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802|回复: 0

“最严限抗令”加剧制药业洗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0 04: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号称“史上最严限抗令”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卫生部84号令)于8月1日起正式执行,抗菌药物限用将走向常态化。这对于竞争激烈、产品同质化严重的国内抗生素生产行业而言,无疑将“厮杀”得更为惨烈。其实,此前近一年,“限抗”已趋严格,抗生素市场提前萎缩。国内主要抗生素制药公司业绩都出现大幅下滑,而此一颓势在今年上半年仍在继续。

“史上最严”限抗“组合拳”

历经几轮征求意见,卫生部4月24日发布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84号令)正式开始实施。按照84号令,根据安全性、疗效、细菌耐药性、价格等因素,抗菌药物将划分为非限制使用级、限制使用级与特殊使用级,以控制临床抗菌药物过度使用。卫生部医院管理研究所药事管理部主任吴永佩表示,随着这一政策的实施,抗菌药物限用将走向常态化,未来在配套规章制度和操作规范上,将得到进一步完善。

不仅如此,84号令进一步强调,“医疗机构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具有相似或者相同药理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列入供应目录。”

所谓“史上最严”,还在于有“组合拳”配套推出。3月6日,卫生部发出《2012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医疗机构对抗菌药物品种、品规数量的购用受到严格控制,抗生素“限用令”的范围也首次从原来的普通公立医院扩大到各专科医院

根据《方案》,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50种,二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而头霉素类抗菌药物被要求不得超过2个品规,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超过8个品规。因特殊治疗需要,医疗机构需使用本机构抗菌药物供应目录以外抗菌药物的,可启动临时采购程序。

“其实‘限抗’不是这一年内的事,有将近八年了。2004年,卫生部就出台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简称‘指导原则’,对抗菌药物在我国运用的基本要求作了详细阐述,当时已确定了分级使用原则,但没作具体要求。这八年里,围绕‘限抗’,卫生部也出台了不少相应政策,这两年更是越收越紧。2008年、2009年,卫生部分别出台38号和48号通知,对特殊使用级药物作了限定,有十六七种。这一次的84号令,更是把非限制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药物,用各省市自行制定目录的办法进行明确规定。这样做我觉得是对的,当然落实更还有个过程。”曾参加过“指导原则”等文件讨论的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科抗生素研究所教授张永信告诉时代周报。

张永信告诉记者,“指导原则”的文件精神,在很多发达国家早已付诸实践。“比如美国,在临床医生使用抗菌药物手册里,常用的抗菌药物不过70多种,而上海此前一般三甲医院的抗生素都有100多个品种。我国用得非常广泛的喹诺酮类药物,美国公开推荐使用的不过七八种,我国就有18种。此外,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头孢哌酮,就是美国开发制造的,但由于其毒副作用,美国的药物手册并不推荐使用,而在我国则用得非常广泛。”

卫生部数据显示,我国平均100个患者1天消耗80.1人份的抗菌药物,是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全球平均值的一倍多。2010年,超级耐药细菌的出现,也让人们正视这样一个现实,中国已经是世界上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限抗”势在必行,绝难回避。

从医院开始约束用量

抗生素泛滥的背后,是近些年抗生素生产企业的迅速膨胀。“国际医药市场都在抢中国这个蛋糕,像阿斯利康等国际制药巨头都大力占领中国抗生素市场,国内民营制药企业也在崛起,前些年国内外企业在抗生素上面的推销力度都很大。”上海一家三甲医院医生黄强(化名)告诉时代周报。

“前十几年,我国批了很多新药,其中相当部分是抗菌药物。而且,与发达国家一般只有几十家药厂不同,中国有六七千家药厂,这就造成很多药厂生产抗菌药物,同一种药物几十家厂家低水平重复生产。现在加强医疗管理,肯定对药厂会带来挑战。”张永信称。

这一轮威严的“限抗令”,对抗生素行业而言确实寒意凛然,记者调查发现,除一些国际制药巨头外,国内抗生素生产、销售企业大多业绩明显下滑,有些甚至面临生死挑战。行业洗牌正在加剧。

84号令去年已在试行,效力渐显。中国医工院的药物综合数据库(PDB)22城市样本医院用药终端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除抗生素外,其他主要大类药品与整体用药同比增速均在20%以上。样本医院抗感染药用药总额约49亿元,依旧为用药金额最大的种类,但同比下降了4.4%。而近五年来,作为中国医疗市场上用药金额最高种类的抗生素,年平均增长率为24.5%。市场已在大幅萎缩。

从医院开始约束用量的“限额”游戏已开场,且鼓点日急。黄强告诉时代周报,据他观察,以前医院往往一种抗生素进几个品种,但现在,一种抗生素基本上只有一个品种。三甲医院的50个品种限额,也已开始实施。

不过,上海一家三甲医院药剂科工作人员表示,目前来看,该医院整体抗生素的进货量尚未看出明显下降,几个“大户”品种仍然坚挺。

也有能明显看出减量的。上海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药剂科主任邵家荣告诉时代周报,在该卫生服务中心,抗生素的用量已在下降。“限制之前,抗生素占中心用药量的20%左右,现在已降到15%-16%。品种数量与以前差不多,为12-15种,品规共25种左右。我们进的药都是基本药物目录里的,每个月基本上进一百五六十万元的药。今后,抗生素基本上就保持在总用药量的15%左右。”

药企业绩颇显难堪

“限额”游戏已影响不少上市药企的业绩,颇显难堪。哈药股份下属分公司哈药总厂的主要产品是抗生素原料药和制剂,占公司约1/3的收入,利润贡献约一半。哈药股份去年年报显示,公司2011年实现收入133.46亿元,但营业利润只有6.89亿元,同比下降46.64%,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为5.83亿元,同比下降48.42%。今年一季度,哈药股份公告显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更是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07.42%。

尽管面对如此惨淡业绩,哈药股份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时代周报:“我们还是比较乐观的。现在利润下降,是个市场整合过程,有些企业会出局,但我们会坚持下来。”

抗生素龙头山东鲁抗医药,去年营业利润下滑82.04%,今年一季度,业绩同比剧减,亏损3090.58万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比去年同期下滑171.07%。鲁抗医药近日公告表示,“受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等‘限抗’政策的影响,国内抗生素药物市场价跌量减,公司主要原料药7-ACA及相关产品价格大幅下滑;随着国家基本药物招标在各地陆续实施,部分抗生素产品价格倒挂中标的过度竞争给市场带来极大的负面效应。”

顶着“头孢中间体领先企业”光环在创业板上市的金城医药2011年业绩快报同样显示,营业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58.26%;净利润较上年同期下降46.48%。今年上半年度业绩,同比预计下降69%-76%。金城医药在业绩预告中分析了业绩下滑的主要原因:公司主导产品AE-活性酯受政策影响较为明显,上半年销量大幅下降。公司表示,受《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办法》等“限抗”政策的影响,报告期内产品市场竞争加剧,主要产品价格同比大幅下降,导致产品毛利率同比下降明显。

以解决细菌耐药问题为战略核心的仟源制药,同样走出了尴尬的下滑行情。2011年,仟源制药营业总收入同比下降2.75%,营业利润同比下滑14.66%,利润总额下滑26.97%。而在日前发布的半年度业绩预告中,仟源制药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预计比去年同期下降40.87%-49.31%。

“我们还算是好的,别的企业下滑70%的都有。”仟源制药证券事务代表薛媛媛对时代周报表示。

一些小型抗生素企业,在“限抗”风暴中更是无力招架。广东一家药业公司生产盐酸洛美沙星片等部分抗生素产品,销售人员李星告诉时代周报:“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抗生素的销量已经下滑30%,今年仍然在下滑。在有些地方已经中标了也卖不出去,价格倒是没出现倒挂,但卖不出去有什么用?”

“风暴”无疑也刮到了经销商。上海一家医药公司总经理樊芳告诉时代周报:“我们幸好转型较早,四五年前就提前看出了限制抗生素的趋势,抗生素的份额只占公司销售份额的20%左右,而且做的都是基本药物目录里面的成品,所以这次影响不大。对那些主要销售抗生素的医药公司来说,影响可不是一般的大,销量可能要下降一半。”

樊芳称,她准备继续下降销售抗生素的份额,使其只占公司总销售额的15%。

不过,产品是否“受限”或可暂时决定厂家命运。山东和兴药业作为药品经销商,抗生素占据了“半壁江山”。公司销售人员王清(化名)告诉时代周报,由于公司经销的都是一、二代抗生素,属于非限制使用类范畴,因此,销售未受明显影响。北京四环科保制药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也对时代周报透露,公司生产两款抗生素产品,且占据较大生产份额,但目前尚未发现销售下滑迹象。

产业链急需积极谋变

“限抗令”冲击波正在产业链上延伸,上游抗生素原料药企业震荡得最厉害。去年上半年以来,各地抗生素制剂企业因下游需求遭抑制以及分级管理目录不明确等原因,普遍采取观望姿态,尤其是一些中小规模企业提前进入设备检修,造成上游原料药量价齐跌。

到去年年底,原料药头孢中间体7-ACA的价格为525元/公斤,较2010年最高价格已经跌去几乎一半;另一中间体GCLE价格也接近历史低位,约74元/公斤。今年3月,青霉素类中间体6-APA为170元/公斤,已经低于历史低位。

原料价格的下跌,又反作用于原料药企业。今年一季度,抗生素原料药企业纷纷选择停产保价。福抗药业、联邦制药等药企的7-ACA生产线停产,石药、健康元焦作、山西威奇达等企业的生产线则大幅减产。

业内人士表示,因为7-ACA生产线没办法转产,停工即意味着放弃。去年至今,行业内已有不少资金蒸发,其中有些大厂投资十几亿的生产线,如今也已停工。

抗生素产业链上的企业,已到了不得不积极谋变之时。“在加强管理的过程中,肯定有的药厂会垮掉,品种会消失。产品是否站得住脚,是企业能否生存的关键。有的药物临床使用量大,质量好,价格比较合理,就能站得住脚。去年,大多数的国外制药巨头在国内的利润就没什么大的变化,抗生素也是一些巨头的重要产品。这就值得思考。”张永信对时代周报表示。

“行业洗牌很正常,从科学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药厂。‘限抗’的方向是对的,仍将延续,就看企业如何应对。”张永信称。

转型,许是相当部分抗生素药企的“华山一条路”。事实上,不少企业已在转型途中。比如,为摆脱单一依赖抗生素原料药,2011年7月金城医药推出减肥药奥沙西坦及活性三肽谷胱甘肽。而抗生素巨头联邦制药已斥重资投入新药研发,做深做透糖尿病领域是已确定的新一大方向;鲁抗医药也积极实施兽药大制剂战略。

“抗生素生产商和经销商的转型是势在必行的,临床上确实不需要那么多抗生素。随着病家观念的逐步转变,摆脱对抗生素的过度依赖,抗生素企业将面临严峻的深度调整期,大多企业也许只有转型,才能生存。”上海卫生局退休官员邬先生对时代周报表示。


记者:王珏磊

来源:时代周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