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休闲广场
›
医药看台
›
转贴专栏
›
整理国医学之见
返回列表
查看:
858
|
回复:
1
整理国医学之见
[复制链接]
若谷子
若谷子
当前离线
积分
485
发表于 2011/5/31 01:55:4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刘仲迈 遗著
(刘仲迈 原中央国医馆《
伤寒论
》教师 全国名
老中医
)
自环海交通,西学东渐,国医之地位,日就衰落,当路诸公,知中西医学之不能偏废,于是乎中央各省皆有国医馆之设,然欲期国光之保存,宜求学术之整理,彼西方学者,对我国医学尚知研讨,上至内典,帝及裨乘,莫不重译参稽,孜孜不倦,特以语方文字之隔阂,于我国医学诊断之精,综合之妙,莫由探讨,甚至谓我国但有
验方
,并无医学。余幼承庭诰,笃好医经,誓志精求,於兹廿载,往于甲子之岁,曾草国医科学化讲稿五万余言,私意求国医之复兴,当温故知新,整理使雪于科学化,及能今不同敝,古不乖时,岁月不居,忽逾十稔,所建议国医之名称,已公认于明时,所提揭科学化之商榷,亦流传于海内,惟是所谓科学化者,在以现代科学之资料证明国医之原理,以建国医学全体诊断之定理定义,凡一种学术,有定理定义,具论理学演绎归纳之程序而研究者,即为科学,非混合西说,自失故步,附合于声光化电者,乃为科学也。
凡世界古代学术,大抵皆趋于艺术化,我国医学渊源,肇自邃古,今所传医经,以素向
灵枢
为最古,然此书虽精义大法,略备其中,但决非
黄帝
原书,盖出先秦战国之间,学者祖述师说,自有授受,乃其中原理,以年移代革,譬之数学问题,仅存答数,其方程式之说明,衍草之经过,久已失传,且所举病理,属于论理学特称断定者多,不能举一例凡,故犹未臻科学完成之域,至后汉南阳
张仲景
先生,伤古学之支离,忧民生之疾苦,著
伤寒杂病论
十有六卷,集古学之大成,重诊断之大法,体例虽属综合,推演则应变无穷,说理虽极玄微,临病则征物可验,实为国医完成之会,比诸宣尼删定之功,但以东晋至今,传本讹缺,学者研精,莫窥全旨,虽世传本论为统治百病之书,乃所以统治百病之旨,世莫能知,虽共称长沙为医门之圣,乃所以独造圣域之境,世亦难解,遂使书存法失,道晦名传,余幸以因缘,得传古本,钻仰高坚,征之实验,演绎师说,成
伤寒
杂病
论义疏十有六卷,约七十万言,私意首尾贯通,积凝冰释,每一条即垂一法,立一法即示一例,等几何之定义,同代数之方程,精熟致用,参互推演,病变虽烦,了无剩义,顷游都门,窃欲贡献所知,与海内国医学者,共策国医复兴之业,敢约论旨大要,籍为请益商榷之资。
盖离张学无以见国医之全体,离本论无以立诊断之大法,我国秦汉之际,专重禁方,禁方者,即西医
特效药
之异名,治验或著特效之长,应变难求体秉之合,其弊则离体求证,得失参半,张氏以验方派之医学,成方不足以应病变,乃发明本论平脉辨证,见病知源,相体制方,活法一贯之旨,必洞解全体之诊断,乃足以运用禁方,必精通制方之原理,乃足以包括变例,故伤寒杂病论,实为国医学之唯一结晶品。
本论为综合全体之诊断学,即为国医学全体菁华之代表者,其学术之完成,原本于左列原则而建立,盖凡一学术之成立,莫不基于自然科学之定例,其建立之基础,各有其立脚之点,若医学则更为理事合一之学,处处可征之实验,不同谈天雕龙,可自逞其意造之说,内典所谓善自他宗,兵家所谓知己自彼,乃能权衡两端,加以评判,近者中西医学,各存门户之见,窃以为国医欲决择西医之短长,必先精研西学,加以十数年之经验,得其致用,再加以临证之实验,然后能举其瑕疵,破其偏执,若但以主观之成见,为武断之是非,是犹持理科之公例,以批评政治,引动物之生理,而判断植物,未有不根本误解者。
(一)纳外合于府藏:国医学以人认为一生机全体,无论动植物,其初由胚胎而成长,若种子之萌芽,而根,而茎,而叶,而花,而实,若精虫之入卵结胎,而渐次完成其构造,皆由生机力之所支配,其根茎叶花之组织,躯壳府藏之布列,各有其天然之秩序,乃至于再生能力,亦不紊乱,国医学本此原理,知人体躯壳,其消长变化之机,不独属在外局部之关系,其枢纽皆内统于藏府,合者相应之谓,纳者归纳之谓,如肺合皮毛,肝合筋,肾合骨,脾合肉,心合脉,是也。凡三六九菽形之诊,藏府上阅七窍之义,悉本于此。例如皮肤筋肌肉之病,每外治不效,内治其源而得效者,皆此理也。
(二)约病源以
气血
:
科学家
谓物质与势力有密切之关系,而不能相离,为理科一定之原则,凡万有之繁殖,皆以动而生,以静而息,故动力为生化之源,然必两力相激,失其平衡,乃起衡动之象,例如机器运转,必由水火两力,以火之温,蒸水化气,气水相逐,动力乃生,国医学以阴阳代表水火之用,在人体则气为动力之源,故经曰动气,血为营养之质,故经曰营敌国,由动气以发生体温,由
营血
以长养百体,共成推陈致新之化,经曰,气主煦之,血主濡之,凡人体百病之生,莫不由刺激气血而起变化,国医学本此原理,一切诊断,皆归纳于气血,以脉之动势,验气之变化,以脉之形体,验血之变化,而气血之周流于身形,各有其纵横收放之
运动
,以成物质交换之作用,由横之运动,曰开阖,亦曰出入,由纵之运动,曰循环,亦曰升降,升降出入,一失其常,遂为致病之本,故国医学之诊断,于归纳府藏之后,仍当加以
气分
血分
之分析,关于作用一方面之病理属于气,关于体质一方面之病理属于血,治气则或升或降,或敛或散,治血则或温或凉,或通或补,随病变而自有活法,此乃知源之治,非西学随证治疗之谓,西学偏重唯物,但举血而遗气者,或于学理尚有缺也。
(三)寓神机于形质:征理科之定例,则物质与势力,不能相离,举人体之生机,则府藏与百骸,原属一体,西学以人之知觉运动,其作用以脑为
中枢
,神经系为之枝干,国医学本人体整个生机之原理,以藏府与各个细胞,当各有其生机之作用,即应各具知觉运动之本能,不独脑与神经,特具知觉运动之长,而其他体质,悉为块然无知之物,国医学诊断之原理,称脑为奇恒之府,又曰,方土以脑为藏,
国学
之
奇经八脉
,即西学之
神经系统
,神经虽有专司,而府藏亦各主神志之用,故国学支配神志于
五藏
,曰
肝藏魂
,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又曰肝主怒,肺主悲,心主喜,脾主思,肾主恐,凡奇经
八脉
之治,皆
当归
纳于十二经,归纳于五藏,归纳于气血,盖脑与神经,不自为病,皆因他
经络
藏府气血之影响而病,故国学无专门治脑之法,治十二经,治府藏,治气血为源,即以治脑,今西学与生理解剖之学,至为精详,乃于治脑与神经之病,尚无特效之法,则知国医治源之义,亦可资为考镜者已,若脑与神经本体损伤,而中西皆无治法,此内损也。
(四)归病变于体秉:西学之专重特效药,犹国医之专重禁方,所谓方派医学者是也,其弊则离体求证,得失参半,自张氏创全体诊断大法,知个性不同,因人异秉,即使同一细菌,同一
病邪
,其刺激于人体,譬青黄之化绿,同黑朱之成紫,各呈其特异之现象,若专持特效之药,其结果必至应合者十之六七,不效者十之二三,反对者十之一二,故本论于
六气
正病之外,复演
六经
病变,以示病缘体异之例,盖以究病变之各异,非以示病邪之多途,其要在知因人之异秉而已,如同一风寒之邪,素秉
卫气
微,则易于
中风
,素秉营气弱,则易于伤寒,体素有热,则感而为大青龙证,体素有饮,则感而为小青龙证。同一误汗,而汗后之变证不同,同一误下,而下后之病变各别。素秉腑热,过汗即转属阳明,素秉藏寒,过汗即转属
少阴
。各示见病知源之法,以明平脉辨证之义,本此乃足以运用禁方,由此乃足以应付变例。今西学谓我国但有验方,并无医学,余则以为国医学之结晶,全在平脉辨证之综合诊断。故伤寒论自序曰,虽未能尽诸病,庶足以见病知源,是知一物之特长,一病之专治,正当广域内之观,资他山之石,假令沟合中西,各除成见,必能开世界新医之纪元,登五洲人群于康济之域,不徒为我国国光之发扬也。
(五)明阴阳:我国哲理之学,以阴阳家为最古,所谓阴阳者,乃说理之名诠,因其内包复杂,难以尽举,不得不假名诠物,以为符号,内典所谓一文含多义者是也,国医学应用阴阳之名诠,复自有其内包之定义,溯阴阳之源泉,表水为之本质,验人体于形气,则气阳而血阴也,外阳而内阴也,府阳而藏阴也,热阳而寒阴也,推而至于
脉学
之诊断,亦莫不本于阴阳之分析,盖以动力为阳,形体为阴,语其用,则充实者,阳也,升举者阳也。动而奔近者阳也,动而冲激者阳也,沛然流溢有余者阳也。沉降者,阴也,凝滞者,阴也。静而动缓者,阴也。郁而内敛者,阴也,体势不足者,阴也,故曰,推之可千,数之可万,可以独行,可以参见,国医平脉辨证之理,悉本于此。
(六)演
五行
:五行者,金木水火土是也,国医有五行,犹内典之有四大,盖物质变化之例,推演难穷,故科学原子之说,日新月异,国医五行之理,所以综物性变化之纲,盖语性而不言质,所谓五行者,皆假设之名诠,用以表温凉寒热,升降敛散之化,非直指金木水火土之为物也,国医学应用五行生克之喻,以表藏器相互之用,
内经
举五行之义,如中央
黄色
,入通于脾,开窍于口,其气平,其性顺,其化丰满,其类土,其政安静,其候溽蒸,其令湿,其应长夏。东方青色,入通于肝,开窍于目,其气端,其性随,其化生荣,其类草木,其政发散,其候温和,其令风,其应春。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其气洁,其性刚,其化坚敛,其类金,其政劲肃,其候清切,其令燥,其应秋。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其气高,其性速,其化蕃茂,其类火,其政明曜,其候炎暑,其令热,其应夏。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其气明,其性下,其化凝坚,其类水,其政流演,其候凝肃,其令寒,其应冬诸例,但注重于德化政令,复申之曰,其类土,其类木,可知五行之名,皆属悬想之的,尤以土之意义,表人体生机全体之用,所谓中气备五行者是也,西学以
文化
之隔阂,不能了说理名诠之用,乃研究国
医者
,亦有废
阴阳五行
之论,此何说也。
(七)统六气:西学名空间气体,谓之空气,国学则谓之气交,以人生于大气之中,如鱼之育于江海,如金之冶于洪炉,天居上以主降,地居下以主升,中居空以主化,盖风寒暑湿燥火,为气交之六种变化,以六者异用,交流互入,以营物质交换之用,即为宇宙生化之机,得其平衡,乃天地中和之气,太过不及,斯
病气
外感之因,经曰,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热在上,
湿气
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入,故令虚而生化,六入即明气体以交流互入为义,虚而生化者,言生化必始于空虚也,风以动之,可以化湿,火以温之,可以胜寒,燥以干之,可以摄暑,五行各一,而火独有二,暑者,无形之温,火者,有形之热,六气变化,自与物理之例相通,在空间为气流之动机,在人体即府藏之性用,一有偏胜,即成病象,在国医学各有其脉动证分析之,西学但析空气为酸炭之质,乃于其变化之用,似尚缺略,恐亦智者之一失也。
(八)分六经:国学十二经脉度之发明,乃以定功得之内照,故旧释亦名内景,按穴行针,历验无爽,经气犹人体之电流,穴道即电线之开关也,惟针法宜详穴道,若汤液平脉辨证之用,则惟在求藏府气血之功用性情,明经络运化之升降出入,故本论之分六经,在明府藏与躯壳之关系,凡三
阳经
皆在脉外,太阳经主皮肤层,司呼吸排泄之用,主皮肤之呼吸者,经曰气门,司
汗腺
之排泄者,经曰玄府,总之皮肤层之太阳,发球放散之用,故经曰太阳为开,乃太阳之枢纽,则内根于
小肠
膀胱
之府,小肠之吸收作用失常,必影响于皮肤之汗腺,膀胱之
排尿
作用失常,必尿素堆积而影响于皮肤之呼吸,膀胱之神经,统于
脊髓
,帮经称太阳行身之背。
阳明经
主肌肉层,
淋巴
系是也,在肌肉间之淋巴液,具吸收之作用,故经曰,阳明主阖,
少阳经
主皮肤肌肉间之毛细管层,凡血液与淋巴间物质之交换,皆资毛细管为之输送,故经曰,
少阳
为枢,其部居于
半表半里
,经所谓太阳主皮毛者,乃皮肤层之毛脉,即最小
血管
之谓,凡在外新陈之代谢作用,皆外合于太阳,凡病在三阳者,即病理关于脉管以外之小血管毛细管淋巴液,而未至影响于脉内气血之本体者是也。
三阴经
皆在脉内,经者径也,以其运行同乎隧道,故经亦曰经隧,按诸生理解剖之说,则循环于身形者,惟
动脉
静脉淋巴三系,印以国医学理,动脉系当属少阴之经,静脉系当属
厥阴
之经,淋巴系当属
太阴
之经。太阳少阴,阳明太阴,少阳厥阴,经所谓相表里者,即明
阴经
阳经,原为一体,因其位于外内,用有开阖,故以脉外为阳,脉内为阴,既以析表里枝干之分,又以明病邪浅深之次,
乳糜
管主谷精之分布,故曰太阴为开,静脉管司水血之吸引,故曰厥阴为阖,动脉管为循环之枢纽,故曰少阴为枢,其义本殊途同归,中外符合,盖非更仆所能尽其纲要。国学以六经统百病之纲者,明人体每两藏两府,共营一种生理作用,而外合于躯壳形层,凡受病之次第,外感则自外及内,由经而府而藏,内伤则由内达外,由藏而府而合,在本论各有其不变不易之诊,至明至析之辨,惟精惟一之理,处处可证之临病之实验,今日本
汉医
学者,虽于本论致力研精,乃于六经之义,尚难尽解,宜乎欧西文化之隔,莫由窥其堂奥者已。
国医学全体诊断之完成,即本于以上八原则而建立,假欲发挥引证,非数万言不能述其梗概,兹但略举端倪,以示一般,国医学本上原则,于是乎建立以下综合诊断之例。
(九)外感明六气杂合之分:外感者,因气交之变化,而影响于身形之病理是也,风寒暑湿燥火,是为六气,杂者谓病气相杂,如理科之混合作用,虽两邪同感,而各呈其病理之现象,如风与热合,便成风热,其证半具风之病象,半具热之病象是也,推之如风湿寒湿暑湿热湿,皆同此例,合者谓两气相合,犹理科之化合作用,或两邪同感,或中有先后,既相化合,则各失其本病之现象,如风热相合,便成风温,温热相合,便成
湿温
,其证则非风非热,呈一种特殊之病象是也,推之如伤寒传经,太阳中暍,亦同此例,本论于六气杂合之诊,各有其脉证分析之辨,其详非更仆所能数也。
(十)内伤分藏府干移之辨:内伤者藏府作用之失常也,盖六气交流互入,而各呈其分工特异之作用,西医内分泌学,发明内分泌液,随脉道而周行,可证明交流互入之原理,故每一
器官
之病理,其原因或由于本体作用之失常而自病,或受他器官之病理影响而波及,故国医学本此原理,立府藏干移之诊,干者干涉之义,谓本藏府自病,复干及他藏府相联为病,例如肝藏病郁血,而更使肺受呼吸影响,其证既现肝藏之病象,并现肺藏之病象者是也。移者迁移之义,谓因甲藏府之作用失常,而病象竟发见于乙藏府者是也,例如诊断见肝藏之病理,乃病状不发见于肝部,而独见肺之
咳嗽
者,法当治其肝藏之病理,而
肺病
自愈
。国医学诊断活法一贯之妙,平脉见病知源之旨,悉本乎此。
五行
,
气血
,
伤寒杂病论
,
六气
,
伤寒
,
国学
相关帖子
•
对见病知源及平脉辨证也一下自己的想法(个人尚未入门,意见仅供参考)
•
从脉用药之二十七:治无病需补养例
•
中医可以治愈血液病的原理
•
你能都读懂吗-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
辨痉阴阳易差脉证并治(见贤思齐,虽不能及,心向往之)
•
阴阳五行是超迈古今的,关于宇宙自然的科学认知体系
•
阴阳五行是超迈古今的,关于宇宙自然的科学认知体系
•
十二经纳天干地支与十二正经井荣俞原经合
•
中医的治病、调理、气血都是在干啥?不可不知
回复
举报
若谷子
若谷子
当前离线
积分
485
楼主
|
发表于 2011/5/31 01: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论根据于以上之十原则,于是建立平脉辨证,见病知源之旨,平者辨别之义,盖脉为藏府气血消息之表现,国医学发明脉诊之定例,有五藏病变之诊,六气病变之诊,一一悉归纳于气血之变化,平脉可以辨证,平脉可以制方,与西学之脉诊,但为附带证明之条件,不可同例。国学以证为共见之相,如同一发热,而病理自具多端;同一腹痛,而治法亦有多种;同一咳嗽,既有外感内伤之殊;同一下利,当分寒热虚实之辨。昔贤有舍脉从证,舍证从脉之说,总由不明平脉辨证,因病异相之理,盖平脉辨证,如车两辆,如鸟两翼,脉因证断,证以脉平,其间有连环性相互而不可离之关系,例如太阳伤寒之病,见头痛腰痛身体骨节疼痛发热恶寒呕逆诸证,但平浮紧之脉,决病因为太阳之用失开,用麻黄汤治其病源,开皮毛之闭,得汗而诸证自解者是也。
本论经脉学统四诊,以象热统脉学,以升降出入辨象势,其理最为微妙,可以辨藏府之消息,可以审气血之变化,故伤寒论自赞其学理圆融之妙,曰,料度府府藏,独见若神,为子条记,传与贤人。四诊者,望闻问切是也,内经明四诊之说,义凡两见,其一日,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工,问而知之谓之巧,切而知之谓之圣,圣者极天才学问二者能事之称,四诊为临病诊法之次第,非四者可离而学有轻重浅深之谓。旧说以切居四诊之末,乃至谓切脉不关重要者,未之思也。
脉诊之难,在于学理难明,而不在于指下难别,旧说谓心中易了,指下难明者,皆由脉法之定例,未能贯通,亦同西医之脉学,但可籍为印证之助,不能据为诊断之柄,大抵多知其当然,而未能尽知其所以然,其弊盖一由于舍本逐末,一由于因果倒置,舍本逐末者,不能归纳脉变于气血之源,不辨象势为脉诊之本者是也,因果倒置者,谓见某脉当主某病,见某病当具某脉,如国医脉诊所举,寸浮头痛,关弦腹痛之类,如西医诊断所举,脑膜炎多见迟脉,腹膜炎多见徐脉,伤寒兼发肺炎时,脉来数疾,下腹藏器疼痛性病,脉来迟缓,中西脉例,不胜枚举,总之皆属因果倒置,不解同一病可变见多种脉,同一脉可见于多种病,假令病腹痛而脉不弦,病脑膜炎而脉偏数疾,例出寻常以外,则脉学这用已穷,宜乎有舍证从脉,舍脉从证之论,是脉诊已成为不定性,已不能完成其科学化,已无研究应用之价值,惟本论平脉辨证之法,能洞见气血象效之源,既非舍证从脉,亦非舍脉从证,自有其权衡二者之间,成立一平脉辨证之法,学者试研本论,自能得圆满之了解,先总理创知难行易之说,实为全世界学术之公例,不徒政治之领导,独赖于先觉也。
本论脉诊之法,约分四纲,一曰分部,脉法所谓脉有三部者是也,浮中沉为表里之部,以察气血之出入,三六九菽形层五部之诊,其例相同,寸关尺为上下之部,以察气血之升降,辨象之上下,则曰覆溢,辨势之升降,则曰升坠,内经有推而上之,上而不下,推而下之,下而不上之法,即以诊气血之升坠也。二曰察息,脉法所谓因息游布者是也,脉搏之鼓动,乃气动运血,如机械之气水相逐,发生动力者,同一原理,气动则血行,气绝则血止,气之冲动,为心藏收缩力之发源,故脉诊察息有迟数之分,然数者不必有余,迟者不必不足,故但据迟数,不足定虚实寒热之准。三曰辨象,脉法所谓效象形容者是也,血为有形之质,故脉搏之异象,如滑涩弦紧濡硬之辨,皆属血分之变化,其详不及备举。四曰审势,脉法所谓随时动作者是也。脉势有俯仰升坠出入之异,浮者在前为仰,寸高而尺低,其病在外,其象为仰。浮者在后,寸低而尺高也,其病在内,其象为俯,以寸为头在前,以尺为本为后,故有俯仰之名,低昂犹俯仰之称,而更有分部与审势之辨,升坠即脉势之进退,出入即去来之动作,气上盛则脉势升,气下降则脉势坠,气外进则出强,气内迫则入盛,乃于辨象之中,宜明单象复相之分,于分析复相之中,犹当辨其主客之异,或气病而累血,或血病以及气,更以诊断五法,穷脉象应指之变,一曰举按异相,轻举微按,而脉象应指不同者是也,如浮而紧浮而大之例。二曰浮沉异象,浮取沉按,而脉象应指不同者是也,如阳浮阴弱,阳浮阴弦之例。三曰分部异象,雨关尺浮中沈三六九菽之法是也,诊脉有相乘纵横逆顺之法,悉本于此。四曰间至异相,久诊而脉象时一变者是也,如时一弦时一紧之例。五曰更互异象,久诊而两象更互往来应指者是也,如其数改微之例。本论综四法以为诊断,权衡平脉辨证之理,论旨博大深奥,非约略所能尽,佛说谓信为能入,学者试深入而征验之。
西学于国医诊脉之学不能了解,故抨击特甚,以为国学寸口之诊,独为桡骨动脉之一,何能诊察全体,分别府藏,但证以西说,亦知任何府藏之病理,莫不影响于心藏之动脉,呈一种异常之变象,故西医诊断之学,亦郑重声明,以脉之搏动变化,关于血管壁局部之疾病甚少,大抵与心藏或全身病相关密切,由此以伦理学之判断,可以证明世界医学之实例,从理论事实两方面,皆不能否认脉搏之运动,不随病理变化,脉搏之变化,不与藏器相关,不独限于心藏之病理,尤非血管壁局部之关系,是知国医脉诊原理,实足以充分成立,但西学发明脉搏变象之定例耳。
国医学根据生机力发育之支配,及生机力纵横运动之原则,于是有上中下三焦之分,内中外形层之别,而脉诊亦有浮中沉寸关尺之法,以世间生机力之运动,各有左旋右旋上升下降之异,(如植物花叶其纹各有左右旋之异,人身之肢体毛发,亦有上下生长之异)故有藏府气行高下,及阴阳左升右降之诊,凡动力皆由两端合中点以成立,故脉诊出入升降,皆分三部,其理自符于理科之定例,须别为专论,乃能详演,诊法之独取寸口者,以全身动脉,惟此部最著于外,且动作与呼吸关系最为密切,故经以属之太阴肺脉也。
所谓制方学者,谓用法而不执方,平脉辨证,相体定治是也,故长沙之学,法由体异,方以证成,以秉赋因人而殊,气血各有偏胜,藏府之在身形,亦各有偏强偏弱,偏热偏寒之异,或府热而藏寒,或下湿而上燥,或表虚而里实,或经满而络虚,病邪变化之形,每呈错综之象,非一寒则全体皆寒,一热则经府并热,一实则内外皆实,一虚则上下同虚也,如同一外感之邪,同一内伤之候,或下渗而上清,或实表以攻里,皆当相体制方,法因人异,故长沙之学,用法而不执方,后贤不通论旨,每谓古方不足以治今病,不解方者法也,先圣举方,聊以示例,学者当究藏府病变,以求本论用法之妙,六气各有传变,则各立对治之方,气血各有虚实,则各垂补泻之法,本论制方,以药为本位,集药成方,各有法度,如举一桂枝汤,铢两稍异,便易汤名,一药进退,即殊主治,无一药之虚设,无一方之混同,譬如三人成众,无纪则乱,师行百万,有帅则肃,本论以药有专长,各具利弊,故制方之学,但取习用之药,确知其性情形功用者,参互配合,以尽物性变化之妙,虽未能一一著特效之异,而自有其根本治疗之法,师序所谓虽未能尽愈诸师,庶足以见病知源者,固长沙自为谦逊之辞,然得以此见病知源之法,则一切特效之药,悉可以随所驱使,则长沙平辨之旨,又适为泛海之指南,画龙之点睛者已。
平脉辨证制方,为医学研精之次第,而尤以权轻重之法,最为难臻精熟之境,盖病邪有参合轻重之异,用药有方法轻重之异,治疗有先后轻重之异,病邪有参合轻重之异者,如肝邪乘脾之例,当于平脉辨证,权衡邪气胜负之多少,或泻肝而脾病自愈,或补脾使肝邪自解,或平肝补脾之剂并用,而各有轻重者是也。用药有方法轻重之异者,如同一泻热之剂,或滋或清或泻,其法轻重不同,如用玄参麦冬者滋也,用黄连黄芩者清也,用大黄芒硝者泻也,假令用玄参麦冬大剂,则药虽重而法轻,用大黄芒硝轻剂,则剂虽轻而法重,方法一失轻重之宜,其弊必至于或养痈而遗患,或邪正以俱衰,其例不胜枚举。治疗有先后轻重之异者,或表里两邪,先后同中,或痼疾新病,同时并发,宜权汗下先后之殊,标本主客之治,或攻里而表证得解,或温中使外邪自化,或先治宿恙,或先理新邪,轻重一失法度之常,必致病体缠绵,邪正混乱,每外感迁延误治,而转为内伤者,皆比例也。
本论精微之旨,实验之例,即非仓卒所能演示万一,且鄙人秉质鲁钝,造诣未深,但以二十年经历之功,实有仰止高山之叹,所望海内同志,虚己精思,切磋针砭,得此精密之学理,自有重大之发明,俾张学大昌于天下,则国医成系统之学科,必足供世界之研究,民生利赖,依被无穷,发扬国光,可操左契,而其进行之方,宜急建设一中西疗养院,集中西医学专长之材,共负诊断治疗之责,每临病由中西医师,各立诊断,权诊断把握之成分,俾之分任治疗,使国学诊断之原理,得表现于临床之实验,岁时合中西临床之治验,公布海内,以待公评,如此一二年,则世界视线,自为转移,沟通中西,乃有资料,各弃所短而用所长,庶足以开世界新医之先河,登全民幸福之寿域,但以计划设施,非财不举,所望当代爱国仁民之君子,留神省览,大力提倡,俾我国医学中兴,成不朽之盛业,功德所被,宁有穷期,社会公益,孰大于是,敢为中华民国顿首以请,歧足以望之矣。
二十四年十月于新都旅次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