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楼主: 溯源

五脏六腑及血气状况的自我判断(脾胃篇)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3/15 18:56: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最伤肝的一个坏习惯
怒,是一种强烈的精神刺激。中医学认为,怒首先伤肝,因为肝有升发透泄的功能,主管全身气机的舒畅条达。怒则气机郁滞不通,不通则百病始生,临床上头痛窜顶、眩晕耳鸣、

烦躁失眠、精神恍惚等症状屡见。

  大怒还会直接损害肝实质,破坏肝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同济光华医院专家做过同济:大怒时人的全身肌肉紧张,心跳可增加到每分钟200次以上,某些心血管病患者会

导致心肌梗死;大怒时血管收缩,舒张压明显上升,收缩压也可从正常的16千帕猛升到3l千帕以上,使一些人当场发生脑卒中,一些人由于经常怒气不平而使血压从此固定在较高的

水平上;

  大怒时胃黏膜充血,胃酸分泌过多,胃蠕动减弱,食欲减退,消化功能减低,还很容易发生胃溃疡;大怒时或稍后会引起腹部板结和剧烈疼痛,进而引起胃肠道运动和分泌增

加,造成结肠过敏性肠鸣、腹泻;

  大怒时肾上腺还会向血管释放出紧张的额外激素,它和自主神经协同,造成呼吸加深加快、口干,甚至全身颤抖;大怒时能引起激素分泌紊乱,造成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导致

糖尿病和妇女月经失调;大怒时直接影响大脑的功能,发生神经衰弱、反应性精神病,甚至诱发精神**症;

大怒还是癌症形成和恶化的重要因素之一,有人做过统计,各种重大疾病发病率的70%左右与愤怒有关。

溯源养生博客:http://baoshuzhijia.blog.hexun.com/

 楼主| 发表于 2011/3/22 01: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转帖] 谈谈什么叫虚不受补

有些朋友身体差,总认为缺了点什么,所以老想办法进补。这不,现在已经立秋了,该到贴秋膘的时候了,此时不大吃特吃更待何时?还有一些朋友,爱吃一些保健品,认为这才是对身体最有益的东西,结果呢,一吃就上火。于是他们去看中医,中医说,你是虚不受补。可那位说了,什么叫虚不受补啊?今天,我就和大家谈谈这个问题。
先从字面上解释什么叫虚不受补。这里的虚指什么呢?实际上就是指脾胃功能虚弱,无法接受补给。记得小时,老爸总爱给我们讲一些他经历过的事。那是在战乱时,发生饥荒,很多人好多天都吃不上饭了,终于有一天,见到有赈灾的,在那开粥棚,于是好多人都去抢着喝粥,一边喝还一边骂,说是不给饭吃。我当时就问,为什么不给他们上点馒头什么的呢?老爸说,饿了这么多天了,人的肠胃功能已经很弱了,此时突然进食大量的不易消化的食物,很多人马上就会撑死。所以,遇到灾民,给的就是粥,等你的脾胃功能慢慢恢复了,才可正常进食。老爸这个故事给我印象特别深,直到今天都不忘记。

   我们经常见到有不少的人,因服用补益药及保健品以后,对身体健康不但没有起到一定的作用,反而出现不同程度的不适,有的甚至加重病情,这种情况就叫做“虚不受补”。“虚则补之”是中医治疗原则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呢?补益药具有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用以治疗各种虚证,但是它不能用来治疗所有的疾病。它和其他各类药物一样。有一定的功效、适应范围、副作用和禁忌症。如果应用不当,误用或滥用不但无益反而有害,而出现“虚不受补”的现象。

   中医将体质虚弱称体虚,把慢性疾病的虚弱称虚证,并将虚弱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种类型,结合心、肝、脾、肺、肾五脏,则每一脏又有气、血、阴、阳虚弱的类型,如肺气虚、脾阳虚等等,中医理论是讲平衡的,只要人体气血阴阳平衡,就是健康,不足的是虚弱,需补养,多余的是病邪,要祛除,以其达到新的平衡,恢复身体健康。体虚是机体某些功能有所减退,不一定患病,即西医所称之“亚健康”,如不及时补养、调节和调理、令进一步发展,对健康不利。

   治疗虚弱,根据中医“虚则辅之,实则泻之,热则寒之,寒则热之”的原则,需通过进补来调整虚实,进补有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个方面,并需依照各人的体质和病证中行辨证辨体进补,进补有药补和食补,不论是采用药补还是食补,均是为了补虚扶正,食补有时比药补更为重要,因为食补不仅可补虚祛邪,并可扶正,达到补虚扶正的要求,使机体的气血阴阳达到新的平衡,恢复健康,故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进补是为了补虚扶正,若不虚而补、补之过度或不当的进补均可引起不良反应、如壮实的人服了人参、阿胶等性温的补气血药物,会出现食欲减退、恶心、饱胀、便秘、头晕、咽痛、牙龈虚浮出血:又如怕冷、大便溏薄的阳虚者服了生地、麦冬、鳖甲等补阴药食物,会更加怕冷、腹泻、腹痛等,这些都是因进补不当,损伤了胃气,违反了中医辨证说辨体施补的原则。
■如何调理脾胃

   中医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什么意思呢,就是五谷是养人的,现在很多人吃饭,不吃主食,只吃菜,认为这是在减肥,实际上这是最错误的认识。因为五谷养五脏。这五谷是那五谷呢,说法不一,但下面这种说法比较流行:中麦(小麦) 、黍(音shǔ,即大黄米) 、玉米、水稻、大豆,它们对应的分别是:心、肝、脾、肺、肾。不信大家可以试试,每顿饭,只吃主食,辅以少量的咸菜、青菜,你大便保证成形。因为什么呢,因为五谷最养五脏。可现在很多人,听信所谓的减肥口号,说是吃碳水化合物最容易增肥,因此很少吃主食,造成脾虚,反而最容易长胖。因此,绝大多数的情况下,一补就上火的人,多是脾胃功能差所致。因此,要想接受补,先要调理脾胃,要想调理脾胃,就要先要排毒。只有邪的东西出去了,正的东西才能进来。

   为什么这里我特别强调排毒呢。古代人们吃的食物,大多是原生态的,地里长什么,我们吃什么。现代呢,人口不断地增加,为了让人吃饱肚子,就要增加粮食产量,于是开始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因此,现在的食物里,营养成分在减少,而各种农药、化肥的残留在增加,各种有害的物质成分在增加。这只是第一步。

   当农作物收上来以后,我们就开始了食品加工。为了让商品卖的更好,我们使用了各种各样的添加剂,有调色的、有增香的、有提味的、有造形的,食物在色、香、味、形上全面被我们人工添加了,为的是增加销量,从而提高利润。这些各种各样的食品添加剂,虽然是被允许添加的,但是如果我们经常吃这些东西,久而久之,我们体内就会蓄积起那些代谢不掉的垃圾,这些垃圾堆积在我们的体内各个器官,造成我们经络不通,气血不畅,最终使得我们脏器功能的衰弱,尤其是脾胃功能最先受到影响。

    当经过排毒以后,人们的邪的东西被代谢出体外,人的脾胃功能就得到了恢复,饥饿感增加,此进再进补,就顺里成章不会上火了。因此,凡是那些虚不受不补的人,绝对不是靠吃几付中药就能解决问题的。调理脾胃,是一件长期的事,是要靠我们建立起一整套健康的生活方式完成的。只有我们平常在饮食上注意五谷的摄入,只有注意不吃垃圾食品,只有注意排毒,只有注意早睡早起,只有注意少吹空调,才会使我们的经络畅通,气血充盈,此时进补,身体才会受用。脾胃不虚了,人才会受补。道理就这么简单。
溯源养生博客:http://baoshuzhijia.blog.hexun.com/

 楼主| 发表于 2011/4/3 01:09:09 | 显示全部楼层
《红炉点雪》: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 自然诸病不生(zt)。0
【摘要】 咽唾养生术是最“简便廉效”的中医养生方法之一。本文从功效、方法等方面简述咽唾养生术,并进行机理探析,认为其保健养生之功效源于唾液对肾脾心三脏功能的推动。
   
【关键词】
咽唾养生术 功效 方法 中医机理
    聚津而咽之的咽唾养生术,是我国传统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极为丰富的内容。中医认为人的
健康与寿命取决于五脏六腑的虚实和经脉气血的盛衰。唾液是人体津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命的物质基础之一,咽下后可化生津血,滋养五脏六腑。正如《红炉点雪》中所言:“津既咽下,在心化血,在肝明目,在脾养神,在肺助气,在肾生津泽,自然百骸调畅,诸病不生。
  
咽唾养生术功效概述
  中医极为重视唾液的功用。历代医家对于咽唾养生术的功效有着丰富的、多角度的认识。
  1.保健强身
  养生延寿东晋名医葛洪晚年隐居广东罗浮山中养生,因其常以咽津代食,而被时人尊为“葛仙”。唐代名医孙思邈极力推崇咽唾术,“白玉齿边有玉泉,涓涓育我度常年”,并称此为他尽享天年的妙法之一;他还在《养生铭》中提到“晨兴漱玉津,可祛病益寿”。著名养生家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所引的《黄庭经》也载:“玉池清水灌灵根,审能修之可长存。
  补虚劳,益精血存得一分阴(津液),则保得一分命。《摄生咏》中写道:“饥饿欲死,便闭口,以舌搅上下齿,取津液而咽之,一日得三而六十咽,便佳。”《诸病源候论》云:“舐唇,嗽口,舌聊上齿表,咽之三过,杀虫,补虚劳,令人强壮。”又津血同源,唾液是人体津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咽唾可以养血。《养性延命录》中写道:“每餐前后嗽玉泉,满口咽下,可治发血之穷,齿骨之穷,爪筋之穷。

  灌溉五脏,调畅百脉历代论述颇多。明·张景岳曾说:“咽气津者,名天池之水,资精气血,荡涤五脏,生溉元海,一名离宫之水,一名玉池,一名神水,不可唾之,但可饵之,以补精血,可益元海也。”《医心方》则更深刻地指出:“口为华池,中有醴泉,漱而咽之,既润脏身,活利百脉,化养万神。

  
美容驻颜 《诸病源候论》认为咽唾可治白发,即“咽唾三过,常数行之,使人齿不痛,发牢不白”。《黄庭经》载咽唾可使人“体内光泽气香兰,却无百邪玉炼颜”。
  2.祛邪治病
  补益肾虚 早在2000多年前的医书《素问遗篇·刺法论》中就有“饵舌下津令无数”可治肾病之说:“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
  明目退翳明代医家李时珍编撰的《本草纲目》,唾液被正式列为药物收入《本草纲目·人部·口津唾》部。唾液有多种称谓:灵液,神水,金浆,醴泉。李时珍曰:唾津,乃人之精气所化。人能每旦漱口擦齿,以津洗目及常时以舌舐拇指甲,揩目,久久令人光明不昏,又能退翳。凡人有云翳,但每日令人以舌舐数次,久则真气熏及,自然毒散翳退。《枕中记· 导引法》也说:“口傍咽液,无数也。常行之,令人眼目清明。

  消肿解毒李时珍谓:疱肿,疥癣,齄疱,五更未语者,频涂擦之。对唾液具有消肿解毒功效的认识在古籍中颇为多见,如《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调气液诀》曰:“喉中痛,不能食,是热极状也…以舌搅华池而咽津,复呵,复呵,令热气退,止。但喉口中清水甘泉生,即是热退五脏凉也。”又如《诸病源候论》说:“清静,以鸡鸣,漱口,三咽之。可调和五脏,杀蛊虫,令人长生、治心腹病。

  滋阴增液《医学心悟·治阴虚无上妙方》把唾液看作是治阴虚无上妙方,认为其以真水补真阴,同气相求,必然之理也。而治虚“六味地黄”等药“以为滋阴壮水之法,未为不善,而独不于本原之水,取其点滴以自相灌溉,是舍真求假,不得为保生十全之计”。此外,《保生秘要》记载了唾液
治疗阴虚津液不足的便秘证:“以舌顶上腭,守悬雍,静念,而液自生,候满口赤龙搅动,频漱频吞,听降直下丹田,又守静咽数日,大肠自润。
 
 咽唾养生术的具体方法
  古人通过长期的实践摸索出了许多唾液养生术的方法方式。《中国唾液养生》作者李戎通过考察,将古文献中记载的咽唾养生术(即直接吞咽法)归为九种主要形式:①津生或津满口即咽(包括漱而咽之,一口咽下或分为三口咽下);②津生(或满口)后数数再咽或漱津数十次以上再咽;③先叩齿或卧固,或三昧印,再生津咽津及咽津然后叩齿;④以一日十二时辰或一年四季、一年廿四节气配咽津;⑤择方向而咽及口腔中不同唾液腺分泌出不同质量的唾液;⑥导引术配合咽津;⑦调气术配合咽津;⑧存想术配合咽津;⑨房中术配合咽津。
  这些形式,表面看来似乎不过只是吞咽的时机、方位稍微有所不同,但正是这一点微小的不同,可能就会产生不同的养生效果[1]。
  叩齿咽津养唾术在古籍中记载颇多,如《备急千金要方·养性·调气法》:“舒手展脚,两手握大母(拇)节…数数叩齿,饮玉浆。”《诸病源候论》云:“鸡鸣时,叩齿三十六通讫,舐唇,嗽口,舌聊上齿表,咽之三过。”《摄生消息论·秋季摄生消息》曰:“清晨睡觉,闭目叩齿二十一下,咽津。”叩齿鼓漱等模拟咀嚼活动又被称作“炼精”。口中唾液经叩齿、鼓漱之后再咽下,其养生保健作用更强。此法对牙齿保健还有一定的作用。
 
 咽唾养生术的机理
  1. 唾液与肾的关系
  肾生唾《内经知要·卷上》曰:“肾为水脏…命门在两肾之间,上通心肺,开窍于舌下以生津。故古人制活字,从水从舌者,言舌水可以活人也;舌字从千从口,言千口水活成也。津与肾水,原是一家,咽归下极,重来相会,既济之道也。”唾由肾精化生,经肾气的推动作用,沿足少阴肾经,从肾向上经过肝,膈,肺,气管,直达舌下金津,玉液二穴,分泌而出。故《素问·宣明五气篇》有“五脏化五液,肾为唾”之说。
  肾行唾 肾为水脏,主津液,即肾对津液的输布排泄代谢维持起着主宰的作用。肾之精气充盛,赖肾中精气的气化作用,能蒸化津液,唾液才能源源不断地上泽口腔,致口中和合,食饮甘味。另一方面,肾又有摄纳固藏之功,控制唾液渗泄之量,防止津液无故丢失。
  咽唾对肾的作用唾为肾液,咽唾就“能够灌溉脏腑,润泽皮肤,吞咽而不吐,则肾水充旺,颜色不槁,足以降火养心”。程钟龄《医学心悟》曰:咽口津是“所谓以真水补真阴,同气相求,必然之理也”。所以吞咽口津,既能够滋补肾之真阴,又能降伏心之真火,使乾坤交泰,水火既济。反之,若口中唾液不足,则说明心肾不交,肾水不能上达,津液乏少。
  由于唾液源于肾精,肾主骨,齿为骨之余。通过叩齿咽津,则能补养肾精。相反如将唾液吐出,则会损伤正气。《云笈七签》云:“多咳唾失肌汁”“多唾令人心烦”。《琐碎录》中写道:“远唾损气,多唾损神”。医家李时珍,独列“口津唾”一节,明确地作了阐述,告诫人若能“终日不唾,则精气常留,颜色不槁。若久唾,则损精气,成肺病,皮肤枯涸”。
  2. 唾液与脾的关系
  人们习称的唾液包括涎与唾,又因“口为脾之官”,“脾气通于口”,故有人认为脾对唾液的作用是主要的,较为直接的[2]。近代对脾与唾液的生理、病理及实验研究亦较为深入[3]。
  脾生涎 杨上善《太素》云:脾是太阴之脉,通过五谷之液,上出濂泉,故名为涎。脾开窍与口,脾之经脉连舌本散舌下。涎为脾精脾气化生转输布散,故说涎为脾之液。
  咽唾对脾的作用 咽唾对脾的运化功能起着促进作用。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腐熟。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化生输布的生理功能与脾胃密切相关。而涎具有保护口腔黏膜,润泽口腔的作用。在进食时分泌旺盛,润泽食物,可助谷食的咀嚼和消化。故有“涎出于脾而溢于胃”之说。
  对于萎缩性胃炎、各种慢性胃炎、胃酸过多症、胃溃疡,唾液也有治疗效果。这是因为除唾液中的淀粉酶能帮助消化外,唾液中的黏蛋白不仅有润滑功能,还有中和胃酸(降低胃液酸度)及增强胃黏膜抗胃酸腐蚀的功能,从而起到帮助消化、抑制胃酸分泌过多、减轻
疼痛症状的作用[4]。此外,唾液淀粉酶酸刺激前后酶活性比值已作为辨证脾虚的参考指标,并纳入1993 年卫生部颁发的《中药新药治疗脾虚证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疗效观测指标[5]。
  3. 唾液与心的关系
  心主血脉,血液津液互化 心主血脉,其在窍为舌。舌由心脉所系,以映气血之荣枯。血液与津液都由饮食水谷经精微所化生,具有滋养濡养的作用。所以二者可以同源互化,心血充盈则津液充足。而唾液是人体津液的重要组成部分。
  咽唾对心的作用咽唾有清热泻火的作用,可治疗火邪热毒之症。《友渔斋医话》:“若遇心火上炎,卧不能寐,嗽津满口,作三次咽下,如是数行,可除浮火(阴虚内热)。”《本草纲目》说:“人舌下有四窍,两窍通心气,两窍通肾液。心气流入舌下为神水,肾液流入舌下为灵液。”又心开窍于舌,肾主骨;心为阳主火,肾为阴主水。故叩齿咽津能促进阴阳二脉之间的相互交感,使水火相济,阴阳相交。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心藏神,主神明。心神正常,则人体各脏腑功能相互协调,彼此合作,全身安泰。“形与神俱”“形神相合”是养生的一条重要原则,而养神是养生之本。《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一失位则三者伤矣,是故圣人使人各处其位,守其职,而不得相干也。故夫形者,非其所安也而处之,则废;气不当其所充而用之,则泄;神非其所宜而行之,则昧。此三者,不可不慎守也。
  叩齿咽唾养生术,其实质就是对人体形神的
锻炼和调控,尤其是以神为主导。它强调意识的运用贯穿始终,即做到精神放松、形意相合,达到神志安静、内守而不妄动的平衡状态。心的经脉气血通畅顺达,心有所养脉有所舍,起到调心安神的作用。使得“神清意平,百节皆宁”,“进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咽唾养生术是比较实用、有效的养生方法,简便易行,而治病的范围又非常广泛,对虚劳等多种病证的防治有着显著的效果,如果我们通过全方位的古代文献整理,再深入研究,找出现代科学的理论根据,则有利于在临床中推广运用,使更多的人受益。《中医文献杂志》

【参考文献】
  
 1 李 戎. 中国唾液养生 [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122.
  2 高莉莉. 略论“脾为涎”[J]. 辽宁中医杂志,1988,12(9):
6.
  3 潘文奎. 脾主涎的生理病理及实验研究 [J]. 湖南中医学院学报,1993,
13(2):10.
  4 李 戎. 中国唾液养生 [M]. 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91.
  5 郑丽红、王海强. 中医脾虚证与唾液相关性研究概述[J]. 甘肃中医,2007,20(8):82.


溯源养生博客:http://baoshuzhijia.blog.hexun.com/

发表于 2011/4/6 22: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关心如何去三浊,调好脾胃就OK了吗?如何调好脾胃啊。
 楼主| 发表于 2011/4/12 03:20:58 | 显示全部楼层
解郁圣方逍遥散                        木鱼儿

一、逍遥散方
    【处方】  甘草微炙赤半两,当归去苗锉微炒,茯苓去皮白者,白芍、白术、柴胡去苗各一两组成。
    【用法】右(上)为粗末,每服两钱,水一大盏,烧生姜一块切破,薄荷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热服,不拘时候。
  现代剂量、制服法:
  【处方】  甘草(炙)15克,当归、(微炒)、茯苓、白芍、白术、柴胡各30克。
    【用法】共为散,每服6-9克,煨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每日三次。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方解】  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而主疏泄,体阴而用阳,若情志不遂,肝木失于调达,或阴血暗耗,或生化之源不足,肝体失养,均可导致肝气郁结不舒,或肝郁化热,热伤阴津,或肝气横逆,乘侮脾  土,以致脾失健运,或肝郁血虚疏泄不利,气血失于和调,故诸证纷生。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归、芍为养血柔肝,味苦性平,人肝胆经,能疏肝解郁而宣畅气血,以主肝木疏泄条达之性,当归甘辛苦温,入肝心脾经,能养血利血,以补肝之体,且当归又有和血调血之功,以上二药,肝之体,又和肝之用,作用并治,可敛肝气之横逆。肝郁脾虚之证,又当配伍益气健脾之品,实土白术味苦甘性温,归经脾胃,能益气补中,健脾燥湿,茯苓味甘性平,入脾胃,能健脾补中利水渗湿,二药合用,培补脾胃而祛湿,脾胃健则能运化,气血生化有源,则肝得所养共为臣药。生姜味辛性微温,入肺脾经,煨过之后,温胃和中;薄荷辛微凉人肺肝二经,用之少许,乃借辛散之性,以助柴胡疏肝解郁之力,其凉性又可清解肝郁所化之热,共为佐药。甘草色黄味甘,炙之则性温,即可助白术益气健脾补中,配伍白芍又能柔肝缓急止痛,是为使药,如此配伍,肝体,又和肝用,气血坚固,肝脾并治,立法全面,用药周到,诚为调肝理脾,开郁散结之首方。
    张秉成《成方便读》即云:"夫肝属木,乃生气所寓,为藏血之地,其性刚介,而喜柔达,必须水以涵之,土以培之,然后得遂起生长之意。若七情内伤,或六淫外束,犯之则木郁而病变多矣,此方以当归、白芍之养血以涵其肝、苓、术、甘草之补土,以培其本;柴胡、薄荷、煨生姜俱系辛散气升之物,以顺肝之性,而使之不郁。如是则六淫、七情之邪皆治,而前证岂有不愈者哉!"
    逍遥散为调肝理脾之方,能疏肝解郁,养血健脾,调畅气机,为治郁首选。因肝藏血性喜条达,主疏泄,体阴而用阳,具有升动的生理特点,是调畅全身气机,推动血,津液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机体的脏腑、经络、器官等的功能,全身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是一重要因素。如果肝的藏血失常,则肝失其养,难以维护肝的疏泄功能,而致气机不畅,气机郁结,出现胸镬胁两乳或少腹等某些局部的胀痛不适等病理现象,血的运行和输布代谢也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因此气机的郁结,会导致血行的障碍,形成血瘀,或为瘢积,肿块,在妇女则致经行不畅,痛经、经闭等。影响津液输布代谢,则会生痰,聚饮,或为痰阻经络,而形成痰核,或为水停而成膨胀。气机不畅,水不疏土,则会使脾不升清,运化失健,而腹胀中满,便溏,泄泻。肝气郁胆,则胆汁分泌与排泄异常,而使脾不转运,出现胁下胀满,疼痛、口苦、纳差、甚至黄疸。气机不畅,扰乱心神,不能调畅情志,则肝气郁结,心情抑郁,日久亦可化火后上刑于肺,或下扰于肾,而致五脏失和。故有"肝为五脏之贼"之说。此实与肝气疏泄,调畅气机之功相关。另外,脾主升清,居中焦,属土,是气机升降之枢纽,又为气血化生之源,故脾气健则血充源足,肝亦得养,而疏泄功能正常,反过来,肝主疏泄,不失其养,不克脾土,则脾运即健,如此则当升者升,该降者降,气机调畅,百病不生,故肝脾和调是治郁之本。逍遥散能养血调肝,脾健助运,故为治郁首选之方。
    然而,郁证之候,多繁而杂,可谓:"一有怫郁,百病生焉。"故谓:"百病皆生于郁。"遵仲师"有是证,便用是方,""添一证,即添一药,""随症治之"之法,最讲切中病机。因郁证既成,则气机升降失常,气血、津液的输布,脏腑、经络、器官功能均可发生障碍,如是即诸证烽起,临床辨治,如苍茫之海,无人问津。
    "木郁是五郁之首,气郁乃六郁之始,肝郁为诸郁之主"之说,介"疏肝解郁"以愈诸郁之法,运用逍遥散灵活化载。郁证纵有多端,或气滞,或痰结,或瘀血,或湿蕴,或食积,或郁火,而症结则气机不畅。治疗或疏肝,或散结,或养血,或健脾,或活血,总不离乎开郁解郁,郁结则气机条达,气血和调,当升者升,当降者降,当变化者则变化,随之则痰消,瘀、结散而一如其常,可谓执简驭繁,博而能约,堪称逍遥圆机活法。临证把握病机,守一法应百法,执一方而愈诸病,正所谓"知其要者,一言而终,"贵在得其要也。
    二、郁证的因病机
    郁证病因多端,病机复杂,致患繁多,"治不得要,鲜不徒劳。而其治要,必先明其机"。
    1.忧思郁怒,肝气郁结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忧思郁虑,愤满恼怒等精神刺激,均可使肝失条达,气机不畅,以致肝气郁结而成气郁,此为郁之主要病机,因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郁日久,影响及血,使血液运行不畅,甚至发生血瘀阻滞,则形成血瘀。若其血瘀久化火,则会发生肝火上炎的病变,而形成火郁。津液运行不畅,停聚于脏腑、经络,凝聚成痰,则形成痰郁。郁久耗伤阴血,则可导致肝阴不足。
    2.情志不遂,肝郁抑脾有所愿不遂,精神紧张,家庭不睦,境遇不幸,忧愁悲哀,后长期伏案思索,使脾气郁结,或肝血不足,失于疏泄,肝气郁结,横逆侮脾,或水不疏土,均可导致脾失健运,使脾的消磨水谷及运化水湿的作用受到影响。若脾不能消磨水谷,必致食积不消,而乘食郁。若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凝为痰浊,则形成痰瘀;就郁伤脾,饮食减少,气血生化乏源,则可导致心脾两虚。另一方面,肝郁抑脾,耗伤心气,营血渐耗,心失所养,神失所藏,即所谓忧郁伤神。正所谓"悲哀忧愁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总之,郁症的病因虽多,机转亦繁,而总以肝气郁滞为病理症结。
   

三、历代临床应用
1.丹栀逍遥散丹栀逍遥散的原名加味逍遥散,系明"薛立斋《内科摘要》载方。即原方加丹皮、栀子各一钱,水煎服。
    功用:疏肝利脾,和血调经。
    主治:肝脾血虚,化火生热,或烦躁易怒,或自汗盗汗或头痛目涩,小便涩痛等。
        薛已用本方"治肝脾血虚发热,或潮热、哺热,或白汗或头痛目涩,或怔忡不宁,或颊赤口干,或月经不调,肚腹作痛,或小腹重坠,水道涩痛,或肿痛出脓,内热作胁等。"
2.黑逍遥散黑逍遥散系《医略六本"女科指要》载方,即逍遥散加生地或熟地而成,具有疏肝健脾,养血调经的功效。适用于肝郁脾虚而血虚偏重者。
    主治:肝脾血虚,临经腹痛,脉玄虚者。
    本方与加味逍遥散所治不同,血虚固可生热,肝郁亦能化火。加味逍遥散之治既有肝郁,又有血虚。化火生热,所以增加了诸证。此时单用逍遥散治疗,已不是平其火热,所以加丹皮泻血中伏火,山栀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兼利水道,二药皆入营血,故治血虚有热之月经不调。而黑栀逍遥散加生地,治逍遥散证而有血虚较甚者,若血虚而生内热者加生地黄,血虚加熟地黄。
3.桃红逍遥散即逍遥散加桃仁,红花而成,具有疏肝解郁,养血活血之功。适宜于肝气不舒,郁久血瘀而出现的胸胁刺痛,痛有定处,舌有瘀点,或瘀斑等。    《类证治裁"郁证》云:"七情由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气郁影响及血,以致血行不畅,脉络阻滞,终成血瘀,正如《直指方"血荣气卫论》云"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凝,气有一息之不运,则血有一息之不行。"
本法:解郁以逍遥,活血以桃红,然必以郁气得散而瘀血得活矣。

4.四海逍遥散即逍遥散加海藻、海螵蛸、海蛤壳、昆布组成,具有理气舒郁,化痰散结之功。具有理气舒郁,化痰散结之功。适用于气机郁滞,痰浊壅阻而致的瘿瘰病,瘿气,结节肿块。祖国医学认为,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和气的气化、温煦、推动和固摄作用,即气有生津,行(化)津,摄津之功。如果长期仇怒或忧思,忧虑,郁虑,使气机郁滞,肝失条达,则津液易于凝聚成痰,痰气凝滞日久,血液运行亦受障碍而血行瘀滞,可致瘿肿、结节等。正如《诸病源候论》云:"瘿者有忧恚气结所生","动气增患"。《济生方"瘿瘤论证》云:"夫瘿瘤者,多由喜怒不节,忧思过度,而成斯疾焉。大抵人之气血循环一身,常欲无滞留之患,调摄失宜、气凝、血滞为瘿为瘤。"本法以理气舒郁、化痰散结为原则,以逍遥散疏郁结之气,以四海涤瘀聚之痰,则解郁,结散而诸症自愈。
   
5.熄风逍遥散即逍遥散加羚羊角,钩藤而成。具有疏肝解郁,凉肝熄风之功,适于肝郁化火生风,而致头目眩晕,心烦少寐,肢体麻木,甚或舌强语蹇,半身不遂,舌红,脉弦者。肝为刚脏,喜柔宜伸,恶抑忌怒,若素体肝阳亢盛,或久有情志不遂,郁而化火,生风正如叶桂《临证指南医案》所云:"盖因情志不舒则生郁,语言不投则生,谋求过度则自竭,斯罢极之本,从中变火,攻冲激烈,升之不熄为风阳。"可见,郁久化火所生之风,上扰清窍必致头目眩晕,胆窍被扰则舌强语蹇,肢体麻木,甚则半身不遂。本法以逍遥散疏肝养血和肝以解郁,以羚羊角药依法遣。

6.八珍逍遥散即逍遥散合八珍汤而成。具有疏肝解郁,补益气血之功。适宜于肝郁不舒,气血虚弱而出现的胸胁不适,心慌气短,面色无华,情志抑郁,头晕目昏,体疲无力,舌淡体胖,脉弦无力者。
肝为藏血之脏,主疏泄,喜条达,恶抑郁,体阴而用阳,若肝血不足,肝体失养,则失于疏泄,气机失于调运,郁而不伸,或情志不畅,肝气郁滞,而致气机失常,导致气血生化之力不足,而出现气血双亏  i之证。反过来,又使肝失血养,失于条达,又易伤及情志。临床表现  ;多见胸胁不适,心慌乏力,舌淡体胖,脉弦无力,正如明"龚信《古今  ?医鉴》所云:"郁则生火,生痰而成病,病则耗气耗血以致虚。"治之  i以逍遥散舒其郁,以八珍益其虚,郁去则虚得补,虚愈则郁自伸。    !

7.解毒逍遥散即逍遥散加公英,双花而成。用法:先煎逍遥散20分钟,加入双花、公英j煎20分钟后滤出药液。加水250毫升,煎取药汁150毫升,和前药液,二次分服。具有疏肝解郁,清肝解毒之功。
方义:用于肝郁化火,热毒蕴结,或疼痛肿毒,或结核肿痛,适于;胁肋作痛,脘腹不适,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及骨蒸劳热等症,及病毒性肝炎患者。方中当归、白芍养血,柴胡疏肝解郁,白术、甘草、茯苓健脾渗湿,双花、公英、薄荷轻清升散,除热去毒,加生姜暖胃,使肝血足,脾气虚,热退毒消,而诸证转愈。

8.复肝逍遥散人们对于肝郁,湿热而有黄疸者,以茵陈板蓝根合之,名日复肝逍遥散。

9.白虎逍遥散即逍遥散加白虎汤而成。具有疏肝解郁,清胃滋阴之功。适用于肝郁化火,郁火犯胃,或素体阳盛,火郁肝经而见壮热面赤,心烦易怒,汗出而渴脉弦数者,素体抑郁,或情志所伤而致,肝失疏泄,日久气郁化火,横逆犯胃,"人之经气不郁则不盛,郁则阳盛生羞热"(黄元御),阳热盛于胃,则有壮热面赤,汗出而渴,郁火扰心则心烦易怒,本法解郁退火,实为釜底抽薪之技,以逍遥散祛郁滞,以石膏清要胃热,复借苦寒润燥以滋阴,甘草,粳米和白术、云苓,既能养胃护津,又可防大寒伤中如此良法,鲜有不愈其疾者。   

10.四金逍遥散即逍遥散加金钱草、金银花、海金沙、鸡内金而成。具有疏肝解郁,清热利肝胆,消积通淋之功。适宜于胁肋胀痛,发热咽痛,食积酸胀,小便淋痛。
肝有疏泄之功,其主升主动的生理特性,对于气机的疏通、畅达、升发及气机的升降出人,平衡协调,具有调节作用。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若肝的疏泄功能减退即肝失疏泄。则气的升发就显现不足,气机疏通和畅达就会受到障碍,从而会形成气机不畅,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郁久化热生火,则炎上而有发热咽痛,不能疏土则运化不足而食积酸胀,运化不及则湿郁而生。湿热相合灼炼,结聚下注膀胱则致淋痛。本法治郁求本,四金清热清积化石通淋治标,则气畅郁解,火清证除。

11.生脉逍遥散即逍遥散加生脉散而成。具有舒肝气,益心阴之功。适用于肝郁气滞,郁火伤阴,而出现胸胁胀闷疼痛,心悸气短,心烦口渴,咽喉干痛等症。
本法以逍遥散疏肝理气,以生脉散益气养阴,肝气不郁,则火白息,而伤阴之根除,人参补气,麦冬清气,五味子敛气,一补一清一敛,则养气之道备矣。
据报道:生脉散能增强心肌收缩,旺盛大小循环和冠状循环血行,补虚固脱,调整提高血压的效率最明显。它能减少心肌能源消耗,减少心肌的耗氧量和减少糖原代谢,又能促进细胞分裂和核糖核酸的合成,促进全身腺体功能,从而起到补气、活血、补虚固脱、生津止渴之用。
降浊逍遥散即逍遥散加佩兰、天麻而成。适用于肝郁脾虚,湿浊内生,上阻清窍而出现之头重头痛如蒙,眩晕,胸脘痞闷,舌胖苔腻,脉濡者。《要药分剂》云:"兰草为消痰除恶,散郁解结之品。"《中药志》谓其能"发表祛湿,和中化浊,治伤暑头痛,无汗发热,胸闷腹满,口中甜腻、口臭。"本法以逍遥散养血疏肝健脾助运,合天麻缓肝定风,佩兰芳香化浊,更增逍遥散散郁解结之功,则诸症自愈。

12除痰逍遥散逍遥散加半夏、天麻而成,治痰湿较盛,气郁痰凝偏寒者,伴有呕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胀满,痰厥头痛,头晕不眠。

13化湿逍遥散逍遥散加藿香、厚朴而成,若仅伴胸脘痞闷胀满,大便不爽,舌苔滑腻者,用藿香、厚朴合逍遥散,名。

14银胡逍遥散即逍遥散加银柴胡,胡黄连而成。具有疏肝解郁,养血退热之功。    适用于肝气郁滞,兼有阴虚火旺,证见胸胁不舒,心烦肢蒸,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肝气不舒,情志抑郁,化火生热,耗伤阴精,阴虚内热,故有肢蒸心烦,嗌干盗汗,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本法立意:一为疏解久郁,二为养血柔肝,三为滋阴泻火。若兼风劳骨蒸,证见骨蒸盗汗,肌肉消瘦,唇红颊赤,午后潮热,咳嗽困倦,脉象微数者,可合秦艽鳖甲散名秦甲逍遥散,特点是具有驱心和解之功。若兼病后阴伤未复,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舌红苔少,脉细而数,可合青蒿鳖甲汤,名青甲逍遥散,特点是养血滋阴,解郁退热并重。上三方又名为退热三逍遥。

15天麻川芎逍遥散即逍遥散加天麻、川芎而成。具有养血、疏肝、活血熄风之功。适于肝郁血瘀,血虚生风而致的胸胁疼痛,眩晕眼黑,炎风头痛,肢体麻木,半身不遂,语言蹇涩,小儿惊风等。
李杲云:肝虚不足者,宜天麻、川芎以补之,其用有四"疗大人风热头痛,小儿风痫惊悸,诸风麻痹不仁,风热语言不遂。"《纲目》亦云:"天麻乃肝经气分之药。"《素问》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天麻人厥阴之经而治诸病。按罗天益云:"眼黑头旋,风虚内作,非天麻不能治,天麻乃定风草,故为治风之神药。"本法养血疏肝,天麻川芎、活血熄风,则诸症可愈。

16芎菊逍遥散即逍遥散加川芎、菊花即成。具有养血疏肝,清热明目之功。适于血虚肝郁,眼目错花,目赤肿痛,头角刺痛,胸胁胀痛等,本法以逍遥散养血疏肝,散郁,以川芎活血行气散郁,菊花疏风,清热明目解毒。《本草经疏》:"菊花专制风木,故为去风要药。苦可泄热,甘能益血,甘可解毒,平则兼辛,故亦散结。"
   
17橘皮竹茹逍遥散即逍遥散加橘皮,竹茹而成。具有养血疏肝,理气降逆之功。适于肝郁不舒,横逆犯胃而致胃气上逆,出现呕吐不止,呃喔连声,甚至呕吐清水等。《素问"宣明五气篇》云:"胃为气逆……"因恼怒抑郁,气机不利,使肝气逆乘肺胃,导致胃气动膈而发呃逆。《古今医统大全"咳逆)谓:"凡有思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证治准绳"呃逆》亦云:"暴怒气逆可致呃逆。"以橘、竹合之,即解肝之郁,以降逆之气,而呃逆自平。

18旋覆代赭逍遥散:即逍遥散加旋覆花代赭石而成。具有疏肝镇逆,解郁消痞之功,多用于痰气交阻而致呃逆反胃者。

19消瘰逍遥散即逍遥散加夏枯草,牡蛎而成。具有清肝疏郁、解郁散结之功。适用于肝气不舒,气郁痰结而致的瘰疬,瘿瘤,乳痛等。肝气藏血,主筋喜伸恶郁,若情志不舒,久而郁结,气郁则津聚成痰,瘀互结,阻于络道,可致瘰疬,瘿瘤,乳痛等。清"抑室治云:"气郁则痰自凝"。菖仁伯亦云:"木郁则火动,火动则痰结"。本法以逍遥散疏肝解郁,以夏枯草清肝散结,牡蛎化痰,软坚,郁散痰消,诸证即愈。
若为气郁而痰热咳嗽者,用贝母易牡蛎,名枯贝逍遥散。
若为气郁痰结,瘰疬坚硬,以贝母易枯草,名软坚逍遥散。

20四七逍遥散即逍遥散合四七汤而成。具有疏肝解郁,散结降气之功。适于肝郁气滞,痰气互结而致梅核气。津液的输布赖于气的正常运行,即"气行则水行"。若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郁痰凝,与气相搏,结于咽喉,致使咽中如有物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痰气互结于咽喉,肺失宣降,可见胸胁满闷,或为咳嗽喘急,甚则胃气上逆,又见恶心呕吐。本法以逍遥散散郁,加半夏化痰散结,降逆和胃,厚朴下气除满,助半夏散结降逆,生姜辛温散结和胃止呕,苏叶芳香行气理肺疏肝,共奏解郁散结,降逆化痰之功,使郁气宣通,气舒涎去,病自愈也。

21乌药荔枝逍遥散即逍遥散加乌药,荔枝而成。具有温肝解郁,理气止痛之功。适宜于肝气郁结,偏于寒者,常见疝气疼痛或少腹冷痛,或月经后期,经色晦暗,胸胁痞满,腰部胀痛,舌淡苔白,脉迟而涩等。肝主筋、藏血,若肝气郁滞,气郁则阳郁不达,一则血行迟涩,一则寒邪易伤,直中肝脉。寒性收引,郁阻阳气,气血凝滞,不通则痛,?  寒邪伤筋,则筋脉挛急,可见疝气疼痛,或胸胁少腹冷痛。《诸病源候论》云:"此由阴气结于内,寒气搏结而不散,脏腑虚弱,风邪冷气与正气相击则腹痛里急。故云寒疝腰痛也。"寒滞于肝,必致藏血功能失调,而有经期延后,经色晦暗。法以逍遥散合乌药、荔枝,温肝解郁,理气止痛。

22金铃逍遥散即逍遥散加金铃子、元胡索二味而成。具有疏肝理气,活血止痛之功。适于肝郁有热而致的心腹胁肋诸痛。由于肝气郁滞,气郁化火,一则可滞气瘀血,--HI]郁久化火。肝
  藏血喜条达,主疏泄,其经脉布两胁,肝气郁滞则疏泄失常,血行不畅,故可见心腹胁肋诸痛。气郁日久则化火扰心,易受情绪变化所影响,故疼痛时发时止。本法以金铃子疏肝气,泄肝火,元胡行气活血,合于逍遥活郁之方,共奏疏解肝郁,行气活血之功,使气行血畅,疼痛自止。

23越鞠逍遥散即逍遥散加苍术、香附、川芎、神曲、栀子而成。具有养血疏肝,和解六郁之功。
吴谦云:"夫人以气为本,气和则上下不失其度,运行不停其机,病唯何生。若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喜怒无常,忧思无度,是冲和之气升降失常,以致胃郁不思饮食,脾郁不消水谷,气郁不消水谷,气郁胸腹胀痛,血郁胸膈卒痛湿郁痰饮,火郁为热,及恶心呕吐,吞酸吐酸,嘈杂嗳气,百病丛生。"而肝主疏泄,其性喜伸恶抑,肝失疏泄必致肝气不舒。久而郁滞故有郁必先肝郁,肝气郁而无所不郁矣,人们以逍遥散治肝气之郁,佐香附开气郁,苍术化湿郁,川芎行血郁,山栀清火郁,神曲消食郁。肝气之郁一散,诸郁自觉伸展,正所谓:以一方治木郁,而诸郁皆解。

24芎芷逍遥散即逍遥散加白芷、川芎而成。具有养血疏肝,祛风止痛之功。适于血虚气郁,头风头痛,胁痛腹痛,寒痹筋挛,经闭,带下等。
《本草纲目》川芎:"血中气药,肝苦急以辛补之,故血虚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气郁者宜之。"白芷:"味辛气温无毒,其香气烈走气分,亦走气分,升多于降"。"性善祛风,能蚀脓,故主妇人漏下赤白。辛以散之,温以和之;辛香散结而入血止痛。"本法以芎、芷合于逍遥散,具有养血疏肝解郁,又活血祛风止痛,对血虚肝郁而复者血郁受风之人,具有良效。

25三仙逍遥散逍遥散逍遥散和三仙而成。具有疏肝解郁,消食化积之功。适于肝郁脾虚,食积不化者。肝属木,脾属土,肝之疏泄功能正常,则对之运化功能有促进作用,若肝血不足,肝失阳用,则疏泄不及,木不疏土,而致郁不生,饮食滞积难消,而出现胁肋胀满,不思饮食,甚至呕吐酸腐,大便飧泄等。本法治诸郁之本,以逍遥散解郁i疏肝,合三仙消食化积,以治食郁,土运不健,则郁伸疾愈。
服药后三日后,自觉诸症转缓,继用前方四剂而愈,嘱其调情志,节饮食以防其复。

26导赤逍遥散即逍遥散合生地、木通、甘草梢而成。具有疏肝解郁,清心通淋之功。适于肝郁不舒,郁火扰心,下及小肠而致心胸烦热,口渴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小溲赤涩刺痛,舌红,脉数。肝属木,能生心火,心与小肠相表里,若肝气不舒,郁极化火,肝火盛则心火炽,行循经上为肝火,下者移热。故可见心胸胀满,面赤,意欲饮冷,以及口舌生疮,小溲赤涩刺痛,舌红,脉数。法以逍遥散解郁,合'--l=J~味甘性寒而润,清心热,凉血养阴。辅木通味苦性寒,清心降火,利水通淋,佐竹叶清心除烦,以利水,甘草梢味甘性凉,清热解毒,缓淋痛。赤色属心,导赤者,导心经之热,从小肠出,故名导赤,而郁祛火除,人得逍遥,故名导赤逍遥散。
   
27二陈逍遥散即逍遥散合二陈汤而成。具有疏肝理气化痰之功。适于气郁津聚为痰而致胸胁满闷,咳嗽多痰,心烦易怒,恶心呕吐,或头晕心悸,舌红苔白,脉弦者。二陈汤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专为湿痰咳嗽而设,于此合于逍遥散,用于气郁而湿痰内生者,因气机升降出入与体内津液的输布有密切关系,若气机郁滞,津液输布失常则聚津生痰,即"气郁则痰聚"。另一方面肝气不舒,木不疏土,脾失运化,水湿内停,聚痰贮肺,而生咳嗽。《证治汇补》El"郁病虽多,皆因气不周流,法当顺气为先,开提为次。"本法以逍遥散疏肝解郁,以二陈汤理气化痰。
按:《金匮》治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介宾治痰云:"见痰休治痰";"善治者,治其生痰之源","五脏之病虽俱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威德的传人们独具匠心,辨治气郁生痰,必先解郁,兼以治痰,而郁、痰皆愈。

28失笑逍遥散即逍遥散加生蒲黄、五灵脂而成。具有疏肝解郁,活血祛瘀,散结止痛之功。适用于肝郁气滞,血瘀内停而致之心腹胸胁刺痛,产后恶露不行,或月经不调,或崩漏淋漓不止,少腹急痛等。经云:心主血,脾统血,肝藏血,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郁血必停,若肝气郁滞,气机不利,必致血行迟滞而成瘀,瘀滞阻脉,不通则痛,瘀久络伤,血溢脉外则不循常道。本法逍遥疏肝解郁以行气,五灵脂、蒲黄通利血脉,祛郁以止痛。合奏散结解郁,推陈致新之功。吴谱谦云:"灵脂之甘温走肝,生用则行血,蒲黄辛平入肝,生用则破血,一甘不伤脾,卒能祛瘀不觉诸症悉除,直可以一笑而置之矣。"

29十灰逍遥散即逍遥散合十灰散而成。具有疏散郁火,凉血止血之功。适于因郁火燔灼血络,而致的呕血、吐血咯血、嗽血等。十灰散系《十药神书》之方,有大蓟、小蓟、荷叶、侧柏叶、茅根、茜根、山栀、大黄、丹皮、棕榈皮组成,具有凉血,止血作用,治疗火热炽盛,损伤血络血热妄行,离经外溢的出血者。人们临证以逍遥散相合,治疗因肝郁不达郁极化火,火热燔灼,络破血溢,每致呕血。吐血、络血、嗽血等证。正如清"何世仁《清代名医何元长医案》云:  "肝气久郁,络伤血溢"即是此意。本法逍遥疏肝解郁,十灰散凉血止血,郁热除去则溢血自止。

30胶艾逍遥散即逍遥散加阿胶、艾叶、川芎、干地黄、甘草而成,实为逍遥散与胶艾汤之合方。具有养血疏肝,止血安胎之功。适于肝血不足,肝失疏泄而致的崩中漏下,月经过多,淋漓不止,或产后下血不绝,或妊娠下血,腹中疼痛者。肝为藏血之脏,女子月经来潮与肝的藏血及疏泄功能有关。肝血不足,则疏泄不及。一方面肝气郁结,心情易于抑郁,稍受刺激,即抑郁难解,另一方面,肝不能疏土,而使脾失健运,化源不足,导致月经量少,甚至经闭。
  肝不藏血,则可引起月经过多,甚至崩中漏下,反之月经失调,常可致肝血不足,而致脾气不舒。本法合胶艾汤,益在补血养肝,疏肝,止血调经安胎。

31知柏逍遥散即逍遥散加知母,黄柏而成。具有疏肝解郁,滋阴降火之功。适于肝郁化火,肾阴耗伤而致之心烦易怒,口干舌燥,劳热便秘,舌红,苔干。脉数。肝气不舒,郁久化火,火伤津耗液,郁甚而火愈剧,本法以逍遥散疏肝解郁,以去生火之源,知母,黄柏,滋阴降火,能滋耗伤之阴。
《本草纲目》日"古书言知母佐黄柏,滋阴降火有金水相生之意。黄柏无知母,犹水母之无虾也。盖黄柏能泻膀胱命门之火,知母能清肺金滋肾水之化源。"可见知柏合之,不但能滋郁火所耗之阴,且有防微杜渐之意。

32百合逍遥散即逍遥散加百合、知母而成。具有疏肝开郁,滋养心肺之功。
  适于肝郁气滞,心肺阴虚,而见胸闷胁胀,烦热,咽干,失眠,舌红苔少,脉弦细者。肝气不舒,郁久化火,灼伤心肺之阴,必致心阴不足而心慌心悸,心神被扰而见失眠、多梦、心烦。肺阴不足,肃降失权,则干咳或咳痰胶结,咽干鼻燥,法当疏肝开郁,滋阴降火。以逍遥散疏其肝郁,而郁火不生,以百合汤滋其心肺而虚热能退。《本草正义》云:"百合乃甘寒,滑利之品,能清泻肺胃之热而能调水道,泻郁热。"《中药辞典》谓其能治"病后余热未清,湿烦惊悸,神志恍惚。"

33良附逍遥散即逍遥散加良姜、香附而成。具有解郁温中之功。于肝气不适,火郁于中,胃寒失煦,症见易怒,心烦少眠,胃中冷痛,食凉遇冷愈甚,舌红、苔白、脉弦者。
"肝为风木之脏,内寄相火",若情志久伤,必遏气机,木郁则火郁,火郁于内,不得助土以运化,加之饮冷食凉,必伤胃气,得之必以逍遥散舒之发之,亦即经云:"火郁发之"之意,合良附温之,郁火得伸,寒邪自避,而诸证当愈。
34六昧逍遥散即逍遥散加六味地黄丸而成。肾为先天之本,主骨藏精生髓,肝为将军之官,藏血主疏泄,喜伸恶郁,正常情况下,肾水充足,肝木得养"水涵木也",故有精血同源之谓。若肝血不足,一则可耗肾精,而致肾阴不足,二则肝体失养失于疏泄,而气机郁滞,反之,肾阴不足,水不涵木,肝失其养,亦可疏泄不及,而使肝气不舒,气机郁滞。本法以逍遥散养血疏肝,以六味益阴补肾,则木得水涵则叶茂,水因木达而源足。

35二仙逍遥散即逍遥散合二仙汤而成。具有温养肝肾,疏肝解郁之功。适于血虚肝郁,肾精亏虚。二仙汤为治疗肾阴阳虚之方。肾寓元阴元阳,肾气不足,水不涵木,则木郁不达,另一方面肝郁不舒,情志不遂,亦可暗耗阴精,病久阴耗及阳,而阴阳两虚,本法疏肝解郁,温阳益阴,肝肾同治,阴阳共调诸证而愈。

36茱连逍遥散即逍遥散加吴茱萸、黄连而成。具有疏肝解郁,泻火降逆之功。适应证:肝郁化火,上犯于胃而见胁肋胀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脘痞暖气,舌红苔黄,脉弦数者。肝气郁久化火,横逆犯胃,诸证烽起,单以逍遥散恐难折其势,但用黄连苦寒泄热,有恐难以顾其肝胃,故合黄连,配少许吴茱萸(6:1)意在以黄连之苦,寒以泻火,佐吴茱萸之辛,从热药反佐以制黄连之寒,且吴茱萸辛热,能人肝降逆,使肝胃和调,而疾自平。
37枣仁逍遥即逍遥散加枣仁而成。具有疏肝解郁、养血安神之功。适用于肝郁血虚,心神不宁而出现胁胁疼痛心烦不眠,或夜卧不安,舌红脉数。心主血脉而藏神,心血充足则神安;肝主藏血,体阴而用阳,喜伸恶抑,肝得血养则体健而疏泄正常,血少则失养而其易抑郁。血少,心肝俱不得养,在肝则疏泄失职,木郁不达,在心则心神不宁,夜寐不安。逍遥散疏肝解郁,其中归、芍为养血益心柔肝,枣仁甘平,人心肝脾胆经,能养肝宁心安神,最宜于心肝血虚而卧不安者。正如《别录》"枣仁,主烦心不得眠,补中益肝气。"
若再加阿胶,命为胶枣逍遥散,适应本证而阴血弱较甚者。

38棱莪逍遥散即逍遥散加三棱、莪术而成。具有疏肝解郁,活血破积之功。适于肝郁不适、气血郁滞而致之积聚,瘕瘕、心腹胀痛,痞食不消。《灵枢'脉度》篇云:"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故阴脉荣其脏,阳荣其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其流溢之气,内溉脏腑,外濡腠理。"可见,气的畅达,对血液的正常运行,发挥其濡养之功起着决定作用。如果气郁不舒,势必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而出现血行迟涩瘀滞之证,即"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滞"。气病在先,其气病及血,血瘀在后。本法疏解肝郁,行气活血,破积化瘀,郁伸气畅,则气血如常。其中所加棱莪,能行气破'血,消积止痛。正如《本草经疏》云:"蓬莪茂行气破血散结,是其功能之所长","三棱,从血药则治血,从气药则治气。癜瘕积聚结块,未有不由血瘀气结,食停所致,苦能泻而辛能散,甘能和而人脾,血属阴而有形,此所以能治一切凝结停滞有形之坚积也。'
人们以此治疗诸多气结血郁之疾,均收良效,并用于因郁而治癌患者,经治疗缓解寿延,有险症化夷者,据.报道,方中所用莪术,具有抗癌细胞代谢作用,可使癌细胞组织变性坏死,脱落、萎缩、溶解及消失,而对正常组织无妨。  

39龙牡逍遥散即逍遥散加龙骨、牡蛎而成。具有舒郁敛阴,涩精止血之功。    适于肝郁不舒、情志不遂、思虑孤独而致的情志抑郁、耳鸣、健i忘、遗精早泄、自汗盗汗、带下崩漏等症。 "气郁为诸郁之始,肝郁为五郁之先"。肝气郁滞,阳气不伸,不能外达肌表以行卫外之功,则肌表不固,易致出汗。气郁化火,下迫精室,或气郁失摄,下元失固,则精遗带下崩漏皆发,本法以解郁为先,合龙性涩敛以固其脱,正如《本草述》:"龙骨最粘涩,能收敛正气,凡心神耗散,肠胃滑脱之疾,皆能已之,且敛正气不敛邪气。"

40保和逍遥散即逍遥散合保合丸而成。具有疏肝解郁,消食和胃之功适宜于脾虚肝郁,又伤饮食而胁腹胀满,嗳腐吞酸,恶食呕逆,苔腻脉滑者。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肝的疏泄功能除调畅气机外,还具有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若肝失疏泄,则气机失于调畅,影响脾的升清、降浊功能,另外肝胆相表里,胆汁是肝之余气,胆汁的分泌与排泄正常,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其肝气郁结,则可影响胆汁的分泌与排泄,而有碍脾胃的运化之功。如果复因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必致食积内停,胃失和降,而有腹胀呕逆,嗳腐吞酸之候。本法以逍遥散疏解郁滞,以保和消食和胃,标本同治,则因郁食积之症可愈。
41香附逍遥散即逍遥散加香附而成。具有疏肝开郁,调理气血之功。适于肝气郁滞,气血不利而致胸胁胀满,月水不行,少腹胀痛,崩漏带下等。
《本草纲目》云:"香附之气平而不寒,香而能窜,其味多辛能散,微苦能降,微甘能和,生则上行胸膈,外达皮肤,热则下走肝肾,外彻腰足,炒黑则止血,得童溲浸炒则人血分而补虚,盐水浸炒则入血分而润燥,青盐炒则补肾气,酒浸炒则行经络,醋浸炒则消积聚,姜汁炒则化痰饮……是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也。"本法用逍遥散复合香附,意在增其理气开郁之力,益其畅调气血之功。
人们临证运用本法,兼有胁肋刺痛,则加用元胡,名为香附止痛逍遥散。若因气郁血凝较甚,兼见舌质紫暗或有斑点者,加用桃仁,名香桃理气逍遥散,若兼有食郁者,加用神曲,名香曲化食逍遥散,每每用之,病尽去也。

42二妙逍遥散即逍遥散加二妙散而成。具有疏肝解郁,清利湿热之功。适于肝气不舒,湿热内蕴而致,胸胁乳房胀痛,心烦发热。五心烦热,带下黄白等。
《内经》云:"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凡下部之痛,不坚之病多矣,如茎萎,遗浊带漏、痿、便血、泻痢诸症。今人不察病情,但从虚寒治之,而不知大半属虚热也,盖下焦多湿,始同阴虚火盛,而湿渐化热,继则湿热阻未气化,反耗精液,遂成下坚之病,皆黄柏之专司也。"《重庆堂随笔》朱丹溪云:"苍术治湿,上中下皆可用。今肝气不舒,气机郁滞,必有湿郁、火郁之生,湿热下流,扰及胞宫,则带下黄白,湿热伤阴,则心烦发热。本法皆在以一方疏解肝郁,以冀诸郁得解,合苍柏之功,以清热燥湿也。
43三甲逍遥散即逍遥散加鳖甲、龟甲、山甲而成。具有疏解肝郁,软坚散结之功。适于气滞血瘀,癞瘕积聚之证。《丹溪心法"六郁》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皆生于郁"。情志怫郁,气机失畅,肝气郁结,久则气滞血瘀。肝失疏泄,横逆而乘脾胃,运化失常,水湿停留,进而蕴塞气机,水湿气血停瘀蕴结,则多生瘢瘕积聚之证。《金匮翼'积聚统论》云:"凡忧思郁怒,久不得解者,多成此疾。"人们以三甲逍遥散治之,以逍遥开郁,断结聚之根,以三甲软坚散结除癞积之症。根断苗枯,则病自解。

44寿胎逍遥散即逍遥散合川断、桑寄生而成。具有疏肝理气,益肾安胎之功。适于妊娠肝气不舒,胎动不安,亦可用于肝肾不足,肝气郁滞,肾气虚损,而见胸胁乳房胀痛,腰酸腿软,遗精盗汗,健忘失眠等。
肝肾对妇女经孕胎产关系密切,肝藏血,肾藏精,肝肾不足,精血不养,则胎动不安。《本草汇言》云:"续断,补续血脉之药也。大抵所断之血脉从此不续,所伤之筋骨非此不养,所滞关节之非此不利,所提之胎孕非此不安,久服常服,能益气力,有补伤生血之效,补而不滞,行而不泄,故女科、外科取用恒多矣。"寄生补肾益血安胎,复能除风湿之痛,故本法以逍遥合之,而能舒肝开郁,益肾安胎也。威德的传人们对兼有肝肾亏损及偏于阳虚者,以杜仲易川断,名固胎逍遥散,以其二药具有益肝肾,强腰脚,固胎气之功,合之更益其力也。

45四香逍遥散即逍遥散加茴香、木香、丁香、沉香而成。具有舒肝解郁,降逆理气之功。适用于肝气不舒,气逆上冲而引起的诸多症候,肝主升,主动,对气机的升降有调节作用,若肝血不足,肝气失于条达,易生郁滞,而致多怒易急,Et久气机失调而上逆。本法以四香降上冲之逆,以逍遥解滞涩之郁,郁解则冲逆无根,气降则四体得畅,其中木香能"升降诸气和合五脏","沉香纯阳而升,体重而降,味辛走散,气雄r横行,故有通天彻地之功",是降气重剂。

45醒脑逍遥散即逍遥散加菖蒲、郁金而成。具有解郁醒脑之功。适于平素情志抑郁不解,而致痰瘀蒙蔽清窍,出现癫痫,神昏,肢体麻木或不用,胸腹胁肋诸痛。气有推动血液运行,促进津液输布的作用,稍有郁滞导致血行滞涩,津液凝聚为痰,从而阻蔽脉道,不能上奉养脑,甚或遏滞清窍,而神志模糊,肢体麻木,或癫痫发作,肢体振颤,耳鸣耳聋等。多见老年情志抑郁者,由于气郁痰结,血瘀脑络,故多致脑髓失养而出现神衰等老年证。人们认为,此证对人们衰老有极大的影响,本法以逍遥散养血疏肝,以菖蒲、郁金涤痰化瘀,脑醒开窍,使脑髓得养,神不失用,则五脏六腑气血阴阳,一如其常,体健年寿。

46甘麦大枣逍遥散即逍遥散和甘麦大枣汤而成。具有养血宁心安神,疏肝益脾解郁之功。适于肝郁、脾虚、心神不安,而精神抑郁悲伤欲哭,不能自言,睡眠不安,甚至言行失常,呵欠频作,舌红少苔者。心主血脉,藏神,脾为气血升化之源,肝主疏泄而恶抑,若脾虚失健,气血化源不足,心肝血虚,心失其养,神不守舍,则精神恍惚,悲伤欲哭,不能自主,肝血亏少,失其疏泄,多致肝郁,而见情志抑郁,稍受刺激,则易伤悲生郁,本法养血宁心安神疏肝,益脾散郁。逍遥散和甘麦大枣汤同用,并治诸症。

47.辛芷逍遥散  即逍遥散加细辛、白芷而成。具有疏肝解郁,祛风止痛之功。适于肝郁气滞,血脉不通,或风寒湿邪阻于脉道,而头  痛、鼻塞、胸腹胀痛,遇怒加重,行经腹痛等。
48.荆防逍遥散  即逍遥散加荆芥防风而成,具有养血疏肝解表祛风之功,适用于肝气郁滞而复感风寒者,肝气不舒,则气郁,气郁于内,不达肌表,则御邪不能,复因气郁则阳必郁,肌表失于卫阳之煦,必易感风寒,治以逍遥散疏肝解郁,发越郁阳,以荆防辛散,以温解表寒。

    在临证活用逍遥散,其法严,其义精,毫厘千里之判,无不了然于心。而后从心变化而不穷。诚尽酌病机之详确,详审邪正之盛虚,遍察药性之宜悖,深明气味之走守。合之于色脉,推衍诸和,调燮阴阳,参相造化,以一理贯之。理融识真,识真则机顺,自然应变而不胶,机圆法活。

 楼主| 发表于 2011/5/16 02:33:13 | 显示全部楼层
《敲胆经与姜枣茶的误区》


转:
敲胆经是一种较好的保健方法,但是,方法虽好,也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它并不适合所有的人。即使现阶段适合,也不意味着你可以一直无休止地敲个没完没了。

      气血不和,气滞血瘀是很多人都存在的生理状况。肝藏血,主疏泄,肝与胆相表里,肝气条达则周身之气血皆运行顺畅,因此,敲胆经对气血运行有着良好的帮助。但是,肝藏魂,其气本易升发,如果敲之过甚,则神魂不安而多梦易醒,甚至失眠。很多人敲胆经后半夜易醒或早醒,睡不着,其原因即在于此,停止敲胆经后,可慢慢恢复正常。

     凡症状休息时加重,活动后减轻者,可敲胆经;月经色黯者也敲胆经;舌下静脉粗紫者,可敲胆经;恶梦纷纭者,可敲胆经;到期了睡眠正常,精力正常时,不宜再敲。有适应症者,可敲胆经15--30天后,停7--10天,再减少频率,间断使用该法,3--5天敲一次胆经即可。
     --------------------------------------------------------------------------------------------
     生姜散寒、止呕、开胃;大枣健脾补中,益气养血,所以,姜枣茶无论是对风寒感受于外,还是生冷食积于内,都有着良好的保健作用,有时,甚至能起到治疗作用。但是,生姜其性宣散,散发水气,久服则耗伤津气。肺为娇脏,主津液,若津液不足、肺失濡润;肺气宣散太过,外张不收则剧咳不止。常有年轻妈妈,听说此法甚好,每日给小宝宝服用姜茶,久而久之,咳嗽渐生,愈来愈重,但医患双方常不识此因,误治者甚众,已纠偏过数例,故敬告之。

     若遇此坏病,可山药煎服以补肺润肺,亦可党参15克、麦冬15克、五味子3克,煎服,益气生津养肺。肺虚而肝亢者,则重用白芍甘草以平肝,肝气平,肺才能降。
 楼主| 发表于 2011/6/12 02:23:59 | 显示全部楼层
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 肾为生痰之本
     说到“痰”,不是学中医的人往往会想到从口中吐出的“痰”。实际上,中医学中“痰”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有形之痰指咳吐而出的痰液。此外,有些疾病如头目眩晕、恶心呕吐、心悸气短、神昏或癫狂等也可能由痰引起。这种看不见的痰,就是无形之痰。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痰的产生主要与肺、脾两脏有关。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当邪气侵袭肺时,容易导致肺内的津液凝聚成痰。脾主运化,即消化和运送营养物质至各脏器。如果湿邪侵犯人体,或思虑过度、劳倦及饮食不节,都能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对于“有形之痰”大家可以自己分辨的主要有寒痰、热痰、湿痰及燥痰等。
  寒痰:痰呈白色,病人怕冷,喜欢喝热的,舌苔薄白。这种情况多由感受寒邪引起。患者可以多用些陈皮、桔梗等化痰的药物泡水,同时治疗风寒感冒。
  热痰:痰黄黏稠,由热邪侵肺或先受风寒发高热数天后,转化而来,病人怕热喜欢喝凉的,舌红苔黄。此时就要清热化痰了。饮食要清淡,不要吃些容易上火的煎炒食物,可以喝一些鲜竹沥水或者梨汁。
  湿痰:痰为白色稀水样,病人有身体沉重、容易累或大便稀等症,舌苔薄白或白腻。这是由于湿邪侵入人体(如居潮湿环境),使肺、脾功能失调,或者饮食过于油腻,缺乏运动等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失调。这时要多吃些健脾的薏米、山药等食物。同时加强锻炼,控制体重。
  燥痰:痰黏稠不易咳出,病人感觉口鼻咽燥,舌苔薄黄。这时要多喝水,可适当用沙参、麦冬等养阴的药物代茶饮,同时保持呼吸道湿润,室内可用加湿器。

[size=+0]因痰从肺出,所以人们多认为肺生痰。但中医认为,咳痰,非肺之象,而是水行不利之象。那么咳嗽即为风不调之象,咳痰即为水不调之象。均非肺之独病,而是与其他脏腑均密切相关的。
[size=+0]水代谢,中医认为由肺、脾、肾三脏所主。水谷入胃后,对人体有生理作用的津液浮游涌溢,输注于脾,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布散津液到全身。其中一部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气的[size=+0]肃降作用,使三焦水道通调,水液得以下输至膀胱;同时又通过肺气的[size=+0]宣[size=+0]发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将津液布散于周身。下输至膀胱中的水液,再在肾的气化作用下,一部分(浊中之清的部分)上注于肺,润养肺金,一部分(浊中之浊的部分)化为尿液,排出体外。
[size=+0]
[size=+0]在临床上,脾脏最怕受困,一是气困(生气不布),二是湿困。脾脏相当于全身气机的中央枢纽,负责着水谷的转输。如果思虑耗神,元气受伤,生气不布,困厄脾阳,或久居湿地,淋雨涉水,外湿内侵,困厄脾阳,则津液转输不利,化成痰湿,上输于肺;同时,脾亦受痰湿之困,愈加重气困,两因相缠,脾越虚,痰越多。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如气困重于湿困,应首选补中益气汤,健旺脾气(人参、白术、炙甘草),升补元气(黄芪、当归、升麻、柴胡),燥化湿邪(陈皮)。如湿困重于气困,应首选二陈汤,燥湿化痰(陈半夏、陈皮),理气和中(茯苓,甘草,乌梅,生姜)。
[size=+0]
[size=+0]汤头歌诀:
[size=+0]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亦堪珍。
[size=+0]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阴滞此方珍。
[size=+0]
[size=+0]
[size=+0]肾为生痰之本之说,又如何理解呢?因为脾阳根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而脾阳健旺是正气内存的根本,正气内存则是邪不可干的保证。所以,在临床上,健旺脾阳的同时,常要考虑是否存在肾阳不足之象,而适当配入温补肾阳之品,如附子、肉桂、细辛、淫羊藿、吴茱萸等。
[size=+0]
[size=+0]那么,如何来辨脾生之痰呢?此痰色白稠厚易出,仿佛有从咽喉滑入口中之感,不需用力咳出,故古人常称此为湿痰嗽,不称为咳痰。如《万病回春》卷四言:“湿痰嗽者,有痰,痰出嗽止是也。”
[size=+0]
[size=+0]名词释意: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
[size=+0]湿痰嗽,病证名。痰嗽之一。指痰湿壅肺所致之咳嗽,具有痰出嗽止之证候特色。
[size=+0]
[size=+0]溯源养生博客:http://baoshuzhijia.blog.hexun.com/

 楼主| 发表于 2011/7/28 21:15:49 | 显示全部楼层
五液:疾病的信号灯


人体似乎与 字特别有缘,有五官、五脏、还有五液、五液是指汗、涕、泪、涎、唾五种体液。

在临床上,若是五液的分泌异常,则可反映所属脏腑的病变。

汗:为心之液 它的排泄在生理上会受到心的控制,比如,感觉冷时,毛窍闭合而无汗;天热、运动感觉

           热时,则毛窍大开而多汗。汗的异常主要有自汗、盗汗两种。心阳不足、心气虚,不能(守住)心液

           则见自汗,此时应补气补阳。

   涕:为肺之液 肺开窍鼻,肺之津液充盈,出于鼻窍则为涕,鼻涕可滋润鼻窍,使其保持畅通,保证呼吸

          和嗅觉功能的正常,肺的病变可从鼻涕的异常表现看出来,如肺阴虚者可表现为鼻干无涕。因风寒

          导致肺气失宣者,多表现为鼻流清涕。流黄浊鼻涕的人应该清肺泄热。

   泪:为肝之液 肝开窍于目,肝血及肝之津液充盈,溢于目则为泪,泪可滋润眼目,若肝有病变,就会

         从泪的异常表现出来。泪少而眼干,为肝阴血不足,应滋肝养血。忌愤怒,宜清补。迎风流泪、

         两眼发痒,为肝经受风邪,应少用眼,保持清洁,也可用野菊花、桑叶煎水熏洗。

   涎:为脾之液 脾开窍于口,脾之阴精上布于口,则为涎,主要用来溶解食物,助消化。脾胃虚弱者可

           表现为口淡乏味,恶心且口水多,应温中健脾。忌寒凉、多热食,给胃脘部热敷,也可喝姜汤、

           糯米粥加红枣数个。胃火盛可表现为口干涎少,这类人忌食辛辣之品,要多吃水果、蔬菜。

   唾:为肾之液 肾气旺盛,肾之阴精上充于口为唾,有湿润口腔和溶解食物的作用。唾液的异常变化

          可反映肾的病变。口苦口干少津,腰膝无力,为肝肾阴虚,可用枸杞子、沙参煎汤服用。同时

          调节情志,注意休息,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忌烟酒。多唾或唾液清冷多应注意温阳利水。防外感!
 楼主| 发表于 2011/8/12 01: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脏 容颜

许多女性朋友面色无华、晦白或灰暗、肌肤粗糙、斑点丛生或皱纹累累,往往缘于五脏功能失调。再高明的美容师,恐怕也难掩其憔悴之态。因此,要想养颜美容,首先应增强脏腑的生理功能,这样才能使容颜不衰。
  心与容颜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即心气能推动血液的运行,从而将营养物质输送全身。而面部又是血脉最为丰富的部位,心脏功能盛衰都可以从面部的色泽上表现出来。心气旺盛,心血充盈,则面部红润光泽。若心气不足,心血方少,面部供血不足,皮肤得不到滋养,面色就会萎黄无华。
  心气虚、心血亏少者可将龙眼莲子肉各30克,糯米100克,加水用武火烧沸,再改为小火慢慢煮至米粒烂透即可,常服此粥可养心补血,润肤红颜。
  肝与容颜

  肝主藏血,主疏泄,能调节血流量和调畅全身气机,使气血平和,面部血液运行充足,表现为面色红润光泽。若肝之疏泄失职,气机不调,血行不畅,血液瘀滞于面部则面色青,或出现黄褐斑。肝血不足,面部皮肤缺少血液滋养,则面色无华。暗淡无光,两目干涩,视物不清。
  对肝脏失调者,食用“银杞菊花粥”。其做法为:银耳、菊花10克,糯米60克。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煮粥,粥熟后调入适量蜂蜜服食。常服此粥有养肝,补血,明目,润肤,祛斑增白之功。
  脾与容颜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健运,则气血旺盛,见面色红润,肌肤弹性良好;反之,脾失健运,气血津液不足,不能营养颜面,其人必精神萎靡,面色淡白,萎黄不泽。
  脾运化障碍者应服用“红枣茯苓粥”。其做法是:大红枣20枚,茯苓30克,粳米100克。将红枣洗净剖开去核,茯苓捣碎,与粳米共煮成粥,代早餐食。可滋润皮肤,增加皮肤弹性和光泽,起到养颜美容作用。
  肺与容颜

  肺主皮毛。肺的气机以宣降为顺,人体通过肺气的宣发和肃降,使气血津液得以布散全身。若肺功能失常日久,则肌肤干燥,面容憔悴而苍白。
  肺功能失常者需要补肺气、养肺阴,可食用“百合粥“。其做法是:百合40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将百合、粳米加水适量煮粥。粥将成时加入冰糖,稍煮片刻即可,代早餐食。对于各种发热症治愈后遗留的面容憔悴,长期神经衰弱,失眠多梦,更年期妇女的面色无华,有较好的恢复容颜色泽的作用。
  肾与容颜

  肾主藏精。肾精充盈,肾气旺盛时,五脏功能也将正常运行,气血旺盛,容貌不衰。当肾气虚衰时,人的容颜黑暗,鬓发斑白,齿摇发落,皱纹满面,未老先衰。
  肾功能失调引起的容颜受损可服用“芝麻核桃粥”。其做法是:芝麻30克,核桃仁30克,糯米同放锅内,加水适量煮粥。代早餐食。能帮助毛发生长发育。使皮肤变得洁白、丰润。

 楼主| 发表于 2011/8/25 02:18:11 | 显示全部楼层
健脾与养生

脾为后天之本,人类健康长寿与否,与脾胃有直接关系。
人体气血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穀精微。气血充足,则面色红润,肌肉丰满坚实,肌肤和毛发光亮润泽,外邪不易侵犯,身体不易发病,容光焕发,身体矫健,自然也就健康长寿。
反之,脾胃运化失常,气血化源不足,则会出现面色萎黄,肌肉消瘦,肌肤毛发枯萎无光泽,外邪极易入侵,体内易发疾病,面色枯槁,发疏易脱,身形萎缩,多病夭横。
津液也是来自脾胃运化的水穀津微,津液和调则外可布散体表,滋养肌肤毛发,上可流注孔窍,滋养眼耳口鼻,内可滋养五脏六腑,维持正常活动,旁可充骨填髓,流注关节,使髓满骨壮,关节自如,还可化生血液,灌溉全身。
如果脾胃运化失常,则可破坏津液的代谢平衡,从而导致津液生成不足,或环流障碍,水液停滞不动,或津液大量流失等病理改变,直接影响到人的长寿健康。
正因如此,中医经常强调脾胃的调养与补益,古代就有医家提出:“补肾不如补脾”。对于脾胃虚弱的病人或中老年人,都主张运用“益气”、或“补中”的办法来加强后天功能。
所谓“益气”,是针对“脾胃气虚”而言,气虚是衰老过程中的主要病理改变,表现为人体多种生理机能的减退,抵抗能力的下降。因此补气益气,就是通过加强脾胃后天消化吸收的能力,来增强机体的各系统器官的生理机能,提高机体防御能力,这是抗衰老的重要途径。
所谓“补中”,也是针对中气不足的有效措施,脾胃功能下降,是导致机体衰老的重要方面。中医学历来重视后天之本“脾胃”的功能,补中则增强脾胃功能,这在抗衰老中具有重要意义。只要能保持脾胃正常的运化功能,就能达到延缓衰老的目的。
很多人原本生来就先天不足,为何也能得于高寿,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通过养后天以养先天,后天养生可补先天不足。古往今来,这种事例数不胜数。如明末清初的曹庭栋,虽然“幼有嬴疾,俗所谓童子痨”,可以说是先天不足,但他仍活到九十多岁,被世人称之为养生学家。究其养生之术,用他自已的话来讲:“起居寝食琐屑求之”,并无高深奥妙之处。尤其是在他的《老老恒言》中,列有100个药粥方,“粥能益人,老年尤宜。老年有竞食粥,亦能体健享大寿”。这条粥养经验,正是养后天之本脾胃的绝妙良方。正如《医药六书药性总义》中所说:“糯米粥为温养胃气妙品,粳米粥为滋生化育神丹。”几千年的实践证明,粥饭是养、脾胃无上之食,《随息居饮食谱》誉之为“粥饭为世间第一补人之物”。
清代雍正、乾隆年间,有位著名的军机大臣张廷玉(1672~1755),享年84岁。可奇怪的是,张廷玉先天不足,少年时体质很差,弱不禁风,时常生病遭灾,平时言谈举止无力,步行500米路就感到疲惫不堪。其父张英,清朝大学士,官至礼部尚书,常为这小生命担忧,以为他活不到成年就会早早天折。可张廷玉十分注重后天养生以弥补先天不足,一方面动以养形,节欲养肾,另外注意饮食养生。他家虽说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参茸补品一点不缺,但他都不屑一顾,重视养护脾胃,保全后天之本。
近代著名画家谭建丞,浙江湖州人,曾被国画大师李苦禅誉为“江南书画长一擘”,95岁后仍有书画大作问世。他也先天不足,其父母患肺病咯血,比他小2岁的弟弟因肺病夭折,所以人们都认为他活不到30岁。先天不足,后天又如何养生呢?谭老说:“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少吃,二是多动,三是睡足,四是晚餐吃粥。陆放翁把吃粥作为长寿秘诀,我也是每天晚上吃粥。“实际上,第一点“少吃”与第四点“喝粥”,也正是养护后天之本脾胃的最佳妙法。这些正是养后天、健脾胃与摄生保健、益寿延年的辩证法。
养“后天”要诀
自从每个人离开母体开始,直到生命终结,都必须依赖后天饮食的供养,也就是说,人这一生都要依靠脾的运化功能来供给营养物质和能量。因此,养护脾胃,健脾益气,也就成了人一生十分重要的养生手段。古代无数的养生家们在这方面都积累了极其宝贵们经验,今择其主要而实用的方法,向读者们作一推介。
一、饮食养脾
应用饮食来养护后天之本---脾胃,这是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这其中又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饮食养脾方法,二是常吃养脾食物。
对于饮食养脾方法,历代流传下少格言名句。如晋代葛洪:“善养生者,食不过饱,饮不过多”。《洞微经》:“太饥伤脾,太饱伤气”。元代邹铉《寿亲养老新书》:“老人之食,大抵宜其温热熟软,忌其粘硬生冷。夜晚减一口,活到九十九。”明代胡文焕《养生要诀》:“饮酒一斛,不如饱食一粥。”清代曹庭栋《老老恒言》:“凡食总以少为有益,脾易磨运,乃化精液,否则极补之物,多食反至受伤,故日少食以安脾也”。民谚:“少食多滋味,多食伤脾胃”等等。对古代这些后天养脾的各种经验,笔者已做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归纳,并在本书第二章中的“食养”里作了详细介绍,即“喝粥”养脾,“无饥无饱”养脾,“以通为补”养脾,也可参考笔者所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新编长寿药粥谱》一书,在此不再赘叙。
应用养脾食物,这又是养后天的根本大法。很多养脾食物,人一生都得食用,使脾胃永保康健。对于平素脾胃虚弱,或胃肠功能差的病人和老人,表现为面色萎黄,精神疲惫,体倦乏力,食少乏味,或食后作胀,大便溏泻,或穀食不化,四肢欠温,气短怕冷,或妇女体弱带下,舌淡,边有齿印,脉细无力等,常吃养脾食物,更为有益。可供经常服食的补养脾胃食品如下:
粳米-----性平,味甘,有补脾益气之功。《食鉴本草》即有记载:“粳米,皆能补脾,益五脏,壮气力,止泄痢,惟粳米之功为第一。”《本草经疏》亦云:“粳米即人所常食米,为五谷之长,人相赖以为命者也。其味甘而淡,其性平而罩毒,虽专主脾胃,而五脏生气,血脉精髓,因之以充溢,周身筋骨肌肉皮肤,因之而强健。”可以说凡虚弱之人,粳木皆宜,尤脾虚之人,最宜食之。
糯米-----性温,味甘,有补脾益气的作用,脾虚者宜用之煮粥服食。唐代孙思邈说:“糯米,脾病宜食,益气止泄。”所谓脾病,乃指脾虚为病之义。《本经逢原》说得好:“糯米,益气补脾肺,但磨粉作稀糜,庶不粘滞。若作糕饼,性难运化,病人莫食。”
锅巴-----又称锅焦。性平。《本草纲目拾遗》中说它“补气,运脾,消食,止泄泻”。凡脾虚不运,饮食不香,或食不消化,或脾虚久泻者最宜食用。古方中亦常用之,如小儿常用健脾消食的“锅焦丸”,治老人脾泄的“玉露霜”。《梁侯瀛集验良方》中用以治疗“老幼脾虚久泻不癒”就是用锅巴同莲子肉为末加白糖调服,颇有效果。
西国米-----又称西谷米,西米。白净滑糯,营养丰富。性温,昧甘,能温中补脾,凡脾胃虚弱、消化不良者,食之颇宜。《柑园小识》记载:“西谷米健脾运胃,久病虚乏者,煮粥食最宜。”
番薯-----俗称甘薯、山芋、红薯。性平,味甘,有补脾和血,益气通便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煮食补脾胃,益气力,御风寒,益颜色。”《本草纲目拾遗》认为番薯能“补中,暖胃,肥五脏”。脾虚之人,可用番薯当主粮,常食之。
薏苡仁-----俗称苡仁米、六谷米。有补脾健胃的作用。明代李时珍说它“能健脾益胃”。《本草经疏》也有“味甘能入脾补脾”的记载。脾虚者宜用苡仁米同梗米煮粥服食,相得益彰。
饭豇豆-----性平,味甘,能健补脾胃,对脾胃虚弱,食少便泻,或妇女脾虚带下者,食之最宜。《滇南本草》中即有“治脾土虚弱,开胃健脾”的记载。明代李时珍还说它能“理中益气,补肾健胃,和五脏,调营卫,生精髓”。可同粳米煮饭或煮粥食用。
白扁豆-----性平,昧甘,能补脾胃虚弱。《本草纲目》中说:“白扁豆其性温平,得乎中和,脾之穀也。止泄泻,暖脾胃。”《本草求真》还解释道:“扁豆如何补脾?盖脾喜甘,扁豆得味之甘,故能于脾而有益也。”《会约医镜》认为:扁豆“炒用健脾止泻”。
牛肉-----性平,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医林纂要》中说得好:“牛肉味甘,专补脾土,脾胃者,后天气血之本,补此则无不补矣。”宜用牛肉炖汁服食,或用牛肉适量与大米煮粥进服,这对脾胃虚弱的恢复,大有裨益。
牛肚-----性平,昧甘,也能补虚养脾胃。历代医家多有论说。《日用本草》就有“牛肚和中,益脾胃”的记载。《本草蒙筌》亦称牛肚“健脾胃””《本草纲目》还说它能“补中益气,养脾胃。”羊肚也有与牛肚同等的功用,脾虚者食之亦宜。
鲫鱼-----性平,味甘,入脾胃大肠经,有健脾养胃作用,故脾胃虚弱者宜食。《本草经疏》还说:“鲫鱼,甘温能益脾生肌,调胃实肠,与病无碍,诸鱼中惟此可常食。”
白鯗-----为大黄鱼或者小黄鱼的乾制品。有健脾、开胃、补虚、消食的作用。《随息居饮食谱》中说它“开胃醒脾,补虚活血,为病人产后食养之珍”。《本草汇言》中还说:“黄鱼有养脾理肺之功,治久病胃弱食减,不能进厚味者。以白鯗水煮烂食之,健利肠胃,为肠虚胃弱之人必需用之,诚药食中之良品也。”
鲈鱼-----性平,味甘,能补益脾胃。《本草经疏》说得好:“鲈鱼,味甘淡气平与脾胃相宜。脾胃有病,则五脏无所滋养,脾虚则水气泛滥。益脾胃则诸证自除。”脾胃虚弱者可常食之。
大枣-----性温,味甘,有补脾胃,益气血的作用。早在两千多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有“大枣安中养脾”的记载。明代李时珍称“枣为脾之果,脾病宜食之”。脾虚气血不足之人,可经常服用大枣。
芡实-----性平,味甘涩,入脾、肾二经,有补脾益气、固肾涩精为作用,尤其是脾虚而大便泄泻,或脾虚妇人带下者,食之最妙。
菱角-----熟者甘平,鲜者甘凉,煮熟服食,有健脾益气的作用。《本草衍义》中曾说:“煮熟取仁食之,代粮。”《本草纲目拾遗》亦载:“菱粉补脾胃,强脚膝,健力益气。”脾胃气虚者食之为佳。
莲子肉-----性平,味甘涩,有补脾胃之功。明代李时珍认为:“莲之味甘,气温而性涩,禀清芳之气,得稼穑之味,乃脾之果也。”《玉楸药解》中还说:“莲子甘平,甚益脾胃,而固涩之性,最宜滑泄之家,遗精便溏,极有良效。”
花生-----性平,味甘,中医多认为有补脾养胃的作用。如《本草备要》说它能“补脾润肺”。《滇南本草图说》又指出:花生“补中益气”。《药性考》记载:花生“炒熟用开胃醒脾”。清代医家张璐也认为:“长生果能健脾胃,饮食难消者宜之。”
栗子-----性温,味甘,入脾胃经,能养胃健脾。清代名医黄元御曾在《玉楸药解》中推介:栗子,补中益气,充虚益馁,培土实脾,诸物莫逮。”但需注意的是,一次不可食之过多,正如明代李时珍所说:“若顿食至饱,反致伤脾矣。”
-----生者甘寒,熟者甘温,入脾胃经,藕煮熟食用,能健脾开胃。唐代食医孟洗曾说:“蒸食甚补五脏”,《本草汇言》又指出:“如煮熟食,能养脏腑,和脾胃。”
香菇-----性平,味甘,专入胃经。《日用本草》记载:“益气,不饥”,《本经逢原》又说它“大益胃气”。清代医家黄宫绣也认为,惟香蕈味甘性平,食中佳品,大能益胃助食”。常食有养后天脾胃之功。
此外,具有健脾胃、养后天的食品还有粟米、玉米、高粱、青棵、蚕豆、豇豆、马铃薯、芋头、燕窝、面筋、花菜、大白菜、胡萝卜、荠莱、白木耳、葡萄、桂圆、狗肉、兔肉、猪肚、羊肚、鸡肉、青鱼、鲢鱼、乌鱼、鲂鱼、白鱼、银鱼、鲑鱼等。
二、药物补脾
俗话说得好:“药补不如食补”,对于平常健康人来说,总以食补为先。但对于年迈之人,或多病之人,或体虚之人,往往“食补不如药补”,或者说“药补胜于食补”,因为药物补脾之力毕强于饮食养脾。
补脾药物分为中草药与中成药。常用中草药有党参、太子参、人参、黄芪、白术、茯苓、怀山药、芡实、莲子肉、黄精、炙甘草等,常用的中成药有四君子丸、补中益气丸、香砂六君于丸、香砂养胃丸、参苓白术散、资生丸、健脾丸、枳术丸、理中丸、保和丸等。以上健脾胃的中药,若能在老中医指导下选用,将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三、以动助脾
中国古今许多养生家都提倡饭后散步缓行,以助脾胃消化功能,这的确是“以动助脾”的养护后天之道。千百年的养生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确行之有效,颇多裨益
孙思邈是唐代著名医家兼养生家,以自身实践活到101岁。他在《千金翼方》中就指出:“平日点心饭后,出门庭行五六十步,中食后,行一二百步,缓缓行,勿令气急。”紧接著又说:“食毕行步,踟蹰则长生。”《摄养枕中方》还有介绍:“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清代著名养生家曹庭栋也十分注重“以动助脾”的养护后天法。他在《老老恒言》中是这样说的:“饭后食物停胃,必缓行数百步,散其气以输于脾,则磨胃而易腐化,步所以动之。琅环记曰,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欲动摇其身以消食也。”由此可见,饭后缓行散步,是古代养生家实践经验的总结。
进食后,立即卧床休息睡觉,于消化不利。古代即有“饱食勿便卧”,“食饱不得急行”之说法。食后便卧会使饮食停滞,食后急行又会使血流于四肢,影响消化吸收功能。而食后缓缓活动,则有利于胃肠蠕动,促进消化,这就是“食止行数百步,大益人”的道理。
近代很多百岁老人的养生经验也证实了这一点。从大量老寿星的实践中,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绝大多数长寿老人,都有饭后百步走的良好习惯。广东梅山县年逾百岁的古二妹,一生“生活规律,早起早睡,饭后散步,常做家务”。中国“龙行”功夫大师刘志清,生于1885年,年逾百岁,“习惯于饭后百步走”。革命老人徐特立活到91岁高龄,总结出四句养生之道:“基本吃素,饭后散步,遇事不怒,劳逸适度。”著名诗人臧克家,多灾多病,活到91岁,他始终坚持每日三步曲:清晨、午餐后、晚饭后,必去胡同散步,风雨霜雪无阻。被尊称为“革命老大姐”的百岁老人帅孟奇,一生俭朴,她的养生口诀是:“饭后百步走,吃饭留三口”。实际上,这一极为宝贵的养生经验,由于极为普通,极为平常,也往往极易被入们忽视去总结它了。至于有些学者反对饭后散步的说法,笔者真有一种“无稽之谈,不屑一顾”的感觉,几十年来,我每餐后即丢下饭碗,缓缓散步,已成习惯,十分舒适。
四、摩腹护脾
每当饱食之后,以手按摩腹部,也是古代养生家们的一种养护脾胃的常用方法。
食后摩腹法是:吃饭以后,将手搓热,放于上腹部,按顺时针方向环转推摩,自上而下,自左而右,可连续二三十次不等。此法可促进胃肠消化功能,有利于腹腔血液循环,还能治疗一些疾病。只要持之以恒,对脾的运化功能有益。自唐代孙思邈提出:“饭后即自以热手摩腹”之后,后世养生家多有所沿用,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摩腹实为按摩保健法的具体应用。按摩是对身体局部刺激,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目的。也就是明代养生学家罗洪在《万寿仙书》中所说的“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的效果。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按摩主要是通过刺激末梢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循环和组织间的代谢过程,以协调各器官组织的功能,使机体的新陈代谢水平有所提高。
食后摩腹,刺激腹部相应的穴位,尤其是脾胃经络在腹部的穴位作用,使得气血循经络而运行,防止脾胃气滞,畅达脾胃气血,更加有助于增强脾主运化的功能,达到养护后天之本的作用。
五、艾灸健脾
中国传统医学里有不少神奇的东西,怪不得近代伟人毛泽东曾经这样说过:“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挖掘,加以提高。”艾灸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
《扁鹊心法》中指出:“夫人之真气,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虚则人病,真气脱则人死,保命之法,艾灸第一。”紧接著又说:“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保百年寿矣。”据史料记载:唐代药王孙思邈常用艾叶温灸足三里,后来活到101岁。《旧唐书》中亦说:柳公度年80岁,步履轻便,别人向他请教养生之术,他回答说:“吾初无术,但未尝以元气佐喜怒,使气海常温耳。”柳公度也是经常用艾灸气海以防病延年的。《针灸集成》还记载:广西有一人,“少时多病,遇一异人,教令每岁灸脐中,自后康健。”脐中即“神阙”穴,结果是“年逾百岁而甚健壮”。
另据日本《东岗舍笔记》云:三河国宝饭郡水泉村农人满平,庆长七年生于该村,宽政八年,寿达194岁,于享保年间受庆贺,被征至江府,献白发,赐御米若干”《日本·文库名家漫笔》中又说:元保十五年九月十一日,要推荐几位长寿老人从桥上走过,最先走过的满平及其一家三代老人,此时满平已242岁。当问满平何术致长寿时,答曰:“无他妙法,惟我家自祖先相传,灸三里,其灸法:每月自朔日(阴历初一)灸,至八日而止,年中逐月无间断。灸数不同,法如下。右侧:朔八壮,二日九壮,三日十一壮,四日十一壮,五日九壮,六日九壮,七日八壮,八日八壮。左侧:朔日九壮,二日十一壮,三日十一壮,四日十一壮,五日十壮,六日九壮,七日九壮,八日一壮。灸之灼,谓之一壮,久为使人壮健。”
日本根据传统中医的古籍研究筛选有效的保健穴位:七八岁灸风门,可以顶防感冒、肺结核;到了十四五岁,灸三阴交穴,能使泌尿、生殖系统健康,还可以调摄女性月经,故三阴交亦为女子必灸穴;三十岁起到四十岁,灸足三里可以预防消化系统疾病,防止衰老,增强体质,预防一切疾病;对老人,还可以预防中风,是最好的长寿方法。对此,日本学者泽田健曾说过:“足三里,古称长寿灸,日本民间有八日灸,即每月初一灸一次,每隔八日灸一次。”养生灸法普遍流传日本民间,曾掀起过足三里灸的保健热潮,甚至民间还有“勿与不灸足三里之人旅行”之说。
由此可见,艾灸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具有温阳培元,补气健脾,强壮后天,养生保健之功。因此,古代养生学家曾说过:“若要安,三里常不乾。”现代医学研究证实,艾灸法可以调节胃肠运动,血管舒缩,肾上腺等内分泌腺功能以及血液成分,增强机体的防御免疫功能。艾灸法对于脾气虚弱的中老年人,还可以起到有效的保健延年作用。最常用的艾灸健脾穴位有:
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全身四大总穴之一,经常用艾灸,具有健脾胃,补中气,通经络,和气血的作用。
神阙------为任脉经穴,经常艾灸,可温通元阳,脾胃健旺。
气海------常用艾灸此穴,补元气,暖脾阳,强壮后天之本,祛病养生延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