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717|回复: 1

中医的治病八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7/2 03:05: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治病八法,就是讨论在不同情况下,该运用何法!
    学习之前,我们先想两个问题:
    第一个:如果有苍蝇、老鼠跑到家里了,我们该怎么办?
    第二个:家里人吵架了,出现了内部矛盾,我们又该怎么办?
    这是两类问题,一个是外部问题,一个是内部问题。
    苍蝇、老鼠好比外邪,这类外邪需要驱赶出门,赶出门就得找到出路。汗、吐、下、消、和、清、温、补八法中的汗、吐、下就是病邪的出路,知道了病邪的性质,知道了它应该走的出路,治病就好比巷子里赶猪,直来直去,容易多了。
    对于无法赶出门的病邪,就只好采取八法中的消法,消之于无形;内伤之病证,就好比夫妻吵架,属于家庭内部矛盾,这些矛盾需要的是调和,不是攻,协调好脏腑之间的矛盾,体现在一个字上,就是“和”,如果能够调和脏腑、调和气血调和阴阳、调和寒热,达到阴平阳秘的境界最好,如果调和不了了,只能采取“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运用清、温、补三法了……
    八法其实讲了外感病与内伤病的总体治疗法则,它不是简简单单的八个字,而是八条道,深刻体会这八法的内涵,对于临床治病显得非常重要。
    对于上面的“治病八法”以及“守正出奇”,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四句:
    外邪找出路,内伤须调和;
    五脏有生克,道法最精深!
    为了深入理解八法的重要性,结合临床运用,分别阐述。
    第一法:汗法
    此法列为第一,其重要性非比寻常。
    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故又称解表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此为汗法应用原则及理论根据。
    汗法有退热、透疹消水肿祛风湿等作用。
    主要适用于外感表证及具有表证的痈肿、麻疹、水肿早期等。
    根据所受病邪不同,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
    因于风寒之邪所致用辛温发汗;因于风热之邪所致用辛凉发汗。
    发汗解表以汗出邪去为目的,中病即止,不可过汗。如发汗太过易损伤津液,甚则大汗不止,导致虚脱。
    凡心力衰竭吐泻失水、出血、津液亏损者均禁用汗法。
    如果体质虚弱而确需发汗者,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
    发汗并非只是服用节表的药物,汗法途径很多,使用蒸浴、针灸等疗法达到出汗目的,亦属汗法范畴。张从正《儒门事亲》中写道:“灸、蒸、薰、渫、洗、熨、烙、针刺、砭射、导引、按摩,凡解表者皆汗法也。”
  临床中,有服解表之汤剂发汗者;有不愿喝药建议采用熏蒸发汗者;有小儿服药艰难,用中药泡脚发汗者;有用艾条熏烤发汗者;也有服用姜汤发汗者……
    “法”为发汗,“方”却多端!
    第二法:吐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记载“其高者,因而越之”,指病所在上部(高),如咽喉胃脘等病症,可用升散或涌吐(越)的方法治疗。
    张从正在他的《儒门事亲》中就说:引涎、漉涎、嚏气、追泪,凡上行者,皆吐法也。
    《串雅》记载“顶、串、截”为走医三大法。所谓药上行者皆曰顶;下行者皆曰串;故顶药多吐,串药多泻;截者,使其病截然而止。顶、串之法很类似于吐、下之法,至于截法,凡是能迅速终止疾病发展进程,迅速取效的方法都可以称为截法。
    吐法是通过药物以及外界刺激,使人体产生呕吐,以去除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的一种治疗方法
    这句话的意思是,病邪侵入人体内部,如果所在的部位较高(胃脘以上),那我们就可以采用发越、涌吐的办法来进行治疗。
    这句话也大致指出了吐法的适应症,那就是当致病物质(如毒物、宿食等)或病理产物(如痰涎等)停留在人体胃脘以上部位而形成的各种病症,我们就可以使用吐法,使这些致病物质或病理产物从口腔排出体外,从而减少或消除这些有害物质对人体的进一步伤害,并恢复人体原有的内在平衡。
    任何一种治法的选择,实际上都是中医“因势利导”观念的具体体现。
    但由于吐法在使用过程中会给病人带来某些不适,不易为病人所接受,还有些病人对吐法存在恐惧心理,所以目前很少有医生在临床上使用这个吐法了。事实上,吐法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有着其他方法无法取代的效果。
    比如说饮食积滞在上脘,引起胸膈饱胀、胀闷不适、嗳腐吞酸、饮食不思等病症,时日较短者,如果用吐法使积滞在上脘的食物得以吐出,那患者立刻会感到明显舒适和轻松感,这种效果是消食药远远比不上的。
    再比如,误食了某种毒物,如果立刻使用吐法,将毒物吐出,则可以把毒物带来的危害降到最低限度,等等。
    本人曾治愈一例小儿咳喘的患者,因患儿不会吐痰,痰液均被吞入胃中,咳喘半月余,近几天不进食,切脉右关郁浮而滑,后采用压舌根促其呕吐,竟然吐出棉花絮样白痰一摊,患儿当儿即开始进食,咳嗽吐后减轻大半,随后调理脾胃而愈。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治疗痰饮方后,备有点天突、捏喉结法,来刺激咽喉部,起到涌吐,此上两法,不需用药,起效甚捷,唯医者需自身体验,感受其妙处,加深印象。如此则危急之时,仓促之间,可以随手取效,本人切身实验过,疗效确切,不可小视此法,附如下:
    1、治痰点天突穴法:
    点天突穴以治痰厥,善针灸者,大抵知之。而愚临证体验,尤曲尽点法之妙。穴在结喉(颈间高骨)下宛宛中。点时屈手大指(指甲长须剪之)以指甲贴喉,指端着穴,直向下用力(勿斜向裡),其气即通。指端,当一起一点,令痰活动,兼频频挠动其指端,令喉痒作嗽,其痰即出。
    2、捏结喉法:
    得之沧州友人张××,其令人喉痒作嗽之力尤速。欲习其法者,可先自捏其结喉,如何捏法即可作嗽,则得其法矣。然当气塞不通时。以手点其天突穴,其气即通。捏结喉,必痒嗽吐痰后,其气乃通。故二法宜相辅并用也。
    第三法:下法
    下法,顾名思义就是攻下。提到攻下,大家立即会想到大黄
    其实下法的目的是攻逐体内积滞,通泻大便,借此以逐邪外出的治疗方法,运用除了药物还有其他途径,比如推拿也可以起到攻下的作用。
    下法具有通导大便,排除肠胃积滞,荡涤实热,攻逐水饮、寒积等作用,用以治疗邪在肠胃,实热内结,大便不通或寒积、水结、停痰留饮等实邪证候。由于里实证病情有寒热的不同,患者体质有虚实的差异,因此在立法上又分为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等类型。因里实证的病情有轻重缓急之别,又有峻下与缓下的区别。
    本人运用下法治疗最多疾病是小儿停食的患者,经常下午和晚上发热,患者不思饮食,大便不畅,医院运用西药,可以短时间控制体温,药力过后,体温又升高,病之根源在于胃肠道的宿食,此类患儿经常碰到,通过下法,攻下体内宿食,患儿就能很快康复。举个例子:
    患儿男3岁,午后发热伴胃胀三天。患儿三天前,端午节吃粽子后,消化不良,出现午后发热,服健胃消食片无效,第二天下午发热,遂到三甲医院就诊,具体治疗方案不知,患儿用药后热退,至夜半又发热,体温38度,情急中服退烧药后缓解。第三日下午前来就诊,就诊时面颊潮红,精神较差,腹胀如鼓,大便3日未行,体温38.5度。诊断:小儿停食。治疗:攻下积食。处方:牵牛子粉5克伴白砂糖加少许开水调后嚼服。疗效:患儿服药后2小时,解大便一次,腹胀减轻,热退;3小时候解大便2两次,腹胀消失。当晚吃稀饭一碗。病愈。此法治疗小儿停食,真妙法也。
    附:牵牛子粉用法及用量:取牵牛子1公斤,小火炒焦后,研成细粉,1公斤只取600克左右初粉,剩余400克尾粉不用。用法:药粉与白砂糖(红糖也可以)拌匀后加少量开水调匀后嚼服(味道不错,不苦且香甜)(体质虚弱可以分两次吃,如果吃一半1小时后就腹泻,可以不服剩下的一半,如果服药后2小时还未腹泻,吃完剩下的一半)。
    有人可能担心牵牛子有毒,这个大可放心,牵牛子炒后泻下作用较强,毒性较小。三岁以下每次2-3克,三岁以上及成人每次4-5克,对于停食的病人,一般一次治好了。
    体质虚弱的患儿,分两次服用,两次间隔时间为4小时左右。
    本人每年使用不下于100人次,这几年至少也用过三五百人,未见一例中毒的,使用时把握好一个原则,即“中病即止”。患者服药后出现腹泻后,即不再继续服用此药。
    对于下法的运用,还有很多案例。
    曾治疗头晕患者,西医检查为血粘度高,中辩证为痰湿阻滞中焦,运用健脾、理气、化痰、泻下的药物,病人排除大量粘腻大便,头晕三剂而愈……

    《本草正义》:牵牛,善泄湿热,通利水道,亦走大便,故《别录》谓其苦寒,至李氏东垣,以其兼有辛莶气味,遂谓是辛热雄烈。按,此物甚滑,通泄是其专长,试细嚼之,惟其皮稍有辛味,古今主治,皆用之于湿热气滞,实肿胀满,二便不通,则东垣以为辛热,张石顽和之,亦谓辛温,皆属不确,当以《别录》之苦寒为正。
    莶气戟人喉舌,细味之亦在皮中,所谓有毒,盖即在此。古方中凡用末子,均称止用头末,正以其皮粘韧,不易细碎,只用头末,则弃其皮,而可无辛莶之毒,颇有意味可思。

    第四法:消法
    提到消法,很多人就会想到消食之法,其实消法内容非常丰富,我们临床经常用到消法,只是没有注意到罢了。
    但凡一切有形积滞,不能通过下法清除的,均可以采用消法,小到气、血、痰、湿之淤积,达到肿瘤包块之形成,在治疗时无不运用消法。但有一点必须明了,既然是谈“消”,必须有实性物质形成,有局部淤积之表现,如果纯虚无实之证,不可使用消法,否则徒伤正气,与身体无益。
    消法运用范围比较广泛,凡由气、血、痰、湿、食等壅滞而形成的积滞痞块,均可用消法。由于致病的原因和病情的不同,消散的方法可分为消食导滞、消痞化积、软坚散结、消肿溃坚……
    消法与下法均可消除有形之邪,但两者作用不同。下法是在燥屎、瘀血、停痰、留饮等有形实邪必须急于排除,且有可能排除的情况下使用。消法则是在慢性的积聚,尤其是气血积聚而成的徵瘕痞块,不可能且无条件排除的时候采用。
    消法也属于攻法,只不过力度比下法轻,消之过久,必然会损伤正气,所以消法运用的同时,适当辅以扶正的药物,这样消之有力,而无伤正之弊。
    临床上我们常用的四消丸,就是消法的代表,此方组成:大黄(酒炒)、猪芽皂(炒)、牵牛子(生)、牵牛子(炒)、香附(醋炙)槟榔五灵脂(醋炙)。功能为消水、消痰、消食、滞气,导滞通便。用于一切气食痰水停积的治疗。
    消法内容丰富,在这里,我想结合自己的经验,谈谈消法在疮科中的运用。
    临床上我们见到长疮的病人,治疗时首先得分阴阳,阴阳分得不对,效果就大打折扣,本人运用“消法”,总结出一方,对阴阳之疮均有效应,而且疗效异常,自定为“阴阳拔毒膏”,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患者,刘某,男,43岁。小腹出现皮下包块15天。患者15天前小腹出现一小红点,稍痒,用手捞后,第二天出现小红疙瘩,未予理睬,三天后长成20x30mm大小包块,包块色白,质硬,伴胀痛,到药房购买”独角膏”外用两天。包块没有变小,反而增大,长至35x40mm左右,遂到人民医院就诊,收入院治疗,采用点滴抗生素、灯烤、外贴医院自制膏药,治疗四天,包块有继续增加趋势,无奈中托人寻求良方。发病第十五天,经人介绍前来就诊。就诊时小腹包块如手掌大,蔓肿无头,位于肚脐下四寸,周边略红,质硬,压痛,中间皮色略暗,中央有米粒大小溃破。诊断:阴疽(阴寒阻滞、气血瘀滞)
    治法:温经散寒,拔毒消痈
    用药:阴阳拔毒膏外贴,每日一贴。连用三天。
    患者贴一贴后,第二天上午换药,肿块已缩小1公分左右,自中央溃破处流出黄色毒液;第二贴用后,包块缩小一半,继续流出黄色毒水;第三贴用后,中央溃破处开始流白色脓性分泌物,用拔罐器,拔出浓根如丁,消毒后,上SMZ粉,三天后换药,包块消失,溃破点愈合。
    阴阳拔毒膏配方及制法:
    配方:红藤400克三七100克川芎100克花椒100克穿山甲粉50克生草乌100克生川乌100克生马钱子100克辽细辛60克雄黄30克乳香60克没药60克天丁50克冰片20克蜈蚣30条藤黄50克广丹粉适量,麻油2000ml。
    制法:第一步:三七、川芎、花椒、生草乌、生川乌、辽细辛、乳香、没药、天丁、蜈蚣一起打成粗粉同生马钱子放在一起备用。
    第二步:冰片、雄黄、藤黄共研成极细分备用。第三步:将红藤加水1500ml煎两边,合并煎液后,小火浓缩成大约80ML左右,加入麻油,小火加热,直至不再冒气泡,开始冒白烟后加入第一步准备的粗药粉,改为小火炸,炸至药材焦枯为度。然后用钢丝筛网过滤,观察所得药油的量,按照500ml油配200克广丹粉的比例,加入广丹粉,边加热,边用木棍搅拌(要用大一点的锅),待药油与丹粉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剧烈浓烟,药汁转变得黑色粘稠时,及时离火,边搅拌,边冷却,待反应结束后加入第二步准备的药粉,不断搅拌至均匀,冷却成膏。第四步:将第三步所得膏用冷水泡一周,每天换水一次。一周后,阴阳拔毒膏即成。用时根据包块大小,用刀切取一小块,放在牛皮纸上用火烤化摊开,贴在患处。
    此膏阴疮三贴转阳,阳疮一贴出浓,出浓后再贴一贴,不可多用。此膏治疗多例险疮,效果均神奇异常,有缘人事珍惜之。

    这样来看待人体气血的循环,就会比较清晰。
    但人体脏腑能量是这样的绝对对称吗?我们可以想象一下,气血这样向一个方位运行,这正中线还能否垂直?
    我想因该不会,如果左右阴阳是对称的,那么脏腑的能量就应该不对称!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不足西北,故西北方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明也。地不满东南,故东南方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也。帝曰:何以然?岐伯曰:东方阳也,阳者其精并于上,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故使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西方阴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便也。故俱感于邪,其在上则右甚,在下则左甚,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之。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我们上面这个图中的脏腑分界线是不正确的,应该是倾斜的。我们可以画出这条倾斜线,这样就能比较准确的说明问题。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四个要点:
    第一:心脏的能量以阴为基础,但向阳转化。即:心脏以阴血为基础,以心火为表现形式。进一步说明,心血虽然属阴,但心是属火的,心就好像一个燃烧的火球,火球中央是油。火以油为基础,油以火为表现形式。
    第二:肾脏的根基为肾阳,但向阴转换。即:肾脏以肾阳为基础,以肾水为表现形式。进一步说明,肾阳虽然重要,但肾脏是属阴的,肾脏就好像一个被水包绕的水球,但水球中央是一团火。
    第三:脾属阴,主湿,但能量右倾斜,意味着虽然脾脏属阴,但升发的是人体的清气、阳气!脾喜燥!
    第四:胃属阳,主燥,但能量左倾斜,意味着虽然胃属阳,但胃气沉降的是浊阴,胃喜湿!
    或问:人体四肢、九窍无不对称,此脏腑能量的正中线却是偏斜的,与天地之理违背乎?
第19节
    答曰:观内经原文“天不足西北……地不满东南……”可以明了。如仍然不信,试看地球之旋转,从现代物理学看,地球是倾斜的。地球的自转轴并非垂直于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而是倾斜了23.5度。
    明白了天地运行的规律,看过了修改后的脏腑能量图,我们对人体的理解会更加深入些。任何事物无绝对的纯阴,也无绝对的纯阳,阴中含阳,阳中含阴,这是总体规律。
    人体脏腑也是如此!
    所以我们在治病用药时,也不可单纯使用阳性的药物,也不可单纯使用阴性的药物,只有阴阳搭配才能,才符合天地之道。

发表于 2011/7/11 16: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学习,并加以应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