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59567|回复: 0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 (卷下) 净空法师讲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3 23:0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讲记
  
(卷下)

  

  
净空法师讲述
  

  
初业菩萨应当观察利养·愦闹·世话·睡眠·众务之过失
  
不修诸行·不断烦恼·不习禅诵·不求多闻·非出家者
  
略说戏论过失有二十大类
  
发十种心能生极乐世界
  
流通分
  

  
(八)初业菩萨应当观察利养·愦闹·世话·睡眠·众务之过失
  

  
我们继续看下面经文,底下这一段,佛特别教诲我们,初学的菩萨要明了名闻、利养的过失。因为在这个时代,无论是出家、在家发心行菩萨道,做弘法利生的工作,名闻、利养可以说很快的就现前。你要不知道这个利害,往往就被它拖下去了,那真正可惜啊!所以佛在此地特别提出警告。请看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当舍何法。当修何法。未生慧力能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
  

  
他问的正是我们心里面所希求的。“初业菩萨”就是初学的菩萨,既然出家了;这个出家的意思是广义的,并不是剃了头,穿上宽袍大袖这就是出家人了,这未必是出家。此地这个出家,是心里面确确实实把烦恼、贪爱舍掉了,这叫出家——出烦恼家、出生死家。
  

  
六道轮回是家,超越六道轮回那就出家了。
  

  
没有能够超越六道轮回,你还是在家啊!
  

  
六道轮回怎么造成的呢?
  

  
烦恼造成的。
  

  
所以心里面有是非人我,有贪、嗔、痴、慢,你就没有出家。如果心里面舍掉了是非人我,不再有贪、嗔、痴、慢,你就出家了。这初出家的人,智慧没开,希望开智慧。那就是“当舍何法,当修何法”,我们应当舍那些?应当修那些?使我们能够得到“未生慧力能令出生”。没有生的智慧能够生起来,已经生的智慧会增长,不会退掉。弥勒菩萨问的这个,正是我们所希求的。
  

  
那么底下佛的开示,我们就要注意了。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欲令慧力而得增长。当于利养知其过失。应须舍离。
  

  
这是菩萨问的当舍何法,佛在此地明白告诉我们,要舍名闻、利养。舍名闻、利养,先要晓得名闻、利养的过失。你知道它的过失,你自自然然就会舍离了。
  

  
若好愦闹。世俗言话。耽著睡眠。广营众务。乐诸戏论。如是过失。皆应远离。
  

  
后头特别加一句
  

  
是故应舍利养。
  

  
你看,佛在这一句话里头,把利养重复两次,这就知道这个过失的根本在利养。如果不贪利养,其他的过失很容易舍掉。贪著利养,其他的这些过失也不容易舍掉。此地所讲的这些过失,这一卷(卷下)专门说这问题。“愦闹”就是热闹,毫无利益的热闹场所。“世俗言话”,言语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言论,这一些言论都不能帮人了生死、出三界,所以世俗言论的范围非常之广,可以说除了佛法之外,都是世俗言论。因为你没有离开三界,没有离开六道啊!“耽著睡眠”,贪睡啊!“广营众务”,“营”是经营,“务”是事务,“广”是多啊!一天到晚去经营。“众”也是多啊!经营许许多多都是与道业不相干的这些事业。“乐诸戏论”,喜欢戏论。这些都是过失,重大的过失!佛在此地教我们,“皆应远离”,不能够贪著啊!要远远的避开。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利养,“是故应舍利养”,这是讲你当舍何法,这些东西要舍离。
  

  
下面是当修的;该修什么呢?所修的给诸位说,跟这个相反的,就是你所要修的。
  

  
修于少欲。
  

  
真正修行人,真正想在这一生当中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第一个条件:少欲。
  

  
“欲”是欲望;欲望要减少啊!“少”到什么程度呢?
  

  
我们一天三餐饭吃得饱,有一件衣服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避风雨。够了!你的心就安了。心安了才能办道啊!也就是说你才能够得清净心。不要去看别人,人家住大房子,出门开什么高级轿车,不要去看这些,不要跟人家比赛这个。那些是什么呢?你不要看那个车很漂亮啊!往那里开啊?往地狱、饿鬼、畜生道在开啊!你这看清楚的时候,不对劲啊!别看我们没有车,走路啊!我们往西方极乐世界走,不一样啊!方向目标不相同,一定要看清楚。他们天天在搞贪、嗔、痴,烦恼增长;我们是智慧增长,心一天比一天清净。要懂得少欲、要知道知足,少欲知足是我们修行的根本。
  

  
舍诸愦闹。
  

  
这是热闹的场所要离开。
  

  
乐于寂静。
  

  
他心是定的,他能够在很安静的环境里面住得很自在。现在人的话就是‘甘于寂寞’,这是工夫啊!有多少人受不了寂寞,他要热闹,他不热闹的日子过不下去,他要烦恼啊!
  

  
舍诸世话。观于实义。
  

  
“实义”是什么?
  

  
宇宙人生的真相。你要用智慧去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相啊!
  

  
真相是什么?
  

  
金刚经》上说的,三心不可得。诸法缘生,当体皆空,那是实义啊!那是诸法的真相啊!
  

  
初夜后夜。远离睡眠。
  

  
这是佛劝我们,最好每天睡眠四小时,就是晚上十点钟到两点钟,这是中夜。不要把大好的光阴浪费掉了,应当把这些宝贵的时间用来念佛啊!
  

  
观察思惟。随行修习。
  

  
“观察”、“思惟”都是正智慧,八正道里面的正思惟、正智慧。“随行修习”,“行”是在日常生活处世、待人、接物当中去修、去学习
  

  
舍于众务。及诸戏论。
  

  
事愈少愈好;‘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这个不是消极,人人无事,天下太平啊!每个人都安居乐业。
  

  
世界为什么这么乱哪?
  

  
好人太多了。
  

  
什么是好人呢?
  

  
好人好(四声)事啊!好(四声)事的好人太多了。无事的人得自在,那得真的享受。
  

  
修出世道。慈念众生。
  

  
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而且能够慈悲一切众生;就是尽心尽力劝导一切众生修持念佛法门,这就是慈念众生了。唯独这个法门,能帮助一个人在一生当中了生死、出三界。
  

  
1、十一种严重的障道法
  

  
弥勒。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是法应舍。是法应修。何以故。弥勒。彼诸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不舍利养。不修少欲。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
  

  
这一段佛给我们说出十一种是严重的障道法。前面说过在末法时代,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如果有这十一种法里面的一、二种,你的修学就不能成就,何况是具足这十一种,那当然就更不可能了。因此我们要特别留意,一定要把这些毛病习气统统改正过来,我们所求才能够满愿。此地举的例子是求开智慧。“初业菩萨既出家已,未得慧力而欲得者”,这一句就是求开智慧。我们智慧没有开,希望自己能开智慧;因为唯有智慧才能解决一切问题,这一点一定要清楚、要明白。定功可以伏烦恼,还是不能解决问题。智慧开了之后,就能够转烦恼为菩提。所以把烦恼化做菩提,这是智慧的力量。想开智慧,弥勒菩萨替我们启请,那些法应舍、那些法应修;“舍”就是放下。看看佛教我们放下的这些法,我们有没有放下。佛教我们修学的那些法,我们有没有修学。
  

  
这十一法里面第一个就是利养,“不舍利养”。第二个是“不修少欲”。名闻、利养,佛在此地屡次的宣示,由此可知这是病根,决定不能够沾染的。可是在现代的社会,特别是在台湾与东南亚一带,利养之丰富可以说是世界之冠。我们常常听说,其他国家地区都到台湾来了。
  

  
到台湾来目的何在?
  

  
台湾的利养丰富;而不知道利养的害处。
  

  
为什么呢?
  

  
增长贪心,增长悭吝。烦恼里面,佛给我们说,根本烦恼有六个——贪、嗔、痴、慢、疑、恶见,这是六个根本烦恼。六个根本烦恼再归纳就是贪、嗔、痴三毒;三毒再要归纳就是一个贪,所以‘贪’是所有一切烦恼最原始的根本。利养就是增长贪心的,所以佛把它看得这么重。只要这一条不断,无论修学那个法门,都不会成就。不但不成就,学的是佛法,到最后都变成妖魔鬼怪了。怎么会变成的?因为贪、悭贪而变成的。学佛到最后变成魔了。所以佛在这个经上第一句话,就教我们要舍利养。舍利养一定要修苦行,要修少欲啊!
  

  
黄念老在大陆上,他说,我是没听到,他的学生告诉我,他没到台湾来过,他说:‘台湾没有出家人,台湾没有佛法,台湾的佛法是假的。’
  

  
他为什么这样说?
  

  
实在讲我们读了这一部经,对他的说法多少可以明白一点——台湾出家人谁把利养舍掉呢?谁肯修苦行呢?所以他说今天的佛法在中国大陆。大陆上这些修行人,我也没有去访问过,但是听说了。我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率领一个很大的团体,有七、八十人到大陆去参访,专门访问佛教,大概用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在内地看到真正修行人,他们对于佛法的恭敬,令人叹为观止,所以深受感动。经书都是顶在头顶上的,这样恭敬!他们的经书很不容易得到,不像我们这边太多了,得到太容易。他们生活之清苦,穿的衣服补了再补,吃的东西自己种的,非常辛苦。他们的团去的时候,想送他们钱,人家不收;想送他们衣服,也不收,他们说他们的生活过得很好,而外面人看来是苦不堪言
  

  
问他们要什么呢?
  

  
要经书、要录音带。录影带他们不要,因为他们没有电视,不能看。这些东西送给他们,他们当宝贝看待啊!所以新加坡他们这个团体回去之后,非常惭愧,本来认为自己修得很不错了,跟他们一比,天壤之别!这恭敬心才真正生起来。他们所做到的,就是能够舍利养,能够修苦行,对于物质生活绝没有贪求的意念,他们的道场也不希望别人去参观,对外也不开放,真正清修。
  

  
如果“不舍利养,不修少欲”,佛在此地说“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无有是处”。无有是处,没这个道理啊!你想开智慧,没有这个道理啊!有一点智慧,想能够不退转,也没这个道理。
  

  
不舍愦闹。不住寂静。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亦无是处。
  

  
也没有这个道理。所以你居住修学的环境要安静,我们是凡夫,凡夫一定会受外面境界影响,因此道场的所在、居住的所在不能不选择。可是在现前这个社会,我们想选择太难了,人口太多了,到处都是闹区,到那里去找一个安静的地方!找不到了。台湾这个岛这么小,人口这么多,所以选择一个安静的地方,实在是相当不容易。可是这一点很重要,总要懂得闹中取静,离开愦闹的场所。对自己清净心有妨碍的那些热闹场所,要知道离开。第五、
  

  
不舍世话。不观实义。
  

  
你要想开智慧,也没有这个道理。“世话”,世间的言论;我们不能没有,因为一天到晚要与大众相处,要与大众接触,总不能不说话啊!这一些言论,要知道愈少愈好,非必要说的,统统都不要说。为什么呢?妨害清净心,这个要舍,尽可能的去舍。世话前面说过,含义很广。除舍这个,还要修什么呢?要“观实义”。“实义”就是我们常讲的诸法实相——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不会观,你就念《金刚经》,《金刚经》念不懂,你就听讲解,我们有很详细的《金刚经》讲解的录音带,你仔细去听,听懂了,你就会观了。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自自然然你就能放下,对于你修学会有很大的帮助。
  

  
初夜后夜。耽著睡眠。曾不觉悟。
  

  
这一个烦恼习气,我们总得要把它改过来。要克服自己的困难,那就是少睡眠。佛在此地的标准,教我们睡眠是四小时——中夜睡眠。初夜不能睡眠,初夜是晚上六点到十点钟,大概不会睡了。后夜呢?后夜是清晨二点到六点,正好睡的时候,佛说这个不可以。所以睡眠在中夜。如何能够做到?中夜睡眠就是晚上十点钟睡觉,二点钟就要起床了。实在不行;不行就是烦恼太重啊!睡眠不够就没有精神啊!尽可能把睡眠的时间缩短,这个一般世间人也提倡早睡早起身体好啊!所以晚上十点钟睡,如果二点钟不能起来,四点钟起来,也算不错了。这已经是打了折扣了,所以要认真去学习,克服我们的烦恼习气。睡眠是昏沉、是不觉悟。第八、
  

  
系念思惟。不舍众务。
  

  
“系念思惟”,心里面牵挂、忧虑的事情太多了。
  

  
你牵挂什么事情呢?
  

  
忧虑什么事情呢?
  

  
众务啊!这个世间事情太多太多了,这一些事情都不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换句话说,不能帮助你断烦恼,不能帮助你开智慧的这一些事情,都叫“众务”。“众”是众多的事业,要舍啊!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少一事不如无事,不要去找事啊!佛教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生事、找事就是攀缘,这个对于我们修学决定有妨碍。第九、
  

  
好诸戏论。
  

  
“戏论”的范围也非常之广。第十、
  

  
于出世道。不能修行。
  

  
“出世”就是超越六道轮回,你不能够修习。末后一句:
  

  
于诸众生。不生慈念。
  

  
你对待众生没有慈悲心。也许你听了很不解:我们对众生很有慈悲心,我又吃长素、又放生,遇到人家有苦难,我都去救济,怎么不慈悲呢?
  

  
佛的眼光,你不慈悲,你没有慈悲心。
  

  
什么叫慈悲呢?
  

  
帮助那个众生脱离三界、脱离六道轮回,那才叫慈悲。搞来搞去,他还在搞六道轮回,你慈悲在那里啊?这个意思一定要懂得,不能了脱生死、不能出离轮回就不慈悲。佛法修学目标在此地。那么你犯了有这么多的过失,是:
  

  
未生慧力当令出生。已生慧力能令增长。亦无是处。
  

  
这十一条,犯一条,你的烦恼不会断,你的智慧不会开,你想出离三界不可能啊!何况这十一条统统都有,这怎么得了!我们自己要认真
  
反省,要努力克服自己的业障、习气,一定要把它改过来。
  

  
弥勒。是故菩萨。未得慧力而欲得者。
  

  
没开智慧,想开智慧。
  

  
应舍诸法。当须舍离。
  

  
佛在前面讲,你应该舍的那些,你应当必须要舍离。
  

  
应修诸法。当须修习。
  

  
佛教你那些要修的——少欲要修、寂静要修、观实义要修...,教我们要修的,认真去学习啊!
  

  
何以故。菩萨智慧从因缘生。若无因缘终不能生。因缘和合尔乃得生。
  

  
智慧虽然是本性与本来具足的,可是现在烦恼、业障盖覆著,如果不修学,没有这个缘,自性的智慧、德能不会现前的,这就是经论里头常讲的‘佛法因缘生’,离不开因缘。‘因’,没有问题,我们都有,现在重要的就是‘缘’,‘缘’就是断恶修善。佛教给我们那些要断的,我们认真去断;那些要修的,认真要修,这是缘。这一段把这个重要的纲领总提出来了,下面经文给我们一桩一桩分析它的过失,这才晓得佛为什么教我们要舍、要离。请看经文:
  

  
2、初业菩萨当观利养过失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利养中过。
  

  
弥勒菩萨代我们启请。
  

  
佛教我们要舍利养;利养过失到底有那些?严重到什么程度?我们不知道啊!
  

  
不知道,佛教我们舍,有时候我们不甘心,一定要求佛把这个利害得失为我们说清楚、说明白,我们明了之后了,想一想这是应该要舍了,才舍得心甘情愿。
  

  
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乐于少欲。不生热恼。
  

  
“观察”就是明白了,对于利养的过失真的明了了,那菩萨就能舍,才喜欢“少欲”,喜欢过一个清苦的生活。
  

  
世间人以为清苦,在他并不以为清苦,他的日子的确过得很自在;为什么呢?
  

  
他里头没有烦恼。
  

  
什么是烦恼呢?
  

  
贪、嗔、痴是烦恼,他生活里头不生贪、嗔、痴。
  

  
不生贪、嗔、痴,那生什么呢?
  

  
生智慧啊!
  

  
什么时候你在生活当中不生烦恼了,决定生智慧,这智慧就开了。所以他这个不生热恼的反面就是生智慧,这是弥勒菩萨代我们启请的。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当观利养。生贪欲故。
  

  
第一条,利养生贪欲,利养增长贪心。只要贪烦恼增长,那个痴、慢、疑什么烦恼都起来了。这是根啊!
  

  
像一棵树,这个利养是什么呢?
  

  
是灌溉。在树根上天天灌溉,那棵树就会长得很茂盛啊!
  

  
这是什么树?
  

  
烦恼树、生死树。如此麻烦可大了。你怎么可以用这个东西去灌溉它!第二、
  

  
当观利养。坏失正念。生嗔恚故。
  

  
贪著利养的人,得失心很重,看到别人得的比他多,他就嫉妒、嗔恨,这个大烦恼就生起来了,当然正念没有了。
  

  
什么是正念?
  

  
我们也举例说明,我们大家都是修净土的,修净土的人正念就是佛号,忆佛、念佛这是我们的正念。贪心重的人,早把佛号丢得干干净净了——生嗔恚故。第三、
  

  
当观利养。念其得失。生愚痴故。
  

  
就刚才说的得失心很重,一天到晚在这个地方计较,愚痴啊!你看这前面三句,贪、嗔、痴啊!你要不舍利养,你的贪、嗔、痴三毒烦恼会天天增长。第四、
  

  
当观利养。能生高下。嫉妒心故。
  

  
这贪、嗔、痴底下就是慢,傲慢啊!第五、
  

  
当观利养。于亲友家。悭吝耽著。生诳惑故。
  

  
为了贪图利养,于亲友、斋主家,你所熟悉的,你那个心常常牵挂著他们。
  

  
为什么呢?
  

  
贪图他的恭敬、供养。你把清净心忘掉了,你心里充满了贪、嗔、痴,你把这个正念忘掉了,佛也不念了;
  

  
念谁呢?
  

  
念那些有钱、有势力的信徒,常常想著他、念著他,希望把他身上的钱念到我这儿来。他念这个了。
  

  
怎么个念法呢?
  

  
到最后就不择手段,用种种方法欺骗他、迷惑他,这就造了重的罪业了。果报就是三途。第六、
  

  
当观利养。成就爱味。生谄曲故。
  

  
这个“爱”是贪爱、贪恋,没有办法放下了,就好比是中了毒,有毒瘾啊!麻烦大了。心是“谄曲”的,歪歪曲曲,这心不正直。第七、
  

  
当观利养。舍四圣种。无惭愧故。
  

  
什么叫四圣种?
  

  
佛当年在世教导出家弟子,要知足常乐、要修少欲,这是说在物质生活,我们尽量的简单。物质生活里面,那最重要的饮食、卧具、衣服,这个不能缺少的。
  

  
佛教弟子们这三样东西,用什么样心态来求呢?
  

  
随所得。也就是随缘而不攀缘;所以托钵,只能托七家,七家都托不到,今天就不要吃了。你托到第八家、第九家,贪心啊!‘衣服’是所谓的粪扫衣,‘卧具’是我们今天讲的铺盖,非常简单。这三衣一钵,要随所得。
  

  
目的在那里?
  

  
治贪,对治贪念。这是三个。第四条,喜欢修、喜欢断,就是此地讲的,那些应该修的、那些应该断的,他们对佛的教诲非常欢喜,依教奉行。这是对治放逸、对治懈怠,这个四法叫四圣种。贪著利养的人,这四样都忘得干干净净的,没有惭愧心。第八、
  

  
当观利养。一切诸佛。所不许可。数习憍逸。生高慢故。
  

  
这利养之害。利养是一切诸佛都不许可的,一切诸佛都不会赞成的。换句话说,贪著利养就是违背一切诸佛的教诲。不仅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啊!这里面的毛病是,“数习憍逸,生高慢故”。第九、
  

  
当观利养。于胜福田。起于轻慢。为魔党故。
  

  
这是利养的大害。“胜”是殊胜;最殊胜的福田,他轻慢了、轻视了。
  

  
什么是最殊胜的福田呢?
  

  
念佛求生净土,这是无比殊胜的福田。一生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啊!一生当中可以做到啊!任何一个法门都不能跟它相比,贪著利养的人不求往生,他没有这个念头。贪图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贪图世间的富贵,这就是成了魔,跟魔一党了。第十、
  

  
当观利养。众恶根本。诸善坏故。
  

  
那当然了,三善根没有了嘛。三善根是无贪、无嗔、无痴。他是贪、嗔、痴天天增长,所以善根断掉了。善根断了之后,所生出来的是众恶,无量无边的恶行,造作恶业。第十一、
  

  
当观利养。多所贪著。犹霜雹故。
  

  
“霜雹”是比喻。不舍利养,一定是多所贪著。第十二、
  

  
当观利养。于亲友家。瞻候颜色。生忧恼故。
  

  
这是贪图利养的人,也就是我们平常讲察颜观色,看人家脸色,怎么样巴结人、讨好人。第十三、
  

  
当观利养。爱物损坏。忧心乱故。
  

  
贪著利养的人,他喜欢的那些东西损坏了,他心里面就忧虑,就生烦恼了,得失心太重了。第十四、
  

  
当观利养。于四念处。多所忘失。白法羸故。
  

  
“四念处”是佛教人修学智慧,所依的基本法。“四念处”是讲正确的、智慧的观念——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所以四念处是修慧。贪著利养的人,把佛这些教训忘得干干挣净。“白法”就是善法,善法一天一天的退失了。“羸”就是退失。第十五、
  

  
当观利养。于四正勤。多有退失。
  

  
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是大小乘佛法共同修学的科目,他都退转了。
  

  
能令一切。他论胜故。
  

  
“他论”是外道啊!与外道相处,你抵不过别人。第十六、
  

  
当观利养。自言已得。神通智慧。违背生故。
  

  
这在现前我们也常常遇到,为了贪图利养,诈现异相,炫耀自己有神通、炫耀自己开悟了。这个“智慧”就是一般讲开悟了。他开悟了、他有神通了。这一些言行,完全是违背佛陀的教诲,“违背生故”。用这种方法来骗取众生的恭敬、供养,这个造作罪业就重了,这是犯大妄语。没有得而说得到。第十七、
  

  
当观利养。先后得失。怨憎生故。
  

  
这是争名夺利。为了争名夺利,当然就产生许多的怨憎。这些怨憎要不舍,祸害是冤冤相报,没完没了啊!第十八、
  

  
当观利养。互相嗔嫌。说其过恶。多觉观故。
  

  
这是彼此的斗争,斗争最初从言语上互相说过失。“多觉观”,“觉观”就是杂念、妄想;粗念叫“觉”,细念叫“观”。此地的意思,觉就是杂念,观就是妄想。第十九、
  

  
当观利养。为于活命。营诸世业。计度思惟。安乐减故。
  

  
“安乐”是学佛人正常的享受啊!轻安、自在,身心没有忧恼啊!这是正常的享受。这种享受他没有了,他为了生活,“营诸世业”,“营”是经营;跟世间人没有两样啊!所造的都是世间营利的事业。诸位要细细的去观察,你就会明白了。“计度思惟”,“计”是天天在计画、衡量——怎样才能得多的利益,天天想这些,所以他的心不清净。轻安、自在、安乐他没有了,这种享受他得不到啊!第二十、
  

  
当观利养。乃至禅定。解脱。三昧。三摩钵底。心如淫女。能退失故。
  

  
这是讲修学的工夫不能成就。第一个他不能得禅定、他不能得解脱。“禅定、解脱”在此地是广义的,并不专门指参禅的。我们念佛人,经上讲的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所以这个意思是广义,通一切大小乘佛法。也就是说你不能得定。“解脱”是对烦恼说的,你不能断烦恼、不能了生死。“三昧”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是正受,正常的享受。正常享受里面没有烦恼。贪著利养的人充满了贪、嗔、痴、慢,所以这个享受跟凡夫没有两样。“三摩钵底”也是梵语,意思也是定,叫做等持,实际上我们《无量寿经》上讲的清净、平等,就是三摩钵底的意思。你清净心、平等心不能现前。下面佛说了个比喻——淫女,就是比喻不定,你所修学的功德很容易退失,保不住啊!第二十一、
  

  
当观利养。舍离智断。堕于地狱。饿鬼。畜生。阎摩罗界。诸恶道故。
  

  
这一条是从果报上说的。果报太可怕了,因为你造作这一些业障,将来必定堕三恶道。换一句话说,因为不舍利养,你眼前所贪得的非常有限,纵然你贪得,得到了,你能享受几年呢?就算你可以活二百岁,可以享一百年的福,那地狱罪报的时间多长,我们在前面看过啊!前面看过造作这个恶业,佛说堕地狱,以人间的年数来算要一千八百万年啊!真正是得不偿失。所以明白这个道理,晓得这个事实真相,怎么肯干这一些恶事?至此,你才晓得利养之害,如果不是佛这样给我们分析,我们怎么会晓得。贪图不得啊!太可怕了!第二十二、
  

  
当观利养。与提婆达多。乌陀洛迦。同于法住。堕恶道故。
  

  
“与提婆达多”,提婆达多是一个人。世尊当年在世上,这个人是专门跟释迦牟尼佛作对,他嫉妒释迦牟尼佛,他就是不舍利养,最后是堕阿鼻地狱。“乌陀洛迦”是恶鬼名,他所作恶所受的果报,跟提婆达多是同类的。如果我们不舍利养,世尊的意思是你跟提婆达多、乌陀洛迦是同于法住,你们同一类的,将来也是堕阿鼻地狱的。
  

  
3、远离利养之利益
  

  
下面佛从反面为我们说明,如果把利养舍掉,你得多少种利益呢?我们也要明了。
  

  
弥勒。初业菩萨。如是观察利养过失。乐于少欲。不生热恼。
  

  
这一句是总说。“如是观察”,像佛前面所讲的,一桩一桩的过失,你都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自自然然就能够舍利养。自然就能够喜欢少欲,不生烦恼啊!
  

  
何以故。弥勒。少欲菩萨。于一切过。皆悉不生。
  

  
这以下是别说。佛给我们说了十四句,十四种利益,这是第一种。“少欲菩萨”,我们现在一般人说,生活简单清苦的这一些修行人。生活是愈简单愈好啊!现在看生活很清苦,他一切过失悉皆不生,他没有过失啊!这就不是凡夫。凡夫起心动念无不是罪,他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没有过失。才知道所有一切过失从那里生的?从贪欲生的。他把贪、嗔、痴断掉了。第二个利益是:
  

  
堪为诸佛。清净法器。
  

  
这个意思是说,他是一切诸佛教诲的对象,他能够接受佛法,诸佛菩萨都喜欢教他。为什么呢?他能接受。他心清净,清净心能够接受大法。第三、
  

  
而不系属。在家出家。
  

  
于在家、出家他的心都清净,都不染著啊!
  

  
所以今天有许多同修来问:学佛要不要出家?
  

  
不必要出家。在家修行一样成佛作祖啊!
  

  
那为什么你要出家呢?
  

  
我在世间这许许多多行业当中,我喜欢这个行业嘛!这是正确的理由。
  

  
所以出家是一个行业;是什么行业呢?
  

  
牺牲、奉献的行业。世间五欲、六尘的享受,我们统统舍弃了,弘法利生是没有条件的,是不能跟人家讲代价的。我讲一座经,你们对我要恭敬供养多少,那就变成生意买卖了,那就有条件的了。无条件的牺牲、奉献,这个很快乐啊!我自己的生活很简单,就一个人,吃饱、穿暖了就够了,什么都不要了。
  

  
我现在跟诸位同修说,我修到什么程度呢?
  

  
钱对我没有用了。
  

  
我这一次在外国住了一年多,一块钱都没有花过,没有用钱的地方。银行给我四、五张金卡,没用过,从来没有开过张,所以钱对我已经没用了。这个很自在、很快乐啊!你们是为没有钱烦恼,我现在人家送给我钱,我生烦恼。送来干什么呢?是做什么用呢?所以这是确确实实不系于心。不牵挂在家、出家,你才真正得自在。第四、
  

  
住于真实。最胜意乐。
  

  
你的心地真诚、清净、平等、慈悲,法喜充满,这真自在、快乐。第五、
  

  
不为卑下。亦不惊怖。
  

  
你的心神永远是安稳的,没有恐怖;任何巨大的灾变,你遇到也不惊不怖。为什么呢?能够不为外境所转。这是《金刚经》上讲的‘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那就能做到这一条了。第六、
  

  
离诸恶道。堕落畏故。
  

  
一般人怕堕恶道,少欲知足的人决定不堕恶道。即使不学佛,不求往生,在六道轮回,他也不堕三恶道。凡是堕三恶道的人,欲望太多了,贪、嗔、痴、慢太重了。没有贪、嗔、痴的人怎么会堕三恶道啊!第七、
  

  
无能映蔽。舍耽味故。
  

  
他的智慧、德能,没有人能够障碍他;“映蔽”是障碍他的意思。
  

  
为什么不能障碍呢?
  

  
因为他没有任何嗜好,没有任何的贪著。世间人能够操纵一个人,能够控制一个人,必定有把柄在人手上。
  

  
把柄是那些呢?
  

  
总不外乎名闻、利养啊!
  

  
你有贪著,他抓到了,他就可以用这个控制你;你怕死,他用死来威胁你;你都不怕死,他对你无可奈何了。你贪财,他用财来控制你;我不要财了,那他也不能控制你。只要你有所贪爱,有所耽著,你就会被妖魔鬼怪控制,他就能障碍你。你能够舍弃一切利养,妖魔鬼怪对你也无可奈何了,也不能障碍你。
  

  
众魔境界。得解脱故。
  

  
在魔境里头他不能障碍你,你在魔境里面自在了。“解脱”就是自在的意思。
  

  
一切诸佛之所称赞。
  

  
你的心行与诸佛菩萨相应,所以得佛护念。这个“称赞”就是护念的意思。
  

  
诸天及人。亦当爱羡。
  

  
诸天善人对你爱护羡慕。
  

  
于诸禅定。而不染著。住边际故。
  

  
虽然得禅定,但不染著禅定、不贪爱禅味,这才能生智慧。
  

  
如果对禅定生染著,纵然得禅定不能开智慧。
  

  
为什么呢?
  

  
他住在禅定里面,有所住了。而佛在《般若经》上告诉我们‘应无所住’。‘无所住’是空、有两边都不住。凡夫住有,贪著利养,就住在利养里头;贪著禅定,就住在禅定里。所以空有两边都不能住,这叫住边际。“边际”就是两边不住啊!
  

  
其心质直。无有谄曲。于五欲中。亦不放逸。见其过故。
  

  
这一条很重要。他的心真诚;“质直”就是真诚,没有谄曲。与大众相处,在五欲、六尘当中,他也能够恭敬、谨慎而不放逸。“放逸”就是很随便。
  

  
他并不随便,他很恭敬、很谨慎。
  

  
为什么呢?
  

  
知道五欲、六尘的过失,所以他不贪著啊!
  

  
如说修行。能住圣种。
  

  
他能够依著佛的教诲去做,能住圣种。前面讲的四圣种——衣、食、卧具,能够随缘而不攀缘;佛教他断的,他很喜欢去断,佛教他修的,他也很乐意去修,这就是住圣种。
  

  
同梵行者。亦当爱乐。
  

  
这是跟他同伴的,与他在一起修梵行的人,也非常喜欢他、非常赞叹他。佛在这里总共说了十四种远离利养的利益。
  

  
弥勒。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以胜意乐当舍利养。以胜意乐住于少欲。为断贪爱而发起故。
  

  
佛把利养的过失,为我们说了二十二种。远离利养过失的利益,佛又给我们说了十四种。这才告诉弥勒菩萨说;实在讲告诉弥勒,就是告诉我们大家。“若有菩萨,智慧聪敏,于此功德,能如是知。”对于利养的过失和舍离利养的利益,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一定是以最殊胜的意乐、意愿——喜欢啊!
  

  
喜欢干什么呢?
  

  
舍利养。
  

  
舍利养,就是我们讲的放下,你真的放得下。
  

  
为什么能放下?
  

  
看破啊!
  

  
怎么看破呢?
  

  
知道利养的害处,知道舍利养的好处。你知道,是看破;你真的肯把它放下、舍掉,是你放下了。放下之后,你才“以胜意乐住于少欲”,你才会喜欢简单的这种生活方式。简单的生活方式,没有累赘啊!真正得自在啊!不但个人修行要明了,我们大众在一块儿修学,也要懂得啊!
  

  
我们讲经说法三十多年了,在这么长的时间当中,很多同修知道,我讲经说法二十年,才有这个图书馆,二十五年才有杭州南路的基金会;都是自然成就的,我们没有说我要去建一个道场。外国的道场也是如此,都是自然成就的。成就之后,同修们一天比一天多了。
  

  
有许多人来给我讲:我们要找个地,建个庙,盖大一点啦!
  

  
我统统不赞成。为什么呢?
  

  
贪著利养。这个庙盖大了,财产多了,出家人也多了。
  

  
他为什么出家?
  

  
看到这个财产可以继承,那个味道不一样啊!
  

  
我今天这个道场这么一点点大,什么都没有,他来出家,大概是个好心,没有恶意啊!
  

  
所以这个道场大,他要来出家,我就会想到:你为什么到这儿来出家?是不是想到这儿来争夺财产?
  

  
为什么呢?
  

  
利欲会增长人的贪心、会贪增长人的烦恼。那么那个道场建起来,叫许多人来斗争,岂不是造阿鼻地狱的罪业吗?因此,任何人到我面前来说要建道场,我一概拒绝,我绝对不干这个事情,这个事情不是一个好事情。
  

  
今天如果讲:法师,你要慈悲弘法利生。弘法利生在现代这个时代,不需要道场。
  

  
现在需要什么呢?
  

  
国际网路啊!我们这个东西在此地讲了,一上网路,全世界每一家电脑一打开,他都看到、都听到。这多自在啊!所以要道场干什么?我们现在图书馆已经嫌太大了。这个国际网路做得非常之好,我们的录音带、录影带、经书已经流通到全世界了。科技进步,要利用科技的传播,将佛法带到每一个人的家庭。我相信十年之后,每一个人随身都有电脑啊!无论在那个地方,一按钮,我们的画面就出来了,你还要建道场干什么!即使做这些科技的工作,我也不操心,谁愿意做,谁拿去做,我这东西没有版权,谁喜欢做都可以。
  

  
还有人做的时候要来问问我同不同意?
  

  
我同意个什么?尽来找麻烦的。你们喜欢做就做,不要再来问我。给你讲了,没有版权,你还来找我干什么?还要征求我同意干什么?这不叫故意找麻烦嘛!若不是故意找麻烦,就是文字看不懂啊!
  

  
对于贪著利养,远离利养的过失和利益,你明白了,你必定喜欢少欲,喜欢简单的生活;因为愈简单愈自在,愈简单愈少烦恼啊!“为断贪爱而发起故”,这个“发起”是菩萨殊胜志乐,他一定发起这个。
  

  
4、初业菩萨当观愦闹过失有二十大类
  

  
(1)长行
  

  
底下这一段是弥勒菩萨为我们启请,观察愦闹的过失,有二十类。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愦闹中过。若观察时。菩萨独处闲静不生热恼。
  

  
此地的“观察”就是彻底的明了,知道愦闹当中的过失。“愦”是昏愦;我们一般人讲糊里糊涂啊!热闹的环境里面糊里糊涂,这叫愦闹。对于修行产生很大的障碍,他让你迷惑颠倒,不能帮助你觉悟。前面的利养是增长贪、嗔、痴的烦恼,这个愦闹是增长无明,都是麻烦事情。菩萨明白之后,他就能够独处闲静。许多同修到外国去住了几天就发现了;
  

  
发现什么呢?
  

  
太寂寞了、太无聊了;就住不住了,赶紧要回台湾来。台湾热闹啊!台湾的亲戚朋友多,今天在一起张家长,明天在一起李家短,天天讲废话,他以这个为乐啊!以此为人生乐趣。到外国去了,没人跟他讲话了,邻居外国人言语不通,又不会开车,自己儿女工作也很忙,一天到晚叫你一个人坐在家里,你就觉得很无聊了,这就是这一条所说的,你不能够安于闲静。如果你明白这一条,喜欢过一个很安静的修学生活,实在讲国外的环境比我们国内好。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愦闹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独处闲静。不生热恼。
  

  
不生热恼就是不生烦恼啊!诸位要知道这个话的意思,不生烦恼就生智慧,这一定的道理。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愦闹二十种过。一者。不护身业。二者。不护语业。三者。不护意业。
  

  
你看这一开端,身、语、意三业犯过失了。而《无量寿经》上,佛教我们念佛人,修行最重要的三个总纲领也是三业,‘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不护语业,那就是天天讲人家的是非长短;‘善护身业,不失律仪’,不护身弃,律仪全废了;‘善护意业,清净无染’,不能护意业,换句话说,你的烦恼污染天天增长啊!这是愦闹对我们的伤害,对道业上的障碍啊!这三条摆在前面。
  

  
四者。多饶贪欲。
  

  
他能够助长贪欲。
  

  
五者。增长愚痴。六者。耽著世话。
  

  
与大众接触,一切言谈都是六道轮回的业障啊!世俗的言论,范围很广,凡是不能够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的思想、言论都是属于“世话”。所以世话里头有正论、有邪论。邪论是堕三恶道,正论是三善道啊!儒家的教学是正论,但是他不能帮助你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它是世话,它不是佛话。
  

  
七者。离出世语。
  

  
“出世语”是佛教我们了生死、出三界的。今天我们所修学的,是佛教导我们念佛求生净土的,他把这些话,这些佛的教训舍离了。“离”的意思也很深,我们大家天天都念佛、诵经、想求生净土,其实我们是“耽著世话,离出世语”。因为我们没有真干,虽然念佛,你自己想一想,你一天念几点钟的佛,说几点钟的废话,这两个一比较,一天念两个钟点佛,说二十个钟点的废话,你想一想你的果报在那里,这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嘛!所以这个离的意思就很深长啊!
  

  
八者。于非法中。尊重修习。
  

  
你天天在修、也在学,你学的是些什么东西呢?
  

  
学的是非法。
  

  
这非法指的是什么呢?
  

  
增长三毒,增长世务,你天天干的是这个啊!增长贪、嗔、痴啊!贪、嗔、痴的念头没有减少,身增长杀、盗、淫,口增长的是妄语、恶口、两舌、绮语。你对这些法很尊重啊!很认真的在学习啊!你有这个意思,外面环境也如此。你看看那个地方没有这些诱惑呢?电影、电视不必说了,连报章、杂志上,所有一切广告上都是这些诱惑——贪、嗔、痴,十恶业的诱惑。里面有烦恼,外头有诱惑,你还得了啊!你就尊重修习了。
  

  
修这个是什么?
  

  
这叫修三恶道啊!这不是修西方净土。
  

  
九者。舍离正法。
  

  
正法是三宝。三学、六度这是正法,把这些东西忘掉,不认真的学习;对于三毒、十恶,他很认真的在学,这就错了。这都是愦闹中过。
  

  
十者。天魔波旬。而得其便。
  

  
因为你有这些把柄在魔王手里,魔就控制你。你只要被魔控制了,你的善心很不容易生起来,你想做善事也很不容易成就,魔来障碍啊!
  

  
十一者。于不放逸。未曾修习。
  

  
“不放逸”就是恭敬、谨慎,无论是对人、对事、对物,你的恭敬心、慎重的意愿很难生起来。
  

  
十二者。于放逸行。常怀染著。
  

  
轻慢、随便、马虎啊!这是不应该的,不应该的常常有、常常犯。
  

  
十三者。多诸觉观。
  

  
“觉观”在此叫杂念、妄想,都是妨害清净心。佛门里面常常用“觉观”多少,来判断定功的浅深。定功深的人,觉观就少,定功浅的人,觉观就多。觉观就是他里面有杂念,杂念过多那定功当然就浅,杂念愈少,那定功就愈深。所以讲四禅八定,是用觉观分浅深的。
  

  
十四者。损减多闻。
  

  
“多闻”是要勤学啊!喜欢愦闹的人必定耽误学业。
  

  
十五者。不得禅定。
  

  
喜欢热闹,于定于清净心决定有妨碍。
  

  
十六者。无有智慧。十七者。速疾而得。非诸梵行。
  

  
这个是什么?
  

  
他贪;现在人所讲的求新、求变、求快,这是现代人所谓科学的精神。在佛法里面“速疾而得”这不是梵行、不是清净行。纵然你得到时,你心不能清净。
  

  
十八者。不爱于佛。十九者。不爱于法。二十者。不爱于僧。
  

  
这就是违背了三宝。你看我们一入佛门,先受三归——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他把佛、法、僧都丢得干干净净,去搞热闹去了。
  

  
弥勒。是为菩萨观于愦闹二十种过。
  

  
这是世尊把染著愦闹二十种过失,为我们说出来了。
  

  
下面是重颂,佛再将这个意思重复,以偈颂再说一遍。这个偈颂里面不但说愦闹,而且也说到前面所讲的利养。重颂的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够牢牢的记住,在日常生活当中时时刻刻,提起自己的正念,这个非常非常重要。
  

  
(2)重颂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向下总共有二十四首偈颂,多半都是属于重颂,也就是前面在长行里面佛说过的,再用偈颂的方式重说一遍。重颂的目的有两种,一个是佛门里面讲经说法,跟学校学生上课不一样,学校学生上课人数是固定的,讲经的场合则有先来后到,佛非常慈悲,对于后来的人,前面没有听到的,用偈颂再简略的重复说一遍,这是第一个意思。第二个意思,便利于记忆。佛讲的都是非常重要的教训,如果不能常记在心上,就没有办法受持了,受持就是依教修行,所以一定要把佛的教诲记住。偈颂便于记忆,所以会学的人,一定要把偈颂念熟,熟记在心上,在日常生活当中,常常提起观照工夫,这个修持就得力了。
  

  
舍离诸贪嗔。不住于愦闹。
  

  
偈颂因为受到文字的限制,没有长行说法那么样的痛快淋漓,因此这里面的含义,我们要能体会。“舍离诸贪嗔”,这个烦恼只说了两种,下面还有痴、慢、疑,那是因为这个句子只有五个字,所以后面就省略了,大家不要认为省略就没有了,不是这个意思,意思还是圆满的,我们要能够体会。
  

  
若有专住彼。是过不应作。
  

  
这就是你心里头不能贪著愦闹。如果常常想著这一些热闹的场合、境界,对它产生喜欢,那你心就有住了,佛说这是过失,是不应该的。为什么呢?下面这一首就把它的原因说出来了。
  

  
憍慢及觉观。
  

  
你看他为什么不用贪、嗔、痴呢?
  

  
前面说了贪、嗔,这里是憍慢及觉观,可见得这个贪、嗔里面是有慢在里头的,贪、嗔、痴、慢都包括在里面了。“觉观”就是心里面妄想不止,妄念很多啊!这一些都是由愦闹生的。愦闹是增上缘。
  

  
坏行无戒人。称叹于愦闹。
  

  
那些人喜欢这些呢?
  

  
持戒的人、不认真修行的人。“坏行”就是破坏正当修行,以及不持戒的这些人,他才喜欢热闹、才赞叹热闹啊!这两首说一桩事情。
  

  
愚人乐世论。退失第一义。
  

  
“第一义”就是前面长行文里面讲的“观实义”,观察诸法的实相。一个人喜欢世间的这些论议,必定把出世间的这一些道理、教诲忘失掉了,这“退失”啊!
  

  
放逸多觉观。是过不应作。
  

  
这也是修行人的过失。不应该去作的,不应该去染著世论。
  

  
比丘舍多闻。言论不如理。损减诸禅定。常思惟世间。
  

  
佛在此地举一个例子——出家比丘舍多闻。这一句话是个双关语。如果是说世尊的讲经说法你也不听了、你也舍弃掉了,那就错了。这个地方正面的意思是说,出家人要求多闻,多闻佛法啦!可是虽说多闻佛法,也有先后次第,四弘誓愿里面跟我们讲的‘法门无量誓愿学’,这就是广学多闻。但是你一定要先断烦恼,如果烦恼无尽你没有断,你就不能多闻,那就要一门深入。一门深入帮助你得定、帮助你舍觉观,智慧开了以后,这才广学多闻,所以它有次第的,它不是指初学的。因此,这个地方的意思,我们要通达、要明了。如果“舍多闻”,就是不常闻佛法,言论当然就有过失。“不如理”,不如佛所说的真理。佛给我们讲的一切法,都是说的宇宙人生的真相,‘真相’现在人讲真理啊!你要不能广学多闻,那么你的言论一定不是事实真相。“损减诸禅定”,这里我们特别注意的“诸”,这个意思就是无量三昧,三昧就是禅定。禅定怎么会有那么多呢?是修禅定的方式太多了。无论你用什么工夫、用什么方法修禅定,要是喜欢世论都是枉然,包括我们念佛也妨碍。所以古今的大德,常常教我们初学的人,舍弃世论,连报纸、杂志,甚至于电视、广播都要放下,你的心才会清净,才能定啊!
  

  
我们在讲席当中,有时候也提到这个问题,可是几个人照做呢?
  

  
你不能照做,换句话说,必定受环境的影响。早年,说这个话总是二、三十年前了,政府刚刚提倡文化复兴运动,我有一天在方东美先生家里,那一天正好教育部有两位官员也来看方老师,就这个问题提出来向方老师请教说:‘文化复兴运动,我们要从那里做起?’方先生沉默了好几分钟,然后说:‘台湾的报纸、杂志一律停刊;电视、广播统统关闭。’
  

  
那教育部官员听了摇头:‘老师,这个做不到啊!’
  

  
‘这个做不到,谈什么复兴中国文化中华文化都被这些东西破坏干净了。’
  

  
他说的话很有道理啊!连复兴固有文化都受这个世论的障碍,何况修道。
  

  
修道,道是什么?
  

  
道是清净心、道是正知正见、道是真正的觉悟啊!所以这个东西不离开,当然退失第一义,第一义就是道。“损减诸禅定”这一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你修行工夫不得力,没有成就。“常思惟世间”,你每一天的念头还都是念著这个世间法。
  

  
耽著思惟者。何得于寂静。
  

  
“耽著思惟”就是喜欢胡思乱想的人;他的心怎么定得下来呢?怎么能静得下来呢?
  

  
其心常散逸。
  

  
他的心是散乱的、是放逸的。
  

  
永离于正观。
  

  
诸佛如来的正观,“正观”就是正知正见。觉而不迷,正而不邪,他永远得不到啊!我们修行天天希望能够证得,为什么不能证得呢?现在知道了,不能证得的毛病在什么地方?差错出在那里?佛在这部经上明白的告诉我们。
  

  
速得非梵行。
  

  
“速”是快速。现代人没有耐心,没有耐心就不能修定。无论什么事情,他都要求新、求快、求变,这种心理对于修道是很大的妨碍,这不是“梵行”;“梵”是清净的意思。所以学道首先要修耐心,菩萨六度里面‘忍辱波罗密’,‘忍辱’就是修耐心。
  

  
諠杂无仪检。
  

  
“仪”是威仪,“检”是谨慎、检点。这些德行都失掉了。
  

  
亦不曾爱佛。及爱于圣众。弃舍离欲法。耽著非法言。
  

  
到这里是一段。“不爱佛”,“佛”是觉悟的意思,不爱正觉啊!不爱正觉就是天天迷惑颠倒。“不爱圣众”,圣众就是指的清净。三宝里面僧宝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他不爱清净。圣众也代表六和啊!他也不爱六和。“弃舍离欲法”,“法”是正。所以这三句——觉、净、正——是三宝。我们学佛,一入佛门就归依三宝,今天所作所为违背了三宝。
  

  
为什么会违背了三宝呢?
  

  
贪著世间的言论,喜欢世话。可见得这个过失实在是很严重。
  

  
我常舍千身。支分及头目。为求无上道。闻法无厌足。
  

  
这四句是说一桩事情。释迦牟尼佛为我们作个榜样,舍身求法,人家对法这样重视。《涅槃经》上说,佛在因地作菩萨的时候,为求半偈而舍全身。我想这个小故事,有不少同修都能够道得。因为他求法的心切,天神看到了,帝释天看到了,就故意变成一个罗刹来告诉他两句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后头他就不说了。这个求法的人听到这两句话,欢喜得不得了,就问他:‘下面呢?’
  

  
他说:‘下面我没力气,我说不出来了。’
  

  
‘为什么呢?’
  

  
‘我肚子饿了,没东西吃。’
  

  
他说:‘你要吃什么?’
  

  
‘我要吃人啊!’
  

  
菩萨就发心:‘那我舍身,我这个身给你吃,请你把底下两句说出来可不可以呢?’为法舍身。
  

  
这个罗刹看到他这么样的诚心,后面两句说出来之后,他真的舍命来供养他。后面两句——生灭灭已,寂灭为乐。于是他示现帝释天身,对他恭敬、礼拜、供养。
  

  
这个事情佛在因地里面为求佛法,不惜身命;为求无上道,闻法无厌足。
  

  
那想一想我们闻法,有没有他这样的热诚呢?稍稍有一点障碍都不想了,这闻法的意愿就打掉了。想想佛给我们作的是什么榜样?
  

  
是诸非法人。少闻便厌舍。
  

  
得少为足。听一点点佛法,他就满足了,不求多闻。
  

  
我们听了经上这样说,有很多年岁大的人,记忆力也不好,听到就很难过啊!没有能力多闻啊!
  

  
要不要多闻呢?
  

  
不须要了。
  

  
这事情是年轻人的事情。年轻人要多闻,发愿弘法利生的人,当然要多闻,你不多闻,你怎么能教化种种不同根性的众生。年岁大的人,一句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再广学多闻,那就行了,这非常正确。所以现在不必浪费时间,一门深入,一句弥陀念到底。
  

  
我昔作国王。为求四句偈。妻子及财宝。悉皆能施与。
  

  
这一首偈也是世尊叙说因地一段公案。
  

  
在《贤愚经》里面,有这么一段经文:佛在因地作国王的时候,也是为闻一首偈——一切行无常,生者皆有苦,无因空无相,无有我我所。为闻这一首偈,舍妻子财宝。这一些都是说明佛法之可贵啊!佛法一句半偈,你真听懂了,真的体会到了,契入境界了,不是世间任何财宝可以能够比较的。这个事情我们在许多大乘经典里面,看到释迦牟尼佛给我们较量功德,财布施跟法布施——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四
  
句偈。这四句就是一首偈。一首偈能令你开悟、能令你了脱生死、能令你契入如来的境界,这是世间再多的财宝都没有办法达到的。所以真正觉悟的人,知道佛法宝贵啊!他能够为法舍身。
  

  
何有于智者。而不勤听法。
  

  
那有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不肯勤于听法啊!不能勤于听法,喜欢到处去游玩的人,愚痴啊!没有智慧啊!真正有智慧,对于闻法修持,那真是分秒必争,不敢让宝贵的光阴空过了。
  

  
我尝舍一切。非法之戏论。为于百千劫。难得解脱故。
  

  
佛这四句是劝我们,他是我们最好的榜样。他曾经,“尝”是曾经,“舍一切”,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舍啊!
  

  
“非法之戏论”也舍了。
  

  
目的在那里呢?
  

  
他真的明白了、真清楚了。“为于百千劫,难得解脱故。”我们无始劫以来一直到今天,不只百千劫了,都在六道里头轮回,前途一片黑暗,非常渺茫。什么时候能脱离呢!我们从来未曾觉悟。佛在行菩萨道修行的时候,他之所以能成佛,道理也在此地——他觉悟了。觉悟了,他就能舍,他肯舍这才能成就啊!
  

  
汝等应欣乐。志求微妙法。
  

  
我们要学佛啊!应该欢喜、爱好,志求微妙无上的佛法。这个微妙法在本经里面末后指归净土啊!所以这个微妙法,不但是指大乘,实际上是指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因为只有这个法门,确确实实能够保证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脱离三界轮回。
  

  
若乐于解脱。
  

  
“乐”这个字念破音字,念耀音,就是爱好的意思。你要是爱好解脱。
  

  
最胜功德者。
  

  
“胜”是殊胜;最殊胜的功德。这两句通指大乘佛法,别指净土法门。净土法门是无比殊胜,你要是真的喜欢、真的明了。
  

  
世间诸事业。皆所不应问。
  

  
你要能放下,你才是真的想求得解脱了。这个“解”就是解除,解除一切的烦恼系缚。“脱”,脱离六道生死轮回。真正觉悟的人,应当世间这些事业要放下了。所谓“世间事业”,是搞六道轮回的事业。
  

  
衣食无胜利。亦不证涅槃。
  

  
这是举个例子。
  

  
世间人忙什么?
  

  
忙衣食。衣食并不是殊胜的利益(胜利),所以衣食这个事情,足就够了。
  

  
特别是在台湾,真正觉悟,那在台湾是真有大福报
  

  
为什么呢?
  

  
衣食容易,不难求啊!不要跟人家竞争啊!每一天吃得饱、穿得暖,这个条件在台湾太容易了。
  

  
我有一年也是去讲经,坐一部计程车,那司机给我诉苦:‘赚钱太不容易了、太辛苦了。’
  

  
我就问他:‘你何必要赚那么多钱呢?难道你没饭吃吗?难道你没衣服穿吗?一件衣服穿个十年、八年都穿不坏啊!’
  

  
他听听:‘也有道理。’
  

  
如果安于自己的生活,每个月工作五天就够吃一个月了,那你就可以念二十五天的佛啊!你说这个多自在呢!
  

  
为什么天天辛苦呢?
  

  
跟人家比赛啊!人家今天穿著时髦衣服,明天不买一件觉得赶不上时代了,这个心理作祟害苦了自己。
  

  
所以你真正明白道理,在台湾可以工作一年休息一年,这是实实在在的话。在外国很多其他地区不行,那个真是辛苦啊!一个月不做工,一个月就没饭吃了,在台湾不会的,做一个月的工,要省吃俭用的话,也许可以吃一年啊!以上说衣食不是殊胜的利益。“亦不证涅槃”。这两句话就是《金刚经》上,佛告诉我们‘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个“证涅槃”是法,证涅槃这个念头我们也舍弃、也不求,何况这些衣食呢!那“衣食无胜利”,就是何况非法。
  

  
当称叹最胜。
  

  
应当称叹最为殊胜的。
  

  
最殊胜的是什么?
  

  
是大乘佛法。
  

  
金刚般若告诉我们‘万法皆空,因果不空。’你看佛说‘三心不可得’,能执著的是空;万法缘生,当体皆空,了不可得,你所执著的也是空;能、所俱空啊!这就是说明万法皆空啊!菩萨不说断灭相,不说断灭相就是因果不空。这是我们把全经简简单单做了一个总结论,这就是最胜。如果回归到念佛法门,那就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这个最胜,是诸佛如来之所称赞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念佛成佛,所以不要去念世间法,世间要舍掉啊!要舍得干干净净。
  

  
善来诸比丘。应敷座令坐。互说诸法要。
  

  
“善来诸比丘”,引申的意思是四众同学。我们常常有缘聚会在一起,在一起不要讲世话,应当互说诸法要,交换修学的心得。讨论佛在经论里面重要的开示,对我们修学有关系的——帮助我们看破、放下,帮助我们断恶、修善,讨论这些就对了。“法要”是法里头最精要的,像《金刚经》上两句一偈,这是最重要的两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外不著相,内不动心,这个重要啊!在净宗法门里面,六字洪名——南无阿弥陀佛,重要啊!没有比这个更重要的。这一句名号果然老实念,就能出三界,就能够成功。星期天,我们这儿念佛会,大家在一起念佛,就是互说诸法要啊!你们每个人没有杂心,没有杂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互说诸法要,这真干啊!
  

  
人身甚难得。随分行白法。读诵及禅定。汝应如是问。
  

  
寻师、访友、问道,问一些什么呢?
  

  
一定要晓得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白法”就是善法,‘如佛所说者’就是白法。这一句意思是教导我们‘如说修行’,常常读诵大乘经典。“禅定”就是受持,真修啊!读了以后要真干啊!“禅定”是表真干。“汝应如是问”,这个问是正确的,是佛所赞叹的。
  

  
如来入涅槃。遗法当灭坏。比丘多放逸。乐众弃闲静。为饮食利养。昼夜谈世话。
  

  
这六句是说末法时期,学佛的现象。现在离佛灭度已经三千年了,我们现前这个状况,佛说的一点没错啊!第一句是讲佛灭度之后,佛法逐渐逐渐的变质了,佛法也会灭坏。在末法这个时代,“比丘多放逸”,这些出家的佛弟子,放逸不遵守教诫了,喜欢大众在一起聚会。“乐众”就是喜欢大众在一块聚会,不喜欢闲静。悠闲清净他不喜欢,为了饮食利养,“昼夜谈世话”。这一首偈,的的确确把我门现在学佛的状况都说出来了。
  

  
愚人于梦中。惊怖而漂溺。自知多毁犯。当堕三恶道。
  

  
“愚”是愚痴,没有智慧,迷惑颠倒。“梦中”就是形容现在的生活,这人生如梦。“梦”的意思,你在生活里面没有觉悟,不清醒,迷惑颠倒;时时刻刻有恐怖,不能离开恐怖,漂溺在三途六道。偶而短暂的觉悟了,就发现自己多毁犯,世尊的教诲、教诫,我们没有遵从,不但犯戒而且毁戒,这还得了吗!下面这一句是说果报,当堕三恶道。佛所说的都是事实真相,没有一句是妄言啊!愈是反省,愈觉得恐怖,那么怎么办?后面佛教给我们:
  

  
应生欢喜心。独处于闲寂。若在阿兰若。志求无上道。
  

  
这是佛教我们回头是岸,对于过去迷惑造作种种恶业,不要常常去想。
  

  
许多同修常常来告诉我,心神不能安定——想到从前造的恶业,惊心动魄,连佛号都念不下去,问我怎么办?
  

  
怎么办呢?
  

  
佛在此地讲,不要想了,过去的就过去了;从今天起欢欢喜喜的想佛、念佛,你这个境界就转过来了,你的业障才能消除啊!
  

  
诸位必须要知道,你每想一次就又造一遍,你还怕恶业造的不够多啊!
  

  
造业是心、口、意,你虽然身、口没有造,你那个念头想一遍等于又造一次,太可怕了!
  

  
所以,怎么样消业障呢?
  

  
不想了,我到此地终止了,止住了,从今而后想佛,想佛在经上种种的教诲,把这个念头转过来,这样才能够消业障。这样你念佛的工夫才能得力,自然远离一切忧怖、妄想,这是佛在经论上常常教导我们的。我们闻到大乘佛法,真是稀有啊!所以要生欢喜心。
  

  
“独处于闲寂”,要把心静下来、定下来。“若在阿兰若”,“阿兰若”是居住环境非常幽静。环境清净对于自己修行有帮助。“志求无上道”,我们念佛求生净土就是无上道。这是首先自己知道怎样消业障,怎样把自己的妄念消除,确定自己修学的方向目标,下手之处还是佛教导我们的。
  

  
不应见人过。
  

  
佛在前面教给我们,第一个方法,是最重耍的方法——不求他过。不应见人过啊!
  

  
自谓最尊胜。
  

  
看到别人都有过失,自己自尊自大,认为自己没有过失;殊不知见人过失就是自己过失,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你自己没有过失,你决定见不到别人过失。这一句是自尊自大。
  

  
憍恣放逸本。
  

  
憍慢、恣意这是放逸之本,我们要戒除的。
  

  
莫轻下劣人。彼于遗法中。渐次而解脱。
  

  
对于下劣的人不要轻慢他,乃至于畜生,都不可以轻慢它。你看它这一生是畜生,说不定它畜生的业报报满了,来生得人身,念佛往生,他很快就作佛了,我们还在六道打滚。这个事情常有,所以不可以瞧不起人,也许那个人一转生,他的成就超过我们。“彼于遗法中”,“遗法”就是佛的遗教;很可能他渐次而解脱,他修行证果了。
  

  
比丘虽破戒。深信于三宝。是则解脱因。不应见其过。
  

  
这是又给我们说明,为什么不应见人过?
  

  
这有道理的。
  

  
《戒经》里常说,破戒佛有办法救他,破见佛就没法子救了。
  

  
这个人虽破戒,但他没破见。
  

  
为什么呢?
  

  
深信于三宝,他就有救啊!
  

  
最明显的例子,《净土圣贤录》里面记载的,宋朝的莹珂法师,那就是很好的一个例子。
  

  
莹珂在世破戒,造作许多的恶业,他之所以得救,他相信三宝,他还相信因果,自己想想将来必定堕阿鼻地彻,想到这个事情,他害怕了,求教于同参道友,有没有方法救他?
  

  
这同参道友也很难得,给他一本往生传,叫他自己去看。
  

  
他看到人家念佛往生,这个心动了,真的他就发愿念佛求生净土。他那个心真诚、恳切,念了三天三夜就把阿弥陀佛念来了。
  

  
阿弥陀佛告诉他:‘你的阳寿还有十年,你好好的修,十年之后,你命终的时候,我来接你。’
  

  
莹珂也不容易,他跟阿弥陀佛说:‘我的业障太重,禁不起诱惑,人家一引诱,我又犯罪了、又犯过了,那十年我还不晓得造多少的罪业,我十年寿命不要了,现在就跟你走了。’
  

  
佛也很慈悲就答应了:‘三天以后来接引你。’
  

  
他三天就往生了。
  

  
《弥陀经》上讲,若一日、若二日到若七日是真的,不是假的。
  

  
我们念佛念了这么久为什么没往生呢?
  

  
我们口里头想快一点往生,心里面对这个世界贪恋,舍不得走啊!
  

  
佛很清楚、很明白,看到你所讲的话都是假话,不是真话,他也不来;你是真的,佛就来了。
  

  
你讲的不是真话,口是心非,所以念了一辈子,佛也没念来,人家念三天佛就念来了,什么原因?
  

  
真干!
  

  
我们这个地方如果标榜打佛七,七天念佛就往生,不会有一个人来啊!
  

  
这还得了,七天就要死了,这谁敢来啊!
  

  
这是说出他的戒破了,他见没有破,正知正见,他不是邪知邪见。这个正见就是解脱因,他能够得救、他能够往生,不但能够往生,往往往生的品位甚高。我们在经上看到阿阇世王,就是《观无量寿经》那个杀父亲、害母亲的,这是跟提婆达多合起来破坏僧团的,造五逆十恶之罪,提婆达多堕地狱,他在临终的时候他才忏悔,念佛求生净土,佛说他是上品中生,这真是出乎我们意料之外。因此,我们才晓得往生净土有两种人,一种是平常念佛积功累德,一种是临终忏悔,品位高下,看他忏悔的力量。阿阇世王那是真心忏悔,所以品位提得那么高。这就是我们不可以轻慢这一些造作恶业的人,“不应见其过”。
  

  
摧伏贪嗔难。勿惊于放逸。余习法应尔。是故不须说。
  

  
佛在这一首偈上,非常通达于人情。从人情上说,我们也不应该轻慢;为什么呢?
  

  
这个贪、嗔、痴的烦恼,要想断太难太难了。懈怠、懒惰、放逸也是无始劫来的习气烦恼。“余习法应尔”,看到这个现象,知道当然应该是这个现象嘛!
  

  
所以看到这些过失。
  

  
唉!不必要说了,无始的烦恼啊!他又不是圣人,又不是佛菩萨再来的,怎么可能没有烦恼呢?
  

  
所以见到有这过失,也不须要说;回过头来看自己——我自己有没有。
  

  
看自己很难啊!看别人很容易啊!正如同眼睛看外面,不能看自己啊!
  

  
可是一个觉悟的人,那就了不起,他看别人就是看自己,自他不二啊!看到别人的过失,他就知道自己有这个过失,希望别人怎样改过,他就自己认真去改过,这个人有智慧,这个人善修啊!会修行啊!
  

  
若清净比丘。伺他人过失。是最非真实。不名修正法。
  

  
假如是一个真正清净的比丘,还会去找别人的麻烦,去求别人的过失,佛说了,他不是真的清净比丘,他也不是真的在修行;那都是假的,装模作样的。
  

  
如理修行者。当须自观察。
  

  
真正是一个修行的人,常常观察自己,不要去看别人。
  

  
求道诸比丘。舍离恶言论。常以欢喜心。独处于闲静。
  

  
这是修行人的一个样子。真是一个修行人,一定是言语少,而且言语柔和清净,喜欢安静。这常说的多事不如少事,少事不如无事啊!这是真正修道人啊!这个地方总共有二十四首偈,重颂前面长行所说的大意。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这是这一段落的总结。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耽著愦闹。乃有如是。无量过恶。
  

  
弥勒菩萨听佛宣说,很感慨的说:贪爱喜欢愦闹有这么多的过失。
  

  
退失功德。无有利益。增长烦恼。堕诸恶趣。远离白法。
  

  
“白法”就是善法。他所造的都是恶法,不是善法。
  

  
何有菩萨。求善法者。闻是过失。而不乐于。独处闲静。
  

  
这话是勉励我们的。他说那有菩萨求善法的,听佛讲喜爱愦闹有这么多过失,他还不舍弃啊!他还不去找一个安安静静的地方来修学呢?
  

  
5、初业菩萨当观世话过失有二十大类
  

  
(1)长行
  

  
下面是世话,过失也有二十种。请看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世话中过。若观察时。菩萨应住。决定之义。由观是义。不生热恼。
  

  
弥勒菩萨请法的言词里面不难懂。“决定之义”恐怕同修们有疑惑。“菩萨应住决定之义”,这个“决定之义”就是真实的事理;《般若经》上讲诸法实相,我们现在说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他要住,他应当住宇宙人生真相之中。能够这样修学,他就不会生烦恼了。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世话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住决定义。由观是义。不生热恼。
  

  
这是佛总答弥勒菩萨之问。这确确实实可以做得到的,问题是你要会作观,也就是你对于世话的过失,离世话的功德利益,你能够观察透彻、明了,你就能“住决定义”,这个心安住在诸法实相,就不会生烦恼。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世话。二十种过。
  

  
“乐”是喜欢、爱好。爱好于世话二十种过,佛在此地为我们说出来了。
  

  
一者。心生憍恣。不敬多闻。
  

  
“多闻”是指多闻佛法的人;对于广学多闻的人,他不会尊敬。
  

  
为什么呢?
  

  
简单的说,就是世间法他知道得太多了,因此他就生骄慢之心——骄傲、贡高、我慢,这个出家的比丘菩萨虽然读的经书很多,他也瞧不起,也没有看在眼里——不敬多闻。
  

  
二者。于诸诤论。多起执著。
  

  
这是自古以来在所不免,这个争执太多了。
  

  
为什么有争执呢?
  

  
成见很深。
  

  
三者。失于正念。如理作意。
  

  
他起心动念不如理,也不如法;“理”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与这个不相应,叫“失于正念”。不知道如理作意,他的起心动念都是生烦恼。
  

  
四者。为所不应。身多躁动。
  

  
“为”是说他的作为、他的造作;他所造作是不应该造作的。
  

  
那些是不应该造作呢?
  

  
三途业不应该造作啊!
  

  
简单的说就是佛家里头常讲的十恶业是不应该作的;‘身多躁动’,他偏偏去造。
  

  
五者。速疾高下。坏于法忍。
  

  
这个高下是讲他的心生分别;分别心太大了,就产生高下了。法忍他没有了,他不能忍耐啊!
  

  
六者。心常刚强。
  

  
这个刚强的心障碍禅定、障碍智慧,所以
  

  
禅定智慧。曾不薰修。
  

  
七者。非时而语。言论所缠。
  

  
“非时”,言语有时节因缘,在某一个时候,不应该说的话,他偏偏说,往往说出这些话来,会遭受到许许多多的障难,我们今天讲遭受别人的批评、攻击啊!不应该说这个话。说话是大学问,一定要懂得时节因缘——什么场所、什么时节,那些话不能说的...。他是愚痴,没有智慧,不应该说的,他常说啊!所以被言论所缠。这就会受其他的人言语攻击他、批评他。
  

  
八者。不能坚固。证于圣智。
  

  
这一句是讲证果,当然这是更不可能的事情;不但深的果位他证不到,浅的果位,如须陀洹他也不能得到;不但圣果得不到,我们再仔细的观察,他念佛这工夫成片也得不到。念佛人果然得工夫成片,就有把握往生,所以经上常讲这叫易行道啊!“易”,容易。比较其他的法门,这个法门容易;其实也不容易啊!说容易是比较上说的。
  

  
其他的法门,一定要断八十八品见惑,证得须陀洹果才算成就。我们念佛人,往生比这个是容易太多了。
  

  
念佛求往生,这个带业往生,八十八品惑一品都可以不要断啊!
  

  
不断怎么办呢?
  

  
你要有能力控制住,这个控制住了就叫工夫成片。控制住容易,断难啊!古人有个比喻,这个‘控制’像石头压草,‘断’那是连根拔除,那个难。我们用这一句佛号能把烦恼习气压住,这个念头才一起来,阿弥陀佛压住了,一天到晚二十四小时都不让他有杂念起来,你能够做到这个工夫就有把握往生了。
  

  
我们能不能压得住?
  

  
佛号在口里念,妄念照样起来,这个不管用,这压不住啊!这个搞法往生就靠不住了,没有把握啊!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九者。不为天龙。之所恭敬。
  

  
“天龙”是指护法神,护法神不保佑你啊!
  

  
十者。为辩才者。常怀轻贱。
  

  
实在讲也不是真的人家轻贱你,但是人家远离你,对你敬而远之,那是真的,不是假的。“辩才”就是修行工夫得力的人。
  

  
十一者。为身证者。之所呵责。
  

  
“身证”就是真正证果的人。他有时候会责备你。
  

  
十二者。不住正信。常怀悔恨。
  

  
他这个“正信”生不起来,信心犹豫,有时候信,有时候不信,所以他常生后悔、悔恨。
  

  
十三者。心多疑惑。摇动不安。
  

  
这些原因都是贪著世缘。
  

  
十四者。犹如倡妓。随逐音声。
  

  
“倡妓”是比喻他心随境转。这个倡妓,现在的话就是舞台上的演员。演员随著剧本在说话,不是自己的意思,自己没有主见;唱歌、跳
  
舞随著拍节在动作啊!听人家指挥,自己作不了主宰,就是这个意思。
  

  
十五者。染著诸欲。随境流转。
  

  
贪著五欲、六尘,必定是心为境转了。
  

  
十六者。不观真实。诽谤正法。
  

  
习惯于邪法里面,遇到正法他还不习惯、不能接受了。把正法当作邪法,把邪法当作正法,这个事情在现代社会里面,我们也常常见到。
  

  
十七者。有所希求。常不称遂。
  

  
佛门当中常讲:‘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他求不到啊!他心有求不能够如愿。
  

  
十八者。其心不调。为人弃舍。
  

  
因为他的心烦恼多、知见多——就是意见多,跟大众很难相处。不能相处,当然你就会被这个团体摈弃出去了。
  

  
十九者。不知法界。随顺恶友。
  

  
对于十法界理论、事实都不知道,这叫迷惑颠倒啊!所以他没有出离的心,他也不知道出离的方法。“随顺恶友”,跟他往来的都是愚痴人、懈怠人,都是作恶之友。
  

  
二十者。不了诸根。系属烦恼。
  

  
“诸根”通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每一条根都是系属于烦恼的,没有办法摆脱烦恼,这个日子就过得非常辛苦,果报当然就不堪设想了。
  

  
弥勒。是为菩萨。乐于世话。二十种过。
  

  
实在讲,喜欢这些世间法的过失无量无边啊!世尊把无量无边的过失,归纳为二十大类,为我们略说。
  

  
(2)重颂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这下面总共有二十一首偈,也是属于重颂。
  

  
憍傲于多闻。执著诸诤论。失念不正知。是名世话过。
  

  
第一句是重颂心生骄慢,不敬多闻。第二句是重颂于诤论多起执著。第三句是前面二十种过失的第三种——失念不正知。“失念”是随烦恼里面的一种。大乘《百法明门》里面跟我们说烦恼有二十六种,其中有六种是根本烦恼,有二十随烦恼。随烦恼里面分大随、中随、小随,这个失念是大随烦恼之一。
  

  
什么叫失念呢?
  

  
对于正法常常忘失,也就是我们讲的记性不好,常常忘记。佛在经里面讲的道理,修行的方法,契入的境界,他常常忘失了,失去了正知正见,这些都是与贪著、喜欢世话有关系。无明、烦恼、习气,这是所有一切过失之因。佛在这部经上所说的种种过,可以说都是缘,有因再加上‘缘’,果报就现前了。如同经上所说的。第二首,
  

  
远离正思惟。
  

  
“正思惟”是八正道之一,也就是大乘经上常讲的正知正见。
  

  
正知正见的标准是什么?
  

  
一定是与事实真相相应。《般若经》上常讲的诸法实相,也就是我们常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相;与诸法实相相应的,这个才算是正知正见。由此可知,佛法里面讲的正知见是非常合理的,决定不是盲从。
  

  
身心不寂静。
  

  
“心”,妄念很多。“身”,躁动。身心都静不下来。
  

  
退失于法忍。
  

  
简单的说,他没有耐心。不但学佛没有耐心,在日常生活工作里面,他也没有耐心,这也是世话的过失。
  

  
其心不调顺。远离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是名世话过。
  

  
这第三首是讲用功。“世话”对于我们用功,也有很大的妨碍。“心不调顺”,也就是心里妄想、烦恼、知见很多,修行工夫就不得力了。奢摩他跟毗钵舍那,这是梵语。“奢摩他”翻作止,“毗钵舍那”翻作观。教下常常讲的止观就是禅定。禅也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叫做静虑。‘静’就是止的意思,‘虑’就是观的意思。可见得翻译的文字不一样,里面的意思、境界完全相同。所以这两句就包括了佛门所有一切的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把它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两大类。这个止我们讲放下;你能够把身心世界,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放下,从这个地方入门,就叫做“奢摩他”。或者你从看破,“毗钵舍那”是看破;看破是这一些事实的真相完全明了、通达了,这个心清净了,从这个入门就叫做毗钵舍那。所以入不二法门,归纳起来不外乎这两种方法,一个是看破,一个是放下。喜欢世话的人,对于用工夫就有妨碍了。“远离奢摩他”,这个止、观你都不能成就。我们念佛,诸位同修必须要知道,会念的人,这一句佛号就是止、观,里面有止也有观。念佛的时候放下万缘,什么都不想了,这就是止啊!一切妄念都止住、都放下了,这一句六字洪名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是观。世尊在《大集经》里面告诉我们,念佛是无上深妙禅,就是这个道理。所以你老实念佛,不必再去参禅了,念佛是无上深妙禅,这一句佛号里面具足奢摩他、毗钵舍那。
  

  
第四,这以下是讲在生活当中,也产生许多过失。
  

  
不尊敬师长。爱乐于世论。智慧不坚固。是名世话过。
  

  
此地所说的师长,是教导我们学佛的老师,不是世间的这些师长。世法里面的师长,没有教你了生死、出三界,这个地方是指教给你了脱生死、超越轮回的老师。因为你爱好世话、世论,当然把你修道的事业忘失了。或者是至少你也疏忽了,你没有认真去做,这是不敬师长。所以师长并不是要我们常常奉养他、恭敬他,不是这个意思。
  

  
怎么样对师长尊敬呢?
  

  
依教奉行,这才是真正的尊敬。“智慧不坚固”,这是一定的道理。真实的智慧是从清净心生起来的,你心不清净,那有真智慧呢!第五首,
  

  
诸天不恭敬。龙神亦复然。退失于辩才。是名世话过。
  

  
这是你得不到护法善神的保佑。纵然有辩才,你的辩才也会有退转。第六首,
  

  
圣者常呵责。如是耽著人。唐捐于寿命。是名世话过。
  

  
“圣者”是修行证果的人;他看到你,感到你非常惋惜。必须要晓得,无量劫中得人身、闻佛法,非常不容易。
  

  
在佛法当中,尤其是闻到净土法门,那真是无比的稀有。
  

  
为什么呢?
  

  
这个法门如果你深信不疑,依教奉行,一生保证你解脱啊!
  

  
你修学其他法门,则未必啊!
  

  
为什么?
  

  
其他法门要断见思烦恼。断见思烦恼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这个法门不须要断烦恼,叫带业往生。只要你能信、能愿、肯念佛,你就成功了;所以这个法门叫易行道。在一切大乘法里面,最容易修学、最容易成就。所以它是稀有难逢的法门,遇到这个法门还懈怠,还不能把世间法舍掉,这个叫真可惜啊!“圣者”呵责的就是这些事情。“唐捐于寿命”,“唐捐”是浪费。你这一生宝贵的光阴空过了,没有用在道业上,非常可惜!
  

  
诸行皆缺减。远离大菩提。命终生忧苦。是名世话过。
  

  
“诸行”是讲你的修行。修行这两个字的含义,我们必须要清楚。要把自己修学的工夫,落实在生活上、工作上,平常的应酬上,那才叫真得力了,真正得到佛法殊胜的利益。这也是过去方东美先生常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啊!你真享受到了。“诸行皆缺减”是说你纵然用功,你没有能够落实在生活上,你每天生活工作,处世、待人、接物还是烦恼、妄想、分别、执著,换一句话说,你所用的工夫跟生活脱节了,这一句话意思在此地。“远离大菩提”,生活都不能够得利了,那要是证菩提涅槃,当然更渺茫了、更没有指望了。“命终生忧苦”,“忧苦”是指三恶道。这也是世话把我们的功行耽误掉了。
  

  
疑惑心动摇。犹如风吹草。智慧不坚固。是名世话过。
  

  
“世话”多的人,耽著世论的人,对于佛经典里面所说的,理论也好、境界也好,常生疑惑,所以他的心不定,或信或不信,他的信心是动摇的,信心不清净。“风吹草”是比喻,就是不定的意思;智慧当然不坚固。下面是比喻,
  

  
譬如倡妓人。赞说他勇健。彼人亦复然。是名世话过。
  

  
“倡妓人”是表演的,不是真的,也是我们常讲作戏的。作戏不是真的。他在戏台上赞叹这个人“勇猛”,那是台词上这么说的;那个表演的人真的那么勇猛吗?不见得,他是演这个角色而已。这是假的,不是真的。所以这个修行人也就跟演戏一样,不是在真干啊!他是搞假的,不是搞真的,这个里头的意思很深、很长。
  

  
我们细细想一想,我们学佛是真学佛,还是在演戏呢?
  

  
演给自己看,还是演给别人看呢?
  

  
到最后都落空了,这个很可惜。
  

  
随逐世语言。染著诸欲境。常行于邪道。是名世话过。
  

  
这也是“世话过”,这一首的意思好懂,‘行于邪道”就是非佛所说,与佛相背就是邪道。
  

  
希求心不遂。
  

  
这就是有求而求不得,这是八苦里头求不得苦啊!
  

  
谄曲多诤论。
  

  
心不正直,喜欢诤论。
  

  
远离于圣行。是名世话过。
  

  
“圣行”是菩萨行,菩萨行是六波罗密、十大愿王;他与六度十愿完全相背了,远离了,这也是世话的过失。
  

  
愚人得少利。其心常摇动。如猿猴躁扰。是名世话过。
  

  
“愚”是愚痴,没有智慧。得少为足,眼前一点小的利益,他以此为足了。对于圣教,乃至于净宗讲的西方极乐世界,他有时候相信,有时候怀疑——西方真有极乐世界吗?
  

  
我念佛,阿弥陀佛真的会来接引我吗?
  

  
生这种疑惑。这个疑惑很麻烦,诸位读《无量寿经》就知道啊!‘疑’为菩萨最大的障碍,所以根本烦恼里头贪、嗔、痴、慢、疑,那个疑不是对普通的怀疑,是对圣教的怀疑,这是大烦恼啊!使你道业不能成就,所以他心是浮动的。“猿猴躁扰”是比喻,所谓是心猿意马。
  

  
智慧多退失。无有觉悟心。愚者所摄持。是名世话过。
  

  
自己没有智慧,不觉悟,常常被这些愚者所玩弄、掌握、控制。
  

  
迷惑于眼耳。乃至意亦然。常与烦恼俱。是名世话过。
  

  
这是讲六根迷惑。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起用都与烦恼相应,这也是世话之过。
  

  
愚人乐世话。尽寿常空过。不如思一义。获利无有边。
  

  
这是第十五首,世尊教导我们,也是劝告我们。
  

  
那些人喜欢这些世话?
  

  
“世话”诸位要记住,前面说过了,它的范围非常之广,凡是不能帮助你超越六道轮回的一切言论都叫世话。由此可知,喜欢世话的人多啦!在历史上著名的这些文学家,都是喜欢世话的代表人物。我们想一想过去慧远大师在庐山建莲社,邀集志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念佛、共修。当时的大文学家谢灵连想参加莲社,被慧远大师拒绝了。
  

  
慧远大师为什么拒绝呢?
  

  
他喜欢作文章、作诗,这是世话啦。你有这一些嗜好,你影响别人的清净心,别人天天念经、念佛,你在这边吟诗、作文,那怎么行呢?这是愚痴,不是聪明啊!
  

  
愚痴是什么呢?
  

  
不知道六道轮回的恐怖啊!
  

  
有智慧的人,想尽方法超越六道轮回。
  

  
“尽寿常空过”,这一生都空过了。“不如思一义”,“思一义”最简单的,这些人不如一个不认识字的老太婆念一句阿弥陀佛,她一句阿弥陀佛,她什么都不知道,什么她也不放在心上,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念到底,念个三年五载,她成功了,她能够预知时至站著往生,这叫有智慧,这个叫聪明,这个人不是愚人啊!“获利无有边”,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作佛,就作菩萨,那个利益佛都说不清楚、都说不尽。
  

  
譬如甘蔗味。虽不离皮节。亦不从皮节。而得于胜味。
  

  
佛在这里再举一个比喻,譬如吃甘蔗。甘蔗,在三千年前印度那个地方就有,现在我们也有,这是一般人常常喜欢吃的。甘蔗的味很甜,那个甜味不能离开甘蔗的皮跟甘蔗的节,但是那个味也不是从皮、节而生的,这个你仔细去观察。你要懂得,得它的味。下面或者法上说了,
  

  
皮节如世话。义理犹胜味。是故舍虚言。思惟于实义。
  

  
这个道理就很深了,所以佛是先用比喻来说——世话就像甘蔗的皮跟节一样。
  

  
世话我们要不要呢?
  

  
要,不能离开。
  

  
人与人的沟通,须要言语。上一代跟下一代沟通,我们现在跟底下一代的人沟通,这就讲历史了,那要靠文字啊!我们今天读佛经,佛经是文字,三千年前佛说的话,我们今天读到也能懂佛的意思,这都是属于世话。所以世话有用,不能执著,不能够贪爱;贪爱、执著就错了。我们要明了它的义理,义理就好比甘蔗的味一样。世话,这个言语文字就好比甘蔗的皮跟节一样,我们吃了之后会把它吐掉,舍掉它,得到它的味啊!“是故舍虚言”,“舍虚言”,你懂得有,不是不要它,用它而不执著它就对了。所以你要懂得“思惟于实义”,从经典的言语、文字里面去体会到宇宙人生的真相,这是佛教给我们的。
  

  
智慧诸菩萨。能知世话过。
  

  
有智慧的这一些菩萨们,他们知道贪著世话之过。自古以来佛门里面祖师大德,他们留传给我们的这一些著述里面,不但有一切经的讲解、疏论,这是佛法。除此之外,他们也有很好的文章、诗词留下来。
  

  
那我们要问他有没有贪著呢?
  

  
他没有。
  

  
没有,他为什么要作这些东西呢?
  

  
他有这个能力,并不是刻意去学的。刻意去学就错了。我们要刻意去学道啊!怎么能学这些东西呢?他有这个天赋,我们说他有天才啊!他一接触就会了,不但会了,他还好高明啊!他就可以以此做佛事,来接引众生,与大众结缘。像近代的弘一大师,这一些世话、世语是没有学佛之前学的。他的确是个天才,书法好,绘画也好,他能画、能写;诗词、金石、雕刻也好,这都是世间艺术,他样样都精通,他拿这个来做佛事,来做接引众生的一种手段。我们没有这个天才,不要去刻意学它,学它你就犯了过失了。你有这个能力,行。没有这个能力,不必去学。那印光大师就很老实;印光大师写的东西很多,你仔细看,他并不是书法家,他的字写得那是真的是有工夫,但是在艺术上讲,他谈不上。你仔细观,他有精神在里头。所以他老人家教人,字只要一笔一笔规规矩矩的写就行了,不必求好啊!你不是作书法家,你要求好干什么?写得端端正正、规规矩矩的就好,印光大师表现这个样子,我们就能看出来了。这是修道人的好榜样。
  

  
常爱乐思惟。第一义功德。
  

  
“第一义”就是诸法实相、真如本性、宇宙人生的真相。如果诸位再不明了,我就老老实实告诉你,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第一义。你只要老实念,把整个精神集中在名号上,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就再念,念这个佛号没有一个杂念夹杂在其中,你就是思惟第一义。所以读了这个经文,不要再去找什么叫第一义,那就麻烦了。
  

  
法味及义味。解脱第一味。谁有智慧者。心不生欣乐。
  

  
佛、菩萨为我们讲经说法,你听了能有悟处,这是法味啊!
  

  
同样一部经,你每天去读诵,天天有悟处。
  

  
怎样才会悟呢?为什么我们天天念都没悟处呢?
  

  
我们用心不对;要用真诚心、恭敬心、清净心就有味道了,你就有悟处了。你没有悟处,是你的心不真诚、不恭敬、不清净——读佛经跟看报纸没有两样,那怎么行呢?那怎么会有悟处呢!
  

  
真诚、恭敬、清净心,你每念一遍都有悟处。悟的浅深、广狭与你用心有很大的关系;你的心愈清净,你悟入的愈深,意思也愈广,这法味啊!“义味”,义是悟入境界、义理。“解脱第一味”,“解脱”是契入境界。这三个意思,后面比前面深,所谓后后胜于前前,义味比法味深,第一味比义味又更深了。在我们一般讲,一个认真学佛的人,法味是常常可以得到的。心地清净,真诚到极处,这个义味就得到了。开经偈上所说的‘愿解如来真实义’,那个是义味,是你明白佛所讲的道理、义趣。“第一味”是你证入境界,叫证果了。第一个听说,第二个明了,第三个是入境界了,这是第一味,你亲自尝到了。“谁有智慧者,心不生欣乐。”有智慧的人,对于这些事情他那有不欢喜的!这个绝不是世话之味能够跟它相比的。世间世话之味也很浓,也有好的世话百读不厌,它有这样的摄受力量。好的文学作品,叫人读了爱不释手,那是世话,它也有法味,但是它义味跟第一味没有。法味它也有,当然没有佛法这么浓。
  

  
是故应弃舍。无利诸言话。
  

  
对于我们没有真实利益。断烦恼、开智慧、了生死、出三界,这是真实利益。凡是没有这些利益的,我们应当要远离。
  

  
常乐勤思惟。殊胜第一义。
  

  
第一义在大乘佛法里面常讲,就是菩提涅槃,也叫一真法界。这是真实的第一义,殊胜的第一义。
  

  
如是第一法。诸佛所赞叹。是故明智人。常乐勤修习。
  

  
一切诸佛如来所赞叹的,是大菩提、大涅槃。诸佛如来已经证得啊!希望一切菩萨努力精进,快速也能够证得,这是佛教导众生的愿望。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说。世话过失。思惟胜义。利益功德。
  

  
这一句是弥勒菩萨对世尊的赞叹。
  

  
世尊。何有菩萨。求于如来。真实智慧。而复乐于。虚诳世话。
  

  
“何有菩萨”是那有菩萨,菩萨如果真正求自性的真实智慧,他怎么会再爱好这些世间的言论、世间的学术呢?他当然会舍弃掉。因为爱著世间的言论、学术都不能超越三界。世尊这些教诲,都是真实教诲啊!不是世间圣贤所能说得出的。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6、初业菩萨当观睡眠过失有二十大类
  

  
(1)长行
  

  
再看底下这一段经文,睡眠的二十种过失。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睡眠中过。
  

  
睡眠有什么过失?
  

  
若观察时。菩萨应当。发起精进。不生热恼。
  

  
由此可知,此地所讲的这些过失,都是教众生生烦恼、起愚痴的,所以佛菩萨在这里一问一答,其目的就是让我们在旁边听了之后,能够觉悟、觉醒过来,远离这一些过失。下面经文,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睡眠过失。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能令菩萨。发起精进。意乐无倦。
  

  
我们看佛末后这两句——精进、意乐无倦;这实在是我们学佛人所向往的、所希望得到的。
  

  
怎样才能得到呢?
  

  
离开睡眠就可以得到了。
  

  
我们看底下睡眠那二十种过。
  

  
弥勒。云何名为。乐于睡眠。二十种过。
  

  
喜欢睡觉的人,二十种过失。
  

  
一者。懈怠懒惰。
  

  
这是当然的。这个贪睡就是懈怠、懒惰。
  

  
二者。身体沉重。
  

  
这也是事实,但是往往我们疏忽了。多睡眠的人,身体显得很笨重,换一句话说,他的动作不敏捷、不灵活。
  

  
我们曾经遇到过;过去有一个同修,现在她改了不少。
  

  
她曾经告诉我:过去没有学佛之前喜欢睡觉,每一天差不多要睡十几二十个小时。那大概这二十种过,她条条都具足了,一条都不缺了。确确实实许多疾病都从这里生的。
  

  
三者。颜色憔悴。
  

  
带的是病容啊!
  

  
四者。增诸疾病。
  

  
有疾病的时候,这个病必定会加重,会睡出许许多多的毛病出来。
  

  
五者。火界羸弱。
  

  
“火界”是说我们的体温。体温不正常,比一般人的体温要差,显示他的身体很弱。
  

  
六者。食不消化。
  

  
在睡眠的时候,因为你身体没有动作,肠胃蠕动得很缓慢,你吃的东西消化就不良了。如果吃的东西多,再要贪吃,那麻烦可就大了。
  

  
七者。体生疮疱。
  

  
这现代话就是容易得皮肤病。如果是不常常洗澡,你这个铺盖不常常换洗,你睡眠多的时候,的确很容易生皮肤病。
  

  
八者。不勤修习。
  

  
佛教给你修学种种法门,你若是贪睡,把时间都睡掉了,那有时间去修学呢!
  

  
九者。增长愚痴。
  

  
睡眠是昏沉,昏沉的人就是愚痴,没有智慧。
  

  
十者。智慧羸劣。
  

  
他的智慧很差,智慧很弱。
  

  
十一者。皮肤闇浊。
  

  
这是我们常说的,他的肤色不好,一看就晓得他不健康、不正常。
  

  
十二者。非人不敬。
  

  
“非人”是指鬼神、护法神;对于多睡的人不生恭敬心,祂不会护持你。
  

  
十三者。为行愚钝。
  

  
“行”可以解释为行动。他的一举一动很迟钝,纵然在清醒的时候,也像在昏沉时候一样,我们现在讲叫他精神委靡不振。
  

  
十四者。烦恼缠缚。
  

  
多烦恼。
  

  
十五者。随眠覆心。
  

  
“随眠”是佛学里面的术语,意思就是说烦恼的种子。阿赖耶识里面烦恼的种子、习气它能够障碍你的清净心、能够障碍你生智慧,所以叫它做随眠,随眠就是习气种子。
  

  
十六者。不乐善法。
  

  
对于一切善法不生欢喜心,也就是说他没有精神,不想去做。
  

  
十七者。白法减损。
  

  
“白法”就是善法。他的善一天比一天少,恶作是一天比一天多。
  

  
十八者。行下劣行。
  

  
“下劣行”是他所做的恶天天在累积,善天天在减少。
  

  
十九者。憎嫌精进。
  

  
这个人还有嫉妒心。看到别人少睡眠、很用功、很精进,他看了还嫉妒、嫌弃、嗔恚。
  

  
二十者。为人轻贱。
  

  
别说是修行人,就算一般世间人,人们看到他这种行为,对他也轻视啊!也不会重视他。
  

  
弥勒。是为菩萨。乐于睡眠。二十种过。
  

  
这二十种过,佛这么一说,我们细细想一想,大致上都能够理解,但是一定要晓得,睡眠是昏沉,昏沉是增长无明,所以它是很重的烦恼啊!
  

  
世间这个工夫好的,都不需要睡眠。“睡”是五种欲望之一——财、色、名、食、睡。三界中欲界才有睡眠,如果到色界天,这五样东西都没有了。色界天人不需要财,我们贪财啊!如果你能够把财放下,你有资格到色界天去了。财断掉了、色断掉了,这个色是讲男女的情欲,断掉了,没有了。名,他也不要了。食,他也不要吃东西了,他也不要睡眠了。
  

  
色界天人没有饮食,也没有睡眠。你想想看,他没有饮食,他要钱干什么嘛!所以他不贪财。
  

  
那他的生命用什么来维持呢?
  

  
禅悦为食。这是我们凡夫无法想像的,他自自然然精神饱满,寿命长久,青春永驻,他不老啊!这色界天人,他得的是禅定,禅定就是清净心。由此可知,这五样东西你没有离开,你决定在欲界,你不是在色界。也由此可知,这五样东西统统可以舍的。不要说佛、菩萨、阿罗汉,世间的高等的凡夫(色界天跟无色界天人),他们都舍弃掉了。所以佛教给我们修道的人,这个五欲愈少愈好,知道它是烦恼,它不是好东西啊!睡眠要少、饮食要少。饮食少你的身体才会健康啊!千万不要迷惑,认为一定要吃好东西、吃什么补品,你的身体才会好,骗人的啊!没有这个道理。你翻开历史看,中国古代的这些帝王、大臣、豪门、贵族,天天都是进这世间最好的补品,寿命都不长,这不是很明显的例子吗?你仔细去观察,就不会受骗了。
  

  
佛教给我们是真的,不是假的,最好的营养——清净心。最好的补品——少欲望,愈少愈好。
  

  
饮食,你能够一天吃一餐最好了,你说你多省事啊!
  

  
一餐够不够呢?
  

  
绝对够了。
  

  
你今天为什么不够呢?
  

  
你的念头觉得不够,那就没有办法了。佛法里面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你心里想:我一天一定要吃三餐。你一餐不吃就会饿了。如果你一个念头:我一天只吃一餐,不需要吃三餐。唉!你吃一餐,这一天就不饿了。就是这个观念的问题,念头一转,这个事就断掉了。
  

  
我常常在外国讲经,人家一看到:‘法师,你到底用什么补品啊?看你身体不错,容光焕发。’
  

  
我说:‘我的确有好的补品——台湾自来水公司的自来水。’
  

  
我是有人沏茶我就喝茶,没有人沏茶,我自己不泡茶。
  

  
为什么呢?
  

  
麻烦啦!
  

  
一杯开水就可以解渴了,少麻烦省事。有很多人以为我很会喝茶,其实我不会喝茶,好茶、坏茶我分不出来,所以你们供养那个好东西,冤枉啊!真是,我不懂啊!外行啊!不过,我知道大家送给我的茶叶都是好茶叶,我就当礼物转送给别人。所以你只要心清净,不要分别、不要染著,就健康长寿
  

  
饮食愈简单愈好。李老师以前常常嘱咐我:不要到馆子里吃东西,馆子不卫生,你没有到厨房去看,你晓得他做些什么,所以有人请我到馆子吃东西,回来我们要吃个解毒药。最好不要到外面去吃,愈简单愈健康,愈简单愈长寿
  

  
(2)重颂
  

  
下面我们看也有二十首偈颂。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身重无仪检。懈怠少堪任。颜色无光泽。是乐睡眠过。
  

  
喜欢睡眠的,身体沉重。“仪”是威仪,那当然没有威仪了,这真的谈不上了。“检”,是自己检点,这个他也没有了。所以“懈怠少堪任”,“堪任”是担任工作的能力,他失掉了,没有做事情的能力,这里面当然包括修道,修道的能力也没有了。“颜色无光泽”,这是讲他的体质。
  

  
彼人常病恼。
  

  
多病多烦恼。
  

  
风黄多积集。
  

  
这是说身体不健康。
  

  
四大互违反。
  

  
“四大”是我们常讲的地、水、火、风,四大不调就是常常生病。这都是由于多睡眠而引发的。
  

  
饮食不消化。身体无光润。声嘶不清彻。是乐睡眠过。
  

  
“声嘶”就是音声沙哑,说话不清楚,这是多睡眠的过失。
  

  
其身生疮疱。昼夜常昏睡。诸虫生机关。是乐睡眠过。
  

  
“虫”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微生物跟寄生虫。多睡眠的人,确实他身体内脏里面多少都是有寄生虫的,有些寄生虫对我们的身体并没有害处,也有有害处的,这些常识一般人都有。“机关”用现在的话,就是机会,给这些寄生虫生长的机会。
  

  
退失于精进。乏少诸财宝。多梦无觉悟。是乐睡眠过。
  

  
“睡眠”多的人,当然谈不上精进了。喜欢睡眠,工作的能力比别人差,这个赚钱的机会也不多了,这是“乏少诸财宝”的原因。昏沉多的人就“多梦”,多梦就不觉悟啊!所以睡眠好的人,心地清净的人,梦就很少。这个梦境凡人都会作梦,如果你要是留意,这梦境能够考验自己的工夫。我学佛这么多年有没有进步,大概在没有学佛之前常常作恶梦,这个梦的境界非常混乱。学佛之后这个妄念少了,心逐渐清净了,虽然作梦,恶梦少了,甚至于恶梦没有了,这是你的工夫提升了一级。如果梦少了,到没有梦了,那你的工夫就更往上提升一级了。到没有梦境的时候,那就是如佛所说四个小时的睡眠,你的精神一定能恢复到很饱满。常常作梦,你睡都睡不稳,身体虽然在休息,你的精神没休息,所以你起来的时候,依旧感到身体很乏、很疲倦,道理在此地。我们一般人睡得不沈、睡得不好,这就是梦太多了。
  

  
痴网常增长。
  

  
“网”是比喻多,比喻复杂的意思。愚痴增长。
  

  
乐著于诸见。
  

  
“见”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你的想法、看法很多。就是胡思乱想。
  

  
炽盛难疗治。
  

  
你的妄想、执著太多了,很不容易对治。
  

  
为什么不容易对治呢?
  

  
你睡眠太多了。
  

  
损减于智慧。增长于愚痴。
  

  
智慧减少了,愚痴增长了。
  

  
志意常下劣。是乐睡眠过。
  

  
这个人没有高尚的志向。
  

  
彼住阿兰若。常怀懈怠心。非人得其便。是乐睡眠过。
  

  
这个贪睡、懈怠、懒惰的人,要是住阿兰若,那正好,没有人去打扰,睡觉的时间可以长。
  

  
有没有呢?
  

  
有这种人。
  

  
我曾经见过两位闭关的,闭什么关呢?
  

  
睡觉关的。闭关出来之后,信徒们大家尊重、供养——了不起,闭过关的;但是闭什么关他不晓得!
  

  
闭睡觉关,在关房里头睡大觉。
  

  
这个法师年龄跟我差不多,过世很多年了。他去闭关的时候,向我借经书,我收藏有很多好版本的经书,他也借到关房里用功,我也很欢喜。在我这里借了一套《中观论疏》,木刻线装本十二册。到了第二年,他在关房里过了一年了,我去看他,他告诉我佛教界里头,这寺庙里法师种种情形,讲了好多好多,我都不知道。他在关房里头什么事情都晓得,我天天在外头不知道。
  

  
我再问他:你《中观论疏》看完了没有啊?
  

  
他告诉我:十二本才看了半本,第一册还没看完。
  

  
这不是在关房睡大觉吗!不但睡大觉,大概平日常常去看他的人,他还包打听,所以外面什么事情他都知道。这就失去闭关的意义了。
  

  
‘闭关’是寻找一个清净的场所,真正用功啊!勇猛精进,离开一切闲杂事务。
  

  
我见过这么两个人。这是说“住阿兰若,常怀懈怠心,非人得其便”。“非人得便”就是容易著魔;妖魔鬼怪看到他的心思、念头、行为,容易掌握他、控制他,这是我们常讲,这人著魔了。著魔之后,被魔利用了,这是睡眠的过失。
  

  
蒙愦失正念。
  

  
“蒙愦”是现代人所说的糊涂;愚痴、糊涂失去正念。
  

  
讽诵不通利。
  

  
这是指读经不明了经的义理,常常忘失经文(经文忘掉了)。
  

  
说法多废忘。是乐睡眠过。
  

  
讲经说法的时候,也常常把佛的意思错解、曲解,忘失了真实义。
  

  
由痴起迷惑。住于烦恼中。其心不安乐。是乐睡眠过。
  

  
这是必然的现象。因为愚痴,由愚痴起迷惑,于世法、佛法都不能够通达明了。不能通达明了,必定是疑惑重重,当然就生烦恼,不能得到轻安啊!这个“心得安乐”,是我们学佛第一步所得到的利益。
  

  
学佛有什么好处?
  

  
第一个得到的好处,就是身心安乐。如果这一条得不到,那你要认真去检点、反省,你学佛一定有偏差、有错误,否则的话,这个利益是决定可以得到的,这是很浅的工夫,不是很深的。最浅的工夫,最少的利益,是必定可以得到的。所以不学佛烦恼少,愈学烦恼愈多,愈学压力愈重,那错了,你走上魔道了。
  

  
魔是什么?
  

  
折磨你啊!给你压力、给你痛苦,那你是学魔不是学佛,佛是一定得安乐的二。这个人得不到安乐,是因为他犯了过失——贪睡啊!
  

  
功德皆损减。常生忧悔心。增长诸烦恼。是乐睡眠过。
  

  
这也是喜欢睡眠的过失。“功德”跟福德不一样,这是诸位必须要记得清清楚楚的。“功”是工夫,一分工夫你就有一分收获,那个叫德。譬如持戒有功,禅定就是德。修定有功,开智慧就是德。假如你持戒,你不得定,那个戒是福德,就不是功德了,因为底下没有德了。持戒是要得定的。
  

  
许许多多持戒持得很好啊,戒律很精严,但得不到定。
  

  
为什么会得不到定呢?
  

  
他心散乱。自己持戒比别人好,看到别人就感觉自己值得骄傲啊!这一骄傲定就没有了。这错了。所以佛在这部经里头,第一句就是教给我们,“不求他过,不举人罪”,很有道理啊!六祖所讲的:‘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你持戒持得很好,不见别人的过失,你就得定了,你的清净心就现前了。自己戒律很精严,看到这个人不持戒,那个人破戒,那个人犯罪,你就完了,你怎么会得到定呢!纵然持戒持得好,也是六道里头一点痴福而已,那个不叫功德,功德都没有了。贪睡的人不能成就功德啊!“常生忧悔心,增长诸烦恼”。
  

  
远离诸善友。亦不求正法。常行非法中。是乐睡眠过。
  

  
“善友”多半是勇猛精进的人,你贪睡眠,怎么能跟他合得来?不同类嘛!善友自然就离开你了。你自己远离善友,你也难求正法了,那么你所行的,必然是与佛教诲相违背的,这叫“非法”。
  

  
不欣求法乐。损减诸功德。远离于白法。是乐睡眠过。
  

  
不能够欢喜学佛,不能够欢欣的求法,法乐、法喜他得不到。因此,所修学的一切都没有功德,没有功德用现在的话说,没有效果、没有成绩。“功德”就是现在人讲的效果、成绩。虽修学,拿不出成续出来啊!你所学的达不到你预期的目标。
  

  
譬如我们念佛的功德是什么呢?
  

  
不是说我每天念十万声佛号,我每天念十部《无量寿经》,这就是功德了。不是的,这是你工夫是下了,后头你有没有得?如果有得,那你这个修的叫功德,功后头有得嘛!
  

  
得什么呢?
  

  
最低限度的得,工夫成片啊!
  

  
什么叫工夫成片?
  

  
你的这个工夫能够把妄想、杂念、烦恼伏住,叫它不起作用,这就叫工夫成片。
  

  
我念佛为的是什么?
  

  
佛把那个贪心压下去,它不起作用了。遇到不顺的事情,烦恼心起来了,阿弥陀佛把那个烦恼压住了;真压得住、真不起作用,念这个佛号叫功,压住了那就是德。不能说一面念佛一面起烦恼,那个一点用处都没有啊!那个念佛不叫功德啊!充其量就是比说废话、骂人好一点,那个没有功德。工夫更深的,事一心不乱;工夫更高的,理一心不乱,那叫做功德。这是我们一定要搞清楚、搞明白的。他求法没有真正的欢喜心(真实的意乐),他当然没有成绩、当然没有效果。“远离于白法”,就是一切善法都不生了。
  

  
彼人心怯弱。恒少于欢喜。支分多羸瘦。是乐睡眠过。
  

  
这是说多睡眠的人,身心不健康。“心怯弱”就是心理不健康,忧虑多,欢喜少。“支分”是说身体四肢手足都很瘦弱。这是身不健康。
  

  
自知身懈怠。嫉妒精进者。乐说其过恶。是乐睡眠过。
  

  
他自己不精进、懈怠、贪睡,他也知道,但是对于精进用功的人,他还嫉妒、还说别人的毛病、还说别人的过失。这造业啊!这个真的叫罪上加罪。
  

  
智者了其过。常离于睡眠。
  

  
这两句是佛提醒我们,一个有智慧的人,知道睡眠的过失,所以“常离于睡眠”。“离于睡眠”,就是佛所教给我们的中夜睡眠。初夜是晚上六点到十点,后夜是晚上,现在讲是第二天的清晨二点到六点。佛教给我们睡眠的时间四个小时,晚上十点钟睡觉,清晨二点钟就起床。我们现在实在是做不到,我们业障很重,四个小时,这个身体的确体力不能恢复,所以睡六个小时。六个小时,如果你晚上十点钟睡,四点钟起来,这是我们一般道场,现在大概都是这样的;四点钟起来作早课,这已经是打折扣了。
  

  
愚人增见网。
  

  
“增”是增长,“见”是邪知邪见。
  

  
无利损功德。智者常精进。勤修清净道。
  

  
一个是愚痴人,一个是觉悟智慧的人,他们的行为不一样。
  

  
离苦得安乐。诸佛所称叹。
  

  
睡眠是苦,不是乐事,何况贪睡!就像前面讲有这么许多的过失。
  

  
世间诸伎艺。及出世工巧。皆由精进力。智者应修习。
  

  
世间种种的技术、技能,乃至出世间的工巧,都是从精进所生的,绝对不是一个懈怠人能够做得到的啊!现在在这个世界上,由于交通便捷、资讯发达,外国人对我们中国人已经是另眼相看了。过去瞧不起中国人,没有跟中国人接触到,只是听说而已——中国人很愚痴、很笨拙,所以他们瞧不起。早年中国人到外国去(像美国),都是做苦工,都不是一种高尚职业。现在交通便捷、资讯发达,我们往来多了,外国人晓得了,他们也凭良心说话,他说:全世界如果一个人一个人比,中国人第一。中国人的智慧、才艺没有人能够相比,他们很佩服。两个人两个人比,犹太人第一。三个人三个人比,日本人第一。这就说明中国人虽然非常优秀、聪明,不团结啊!个人搞个人的,不能台作啊!我第一次到纽约弘法是一九八三年了,就遇到外国人跟我讲这个话;说完之后,他并不很重视、很看得起中国人,还是瞧不起。给我说这个话,最后他跟我讲:
  

  
你们中国人为什么不团结?
  

  
这个话问得很好啊!
  

  
我一看这外国人都是基督教徒,我就跟他讲:‘这是上帝的安排。’
  

  
他吃了一惊,他说:‘为什么是上帝的安排?’
  

  
我说:‘中国人再团结起来,你还有饭吃啊!’
  

  
大家一笑就了事了。
  

  
中国人团结,世界上人没饭吃啊!这个世界是中国人的。幸亏中国人不团结,他们还有饭吃啊!外国人对中国人的看法,现在也不敢轻视中国人了。所以今天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民族,就怕中国团结,这是他们最恐惧的。我们今天讲统一、讲团结,他们吓死了,这是实实在在的话。
  

  
若人趣菩提。了知睡眠过。安住精进力。觉悟生惭愧。是故诸智者。常生精进心。舍离于睡眠。守护菩提种。
  

  
末后这两偈是世尊嘱咐我们。如果我们志向在了生死、出三界,尤其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那就是趣大菩提,一定要知道睡眠的过失,要减少睡眠、要努力精进,我们才能够有成就。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乐著睡眠。乃有如是。无量过失。若有闻者。不生忧悔。厌离之心。发起精进。当知是人。甚大愚痴。
  

  
末后一段,是弥勒菩萨非常慈悲听了世尊教诲之后,给我们大家做一个总结。这里面字字句句都是勉励、警惕我们的话,我们要能够体会。正如世尊前面所说,贪著睡眠过失非常之多,佛说了二十种,不过是略说而已,实际上是说之不尽。我们听了佛的教诲之后,应当要悔过,就是要忏悔。
  

  
怎么个忏法呢?
  

  
一定要把精神提起来,克服睡魔,发起精进,这才叫真正忏悔。如若不能,那就是弥勒菩萨所说的,这个人是——甚大愚痴。他听了佛说之后,还不改过、回头。
  

  
若有菩萨。为欲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闻说如是。真实句义。功德利益。于诸善法。而生懈怠。不起精进。住菩提分。无有是处。
  

  
弥勒菩萨的总结是两段,前一段是讲一般人听了佛的话应当要觉悟、忏悔、改过。如果是菩萨,则跟普通人不一样了,菩萨之志就是要作佛啊!
  

  
所以学佛为什么?
  

  
学佛一定是作佛而来的。现在学佛的同修很多,有这样志气的人不多。我学佛四十多年了,从来没有见到一位,或听到一位同修说他想作佛。你才晓得这都不够资格作菩萨。既然作菩萨,他的目的就是要作佛。早年我读《六祖坛经》,读到六祖去见五祖的时候,他们的对话,我看了佩服得五体投地。
  

  
五祖问说:‘惠能,你到我这里来究竟为的是什么?’
  

  
六祖回答得很好:‘我来作佛的。’
  

  
这真是了不起!可见得这个志趣就不同凡响。‘作佛’就是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是梵语,翻成中国意思就是无上正等正觉,就是求作佛。那么真正发心要想作佛的人,听到佛这个开示,字字句句就是“真实句义”啊!真实的教诲。“功德利益”。“于诸善法”,还会生懈怠、还会不精进,心不能安住在道上吗?(菩提就是道,也就是清净心、觉心。)由此可知,我们听了之后不很在意——讲堂听了,好像是有这么回事,下楼之后就忘得一干二净,这就不是菩萨;菩萨不会的,菩萨听了之后会起作用。在此检点看看我们会不会起作用!
  

  
7、初业菩萨当观众务过失有二十大类
  

  
(1)长行
  

  
下面这一段经文也是我们现代人常常犯的过失。虽犯过失,还不知道自己是过失,以为自己的功德很大。实在讲凡夫在日常生活修持之中,所犯种种过失,都以为是功德,都以为自己很了不起。譬如贪睡吧!古大德曾经说过‘饥来吃饭,困来眠’。这睡觉不就是正常的!那叫大修行人。
  

  
你修用什么工夫啊?
  

  
他说:我饥来吃饭,困来眠。
  

  
这就是他用功的。你要学这种用功法,这上面所讲的无量过失,你统统都有了。
  

  
但是祖师讲的这个大修行人用功的方法,有没有错误、过失呢?
  

  
没有。他们肚子饿了吃饭,困了就睡觉。行啊!我们不行!
  

  
为什么呢?
  

  
人家生死已办。换句话说,他的烦恼已经断了、生死已经了了,就是说他已经没事了。我们烦恼没断,妄念太多,这个生死大事没有办,你怎么敢安心去睡觉。所以佛菩萨祖师所说的话,我们决定不能错会了;他是给什么人说的,在什么境界里说的,我们要明了。有一些话,我们可以学习,有些不能啊!学他们就坏了,这不是我们的境界。
  

  
前面曾经说过,初业菩萨跟慧行菩萨,修行的样子不一样。慧行菩萨是法身大士,见思烦恼、尘沙烦恼断了,无明至少也破了几品,所以他们修行的样子跟我们初学的不同,我们初学的要循规蹈距;因为他们的境界不可思议,不是凡夫、小乘、权教菩萨的境界,那个学不得的。
  

  
这一段里面也是这样,我们要细心去体会。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云何名为。众务中过。若观察时。令诸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
  

  
这是弥勒菩萨的问词。
  

  
什么叫做“众务中过”?“众”是很多,“务”是事务。许许多多事务。“营”是经营、造作。你经营造作许许多多的事务,对你修行有很大的障碍,这里面过失也有二十种。“若观察时”,这个观察就是你明白、觉悟了,知道这些事务是障道,是修行人不应该做的。“令诸菩萨不营众务”,不再经营造作这些事情。这些事情与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干啊!所以教我们要“勤修佛道”。佛道是正觉、大觉之道,对于宇宙人生究竟彻底的觉悟,这叫做佛道。弥勒不但为我们启请,而且将启请的目的都说得这么清楚——“令诸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下面是世尊的开示,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应当观察。乐营众务。二十种过。
  

  
你看看世尊的答覆,第一句就明说“初业菩萨”。“初业菩萨”就是我们这些人——烦恼没断、生死没了,去受个菩萨戒,就当了菩萨,这个菩萨就是此地讲的初业菩萨,凡夫菩萨。这一句话很重要,所以诸位同修如果细心去读诵佛门里面的典籍、古来祖师大德的著述,你就能够明了。从前寺院里面的住持、当家,乃至于做寺院里一切事务、杂务的这些人,不是凡夫啊!都是诸佛菩萨应化来的。佛菩萨大慈大悲看到你真正发心,想用功修学了,他化身来做这些事务护持你们。
  

  
我们在《高僧传》里看到,唐朝初年,天台山的智者大师,往生的时候,学生们问他往生的品位?
  

  
他老人家说,他因为作住持,要管事、管人,什么都要管,对于自己修行当然就耽误、妨碍了,所以他是五品位往生。
  

  
五品位是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这个地位很低、不高。如果不领众、不管人、不管事,那品位就高了。
  

  
这就是说明牺牲品位帮助初学,但是这个牺牲是有底限的;他那个底限是什么呢?
  

  
决定往生。我下下品往生都可以,总要往生,所以它有个底限在。
  

  
如果为大众服务,自己不能往生,来生还要搞六道轮回,甚至于还搞三恶道,那就大错特错了,这绝不是佛菩萨的意思。
  

  
地藏菩萨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我们能入地狱吗?
  

  
我们入地狱就不得了啊!你要当上地藏菩萨,可以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要知道地藏是等觉菩萨,不是普通的菩萨。这就是此地讲的,初业菩萨跟慧行菩萨。地藏菩萨是慧行菩萨,我们初学的人不能学他,初学的菩萨老实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了阿弥陀佛,你的智慧、神通、道力统统恢复了,跟佛差不多,你就可以学慧行菩萨了。你来经营众务,不怕、不碍事了。这说的是说佛菩萨。
  

  
我们晓得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化身来的。永明延寿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这次化身来是以作住持领众的身分。还有作打杂的,他们也干,可见他们这个心平等,并没有在里头拣别、分别。寒山、拾得是文殊、普贤,这两个人在厨房打杂的,在厨房烧火、挑水。还有个丰干和尚也在厨房打杂、舂米,侍候大众。丰干是阿弥陀佛。弥陀、文殊、
  
普贤,在厨房里打杂,来供养大众啊!这就是什么呢?营众务。你想想古时候,这个道场真正有修道人,佛菩萨来侍候、照顾啊!因此佛门里面任何一个人,我们都要以最恭敬的心看待,不晓得他是什么身分啊!你不能说在这里面扫地、端茶碗、招待客人的,你就瞧不起他;也许他是阿弥陀佛化身来的。你肉眼凡夫,看不出来啊!这是教我们对一切人要用平等心、真诚心来看待。
  

  
所以,修真诚、清净、平等,从那里修呢?
  

  
佛门是最好的修学场所。因为我们知道上上下下,有诸佛、菩萨、罗汉混杂在里面,你也不认识、也不晓得他是什么身分,所以只好一律平等恭敬,那就没有错误,真的修福了。如果你有分别心,你在里面不但是功德修不到,福德也修不到。所以说明初业菩萨“应当观察”,这个“乐”是爱好、喜欢——喜欢做一些拉拉杂杂的事务,这里面有二十种过失。这一句“乐营众务”四个字,包含的范围非常之广。
  

  
若观察时。能令菩萨。不营众务。勤修佛道。
  

  
这是正答弥勒菩萨所问。弥勒菩萨问的目的在此,如果他能够观察、明了这个作务的过失,他自自然然就舍弃,就专心办道去了。
  

  
弥勒。云何名为。二十种过。
  

  
这些经文我们都要细细去思惟、细心去体会,你才能明了佛的用意之所在。更应当自己要冷静的反省——我有没有这些毛病?有没有这些习气?这个非常重要啊!
  

  
一者。耽著世间。下劣之业。
  

  
“业”是事业,世间的事业。世间的事业太多、太广了。不但在家的菩萨耽著世间的事业,出家的菩萨往往也被烦恼习气所覆盖了,也贪染世间的事业。
  

  
先要明了什么叫“世间”?
  

  
“世间”就是六道;你经营、造作这种事业,不能出离六道轮回,这个事业都是世间的事业。你修善、积德、修福,来生当了大梵天王,我们这个世界上什么帝王、总统比不上啊!差远了。你当大梵天王,你还是世间事业。你才晓得这个世间事业的范围有多大。“下劣事业”那就不好了。
  

  
“下劣”是什么?
  

  
是六道里面的三恶道。
  

  
你所经营造作的是什么事呢?
  

  
是饿鬼道、畜生道、地狱道的事业,这叫“下劣之业”。那些呢?
  

  
这经上讲的很多很多,大家要细心体会。这里面有一个总纲领——凡是帮助你增长贪、嗔、痴、慢、嫉妒的,就是下劣之业;凡是能够帮助你减少贪、嗔、痴、慢的事业,就是佛事。诸位要记住,佛事一定是帮助人断烦恼、开智慧、得清凉自在。如果与这个相反的,那就不是佛的事业了,真的是下劣之业啊!所以这一点我们要冷静的去反省。
  

  
二者。为诸读诵。修行比丘。之所轻贱。
  

  
“轻贱”,人家既然是真正修道、真正用功,他不会找你、说你的过失。
  

  
那怎么轻贱呢?
  

  
对你敬而远之啊!这就是轻贱了。佛在《戒经》里面教给弟子的——默摈。默摈就是中国古人所谓的敬而远之。我对你很尊敬,但我跟你保持远距离,轻贱是这个意思。
  

  
三者。亦为勤修。禅定比丘。之所呵责。
  

  
“呵责”也是敬而远之、默摈的意思;绝不是他看到你,把你教训一顿、骂一顿,没这个道理,不会的。勤修禅定的比丘就是修行的工夫比前面的深,前面是初学,真正有依教修行的人。这一条就是已经有相当工夫了,也就是得禅定,前面那个没得禅定。要是依我们念佛人来讲,第二条“读诵修行”的是工夫成片;第三条“勤修禅定”的,是得一心不乱,这工夫深了。他们对你都是敬而远之。
  

  
四者。心常发起。无始生死。流转之业。
  

  
这个是决定不免的。他心里面常常念著他所经营的那些事业,这些事业都是六道轮回的事业,所以说他“心常发起”就是生起。“无始生死”,是习气啊!内有习气,外有环境,这不是好环境,是恶境,障道的境界啊!所以依旧不断造作生死流转、六道轮回的事业。
  

  
五者。虚食居士。及婆罗门。净心信施。
  

  
这说明出家难啊!出家舍弃世间一切营生的事业;世间人为了要养活一家、养活自己,要作谋利的事业,叫营生的事业。出家了,这个事业舍掉了,你不要去谋生,你接受信徒的供养。
  

  
他们恭敬供养你的目的何在呢?
  

  
因为出家人是福田,他到这儿来种福的。
  

  
我们要问一问,我们是不是福田?
  

  
如果不是福田,这些人到这儿来种,将来又长不出果实来,那怎么办呢?问题就严重了。所以佛门常讲:‘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这一些施主,怎样才能得福?
  

  
必须你自己修行证果了,他就得福。如果你修行不能证果,来生还搞六道轮回,那就对不起,将来要还债。现在这些供养你的人,全是债主,将来生生世世有得还哪!你收的供养愈多,那你还的时间愈长,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祖师大德不是吓唬我们,句句都是实话。所以我们自己要明白、谨慎,施主的供养,古时候讲的是四事——饮食、衣服、卧具、生病时候的医药,这是把物质生活降到最低的程度,我们可以接受,一心办道。决定不能多余,有多余就是罪过;有多余的容易增长贪心,道业不能成就。我们今天讲的是,我们修易行道,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真去得了,去不了还是要‘披毛戴角还’。我们明白这个事实真相了,有这个警觉心——同修们对我的供养,我衣食足了即可;多余的我们印经、做录影带、录音带、CD,赠送给全世界各道场学佛的同修们,这给他们结缘;我要‘不了道’的时候,这些人将来都代我还啊!这个事先要搞清楚。所以你们个个都得到,供养都给你们分去了,将来要还帐的时候,你们统统都要代我还。自己固然要用功,但是要想著:万一不能往生怎么办?这个后路先要想好啊!必须做真正利益众生的事业——帮助众生觉悟、破迷开悟,这是真实的利益。所以这一条意思很深,这虚食居士及婆罗门净心的“信施”就是供养啊!
  

  
六者。于诸财物。心怀取著。
  

  
我们现在还有没有这个习气——对于财物还动不动心?还有没有贪心?
  

  
要断掉啊!
  

  
这东西都是假的,都不是真实的,决定有害。真的是有百害而无一利啊!你要这些东西干什么?
  

  
诸佛菩萨教我们,随缘而不攀缘,有这个念头就是攀缘心。怎么会不障道呢!
  

  
道是什么?
  

  
清净心、平等心、真诚心。决定妨碍嘛!诸位一定要晓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条件是心清净,不是说你念佛念多少就能往生,没这个事情啊!
  

  
古大德常说:你一天念佛十万声,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呢?
  

  
不能往生嘛!
  

  
念佛是手段、方法,目的在那里呢?
  

  
清净心。这个妄念一起来,一句阿弥陀佛把妄念打掉,是用这种方法,使我们的心得到清净——心净则土净。所以你有一丝毫取著的念头、悭贪的念头,你的心都不清净了,这个不能不知道。念佛的人很多,往生的人不多啊!问题都出在此地。
  

  
七者。常乐广营。世间事务。
  

  
喜欢搞事务的事情,天天动脑筋,还要把事业扩大;世间人有这个念头已经是大错特错了,出家人再有这个念头,那就更错了。譬如建道场。古人建道场,是按照实际的需要,有多少人需要用多少场地,这样建法。不是预先建一个大道场,再去找人,没有这个事情。你看从前丛林寺院的兴起,看看山志,看看它历史,最初都是开山祖师在这里建小茅篷修道,他有道行,很多仰慕他的人,都来跟他一起修,人慢慢就多了,多了在旁边再盖一间;再多了,再盖一间。所以一个丛林往往是几十年、一二百年才形成的,他是为了需要才建的,那个是对的。不是盖了很大,再到处去找人,找的不合适,天天打架、吵嘴,那就错了。所以现在就是佛门里面,这一些众务跟从前都不一样了;你仔细冷静观察,从前如法,现在出现了一些不如法的,这是我们要反省的。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达,不要再建大的道场,大道场的时代,会随著岁月淘汰掉,不起作用了。
  

  
今天的道场是什么呢?
  

  
国际网路。这是现代化的道场啊!我们需要多大的地方,这个房间已经太大了,我们在这儿讲经,在这里录影,录完之后,就送到国际网路,全世界只要有电脑,他一按钮,这画面就出现了。十年之后,我相信手提的电脑像一本书这么大,每个人身上都带一个,无论在那个地方,你只要按到讯号,这个地方讲经活动就在你面前了,那里要跑到这儿来听经,挤得一身臭汗啊!找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打开电脑,逍遥自在的享受啊!
  

  
所以佛法要走在科技的前端,不需要再费这么多力气了,花这么多冤枉钱。
  

  
这个钱是什么?
  

  
埋在地下啦!变成死的,不能动了!能利益几许众生呢?这是现代学佛人必须要明了的。
  

  
八者。念其家业。常怀忧叹。
  

  
喜欢经营事业(众务)的,常常忧虑他的事业如何来拓展。实在讲他的钱几辈子已经用不完了,还不够还要去赚,这个念头就错了,这是增长贪、嗔、痴、慢。
  

  
九者。其性狠戾。发言粗犷。
  

  
地位高的人,讲富贵之人;因为他有财富、地位,于是乎在现代社会,就觉得值得骄傲啊!有几个跟他身分、地位相当的!不相当的没看在眼里,待人接物常常轻慢人。他的言行态度,就此地讲的“狠戾粗犷”,自己也许还不觉得。
  

  
十者。心常怀念。勤修家业。
  

  
他心里面所念的是他家的事业,没有念在道上,没有想到众生,只想到自己的家业,自己的小团体啊!这个就是增长我执、增长法执。佛法是破二执的,这两种执著他是与日俱增。
  

  
十一者。爱著诸味。增长贪欲。
  

  
这个“味”并不是指饮食。以广义的来说,现在所讲的物质的、精神的享受,一切享受都在这个“诸味”两个字里面。“增长贪欲”;增长贪心,增长享受的欲望。
  

  
十二者。无利养处。不生欢喜。
  

  
对他没有利益的地方,在那个地方他得不到名闻利养,他没有兴趣啊!他不会生欢喜心的。他所在的地方一定是能够得到名闻利养。
  

  
十三者。多生恼害。障碍之业。
  

  
“障碍”是障道,障碍你修道啊!他多生烦恼,当然障碍修道。
  

  
十四者。常乐亲近。诸优婆塞。及优婆夷。
  

  
这是讲出家的菩萨。喜欢经营众务,他就喜欢接近在家信徒,常常接近在家信徒,给他们的关系拉好,这名利才能得的到啊!现在所谓的用尽心机去拉信徒,这是愚痴菩萨。这个现象在现代的佛门里面很普遍,古老的社会里没有,我们没有见到,老一代的法师曾经给我们讲过,但是到台湾之后他们也变了!
  

  
我过去受戒的时候,我的戒和尚是道源老法师,他告诉我,他们小时候出家,在江北一些寺院,因为那个时候寺庙都有财产、有地、有山租给农夫去耕种,他们寺院收租,所以有固定的道粮。因此,寺院里头很清净,不求信徒啊!信徒到寺庙里烧香,寺院里面的出家人真是眼观鼻,鼻观心,好像没有看见一样,不招待的。
  

  
谁接待这些信徒呢?
  

  
知客师。知客、照客他们有责任去招呼,不是这个职务的人,跟信徒一句话都不说的。
  

  
你说那个道场多么清净、多么庄严!
  

  
不像现在一个外面的客人来了,从住持和尚到住众统统都忙得一团转了!
  

  
为什么呢?
  

  
唯恐得罪信徒啊!这是因为现在道场里头没有收入、没有恒产,这是经济环境跟从前不一样了。从前寺庙里头自己有道粮、有收入,所以可以不理会信徒的。现在信徒变成衣食父母,要靠他们,那还得了,那敢得罪啊!可是常常跟他们往来,道业没有了,真的是佛在此地讲的耽著世间下劣之业啊!这个事情麻烦了。所以其中得失、利害,我们总要
  
多想一想,应当怎么去做。
  

  
十五者。但念衣食。而度昼夜。
  

  
成天为衣食去奔波、去烦恼,可见得把修道这个事情当做幌子,做个模样了,不是认真去做。
  

  
十六者。数问世间。所作事业。
  

  
口里面所说的,常常谈论的都是世间事。
  

  
十七者。常乐发起。非法语言。
  

  
“非法”是与正法相违背的言论。你跟他们接触谈话之中,十句话里头几乎有九句是世间世话。
  

  
十八者。恃营众务。而起憍慢。
  

  
“恃”是仗著。仗著他很会经营,他的事业比别人做得成功,于是起傲慢的心、傲慢的态度,瞧不起人了。
  

  
十九者。但求人过。不自观察。
  

  
伺求人过。专门看别人的过失,不知道自己的过失。
  

  
二十者。于说法者。心怀轻贱。
  

  
对于真正说法修行人,他瞧不起,认为没有他的成就大,他经营这个事业,经营得法。
  

  
佛为我们说出这二十种,实在讲我们一看就晓得是二十大类,每一类里头不晓得有多少过失;
  

  
弥勒。是为菩萨。乐营众务。二十种过。
  

  
(2)重颂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这些经文都是很重要的开示,对我们现代学佛人,无论在家出家,真的是救命的特效药啊!所以佛每在长行之后都有偈颂。偈颂除了重颂长行之外,还有补充的意思在里头。我们不能把经读熟,这个偈颂最好都能够背诵,时时刻刻提起观照的工夫。知道我们起心动念、所作所为如不如法?如《法像经》上佛教训我们那些应该做的,那些不应该做的。佛教给我们应该做的,我们认真努力去做;教我们不该做的,我们就不去做,这就如法。佛教我们不应该做的,我们偏偏去做;教我们应该做的,而懈怠、懒散不去做,那就是不如法。请看下面经文:
  

  
安住下劣业。
  

  
这是你心安住在世法,不但是世间这些事业,而是世间下劣之业。这个下劣就是增长贪、嗔、痴、慢、嫉妒这些事业。
  

  
远离殊胜行。
  

  
“殊胜行”,可以指一般大乘佛法都是殊胜行,但是本经最后是结归净土。因为本经明显结归净土,那殊胜行我们就可以把它看做修净土,也就是一心求生净土;把这个事情疏忽掉了,远离了,这真可惜啊!
  

  
退失大利益。
  

  
这个“大利益”是往生不退成佛啊!这是真实的大利益,世出世间一切利益都不能跟它相比;可知‘耽著众务’过失有这样的严重。
  

  
乐读诵比丘。及修禅定者。一切皆呵责。是名众务过。
  

  
前面这一句,是指熟悉教诲的这一些人;“修禅定”是依教修行真干的这些人。此地禅定不一定是指修禅,是指那个真正修行的人,它是广义而不是狭义的。佛法的修持,一般讲八万四千法门,四弘誓愿里面给我们讲无量法门。无量也好,八万四千也好,那只是方法、手段不一样。
  

  
修的是什么呢?
  

  
统统修的是戒、定、慧。而戒、定、慧三学当中,定是枢纽,戒是手段;目的是得定,得定了自然就开智慧。所以八万四千种不同的方法、手段都是修禅定;这个禅定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我们念佛也是修禅定,佛在《大集经》上讲得很明白,‘念佛是无上深妙禅’。我们用念佛这个方法,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禅定。所以这一句就是:真正依教修行的人,他们对你是敬而远之啊!
  

  
常行生死业。舍离解脱因。虚受于信施。是名众务过。
  

  
“常行”,你经常所干的是什么?
  

  
“生死业”,这六道轮回的事业。
  

  
什么是生死、轮回事业呢?
  

  
贪、嗔、痴、慢、疑、恶见。这是唯识里讲的六个根本烦恼,只要与这六个根本烦恼相应的一切事业,都是轮回生死业。你干这个事业,当然解脱的因你忘掉了。“舍离解脱因”,“解脱因”是戒、定、慧。“虚受于信施”,你接受的这些供养,将来要还债啊!你不是真正的福田啊!
  

  
乐受诸财宝。不得生忧恼。住于下劣行。是名众务过。
  

  
贪爱世间的财宝,得到的时候,就欢喜、骄傲;得不到的时候就生气、忧恼。这一种心理、思想、行为都是下劣行,这个下劣行就是生死业,就是三途六道之行啊!
  

  
是人多爱染。往来淫女家。如鸟入樊笼。是名众务过。
  

  
这一首是比喻。第一句,这个人多爱染、贪爱;贪爱污染了心性。这个意思是内有烦恼——贪、嗔、痴、慢内烦恼很重啊!“往来淫女家”,这一句是说外面有诱惑。内有烦恼,外有诱惑,你怎么不堕落呢?就好像鸟被人关到笼里去了,“如鸟入樊笼”是比喻堕恶道,这就被牵入三恶道去了。
  

  
常忧叹家业。恒怀热恼心。出言人不信。是名众务过。
  

  
他经常忧虑的是他的家业。世法、出世法都讲家业,尤其是现在的道场。古时候道场有不少叫‘十方道场’,不是属于某个人的,只要是规规矩矩的出家人,都可以挂单,都可以在一块共修。现在这一些道场,出家人都有所有权状,都变成家业了。那一个是出家了!手上没有所有权状的人出了家,没家了;有一张所有权状的人都入了家。这不能不觉悟啊!实在你不读经不晓得问题的严重,不知道将来祸害的惨烈啊!佛在经上不欺骗我们啊!我已经七十岁,快要走了,所以我给你们讲的是真话,我时时刻刻都准备走啊!所以我不属于这个世界的人,我看这个世界比较看得清楚,局外人啊!这个世间对我没有利害了,正是所谓‘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学佛要能够超出、超越这个世界,这个世间跟我不相干,没事了,你的看法就不一样了,就清楚了。这是指心里面常常有忧恼,说话人家不能相信。
  

  
不受尊者教。违矩而轻贱。毁犯清净戒。是名众务过。
  

  
知识、佛菩萨的教诲不能接受、不能依教奉行。“违矩”是犯规矩;“毁犯”是指犯戒。世出世间的法总是想办法投机取巧,回避而不能守法,这都是错误的,都是众务引起的过失。
  

  
其心多忆想。勤营于世业。不能修智断。是名众务过。
  

  
他心里面妄念很多,都是想他所经营事业的利害得失,因此他“不能修智断”。“智”是智慧,能破无明;“断”是修定,能断烦恼。这就是说无论修学那一个法门,他的工夫不得力,不能成就。
  

  
贪心恒炽盛。
  

  
“恒”是恒常。这个贪心是天天增长。
  

  
乐著于诸味。
  

  
这个世间五欲、六尘享受的,他贪著这些味道。
  

  
曾无知足心。
  

  
永无餍足。你才晓得上,这种人他的日子过得也很辛苦啊!劳劳碌碌到寿命终了,一样也带不去,真是所谓‘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
  

  
得利生欢喜。无利便忧恼。贪吝无仁心。是名众务过。
  

  
“仁”是仁慈,就是慈悲心。没有慈悲心啊!
  

  
恼害无慈愍。
  

  
他对于一切众生,只是贪吝;夺取一切人的利益,自己来享受,那里有慈悲、有怜愍众生呢!
  

  
增长诸恶业。爱蔓相缠缚。是名众务过。
  

  
“爱”是贪爱,就是烦恼。贪、嗔、痴、慢缠绕著他。
  

  
远离于师长。亲近恶知识。摈斥持戒人。是名众务过。
  

  
善知识、好的老师他远离了。
  

  
为什么呢?
  

  
志趣不相投啊!
  

  
“恶知识”他很喜欢接近;恶知识是什么?
  

  
教你怎样获得名闻利养,怎样去贪、嗔、痴,这个正跟他志同道合。持戒的人跟他所修、所学的不相应,当然排斥。
  

  
昼夜无余想。唯念求衣食。不乐诸功德。是名众务过。
  

  
这一首意思好懂。
  

  
常问世间智。不乐出世言。耽爱于邪说。是名众务过。
  

  
这就是平常的言论,都是世间话,与了生死、出三界毫不相干,他喜欢这些邪说。
  

  
自恃知众务。轻慢诸比丘。犹如狂醉人。是名众务过。
  

  
自己仗著自己的一些技能、办事的能力,我们今天讲办事的能力很强啊!在一些事业上,他的确有出人头地的成就,仗著这个生起骄慢之心,轻视这些修行人。底下是比喻,“犹如狂醉人”。
  

  
常伺求他短。不自见其过。轻毁有德人。是名众务过。
  

  
“不自见”,不见自己过,专门找别人的过失。
  

  
如是愚痴者。无有善方便。轻慢说法者。是名众务过。
  

  
轻视修行的人、轻视说法的人。佛在本经一开端就说出:一个愚痴的菩萨,轻慢、诽谤两个说法的比丘,结果他的罪业是堕阿鼻地狱、等活地狱,到烧热地狱,人间的时间算是一千八百万年啊!所以造作罪业太容易了,几天、几个小时的诽谤,将来地狱里头要受这么长的罪。诸位要晓得,佛在经上讲的一千八百万年是我们人间的时间,但是他在地狱里面受罪,所感受的那个时间是无量劫啊!我们谚语里头常讲‘度日如年’,看到这个时间好像不很长——一千八百万年,他在那里面感受的是无量劫。所以这个罪业不能造啊!不要看到这个经想:佛大概是吓唬我们的,希望我们不要作。那有这种情形啊!那你就错了。将来你的堕落,那真叫自作自受。佛真的慈悲,都把事实真相给说出来了,你还不相信,还要造作,那你怪谁啊!阿鼻地狱佛也不能救啊!
  

  
如是下劣业。具足诸过失。何有智慧人。爱乐而修习。
  

  
前面两句是总结以上所讲的,总而言之都是下劣业,都是无量无边的过失。一个有智慧的人怎会喜欢这个事情,去干这种事情呢?
  

  
清净殊胜业。具足诸功德。是故有智人。爱乐常修习。
  

  
“清净殊胜”,如果你不细心去体会,你得不到。果然能够如法修行,可以得到啊!
  

  
前两天香港有一位同修;早年我在香港讲经,她是我们听众之一。前天到这边来看馆长,我们一看,她不错,她的相貌变了,变好了,修行真的有一点成绩。成绩是什么?成绩在样子上。体质、健康、相貌转变了,容光焕发;这是你修行外表啊!人一看就晓得了。这一个人很难得。我那个时候讲经,提到真的修行人要修清净心。真要修清净心,最好报纸、杂志、电视、广播都远离。她真听了,好像十一、二年没有看过报纸、电视,她是很快乐。她说:我什么都不晓得,每一天天下太平,欢欢喜喜,什么都不知道。她说:香港发生什么事情来问她,她都不知道,她只晓得念阿弥陀佛,每一天生活得很快乐,什么事也没有,她从这个地方得清净心的。所以这一些报纸、杂志、电视害死人啊!你每天看这些东西,你的心怎么能静得下来?怎么能够不胡思乱想?所以要真的想求“清净殊胜”,这个“殊胜”是念佛往生不退成佛,你要是下定决心:我这一生当中一定要成就。你要依教奉行啊!
  

  
古时候寺院、庵堂、道场都建在深山里,交通很不方便的地方,就是避免这一些妨碍。现在不行了,现在纵然在高山上,电视机还是可以放上去啊!真麻烦啊!人愈来愈辛苦,愈来愈可怜。现在小孩童年的幸福没有了,他天天看电视,一出生就看电视,所以往往七、八个月大的小孩就会察言观色,就会讨好大人;童心没有了、天真没有了,这真可惜啊!所以人怎么可以再来啊!不能再来了,太苦了。在从前农业社会,童年天真的时候,大概总能保持到十五、六岁;十二、三岁是很正常的。十二、三,人情世故不懂啊!真是一片赤诚、一片天真啊!现在这个社会,我们再也见不到了。从前念书快乐啊!现在念书好辛苦啊!所以我看到学生背个大书包上学校,就想到不能做人啊!做人,唉唷!要上学念书太辛苦了,这决定不能再来。再到这个世间来,一定要成佛、成菩萨乘愿再来;业力再来不得了,人生太苦了。
  

  
是故有智人。爱乐常修习。
  

  
真正有智慧的人,他决定是选择念佛往生不退成佛,决定选择修清净心啊!这里头重要的要领,就是——看破、放下。真正看破、真正放下,你就得大自在,你才有真正的幸福。所以不放下是愚痴。
  

  
若乐下劣业。智者当呵责。如人舍多财。贪求于少分。是故明智人。当舍下劣业。应求胜上法。诸佛常称叹。
  

  
这两首偈,前半首容易懂,后半首是比喻。用尽了心机经营世间的事业,是得不偿失。现在就是拿佛法也当世间事业来经营,这是现在很普遍的现象了。把佛法当作世间事业来经营,这是得不偿失。因为你得到的一点点,损失的那是说之不尽——损失是你将来所背负的果报。怎么得了!所以明白人、智慧人决定把这个放下。“当舍下劣”;“舍”就是放下;决定不干这个事情。
  

  
百丈大师跟马祖,是中国丛林的创始人。‘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清规’里重要的第一条就是:‘丛林以无事为兴盛。’人家这一句话是与道相应。
  

  
出家修行修什么?
  

  
清净心。身心清净、环境清净,这个叫最为兴盛。也就是这个道场将来有多少人开悟、多少人往生、多少人证果,这是兴盛;不在乎信徒多、香火盛。信徒再多、香火再盛,一个往生的都没有,个个都往三途去了,你算什么兴盛?这诸位要知道。所以道场重质,不重量,要紧的是真正有成就的人。现在这个道场能有一、二个成就,那这道场真的就有真实的功德了,就是信徒真正的福田了。如果道场是将来一个往生的都没有,那就不得了,那个果报就如佛在此经所说的。再看下面经文,
  

  
尔时。弥勒菩萨。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彼诸菩萨。舍离殊胜精进之业。而乃发起下劣之事。当知是人。甚为少智。觉慧微浅。
  

  
这是弥勒菩萨听佛一番开示之后,他老人家的感想。他说:这一些初业的愚痴菩萨,把最殊胜的诸佛如来所传的第一法门,当面错过,而不肯修学,去搞这些世间下劣之事,这个人真的是没有智慧,真的是“觉慧微浅”,他不曾觉悟啊!到这个地方是一段。
  

  
(九)不修诸行·不断烦恼·不习禅诵·不求多闻·非出家者
  

  
底下这一段是说明:不修诸行、不断烦恼、不习禅诵、不求多闻,佛说这不是出家人。我们把经文念一念: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实言告汝。
  

  
这个地方关键是“实言”两个字;佛讲真实话。
  

  
若有菩萨。
  

  
这都是讲初业菩萨,就是我们现在初发心的。第一个是:
  

  
不修诸行。
  

  
“行”是行为。我们的言语是口业的行为;身体的动作是身业行为;心里面的念头是意业行为。身、口、意三业行为有过失,要根据佛在经上讲的教训把它修正过来,经典上说的就是我们修行的标准。第二、
  

  
不断烦恼。
  

  
真正修行人,一定要断烦恼。烦恼要一年比一年少,一月比一月少,如果诸位烦恼真的能做到一月比一月少,你往生就有把握了。心里头很清楚、明白,心里生智慧,与佛决定有感应道交。第三、
  

  
不习禅诵。
  

  
“禅诵”是讲修行啊!如教修行,就禅诵两个字包括了。第四、
  

  
不求多闻。
  

  
在我们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只要把前面三条做到就行了。第四条怎么做呢?第四条是‘重复多闻’。我们今天是一门深入啊!一部《无量寿经》我每天读几遍,天天不间断,年年不间断,这是多闻,这个多闻不是‘广学多闻’。
  

  
广学多闻是谁的事情呢?
  

  
法身大士的事情。等你破一品无明,证得法身了,那个时候是广学多闻。初业菩萨这个多闻是‘重复多闻’,意思决定不能搞错。如果这四样都不干的话,
  

  
我说是人。非出家者。
  

  
佛说这个人不是真的出家人——身出家,心没有出家,不算出家人啊!在家菩萨要能够做到这四句,佛也承认你是真的出家人,你身没有出家,心出家了。要紧的是心出家,不在乎身出家。
  

  
弥勒。若有勤修智断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不作世业。营众务者。我说是人。住如来教。
  

  
佛在这部经上一开端,为我们说出末法时期四众弟子,不仅是在家,也包括出家的十二种毛病,这十二种就是本经里面所说的内容。这些毛病的病根都发生在业障深重。
  

  
什么叫做业障?
  

  
业,就是造作。造作的范围非常广泛:言语是造作;身体一举一动也是造作;心里面所有的念头还是造作。所以佛讲身、语、意这三桩,
  
就把所有一切的造作统统都包括了,这叫三业。一切造作大别可以分为善业、恶业与净业。
  

  
善、恶业都是障啊!
  

  
障什么呢?
  

  
障我们明心见性,障碍我们了生死、出三界,所以叫做障啊!
  

  
我们仔细去想一想,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不是天天在做业障!无始劫以来业障就很重很重了,在这一生中可以说一直活到今天,依旧是天天在造业。学佛了,佛教给我们离开一切善、恶业,修净业。
  

  
我们真的修了净业吗?
  

  
千万不要自以为是修净业了——我每天念几部《无量寿经》、几遍《弥陀经》、念几声佛号,这就修净业了。‘净业’是心清净。你心不清净,念佛也是在造业、读经还是在造业,古人讲的喊破喉咙也枉然。
  

  
你造的是善业?还是恶业?
  

  
非常难讲。仔细展开经卷比照比照,自己就知道了,这是根本的原因——业障深重。
  

  
消除业障从那里消起?
  

  
多少人没找出门道!
  

  
佛在这部经上告诉我们:第一不求他过,第二不举人罪。从这里消起,真正学佛从这个地方学起。第一句的意思:不要找别人的过失,不要看别人过失。第二句:不要说别人的过失。我们想想对不对呢?非常正确啊!这业障消不掉,是口业。
  

  
天天心里面专看别人毛病,口里头天天说人是非,你还修什么行?
  

  
所以念佛、读经都不是净业。
  

  
《无量寿经》教给我们修行三大纲领把口业摆在第一——‘善护口业,不讥他过’啊!跟这部经上讲的没有两样。我们真的想修行、真的想在这一生当中,往生不退去作佛,那么你要从那个地方做起。要记住佛在这部经上的教训,句句都非常重要,世尊把这两句摆在最前端,说明这个最重要啊!还是看别人毛病、说别人是非,那就是世尊讲的,你的罪业太重,业障太重了,改不过来,老毛病时时犯,这还得了!
  

  
全经里面我们看到,众务过失佛说得多。这一段经文还是讲这一桩事情,才知道这个事情要紧,不能不知道啊!
  

  
佛叫著弥勒菩萨:“若有勤修智断行者、智出生者、智成就者。”这三句是说修行的成绩,三种成就。第一种“智断”,“断”是断烦恼,这是工夫浅的,总算他有成就了。
  

  
诸位要晓得智从那里来?
  

  
智是从清净心来的。你心不清净,那里有智慧?心不清净说有智慧,这个经上讲的世智辩聪,不是真智慧啊!因为你的智慧、辩才是从烦恼里生的,这个烦恼就是从你的分别、执著里生的。真正智慧是离妄想、分别、执著;那个生起来,是真智慧。真智慧能断烦恼——“智断行者”。在宗门里面这样的工夫,叫‘观照’的工夫得力了。在我们念佛法门里面,这个工夫叫工夫成片,我们念佛的工夫初得力了。在其他法门工夫达到这个阶段,不能算成就。
  

  
为什么?
  

  
出不了三界。他的工夫不是真的断,是伏断,不是灭断。伏断烦恼工夫浅,譬如佛在经上跟我们讲的,六道里面的色界天、无色界天就是这个阶段,他能把烦恼伏住,但是出不了三界。如果是念佛法门,有这样的工夫就决定得生;净宗叫易行道,容易就在此地。其他的法门这种工夫,不能出三界;念佛法门有这个工夫就可以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就决定得生。
  

  
工夫更增一层,就是“智出生者”。“智”是般若智慧;出生了,智慧透出来了,这就是‘照住’。前面是观照,这是照住。净宗里面称为——事一心不乱,这是三昧现前。念佛法门里就称之为念佛三昧啊!“智成就者”这是‘照见’,是高段的工夫了,也是理一心不乱。“智出生”,见思烦恼断了,那不是伏是断了。由此可知,照一般经上所讲,他的地位就是阿罗汉。“智成就”地位是圆教初住菩萨、别教初地菩萨。这是修学三种成就浅深不同,总算是有工夫了。这种修行人必然是“不作世业,营众务者”,他们不会做。即使是去做,那是示现的,是利益众生的,不是自己喜欢去做。凡夫是喜欢干这些事情啊!经营这一些世间的事业。所谓世间事业,不能了生死、出三界都叫做世间事业。
  

  
“我说是人,住如来教。”“住如来教”,心安住在如来教诲之中。就是《普贤行愿品》里面所说的——如教修行。佛怎么样教,我们就怎么做。如教修行的菩萨,这是诸佛所护念的、所赞叹的。
  

  
若有菩萨。乐作世业。营于众务。
  

  
“乐”是爱好;喜欢作世间的事业,经营许许多多的事务。“众”是众多;“务”是事务。他喜欢作这些,而这些都是如来所禁止的。
  

  
为所不应。
  

  
佛说这是不应该做的。
  

  
为什么不应该?
  

  
前面长行讲了二十种过失,佛接著又说了二十种偈颂,重颂这些事情,不应当做,他还是喜欢去做。
  

  
我说是人。住于生死。
  

  
“住于生死”,依旧搞六道轮回,他出不了三界啊!
  

  
是故菩萨。不应亲近。
  

  
这个“菩萨”是讲初业菩萨,初发心的菩萨不应该去亲近他、去效法他。换句话说,不能跟他学啊!
  

  
下面一段佛说得更明白、更清楚了,我们再要听不懂,那就没法子了。
  

  
弥勒。若有菩萨。多营众务。
  

  
这都是初业菩萨——喜欢经营许许多多世俗的事务。
  

  
那些是世俗的事务呢?
  

  
佛在这里举一个例子,你们仔细想一想他这个例子。
  

  
造七宝塔。
  

  
你说“造七宝塔”,这是佛事还是世间事呢?造多少个七宝塔呢?
  

  
遍满三千大千世界。
  

  
这个造得多啊!谚语常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能救人一命,那个功德比造一座宝塔还要殊胜。这个地方造七宝塔是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他造这么多。佛说:
  

  
如是菩萨。不能令我。而生欢喜。亦非供养。恭敬于我。
  

  
这是佛亲口说的。做这些事情佛并不喜欢,佛也不认为这是对他恭敬、供养啊!
  

  
由此,我们就联想到,达摩祖师初到中国来,跟梁武帝见了面,梁武帝夸耀他的功德,给达摩祖师说:我在佛门做了这么多事情——建了四百八十个寺庙,度僧十几万人,我的功德大不大?这话要现在讲是值得骄傲啊!那里晓得达摩祖师说的话,跟佛讲的没两样——并无功德。
  

  
为什么没有功德?
  

  
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就知道了。那是世间的众务啊!不能了生死、出三界,充其量是修一点三界有漏的福报。
  

  
那么我们再想一想,《无量寿经》上的世饶王,人家高明。世饶王是阿弥陀佛的前身,他比梁武帝高明太多了。他听佛讲经说法,觉悟、明白了,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啊!他的愿心不可思议、慈悲不可思议,修成证果之后,建立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个最好的修学环境,以这个环境提供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有愿成佛的众生,都欢迎他到这个地方来修学。梁武帝四百八十所寺庙怎么能跟他相比呢?度僧十几万人,不能跟阿弥陀佛比啊!你说弥陀度众生度多少啊!诸佛如来合起来也算不清楚。一个是喜欢世间这些事务,夸耀自己的功德,其实并无功德。这是值得我们深深去反省的,这不是恭敬、供养如来啊!这就是在造业,造生死之业。
  

  
弥勒。若有菩萨。于波罗蜜。相应之法。乃至受持。一四句偈。读诵修行。为人演说。是人乃为。供养于我。
  

  
佛这个说法,我们在大乘经上读得太多了。中国人最喜欢读诵的无过于《金刚经》,不但学佛的人一定读过,不学佛的人,这个世间念书人也喜欢念《金刚经》。《金刚经》上这一句话重复了十几遍。重复这么多遍,这一句话就是非常要紧的话。佛怕你一遍、二遍记不住,一再重复让你印象深刻,这个要紧啊!它的前题是“于波罗蜜相应之法”。
  

  
世尊《般若经》讲了二十二年,说了些什么呢?
  

  
能不能用一句话将它说出来呢?
  

  
这不用我们去说,佛自己说出来了,《般若心经》最后一句——无智亦无得。二十二年般若就是说‘无智亦无得’。‘无智’是说能空;‘无得’是讲所空——能、所皆空。《金刚经》上讲得透彻:‘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是无智。这个心的作用是智;万法皆空,因缘所生,当体皆空,了不可得,是无所得——能、所皆空。能所皆空,你的心干净,真正才到一尘不染啊!才是真正的没事了。《金刚经》上讲的破四相、破四见,果然契入能所皆空,那才是究竟圆满的境界。起心动念,还有我、人,你没空;没有空就是于波罗蜜法不相应。所以大家常常怀疑,为什么受持一四句偈,那个功德超过人家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没有想到佛说受持四句偈,前面有个大前题在,必须是事实真相完全看清楚、通达明了了,契入能、所俱不可得的这个境界,这时候受持一四句偈,那个功德是无量无边,他称性。“读诵修行,为人演说”,这个“读诵修行”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正是菩萨道,自行化他啊!这个人这样去做是真正供养佛、真正礼赞佛,佛接受啊!
  

  
下面佛为我们说出所以然的道理来——为什么?
  

  
何以故。诸佛菩提。从多闻生。不从众务。而得生也。
  

  
这个话说得够明白、够清楚了。“多闻”,诸位要记住——受持一四句偈。由此可知,这个多闻不是‘广学多闻’,是一四句偈不断去‘重复的多闻’,我们在这里要看清楚,他讲的是受持一四句偈。我们今天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一天念几千遍、几万遍,这叫多闻啊!
  

  
为什么要念这么多遍呢?
  

  
实在讲还没懂啊!一天念几千遍、几万遍,这一句阿弥陀佛还是不懂。
  

  
‘读诵’——念了,有没有修行呢?
  

  
没有修行。所以这个是口在修啊!除了口之外,心不相应,心里面还是是非人我;身也不相应。
  

  
怎样这一句佛号念得相应呢?
  

  
心跟阿弥陀佛的心是不是一样的?
  

  
愿跟阿弥陀佛的愿是不是一样的?
  

  
你的一切造作跟阿弥陀佛的造作是不是一样的?
  

  
身、语、意果然与阿弥陀佛相应,那你就成功了,你就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啊!
  

  
阿弥陀佛存的是什么心?发的是什么愿?都在《无量寿经》上,你去读诵,读了要明了、要解义;解了要照做,百分之百的做到,那你就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不是一个人啊!无量无边啊!凡是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都是阿弥陀佛。不是阿弥陀佛怎么能生到极乐世界?身、语、意三业像阿弥陀佛,这才行、才可以啊!所以从多闻,不从众务啊!这个“众务”里面说到造七宝塔遍满三千大千世界,还是搞六道轮回,依旧不能了生死。佛在此地说得太清楚、太明显了。
  

  
弥勒。若有菩萨。勤营众务。
  

  
“勤”是很勤奋;“营”是经营。很勤奋的经营这一些世法的事务。建道场、造七宝塔都是世务。
  

  
令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营于众务。
  

  
有一个这样的菩萨,喜欢干这些事情,他有福报、有威德,再有一些菩萨可能是他的学生、徒子、徒孙,或者是依止于他的,这一些有读诵、修行、演说的小菩萨,他也教这一些人营于众务。
  

  
当知是人。增长业障。无诸福利。
  

  
这个人是有威德的,喜欢经营世务的菩萨,乃至于读诵、演说的、依止的,都随著他一同去经营事务了,这一些人统统都是增长业障。“无诸福利”,佛这一句说得是重了一些,这个福利是出世法的福利,他没有。如果是世间法的福利,他有一点。出世间的那个大福报、大利益,他是一点都没有。
  

  
何以故。如是所说。三种福业。
  

  
“三种福业”就是读诵、修行、演说。这三种福业,
  

  
一切皆从。智慧而生。
  

  
换句话说,不从多营众务而生啊!这一桩事情,理很深,境界很细,要很细心、很冷静的去观察,你才能体会到佛的慈悲、佛的真实教诲。粗心大意的人看不出来,看了还不以为然。
  

  
现代这个社会上,大家眼睛里所看的是什么?
  

  
慈善、救济、福利的事业,高过一切啊!为举世人所赞叹、恭敬。你要是读诵、修行、演说没人理你,谁瞧得起你啊!认为你是自了汉。
  

  
为什么会有这个错觉呢?
  

  
这理太深,事太微细了,不是一般肉眼凡夫能够见得到的。真正有智慧的人,他清楚、看得明白。没有真智慧的看不出来啊!
  

  
是故弥勒。
  

  
下面叫弥勒也是提醒我们。
  

  
营事菩萨。
  

  
经营这些事务的菩萨。
  

  
于彼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
  

  
事务再多、再忙,也不能拉他们来帮忙,也不能耽误他们的修行。这是正确的,不要去障碍他、为难他。这个就是功德的较量啊!他们是做的正经事,办正道啊!
  

  
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于修禅定。诸菩萨所。不应障碍。为作留难。
  

  
这个地方你就能看得出来,修禅定的菩萨比前面读诵、修行、演说要高一等了。读诵、修行、演说是初学的菩萨,这个讲的是依教修行的菩萨——修禅定菩萨。而修禅定的菩萨,他是工夫已经成就了。你参禅还没得定,那个得定的,比你参禅的要高啊!同样一个道理,你得定还没开智慧。智慧开了比得定的又要高啊!如果以天台大师的话来说,这两句他们的境界就非常明显、清楚。天台大师说‘能说不能行’。读诵、修行、演说的菩萨,他这个阶段‘能说不能行’,他是修行,修行没有成绩——念佛没有得一心,修禅没有得定,他是真干,他不是不干,天天在干,但是成绩没有拿出来。是在真干,没错,他的工夫还不到。修禅定的,人家这个工夫成就了。那么这些初学对于老修的,修禅定是老修,不应该障碍他、为难他。不但不可以障碍、为难,而且要护持他。他的成就就是自己的福德啊!如果自己勇猛精进的话,这个福德就转变成功德,这是我们要晓得的。你要是障碍、为难,你造的罪业就跟经开端上讲的一样,那个堕到阿鼻地狱可有得受啦!
  

  
我们再看后面,佛愈说愈清楚、愈说愈明白。
  

  
弥勒。若一阎浮提。营事菩萨。
  

  
我们不说多,就把这阎浮提当做咱们地球吧!我们整个地球上,这些经营事务的菩萨,
  

  
于一读诵。修行。演说菩萨之所。应当亲近。供养承事。
  

  
这是佛教导我们的。
  

  
我们有没有这样去做呢?
  

  
有没有动这个念头呢?
  

  
有没有发这个心呢?
  

  
我们这个念头为什么生不起来?
  

  
心为什么发不出来?
  

  
要好好的去想想。再看底下第二段,
  

  
若一阎浮提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等。于一勤修禅定菩萨。亦当亲近。供养承事。
  

  
这是比自己高的。此地讲这个修禅定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狭义的,你们一看修禅定就是参禅的,那你看的范围太窄小了,他是广义的。佛法的修学无论是那一个宗派、那一个法门,常讲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方法、手段不相同,但是修行的原理、原则相同的。
  

  
修什么呢?
  

  
都是修戒、定、慧。
  

  
什么叫戒呢?
  

  
八万四千法门是戒;戒是方法、手段。所以看到那个‘戒’,不要以为大概是五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戒,那你就糟了——你不解如来所说义。戒、定、慧三学,戒是方法、手段,枢纽是定。因戒得定,因定开慧。所以这个地方的禅定是戒、定、慧的定。怎么晓得呢?因为底下讲到慧。由此可知,前面讲的读诵、修行、演说诸菩萨,那就是持戒的;你用戒、定、慧三学来看,这个是戒。勤修禅定这个是定;下面“若于勤修智慧菩萨”这是慧,戒、定、慧三学非常明显。那么‘定’也就是说,你修行工夫得力,这就是禅定啊!我们念佛人得清净心、得一心不乱,那你就是禅定菩萨了。认真修行还没有得定,在戒、定、慧三学,你还在第一个字上啊!你认真修学没有得定,看到真正得定、真正得清净心的菩萨了。这一阎浮提依教修行的人,要遇到一个真正修行得清净心成就的人,你也要亲近、供养、承事。
  

  
如是善业。如来随喜。如来悦可。
  

  
这是善事啊!什么叫善?这才是真善啊!佛喜欢。下面,
  

  
若于勤修智慧菩萨。
  

  
这很明显的戒、定、慧三学啊!这是达到最高层的,因定开慧。智慧开了,宗门里面讲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我们净土宗讲的理一心不乱,也就是明心见性,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了。要遇到这样的菩萨,
  

  
承事供养。当获无量。福德之聚。
  

  
所以佛法的修学,不管学那一个宗派、那一个法门,总纲领是——戒、定、慧;总原则是——觉、正、净。你看一入佛门受三归,三归是什么?三归是老师把修行的方向、修行的总纲领传授给你,叫三宝啊!这个三宝是自性三宝,才是我们真正的归依处啊!自性佛就是觉而不迷;自性法就是正而不邪;自性僧就是净而不染啊!三宝是觉、正、净。
  

  
何以故。智慧之业。无上最胜。超过一切。三界所行。
  

  
这就是告诉你这才能出三界。智慧不成就,怎么能出三界呢?我们今天想在这一生智慧成就,说老实话,不可能啊!你心里面想,怎么想都是打妄想。
  

  
昨天我提到了,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我们很佩服他,他见五祖是要作佛啊!
  

  
我们同修里头有没有敢说我要作佛呢?
  

  
纵然你也学会了——我要作佛。你跟惠能一样不一样呢?
  

  
惠能作佛,有条件作佛啊!人家在旁边念《金刚经》,他不认识字,听了几句,就大彻大悟了。我们有没有能力?我们《金刚经》念上几千遍都不开悟,还是糊里糊涂的,这就是说他作得了佛,我们作不了佛。我们要跟他一样,我作佛是作个糊涂佛,不是真的啊!那个样子学不得啊!学了就有过失。但是末法时期,真正发心想作佛的有一条路,
  
世尊告诉我们——老实念佛。这念佛是因,成佛是果啊!我们念佛只求往生,往生不退成佛,这是成佛的捷径啊!这个法子我们有分啊!我们要不依靠这个法门,那都是些妄想、分别、执著,不是真实的;自己一定要清楚、要明了。
  

  
你要问:我们真正想修行,断恶修善,从那里做起?
  

  
这一部经就是告诉你怎样去做。
  

  
我跟大家宣布:《金刚经》讲理论,教你看破、放下;这一部经完全讲的事相,教你怎么过日子。你怎样在社会上工作?怎样处世待人接物?说得琐琐碎碎很详细。那些与般若相应?那些与烦恼相应?与烦恼相应,是生死轮回业;与般若相应,那就是佛菩萨的事业了。所以这部经要认真学习、要深入的去探讨。我们讲席的时间短,不能深讲、细讲,所以点到为止。意思在提醒诸位同修,你们回家去认真努力学习,要真做、肯做,你会发现这个字字句句里头含无量义。
  

  
是故弥勒。若有菩萨。发起精进。于智慧中。当勤修习。
  

  
那么真正发心行菩萨道,一定要以真实智慧为自己修学的目标。这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你懂得这个意思了。
  

  
(十)略说戏论过失有二十大类
  

  
(1)长行
  

  
再看底下这一段,略说戏论的过失有二十。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来善说。初业菩萨。乐于愦闹。世话。睡眠。众务过失。
  

  
这几句话是总结世尊前面所讲的。末法时期初发心的菩萨喜欢这些,这些都是过失,无量的过失;这戏论的过失佛没说,所以此地要问:
  

  
云何名为。戏论中过。若观察时。令诸菩萨。当得住于寂静。无诸诤论。
  

  
如果菩萨对於戏论的过失,他明白了,一定能够舍於戏论,安住在寂静无诤论处了。这个与道心、清净心就相应了。下面是世尊的开示。
  

  
佛言弥勒。初业菩萨。戏论过失。无量无边。我今略说。有二十种。云何名为。二十种过。
  

  
“戏论”,这两个字的含义很深、很广,简单的说就是没有真实的意思。于出世间法,乃至于世间法都没有真实的利益,这一些言语、论说都称之为戏论。佛归纳为二十种过失。
  

  
一者。于现在生。多诸苦恼。
  

  
为什么戏论会多诸苦恼?
  

  
中国的圣人也晓得这个事情啊!孔老夫子教学,四科里第一个是德行,第二个是言语啊!你才晓得言语的重要。言语不谨慎就变成戏论了,戏论带给你无边的苦恼。
  

  
二者。增长嗔恚。退失忍辱。
  

  
这都是戏论的过失。
  

  
三者。为诸怨对。之所恼害。
  

  
“恼”是这些你所得罪的人,跟你有过节的这些人,他要来陷害你,叫你生烦恼。
  

  
四者。魔及魔民。皆生欢喜。
  

  
佛菩萨看到不欢喜,妖魔鬼怪看到很欢喜。为什么呢?妖魔鬼怪就喜欢戏论,你跟他同一类了。
  

  
五者。未生善根。皆悉不生。
  

  
这个好懂。
  

  
六者。已生善根。能令退失。
  

  
一切善法都从它而生,这称之为“善根”。佛在经上给我们讲,世法善根有三种:无贪、无嗔、无痴。这叫三善根,世间的善法都从这儿生的。出世间的善法——精进。诸位要记住:精,是纯而不杂;进,是进步,这是生出世法的善根。我们看到现在也有人很勤奋、努力、勇猛,但他不是精进,他叫杂进。他乱七八糟的,什么都要学,乱进、杂进,那不是佛经上讲的。佛经上讲精进,是一门深入。纵然智慧开了,证得深位菩萨的果位,他表现的还是精进,这个诸位读《华严》就看到了。你看《华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位都是法身大士,其中等觉菩萨很多,他所表现的也都是‘一门精进’。善财童子去参访,他就说他自己在无量法门当中,只选择一门来修学,其他的他说:我还不知道,你向别人请教去。自己谦虚,赞叹别人啊!表现的是精进,不是杂进、乱进。深位菩萨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初学。
  

  
四弘誓愿里头讲的没错,只怕大家误会了。
  

  
‘法门无量誓愿学’,看到这个,赶紧一切法门同时都去学,你认为你还是依教奉行,其实错了。
  

  
为什么呢?
  

  
前面还有两条你做到了没有?
  

  
‘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个愿你发了没有?
  

  
天天念这四句偈,有口无心。‘众生无边誓愿度’,每天都念,在佛菩萨面前发这个愿,但是看到这个众生,讨厌!那个众生,嫌弃!那你那个‘众生无边誓愿度’,底下还要加注解——这个我不度他,那个我不度他。你不是干这些吗?
  

  
‘烦恼无尽誓愿断’,那一条烦恼你断了?所以你要有真实的愿心,烦恼断尽才能学无量法门,那是第三个阶段啊!
  

  
烦恼没有断,学那么多的法门。清凉大师他老人家在《华严经疏钞》里头,有两句话说得好——‘有解无行’。这就是你学得很多,没有修行,就是你没有断烦恼。
  

  
四弘誓愿你有‘法门无量誓愿学’,但是没有断烦恼,那结果是什么呢?
  

  
增长邪见。你学得愈多,邪见愈多。
  

  
可见得人家讲得很明白啊!佛法不在说得多,要在真正去奉行,你才能得真实的受用啊!
  

  
七者。增诸斗诤。怨竞之心。
  

  
喜欢戏论的人,好胜心很强,有好胜就生起争执,好强斗狠,现在所讲的竞争。
  

  
八者。造作地狱。恶趣之业。
  

  
起心动念,一切造作都是恶业。
  

  
为什么呢?
  

  
与贪、嗔、痴相应。贪、嗔、痴、慢、嫉妒,就是三恶道的业因。
  

  
九者。当得丑陋。不善之果。
  

  
因不善,果当然不善。
  

  
十者。舌不柔软。言词謇涩。
  

  
这个意思就是说话困难。这是果报啊!现前的果报。
  

  
十一者。所廖受教法。不能忆持。
  

  
我们现在讲的是健忘啊!佛法里面叫失念,这正念常常忘失了。
  

  
十二者。于未闻经。闻之不悟。
  

  
读诵、听闻不容易开悟。
  

  
十三者。诸善知识。皆悉舍离。
  

  
善知识本来就很难遇到,纵然遇到了,因为志趣不相同,你也不会接受善知识教诲,善知识也不愿意教你。
  

  
十四者。诸恶知识。速当值遇。
  

  
这个是臭味相投啊!很容易打成一片了。
  

  
十五者。修行于道。难得出离。
  

  
“道”是指大小乘佛法,无论修学那个法门,没有办法出离三界。
  

  
十六者。不悦意语。数数常闻。
  

  
常常听到不称意的言语,也就是听到别人说的话,自己心里都很难过。
  

  
十七者。在在所生。多诸疑惑。
  

  
“在在”是生生世世,烦恼覆心,业障习气,叫你于正法多生疑惑。
  

  
十八者。常生难处。不闻正法。
  

  
“难”就是三途八难,闻不到佛法。
  

  
十九者。修行白法。多有障碍。
  

  
“白法”是善法。偶而善根现前想做一点好事,总会有障碍。
  

  
二十者。于所受用。多诸怨嫉。
  

  
自己在生活上,无论是物质、精神上的享受,总有一些人看到嫉妒、埋怨,招来这一些不如意的果报。
  

  
弥勒。是为菩萨。耽著戏论。二十种过。
  

  
(2)重颂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下面是重颂。
  

  
现生常苦恼。离忍多嗔恚。怨仇生害心。是名戏论过。
  

  
“忍”是忍辱啊!没有忍耐的心,多嗔恚。
  

  
魔及魔眷属。皆生欢喜心。丧失诸善法。是名戏论过。未生善不生。常住于斗诤。造于恶趣业。是名戏论过。
  

  
佛的这些话,实在讲都在我们的眼前,我们每天所看到的、听到的,都是经上所说的,所以时时刻刻要提起警觉。
  

  
身形多丑陋。生于下劣家。发言常謇涩。是名戏论过。闻法不能持。或闻不入耳。常离诸善友。是名戏论过。值遇恶知识。于道难出离。
  

  
“道”就是六道,如果再说得严重一点,叫三恶道啊!三恶道堕落容易,出来很难。
  

  
常闻不顺语。是名戏论过。随彼所生处。常怀疑惑心。于法不能了。是名戏论过。
  

  
常生八难中。
  

  
前面讲这个“难”就是三途八难。
  

  
远离无难处。
  

  
这个没有难处就是有佛法的地区,他很不容易生在这个地区。
  

  
具足无利益。是名戏论过。于善多障碍。退失正思惟。所受多怨嫉。是名戏论过。如是诸过失。皆因戏论生。
  

  
这是总结前面所讲的二十种过失,都是因为戏论这个缘而生的。
  

  
是故有智人。速疾当远离。如是戏论者。难证大菩提。
  

  
这是障道啊!
  

  
是故有智人。亦不应亲近。戏论诤论处。多起诸烦恼。智者应远离。当去百由旬。
  

  
这个“百由旬”是比喻,不一定真的要离这么远。佛陀在此地教我们戏论、诤论的场所,这里面多起烦恼,学佛的人,遇到这个场所,应当赶紧离开,不要去看热闹;看热闹会惹麻烦,那就起烦恼了。
  

  
亦不近于彼。造立诸舍宅。
  

  
这意思就是说,这诤论、戏论的地方,我们住家最好离他远远的,住宅不要靠近他们。
  

  
是故出家人。不应住诤论。
  

  
佛在这个地方说得好啊!说:
  

  
汝等无田宅。
  

  
这是讲出家人。“田宅”是讲恒产。出家人没有恒产,但是现在出家人不一样了,这是我们时时刻刻要生惭愧心,当然这里面因素很多。现在出家人,实在讲很苦,逼不得已啊!你自己没有一个小地方,人家又不让你挂单,走投无路,没地方可以修行啊!这逼迫著不能不自己去搞一个小庙,但是要生惭愧心,要知道这个不如法。
  

  
妻子及僮仆。乃至荣等。何缘兴诤论。
  

  
“缘”是理由。你有什么理由去跟人家诤论,你把这个世间一切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统统都放下、都舍弃了,你跟人家还有什么争头的。
  

  
出家住寂静。身被于法服。诸仙咸敬事。
  

  
“仙”是仙人。仙人有智慧、神通,看到你是真的修行人,他尊敬你。
  

  
当修忍辱心。如是戏论者。增长毒害心。当堕于恶趣。是故应修忍。
  

  
怎样离开这个戏论呢?
  

  
要有耐心。你有耐心,你就能够远离了。现在说实在话,这些戏论、诤论已经到你家里来了。你不相信,每天打开电视,电视里头都是戏论;还有打架的、诤论的,你看到的时候,那个心就随他动,就生烦恼了。远离戏论与诤论,家里如果有电视机,赶快把它丢掉啊!这才远离啊!真的,报纸、杂志都不要看,里头都是戏论、诤论,它是一个恶缘——引起你的烦恼啊!不是好事情。所以要有耐心、要修忍辱波罗密。
  

  
囚禁及系缚。刑害而捶楚。如是等诸苦。皆由诤论生。
  

  
这一句里面有现前的,你在诤论上得罪有威德的这一些冤家,他要杀害你,他可以假借罪名来陷害你,这在历史上我们看到很多。现实社会上,诸位冷静观察,也常常有这些事情。你现在被人关到监狱里面去判刑,受这些苦。将来在三途——地狱、饿鬼、畜生——受这些苦,都是由诤论而生的。
  

  
如是戏论者。常遇恶知识。名称不增长。曾无欢喜心。
  

  
“名称”,就是现在人所讲的荣誉。社会大众对你不称赞。
  

  
若舍于诤论。无能伺其便。眷属不乖离。常遇于善友。
  

  
你能够舍诤论,你的身心清净,冤家对头也找不到你的把柄,也没有办法陷害你。这是讲世间法你所得的利益——这一生能够平平安安度过。
  

  
于乘得清净。业障尽无余。摧伏于魔军。勤修忍辱行。
  

  
这是讲学佛。“乘”是大乘、小乘、三乘、五乘,这是讲的佛法。无论你修学那一个法门,都能得清净,清净是成就啊!《无量寿经》在经题上,将这个修学的纲领标榜出来了——清净、平等、觉。所以修净土的人要知道修什么?修清净、平等、觉。你能够得清净、平等、觉了,就决定往生啊!心净则佛土净,这才能感应道交。“业障尽无余”,真的消业障了,清净心现前,业障就消除了。“魔军”,“军”是比喻。魔在外面扰乱,你心清净了,就不会受外面境界的扰乱,所以你有定力,能够忍辱。
  

  
诤论多诸过。无诤具功德。
  

  
这是两个明显的比较。
  

  
若有修行者。当住于忍辱。
  

  
真正发心修行的人,一定要修忍辱波罗密。
  

  
佛在《金刚经》上给我们讲菩萨修学的六个纲领——六波罗密。特别将布施、忍辱说得最为详尽。
  

  
为什么呢?
  

  
六度里头这两条非常重要,布施是放下;忍辱是成就。你能放得下,不能忍,你的功德保不住,还是不能成就,所以忍辱是非常非常重要的。能忍,后面才有精进、才有禅定、才有智慧。由此可知,你得定、得慧,忍是个关键;不能忍,这个定、慧是决定不能成就的。
  

  
下面一段经文,是弥勒菩萨问末法时期这些菩萨们,像我们这些人,听到佛这些教诲会不会觉悟呢?弥勒菩萨对我们很关心啊!佛说得很好,有,有少数觉悟的,但是大多数不觉悟。少数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少数善根、福德、因缘厚的,听了佛的教诲觉悟了,真正反省、检点回头了——断恶修善。多数的业障深重,依旧是迷惑颠倒,还是照样造恶业,将来还要堕恶道。
  

  
佛的责任真的是尽到了,苦口婆心的教诲。可是我们自己想一想,是不是佛所说的,这少数的菩萨们,我们是不是少数菩萨当中的一个?
  

  
还是那多数不觉菩萨里面的一个?
  

  
这要自己去反省了。
  

  
尔时。弥勒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善说。如是过失。令诸菩萨。生觉悟心。世尊。于后末世。五百岁中。颇有菩萨。闻说如是。诤论过失。能生忧悔。离烦恼不。
  

  
这一段是弥勒菩萨听了佛以上种种教诲之后,到这个地方这是总结了。他老人家赞叹世尊:希有!这个意思很深广。世尊这些开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听了之后真正觉悟。弥勒菩萨请法后面这一段话,实在讲就是对我们说的。“末世五百岁中”,就是指现在这个时代。“颇有菩萨”,这个“菩萨”就是指我们在座的同修们——
  

  
听了佛这些开示之后,你忧不忧虑呢?
  

  
你能不能忏悔呢?
  

  
能不能从今而后断恶修善,改过自新,永离烦恼?
  

  
佛在这一本经上讲了种种过失、烦恼能不能离开呢?
  

  
我们看佛对于弥勒菩萨的答覆。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于后末世。五百岁中。
  

  
从经一开端,弥勒菩萨的启请,重点都在“末世后五百年”,都在我们现代这个时代。
  

  
少有菩萨。能生忧悔。舍离烦恼。
  

  
有没有呢?
  

  
有,不过人数很少而已,是“少有菩萨”;正显示出佛家所讲的,佛氏门中不舍一人。末世有一个人肯依教奉行,肯觉悟,世尊也不会舍弃,也要为这一个人说法,何况这不止一个人啊!此地“少有菩萨”这一句,实在就是《弥陀经》上所说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的这些人。这个时代具足善根、福德、因缘少数啊!
  

  
你要问:什么叫善根、福德?
  

  
善根是对佛的教诲明白,佛讲的话都能够懂得,这个人有善根。又能够依教奉行,这个人就有福了。
  

  
什么福报呢?
  

  
这一生当中永脱轮回。这个福报,是世间什么样的福报都不能跟他相比。像大乘经上一般所讲的,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所修的福也不能跟他相比,他这一生往生不退,作佛去了,成佛去了。这是善根、福德、因缘具足的少数菩萨。
  

  
多有菩萨。其心刚强。不相尊敬。怀增上慢。互相是非。闻说如是。甚深义趣。殊胜功德。虽复受持。读诵。演说。由是菩萨。业障深重。不能得生。殊胜功德。
  

  
是说还有许多的菩萨,这占多数。这个多数就是善根、福德很薄的,妄想、分别、执著很重的这些人。“刚强难化,不相尊敬”,这是表现在外面的相状。我们学佛要想这一生成就,最要紧的是真诚心,对待任何人真诚、恭敬。别人瞧不起我们,不尊重我们,是他的事情,决定不要责怪。为什么呢?他是凡夫,业障深重。我们如果责怪于他,那你也是凡夫,跟他没有两样。菩萨跟凡夫不一样的,凡夫咒诅菩萨,菩萨慈悲凡夫,这个不一样啊!所以学佛在那里学?从这里学起啊!“怀增上慢,互相是非”,这个好懂啊!“闻说如是甚深义趣,殊胜功德”,这就是指这一部经上所说的;确实义趣深广无边,功德不可称扬。这一些刚强难化的菩萨,他也受持、读诵,甚至于演说。“由是菩萨业障深重,不能得生殊胜功德。”换一句话说,他受持、读诵、演说,不能依教奉行;他做不到啊!想做,往往烦恼习气现前了,正如经中所说的,修积一切善业都有障碍,这就是业障啊!
  

  
便于是经。疑惑不信。不复受持。为人演说。
  

  
烦恼现前,佛这些话他也不信了,生起疑惑,从此以后也不说了。这样的事、这样的人,我们冷静的去观察,有,还蛮多的。我们常讲退心、退转了,就是属于此地所说的。
  

  
时魔波旬。见是事已。为诳惑故。作比丘像。来到其所。
  

  
人要退心了、要对经教怀疑,很不好啊!这妖魔鬼怪在旁边看得很清楚,你的信心一动摇,他就来了。魔化作比丘,这是一种。另外一种,魔也投胎到这个世间来,应化到这个世间来出家做法师。《楞严经》上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也是讲这个时代啊!
  

  
那些邪师是谁呢?
  

  
波旬的子孙,魔王的子孙。当年世尊在世的时候,波旬(魔王)也很护持世尊啊!但是总不愿意这一些众生都出了三界;都出了三界,他认为他统治的人民减少了,都移民跑出去了,这个很不高兴。于是乎有一次就跟佛说:‘我要破坏佛法。’
  

  
佛就告诉他:‘佛是正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坏佛法。’
  

  
魔笑笑说:‘等到你末法时期,我叫我的子孙统统出家,披上袈裟来破坏你的佛法。’
  

  
世尊听到之后一句话不说,流眼泪。所以说了个比喻:譬如狮子虫,还食狮子肉。这不是佛弟子,是魔王的子孙来消灭佛法的。我们在这里看到了,他作比丘像,出家了。
  

  
来到其所。说如是言。此诸经典。皆是世俗。善文词者。之所制造。非是如来。之所宣说。
  

  
现在在这个社会上,到处可以听说这个法不是佛说的、那个经不是佛说的,甚至于整个大乘经都不是佛讲的!不但说这些话,还有好多著作啊!让人看了对佛的正法生起疑惑;不仅退失信心,障碍一切众生修学正法、信解正法,这个罪就重了。
  

  
何以故。此经所说。功德利益。汝皆不得。
  

  
他们说的也很有道理。你细细去听,他说一百句,九十九句都很合理,毒只有一句,那一句毒就足够害死你啊!所以在这个末法时期,你能遇到正法、真善知识,是过去生中的善根、福德、因缘。
  

  
由魔波旬。如是诳惑。
  

  
“诳”是欺骗;“惑”是迷惑。
  

  
于此空性。义利相应。甚深契经。心生疑惑。起诸诤论。不复受持。读诵。演说。
  

  
这一句里面含盖著诸大乘经论,对大乘经论生起疑惑了,彼此诤论。现在诤议最多的是《楞严经》、《大乘起信论》、《大方广佛华严经》。我们读了这一段经文,就知道其中的原因。末法时期我们看到这个现象,也知道这是正常的。
  

  
为什么?
  

  
佛说过了嘛!如果没有这个现象的话,那佛在这部经上说的岂不是妄语!所以现在这个时节破坏佛法的、诤论佛法的,是正常的现象,佛都讲过。最要紧的我们自己应该如何修学,这一点很重要。
  

  
世尊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经,他的目的是度各种不同根性的众生,这一定要清楚啊!这一切经,就是教材、课本啊!佛教学就像一所完整的大学,里面各种科系统统都有。我是什么程度,我学那一个学系,这个要搞清楚啊!我学的学系,这个课本是我主修的,我一定要把它学好。不是我的科系,我不要去学它,它与我不相干啊!
  

  
我是个学文学的,我文学的科目不念,去念医学部门的功课,能毕得了业吗?能学得成功吗?
  

  
所以,大乘佛法到隋、唐时代,一些高僧大德们拣别众生不同的根性建立宗派,宗派就是分科、分系。你学某一个宗派的,某一个宗派有一系列经论。我们净土宗的经论最少啊!原来只有三经一论,到现在由于祖师大德们再加了两样进去,所以是五经一论。我们这一个科系,只有五部经一部论,修学的标准就在五经一论里头。
  

  
今天下午有同修问我,说是有人讲,我们念佛要不吃素就不能往生,他来告诉我是不是一定要吃素。我没有听说。佛教给我们依法不依人,我们这个科系里面,五经一论里头没有这个说法。有人说《楞伽经》里头说。我们不学《楞伽经》,《楞伽经》是别的科系学的,我不是学《楞伽经》的。你要明白这个道理啊!本宗的经论里头没有这个说法。当然素食是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啊!所以不忍食一切众生肉啊!他的目的在此地。
  

  
念佛人什么叫老实念佛?什么叫老实呢?遵循五经一论就老实。五经一论再搞别的经论,你就不老实了。本科的东西,你拿其他科系的东西掺在这里面,你就不老实嘛!这跟在学校念书没有两样啊!我们今天选择的是净土宗,不是选其他的宗。
  

  
其他宗当然也可以做参考的,参考的原则在那里?
  

  
与我本宗经论相应的,我拿它来做参考;与我本宗不相应的,我把它撇开,不提它,这才叫老实啊!不是就所有经论,像一个学校所有科系你都要去念,那有这个道理呢?明白这一个原则,至少可以帮助你断除疑惑,一门深入啊!我们会得到成绩,成绩这是共同的。无论修学那个科目,成绩一定是烦恼轻,妄想、分别、执著一年比一牢少,智慧一年比一年多,这智慧生啊!表现在外面,身体一定一年比一年好。为什么呢?境随心转,你的心真诚、清净、慈悲,相貌、体质会随著你的心去变。这个东西不能骗人家。一看到你,再看到你的言谈举止,你到什么境界,修行有没有工夫,都表现在外面,决定瞒不过人。瞒是瞒愚痴的人、瞒没有智慧的人。有学问的人、有德行的人,一看就明了了。
  

  
弥勒。彼诸愚人。不能了知。
  

  
愚痴的人不知道啊!
  

  
由自业故。不能获彼。殊胜功德。
  

  
经上讲的甚深义理,殊胜功德,为什么你得不到呢?
  

  
得不到是业障深重障碍著。
  

  
自业消已。决定当得。如是功德。
  

  
你业障消了,就得到了。
  

  
我在早年初学佛的时候,章嘉大师教我,他告诉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他说这个话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你求的时候,求不到,没有应!
  

  
那是什么原因呢?
  

  
你有业障啊!你把业障消除了,感应就现前了。这个经就作印证。
  

  
那业障要怎么消除呢?
  

  
一定要修忏悔法,这是章嘉大师教给我。
  

  
怎样忏悔呢?
  

  
是不是要去拜个梁皇忏、水忏呢?
  

  
不是的。大师教给我的——发现自己的过失,从今而后再不可以造同样的过失,这就是忏悔。他教给我这样忏悔、这样消业障。这真忏悔啊!那个法会是搞热闹形式,如果你不明其义,不能断恶修善,改过自新;那只有形式,与忏悔法毫不相干。这一定要知道。
  

  
我们在倓虚法师传记里面,也看到一个很好的例子。《影尘回忆录》就是倓老的传记,倓老口说,大光法师记的。里面有一段八载寒窗读《楞严》,你去看看那一段,那居士也没有出家,每一天读《楞严经》,研究《楞严经》的义理,八年他有一点心得。中午打瞌睡的时候,有几个鬼魂来求他超度,都是他认识的,已经过去的人。
  

  
他就问他们:‘你们找我帮你们超度,可以,怎么个超度法?’
  

  
‘只要你答应就行了。’
  

  
‘好,我答应你。’他看到这些鬼魂踩到他的膝盖,再踩到肩膀,升天了,一共四个。没有什么形式。
  

  
什么形式都没有,凭什么呢?
  

  
凭他自己修持的工夫。所以这个地方讲,业障消除,这经上的功德利益你一定可以得到啊!
  

  
(十一)发十种心能生极乐世界
  

  
我们再看末后这一大段,第十五大段是全经的总结。
  

  
尔时。弥勒菩萨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若有众生。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是人命终。当得往生。彼佛世界。
  

  
弥勒菩萨这几句话,为我们显示出世尊介绍阿弥陀佛极乐世界,是常常讲的;三经是专说啊!除了三经之外,时时讲经都讲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中国人没有这个耐心,不如日本人。日本人所编的净土全书里面(可能现在台湾也有出版),他们真的去查大藏经,发现经里面有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总共有二百多种,有很明显的文字是讲得很清楚,像这部经上就讲得很清楚。所以古德说:‘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世尊四十九年说许许多多经论,我们可以说到最后都总归净土——殊途同归。“如佛所说,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功德利益。”佛常讲的。那么这十种心,佛一定也曾经说过,否则的话,弥勒菩萨怎么会问?“发十种心,随一一心,专念向于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寿经》上讲的:‘发菩提心,一向专念。’
  

  
下面这十种心,是什么心呢?
  

  
给诸位说,就是菩提心。讲‘发菩提心’这一句叫总说。
  

  
菩提心怎么个发法?
  

  
什么样的心才是菩提心?
  

  
这十条就是菩提心具体的事相。我们修念佛法门有没有这个心,如果有,那你就真的发菩提心了。若没有这个心,赶紧要发啦!
  

  
世尊。何等名为。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彼佛世界。
  

  
弥勒菩萨慈悲代我们启请。
  

  
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如是十心。非诸凡愚。不善丈夫。具烦恼者。之所能发。
  

  
释迦牟尼佛这一句话,跟《弥陀经》上所讲的‘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是不是一个意思呢?净土虽然是易行道,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往生的啊!这个善根、福德、因缘不具足,不能往生。此地说“非诸凡愚”,换句话说,
  

  
如果你善根、福德、因缘具足,你不是凡夫啊!
  

  
真的吗?
  

  
你们念《无量寿经》念得很熟,《无量寿经》不是说得很清楚——不是凡夫啊!
  

  
你是什么人呢?
  

  
如来第一弟子啊!
  

  
这话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一切诸佛如来都承认的;要发这种心,就得一切诸佛护念、一切龙天善神保佑你啊!所以“不善丈夫”、愚痴的人、烦恼重的人,他决定发不出来,这个话说得很清楚、很明白。那么这十种心就重要了。我们发不出来,就知道我们的烦恼很重、习气很深;要努力把自己的障碍克服,一定要认真的学习,使我们得佛的加持,这个经教就是加持。我们真的觉悟了、真正肯干、肯学了;肯学就是你肯发这个心了。
  

  
何等为十。一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慈。无损害心。
  

  
这十条里面慈悲列在前头。佛法是慈悲为本,方便为门。一切诸佛菩萨都是大慈悲心,没有慈悲心就不相应了,所以一定要培养自己的慈悲心。慈悲里面最重要的,于一切众生决定没有损害的心,不能有这个念头,如果要是伤害一个众生,对那个众生的真实利益有所损毁的,你的慈悲心没有了。
  

  
二者。于诸众生。起于大悲。无逼恼心。
  

  
不能够压迫众生,不能叫众生因我而起烦恼,那你的悲心就没有了。‘慈’能与乐,‘悲’能拔苦。要像诸佛如来一样,怜悯一切众生,时时刻刻,在在处处,存心帮助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啊!
  

  
苦是什么?
  

  
三界苦!轮回苦啊!真正帮助他断烦恼、开智慧,念佛往生,这一
  
生真的能出离轮回。修学其他的法门,在理论上讲没有错——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可是一切众生的根性不相同,烦恼习气不相同,学其他的法门,未必能断烦恼。念佛这个法门,不需要断烦恼,这就方便太多了,只要这一句佛号念得有工夫了,能把烦恼伏住,这样就能往生。
  

  
有一些同修来给我说:‘一面念佛,一面还是打妄想;一面读经,一面还是有妄念。’问我:‘怎么办?’
  

  
我说:‘你学了多久了?’
  

  
‘二、三年了。这是什么原因?’
  

  
‘工夫不得力。还有可能,你不会用功,所以工夫不起作用。’
  

  
会用功的人,那个佛号怎么念法呢?
  

  
不一定叫你一天念几万声。念头一起——阿弥陀佛。古德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烦恼习气,你当然起念,你不起念就不是凡夫,是菩萨了。六道凡夫一定会起念头,所以起念头不怕,怕的是你觉得太迟了。
  

  
我们这一个法门里面什么是觉呢?
  

  
‘阿弥陀佛’就是觉。我念头一起,不要去想这个念头是善念、恶念,恶念是妄念,善念还是妄念;无念也不行。有念是妄想,无念是无明,都不行啊!所以念头一起——阿弥陀佛——把这个念头马上转过来,这叫会念佛。你能在这上注意、在这上用功,有个二、三年,你的妄念自然少了,这个时候工夫就得力了。当然这里头还有一个很重要很重要的原则,那就是前面讲要破迷、开悟啊!
  

  
悟个什么呢?
  

  
悟人间这种种统统是假的,不是真的。你要是真觉悟明白了,这就放下了——你心里面忧虑、牵挂放下了,对于你工夫得力有大帮助。所以一定要晓得身心世界统统不可得。
  

  
《金刚经》上讲的‘梦、幻、泡、影’,这是教你看破,这是事实真相——没有一样是真的。‘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何必因妄念、烦恼而造作恶业呢?这是最愚痴的、最不值得的。所以一定要看破、要放下,这个佛号就用得上力。能够有这个工夫,好的,二、三年往生就有把握。真的可以想什么时候去,就什么时候去,真有把握啊!所以慈悲心重要啊!
  

  
没有慈悲心就不相应了,佛念得再好,甚至于工夫用得再好,也不能往生。
  

  
为什么呢?
  

  
因为你跟西方极乐世界的诸佛菩萨、海会大众,心理上有障碍。你到那里,看不惯他们,他们也看不惯你,不能同住啊!所以你去不了。西方极乐世界每一个往生的人,都具足这十心。这十心有一条,下面九条统统具足。如果你说我有九条,还有一条有点问题,你十条都没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所以不能把它看做十个,它是整体的,一体的十面,菩提心的十面,一条都不能欠缺啊!
  

  
三者。于佛正法。不惜身命。乐守护心。
  

  
对佛的“正法”,我们现在所修学的净宗法门——五经一论,决定依教奉行。纵然遇到什么样的灾难,乃至损失生命也在所不惜,我也决定不会回头、不会更改,要有这样坚定的信心——我就守定这个法门。对待别人也用这个法门劝勉,自行化他居于正法。
  

  
四者。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
  

  
前面第三是对自己选修的。像我们学校念书,我念这个科系,对这个有信心,决定不改,我四年就毕业了。但是不同科系的那一些同学,在佛法里是不同法门、不同宗派的,我们要尊敬,不能诽谤啊!所以要“发生胜忍”。“胜”是殊胜;“忍”是承认、认可、同意。他那个法门也是无上法门,也可以拿学位、拿博士啊!不能有执著心。执著我这个第一,他那个第二;我殊胜,他不如我,你这就自赞毁他。那个法门是佛说的,你谤佛;法,你谤法;依照那个法门修学成就的,你谤僧。虽然你这一门修得很好、很不错,因为你诽谤三宝,不能成就。‘诽谤三宝’,诸位看看《戒经》里面结罪——阿鼻地狱啊!
  

  
我们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对修学其他法门的?
  

  
《华严经》上五十三参是好榜样。就是此地所说的,五十三位菩萨,每一个人自己都修一个法门,谈到其他的法门,就告诉善财说,我不如某某人,我只懂得这一个法门,不如那些菩萨,我不懂那些法门,你向他们去请教。自己谦虚,赞叹别人啊!
  

  
有些人听到你这个说法——
  

  
奇怪!你既然赞叹那个法门,你为什么不修那个法门呢?
  

  
往年我在香港讲经,大屿山的圣一老法师邀我到他们道场去讲开示,他那个道场——禅宗道场,参禅的。我是个念佛的,我到那里去极力赞叹禅、赞叹道场、赞叹法门、赞叹法师、赞叹大众同修。赞叹完了,人家问我:‘法师,禅这么好,你为什么不修呢?’
  

  
‘我不是那个根器啊!’老老实实回答。
  

  
参禅要上上根人才能开悟啊!我是下下根人,我怎么能够比得上他们。我说真话,我老实念佛,带业往生就很幸运了。记住,自己要谦虚,懂得赞叹别人,要与不同法门互相尊重,和睦相处。古人常讲:‘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彼此互相赞叹,互相谦虚,佛法就兴旺啊!不要认为自己修得不错,就感到值得骄傲,就傲慢了,瞧不起别人、瞧不起其他法门,不知道最后是自己度化自己。佛在这个经上对于这个道理、这一桩事情讲得很多,所以“于一切法,发生胜忍,无执著心”。
  

  
五者。不贪利养。恭敬。尊重。净意乐心。
  

  
这是佛在这经上也是大篇幅的教诫我们。“利养”不得了啊!一沾上前途就毁掉了。利养的过失无量无边,沾不得。所以修行人的生活愈清苦愈好,清苦对这个世间没有留恋,出离的心常常能提得起来,这个好,这是增长道心。如果贪著利养了,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还舍不得去啊!这个地方利养你放不下,大麻烦!恭敬、尊重都不可以贪著,决定不能够要求,纵然别人很恭敬、很尊重。譬如我在许多地方,人家请我去讲经,我首先告诉他们不要宣传,人家要作海报,还要登报纸,这决定不可以。顶多你们自己家里信徒,打个电话、发个简单通知告诉他,就可以了。不要搞广告召集好多人来,不是好事情啊!头一天把那么多人找来了,人家听我们讲一讲并不怎么样,第二天就不来,人就少一半了,你说这个道场多难看啊!没见过面好奇来了,结果一看不怎么样嘛!道场听众一天比一天少,衰相啊!这个要懂得啊!我不宣传,第一天来三个人,第二天来五个人,这个道场兴旺之相啊!——我这儿人一天比一天多啊!要懂这个道理,这是成功之道。所以不能搞广告,不能像唱戏一样,那是要作秀,不可以啊!你能够离开这个利养、恭敬、尊重,始终保持心的清净法喜;这个“意乐”就是我们讲的法喜充满。
  

  
六者。求佛种智。于一切时。无忘失心。
  

  
这是我们学佛正确的目标、方向,一时一刻都没有偏差。
  

  
目标在那里呢?
  

  
“求佛种智”。“种智”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
  

  
我们学佛为什么?
  

  
就为这个啊!不为其他。我们得正觉,就等于阿罗汉;得正等正觉,那就是菩萨;得无上正等正觉,就圆满成佛了。这是学佛正确的目标、方向,不能有丝毫偏差,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为这个。因为在这个世界障碍太多,修学环境不好,很不容易成就;到西方极乐世界换一个环境,还是为这桩事情。
  

  
七者。于诸众生。尊重。恭敬。无下劣心。
  

  
我们用什么样的心态对人,对一切众生?
  

  
这里面没有分别,要用清净心、平等心去修。“尊重”,对一切众生都尊重、恭敬,都不可以有“下劣心”。“下劣”是轻慢、轻视!修敬,“敬”是什么呢?敬是性德。你看普贤菩萨十大愿壬第一愿——礼敬诸佛,这就是修礼敬诸佛,这个“众生”是广义的意思。一切法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动物,我们这个身体众缘和合而生的;植物也是众缘和合而生的;这个桌椅、板凳还是众缘和合而生的。这就说明对人、对事、对物都要尊重、恭敬,这叫学佛啊!这个心是菩提心,觉悟了。觉悟的心,他一定是这样做的;不能这样做,迷惑颠倒,他没觉悟。觉悟的人,一定会尊重、恭敬别人。
  

  
八者。不著世论。于菩提分。生决定心。
  

  
“世论”,世间的学术言论。这个地方是叫“不著”。并不是讲这些东西你不可以接触、不可去看、去学习,不是的;是不能贪著。如果贪著,对这个东西产了爱好,麻烦大了。不能有爱好,可以随缘。这个心里一有贪著、爱好叫攀缘。攀缘就坏了,随缘好。随喜功德嘛!“于菩提分”,菩提是觉,不迷啊!“著”是迷,贪著是迷;不迷啊!觉而不迷,这个“生决定心”。
  

  
九者。种诸善根。无有杂染。清净之心。
  

  
世法善根有三条:无贪、无嗔、无痴,这叫三善根。世间一切善法从这地方生的,所以叫它做三善根。出世间大法,我们讲菩萨善根。菩萨善根只有一条——精进。诸位一定要记住‘精进’;‘精’是纯而不杂。我们学佛,修净土,我对于净宗五经一论,读诵、受持、为人演说——精进。我要掺杂其他宗派里面东西进来了,那叫乱进、杂进,就不是精进了。所以精进是菩萨善根,必定能有成就。这是说明一门深入的重要,一门深入叫精进。我们现在人的根性,大不如古人,这是事实啊!现在人的心,没有古人那么清净。古人的心,可以说大多数是定的。现在人心是浮动、躁动的。古人有耐心,现在人没有耐心。所谓求新、求变、求快,这都是没有耐心的表现。因此真正想学、真正会用功的人,都求单纯、简便、容易修学。所以不希望复杂、困难,总是避免这些。因此净宗虽然讲的是五经一论,如果我们没有这个能力、时间;现在生活艰难,工作很忙,压力很重,抽不出这么多时间来读这些经论,受持一部就够了。五经一论这六种里面选择一种,你一生不改变,决定成就。这六样东西最简单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二百四十四个字,就可以保证你往生,这是最少的啊!
  

  
你要是问这么少可靠吗?
  

  
那你就又起疑惑、又起诤论了,受害的是自己。
  

  
你没有看到我们这边印的倓虚老法师的《念佛论》,我把他老人家在香港打佛七的开示,从录音带上已经节录成文字,附印在《念佛论》的后面:你们仔细看看,他说谛闲老法师的一个徒弟——箍捋匠,就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成功了。六个字都能成功,二百四十四个字还不能成功吗?你还有什么好怀疑的。谛老那个徒弟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念三年。老和尚教他的方法妙极了——念累了就休息,休息好了再念——你看看多自在,丝毫约束都没有啊!他是真老实,成功在老实啊!他听话,依教奉行,念了三年,他成功了,预知时至,没有生病,站著往生。死了以后还站了三天,等师父给他办后事。稀有啊!站著往生我们也听说过,但是站著三天,没听说过,他有本事能站三天,六个字就成就了。
  

  
所以有很多人跑来跟我讲:‘师父,好多人讲,一部经太少了,不能成功啊!’
  

  
佛在这部经上都说明了,你心生疑惑,起诸诤论,那就真的不能成功。你要真信,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决定成功;你怀疑不成功,那决定不成功。所以要紧的是“无有杂染”,一定要保持清净心。
  

  
十者。于诸如来。舍离诸相。起随念心。
  

  
末后这一句讲到究竟圆满。不但一切相要离,连佛的相也要离,这个心才干净啊!你有这一条的时候,就能念到理一心不乱;没有这一条,有前面九条,你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这一条那是《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西方极乐世界的相也是虚妄,也不能执著。这是入理一心,入一真法界了。正是佛在经上所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那个‘法’是佛法,佛法也要舍。这个舍你要懂得,不是我们的法都不要了;法不要了,你准堕阿鼻地狱啊!不执著!法要不要呢?要,依教修行,绝不执著。他‘舍’是这个意思——舍执著的念头、舍执著的心。别说我们要依法,等觉菩萨还要依法啊!那有不依法的道理。人家依法而不执著法,他心清净,没有疑惑、没有诤论。我们依法执著法,于是起疑惑、起诤论。看到佛在这部经上说有,那部经上说空,这糟糕了,这一下到底是有还是空啊!疑惑生起来了。我们自己没有能大开圆解,智慧没有开啊!佛讲经是跟大夫一样,因病施药啊!这个人执著有,佛就跟他讲空,讲空的意思是破他执著有。那一个人他执著空,那佛对他就讲有,讲有破他空执啊!你要懂得佛说话的意思,他对什么人讲的,他治什么病啊!你不问那个,单单听佛一会儿说空,一会儿说有,还怀疑释迦牟尼佛头脑有问题,不太清楚,怎么说话的时候没有一定的主意,怎么会乱说话;你要懂得佛说话的义趣!所以这经论,你看这些祖师大德,真正的善知识教诫初学——不准随便看经——意思在此地。现在这样的善知识没有了;即使是有,学生也不听。真正好老师教学,不准你看经;为什么呢?就怕看到这些地方,你起疑惑、起诤论,自己惹好多麻烦,到最后信心都没有了,有害没有利益。所以佛的经典要有过来人指导,我们可以用少时间得真实利益。
  

  
弥勒。是名菩萨发十种心。由是心故。当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佛在此地说完这十种心,给弥勒菩萨说这一句,这是非常肯定的言词,丝毫疑虑都没有——当得往生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弥勒。若人于此。十种心中。随成一心。乐欲往生。彼佛世界。若不得生。无有是处。
  

  
“随成一心”,前面我们说过,‘一即一切’。
  

  
《弥陀经》上给我们讲的‘一心不乱’;什么叫一心?
  

  
圆满具足叫一心。任何一心里头都具足其他九种心;这一即是多,多即是一,这叫一心。
  

  
有慈心,怎么会没有悲心呢?
  

  
真正慈悲自然护持正法,自然于一切法得胜忍,一定的道理。你那个心是圆满的,所以“随成一心”就是大经里头常讲的入不二法门,不二就是一。这样的人要是有一个愿望——希望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如果不能往生,没有这个道理,无有是处啊!经文到此地,正宗分讲完了。后面这一段是本经的流通分。
  

  
三、流通分
  

  
(一)此经名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亦名:弥勒菩萨所问
  

  
尔时。尊者阿难。白佛言。希有世尊。乃能开示。演说。如来真实功德。发起菩萨殊胜志乐。
  

  
这一部经里头所开示的,自始至终就是“如来真实功德”。他没有讲诸佛真实功德,如果说诸佛真实功德,我们未必有啊!说‘诸佛’是从事上说的,说‘如来’是从理上、性上说的,就是我们自性的真实功德,不是别的啊!你说这个你要不要修?别人的,我愿不愿意修?在自己,我修也可以,不修也可以,自性功德啊!你不是要明心见性吗!见性就是自性功德圆满现前。佛在经上讲的,字字句句都是自性功德,不是别的啊!菩萨如果觉悟了,一定会“发起殊胜志乐”。“志”就是誓愿;“乐”是爱好、喜欢啊!你一定喜欢去做、一定喜欢求生西方极乐世界。
  

  
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菩萨殊胜志乐。
  

  
我们这一次为什么要选择这一部经?
  

  
实在就是看到大家这几年在净宗上很用功、很认真在读诵、念佛、修持,但是没有成绩!像学生念书一样,念得好辛苦,好用功,考试都不及格,这个问题很严重啊!
  

  
毛病出在那里呢?
  

  
我们要去找,所以找出这两部经对治这个毛病。
  

  
我们选讲《金刚经》的目的,让你了解事实真相——宇宙人生的真相。教你看破、放下啦!你这个工夫上、念佛上的障碍可以突破。
  

  
说这一部经是断烦恼、习气,你在日常生活、工作当中,处世、待人、接物,不知不觉犯好多好多的毛病,这些毛病要是不觉悟、不改过来,依旧造成障碍。所以《金刚经》是破理上的障碍;这部经是破日常生活琐碎事相当中的障碍。希望你的念佛工夫一帆风顺啊!
  

  
我们讲的目的在此。所以经文也很明显导归极乐,不要认为这是多余的,这不是我们本宗的,本宗只有五经一论,怎么又搞成这个东西出来。刚才说过了,其他宗的这些课本,对我们有帮助的,我们可以选修啊!虽不是主修,我们一定要认真来选修;与本宗不相应的,我们不修它。这是与本宗相应的。
  

  
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受持。
  

  
这是流通分里面所不能避免,一定要问的——请示经名。这部经将来集结流通用什么名称?这名称是佛说的。
  

  
佛告阿难言。此经名为。发起菩萨殊胜志乐。
  

  
经名是佛说的。
  

  
亦名弥勒菩萨所问。
  

  
所以,如果提到《弥勒菩萨所问经》,也是这一部经,这一部经有两个名字。
  

  
以是名字。汝当受持。
  

  
经“名”是全经的总纲领,所以从名题上,你就能体会到这部经所讲的义趣、宗旨之所在,我们应当怎样去受持。
  

  
佛说此经已。弥勒菩萨。及诸声闻。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乾闼婆等。
  

  
当时参加这个法会的大众。
  

  
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末后这一句要紧。听了,不是散会就完了。不是啊!回去信受奉行啊!听了真相信。“受”是明白、觉悟了。完全接受了,依教奉行。从今之后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要以这个经作标准,决定不能违背佛的教诲,这才是佛真正的三归弟子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