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养生之道
›
劝病良言
›
劝修念佛法门--圆瑛法师著 (强烈推荐学佛者) ...
返回列表
查看:
1184
|
回复:
0
劝修念佛法门--圆瑛法师著 (强烈推荐学佛者)
[复制链接]
玄又及
玄又及
当前离线
积分
30
发表于 2012/9/22 18:11:3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劝修
念佛
法门
圆瑛法师著
清凉书屋标点
序
念佛发起因缘第一
念佛即是修行第二
念佛最为稳当第三
念佛有胜方便第四
念佛能消业障第五
念佛莫求
福报
第六
念佛能断烦恼第七
念佛速了生死第八
念佛具足三学第九
念佛普摄群机第十
念佛可度众生第十一
念佛得成佛道第十二
集白云法师撰《望江南
净土
词》十二首
念佛十大利益
序
净土法门,普被三根,实如来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妙道。弥陀誓愿,九界齐资,乃众生速出苦海,顿预莲池,心作心是之良谟。此之一法,为一代时教中,仗佛力之特别法门。不可与一切大小权实,仗自力之诸法门同论者。世多不察,稍聪明者,多矜己之智力,不肯修持。且藐视修持之人,鄙之为愚夫愚妇,若将浼焉。是让此即生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之大利益于愚夫愚妇,而自己不愿得之,可不哀哉!不知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为一切法门之发源归宿法门。是故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也。果已三惑净尽,四德圆证,不修亦可。若尚未至此地位,且请随华藏海众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菩萨之班,一致进行,以十大愿王之不思议功德,回向往生
西方极乐
世界,以期速圆佛果。能如是者,可谓大智慧、大丈夫,世出世间之能事毕矣。尚须随类现身,弘扬此法,作证佛果后之观音、普贤,以期众生咸成佛道而后已。
光宿业深重,虽则五十余年虚预僧伦,一切诸法,皆无所知。虽常念佛,以业重故,其心与佛,未能相应。然信佛无虚愿,当不弃我。故其志愿,任谁莫转。近圆瑛法师,讲演群经之暇,著《劝修念
佛法
门》之论,将欲流通,函命作序。光老矣,目力精神均不给,久已谢绝笔墨差事。今幸念佛一法,得人提倡,遂撮举大意,以塞其责云。
古吴灵岩山释印光撰(年七十八)
念佛发起因缘第一
莲池大师云:
‘
越三祇于一念,齐诸圣于片言。至哉妙用,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佛说阿弥陀经》欤!
’
此经为持名念佛法门,发起之因缘也。我佛
释迦牟尼
,观见众生,本来是佛,个个具有佛之知见。奈为无明所覆,妄想所蔽,不自觉知。虽然不觉,而本具佛性,依然存在。如宝藏埋于宅中,明珠系乎衣里,不曾丧失。故我佛开示念佛法门,欲令众生,发心念佛,而悟入本具佛之知见也。
诸佛世尊,无非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法华经》佛告舍利弗云:
‘
舍利弗,云何名为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诸佛世尊,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
佛之知见,即诸佛之四智
菩提
,亦即众生之三德秘藏。诸佛悟之,而成等正觉。众生迷之,则枉受轮回。当知迷悟虽殊,生佛本来平等。《
金刚经
》云:
‘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
即指众生本具之佛知佛见,与诸如来,无二无别也。
‘
知见
’
二字,约根性说。根性,即是佛性。此性常在六根门头,放光动地。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曰嗅,在舌曰尝,在身曰觉,在意曰知。今但举意根与眼根,故曰
‘
知见
’
,实则六性唯是一性。如《楞严经》云:
‘
原依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
佛知真知,无所不知。佛见真见,无所不见。今在众生分上,被妄想执著所误,则成为妄知妄见。诚如古德所云:
‘
一片白云横谷口,几多归鸟尽迷巢。
’
当知妄无自性,全体即真。是以佛为众生,开之示之。欲令众生,悟之入之。如指宅中宝藏,乃是本有家珍。衣里明珠,当下不求自得。
我释迦世尊,开示众生念佛法门,即是欲令众生,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称念弥陀名号。念到境寂心空,佛性自当显现,即能悟入佛之知见,遂得亲见自性弥陀,而完此一段出世大因缘也。
念佛法门,又称净土法门,又名莲宗,又曰
净宗
。乃是释迦如来,至极悲心,观机施教。观察众生之机,唯此持名念佛一法,最易得度。故无问自说,说出一卷《佛说阿弥陀经》。不假他人发起,即自告舍利弗:
‘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
自唱极乐依报、弥陀正报二种名字,此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三根普被,六趣咸超,其利益有不可思议者焉。
《弥陀经》中,佛自解释
‘
极乐
’
名字云:
‘
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
于是广陈西方依正二报,种种庄严,发起众生之
信仰
。次则普劝众生,志求往生,人人应当发愿。经云:
‘
舍利弗,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所以者何?得与如是诸上
善人
,俱会一处。
’
后则极劝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而立念佛之净行。经云:
‘
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
阿弥陀佛
,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
如上所引,《弥陀经》之正宗,乃佛所说劝信、劝愿、劝行之文。我佛以信、愿、行三者,以为往生净土三种资粮。果能具足三资,必定诞登九品。要知往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乃在行持之深浅。信、愿、行三者,如鼎三足,阙一不可。我常劝人修持净土法门,于此三资之上,各加一字,谓信必定要深信,愿必定要切愿,行必定要实行。果能如是,则往生净土,可操左券而得矣。
一、深信者,略分四种:
(一)信释迦如来,三觉圆满,四智洞明,观机施教,说此念佛法门。决定是对机之教,不会说错的。
(二)信西方
极乐世界
,由弥陀如来,因地悲心,所发宏愿,愿后勤修万行,功德庄严之所成就。决定有此极乐净土,不是想像的。
(三)信六方诸佛,各出广长舌相,赞叹净土法门,是不可思议功德。历代贤圣,宏扬净土法门,为修行径中捷径。至若千经万论,处处指陈。古圣先贤,人人提倡。决定是真实之语,不是骗人的。
(四)信娑婆浊恶,为众生恶业之所招感。极乐清净,为众生净业之所成就。念佛可以清净身口意三业。净业既成,净土往生。决定是
因果
相孚,不是虚诳的。
果然具此四种信心,纵使有人说,更有法门,超过念佛,劝我信仰。我终不为所转,仍是相信念佛法门,最为第一。如是乃名深信。
二、切愿者,略分四种:
(一)愿不负己灵。己灵,即自己本具灵觉之性。此性为天然之佛性,一切众生,人人皆具。奈为烦恼所误,结业所缠,轮回生死苦海之中。今生何幸,得生人道,得闻弥陀名号、本愿功德,深生信仰。自应发愿,尽此报身,受持念佛法门,求脱生死,求生净土,求成佛道,不致辜负己灵也。
(二)愿离苦得乐。我等随业受报,生在娑婆五浊恶世,备婴众苦。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说不能尽。今以娑婆、极乐两土对比,忻厌自生:
娑婆有三苦:一、苦苦。五趣众生,既受生死之身,已经是苦,更加众苦逼迫,故曰苦苦。二、坏苦。六欲天至三禅天,虽然受乐,乐不久长,终有败坏,故曰坏苦。三、行苦。四禅天以上,虽然苦乐双亡,难免行阴迁流,未离生死。天报尽时,还要下堕,故曰行苦。
而极乐众生,但受身心安泰之乐,而无苦苦。但受依正庄严之乐,而无坏苦。但受三昧寂定之乐,而无行苦。
又娑婆有八苦: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爱别离苦,六冤憎会苦,七求不得苦,八五阴炽盛苦。
而极乐众生,有莲华化生之乐,而无胎狱生苦。有相好光明之乐,而无衰变老苦。有自在安宁之乐,而无痛痒病苦。有寿命无量之乐,而无四大分离,数数死苦。有海会相聚之乐,而无爱别离苦。有上善俱会之乐,而无冤憎会苦。有所欲如意之乐,而无求不得苦。有五蕴皆空之乐,而无五阴炽盛苦。
两土秽净、苦乐悬殊,故切愿往生,离苦得乐也。
(三)愿速登不退。此土修行,难进而易退。都为环境恶劣,障道缘多,助道缘少。或始勤而终怠,或改途而易辙。或功行未成,世缘已尽,舍生易报,顿忘前修,不能继续。来生作业,必当退堕。此土修行之难,如十信位菩萨,虽发大心,旋进旋退,如空中毛,随风而转;修行信心,须经一万劫,信心满足,善根成熟,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而念佛法门,但得往生,便可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弥陀经》云:
‘
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译云
‘
不退地
’
)。
’
故决定求生净土,愿登不退也。
(四)愿亲见弥陀。因诸佛出世,难得值遇。譬如优昙华,时时乃一现耳。古人云:
‘
佛在世时我沉沦,我得人身佛灭度。翻悔此身多业障,不见如来金色身。
’
汝我生当末世,释迦已过,弥勒未生,欲见佛身,亲闻佛法,甚为难事。譬如孤儿,无怙无恃,殊可怜悯。既失乳养,又乏提携,危殆孰甚!今极乐世界,弥陀慈尊,现在说法。怜念众生,如母忆子。故决定念佛,求生净土,愿见弥陀。纵然劫石可磨,而我此愿不易。即使临命终时,或帝释天主接我上生忉利天,或大梵天王接我上生初禅天,我亦决定不去,何况余趣。又不仅愿生西方,还要愿生上品上生,誓取金台,早得见佛,速证无生法忍。
如怀玉大师,精修净业,一日见弥陀现身,天乐鸣空,手执银台来迎。玉心念,我一生精进,志在金台,今只银台,则不肯往。佛亦不强,遂转身西去。玉由是益加精进,自知必得往生。二十一日后,再见
佛菩萨
,遍满虚空,弥陀手执金台重来接引。玉曰:
‘
吾愿足矣!
’
遂合掌念佛西逝。是时空中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太守颂曰:
‘
我师一念登初地,佛国笙歌两度来。唯有门前古槐树,枝低只为挂金台。
’
正如二祖光明善导大师所云
‘
如汝所念,遂汝所愿
’
是也。
愿之为力也,大不可思议。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全由弥陀愿力所成。倘念佛有信无愿,则信为虚信,故次当发愿。《普贤行愿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又普贤菩萨《发愿偈》云:
‘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
凡修持净土者,其愿不可不切也。
三、实行者。行即执持名号,专修净土之行。其行贵在真实,若虽有信愿,而无实行,则极乐净土仍不得生。如世间果种,虽信此种种之必能结果,亦愿得果,倘不种植,不灌溉培养,其果终不可得。念佛,信、愿、行三者,阙一不可,亦复如是。然念佛之行有二:
(一)事行。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心佛相应。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兹在兹,无有间断。行住坐卧,不离一句
佛号
,不起一切妄想。心似寒潭止水,佛如秋月映现,湛然不动。是为事行念佛,三昧功成。
(二)理行。即明中道之理,而修念佛之行。闻说念佛法门,谛信不疑,愿生极乐,专修净业。不住有念,不落无念,一心体究。能念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能所不立,心佛一如。心即是佛,佛即是心。无有二相,亦不可以有无求。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体本空寂;所念之佛,相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有无相泯,而归
实相
。古德偈云:
‘
忽然起念念弥陀,平地无风自作波。念念消归无念处,岂知无念亦为多。
’
此皆不专修事相,而纯修理观。观力成就,了知心佛虽有二名,心佛本来一体,亲见自性弥陀,一心湛寂。是为理行念佛,三昧功成。
信、愿、行三者,为往生净土资粮。资粮既备,往生何难?既生净土,便超
三界
,便离生死。故释迦如来,无问自说,以为念佛发起之因缘也。
念佛即是修行第二
大凡人之修行与不修行,就在身、口、意三业分别。若身行恶事,口说恶言,意起恶念,即是不修行。而念佛法门,能令众生三业清净,即是修行之法。
今试验之:有一众生,闻此念佛法门,深信不疑,愿生净土,实行念佛。一心专念弥陀名号,字字从心生起,字字从口念出,字字从耳听入,念得分分明明。一句如是,句句如是。口念心念,心口如一。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心中唯有佛,佛外更无心。以此念佛一念,而除一切妄念。妄念既止,则意业清净,此即是意业修行。口念佛号,不说闲言。古人云:
‘
少说一句话,多念几声佛。
’
声声不离佛号,则口业清净,此即是口业修行。众生身业,都为意业所驱使。意业不起念,身业无所行。念佛之人,一心念佛,六根都摄,则身业清净,此即是身业修行。如何说念佛不是修行之法?如上所举念佛能令三业清净,可为修行之明证矣。
或谓:
‘
一生念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乃是欺骗愚夫愚妇之言。如果要离苦恼世界,得到安乐处所,必定要有很难得、很奇妙之法修之才是。今但念佛名,何得谓为真实修行?
’
此等说话,实在最足误人。奉劝大家,当加审察,不可听信。要知念佛法门,非是他人所说,乃是释迦如来至极悲心,观机施教,无问自说。佛为万德至尊,言无虚妄,岂有欺骗众生耶?
佛观众生,妄念纷纷,无由止息。故教人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是为以念止念之法。犹如医师,以毒攻毒。又众生之心如水,本来清净,而起种种妄念。如以尘土灰沙,投于水中,清水竟然变成浊水。今欲澄浊就清,必假清水珠之功,方能有效。一句佛号如清水珠,众生乱心如浊水。云栖大师云:
‘
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纳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
’
念佛正是教人成佛之法,岂是骗人乎?
众生每日二六时中,意识念念攀缘六尘境界,随尘取著,妄生贪求,造种种业。依业受报,轮转生死,长劫不休。意识有二部分:一分名独头意识,内缘独影境,此境即是前五尘,色、声、香、味、触之落卸影子,落在意地之中,为他所缘。一分名同时意识,同前眼、耳、鼻、舌、身五识,俱时而起,缘外五尘境界。如眼根见色尘时,眼识即起,意识与他同时而起,同缘色尘,吸取色尘境界,交与独头意识,计度分别,喻如摄影镜相似。眼根如是,乃至身根对触尘,身识起时,意识与他同时而起,同缘触尘,亦复如是。
意识念念分别六尘境界,起惑做业,即是生死根源。我
佛教
人修持念佛法门,念念专注弥陀圣号,自然不念六尘境界,不生分别之心,此即是拔本塞源唯一妙法。如眼见色时,但念阿弥陀佛,不念色尘好丑。诸根对境,悉皆如是。即大势至菩萨所说:
‘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入三摩提,斯为第一。
’
如何不是修行之法?
或以持念佛名无功。殊不知佛名具足万德,持之可以摄心。修行之法,无过于斯。莲池大师云:
‘
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
’
岂可谓之无功哉!
昔日周利槃特迦发心出家,
学习
一偈。于一百日,得前遗后,得后遗前,不能成诵。偈曰:
‘
守口摄意身莫犯,莫恼一切诸有情。无益之苦当远离,如是行者得度世。
’
此偈是佛敕令弟子每日早、中、晚三时,三摩头,三诵偈,不忘我已出家,定要依偈修行。槃特久学不会,其兄周利,乃令还俗。槃特记力虽阙,道心颇坚,不肯还俗。佛愍其愚,教修数息观。乃数鼻中出入气息,从一数至十,至十为止,从一再数。数入不数出,数出不数入,不能出入双数。槃特依教,安居修习,微细穷尽息相,生住异灭,四相迁流,诸行刹那,其心豁然,得大无碍,尽诸有漏,得
阿罗汉
果。鼻息当然不及佛名,数息尚能证果,何况念佛能使三业清净,能脱六道轮回,岂可谓不是修行耶?
念佛最为稳当第三
释迦如来,说法四十九年,因机施教,广立行门,综计有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譬如千径九逵,皆达王城。《楞严》所谓
‘
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
’
也。然于诸门之中,求其最易修、最稳当者,莫若念佛一法。但念
‘
南无阿弥陀佛
’
六字洪名,无论何人,一教便会。只要口念心念,念念相续,便可得成念佛三昧,其易修可知矣。若但易修而无功效,固亦不足贵,而此念佛法门,但能发起深信之心,切愿求生,实行念去,即不参究,不观想,亦得往生。若依其他法门修习,但凭自己之力。倘自力不足,或错入歧路,或中途成魔,或功行未成,世缘已毕,来生不能继续修持,则前功尽废,此皆危殆之事。
唯有念佛法门,而有自、他二力可恃。自力,即自己一心念佛之心力。他力,即阿弥陀佛因地所发四十八愿之愿力。自力之外,更加他力,但肯老实念佛,无不往生净土。只要抱定一句佛号,一生持念到底,常为诸佛之所护念,常为
佛光
之所照触,一心求生净土,自不至错入歧路,亦不会中途成魔,以及隔生遗忘之危殆。
念佛众生,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因中发愿,现身接引。此即会二力于一时,收成功于一念,决定亲见佛身,往生极乐。于弹指顷,业卸娑婆,神游净土,横超三界苦海,托质九品莲台,位居不退地,果证无生忍。故古德云:
‘
修行以念佛为稳当。
’
诚哉是言也!
现在世人,群推禅宗为最上乘,乃是顿教法门,可以顿出生死,顿超佛地。斯言亦复不谬,然须有上根利智之机,方可一生事办。倘属下根,自是完全绝分。即使中根,亦未必一生能了。隔世多昧前修,到底总不稳当。
如宋朝青草堂,为禅门宗匠,一生精进。晚年见宰相告老还乡,十分荣耀,忽动一念羡慕之心,身后竟生曾氏为子,年少登科,官至宰相。以前生之禅业,换一世之功名,岂不惜乎?宰相身后,升沉莫卜。罗状元云:
‘
一家饱暖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冤。
’
而念佛之人,但得信、愿、行三资粮具足,临终自然蒙佛接引,往生极乐净土,永卸轮回,而得
解脱
。极乐国中,莲华化生,是为最后之生,寿命无量。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任运进修。自可一生成佛,直趣无上菩提。修行法门之稳当,孰有过于此者乎!
念佛有胜方便第四
我佛所说,无量行门,皆是随机方便,利益一切众生。而求其于方便之中,殊胜方便者,则莫如持名念佛一法也。今略举其殊胜之点如下:
念佛第一殊胜方便,即是可以普摄群机。若智若愚皆有分,是僧是俗总堪修。人不分男女贵贱,处不论寺庙俗家,时不拘闲忙动静,但肯一心念佛,无论何人,皆得往生,疾超生死,永息轮回。其殊胜为何如也!
或谓念佛乃愚夫愚妇所修,而智识阶级何必修此法门?试问今之智人,能超过文殊、普贤二大士否?彼皆发愿,求生净土。《普贤偈》云:
‘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
《文殊偈》全同:
‘
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
’
又能超过永明、莲池二大师否?彼二师智海弘深,才华焕发,为古今所共仰,皆是专心念佛,力宏净土法门,著述丰富,并行于世。我何人斯,而说何必念佛?即如谚云:
‘
聪明多被聪明误。
’
即此辈也。
或谓念佛是
出家人
之事,在家人不必念佛。此言不但辜负佛怀,而且贻误众生。诸佛说法,无非普度众生。说此念佛法门,三根普利,九有咸超,正是普度众生之法,岂有只度出家人,不度在家人之理?既是普度,何分僧俗?故无论男女老壮,皆应发心念佛,方能得度。试观《净土往生集》,有多少在家人,一生念佛,临终现瑞,往生西方极乐国土。
或谓念佛要到寺庙里去念,要在佛堂里面念;俗家别处,则不可念。此种之人,亦是不懂念佛道理。当知念佛,则行住坐卧,二六时中,除
大小便
外,无一时一处不可念佛。正要念念相续,方能把念佛工夫念得纯熟,打成一片。最好在睡梦中,都要记得念佛。果能如是,则临命终时,方有把握,不至颠倒。古诗云:
‘
行时正好念弥陀,一步还随一佛过。足下时时游净土,心头念念离娑婆。傍华随柳须回顾,临山登水莫放他。等得阿侬生极乐,十方来去任如何。
’‘
住时念佛好观身,四大之中哪一真?我与弥陀非两个,影兼明月恰三人。空房渐朽应难住,净土虽遥尚易生。何日如蝉新脱壳,莲华胎里产金身。
’‘
坐时观佛足跏趺,身在莲台华正敷。毫相分明随念见,金容映现与心符。事如梦幻元空寂,理到圆融非有无。何日池头捧双足,亲蒙顶上灌醍醐。
’‘
卧时念佛莫开声,鼻息之中好系名。一枕清风秋万里,半床明月夜三更。无如尘累心难断,唯有莲华梦易成。睡眼朦胧诸佛现,觉来追记尚分明。
’
如睡梦中不能念佛,都是工夫未纯。醒时当向佛前,叩头流血,生大惭愧,更加精进。念到二、三十年,自然于大昏睡中,念佛亦不间断矣。须知人生如醒,人死如梦。梦中常常能够念佛,死时自能念佛往生。又念佛工夫,须要自己勘验。果能于欢喜、烦恼、顺逆境中,依旧念念不断,不为爱憎之境所动,则生死关头,自得一心不乱矣。
或谓念佛是
老年人
之事,年轻者不必念佛。此亦是误人之言。当知人命无常,寿夭不定。发心念佛,愈早愈好。果然
长寿
,则念佛多年,功行深而品位必高。古人云:
‘
莫待老年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
请味斯言,自当猛省。如能及早念佛,即使定业难逃,短命而死,则净业已修,净缘已结,虽功行尚浅,而信愿深切,亦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余有劝修诗句云:
‘
奉劝诸贤及早修,光阴似箭去难留。寒来暑往催人老,不觉青年白了头。
’
有说念佛是闲人的事,有公务工作之人,不能念佛。岂不闻白乐天居士云:
‘
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
’
昔日葛济之之妻,家贫织布度日。有僧教以念佛法门,终日持念不辍。在布机上,掷一梭念一声佛号,习以为常,虽终日织布,不知辛苦。其夫素习道家铅汞之术,劝妻舍念佛而炼丹药。其妻不从,仍织布念佛如故。一日正在织布念佛之时,弥陀现身于虚空中,光明照耀。氏在机杼见之,急起下拜。即邀济之瞻礼,济之亦见佛半身,遂生信仰。念佛见佛,果有其事,则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当亦不谬。乃焚仙经,同修净土。后夫妇临终,俱得瑞相,同生极乐。此念佛不碍作事之明证也,何必一定闲人方可念佛?
念佛第二殊胜方便,即是可以带业往生。一切众生,依惑造业,随业受报,此乃必然之事。《
地藏经
》云:
‘
业力
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是故众生,莫轻小恶,以为无罪。死后有报,纤毫受之。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遇,无肯代受。
’
若业不空,生死必定不了。如安世高法师,累世修持。有一世为安息国太子,舍离五欲,出家修道,得宿命通。知前世欠人命债,其债主在中国。于是航海而来,到达洛阳。行至旷野无人之境,忽觌面来一少年,身佩钢刀,远见法师,则怒气冲冲,近前未发一言,乃拔刀杀之。法师死后,灵魂即至安息国投胎,又为太子。迨至年长,又发心出家,依然有宿命通。知前世至洛阳,酬还命债,今尚有命债未清,债主亦在洛阳。于是重来,至前生杀彼之人家中借宿,其人即允。何以前则杀彼身命,今乃允其借宿?因命债已还故也。乃款待晚餐,僧问曰:
‘
汝认识我否?
’
答曰:
‘
不识。
’
又告曰:
‘
我即为汝于某年某月某日,在某旷野中所杀之僧是也。
’
其人乃大惊,以为此事,无有第三者能知,此僧必是鬼来索命也,遂欲逃遁。僧对曰:
‘
勿惧,我非鬼也。
’
即告以被杀之后,其魂复至安息投胎,此次重来洛阳,仍欲偿还命债。
‘
我明日当被人打死,以偿夙生命债。故特来相求,请汝明日为我作证,传我遗嘱,说是我应还他命债,请官厅不必治误杀者之罪。
’
托毕各自安睡。次日同至街坊,僧前行,其人随后。见僧之前,有一乡人挑柴。前头之柴,忽落坠地。后头之柴,亦即坠下。其扁挑向后敲过,适中僧之脑袋,立即毙命。乡人为街坊人擒送官厅,讯明定罪。其人见其事,与昨晚之言相符,遂将该僧遗嘱,向官厅代求,勿治乡人之罪,免累命债不清。官闻言,信因果不昧,命债难逃,遂赦乡人误杀之罪。其僧灵魂复至安息国,第三世又投胎为太子,再出家修行,即世高法师是也。以此验知,业系难逃。如世高法师,前两世均为
高僧
,能知宿命,尚不能转其宿业。而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其殊胜又何如耶!
念佛法门带业往生一事,为不可思议之功能力用。自古及今,人多怀疑。昔有国王,问沙门(出家人之通称)那先(沙门名)云:
‘
念佛之人,可以带业往生,此事人难取信。
’
答曰:
‘
大王,大石置水沉否?
’
王曰:
‘
必沉。
’
又谓:
‘
欲令不沉,其可得乎?
’
王曰:
‘
不可。
’
又谓:
‘
若以大石,置大船上,运载他方,其可得乎?
’
王领悟曰:
‘
可。
’
当知众生有业,必致坠落,如大石置水必沉。念佛之人,仗承弥陀愿力接引往生,乘佛大愿船,故得带业往生。亦如大石置船不沉,可运他方。观此则自可断疑生信矣。
更举一事,以证带业往生。昔张善和,一生杀牛为业。一日病笃,将欲命终,见群牛都来索命,或以角挑其眼。或以角刺其胸,或以头撞其背,或以脚踢其身,惊怖无量。唤妻请僧救度,其妻为请一僧,入室告善和曰:
‘
不必惊怖。汝今生杀业过重,无有他法可救。但当一心,称念阿弥陀佛名号,可以与汝解冤,可以令汝脱苦,随我称念。
’
僧即高声念
‘
南无阿弥陀佛
’
。善和一手执香,随僧称念。甫念数声,善和曰:
‘
牛去矣。
’
僧劝再念,求生西方。善和益加恳切,又同声称念。少顷高声曰:
‘
佛来接我!
’
遂插香合掌,念佛而逝。此即带业往生之明证也。
奉劝诸人,看了善和念佛带业往生之因缘,须审察明白,不可错会。若谓念佛可以带业往生,生前则恣意作业,依赖于佛,欲待临命终时,再来念佛,带业往生,千万不可如是思想。当知临终念佛,不是容易之事。若无夙世善根,临终绝对不能念佛。张善和一生杀牛虽恶,前世确有善根。如无善根,即不能要妻请僧救度,亦不能得遇有道高僧,教令念佛。唯望戒恶在先,莫待求佛于后。正好闲时多烧香,莫等临时抱佛脚。古语云:
‘
临崖勒马收缰晚,船到江心补漏迟!
’
念佛第三殊胜方便,即是可以径登不退。莲宗二祖光明善导大师云:
‘
余门修行,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
’
娑婆众生,根钝障深,发心修行者少。即有发心,而坚固不退者更少。或因身见太重,保惜幻躯,稍涉辛劳,恐生妨碍,始勤终惰,工夫不能前进。或因环境恶劣,助道乏缘,正要发心修行,竟生诸般阻碍,无力排遣,遂退初心。或因病魔缠绕,四大不得自由。或因外魔作祟,现形种种破坏。或因内魔挠乱,忽生异见邪解。古云:
‘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
此皆退堕因缘,不胜枚举。
纵有一生精进用功到底,世缘已尽,功业未成,一经转世,乃有隔胎之迷,竟昧前修,不能继续。一堕红尘,贪欲便生,仍旧沉沦苦海,不能超拔。余少时,闻前辈僧,说一故事,颇有道理,但未见书籍,今特录载,以证隔生成退。即苏东坡学士,相传为五祖戒禅师后身,才华隽秀,身入宦途。曾娶一妻数妾,沉迷五欲,竟不自觉。因与佛印禅师为方外交,禅师欲度东坡,一日至其家过宿。东坡遣一妾,入室侍奉。夜间禅师令其妾取七个炉子,用炭火燃著。再取一茶铛,盛满铛水,嘱置炉上煎之。水既沸已,亦不泡茶,令置第二、第三,以及各炉,次第轮煎。其妾不解何意,禅师则宴坐安然。茶铛煎久,其水既干,
‘
爆
’
的一声破坏了。禅师含笑,谓其妾曰:
‘
夜深可回安寝。
’
次晨东坡问妾:
‘
昨晚禅师有何说话?
’
妾即以其事相告。东坡觉悟,若不断欲,必致丧生。如炉上之铛,水干必裂。但欲习非禅定之力,无由制止,是以东坡晚年习禅。
此土修行,欲求不退诚难。教中十信位菩萨,修习信心,或进或退,名为毛道众生。如空中毛,随风而转。须经一万劫,修行信心满足,始得善根成熟,入正定聚。方登初住,得位不退。至十行,得行不退。登初地,证念不退。自此任运进修,念念流入萨婆若(译
‘
一切智
’
)海。而念佛法门,古称径中捷径。如果能生深信,发愿求生净土,力行念佛不辍,命终决定往生,圆证三不退。《弥陀经》云:
‘
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译
‘
不退转地
’
)。
’
不退有三:一、位不退,预入圣流,不坠凡夫地。二、行不退,恒常度生,不坠二乘地。三、念不退,任运增进,证入如来地。非独彼国久修上士,得证三不退。即初生彼国,下品众生,莫不皆然。乃至临终十念功成,带业往生者,亦皆得证三不退也。如是殊胜方便,若非弥陀大愿,持名奇勋,谁克臻此!
念佛能消业障第五
一切众生,自从无始一念妄动,而有无明,从迷积迷,以历尘劫,起心动念,多造恶业,能为障碍。即障蔽自己佛性,业障不除,佛性不得现前。故我释迦如来,唱此念佛法门,教人消除业障。经云:
‘
念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
何以念一声佛号,能灭多劫重罪?以发心念佛,即是大智慧现前。譬如一灯光明,能破千年暗室。念佛灭罪,亦复如是。
纵使业重障深,虽然念佛,依旧业识翻腾,妄想杂乱。此皆发心不切,念力不充,所以难敌业障,正未可因此,反不念佛。经云:
‘
多障众生念佛观。
’
果能一心称念,是人当为诸佛之所护念,弥陀之所光照,自得冥熏加被,业障可以渐消,善根日益增长。
晋朝奉旨汰僧,帝慕庐山远公之德,敕令庐山不在淘汰之列。时有二僧,一系瞎眼,一则跛脚,此皆业障深重之报。恐受淘汰,逃入庐山,哀求远公收录,依教修持,以终暮年。远公令发宏愿,修持念佛法门,以消业障。瞎眼僧发愿:
‘
来生为大
知识
,宏扬净宗。
’
跛足僧发愿:
‘
来生身为国王,兴隆三宝。
’
此二僧唯仗念佛功德之力,消除业障,转生各满所愿。瞎眼僧转身为永明延寿大师,乃一代高僧,以万善庄严净土。跛足僧转身为高丽国王,一生深信佛法,护持三宝,后至中国护永明大师之法,于净土法门盛极一时也。
又昔有屠夫,杀猪为业。其妻修持念佛法门,常劝其夫,杀生业重,定招
恶报
,当念弥陀名号,消除业障。夫初不信,后经屡劝始从。因其根机浅薄,旋念旋忘。其妻聪利善巧,设一方便,于各门上装一铃子。劝夫一闻铃声,则念佛一声,每日如是,闻铃即纪念佛。迨数年后,其夫病故,魂至阎罗王所,依业判罪,罚为畜生,偿还命债,饬鬼卒驱入猪胎。鬼卒持叉驱逐,叉上铜圈震响,犹如铃声。屠夫一闻,遂即念佛一声,是时有化莲华,托住其叉,不触其身。仗承念佛功德力故,即时往生净土。此即念佛能消业障也。
业障,乃三障之一。依惑障而造业障,由业障而受报障。你我各各轮回六道,具足三障。若得宿业消除,新业不作,则果报自可不受。我佛教人念佛,即是改往修来之法。于一句弥陀名号,专心系念不辍,念念心光照著佛号,时时佛光照触行人,心光与佛光交映,心力与佛力难思,即此可消业障,如日光能破长夜重昏,风力能扫弥天宿雾。
世有发心修行之人,不信净土法门,不肯念佛,纵得五种神通,尚难消除业障。昔有兄弟四人,同修异道,各得五通:一、天眼通,能见一切境界;二、天耳通,能闻世界诸声;三、他心通,能知他人心念;四、宿命通,能知三世诸事;五、
神足通
,能于他方往还,自在无碍。一日大兄已知明日午时,无常到了,兄弟四人同时而死。乃谓诸弟曰:
‘
你们知明日有何事否?
’
诸弟俱答曰:
‘
明日午时,我四人无常到了。
’‘
无常
’
者,无能常住,死之别名。兄曰:
‘
当用何法以避之?
’
诸弟曰:
‘
宜用神通之力,设法躲避,则彼无常鬼卒(为索命阴差别名),自然莫奈我何。
’
四人商议既定,大兄曰:
‘
我乘神力升于虚空。
’
二曰:
‘
我以神力潜于大海。
’
三曰:
‘
我用神力入于山谷。
’
四曰:
‘
我以神力藏于市中。
’
次日各运神力以避死厄,谁知业障未消,届时四人神力俱失。升空者,则坠地而死。潜海者,为大鱼吞食。入山者,被饿虎所啖。藏市者,则因众人拥挤跌地,被踏身死。四人无一幸免。如憨山大师所云:
‘
世事由来多缺陷,幻躯焉得免无常。
’
奉劝诸人,不必贪求神通。只要老实念佛,愿生净土,自可消除业障,临终化佛来迎,永免无常之苦,而证真常之乐,岂不善哉!
业之为力甚大,世间众生,皆是随业所转,唯有念佛,可消业障。即八哥之鸟,念佛亦得带业往生。昔人养一八哥,能学人言。一日僧至其家,念佛一声,八哥即学念
‘
南无阿弥陀佛
’
一声。僧再念,八哥亦念。迨僧去后,八哥每日常时念佛。其主人以其既喜念佛,即送僧寺。僧实奇之,遂与开导有念念佛,及与无念念佛,二种工夫。八哥似有领会。一日僧见其将死,遂与助念。迨气尽,立亡笼内。后僧为埋葬地中,数日地上生一莲花。僧即挖土,以究莲自何生。乃见此莲,生自八哥之舌。后人颂曰:
‘
有一灵禽八八儿,解随僧语念阿弥。死埋平地莲华发,我辈为人岂不知?
’
当知八哥乃飞禽之属,因学僧语,念佛尚能往生。舌出莲华,足为明证。而我等人伦,是为万物之灵,若不发心念佛,未免上辜佛化,下负己灵。故罗状元云:
‘
世上万般浑是梦,无如亟早念弥陀。
’
念佛莫求福报第六
世间有人,发心念佛,不明念佛旨趣。或问之曰:
‘
汝精进念佛,所求何事?
’
则答之曰:
‘
为修来世。
’
如是之人,就是愿头打错了。我佛所以立此念佛法门,乃是为著娑婆世界众生,备受众苦,逼迫心身,无法解除。故教人念佛,求生西方,可以离娑婆之苦,得极乐之乐。今念佛不愿往生西方,乃愿再生人世,享受人间福乐,实为可惜。殊不知人间,万般皆是苦、空、无常,何有真乐?纵得富贵荣华,得受世间财、色、名、食、睡五欲之乐,此等快乐,都非真乐。古德云:
‘
只这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尽贪世乐,不知乐是苦因。
’
又经云:
‘
财色名食睡,
地狱
五条根。五欲不除,尘不可出。
’
若求来世福报,转生富贵之家,享受福乐。哪知人间富贵花间露,世上功名水上沤。只恐福中不肯
修福
,报终必堕苦趣。其受乐之日短,而受苦之日长也。狮子峰云:
‘
个个恋色贪财,尽是失人身捷径。日日饮酒食肉,无非种地狱深根。眼前图快活一时,死后受苦辛万劫。
’
念佛本来可以离苦得乐,若不求出娑婆,求生极乐,则身在娑婆苦海,苦终不离。娑婆是极苦世界,其苦无量,说不能尽。今按
人中
略说八苦,举世之人,皆不能免:
一、生苦。世人都是随业受报,依前生之业缘,与父缘、母缘,三缘和合,中阴身方得投胎。初见父母
交媾
,忽动欲念,由是流爱为种,纳想成胎。处在母身,生脏之下,熟脏之上,中为胞胎。母吃热时,热深难忍,几如镬汤地狱。母吃冷时,冷触压迫,无异寒冰地狱。幽囚十月,臭秽杂处,是名胎狱。又当出胎之时,
胎衣
脱下,便受风刀割身之苦。故孩儿出世时,便就哇哇叫苦。凡为人者,莫不皆然。
二、老苦。岁月迁流,形容变易。眼花
耳聋
,发白面皱。身枯齿落,力弱气销。凡事不得自由,一切仰赖于人。楞严会上,佛问波斯匿王:
‘
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
王言:
‘
变化密移,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如此。我念孩孺之时,肤腠润泽。年至长成,
血气
充满。而今颓龄,迫于衰耄。发白面皱,逮将不久。
’
如此可见虽是国王,贵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老苦亦所不免。古人云:
‘
黄金不是千年业,红日能消两鬓霜。
’
三、病苦。人身四大不调,百种病生,世间少有一生无病之人。古德云:
‘
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为别人忙。
’
姑勿论沉屙酷疾,即使齿痛
头晕
,则不自在,行坐不安,寝食顿减。以此例知,一切诸病,无非是苦。三国张飞,性情刚勇,对诸葛武侯曰:
‘
我谁人都不怕。
’
于是武侯掌中书一
‘
病
’
字,与他一看,问曰:
‘
这个汝怕不怕?
’
张飞大声疾呼曰:
‘
嗳吓可怕!
’
足见病苦临身,即英雄力士,亦复无可奈何。吾人能于病中,一心念佛,不为病苦所恼。如是则临欲命终,百苦交煎之时,自然亦有把握。
四、死苦。经云:
‘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
人身有生,则必有死。生时假借四大以为身,死时则四大分离,喻如生牛剥皮,痛苦万状。皮肉
筋骨
,为地大。津液
精血
,为水大。周身暖触,为火大。鼻息出入,手足运转,为风大。死时风大先离,故鼻息断绝,手足不动。次火大离时,身发冷触。三水大离时,尸水流溢,只剩
皮包骨
头之地大,谚云
‘
白骨山头化土泥
’
是也。死之一事,为世人所必经之事,无一人可以幸免。吾人未至死时,当善观察,世间最大为生死,白玉黄金尽枉然。纵使妻儿相惜,无计留君。假饶骨肉满前,有谁替汝。我看他人死,我心热如火,不是热他人,也要轮到我。古人云:
‘
红红白白莫相瞒,无位真人赤肉团。死去不如猪狗相,即今便作死尸看。
’
猪狗死时,其肉尚有人要买。人若死时,谁人肯要?
五、爱别离苦。爱即恩爱。世间恩爱,莫过于父母兄弟、妻子眷属,最难舍离,总望常相聚会,举家欢乐。倘若别离,则心如刀割,即所谓:
‘
千种情怀千种恨,一分恩爱一分忧。
’
殊不知人生聚散,本属无常,有合则必有离,何须痛苦。古云:
‘
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
’
六、冤憎会苦。冤即冤家,憎乃憎嫌。此皆宿业所感,重者结冤构仇,轻者厌憎嫉视。冤憎之人,若能远离,其苦自无。哪知业力使然,欲离偏合,或为父子,或为兄弟,或为夫妇,或为朋友。冤则索命讨债,憎则刺激精神,因缘聚会,无法脱离,亦如哑子吃
黄连
,有苦说不出。罗状元诗云:
‘
是是非非何日了,烦烦恼恼几时休。
’
七、求不得苦。世间哪有十足之人,若有不足,则必有求。所求顺遂,自必称心,喜形于色。若求不得,竟生懊恼,日坐愁城。此等都是痴迷不觉。当知得失有定,贫富在天。岂不闻:
‘
世事忙忙似水流,休将名利挂心头。
粗茶淡饭
随缘过,富贵荣华莫强求。
’
八、五阴炽盛苦。五阴,乃色、受、想、行、识。五种烦恼之火,焚烧众生之心。烦恼若重,如火炽盛之貌。或依内根外尘,所起烦恼,属色阴。或依五识,领纳五尘,所起烦恼,属受阴。或依意识,想念法尘,所起烦恼,属想阴。或依七识,恒审思量,所起烦恼,属行阴。或依八识,微细流注,所起烦恼,属识阴。前七种苦是别,别指一种而言。此一种苦是总,总括诸苦而说。真是世事万般皆是苦,何如及早念弥陀。
以上八苦,但就人道略说。无论智、愚、贤、不肖,皆不能免。所谓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若发愿修来世,再来做人,还是吃苦,岂不是打错了愿头?我平日教人念佛,一定要求生净土,方能离苦得乐。弥陀净土,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超过诸佛国土。念佛之人,不但不可愿来生,再来人间享福。并不可愿身后,生天受乐,以天福亦有终尽。
‘
八万劫总是空亡,三千界悉从沦没。
’
永嘉禅师云:
‘
布施
持戒
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
当知求生净土,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省庵大师云:
‘
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
’
故劝念佛之人,莫求天上人间福报,如以明珠,而贸一食一衣之饱暖,岂不可惜?应当愿生净土,如《弥陀经》佛劝发愿云:
‘
众生闻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
念佛能断烦恼第七
烦恼之为害甚大,自有根本烦恼,发生枝末烦恼,本末重重,头数无量。世人多将
‘
烦恼
’
二字错解了,以遇逆境,心不愉快,叫做烦恼。不知
‘
烦恼
’
二字,乃粗细迷惑心之总名。如贪心、嗔心、痴心、疑心、慢心、邪见心,是六种根本烦恼,能生一切枝叶烦恼。如懈怠心、放逸心、昏沉心、散乱心、无惭心、无愧心、谄曲心、嫉妒心等,皆是枝末烦恼,共有八万四千之多。以是昏烦之法,而能恼乱众生真性,故名为
‘
烦恼
’
。
烦恼是苦因,生死为苦果。苦因不断,苦果决不能离。一切众生,皆依烦恼惑,而造种种业。由此惑业为因,定招生死果报。所以发心修行,就是要断烦恼,而了生死。烦恼是众生内心之病。或外身有病,可请中西医士,用各种药品疗治,而得痊愈。唯此烦恼
心病
,中西医士,皆束手无策;一切药品,皆不生效力。只有我
佛医
王,所说念佛法药,能治烦恼心病也。
烦恼虽多,总分不出二种:一为
我执
烦恼,二为法执烦恼。三界之内,六道众生,二执烦恼全具。
何谓我执烦恼?即一切众生,都执此身,以为实我。不知诸法本来无我,这个身心,乃是五阴积聚所成,安有实我可得耶?
先就外身研究无我。外身属色阴,是地、水、火、风四大色法,和合而有。皮肉筋骨,归地大。痰泪精血,归水大。周身暖热,归火大。鼻息出入,一切动转,归风大。四大历历可指,外身除却四大,何者是我?
次就内心研究无我。内心属受、想、行、识四阴。四阴,不出八个识。前五识,领受五尘外境,是受阴。第六识,想像法尘内境,是想阴。第七识,念念迁流,是行阴。第八识,执持寿命,是识阴。八识界限分明,内心舍此八识,何者是我?
此中四阴之解,乃指八识,而与诸家不同。诸家以受、想、行
三阴
,指遍行五心所中,受、想、思三心所;识阴总指八个识。余意心法共有八识心王、五十一心所,何以独取三心所,而配三阴?故不循旧解。今乃以受阴指前五识,因其受力偏强故。想阴指第六识,因其想力最胜故。行阴指第七识,因其恒审思量故。识阴独指第八识,因其执持寿命故。四阴分指八个识,可包心王、心所一切心法在内。受、想、思三心所,亦复不遗。
今于现在身心之中,仔细推求,皆无有我。又复推求过去,而当父母未生以前,若是有我,我在何处?又复推求未来,眼光落地,命终之后,若是有我,我作何相?过、现、未来,三际求我,无我可得。众生不了无我之理,迷执身心,以为实我,是为我执烦恼,能障我空真理,此属内心第一种大病。
何谓法执烦恼?即一切众生,都执世间所有诸法,以为实法。不知诸法本来不实,如空中华,如梦中境,无体可得。须知空本无华,病眼妄见;梦中之境,睡者妄现,何尝是真实?世间所有诸法,亦复如是。《金刚经》云:
‘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
众生迷执诸相,以为实法,是为法执烦恼,能障法空真理,此属内心第二种大病。
众生所执我、法二种烦恼,都由虚妄想念,分别而生。若无方便对治之法,则二执毕竟无由断除。故我释迦如来,观机施教,说此念佛法门,教人称念弥陀名号,以一念而除众念。妄念既除,烦恼自断。一句佛号,如金刚王宝剑。烦恼妄念,喻如劫贼。贼若来时,宝剑即举,贼当自退。念佛之法,亦复如是。贪
心烦
恼起时,即一心念佛,而贪心自息。嗔心、痴心等起时,悉皆如是。专念弥陀,一心不乱,则一切烦恼,自可断除尽净矣。
世人多有不信念佛法门,都说称念一句佛名,有何用处?不知一句弥陀名号,具有不可思议神力,能治一切烦恼心病。如阿伽陀药,能医众病。世间之药,尚有殊胜功用,以一药能愈众病。何况万德佛名,念之岂不成益?
余每当逆境之来,心生烦恼,遂即经行念佛。四步一声佛号,四步一声佛号,循环往复。念之数匝,渐觉心地清凉,热恼自息。又有时事多心扰,更深不能成寐,亦专称佛号,历时少顷,即心神安定,便能睡著,无诸梦想。又当写经之时,一笔一句佛号,一笔一句佛号,精神不散,妄念不起,写久亦不觉辛苦。故每教弟子写经念佛,依教而行者,颇不乏人。因此而念佛进步,能得真实受用,少起烦恼,由是均信念佛,是有莫大之功效。人人果能信此念佛一法,专心称念,无有间断,念到心空境寂,烦恼自然无自而生。
或曰:念佛求生西方,贪求极乐世界之乐,此是贪心用事。贪是根本烦恼中第一种烦恼,贪心不除,何得谓为念佛能断烦恼耶?
答曰:贪之名虽同,而贪之实不同。世人贪著世间尘劳之乐,乐必招苦,此贪即是生死本。今念佛贪求净土极乐之乐,乐能离苦,此贪乃为解脱法。我佛教人念佛,正是透机之教。观见众生,贪恋世间色、声、香、味、触五尘之境,念念不舍,以苦为乐。故教人念念念佛,求出娑婆,求生净土,而得享受极乐之乐,乃为真乐。
佛以念佛求生净土,离苦得乐,投合众生厌苦贪乐之心理,乃是以贪止贪之方法。以贪求极乐之一贪,而除贪求尘劳之诸贪。若无此贪,则诸贪无由顿除。譬如止静之声,若无此声,不能遏止诸声。例如众人之中,喧哗混杂。一人高声喊云:
‘
大家不要说话!
’
其声一出,众声自止。今贪求极乐之贪,亦复如是,不独无损,而且大益。余平日,或见清净园林楼阁,心生爱慕,即转念西方,行树罗网,七宝楼阁,胜妙多矣,不必贪此,赶快一心念佛,求生彼国。或闻可爱之声,即念西方,宝树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或嗅诸香,即念西方,宝莲行树,香风时来,六时无间。或见美食好衣,即念西方,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自然美妙。故对色、声、香、味、触五尘诸境,因羡慕西方极乐胜境,而贪心渐息。
今细将娑婆世界研究一番,具足众苦,实属可厌,无一可贪。即以修行论之,娑婆难修,极乐易进。以两土苦乐对比,乃略举十种: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则花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二者,此土有难闻佛法苦,彼土有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有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有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苦,彼土有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六者,此土有难免三途苦,彼土有永离恶道,名且不闻之乐。七者,此土有世缘障道苦,彼土有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苦,彼土有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苦,彼土有一生补处,速证菩提之乐。
以此而观,贪求念佛往生,此贪为大贪。即此一贪,可断贪嗔痴等一切烦恼之心病。但望人人都能贪求往生极乐,则对娑婆五尘欲境,自然不贪。虽同是贪心,实未可以一概论也。余曾有劝修净土一偈云:
‘
百岁光阴能几何,劝君及早念弥陀。莫贪五浊娑婆界,极乐莲邦胜得多。
’
念佛速了生死第八
世间大苦,莫甚于生死。有生则有身,有身则众苦所集。
老子
曰:
‘
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吾若无身,夫复何患?
’
佛云:
‘
身为众苦之本。
’
以此身即是生死苦果。无量劫来,舍身受身,不知经了多少生死。轮回六道,易报改形,头出头没,无由了脱。今得人身,须当猛省,切莫因循错过,辜负此生。古德云:
‘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欲度此身,须假修行。六道之中,余道难修。一、天道。天中著乐,色、声、香、味、触五尘欲境殊胜,被境所迷,不思修行。如世间富贵之人,修行二字,竟不喜闻。二、阿修罗道。修罗嗔心方炽,多好斗诤,不肯修行。三、地狱道。地狱依业受罪,神识
昏迷
,不能修行。四、饿鬼道。饿鬼饥火交燃,呼号求食,不得修行。五、畜生道。畜生愚痴成性,但知食睡,不识修行。裴相国云:
‘
整心虑,趣菩提,唯人道为能耳。
’
我等既得人身,若不修行,未免辜负所生,生死何时得了?
生死有二种:一、分段生死,约外身说,指身形有长短大小,分剂段落,而受生死。二变易生死,约内心说,指心念有生住异灭,迁变移易,亦属生死。三界之内,六道众生,具足二种生死。界外三乘圣人,无有分段生死,但受变易生死。若二种生死都不受者,唯佛一人。当知生死,是由烦恼所造成的,佛则转烦恼为菩提,了生
死证
涅槃
,故不受生死。
三界内之众生,欲求了脱生死,竖出三界则难,横超三界则易。何谓竖出三界则难?世人若修九次第定,由一定而入一定,次第而升。先修色界初禅离生喜乐定,二禅定生喜乐定,三禅离喜妙乐定,四禅舍念清净定。再修无色界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此八是世间有漏禅定,若不得第九灭受想定,则不能了脱三界生死,后一是无漏禅定。此九定顺序而入,不得超越,故名九次第定。中间经历无量时劫,九定完成,方能竖出三界,得阿
罗汉果
。若但得前八种定,未进第九定,终不能了脱生死。如郁头蓝弗仙人,修到非想非非想定,天报享尽,还堕飞狸之身。故谓竖出三界则难也。
何谓横超生死则易?即是念佛法门,往生极乐。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同在一个刹种。此刹种共有二十层,娑婆、极乐同居第十三层。《弥陀经》云:
‘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
是平横而过。娑婆众生,念佛功成,往生极乐,即是横超三界,疾出生死。便得圆证三不退,寿命同佛,无量无边阿僧祇劫(译
‘
无数劫
’
),莲花化生,即是最后之身,不必再受生死轮回。除乘愿再来,入世利生,则各随本愿,非随业而受生也。而念佛之人,乃是一念功成,一生事办,故谓横超生死则易也。
竖出三界,如蚁子上于高山。横超三界,如风帆行于顺水。又譬如毛笋内生一虫,笋长成竹,虫在竹中,欲求出离。若向上咬
竹节
,咬穿一节,复有一节。努力咬去,未到竹梢,命已先死。此喻众生,竖修九次第定,求出生死也。若从竹边咬一洞,洞穿即能得出。此喻众生,精修念佛法门,横超生死也。其难其易,不啻天渊。
念佛法门,虽可横超三界,速了生死,而于临命终时,是一最大关头。果然平日信愿深切,净行成就,或得理一心不乱,或得事一心不乱,自可预知时至,正念昭彰,一切境缘,不能为碍。则其往生也,如入禅定,一弹指顷,托质宝莲,业卸尘劳,神栖安养,圆证三不退也。
倘若信、愿、行三资粮,虽然具足,未得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则临终时,还须道友助念,帮同念佛,助成正念,方得往生。最怕临终之时,以种种事缘,扰乱其心,打失正念,有碍往生。凡为道友、徒眷、家属,当明此理,助念为要。
如在家居士,一生念佛,志愿往生。最好将家务,以及身后各项,预早安排,交付清楚。或立遗嘱,以免临命终时,有所挂碍。并须严嘱
家庭
眷属,临终之时,一齐助念,不得提起家务,种种情缘,牵绊之事,切忌啼哭,扰乱其心。临命终时,一念若差,则不能往生,关系重大,请勿忽视。深望为眷属者,当以助道为孝,勿以情爱,而误往生大事也。凡我等念佛求生净土之人,当知一生辛勤,收功就在末后一著。当临欲命终,正是圣凡立判之时节,此时应当万缘放下,寸丝不挂,一心专念弥陀圣号,求见我佛接引,求生上品莲台。正念昭彰,往生可必。一刹那间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故曰念佛速了生死。
念佛具足三学第九
念佛有四种:一、实相念佛。依实相理,念法身佛。法身清净,犹若虚空,遍一切处,实无有相可得。本无能念之心相,亦无所念之佛相,能所双亡,心佛不二,即心是佛,即佛是心。若念实相佛,则无念而念,念即无念,一心不乱,湛然常住,是为理念。云栖云:
‘
念空真念,生入无生。念佛即是念心,生彼不离生此。心佛众生一体,中流两岸不居。
’
古德云:
‘
一句弥陀五十年,分明掘地讨青天。而今好个真消息,夜半钟声到客船。
’
此皆明理念工夫者也。
二、观想念佛。即《观无量寿
佛经
》所说。因韦提希夫人,生忤逆子,名阿阇世,随顺提婆达多恶友之教,夺父王位,囚闭其父频婆娑罗王,于七重暗室之内,制止群臣,不得往见,欲令饿毙。夫人送酥蜜麸,及葡萄浆,与王饮食,遂得不死。至
三七
日,阿阇世王问守者:
‘
老王犹存否?
’
答曰:
‘
尚在。
’
即问:
‘
何人送食,而得不死?
’
守者白言:
‘
唯有夫人入宫,及沙门目连、富楼那二人,常飞空而来,为王说法,故无法禁止。
’
阿阇世王,闻言大怒,于是提剑欲杀其母。大臣月光及耆婆,谏之不听,遂拂袖而去。于是世王惊惧,不敢杀母,乃将母闭于幽暗宫中,不令得出。韦提希悲泣雨泪,遥向耆阇崛山,顶礼释迦世尊。佛即现身,令其得见。夫人恳切悲哀,礼佛发愿,来生不愿生此浊恶世界,愿生清净佛国。我佛即以神力,普现十方清净佛国,令其拣择,愿生何国。夫人乃拣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愿生彼国。佛即为说十六妙观,依法界心,观法界境,以为求生之要。然观法幽微,修颇不易。先观落日者,所以标想西方,而令向彼佛也。次观水,三观地,四观树,五观池,六总观,七华座,八像观,九佛身,十观音,十一势至,十二普观,十三杂观,十四、十五、十六观上中下三辈九品往生,令其舍劣而取胜也。观行成就,即得往生彼国。
三、观像念佛。即静坐观佛形像。先观弥陀眉间白毫相光。毫相观成,渐次观佛面部,以及全身。观像功成,即能随身所向,皆得见佛,相好庄严。
四、持名念佛。即《佛说阿弥陀经》所示执持名号之法。不假参究,不必观想,不劳观像,但一心称念阿弥陀佛万德洪名。或加
‘
南无
’
(译
‘
皈依
’
)二字,更可表示皈敬之意。念佛之法,贵在一心。口念心念,心口如一。若口念心不念,难成功效。心念口不念,此则无妨。还要念念相续,勿令间断。果然精进不懈,则极乐世界七宝池中,莲蕊日益增大,莲花日见光荣。这个莲蕊,虽是无情之物,而有感应冥符之妙。此方众
生发
心念佛之时,西方莲蕊当即标名。勤惰才分,荣枯立见。还有胜劣分明之妙,功行浅深,品分高下,无量往生,不相错谬。命终往生,即生此华。此华乃脱凡壳之灵宫,安慧命之神宅。古云:
‘
他年净土莲开日,忆得娑婆念佛时。
’
念佛之法,易则甚易,几岁孩童,一教便会,并没有甚么奥妙。难则诚难,八十老僧,尚念不好。未得一心不乱,工夫总未成功。世人每有以其易修之故,殊多不信,以为修行必须有秘奥玄妙之法,修之方能获益。是以近来多有向修净土僧俗,舍念佛而修
密宗
者。殊不知净密同功,净土则清净三业,密宗则三密相应,实乃异途同归,何必舍此取彼?余生平本无门户之见,初学禅宗,后则兼修净土,深知禅净同功。先学天台,后学贤首,乃知台贤一致。始学性宗,继学相宗,了知性相不二。今对密教,亦极信仰。固知显教是佛所说,密教亦佛所说。我佛观众生之机,应得显益者,为说显教。应得密益者,为说密教。显密虽殊,同为对机应病之法药。故对显密,同一信仰。
余前至南京,及湖南、湖北讲经时,闻有密宗传法法师,每每劝人修习密宗,不必
茹素
。以持戒为小乘之行,大乘离相,有何持犯。况佛在世,亦许比丘食五净肉。又云:
‘
食众生之肉,即是度彼众生。
’
但未悉斯言出何经论?我只知菩萨具同体大悲,观一切旁生,皆有知觉,与我悉皆同体,本具佛性,不忍杀彼,将其身肉,供我口腹。若云食其肉即为度他,则对众生,应当平等而度脱之。何以独对猪、羊、鸡、鸭、鱼、虾之类,日日食之度之。而对
蜈蚣
、蚰蜒、蝮蝎、粪虫之类,为何竟不食不度耶?又对自己眷属,何亦不食其肉而不度耶?此种妄言惑众,分明贪求肉食,不能持戒,反美其名曰
‘
食他即是度他
’
。自作教他,疑误众生,定招恶报。甚有多年茹素念佛之人,被其所惑,而至开荤。密功未成,净戒先破,诚为可惜,岂不痛哉!此为余所不赞同也。
《楞严经》云:
‘
我灭度后,末法之中,多此鬼神,炽盛世间。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
又云:
‘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纵得心开,似三摩地,皆大罗刹,报终必沉生死苦海。
’
佛言如是,谨当遵从,切勿被邪说所误,以食肉为无碍之道。岂不闻古诗云:
‘
血肉淋淋味足珍,一般痛苦怨难伸。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
’
又诗云:
‘
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
修行之人,不能劝人戒杀
放生
,反自食肉,令人杀生,悲心何在?凡有志修行者,宜辨邪正,明是非,重因果,识去取。余平日总是劝人茹素念佛以修身,莫欠众生来世债。
或有说天生万物以养人,一切禽兽,原是天生被人吃的。此是邪解,最能误人,令人造罪。要知天生万物,指米麦豆蔬等类,可以养人,并非指畜类。一切畜生,贪生怕死之心,与人类无异。若以强欺弱,杀食其肉,必结深冤,必欠命债,一定要报仇的。世间杀劫,皆是杀生食肉所造成的。古云:
‘
世间欲免刀兵劫,除非众生
不杀生
。
’
若人欲学密宗可也,而学吃荤则不可。未曾念佛,而学密宗亦可。既经念佛,而竟改途易辙,此皆信不深,愿不切,良可叹也!
念佛一法,切切不可看轻,乃是最简单、最圆妙之无上法门,可谓大
陀罗尼
(译
‘
大总持
’
)门,能总一切法,能持无量义。释迦说法四十九年,不出经、律、论三藏。三藏所诠,即是戒、定、慧三无漏学。经为定学藏,律为戒学藏,论为慧学藏。一句弥陀名号,一心称念,即可具足戒、定、慧三学,其圆妙为何如耶!
念佛何以能具戒学?《楞严经》云:
‘
所谓摄心为戒,由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
而念佛正是摄心之法。佛知众生,第六意识妄想心,念念攀缘六尘境界,多诸散乱。如妄心攀色尘之缘,而起贪嗔痴之惑,造杀盗淫等业,毁诸戒律。攀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等缘,亦复如是。佛教众生,称念佛名,即是以念佛之正念,止息攀缘之妄念。倘妄心攀色尘之缘,即专念阿弥陀佛,净念相继,自不随色尘所转,摄归念佛之正念矣。攀声尘等缘,一一如是,自然不至破戒作恶。妄心如马,六尘如六条马路,佛号如马缰。念佛者如御马之人,其马欲向各马路宾士时,其缰在手,即把勒回。既不攀缘,妄念自无,不至犯戒。即是以念佛摄心为戒也。
念佛念到念念与佛相应,诸念当然不起,意业便得清净,则众戒自然具足。身口二戒,亦由意业所起。身业作杀盗淫,乃是意业所驱使。意业不想杀盗淫,身业自不至犯戒。口业说妄言、绮语、恶口、两舌,亦是意业所发现。意业不想说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口业亦不至犯戒。故念佛称为净业法门,一念佛名,能净三业。此岂不是念佛具足戒学之明证也!
念佛何以能具定学?《弥陀经》云:
‘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
’
不乱即是定,此乃万世持名念佛从出之大原,乃金口所亲宣之妙法也,亦即念佛具足定学之实事。
‘
一心
’
者,专一其心,纯一无杂。
‘
不乱
’
者,湛然寂静,而不动乱。既得一心,自然不乱。果能不乱,才是一心。念佛念至一心不乱,其定力为何如耶!
佛之所以教人念佛者,正以众生之心,多随境转。从朝至暮,从年竟岁,从生至死,都是对境生心,念念分别,起灭不停,纷乱无绪。例如眼根见色,无论是好是丑,则被色动。耳根闻声,无论是赞是谤,则被声动。
鼻根
嗅气,无论是香是臭,则被气动。舌根尝味,无论是美是恶,则被味动。身根对触,无论是违是顺,则被触动。意根缘法,无论合意不合意,则被法动。故佛教人一心念佛,不起妄念,不为境动。如果专念于佛,心不攀外境之缘,净念相继,则六根都摄,如如不动,即入三摩地(译
‘
正定
’
)矣。
或问:念佛如何可以不为境动?答曰:念佛之时,其心归一,心念于佛,佛不离心。六根虽是对境,而不攀缘,自然不为境动。所谓百花丛里过,叶叶不沾裳。我身如佛殿,六根如六门。念佛之心如殿中人,佛即殿中佛。其人在殿中,瞻仰恋慕于佛,一心专注不散,则虽六门洞开,门外所有种种境界,浑然不见不闻,不知不觉。念佛亦复如是,念得心空境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分别不生。如古德云:
‘
铁牛哪怕狮子吼,恰似木人看花鸟。但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
自然不被境动矣。
又一心不乱,即念佛三昧功成。
‘
三昧
’
是印度语,译为
‘
正定
’
。念佛念到一心不乱,即得正定。如《成具光明定意经》云:
‘
空闲寂寞,而一其心。在众烦恼,而一其心。乃至褒讪、利失、善恶等处,而一其心。
’
念佛能得一心,此岂不是念佛具足定学之明证耶!
念佛何以能具慧学?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具有佛慧。昔日世尊,于
菩提树
下,腊月八日,夜睹明星,忽然悟道,三叹奇哉:
‘
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
’
世尊亲见此理,欲令众生证入佛慧,故教人持名念佛,即是离妄想、得智慧之妙法也。
众生虽具佛慧,奈为无始一念无明所误,从迷积迷,以历尘劫,无量妄想烦恼障蔽自心,以致本有佛慧,不得现前。喻如净镜,本具光明,而为尘垢所障,净光隐没。众生之心如净镜,本具佛慧,如镜中本有光明。粗细妄想烦恼,如所有尘垢。镜上尘垢,须假擦磨之功,而得清净。心中妄想烦恼,必仗念佛之力,可以断除。
佛之教人称念佛名,即授以擦磨心镜,断除妄想烦恼之法。行住坐卧,不离一句佛号,念兹在兹,无有间断,则妄想自离,而佛慧自发。此即念佛能发慧学之功用。
念佛三昧,又名一行三昧。《文殊
般若经
》云:
‘
佛告文殊:欲入一行三昧者,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彼方所,端身正向(向西方)。能于一佛,念念相继,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念一佛功德,与念无量佛功德无二。阿难所闻说法,犹住量数。若得一行三昧,诸经法门,一切分别,皆悉了知。昼夜宣说,智慧辩才,终不断绝。
’
此岂非念佛具足慧学之明证耶!
念佛普摄群机第十
念佛法门,对上中下三种根机,无机不摄。有情众生,具有知觉,但发真心,无一不能得度。只要一心称念六字洪名,不必广学诸法。善导大师云:
‘
若要学解,从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诸法,无不当学。若欲学行,当择其契理契机之一法,专精致力,方能速证实益。否则经劫至劫,尚难出离。
’
念佛即是契理契机之法。今略举十种人正好念佛,请各三思,赶快发心。
一、出家人正好念佛。既已削发为僧,发心修道,割恩断爱,背井离乡,住清净之伽蓝,受现成之供养,无忧无虑,不羁不绊,正好发心念佛,求出生死。念佛之时,就要生死心切,念生死轮回,依业受报,无有了期。必须精专恳切念去,万念自然放下,六根自可都摄矣。
今举一例,昔有国王,见外道苦行,比丘(出家男僧之通称)清闲,一日谓一念佛僧曰:
‘
朕见婆罗门(修外道之人),勤苦求道。比丘但念佛名,相去远矣。
’
僧对曰:
‘
修道不在色身上苦不苦,而在生死心切不切。僧人虽清闲念佛,而求出生死之心特切。六根终日对境,而六根都摄,眼根不见色,耳根不闻声,乃至意根不缘法尘之境。
’
王闻不信。僧知其意,即启白王言:
‘
可借一事以验之。请王明日,派宫娥彩女两班,一班在东街跳舞,一班在西街唱歌。另著一囚犯,盛油一罐,交其执持。告言:
‘
汝罪应死,今交汝油,持向四街行走,令四人持刀随行,若油在何处倾出,立即斩首。若行竟,油不倾出,赐汝无罪还乡。
’’
囚犯闻已,心思今日是个生死关头,乃一心专注所执之油,不敢丝毫疏忽。四街行竟,油不倾出。归至王所,乃赦其罪。僧请王问囚犯曰:
‘
汝于东街见何物最为美观?
’
答曰:
‘
不见。
’
又问:
‘
西街闻何声最为好听?
’
答曰:
‘
不闻。
’
王斥曰:
‘
乱道。东街彩女跳舞,西街彩女唱歌,岂得不见不闻?
’
答曰:
‘
大王,我一心顾著这罐油,哪里还有心去看去听,是以不见不闻。
’
王忽悟此僧所言,一心念佛,求脱生死,六根都摄,不见不闻,斯言诚不谬也。而念佛之人,生死心切,乃是真念佛。
二、女界人正好念佛。托生人世,秉质女流,不出户庭,执掌内政,非若男子之奔走四方,身劳神役,故正好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又女人月经不净,生育痛苦,多有厌恶女身,欲为男子者。而此娑婆世界,有欲转女成男,诚非易事,须经几世修行。若肯专心念佛,则临命终时,娑婆业卸,净土缘深,莲华化生,即是大丈夫之相,一生可转男身,而且寿命无量,得与观音、势至把手共行。女界之人,既有这个微妙法门,可以满汝愿望,望大家赶紧念佛。
三、聪明人正好念佛。世人聪明难,而不为聪明所误更难。每见聪明,恒多自误。只因好奇好妙,反视念佛为平常。费尽心机,徒求世智,哪知
‘
生前枉费心千万,死后空持手一双
’
。若肯以聪明用之于佛法,多看净土经书,研究念佛宗旨。了知持名念佛一法,为诸佛所护念,群贤所继述,以一念而空尘念,藉一佛而证净心。专心致力念去,即事念而达理念,亲见自性弥陀,得生唯心净土,岂不快哉!
四、愚痴人正好念佛。人无论智愚,而佛性一也。愚痴之人,只因前生不信佛法,不肯修学,惑深业重,故感此报。若是聪明之人,则贤者多劳,念佛恐难一心。而愚痴之人,则事少身闲,正好念佛。又愚人心直,知见不多,容易生信起行。而持名念佛法门,不假参究,不劳观念,故不怕愚痴。只要直心道场,将一句佛号,蓦直念去,努力无间,即得成功。古诗云:
‘
修行如驾上滩舟,暂歇篙时便下流。若不从兹勤努力,几时撑得到滩头。
’
此数语,可为念佛之助也。
五、富贵人正好念佛。今生富贵,都从前世修来。当知娑婆福乐,终不久长。古云:
‘
荣华终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
’
正好趁此福乐,衣食无忧,受用具足,发心念佛,求生净土,登不退地,享无为乐。西方边地,犹胜天宫。娑婆福乐,何足与比?亟宜猛省,一心念佛,庶可舍娑婆劣报,而得极乐净身。
六、贫贱人正好念佛。今生贫贱,都由夙业所招。往昔不肯布施修福,傲慢贡高,故感此报。既无田园产业,又无房屋栖身,衣不蔽形,食不充口,自出娘胎,饱受众苦,正好念佛,求生净土。而七宝楼阁,不俟经营;自然衣食,随念而至,可以永离贫贱之苦。有此良好法门,慎勿错过。
七、老年人正好念佛。桑榆晚景,岁月无多。如鱼少水,斯有何乐。如囚赴市,步步近死。急宜恳切志诚,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善导和尚偈云:
‘
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竹名,取摇动貌)。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任汝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
’
老年人,请三复斯言,切莫万般放不下。总有一天,放不下,也要放下。当知:
‘
举世尽从忙里老,谁人肯向死前休。
’
八、少年人正好念佛。年华少壮,膂力方刚,既无老病之忧,正好发心念佛。莫道修行尚早,务宜预布津梁。岂不闻:
‘
春日才看杨柳绿,秋风又见菊花黄。
’
当知:
‘
人身难得而易失,良时易往而难追。
’
慎勿蹉跎岁月,虚度时光。
‘
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多是少年人。
’
九、有子人正好念佛。俗云:
‘
积谷防饥,生子养老。
’
今既生子,长大成人,家业有托,宗祧有赖。正好放下万缘,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切莫千谋百计,为子为孙。须知:
‘
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作远忧。
’
如果儿孙有福,不必先人遗产,也能白手成家。倘若儿孙不肖,任汝万贯家财,不足以供数年挥霍,反令造业,反害儿孙,诚为失计。好把世间,许多富贵人家,作个高抬贵手。
十、无子人正好念佛。世人生子既多,负担必重,抚养教育,需款孔殷,不得不勉力经营,撑持门户。既然无子,清闲绝累,正好自嗟薄命,夫妇同修,称念弥陀,求生净土,疾趣菩提,为大悲父。则尽大地众生,无非是佛之子,岂不快哉!
举世之人,无一人不可念佛。是念佛一法,可以普摄群机也。
念佛可度众生第十一
法门无量,而有大小乘之分。小乘但求自利,独善其身。大乘志在利他,广度群品。
或问:念佛之人,厌苦求乐,愿生净土。舍此娑婆,取彼极乐,但求己利,是为小乘。而菩萨发心广大,舍己利他,不辞劳苦,不求安乐,涉世度生,大作佛事。不仅人中勤修万行,乃至泥犁(地狱)苦趣,饿鬼道中,马腹驴胎,时出时入,苦乐情亡,取舍见泯,方合大乘之道。大小比较,何啻沧海蹄涔。念佛者,何不善择也?
答曰:念佛修行,正是最稳当大乘之行,可以报答四恩,而能济度三有。若不发心念佛,即欲救度众生,只恐于他无益,于己有损。譬如有人,不能渡水,便欲入海救人。不特不能救人,而反自取沉溺,其危险孰甚。今之徒慕大乘,便欲度生,不修念佛法门,求生净土者,亦复如是。
大凡欲修大乘者,发心则易,不退为难。经中有云:
‘
鱼子、庵罗花(此二譬喻因多果少)、菩萨发大心,三事因中多,及其成就少。
’
舍利弗过去劫中,曾发大心,欲修菩萨利他之行。是时天人知而试之,化一婆罗门,从途中号泣而来。菩萨问曰:
‘
为何悲伤?
’
答曰:
‘
吾母有病。
’
乃告云:
‘
母病则请医诊治,何须大哭?
’
答曰:
‘
医已请,药不可得。
’
又云:
‘
有方必有药,如何不可得?
’
答曰:
‘
医云我母之病,须用发道心人之眼珠,煎汤服之,方能得救,否则必死。因求此药不得,是以痛哭。
’
菩萨心思,如来累劫行施,舍头目
脑髓
,救度众生。我今已发大心,当施我眼,而救其母。即告之曰:
‘
汝不须哭,我今发大乘心,修菩萨行。当施我眼,为汝母作药。
’
婆罗门曰:
‘
感谢。
’
菩萨即以手,将右眼取出付之(此难行能行也)。婆罗门曰:
‘
取错了。医云左眼方可,右眼用不得。
’
菩萨暗想,右眼既不可用,应当早说,何待取出方说。又想既欲利他,当勿吝惜,复将左眼取出与之(此难舍能舍也)。婆罗门接向鼻中一嗅曰:
‘
此眼臭气如是,安可做药?
’
遂将此眼抛掷于地。菩萨心中动念(此难忍而不能忍也),叹曰:
‘
众生难度!众生难度!
’
于是退失大心。此皆由未得无生法忍,虽然欲学菩萨,难行能行,难舍能舍,而难忍则不能忍。遂致大心堕落,尘劫声闻(小乘),由是未敢再发大乘之心。若欲修行大乘,广度众生,必须念佛,求生净土,见佛闻法,得无生忍。然后普入十方尘刹,发四无量心,修六波罗密,饶益有情,同出苦轮,同生极乐。此虽先求己利者,实正欲利他也。岂彼小乘求出三界,求证涅槃者,所可比耶?
夫念佛法门,以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离苦得乐。一往观之,似属小乘,但为自利。实际论之,正是大乘,可以利他。何以故?念佛往生,花开见佛,亲闻佛法,证无生忍,得身、口、意三轮不思议业,普入尘刹,广度众生。而因中厌苦者,正欲拔众生之苦也,即菩萨之大悲心。因中求乐者,正欲与众生以乐也,即菩萨之大慈心。何得谓念佛是小乘,而非大乘耶?
三轮不思议业者:一、身轮现通。一身能现无量身,或现佛身,或现菩萨身,或现辟支佛身,或现声闻身,或现六道等身,或慈或威,或定或慧,遍入十方佛土,饶益无量有情。二、口轮说法。具四无碍辩,说六波罗密、四谛、十二因缘、十善、五戒、世出世间一切诸法,随机教化,拔济众生。三、意轮鉴机。能鉴众生根机大小,智慧浅深,易度不易度。应以何身得度,即现何身。应以何法得度,即说何法。如观世音菩萨,应机示现,无作妙力,自在成就,一身不分而普现,万机咸应以无违,是为不思议业。得是业已,自可报答四恩,济度三有。
若不念佛求生净土,虽发心广大,自救尚且不了,安能救度众生?唯有念佛修行,专心励志,毕命为期,内仗自心之念力,外仗弥陀之愿力,会二力于一时,收成功于一念,往生净土,见佛闻法,证无生忍已。然后乘大愿轮,回入娑婆世界,以及微尘刹土,显六神通,行四摄法,广度有情,同生极乐。去来自在,不被业牵。方能大作佛事,报答四恩。
一者可以报答佛恩。佛为我故,于无量劫来,不曾弃舍于我。我昏迷时,佛则指示于我。我作业时,佛则怜愍于我。我沉沦时,佛则救拔于我。我得人身,佛则忻慰。此恩此德,莫可言喻。若肯念佛修行,自度已毕,然后度他,广宣净土法门,代佛宏化,普令众生,念佛往生,横超三界,而畅佛怀,则真报佛恩也。内典云:
‘
假使顶戴恒沙劫,身为床座遍三千,若不说法度众生,是则不名报恩者。
’
二者可以报答亲恩。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所有恩德,昊天罔极。父也养我教我,一生经营,无非为我,爱我如掌上之珠,望我若凶年之谷。母也十月怀胎,三年乳哺,咽苦吐甘,移干就湿,鞠育顾复,无微不至。若但生奉甘旨之供,死尽丧葬之礼,均未足以为报恩。必须念佛,求生净土,然后还来此土,度脱亲灵,永出苦轮,得生乐国,方得报答亲恩。又我等自无量劫来,舍身受身,生生皆有父母。或生人中,或堕苦趣,肉眼不知,无由报答。若念佛往生,得六神通。不独可度此生父母,且能度脱生生父母,其为孝也乃大,则真是报答亲恩。
三者可以报答师恩。父母生我,为生身父母。师长教我,为法身父母。若无师长,我之智识,无由开发。我之学问,无由增进。我之道德,无由成就。师恩浩大,更有过于父母。若欲报答,唯有念佛,求生西方,自度已毕,然后度他。如鸠摩罗什法师,初从槃头达多法师学小乘,后从苏利耶须摩法师学大乘,深明法性理体,自悔从前学小乘之非。因念旧师,归为演说大乘真理,令师得悟,而沾胜益。其师反拜为师,罗什不敢受,师曰:
‘
我是汝小乘师,汝是我大乘师。
’
如罗什者,可谓真真报师恩也。
四者可以报答众生恩。或问:众生于我,何以有恩?答曰:农人种植,而我得食。女人纺织,而我得衣。百工技艺,所成众器,而我得以受用。或曰:我以钱财购得,何足称恩?答曰:虽有钱财,若非彼等劳力所成,何从购得而受用耶?又一切众生,或是我过去父母、师长、亲朋、眷属,不过改形易报,不能认识,未可谓众生与我全无关系。乃至耕田之牛,守夜之犬,于我亦皆有恩,应当报答。念佛求生净土,虽则自度,实欲普度众生,而报其恩。若以此现前未得无漏之身,欲学菩萨度生之行,诚非易事。譬如破船拯溺,非但不能救人,而反自遭沉溺。生净土已,见佛闻法,证无生忍,如前所说,得身、口、意三轮不思议业用,可以广度十方一切众生,则真报众生恩也。既能报答四恩,自可济度三有。其胜益殊勋,岂语言之所能尽耶!
三有者,欲有、色有、无色有,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也。
‘
三界
’
,何以曰
‘
三有
’
?因三界之内,六道众生,随善恶以升沉。善业则升,生天、人、阿修罗(译
‘
非天
’
,福报不及天)三善道,而受福乐。恶业则沉,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而受痛苦。若善业更兼禅定不动之业,则生色界、无色界。因善、恶、不动三业,起轮回性。有因必定有果,因果不亡,故谓之曰
‘
有
’
。若以三界九地论,则名九有。九地者,六欲天以下,名五趣杂居地,五趣众生,混杂而居,例如人间,人、鬼、禽畜同居故;初禅天,名离生喜乐地;二禅天,名定生喜乐地;三禅天,名离喜妙乐地;四禅天,名舍念清净地;并四空天,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广名二十五有。都是有因有果,随业受报。
念佛之人,自度已毕,发心度他,乘愿利生,竖穷三界。如《金刚经》所云:
‘
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
是谓济度三有。故曰念佛可度众生。
念佛得成佛道第十二
或问:念佛本极易之事,而成佛为甚难之事。佛道长远,经中所云,必经三大阿僧祇劫,勤修六度万行,方可得成。何以念佛即得成佛?
答曰:修行法门,顿渐不同。渐则三祇炼行,百劫修因,方成佛道。顿则不历僧祇,可获法身,未可一概论也。
念佛乃是横超生死,疾趣菩提,圆顿法门也。只怕大家不肯念佛,不怕不得成佛。如果一生精进不懈,自然佛果可期。二祖长安光明善导大师云:
‘
愿一切人等,善自思惟。行住坐卧,必须厉心克己,昼夜莫废,毕命为期。前念命终,后念即生,永劫受无为之乐,乃至成佛,岂不快哉!
’
善导大师一生专修念佛法门,念一佛,口放一光。念百佛、千佛,其光亦然。如上开示之言,自应深信,加以切愿实行也。
又文殊菩萨,告莲宗四祖五会法照大师曰:
‘
诸修行门,无过念佛。
’
一日四祖至
五台山
大圣竹林寺,亲见文殊、普贤二大士,分坐左右,同舒金臂,摩四祖顶曰:
‘
汝以念佛故,不久证无上正等菩提。若善男女等,愿疾成佛者,无过念佛,则能速证无上菩提。
’
观此二大士之言,分明指示念佛可以成佛,何疑之有!
念佛之人,而得诸佛慈悲之所护念,弥陀愿力之所摄持,命终往生,径登不退,任运进修,直至成佛。《弥陀经》云:
‘
众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其中多有一生补处(候补成佛之位),其数甚多。
’
观
‘
一生补处
’
之句,一经往生,即是最后身,岂不是一生即得成佛耶?此乃约事而言。若约理说,念佛功深,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心佛圆融,自他不二。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证唯心净土,见自性弥陀。不待往生,即成佛道。其圆顿为何如耶!
或曰:念佛往生,其事确否?
答曰:信、愿、行三种资粮具足,往生必矣。永明大师云:
‘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
’
《净土往生集》出家、在家之众,念佛往生者,不可胜数,临终皆有证验。或预知时至,或端坐而逝,或体出异香,或天乐鸣空,岂虚语哉!
宋时湖南潭州黄打铁,以打铁为业,一家四口,全靠手艺以度生活,一日不作,便难度日。常生怨叹,前世不修,今生受苦。常思修行,奈不知如何修法,又无闲空工夫可修。一日见一僧,从其店前而过,遂请入店奉茶,请教修行之法,要求指示一种可以作工,又可修行之法。僧曰:
‘
有,只怕汝不肯相信。
’
黄曰:
‘
大师明教,哪有不信之理?
’
僧曰:
‘
汝欲离苦得乐。娑婆世界,无有真乐。唯有西方阿弥陀佛国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欲生彼国,只要一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念念不断。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即得往生彼国。我教汝手掣风箱时,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推进时,亦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念到铁红取出,打一槌,念一句,槌槌如是。不打铁也念,未睡著也念。若能如是念去,包汝临终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黄打铁闻教,十分欢喜,极端相信。既可修行,又可工作,即依教奉行。人皆嗤其愚,打铁本来辛苦,再加念佛,岂不是苦上加苦?黄打铁则不然,念之数日,愈加深信,谓:
‘
此念佛法门,真实有益。我平日在火炉边站著,有炎热的苦。打起铁来,有辛劳的苦。今念起佛来,完全不晓得炎热,也不晓得辛劳。
’
由是更加精进,经历三年。有一日自知命终时至,遂即剃头、沐浴、更衣,告其妻曰:
‘
我今日回家去了。
’
妻曰:
‘
汝何处还有家?
’
答曰:
‘
此非我家,我家在西方。
’
于是再站铁炉边煨铁,照常念佛。铁红取出,乃说偈曰:
‘
钉钉铛铛,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
’
念一声
‘
南无阿弥陀佛
’
,举槌打铁一下,遂即立化。身出异香,天乐鸣空,此弥陀接引往生之瑞相也。众皆闻香,无不惊叹。因此潭州之人,多皆念佛,迄今尚盛。古今多少念佛往生,不可不信。
又问:十方世界,无量众生念佛,如果皆得往生,则极乐世界,如何容纳得了?
答曰:沧海纳百川而不溢,尺镜含万象而有余。世间之物,尚且如是。何况弥陀广大愿力,及不思议力,成就无边庄严之佛土,安有不能容受往生之众耶?
又曰:天衣怀禅师论莲宗言:
‘
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
子言实有往生净土,岂不与古人相违耶?
答曰:不违。此乃古德悟实相念佛往生之旨,真俗不乖,理事无碍。汝但诵其语,未解其义。上句
‘
生则决定生
’
,是俗谛事法界。下句
‘
去则实不去
’
,是真谛理法界。即是生唯心净土,自他不隔于毫端,安有去来之相可得。省庵大师发菩提心,念佛往生,其偈曰:
‘
身在花中佛现前,佛光来照紫金莲。身随诸佛往生去,无去无来事宛然。
’
往生一事,不必怀疑。若稍有疑虑,即信不深,而愿不切也。
又唯心净土,并不是没有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之佛土。乃是指真心体遍十方,量周沙界,即西方极乐净土,亦不出自心之外,故曰唯心净土。念佛之人,慎勿错解
‘
唯心
’
之义。若以
‘
唯心
’
二字,即谓没有西方净土。则《阿弥陀经》释迦呼舍利弗,而告之曰:
‘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
’
此岂是欺人之言耶?佛为大圣人,决无捏词欺人之事。又不可以不见西方极乐世界,遂谓无有极乐。如世人未至西欧者,安可说实无西欧耶?念佛必定成佛,《法华经》云:
‘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
南无佛
,皆共成佛道。
’
散心之人一称佛名,尚能成佛。何况终身专心持念,精进不懈,岂有不成佛之理耶?
《楞严经
·
大势至菩萨圆通章》云:
‘
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
观
‘
去佛不远
’
句,明示念佛即可成佛之意。
何谓现前见佛?或念佛专切之时,常梦中见佛。余曾梦见极乐世界,弥陀慈尊,并闻说法,敕我当自行化他,修持净业。故从三十六岁后,禅净双修。每当传授
三皈依
,或讲经法会,力劝大家发心念佛,求生净土。告曰:修行以念佛为稳当,应以持名念佛为正行,广修众善为助行。正助合行,如船帆顺风,更加橹棹之功。往生净土,品位必高。
或三昧功成,定中见佛。如莲宗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结集莲社,专修念佛法门,三十年迹不入俗,澄心入定。三睹圣相,沉厚不言。唐义熙十二年七月晦夕,于般若台方从定起,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圆光之中,有诸化佛。观音、势至,左右侍立。又见水流光明,分十四支,回注上下,演说苦、空、无常、无我之音。佛告言:
‘
我以本愿力故,来安慰汝。汝后七日,当生我国。
’
又见社中先化者佛陀耶舍、慧持、慧永、刘遗民等,皆在弥陀之侧,曰:
‘
师早发心,何来之晚也!
’
此皆定中见佛之明证。后于八月七日,集众告别,谓弟子法净、慧宝曰:
‘
吾始居此,十一年中,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生净土必矣。
’
即自制遗诫,端坐念佛而寂。异香满室,天乐鸣空。弟子等奉全身,塔于庐山西岭。
何谓当来见佛?若念佛功成,往生时至,临命终时,则见阿弥陀佛现身接引,此当来见佛也。又托质宝莲,花开见佛,面礼金容,亲蒙授记,忍证无生,位居补处。不仅可以常见于佛,亦即得成为佛也。
有此圆顿殊胜法门,可以横截生死欲流,疾趣菩提觉岸。凡欲离苦得乐,超凡成圣者,自当以持名念佛一法,为唯一无上法门,终身力行也。
集白云法师撰《望江南净土词》十二首
西方好,随念即超群。一点灵光随落日,万端尘事付浮云。人世自纷纷。
凝望处,决定去栖神。金地经行光里步,玉楼宴坐定中身。方好任天真。
西方好,琼树耸高空。弥覆七重珠宝网,庄严百亿妙华宫。宫里众天童。
金地上,栏楯绕重重。华雨飘飘香散漫,乐音寥亮鼓清风。闻者乐无穷。
西方好,七宝甃成池。四色好花敷菡萏,八功德水泛清漪。除渴又除饥。
池岸上,楼殿势飞翚。碧玉雕栏填玛瑙,黄金危栋间玻璃。随处发光辉。
西方好,群鸟发音声。华下和鸣歌六度,光中哀雅赞三乘。闻者悟无生。
三恶道,犹自不知名。皆是佛慈亲变化,欲宣法语警迷情。心地顿圆明。
西方好,清旦供尤佳。缥缈仙云随宝仗,轻盈衣襟贮天花。十万去非赊。
诸佛土,随念遍河沙。莲掌抚摩亲授记,潮音清妙响频伽。时至即还家。
西方好,我佛大慈悲。但具三心圆十念,即登九品越三祇。神力不思议。
临报尽,接引定无疑。普愿众生同系念,金台天乐共迎时。弹指到莲池。
娑婆苦,长劫受轮回。不断苦因离火宅,只随业报入胞胎。辜负这
灵台
。
朝又暮,寒暑急相催。一个幻身能几日,百般机巧衮尘埃。何得出头来。
娑婆苦,身世一
浮萍
。蚊蚋睫中争小利,蜗牛角上窃虚名。一点气难平。
人我盛,日夜长无明。地狱争头成队入,西方无个肯修行。空死复空生。
娑婆苦,情念骤如风。六贼村中无暂息,四蛇箧内更相攻。谁是主人翁。
无慧力,爱网转关笼。一向四楞但担地,不思两脚无梢空。前路更匆匆。
娑婆苦,生老病无常。九窍腥臊流秽污,一包
脓血
贮皮囊。争弱又争强。
随妄想,耽欲更荒唐。念佛看经云著相,破斋毁戒却无妨。只恐有
阎王
。
娑婆苦,终日走尘寰。不觉年光随逝水,哪堪
白发
换朱颜。六趣任循环。
今与古,谁肯死前闲。危脆利名才入手,虚华财色便追攀。荣辱片时间。
娑婆苦,光景急如流。宠辱悲欢何日了,是非人我几时休。生死路悠悠。
三界里,水面一浮沤。纵使英雄功盖世,只留白骨掩荒邱。何似早回头。
念佛十大利益
一、昼夜常得一切诸天大力神将,隐身守护。
二、常得观音等二十五大菩萨,而为保佑。
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四、一切恶鬼、夜叉、罗刹,皆不能害;毒蛇、毒药,悉不能中。
五、水火冤贼、刀兵枪炮、杻械牢狱横死,悉不能受。
六、先作罪业,悉皆消灭。
七、夜梦吉祥,或见阿弥陀佛胜妙金身。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常为世间一切人民恭敬礼拜,犹如敬佛。
十、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西方三圣,金台接引,往生净土,莲花化生,受胜妙乐。
念佛
,
学佛者
,
佛法
,
学佛
相关帖子
•
随喜文殊法会并每天念心咒与《心经》,女儿高考超常发挥
•
她用这一招三年,孩子变好了婚姻变和美了!
•
佛教绝非迷信,它能给我们生生世世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
•
罕见!广东一家三姐妹年纪轻轻都出家,两个做住持!
•
小心,佛菩萨真的在看着我们!
•
向观世音菩萨写《求卖房疏》,真的顺利卖房!
•
学佛真正的成就相
•
灰尘-光-烦恼-佛法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