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525|回复: 0

中国美容业为何被培养成“专业毁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2 00:45: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看到帅哥美女,我们的视线总会不自觉停留。谁不喜欢美的东西?谁不希望拥有完美的身材和相貌?可是,往往越渴望,我们越能发现自己的不完美。于是,健身房人满为患,“整形美容科”遍地开花……技术的进步让我们满怀希望,以为可以改变身体不满意的部分。

但是最近有媒体援引中国消费者协会的一项统计称,美容等领域连续多年是消费者投诉热点,在中国整容整形业兴起的近10年中,我国平均每年因美容整形毁容毁形的投诉近两万起,10年间已有20万张脸被毁掉。

《纽约时报》报道说,继美国和巴西后,中国成为全球第三整容大国。

几乎就在一夜之间,关于整容的广告已经悄然遍布大街小巷。电线杆、围墙、户外展示牌……不管是“挺好”的胸部和鼻梁,还是“瓜子”“尖锥”的脸型,一照镜子发现突兀地出现方形脸单眼皮蒜头鼻宽下巴机场胸泳圈腰大象腿,就如坐针毡,不挨刀整成范冰冰章子怡张柏芝第二决不罢休。

整容产业蓬勃发展的背后是成千上万求美之人的望眼欲穿,在这个物欲横流、“外貌协会”甚嚣尘上的时代,当不成“实力派”索性做个“偶像派”也不赖,何况肚里有货的话再在形象上“锦上添花”也是多一个成功的筹码。

但是,也许我们应该弄清楚,我们是对身体不满,还是对自己不满?某心理网站的心理调研结果显示,居然有六成以上的女性会为了变得更美而选择整容,绝对的大比分取胜。相应的,仅有三成多的女性觉得对自己满意或者不能接受整惨了的代价而选择放弃。

不管背后的直接原因是求职还是相亲,或者是与杀猪刀般的岁月相抗衡,总结起来无外乎“求美”二字。求美本来就无可厚非,大可不必对整容抱着批判态度,所谓整容是“审美观的扭曲”。

任何手术都是有风险的,整容当然也不例外。整容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承受皮肉之苦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心理压力,所以,做这件事情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自己的需要和情况。

但是在大量整形美容医院打出“无痛苦、零风险”广告的轰炸下,在身边一个又一个人造美女的刺激下,人们很容易产生“只要开个刀,要胖就填,要瘦就割”的简单整容常识,认为做个手术整成张柏芝的鼻子、赵薇的眼睛是随心所欲、轻而易举的事情,殊不知所有的事情都要有个度。健康的整容心理才是每一个爱美者的必修课。

除了心理上的警示,整容行业的乱象也是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超女”王贝在整形医院做整容手术时出现意外导致死亡的消息,让人们的目光重新投向这个迅速发展又缺乏规范的国内整形美容行业。

据中国消费者协会的统计,美容等领域连续多年是消费者投诉热点,中国整容整形业兴起的近10年中,平均每年因美容整形毁容毁形的投诉近两万起,10年间已有20万张脸被毁掉。医疗美容法规滞后、监管不力被认为是医疗美容行业乱象的两大主因。专家认为,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在职能上管办不分导致了监管难。

面对整容业乱象,设立严格的从业准入门槛,对相关技术细节进一步进行规范,加大监管和查处力度,这已成当务之急。把监管部门与从业机构绑在一起,让监管与被监督双方一损俱损,一荣俱荣,一时发生整容变毁容,让监管者面子也“疼”,或许才能增强约束力。

中国整容潮

这里是北京某三甲医院的整形美容中心。中午12点,这里依旧是熙熙攘攘。在留观室外面的长椅上,坐着几位中年妇女,额头、脸部或是腹部缠着绷带,或是贴着纱布,眼神中透露出些许警觉。

她们与医院的其他病人不同,严格地说她们并不是病人,因为她们中的大多数人身体都很健康。虽然不是病人,但却要经历着跟一般病人相同甚至更加痛苦的治疗过程,她们就是整形美容的顾客——中国整容大军中的一员。

根据国际美容整形外科学会对排名前25位的国家与地区的整形外科医生和手术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2010年中国的整形手术数量共达340多万例。其中外科手术类180万例,非外科手术160万例。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长中。《纽约时报》报道说,继美国和巴西后,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整容大国。值得注意的是,在亚洲一向以整容手术出名的韩国,此次却只排在了第七名,中国人成了亚洲最爱整容的人。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对不美的认识往往令人绝望,《童年·少年·青年》三部曲里,托尔斯泰写道:“我常常不知不觉陷入绝望,感到这个世界是不会给这样一个丑陋的人以幸福的:鼻子这么宽,嘴唇这么厚,眼睛小小的,还是灰颜色。还有什么比一个人的外貌更能影响他的前程的?没有什么比一个人的外表更能决定一个人是可爱还是可厌的了。”如果受点皮肉之苦,付出一定金钱,获益显然高于这区区代价。

整容,正在流行

历史往前追溯,在抗日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的整容外科曾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无论是烧伤整容、五官整容还是移植整容,中国的技术在当时可以说都是非常优秀的。

可是当进入和平年代,整容外科似乎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时期,整容外科被批判打压得非常严重,当时在思想上并不赞成人民追求外在的美感,男人和女人都穿一个颜色的衣服,女性只能剪齐耳短发。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整容业想发展起来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当时除了必要的畸形矫正外,整容技术在中国几乎绝迹。一直到了改革开放后,整容外科工作才被允许开展。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整形美容在国内开始起步。当时以美容基础、美容保养为主,后来慢慢发展为矫正,整形。相比战争年代面对意外毁容人们的“雪中送炭”,整容在现代社会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锦上添花”。

那时候整容还是一个新鲜名词,正在中国大地上悄悄地生根发芽。很多人对此既想跃跃欲试,又担心整容的后遗症,更担心的是外界的非议。

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激光整容美容中心主任徐红霞就深有感触:“那个时候大家要整容都是偷偷摸摸的,有了问题也不敢说,害怕别人瞧不起自己,最后造成的情况就是医生的能力得不到提高,整个整容业的发展也比较落后。”

到了90年代,整容已经被大众所了解,但还是处于边缘角落,虽然了解却并不理解。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的周孝麟主任在专著《神奇的整形美容术》里讲了个小故事:20世纪90年代初期,一位河北某县的妇女在整形医院做了隆鼻手术。在北京的社会环境中,她的美容要求显得非常正常。但等她回到县城,却受到全家人谴责,儿女也为此抬不起头来。巨大的社会压力又迫使她回到手术台,她深有感触地说:“现代化生活的春风,不知何时才能吹遍神州大地…….”

进入二十一世纪,整容的“春天”才来,首先是在娱乐圈刮起旋风。大多数演艺界人士都会去“修修边幅”,之前也都是三缄其口。后来随着传媒日益发达,公众会带着放大镜去看明星,明星整容的带头模范作用也显现出来了,整容成为消费热点。

整容热的原因无非“仓廪实而知礼节”的又一种,明星示范效应,以及韩风渐盛。放到个人身上,却是最玄虚的原因:对美的追求。

为了让自己更美丽,很多人不惜“遭罪”选择了来上“一刀”,所以周围“挨刀子”的人也就比比皆是,诸如光子嫩肤、面部除皱、电波拉皮、文唇、去眼袋、隆胸等让人眼花的“美容项目”被推崇,整容行业获得了井喷式发展。

据统计,2010年,中国整容美容市场实现产值达到3000亿元左右,行业从业人员超过2000万,行业年发展速度平均呈40%以上的增长态势。美丽经济已成为继买房、买车、旅游后的第四大消费热点。整容美容外科的从医人员,以及整容美容外科就医人数,建立整容美容外科的单位也是以几十倍速度在增长。截至2011年底,我国内地已有包括美容院、整容门诊、综合性整容科室、整容医院等不同性质的整容机构34000多家。

哪些人在整容?

徐红霞主任介绍说,这些年来整容的人群面正在迅速扩大,各行各业的都有。过去主要集中在演艺界,如戏曲学院、舞蹈学校、表演院校等,多由于职业本身需要而整容。“现在面拓宽了,一般只要经济条件允许都会有改善形象的考虑。”

从年龄上看,前来整容的人主要是集中在40-50岁年龄段的女性。“她们本身就面临着更年期的困扰,客观上有衰老的表现,性格上容易敏感多疑,再加上社会的压力,家庭危机等让她对自己的认可度减少了,多种因素综合导致这类人群对求美的欲望值比较高。”其中也不乏高收入的个体老板、全职太太,她们一般30来岁就前来整容。

除了年龄因素,就业因素也在催生着整容市场。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们除了将自己的简历做得更精致外,不少女大学生也开始在自己的外在形象上动起了脑筋,“面子工程”成为她们毕业前的一项必修课。为得到一份心仪的工作,无数中国女孩求助于医学整形,迎合当老板们的欢心。医院每年11月份会迎来一个高校学生整容小高潮,因为4、5月份是高校招聘季,有些女大学生会选择在此之前完成整容手术。而更极端的是,其中一些女孩甚至不惜进行全身再造,其中一项增高术,在中国目前属于合法手术,但风险极高,需要将双腿锯断,分开一段距离之后让骨头重生达到增长的效果。

而据一份大学生整形美容心理问题的调研结果显示,目前大学生已成为整形美容大军中的第二大群体。其中大约60%的大学生整形人群,是为了增强求职的竞争力。

男性整容也疯狂

有统计表明,整容逐渐成为男士追求时尚潮流的又一热点,近年来男性整容的比例增加了将近1倍。据了解,目前男性整容者的比例大概占到所有整容者的10%,来做整容手术的男性90%以上都是从事与人打交道的职业。

虽然几乎所有女性整容项目都有男性尝试,但下巴、鼻子和眼袋是男人整容的重点,来往于整容医院的男性几乎有一半都是做鼻子和下巴的整形。

男人整容热潮,也多来源于明星推动。但是近年来,颠覆传统的“男色”文化迅速在国内消费领域蔓延,整容已不再局限于娱乐圈。各种男性选美大赛异常火爆,商场里男性护肤美容品琳琅满目,大大小小的男性专业美容机构应运而生。不论是求职还是相亲,男人越来越注重自己的外表。

在外国,男性整容早已形成热潮。据媒体报道,美国在2002年就有13万男性进行过整容,比2001年增加了25%;在韩国,20%的男士曾经接受过整容手术;在泰国,接受整容的男士数量比10年前增加了1倍;在日本,人们认为整容就像买合适的衣服打扮自己一样正常,很多日本公司董事会的男主席几乎每年都去拉皮除皱;在拉美,接受整容手术的人群中男性占10%,其中30%是巴西人。

目前国内整容男士中最为常见的是,从事演艺娱乐事业或者相关行业的男性,他们很多有自己的经纪人陪着来做整容。2008年,一批明星模仿者整容,“人造谢霆锋”等掀起了一轮整容热潮。除了演员,比较多做整容的是年龄在40-50岁之间的男士,他们属于事业成功类型的人物,社交活跃,希望做一些改善衰老状态、使自己看起来更年轻。例如中年男性祛眼袋的特别多,因为到了一定年纪后眼袋特别明显,并且这项技术很成熟,恢复也很快,大家容易接受。

另外,近年来,即将就业的学生一族中也有不少男同学整容,尤其是面试一些要广泛接触客户的工作,这些新时代的学生有不少已经把整容看作是他们前途的铺路石。

男性整容和女性最大的不同在于目的性非常的强,就是为了把某个有缺陷的部位进行改造。男性在心理上更加注重和谐之美,不能接受有半点夸张。调查显示中国男性对待整容的态度要谨慎的多,也正是因为这份慎重,所以他们会强化整容的目的性。

东方人倾向于西方的立体美

世界上人种不一,人群各异,这导致东西方审美观的差异,由此形成不一样的审美标准,西方美更立体明确,东方美更含蓄内敛。虽然各自审美标准不一,但从国人经常做的隆鼻、割双眼皮来看,似乎更倾向于西方的立体美。

韩国梨花女子大学附属木洞医院整容外科主任金阳雨教授认为,所谓的技术标准,没有一个国际通用的,各国都有自己的标准,主要是因为各国人的脸形、尺寸、需求都是多样化的。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是相对缓慢的,因为他们的人种结构比较复杂,有美洲、欧洲、亚洲、南美洲、非洲和各种混血,所以标准制定也最为困难。

在谈到东西方审美差异时,金教授提到:“西方人鼻子比较高,轮廓更为明显,前额凹入也比较深,很多整容手术在西方是不必做的。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原因,目前很多东方人都很认同并向往西方人的颜面轮廓,认为西方人轮廓比较清晰明朗,于是很多审美观点都是模仿西方人的。同时,也有很多西方人对亚洲人的颜面轮廓表示认同,认为东方人面容柔和温婉,更加趋向于东西方面部轮廓优点的结合。”

在徐红霞主任看来,西方人的立体轮廓更加符合美学标准,因而他们更倾向于美白和吸脂,而东方人在面部做的相对就比较多。此外,因为东西方肤质的原因,二者手术后愈合的程度也有差距,白种人做完手术后很少留疤痕,黄种人的皮肤修复能力就稍差些,容易留疤和色沉。

由于西方一直以来有工业革命的传统,在各个领域都十分重视科技的研发,因而在整容技术上更偏重于仪器、注射等,这与东方(中国、韩国)偏重于手术不同。“使用仪器整容风险相对小一些,但是有些费用偏高。从效果来看,也没有假体的形态更加漂亮、标准、立竿见影,可能十次的效果也没有一次手术来得明显。”徐红霞主任表示,“各有各的优劣,就看自己怎么想了。”

(中国新闻周刊网记者 胡韵 实习生 张晓媛)

“整容”还是“整心”

看到帅哥美女,我们的视线总会不自觉停留。谁不喜欢美的东西?谁不希望拥有完美的身材和相貌?可是,往往越渴望,我们越能发现自己的不完美。于是,健身房人满为患,“整形美容科”遍地开花……技术的进步让我们可以改变身体不满意的部分,但是,也许我们应该弄清楚,我们是对身体不满,还是对自己不满?

某心理网站的心理调研结果显示,居然有六成以上的女性会为了变得更美而选择整容,绝对的大比分取胜。相应的,仅有三成多的女性觉得对自己满意或者不能接受整惨了的代价而选择放弃。

不管背后的直接原因是求职还是相亲,或者是与杀猪刀般的岁月相抗衡,总结起来无外乎“求美”二字。求美本来就无可厚非,大可不必对整容抱着批判态度,所谓整容是“审美观的扭曲”。

但是任何手术都是有风险的,整容当然也不例外。整容不仅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承受皮肉之苦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心理压力,所以,做这件事情之前一定要了解清楚自己的需要和情况。

整容前先学会自问

专家表示,如果,一个人足够自信的话,对待整容这件事情会更理智谨慎。任何整容手术之前都应该学会自问——

1.“我要整哪个部位,我为什么对它不满意?”深思这个问题,也许能得到让自己吃惊不小的答案。

2.“整容能帮我实现什么?如果无法实现呢?”明确自己这么做的动机并且做好准备,整容就不是多不合适的事情。

3.“整容对我的生活会有哪些影响?”影响一定有正面和负面的,分列清单,认真衡量。

4.“我真的做好准备接受一切后果了吗?”每个人从小就开始在内心形成对自己的图像,我们习惯那个看了很多年的样子,如果整容让它改变了,会让人心理上产生陌生感甚至排斥感,都是正常现象。那么,你做好接纳这种不自在感觉的心理准备,并且愿意为之努力适应和调整了吗?

但在大量整形美容医院打出“无痛苦、零风险”广告的轰炸下,又在身边一个又一个人造美女的刺激下,人们很容易产生“只要开个刀,要胖就填,要瘦就割”的简单认知,认为做个手术整成张柏芝的鼻子、赵薇的眼睛是随心所欲、轻而易举的事情,殊不知手术的效果如何还跟个人自身的条件相关。

当代的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今天对疾病的研究和探讨,再也不能忽略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了。实践表明,在美容的求美、治疗、康复过程中,求美者的心理状态起先决作用,而社会背景、文化修养和生活经历则决定人的心理状态。

北京某医院激光美容中心的病房里,躺着一位刚做完腹部整形的中年妇女郭女士。精心修饰的眉毛,懒散的卷发,让人明显感觉到这是一个对自己外貌相当在意,并且很想留住青春的女人。腹部整形是切除下腹部多余的皮肤和脂肪,属于整容里面的大手术。郭女士坦言,最大的感受就是手术时的痛苦和手术后的虚弱,但一想到要恢复到年轻时的身材还是相当期待,并且这次的花费总共十几万,希望价有所值。

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要求整形者中,有超过80%的人对整容抱有极大的期待,甚至认为整容能“改变人生”。而且这其中又有一半人的心理具有心理异常症状。

“整容的心理是一个大的问题,病人如果前期不是一个正常的心理的话,那么对于整容后期的满意度绝对会有影响的。”该中心徐红霞对这点深有体会。

心理疏导贯穿始终

为了保证整容手术的成功,医生在手术之前都会与顾客进行深入的交流。交流的主要内容包括降低期望值、调整情绪和交代术后可能会出现的问题。

手术前,医生会根据顾客自身的需求做一个设计方案,然后与顾客进行沟通,最后的决定权在顾客自己。徐红霞主任一再强调沟通的重要性,只有心理接受才会真正接受。

“医生之前会跟顾客沟通,但只是大概语言上的描述,没有办法直观地看到做完是什么样子。顾客总是抱有很高的期望值,很多人在手术后发现与自己之前的愿望有偏差,心理就承受不了。”在她看来,有很多人的要求是不合理的,固执己见,完全不顾医生的建议,这样的人手术后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对手术的满意度也降低了很多。

除了降低期望值外,医生还要照顾到受术者的焦虑心理。因为明显的容貌改变对一个人来说是人生的大事,在术前都会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恐惧,这些都需要医生对其进行指导,让其放松心情,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医生还要向顾客讲清楚术后有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包括并发症和手术有可能出现的意外。

徐红霞主任称术后的恢复期是最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时期,“很多人看到周围的人做完手术效果很好,但她看到的只是最美好的结果,并没有看到做完手术恢复过程中出现的肿胀,颜色的变化等。所以在恢复期心理就会特别难受。”美容手术与其他手术一样,会有不同程度的组织反应、局部水肿,它们对形态的影响是暂时的,绝非手术失败的表现。这时候也需要医生对顾客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

手术后完全恢复也并不是心理疏导的终点。对术后的新形象,整容者本身及周围环境都有一个重新接受、重新适应以及相互协调的过程。“以隆鼻来说,很多人几十年习惯了原来那样,脸显得立体成熟了。但在做之前,病人意识不到这些,在镜子里看的时候怎么看怎么别扭,这时候就开始纠结要还是不要。”

如此看来,整容医生不仅要具备医学、美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求美的终点在哪里?

关于整容手术的满意度,徐红霞主任从这些年的经验来看,“很多时候最后达到的效果都是跟个体条件有关,如果本身条件欠缺,只能是达到一定程度的改善,不能像病人自己想象的那么完美。很多人经济条件不是很好,好不容易攒钱做个美容手术,一旦达不到想要的效果,满意度就很低。”

现在有很多人都对整容手术都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尤其是把整容赋予太多的生活含义。

最近北京电视台就报道了武汉一名李小姐为了整容反反复复挨了17刀,并乐此不疲。她自从第一次整双眼皮以后就痴迷上了整容,垫鼻梁、丰胸下颌磨骨,只要是最新的整容技术,她都一一尝试。仅鼻梁一个部位,她就整了三次。这次,她又对刚刚整出来的瓜子脸不满意了。但让李小姐意外的是,这次医生拒绝了她的整容要求。原因在于人脸上的毛细血管非常丰富,每做一次手术,就意味着一定的风险,同一个部位反复手术可能导致疤痕增生、皮肤萎缩。不仅达不到美容的效果反而有可能适得其反。

在心理学上李小姐这种行为被称为“整容癖”,属于一种心理疾病。整容癖其实与购物癖等相似,都属于强迫症范畴,都存在强迫行为。面对这种心理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纠正,可能会造成更加偏执、焦虑,引发精神疾病等不良后果。

美是没有终点的,但并代表整容就能让自己越来越美。对此徐红霞主任的看法是,“作为一个人要学会接受容纳自己一些不能达到的东西。每个人不能说脸上一点瑕疵都没有,整体看上去比同龄人心态年轻,精神好,这就是美。”

心理专家表示,人的美是多层次的,它不单是眉毛、眼睛、鼻子、嘴巴等五官的绝对美丽,而是一种立体、协调的感受。因此,求美者在进行整容之前一定要以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中国的整容行业怎么了?

记者深入采访本地多名行内专家得知,整容者削脸削成“马脸”的、去眼袋后眼睛闭不拢的、改脸后面容苍老的例子时有发生;致死致残的极端个案也有耳闻。

“虽然下颌骨手术大出血几率非常低,整形行业致死比例也极小,但毕竟爱美人群庞大,基数大,出的事也多。”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整形科主任张金明坦言,光临他科室的“顾客”就有超过两成为“回炉”者。

业内人士透露:手术“整坏”了后,大部分整形机构都会选择大手笔“私了”用以掩盖失败。

记者 涂端玉 翁淑贤 通讯员 王海芳 胡琼珍 孙健 肖金 图/CFP

削脸削成“马脸”的、去眼袋后眼睛闭不拢、妙龄女改脸后变成老太太……这种悲惨的案例时有发生,提醒爱美者们,整容有风险,手术需谨慎。

眼袋割坏 眼睑外翻

广州某大型三甲医院的整形科教授讲了自己亲见的一名不幸患者:这名年过不惑的女士经朋友介绍到某医院进行去眼袋手术,结果医生下手太“重”,眼袋去多了,导致该女士下眼睑向外翻,眼睛难以完全闭拢。该女士非常痛苦:白天眼白外翻,“瞪着”眼睛看别人,导致熟人都问她怎么变“凶”了,夜里则难合眼安睡。

“在很多消费者看来,隆鼻、去眼袋、割双眼皮等都是所谓‘微整形’,技术成熟靠谱,没有什么风险。其实因为这个市场太庞大,失败的例子相对也多很多。”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整形科主任张金明教授说。

脸蛋削坏 惨变“马脸”

“削脸绝对是个‘技术活’,虽然致死的几率非常低,但削坏了的却比较多见。我们就曾接待过一名30来岁的新加坡女士,她慕名到北京某医院进行下颌骨改造,结果接骨过度,两侧脸颊不再有自然的弧线,成为笔直两道,完全就成了一张失败的‘马脸’。”武警广东总队医院整形美容科谭新东主任说,这个女士的下颌很难完全修复,专家只得在极其有限的基础上,尽可能改出稍小幅度的下颌来弥补。

术后感染 颌骨坏死

20岁出头的阿玲(化名)自小上颌有点外突,读书时有些同学悄悄讥讽她为“龅牙妹”。出来工作之后,她就一直梦想着把自己变得漂亮点。

两三年前,攒够了钱的阿玲走进了一家美容院,医生说她只需磨掉一点上颌骨,突出的前牙就可以收进去,“修”出一个漂亮轮廓。可是,阿玲手术后伤口感染,上颌骨最终坏死,美容院拿出二三十万元“私了”。术后,阿玲的嘴巴越来越瘪,像个七、八十岁的瘪嘴“阿婆”,最后只能到口腔医院去做上颌重建手术。

“她的上颌骨因感染和缺血融掉了一部分,虽然可用医学材料帮她重建恢复功能,但毕竟是假的,用起来怎么可能不受影响?”省口腔医院颌面外科副主任刘曙光主任医师解释称,这就像是个断了腿的人装上个义肢,只能省着点用。

术中出血 紧急转院

“有一天从某整形美容机构紧急送来一位患者,就是在手术台上磨下颌骨时,不慎导致大出血止不住的。一旦患者大量出血,这样的机构没有配套‘善后’设备和人员,往往措手不及,只得转来我们这里。”张金明说。

“到我们这来整容的患者,超过两成其实是在其他地方做坏了或不满意来‘回炉’改造的,当然有些只是个人主观感受,但有些确实是手术失败。”张金明说。

专家盘点四大乱象

租个民房 就敢开业

内科医生 也来操刀

虚假权威 忽悠客人

三流专家 冒充高手

针对王贝事件,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常委、珠江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柳大烈教授认为,事故的发生与近年来整个行业存在的“四大乱象”分不开。

近些年来,各种整形美容机构越开越多,光广州至少有上百家美容机构,全省更是难以统计。这些机构的成立并没有严格的条件限制,一些胆子大的人随便租个小民房,弄几张破旧的床,卫生条件都不过关就敢开业动手术。有的甚至把消费者拉到自己的家里“动刀”。事实上,在这种环境中,即使只做小型的“微整”手术,消费者也时时可能出现感染,确实令人担忧。

整形美容本来是个比较专业的领域,特别像下颌骨手术之类,真正能动好刀的专业医生其实并不多,各种机构中从业人员的水平一向参差不齐。为了挣钱,一些不负责的民营机构就让从别的专科“半路出家”、根本没有接受过正规执业训练的医生“上阵”。只有他们有从医资格,哪怕只是个内科医生,没有实际操作技能,披上个白大褂,就敢将他推上手术台操刀。

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甚至是街头传单,目前各种整形美容机构硬的、软的广告可谓无孔不入,天天都有。不少广告经卫生部门和工商部门审批后又被悄悄动了手脚,违规夸大的花样不断翻新,或以活细胞隆胸、无疤痕手术等违反医学规律、故弄玄虚的虚假广告词来误导消费者;或弄几个无从考证的所谓“博导”、“教授”穿白大褂的图像以示权威,总能把人“忽悠”来就行。

一些整形美容机构本身没有水平过硬的医生,只能到处拉人“走穴”,对外宣传称这些外来“专家”都是特聘的“一流高手”,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现在网络发达,对消费者来说,国内的专家还好打听些,但国外的专家是真是假就难辨别了。因此,近几年出现一些机构请国外三四流专家来扮“一流”,有些所谓的专家甚至连美容手术都没做过,却被利用来“站台”收高价,不但造成高收费,而且还出现违背医疗常规,按西方审美观和人种特点为东方人乱给建议,导致不满意个案和投诉增多。

意外并不少

鲜见被曝光

机构怕砸招牌

第一时间赔钱私了

说到王贝死因,谭新东主任猜测:“她要不就是死于术中大出血,要不就是麻醉意外所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整形医生哪怕发现出血,也不愿及时改为开放式手术找到出血点并止血,因为这样会破坏面容美观,但这种忌讳将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生命危险。”

“其实在全国范围内,每年抽脂死掉的、磨下颌骨大出血的、断骨增高瘫痪的……行内听说的有不少,但鲜有见诸报端的。这次王贝事件引起广泛关注还是因为她稍有名气。而这些意外之所以没被曝光,是因为绝大部分整形美容机构会在第一时间和死伤者家属谈判,选择私了。”广州某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科主任告诉记者,对于很多民营整形机构来说,在“高风险高盈利”状态下,最怕的就是被砸了招牌。

“这些机构每天都在开门迎客,与其在经济赔偿上过多纠缠,还不如多给钱速战速决,不耽误继续挣钱。”该主任介绍。记者了解得知,如果手术意外致残致死,赔偿金额可能达到几十万甚至上百万元。“还有一种常见的赔偿方式,就是整形机构愿意全额报销,让消费者自行选择规模更大的医院和技术更权威的专家进行‘改造’,甚至可以多次改造,直到患者满意为止。”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这样的结果容易导致消费者对于整形的整体风险意识非常淡漠,只看得到别人做出来的满意效果,却看不到自己可能要经受的手术和麻醉风险。”张金明教授说。

建议提高市场准入门槛

“王贝的事件一出来,吓得一些本来在正规的医疗机构里准备做手术的患者也不敢做了,这也不正常。”不止一位专家这样说。

“针对种种乱象,消费者确实难以辨别,但行业协会和卫生部门可以联手采取一些‘净化’措施。”中华医学会医学美学与美容分会常委、珠江医院整形美容外科主任柳大烈表示,其实,目前北京和上海推行正在推行由当地卫生部门牵头、美容行业组织专家负责成立质量监督控制小组,随时对辖区内的整形美容机构从准入条件、设备、广告、从业人员以及外来专家认定等多方面进行检查审批,以维护消费者的利益。“这种做法值得在各地推广。”

据柳大烈透露,卫生部将于12月中旬在广州举行相关的工作会议,修订《美容医疗机构、医疗美容科(室)基本标准(试行)》,加强对整个行业的规范和监管力度,届时可能会出现分级管理细则,进一步理清各种美容机构的准入门槛和执业范围。

记者:胡韵 张晓媛

来源:中国新闻周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