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本版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版务专区
›
错帖暂存
›
对于把阿弥陀佛说是“太阳神”之类的佛学研究的反省 ( ...
返回列表
查看:
1111
|
回复:
1
对于把阿弥陀佛说是“太阳神”之类的佛学研究的反省 (赖静涵)
[复制链接]
南无三宝
南无三宝
当前离线
积分
204
发表于 2012/11/20 23: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佛教
学研究的反省
常常看到网路上很多说是研究
佛学
,但是却又“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文章,例如说
阿弥陀佛
是“
太阳神
”,观音菩萨是“水女神”之类的说法,某某经是“伪经”,这一来使得许多信众都感到烦恼,因为这攸关他们修行的问题。
自己因为时常亲近这一行,大概了解到,凡是佛教学研究者所使用的方法,事实上,所争论的焦点就在突显“我如何相信那件事情是真的”。
作学问
最怕先入为主的观念,有了成见,不管作什么学问都是有缺陷的。学术工作的目的本来就是求真求实,学者提出的意见,通常都是正反两面琢磨再三,才提出意见。
这些日子,听到一个朋友告诉我,他惊讶于网路上有文章说他所修学的
经典
是假的。这件事情让我想到,假如我们要当学者的,不在学术工作上作严谨的修为,所公告的成果,真的害人不浅!学者的威望扫地,以后没有人会相信我们这些作学术工作的人了!
目前,佛教学界的主流,在于研究佛典语言,和哲学、教史等方面。
这些研究者,常因为不是佛教信徒情况,对佛教了解不够深入,往往骤下结论,一下子要说什么经是伪经,因为没有“梵本”。事实上,很多
佛经
本来就没有所谓的“梵本”,很可能是其他语文,也很可能是口传的。又有人以很多目录没有这部经,就说这部经是伪经,其实,也很可能这部经是一部大经的一部份,后人抽出来成为单行本,或是真有翻译,但很久才流传出来。
总之,
状况真的很多,一两个证据或许说明现象,但一下子要做一个这么大的结论,说那部经是假的,未免也太简陋了!
倒是,我们也应该思惟,要肯定那部经是假的,这还得加上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当初提倡这部经的人是谁。如果是有修有证的祖师大德,是可以作为学术上的认证。除非,这位祖师大德说谎,否则要说这些日常修行经典是假的,不足为信的成分很高。
这就好像,凡是讨论
儒家
,一定从孔孟入手。既然如此,佛教圣人说的话应该要列入学术理据才对。
证明我们常用的课诵本是伪经,老实说这类的学术工作实在没有做的必要,弄不好还自断
菩提
之路,误人误己。所以有关“伪经”的问题,实在要谨慎小心,
大抵上,现代学者能做的,只能提出怀疑,实在很难断定。
考证的工作,特别是这种主题,要有法官办案的精神,在直接证据尚未出现以前,不能骤然判定。
然则最怕学术工作,当中掺杂了名利心在内,果真如此,实在有违学术工作者的本怀。
我觉得,学术工作固然应该力求客观,但也不能失去该有宗教面的考量。说实在,证明哪一部经是伪经,在学术立场来说是一个重要的工作,但若要和祖师大德抬杠,实在没有这个必要。还不如把这个时间花在了解祖师大德的开示,好好依教奉行还是比较好些。
我始终觉得一个
佛教徒
的学术工作者,是应该为修行而作学术研究,有些课题不需要花时间研究的。佛陀说的法大概没有什么必要去证明它是假的吧?
所以,如果有人提出这种属于“学术性”的看法,欢迎大家提出来讨论,我会尽我的能力来考察这个说法,我的想法是,希望大家不必为这些说法感到困扰,同时我们也能研究出一些可供大家相信的依据。本来,秽迹金刚之家的宗旨,就是揭示附佛外道的工作。这个工作并非在批评或毁谤,而在于增进我们对于
佛法
的理解。
觉得,若有什么研究佛学的心得,就是一定要从像“斋戒学会”这样的修行活动的体验开始。
看到斋戒学会的公告贴出,老实说,真想参加。我怀念清净道场莲因寺,怀念山风徐徐,绿荫盎然的清凉地,怀念沐浴在五堂功课的三昧洗礼,怀念关心后学的师长们,今日社会难得的诸上
善人
聚会一处,更怀念德相巍巍的忏公大师,还记得午斋时,他老人家讲的“鬼故事”,和鼓励后学“背楞严经”的开示。
过去参加了三次斋戒学会,心中非常的怀念。但是现在的情形似乎不太能够允许了。羡慕在校的同学与有寒暑假的老师们,现在社会大众要凑出七天就不太容易了。我想这是需要发愿的。
今天我的情况,不太能够再凑出这些时日,业障深重吧!几年下来,末学若有什么研究佛学的心得,那就是奉劝能够参加的大众,有机会一定要去参加。这是我提出的真诚建议。
真的,我对佛法有什么见解,要感谢忏公老人家,和他所创设的斋戒学会,是初机的
学佛
人一定要参加,不然恐怕会像我一样,在一旁羡慕别人。
一出龙门云外望,莫作黄河点额鱼。
我真诚呼吁,
想要当佛教学者,一定要去参加修行活动,最好是像斋戒学会,和
佛七
,或是
闭关
之类的活动。这对平日读经来说会有很大的帮助。毕竟,要拜一天的三昧水忏,干脆好好修七天,天天都在三昧水当中忏洗得好。
想要阅读佛教学界的书籍,首先要先有一个概念,很重要。
学佛人要先了解书籍的作者,他的学养,与这本书的书评。不然请务必要先把目录与序文读完,确定他的理论主体与宗旨所在。一般来说,我比较推荐已经皈依三宝的学者作品比较值得阅读。
不可否认,早期(民国七十年以前)研究佛学有不少学者不是学佛的,纯粹只是对佛教的哲学与历史有兴趣(如
胡适
之的禅宗研究),他们治学方法也都把焦点设在〔哲学〕或〔史学〕的范畴当中。大家看书一定可以感觉得到,
是属于〔自由派〕的意见,这部分的作品因为作者自己的兴趣不在修行,所以对三宝比较没有恭敬心。
还有一点,
对于所处理的问题属于佛教表层,也就是从文字表层意义来谈,对于一些修行范筹上的名相没有做好应有的处理
,举例来说,性、相二宗的问题,部分着作都把它呈现成对立状况的说法,虽然古代也有这样的说法,但是我们可以了解,唯识与中观的法义都是菩萨所说,从来没有看过龙树菩萨和弥勒菩萨互相批评的文句,也没有看过玄奘大师去批判过龙树菩萨的说法,那这两宗的学说,怎么会是对立?又如来藏的问题,这个如来藏是楞伽经里面有说过的,也有不少经论都论述到,其实这是修行上的体会,不好纯粹当作哲学思想来谈,但有人拿它来比附印度教的「梵我合一」,果真如此,佛典又何必命名「如来藏」呢?依我看,
这是修行人对修行人讲论的法义
,这就像是一个电脑书的作者读过很多本谈到电脑操作的书籍,但从没有上机的经验,他就根据这些书籍再写出另外一本电脑书一样的情形。既然如此,没有修行经验的人怎么有办法讨论得起来?
佛教里面有很多这种老参与老参之间讨论的课题,这是初机
学佛者
所入不了门的。
看到讨论这方面的着作,我们就要了解,
作者的学养真的很重要!
假如作者是连诵经的经验都没有,甚且从来就不去道场礼佛,或者也不去皈依三宝,亲近善
知识
的,这样的作品就得随缘尽份,不好完全相信。
当然作者会说这是他的兴趣,纯就学术立场来说是可以的。但就佛教的真理来说,恐怕不允许的。
因为学者也是教师,广大的群众虽然未必上过他的课,但书店里面都会读到他的书,也等于是当了他的学生,网路上也是这样的,这是要负起相对的责任。
所以大家要认真的看,却不要认真的信。
因为,学术是不断进步的,每一个学说都有被推翻的可能,我们必须给他们进步的空间才行。
所以网路上有一些人发表激烈的言词,常常引用一些学者的「看法」证明他们的看法是对的。
说真的,这是骗不了老参的眼光,可是对初机学佛人与学界来说,两方面均造成负面的效应。
我在这里想说的是,我们要鼓励学者多研究佛法,但这不代表学者的研究就应该等同于法师的开示。其实多读几部佛书实在没有什么了不起,
对学佛人而言,我们得分辨那些文章的结论正确与否
。说实在,
学者本来也不是什么附佛外道,但是他们的研究一经误用,或者他们本身研究结论就是错误的,竟然也有附佛外道的宣传效果,这点我们也不能不明辨。
我写这篇文章的用意,不是告诉大家学者们写的佛学论文全部都是不可信,
而是说明学佛人能够区分与抉择坊间佛学书籍
。
学者与法师不同,法师是有戒律,讲信用的,学者是不一定负这个责任的(有的学者是佛教徒,有的不是)。所以我觉得佛学书籍应该要标示等级,起码要标出作者是学佛人与不学佛的人才好。
因为学佛人,就像是医院里的医生,电脑程式的设计师一样,要严谨些,这是性命交关的事情,不能够随随便便就被误导的,一经误导,若不遇善知识,可能就是一辈子。
所以对于学者见解,只要随缘尽份接受就好了。
过去身为初机学子的笔者,就是因为不选择性的阅读,导致自己思想错乱,修行见解与佛教的思维模式都混淆不清,使自己有错误的见解(如排斥
密宗
)。若非后来经由学长介绍,参加斋戒学会,和养成参访的习惯,加上自己承办活动,
增广见闻以后,这才发现错误所在。
当然学佛人也是不断成长,学者也是一样,大家都是一样。
毕竟,如果连内行与外行都不能分辨,那学佛这条路真的荆棘重重,坎坷不已。
佛学与学佛毕竟有别!(这点我承认,我过去的见解是错的)不太能够混为一谈,有些学者不一定皈依三宝(我们要多鼓励他们去皈依),但是学佛人是皈依三宝的,还要“一生悬命”地参学下去。台湾佛教信徒有不少的初机学人,但是能够引导这些初机学人的老参学长就显得少多了。建议大家有机会多介绍善知识。
我的结论是:总之,
学佛人对佛教书籍要有“判教”的眼光,才好自度度人。
佛学
,
阿弥陀佛
,
学佛
,
佛法
,
佛教
,
经典
相关帖子
•
中医经典名方制剂不用再做临床试验
•
《玄能量变》人体应用--伏白虎
•
经典治病说
•
正文化说
•
经方医学研讨:黄煌教授经典语录集锦
•
民间中医讲堂重开通知
•
学中医,要么读一百本书,要么听一场大师讲经典
•
《内经》与佛教也有关系吗?
•
开启灵枢之门-宋恩旗老师讲灵枢
•
学中医的两种读书途径
回复
举报
南无三宝
南无三宝
当前离线
积分
204
楼主
|
发表于 2013/1/3 04:35: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表回复
回帖并转播
回帖后跳转到最后一页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