本上肯定是寒的,这个我想应该无有异议)。这个道理大家不能不清楚,不能不明白。前面曾经说过,任何一个事物,你只要思考到了阴阳这个份上,那你就抓住了本质,你就不会动摇。任何人来你都不会动摇,就是黄帝岐伯亲自来说你这个思考有问题,你也不会动摇!这就叫定解。当然,要是黄帝、岐伯真的能够亲临,他看到你这个后生小子能够这样来思考问题,他会觉得孺子可教,他会赞叹都来不及(呵呵。。。赞叹谁啊??我看不骂就不错了)。春夏为什么多湿?东南为什么多湿?(这个是另外的原因,与上面根本没有关系。如此说来,出水的地方,有井的地方,都是暖和的地方了?不是这样理解的啊!你站到河边,即使夏天,也会感觉到凉爽,水性阴寒也)根本的原因就在这里。

 

  以上我们说湿性本热(误人子弟!这样的理解还说什么定解啊?乱来),燥性本凉(燥性平,不是凉。以八卦论之,燥为金,为乾,为兑,乾是三阳,兑是一阴二阳,兑一阴居二阳之上,或有说以偏阴,但是乾却偏阳的,故综合来说,金性平),这是从很根本的角度讲。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对苦何以燥湿,辛何以润燥,就能很好地理解。辛苦之性,《内经》已经作了很明确的定论,就是辛开苦降。开者开发阳气,降者降敛阳气。过去读本科的时候,学《中药》学到黄连黄芩、黄柏的时候,这三味药都有一个共同的功用,就是“燥湿”。学《中药》是大学一年级的事,因此,这个问题在我脑海中一直困扰了十多年。《中基》明确告诉我们湿为阴邪,那么,祛除这个阴邪前面还说湿性热,这里又把湿说成阴邪了,呵呵,前后颠倒啊就必定要依靠阳的东西(不一定,君不知道马钱子可以祛风湿吗?大苦大寒之品,却可以治疗风寒阴湿之病,何也?),这才符合治寒以热,治热以寒,治阳以阴,治阴以阳的基本原则中医到一定境界,就可以打破‘以寒治热,以热治寒’的界限的,比如我前面说的马钱子,这个大家都知道。其实其它的东西多呢。三黄是最苦寒的药,其性至阴,用这个三黄加在湿邪上,只能是雪上加霜,怎么能起到燥湿的作用呢?确实是百思不得其解。直到后来,十多年后,我开始学会用阴阳来思考问题,用阴阳来思考六气,这才发现困扰我十多年的问题原来是这么简单,这么清楚明白。

 

  真实语!苦寒不就是清热泻火吗?不就是降阳吗(这些理解的都不对,苦寒泻火,其本意,是泻多余之火,不是为了降阳。古书曰“苦寒直折”,折,就是折断,太极阳的地方多了一块出来,我们用斧头给他削了,砍掉,折下来。是这个意思。是削折其多余的火,不是降阳气,这个有根本的差别。当然苦寒用多了,也会伤阳气,但也不是降。那就是用过头了,或者用错了)?不就是为了形成秋冬的这个格局吗?不就是为了拿掉湿的这个“显”旁吗?火热泻掉了,阳气敛降了,秋冬的格局形成了,显旁没有了,还有什么湿气可言。这才想到苦寒乃是治湿的正法。这才想到《素问》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是真正的“真实语”我看是根本没有理解这个话的真义,要不然就没有前面的错误了。咱们不是批评人啊,就是这样一说。不带有观点,只是实话实说。这才感受到辛翁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苦寒燥湿的问题解决了,辛以润之就不再会成为困难。辛温何以润燥呢?辛温不就是为了鼓动阳气,蒸发阳气;辛温不就是为了形成春夏的格局;辛温不就是为了还湿的这个“显”傍。阳气鼓动了,蒸发了;春夏的格局产生了;显傍还原了,湿润自然产生,还有什么燥气可言辛以润之,我觉得应该是间接的说法,间接达到目地的。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好像还有模糊的地方,感觉不一定就正确,自己还没有最后认定,也就不说了。省得误人误己

 

  吴鞠通有一首治燥名方,叫杏苏散。润燥法门。这个方大家肯定学过,而且临床上会经常用到它。该方由苏叶,半夏茯苓,前胡,桔梗枳壳甘草生姜大枣橘皮杏仁等十一味药组成。本科的时候背方歌,至今对前两句还有记忆,就是“杏苏散用夏陈前,枳桔苓甘姜枣研”,从杏苏散的这个组成,除了杏仁质润以外,其他的药物看不出什么润燥的成分,而且偏于辛温,可吴鞠通说它是润燥的。对杏苏散的这个方义,过去我也不甚理解,从《方剂》书去看,写《方剂》,讲《方剂》的这些人也未必就真正弄通了这个方润燥的实义。到后来燥的道理真正弄明白了,就知道这个方的确是一个润燥的方。

 

  杏苏散与小青龙汤,一为时方,一为经方,一者性缓,一者性猛,然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记得先师在日曾治过一例咳嗽病人,患者女性,起病三年,每逢秋季即作咳嗽,咳则一二月方罢,西药中药皆不济事。至第四年上,患者到先师处求治,先师诊罢即云:此燥咳也,当守辛润之法,径处小青龙汤。服一剂咳止,连服三剂,随访数年皆未作秋咳。小青龙汤怎么润燥?我们只知道它是辛温之剂,我们只知道它能够治疗水气病,说它润燥,着实费解。然而一旦将它与燥的本义联系起来,就知道小青龙治燥一点也不足为奇。为什么叫青龙呢?青龙是兴云布雨的。云雨兴布以后,天还会燥吗?

 

  头头是道。郑钦安于《医法圆通》一书中云:“阴阳务求实据,不可一味见头治头,见咳治咳,总要探求阴阳盈缩机关,与夫用药之从阴从阳变化法窍,而能明白了然,经方、时方,俱无拘执。久之,法活圆通,理精艺熟,头头是道,随拈二三味,皆是妙法奇方。”观先师以小青龙治燥咳,便知什么是“头头是道”了。学医贵乎明理,理精方能艺熟这个话说的是不错,但是道理是最难的,很多医生治病还可以,让他说理,就只会死背书本、纸上谈兵了。。大家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很清楚,但得本,何愁末。不要瞧不起基础理论,不要我们讲阴阳你就打瞌睡,而讲某某方治某某病你就来精神。理不精,艺怎么熟?理不精就不可能有活法圆通,就不可能头头是道。

 

  (4)燥热与寒湿

 

  前面我们讲燥与湿的本性,这个应该容易理解。因为你一把它放到自然的背景里,就很容易感受到。《素问》里面把燥邪又叫做清邪,治清以温;《难经》的广义伤寒在谈湿的时候它讲湿热而不讲寒湿,这就是从本性上言。本性是大局,是整体。但是,燥与湿还有另外的一个方面,这就是燥热与寒湿的问题。

 

  《易经》乾卦里有一句话叫“火就燥”,而《说卦》则云:“燥万物者莫熯乎火。”燥字的形符为什么用火呢?看来是与这个意义相应。本来我们前面说得好好的,是凉就燥,阳气收聚,天气转凉,气候就随之干燥。秋冬你到北方走一走,就知道这个“凉(寒)就燥”真实不虚(胡说,冬为寒,但是不能说就燥,冬天属于水,水是属于润的,怎么个燥法呢?东北冬天大雪漫天飞,也是燥吗?简直那个那个)。怎么现在突然转到“火就燥”,突然转到“燥万物者莫熯乎火”呢?这一点看起来很矛盾,看起来不容易说清。但,其实这是两回事,说开了还是能够弄清。

 

  火就燥,这个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会经常碰到。潮湿的东西往火上一烤就慢慢变干了,因此,火就燥拿到生活经验中是很容易理解的。潮湿的东西放到火上很快就变干燥了,那么,这个东西里原有的水分、原有的湿到哪里去了呢?是不是火把它消灭掉了?我想火还没有这个功能。我们在农村烧湿柴的时候就会发现,火一烧水就出来了,所以,火本身并不能把水湿消灭掉,只是把水蒸走而已。我们要是把一件刚刚洗过的湿衣用火烤干,就会看到湿气在蒸腾,如果这个时候我们把门窗都关闭起来,过不了多久,就会发现窗户上的串串水珠。因此,火的功能只是把这个水,把这个潮湿转移了,转移到另外的地方,转移到离火远一些的地方。所以,这个地方干了,那个地方就会潮湿。火就燥,就者近也,离火近的地方干燥,那必然离火远的地方潮湿。因此,燥热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它讲的是局部的情况,它讲的是标,不是本(如此论之,风胜湿也是标,土制水也是标有什么能消灭物质呢,物质是不灭的!其实治病之中的过程、还有自然之中,什么都是转化,不可能真的消失了如此说一切治病的方法都是标了。那就不要谈本的问题了。)从这个火就燥亦使我们联想到一个全球关注的问题,搞中医的应该放眼全球(呵呵搞中医与放眼全球好像关系不大,或许说应该是放眼自然和天地,更确切些)。现在全球的气温不断升高,北极的冰川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日渐融化,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个现状呢?很显然与温室气体的日益大量地排放有关。我们现在的空调,我们现在的制冷设备,是不是真能将热变冷呢?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它只不过是将此地的热转到彼地去了,转到大气中去了。这绝对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所以,空调冷气越多,大气温度必然越高。而大气温度越高,使用空调冷气的时候就会越多。因此,这是一个难以避免的恶性循环。

 

  从上面这个火就燥我们应该知道,火热到哪里,燥就到哪里(这个和前面的辛以润燥,就又自相矛盾了。其实火热到哪里不一定就是燥,某些特定时候,也可以润。这个要根据火的大小和湿的程度,具体说来有点复杂,这里不讨论)温病讲卫气营血辨证,热一入营到血,就会引起血热,血热就会导致血燥,血燥就要生风血燥就是学虚吗?好像不一样吧。那么燥是属于金的,血燥了何以就要生风呢?中间很模糊啊)。这是就血这个局部而言,火热不入血,血燥必定不会发生,必须有血热这个前提,血燥才能发生。因此,血燥这个概念不是随便就能用的,血虚并不等于血燥(看看,这里说的对,血燥不等于血虚,那么上面那一句怎么解释呢?),这一点大家要弄清楚。

 

  前面讲治燥我们提到一个杏苏散,与杏苏散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桑杏汤。桑杏汤由桑叶,杏仁,沙参,浙贝,豆豉栀子,梨皮等药组成。该方的气味正好与杏苏散相反,它所对治的就是这个“火就燥”,这个燥热。对付这个燥比较简单,首先就是要拿掉火,让物远离火,不就火,自然就没有燥,这就需要清热。另外一个方面,已经被火蒸干了的水分我们需要补充,所以,还要养阴。一个清火,一个养阴,这就达到了润燥的目的。

 

  一个辛温润燥,一个甘寒润燥,虽然都是润燥,但方法却截然相反。这个问题很值得我们细心地去琢磨,细心地去思考。思考清楚了,琢磨清楚了,那我们在阴阳的思维里又大大地前进了一步我看这篇文章是根本就没有搞清楚,反而越搞越乱

 

  接下来我们看寒湿的问题,前面我们已经讨论过湿性本热,所以,要祛湿就必须清热这个太绝对了吧,茯苓不祛湿吗?白芍不祛湿吗?羌活独活藿香、吴萸都不祛湿吗?与寒何干?。温病讲湿去热孤,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完全可以反过来看,热去湿亦孤。在春夏的回南天里,空气非常闷热,地下都是湿兮兮的,用什么办法防潮都不济事,可是一旦天气转北,北风一吹,气转凉爽,地面便立马变干(秋天开始,古话说是属于‘秋老虎’,就是说天气还很热。这个时候,天气还没有转凉呢,它一样的燥,地面一样的干。与凉根本没有直接关系嘛)。为什么北风一刮便干,南风越吹越湿呢(这个也是仅凭臆测之言。今年---13夏天,我们安徽南风吹的多了,但是有越吹越湿吗?大地都干旱的开裂了,很多庄稼都干死了,说南风湿呢,今年是越吹越干?因为北风带来的是寒是降,南风带来的是热是升。从这个角度我们很容易理解湿,很容易理解如何燥湿。可现在一转到寒湿上来,治湿不但不能用苦寒,反过来还要用苦温苦热,这个弯好像一下转不过来。

 

  吃透燥湿,道在其中矣。其实这个问题要与前面的燥热联系起来看,既然燥与湿是相对的,这个相对是从本性上言。那么,在标性上燥湿也应该相对。燥的标性是热,湿的标性是寒(这个怎么和上面有相反了?前面说燥性寒,湿性热,这里怎么又回来了?我都弄糊涂了。所以,燥热与寒湿亦相对应。这个对应关系一建立,我们就知道潮湿的东西一近火就变干燥,这个过程就是燥湿的过程。这个潮湿就是寒湿。火就燥,火味苦,其性热。因此,以苦温苦热来化湿燥湿,其实就是讲的这个“火就燥”的过程。“火就燥”其实谈的是两个问题,一个是燥热形成的过程,一个是寒湿的治疗过程。对于燥热与寒湿应该可以这样来思考。

 

 

   道人按:师弟所问不外苦寒为什么可以祛湿而已?三黄为什么可以祛湿的问题?好像初学医的,对于用热药祛湿好理解,用苦寒的药怎么可以祛湿呢?这个很不好理解。可能有人学中医还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反正是书上怎么说,我就这么用。这个我觉得不是学习中医的正确态度。学中医就是要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然后在这其中修正自己,不停的进步。

    对于这个不明白,是大家对于药性整体没有把握住的原因,也是对于阴阳没有把握好的原因。很多人用了一辈子 中药,对于中药怎么起治疗作用的,很模糊,没有概念。好象古往今来也很少有人说这个方面,今天我就我个人的用药体会,来解释一下这个千年疑问。

  我首先要说的是,凡色黄之药,大部分都可以祛湿:凡味苦之药,亦大部分都可以祛湿。而色黄味苦者,更可以祛湿!                            

     这个大家看清楚了吧,色黄的药,比如三黄(黄连、黄柏、黄芩)、大黄硫磺、甘草、黄芪、黄精、玉竹、金钗石斛雄黄等等吧,这些药都可以祛湿。还有味苦的药,比如三黄、大黄、苦参、吴萸、当归、独活、羌活、胆草、马钱子、芦荟、芒硝、火硝、莲子心、苦瓜苦丁茶等等吧,大部分也都是可以祛湿的。我说的虽然不是绝对,但是绝大部分是符合这个的,虽然有变,但是这个是‘常’。

   那么我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一个药,它起作用的,我已经说了,第一是气,第二是形,第三是色,第四是味。其次还有无形之性。气、形、色、味,每一种都是能量的外在体现。那么这个黄色,就是五行土的颜色体现。既然是五行土的能量体现,那么土是干什么的,土克水的,所以它就可以祛湿。这个就是‘道’,就是我说的‘常’!(其实颜色白的药,也是大都可以祛湿的,这个是金性决定的)

   那么苦味呢,为什么可以祛湿呢?我以前也说过了,治湿之法,非止一端。风吹之可干,火烤之可干;土掩之可干,金燥之可干。是以故,苦味属火,水虽然制火,但是火亦可以制水,火烘水而使之干。是以,苦味大多可以祛湿。

  而如果一个药,又黄又苦,那么大家说,它就更可以祛湿了,这个肯定吧。而且色黄味苦,有火生土之象,加重的土的药性。但是毕竟是三黄是寒凉之药,如果治疗湿兼热,则是非常对症。如果治疗寒证带湿,则应该适当炒焦,去其寒性。或者用麻黄苍术、羌活、独活、秦艽之类。

   西医说甘草吃多了可以水肿,我不承认。这个是用法问题。其实甘草,我认为也是祛湿的,味甘而黄,得土性之正。故守中焦而善祛湿。其何疑哉?甘草化痰,不是祛湿吗?甘草不去湿,独甘草梢可以利尿?就因为是末梢就可以利尿吗?真的向医书上面说的,‘梢者下达’,所以可以通下利尿。如果真的这样,什么根药没有梢?是不是都可以利尿呢?我想即使不学中医的也知道这个肯定不可能。甘草梢利尿祛湿是它的本性,是取其下达的意思,‘物归其类’,所以它可以治疗下面‘梢’(比如阴茎)的湿。这个就是为什么古人说甘草梢可以治疗“茎中痛”的原因。如果它本身不祛湿,即使用梢,也不会利尿通淋的

   那为什么甘草体外实验,这个有可以造成钠水贮留呢?那是因为土多则雍滞,水湿反而流行不畅。而且甜味过多,属于阴 土,属于坤,其性亦为湿土。所以这个多了反而钠水贮留。但是你多加点干姜,辛甘化阳,多点阳气,就成了艮土,这样就不会钠水贮留了。其实很简单的问题,西医就搞不清楚了。只会研究小白鼠和那些死数据,这个是中医的大忌。西医是死的东西,中医是活的东西,用这个方法来研究中医,简直是缘木求鱼,不知所谓。

 我常说:不知《易》者,不足以言医;不知‘道’者,不足以言至理!西医是两个都没有,即不学《周易》,也不信何谓《道》,所以这些中医的东西,他们理解不了,他真理解不了,也许他不是故意的,他就是境界不够。他们嘴上说着中医不好,但是其实心底也知道中医管用,他们一个个偷偷的给他们的门诊病人开中成药(因为不会中医,所以只能开些死的中成药)、、、如果不给西医开中成药,那么我敢肯定,大多西医专家都要抱怨了,你们觉得这个是不是很可笑啊!?事实就是这样。我想总有一天,这些西医生啊,特别是内科医生,是必须要学中医才行了。不学中医,就不给他开中成药。我想这个现象不会很远了,大家都可以看得到的,一定会这样的。中医壮大的趋势,已经是不可挡了。。。。。。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回复 华藏微尘 2013/12/10 21:45
苦发才是根本,苦降是引申之意吧
回复 得病而入道 2013/12/16 06:17
他们一个个偷偷的给他们的门诊病人开中成药

哈哈哈。。。。。。
回复 杏林道人 2013/12/24 19:03
华藏微尘: 苦发才是根本,苦降是引申之意吧
苦发是根本?什么意思?请教!
回复 学以智用 2014/3/4 21:31
谢谢楼主    受益匪浅
回复 杏林道人 2014/3/5 03:53
得病而入道: 他们一个个偷偷的给他们的门诊病人开中成药

哈哈哈。。。。。。
是啊,现在中医不给开西药。但是中医照样生存的很好。但是如果有一天不给西医开中药,估计有大半的专家就不会看病咯。呵呵。。。。。
回复 小麻烦 2014/3/30 01:36
妙啊,现在的人只知道金克木,哪知道木克金啊!


先生好文!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评论 登录 | 立刻注册

广告合作|手机版|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 99华人网是公益性网站,所有来自互联网的内容均用于个人学习和研究,请勿因为您使用本系统所获得的信息,而不采用、或延迟采用相关专业医疗建议。这些声明未经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评估。这些信息不用于诊断、治疗、治愈或预防任何疾病。 www.ngotcm.com 不提供医疗方面的建议、诊断或诊疗。在您有任何关于医疗状况、饮食、运动、平安计划的问题时,请务必寻求您的主治医生或其他合格医疗提供者的专业医疗建议!

GMT-8, 2024/12/24 22:21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