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休闲广场
›
医药看台
›
转贴专栏
›
足跟痛就是长骨刺了吗?
返回列表
查看:
840
|
回复:
0
足跟痛就是长骨刺了吗?
[复制链接]
胆一
胆一
当前离线
积分
152
发表于 2010/11/17 20:37:5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在
骨科
的临床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因足跟
疼痛
来就诊的
老年人
,他们大多一进诊室就会说:“大夫,我脚跟痛,想拍张片子看看是不是长
骨刺
了?”可见在大多数人的脑子里,很大程度上已经把将骨刺与足跟痛划了等号,认为足跟痛就是骨刺“扎”的。 其实这个观点并不完全正确。因为在足跟痛病
人中
,有的有跟骨骨刺,有的则没有,而有跟骨骨刺的人并不一定出现疼痛。足跟痛实际上是由于跟骨及周围组织损伤造成无菌性
炎症
引起的。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导致足跟痛的原因、特点、
治疗方法
和生活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足跟痛医学上称之“跟
痛症
”,是一种以足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
常见病
症,多发生于中老年及肥胖的
女性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站立、行走都要通过足的功能活动来完成。足跟在站立位时承担了人体一半以上的重量,足跟不但要承担身体重量的压迫、缓解震荡,而且还要承担
运动
时动力转换带来的应力刺激,维持足踝的稳定。
跟痛症是怎么形成的
足跟痛医学上称之“跟痛症”,是一种以足跟疼痛为主要症状的常见病症,多发生于中老年及肥胖的女性。导致足跟痛有多方面的原因,可由不同的
疾病
引起,而不同的疾病又有各自的特点:
1.跟下脂肪垫炎:我们跟骨下方有一个组织结构叫“脂肪垫”,它的作用主要是吸收震荡,缓解动力对跟骨的冲击。如果脂肪垫受伤,比如走路时足跟部被高低不平的路面或小石子硌伤,或由于长时间站立行走的压迫刺激,就会使跟骨下方承重的脂肪垫发生急性损伤或慢性
劳损
,导致脂肪垫发生无菌性炎症,出现充血、
水肿
,甚至增生等病理改变,从而出现跟下疼痛。
2.跖
筋膜
炎与跟骨骨刺:跖筋膜是位于足下方、呈三角形的片状筋膜,起自跟骨
结节
前下方,向前止于足下的前方。如果长期站立工作,或因
扁平足
,足下的跖腱膜长期处于紧张牵拉状态,筋膜的起点即跟骨结节前下方,因反复的牵拉及应力的刺激而发生充血、水肿、渗出,形成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日久则
骨质增生
,形成骨刺,骨刺方向多与跖筋膜的方向一致。
3.跟腱止点滑囊炎:跟腱附着在跟骨结节的后上部,小腿后方肌肉收缩产生的动力通过这里传达到足,完成走路、跑跳等功能。在跟腱附着部的周围,有小的滑囊存在。如果局部
外伤
或劳损,如穿鞋摩擦或长时间走路,可导致跟骨结节处滑囊发生慢性无菌性炎症,而出现疼痛。
4.
肾虚
性跟痛:足跟部有
肾经
通过,跟骨为其
络脉
所系。
足少阴肾经
从足底之
涌泉穴
,行于舟骨粗隆下,沿
内踝
到太溪穴,其分支别络绕足跟内后部,到达跟腱附着部内侧前方凹陷处的大钟穴。中医认为
肾主骨
、主藏精,若年老体弱,
肾气
虚衰,精气不足,则经脉失充,骨失所主,而出现跟部疼痛。
5.跟骨骨骺炎:跟骨骨骺的骨化中心在6~7岁出现,13~14岁逐渐闭合。该病多见于6~14岁的少年儿童,由于过多跑跳或运动不当所致,临床较少见。
6.其他:跟骨高压症与跟骨周围筋膜炎等,均可以导致跟部疼痛。
足跟痛的诊断要点
1.跟骨下脂肪垫炎:站立或行走时跟骨下方疼痛,有僵
硬肿
胀感,
压痛
明显,压痛点在跟下负重区及其内侧。X线片可见跟骨负重区下方的软组织影像密度增高。
2.跖筋膜炎与跟骨骨刺:站立或走路时,足底或跟骨前下方疼痛,尤其在早晨起床后或休息后刚开始走路时疼痛明显,行走一段时间后疼痛反而减轻。检查时,跟骨结节前下方压痛明显,牵扯患者跖筋膜可使其疼痛加重。有跟骨骨刺者,X线片可见增生,骨刺较大时还可摸到骨性隆起。
但有跟骨骨剌的患者,并不一定会发生跟痛症;而跟痛症在经过治疗疼痛消失后,跟骨骨刺仍然存在。跟骨骨刺的大小与跟部疼痛程度不成正比,跟骨骨刺是老年人骨与关节发生退行性变的特征性表现。
3.跟腱止点滑囊炎:跟腱附着处疼痛、肿胀,压痛明显。有的跟腱增粗变大,有摩擦感。
踝关节
背伸、跖屈时疼痛加重,不能踮脚。走路多时可因鞋的摩擦而加重疼痛。部分患者的X线片可见局部钙化影。
4.肾虚性跟痛:站立或行走时双侧足跟部酸痛、隐痛、乏力,但局部无明显压痛。 X线片显示,跟骨本身稍有骨质疏松外,无明显异常。
5.跟骨骨骺炎:足跟后下部疼痛,走路可见跛行,运动后疼痛加剧,跟骨后下部压痛,有轻微肿胀。X线片可见跟骨骨骺变扁平,密度呈不均匀的增高,外形不规则,呈波浪状或虫蚀状,骺线增宽。
6.其他:跟骨高压症与跟骨周围筋膜炎的跟部疼痛范围较广泛,久走久站会加重症状。
中西医治疗
中医疗法
治疗原则:
补益肝肾
,
活血化瘀
,温
通经
络。
1.药物疗法
内服:肝
肾亏
虚者服用
六味地黄丸
或金匮
肾气丸
;
血气
滞瘀型选用七厘散、跌打丸;寒凝
血瘀
型以
独活
寄生汤加减。
外贴:活血
止痛膏
、狗皮膏、关节止痛膏等。
外洗:
海桐皮
、
艾叶
、
红花
、
刘寄奴
、酒军、
川椒
、
川牛膝
、
茯苓
、泽泻、
路路通
、
伸筋草
、
透骨草
、
威灵仙
、
青皮
等,酌情加减,水煮熏洗,每日一剂。
2.
推拿按摩
点按揉压跟部痛处,捋顺足底
经络
,循经
点穴
,揉按太溪、昆仑、
涌泉
、大钟、
三阴交
、照海、然谷、
承山
、
阴陵泉
等
穴位
。手法的作用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活血化瘀、温通经络、
消肿止痛
。手法多用于以下类型的疾病:
跟下脂肪垫炎:患者俯卧床上,患膝屈曲60°,先用拇指揉压跟下,手法宜和缓,再用
手掌
根部拈揉推捋足跟,然后双手对合,掌根扣压足跟两侧,施行揉按法,最后点按涌泉穴,拿捏太溪、昆仑、承山等穴。
跟腱止点滑囊炎:患者俯卧床上,患膝屈曲60°,
医者
一手拿住患足,先令踝关节跖屈,另一只手拇指指腹揉按跟腱及止点,拿、弹跟腱,再令踝关节背伸,使跟腱紧张,点按小
鱼际
,揉压跟腱及滑囊处,最后拿捏小腿三头肌,点按承山、太溪、昆仑、涌泉等穴。
跖筋膜炎:患者仰卧或俯卧,下肢伸直。医者坐于治疗床的足端,先点按揉压跟下及跖筋膜,再做分筋、理筋,捋顺跖筋膜,点按涌泉,拿捏太溪、昆仑等穴,最后在足底实行擦法,以使足底发热为度。
3.小针刀疗法
小针刀疗法是一种微创的治疗技术,疗效确切,多用于经其他疗法
治疗效果
不佳的跟下脂肪垫炎和跟骨骨刺、跖筋膜炎患者。
操作:常规消毒、铺孔巾;局麻;小针刀刺入至病变部位,行纵行松解;压迫并无菌包扎伤口。注意无菌操作,术后可结合服用
抗生素
预防感染。该疗法对跟腱止点滑囊炎患者要慎用。
4.针灸治疗
以足跟局部和足
少阴
、足太
阳经
腧穴
为主,针灸并用可增强疗效,
针刺
用泻法或平补平泻法。
处方:太溪、照海、昆仑、
申脉
、
悬钟
、
阿是穴
。
加减:痛引小腿者加承山、
阳陵泉
以柔筋止痛;
气虚
者加脾俞、
足三里
以
健脾
益气;血瘀者加膈俞、
太冲
以活血
祛瘀
;肝肾不足者加肝俞、肾俞、复溜以补益肝肾。
操作:太溪、昆仑穴采取互相透
刺法
;申脉、照海则刺向跟底部;其他穴位常规针刺。
灸法
有更好的温通作用,适用于寒凝血瘀型的患者。
西医疗法
1.消炎镇痛:对疼痛不甚的,可选用布洛芬、消炎痛、扶他林等药物,也可外抹涂用扶他林药膏。
2.封闭疗法:有较好的消炎止痛作用,适用于疼痛较甚、压痛明显的患者。可用曲安奈德或复方倍他米松,加利多卡因、生理盐水稀释后做痛点封闭。
3.手术:对跟骨高压症引起的疼痛,经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考虑做跟骨钻孔减压治疗,以减小髓内静脉压力,缓解疼痛。
中医学对跟痛症的认识
隋代著
名医
学家巢元方在《诸病源侯论》中,称足跟痛为“脚根颓”,书云:“脚根颓者脚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为脚根颓。”金元四大家之一的
朱丹溪
在《丹溪心法》中称之为“足跟痛”。中医学把足跟痛的病因
病机
分为三类:
气滞
血瘀型: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血行缓慢、瘀
血阻
滞,脉络被阻,则
气血
运行不畅而痛,且痛有定处,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寒凝血瘀型:气血运行缓慢,复感
寒邪
,寒主凝滞、主收引,致使经络被阻、气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热怕凉。
肝肾亏虚型:肝肾二经及其分支别络绕跟部行走,
肝主筋
、主藏血,而肾主骨、主藏精。年老之体,肝肾不足,精
血亏
虚,经脉失充,则筋失所养,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时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
喜按
,触之痛减。
生活防护注意要点
1.减少跟部负重刺激:少站立、少走路,尤其不能刻意去走鹅卵石路,让足跟部充分休息,为以利于损伤的愈合和炎症的吸收。
2.穿对鞋子:穿鞋宜用宽松的软底鞋,如旅游鞋等;走路时在足跟部加上厚的软垫,或用足跟垫,以减少对足跟的刺激和损伤。
3.
理疗
热疗:除到医院进行有针对性的理疗外,晚上临睡前可用热水
泡脚
半小时左右,或将足部置于有加热作用的电暖气、电手炉、红外线灯、家用理疗仪等设备上,温热的作用可以改善局部
微循环
,对于缓解疼痛很有帮助。
4.温水泡脚:对使用
外用药
的患者,
用药
前最好用温水泡脚,以利于药物的吸收,然后再外用擦剂或
膏药
。
足三里
,
疼痛
,
骨刺
,
筋膜
,
压痛
,
痛症
相关帖子
•
湿郁(retention of wetness)
•
腿脸发凉如何治?
•
杂病一例
•
经方治小腹左下方疼痛一例(答案已公布)
•
女科杂病一例
•
意外治疗乳房结节(热性)的过程
•
经方治晚上骨节疼早起手僵一例(答案已公布)
•
经方治小腹冰凉疼痛脸色苍白一例(答案已公布)
•
经方治疗带状疱疹(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