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经典学习
›
伤寒金匮
›
经方扶阳论坛
›
黄芪重剂应用探讨【转帖】
返回列表
查看:
498
|
回复:
0
黄芪重剂应用探讨【转帖】
[复制链接]
无为神医
无为神医
当前离线
积分
599
发表于 2013/2/15 06:55:0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黄芪
重剂应用探讨
仝小林 中国中医
科学院
广安门医院
●经过适当配伍,黄芪可广泛用于各种
虚证
及虚实夹杂诸证,具有益气升提、补气活血、
收口
敛疮之功,不论是内科、外科或妇儿等科
疾病
,都可发挥较好的作用。
●黄芪是升阳之药,轻用升压,重用
降压
。治疗
低血压
常用
补中益气汤
,其中黄芪用量不超过15克;
治疗
气虚
痰浊型
高血压
,黄芪必用至30克以上。
应用广泛
黄芪始载于《
神农本草经
》: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疮,
排脓
止痛,大风癫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黄芪一直为临床历代医家所推崇和重用。如《
伤寒论
》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
,治疗
血痹
之身体不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玉屑膏,黄芪、
人参
各等份为末吃,以盐汤送下治疗
尿血
并五淋砂石、
疼痛
不可忍受之证。《重订严氏济生方·痈疽疗肿门》有
排脓散
方,谓治
肺痈
得吐脓后,宜以此药排脓
补肺
,取绵黄芪(去芦,生用)二两。《太平圣惠方》之黄芪粥,黄芪一两,合粳米治疗五痔下血不止。《济阴纲目》中
当归
补血
加
葱白
汤,当归二钱,黄芪一两,葱白10根,用于
产后
乳少或无乳。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重用黄芪治疗
中风
后之
半身不遂
;黄芪
防风
汤中,大
剂量
黄芪佐以少量防风治疗脱肛等。
张锡纯
创有黄芪膏、清金
益气汤
治疗虚劳,大剂量黄芪之
生肌散
补气
托毒
治疗疮疡,用升
麻黄
芪汤治疗产后之转胞。
现代
名医
邓铁涛
自拟强肌健力饮,以大剂量黄芪为主治疗
重症肌无力
,黄芪用至120克。
朱良春
用大剂量黄芪配
地龙
治疗
慢性肾炎
,陆德铭用大剂量黄芪与
女贞子
治复发性
口腔溃疡
,笔者治疗
偏枯
、痿废、血痹,黄芪一日用至500克。
黄芪善补胸中大气,能显著改善
胸闷
、
气短
、乏力等
宗气
不足症状,可用治疗心功能不全、
心肌炎
或者
心衰
等。
南京中医药大学
的
黄煌
教授曾用黄芪
桂枝
五物汤合
桂枝茯苓丸
治疗冠脉搭桥术后多发性肌炎病例,生黄芪用至80克,无不良反应。
黄芪是传统疮药,有
生肌
作用,尤适用于“久败疮”。外科名家赵炳南有黄芪膏一方,用黄芪浓煎成膏,加入等量
蜂蜜
。然
用量过大可致胸闷
腹胀
、食欲减退,并可出现
头昏
潮热等,尤其是肌肉坚紧、
大便
秘结者,少用或慎用;多汗而发热、
咽喉
红痛者,不宜使用。
笔者遇到伤口久不愈合的病人,常用经
验方
“参归杞汤,”用大剂量黄芪配伍
党参
、当归、
枸杞
等,并可加老母鸡一起煎服。
笔者认为,经过适当配伍,黄芪可广泛用于各种虚证及虚实夹杂诸证,有益气升提、补气活血、收口敛疮之功,不论是内科、外科或妇儿等科疾病,都可发挥较好作用。
用量
煎煮
黄芪是升阳之药,是否能升高
血压
呢?然而药理证明,大剂量黄芪能
降血压
。邓铁涛的经验是,黄芪轻用则升压,重用则降压。治疗低血压常用补中益气汤,其中黄芪用量不超过15克;
治疗气虚痰浊型高血压,必用30克以上。但黄芪仍是益气升阳之药,在
肝阳
上亢或有内热之高血压时,如用黄芪降压就犯“实实之诫”了。
张锡纯曾对王清任之补阳还五汤作补充:“然王氏书中,未言脉象如何,若遇脉之虚而无力者,用其方原可见效。若其脉象实而有力,其人脑中多患充血,而复用黄芪之温而升补者,以助其血愈上行,必至凶危立见。”诚警戒之语。
对于脏器下垂者,又宜重用黄芪以升之。邓铁涛治疗子宫脱垂,治以补中益气汤加
首乌
,黄芪必须重用30克以上。曾治
胃黏膜
脱垂之患者,用
四君子汤
加黄芪30克,配
枳壳
3克作为反佐,一升一降,再诊时已无胃痛。《
中草药
新医疗法资料选编》载脱肛方,用黄芪4两,防风3钱。“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认为,防风能制黄芪,黄芪得防风其功愈大,乃相畏而相使也,防风之分量不宜多用。
中医理论
认为,黄芪既能升阳举陷,又能利尿;现代药理证明,黄芪能增
强心
肌的收缩力,保护心肌细胞,扩张
血管
和
冠状动脉
,降血压。黄芪是一味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细胞生理性代谢的双向调节药物,既能升高
低血糖
,又能降低
高血糖
。其不同调节作用主要通过不同的配伍和剂量实现。黄芪用量差异很大,轻者10~20克即可;若配伍桂枝、
甘草
等益气升阳升压,用量15~30克;补中益气、降压摄血,用量30~60克,甚至更大剂量,可补气化瘀。
黄煌认为,
张仲景
用黄芪有3个剂量段:黄芪大量(5两)治疗水气、
黄汗
、
浮肿
,中量(3两)治疗
风痹
、身体不仁,小量(一两半)治疗虚劳不足。临床应用可据之适当变化。如治浮肿,量可达60~100克,治半身不遂、
骨质增生
疼痛等,可用30~60克;用于上消化道
溃疡
,可用15~30克。
南方医科大学的钟洪等认为,正盛邪实时黄芪用量偏少,正
虚邪
少时黄芪用量偏大。一般来说,黄芪用量5~10克能升阳举陷,15~30克利尿作用显著,但用至50~60克则
尿量
反减少。
老年人
气虚不摄、夜尿或
尿频
清长,则需用50~80克以益气固摄。
脑中风
后遗弛缓性
瘫痪
,宜用30~50克。
黄芪治疗痿证时,常用100~120克,最大用至500克,大
补脾
胃之
元气
,使气旺以促血行,
祛瘀
通络
而不伤正,用时可佐
陈皮
以防壅滞。
黄芪有生用和炙用之分。名医焦树德认为黄芪生用偏于走表,能
固表
止汗、托里排脓、敛疮收口;炙用重在走里,能补中益气,升提
中焦
清气、补气生血、利尿。黄芪皮功用同黄芪,但善于走表,偏于固表止汗及气虚
水肿
。对于胸闷胃满、表实邪旺、气实多怒者勿用。
配伍应用
黄芪与不同的药配伍时,剂量不同,功用各异。具体为:1.生黄芪与
知母
相配,按1:1的比例时功能益阴
清热
,治疗阴虚内热证;若按2:1或3:1时,重在补气,变温补为平补,用
小剂量
知母相配,制黄芪之偏温,使其补而无温燥太过之虑。2.与当归相配,当用量比例为5:1时,可补气生血,治疗
血虚
证或
气血
两虚证。3.
生黄芪配防风按1:1的比例使用,可走表扶正祛邪,按4:1的比例使用,则入里补气升阳。
4.与人参等分大剂量使用,可补肺肾、定喘嗽,治疗肺肾两虚之喘咳;而当黄芪量大时,可领人参出表,人参量大则领黄芪入里。5.生黄芪与甘草按6:1的比例配伍,大剂量作汤剂入药,可补气通淋;小剂量作
散剂
入药,可安和
五脏
。6.黄芪与
茯苓
的比例为1:2时,治疗气虚水肿、
小便不利
效果较好。此时,黄芪用量不可过大,否则其升提之性可能会影响茯苓之渗利之功。7.黄芪与
升麻
相配,当剂量比约为5:1~3:1时,重在补中益气;当比例为5:3时,升提力强,重在治上焦之虚。8.黄芪与
桃仁
、
红花
、当归尾、
赤芍
、
川芎
、地龙相配,其剂量达到全方的84%时,用治气虚
血瘀
之中风半身不遂。
黄芪配
生地黄
,乃上海的夏翔教授的经验药对。临床见
舌质红者,用甘温之黄芪加
生地
黄配成药对,以制约黄芪温燥之
药性
。
生
地黄
具类
激素
样作用,黄芪能提高及调节免疫功能,故二者配伍,能在治疗与免疫密切相关的
疑难杂病
中发挥重要功效,可用于
风湿热
、
类风湿
关节炎
、
干燥
综合征及系统性
红斑狼疮
等自身免疫性疾病。
黄芪性温,阴虚
阳亢
者忌用,生地黄
甘寒
,
脾胃
薄弱者慎服,二药同施,则能扬长抑短。一般复发性口腔溃疡,慢性
炎症
如
肾盂肾炎
等,黄芪剂量大于生地黄;自身免疫性疾病、
过敏
性
皮肤病
等,大多生地黄剂量胜于黄芪。黄芪用量15~60克,生地黄剂量15~120克。
使用体征
黄煌认为,黄芪主治“汗出而肿”。患者平时汗出比较多,稍有体力活动,就容易
出汗
,或者皮肤比较湿润。所谓“肿”,主要为全身性浮肿,以下肢为明显。黄煌总结黄芪应用指证包括:
患者的体质:面色黄白或黄红隐隐,或黄暗,缺乏光泽。浮肿貌,肌肉松软,腹壁软弱无力,按之无抵抗感及痛胀感。他称之为“黄芪腹”。平时易于出汗,畏风,遇冷风易于过敏,或
鼻塞
,或
咳喘
,或
感冒
。大便不成形,或先干后溏。易于浮肿,特别是足肿,手足易
麻木
。舌质淡胖,
舌苔
润。
中老年人应用黄芪的机会较多:缺乏
运动
,
营养不良
,疾病、
衰老
,均可导致肌肉松软,腹部尤为明显,并可伴有水肿等。这种人即《
金匮要略
》所谓“骨弱肌肤盛”的“尊容人”。中老年中这种体型尤为多见。
邓铁涛认为,
舌淡
有齿印,
脉虚
大或寸部弱,再参查有否其他气虚之证,便可考虑使用。
延伸阅读
医案
精选
体位性低血压——补阳还五汤加味(张琪医案)
吕某,男,63岁,1974年8月初诊。反复发生晕厥一年余,经检查诊断为体位性低血压,血压直立位时90~100/50~60mmHg,卧位时220~230/120~130mmHg。伴
头晕
眼花,甚则晕厥,两腿软,直立位时
面色苍白
,冷汗出,脉濡;卧位时面色红润,舌苔干,脉洪大无伦。延余会诊,按气虚不能率血,营气随体位偏注论治,投以补阳还五汤:
黄芪150克,赤芍15克,川芎15克,归尾15克,地龙15克,桃仁15克,红花15克。
连服上方50余剂,病人血压卧位、直立位皆在150~160/90~100mmHg之间,头晕腿软等亦随之好转。
重用黄芪治疗
胃下垂
(病历摘要)
白某,女,56岁。因反复
胃脘
疼痛30年,于2009年2月初诊。有“胃下垂”病史30年,兼有浅表性
胃炎
。刻下症见:胃脘及腹部发胀疼痛,遇冷及食凉后加重,时
恶心
,食少,饥饿时
心悸
,周身畏寒,乏力,易上火,
牙龈
肿痛,
腰部酸痛
,眠差
多梦
。小便频,大便不成形,
食油
腻或遇冷后
腹泻
。苔白略干,
舌底
瘀,脉沉偏弱。
中医诊断:胃痛。中医辨证:脾胃虚寒,中气不足。治法:补中益气,温养脾胃。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减:黄芪145克,红参9克,
枳实
15克,炒
白术
30克,
附子
15克(先煎8小时),
生姜
30克。
2009年3月二诊:服上方7剂,恶心、腹痛减轻,仍畏
寒气
短明显,增附子至30克以除陈寒,增红参以补益气血。苔厚有湿,加茯苓30克
健脾利湿
。至6月八诊时,已服以补中益气汤为主之
方剂
百余剂。其间随证调方,现腹痛畏寒已除,牙龈肿痛亦不见反复,小便调,大便略软,
苔黄
厚,舌底瘀,脉
沉细
弦略数。仍以补中益气汤为主,以全其功:黄芪90克,枳实15克,炒白术30克,红参9克,升麻6克,
柴胡
6克,
黄连
3克,生姜18克。
胃痛之病,
医者
多以理气和胃之法治之,若见
胃胀
、牙龈肿痛之症,更易辨为
实热证
以清胃导滞之法治之。然患者患此病已30余年,且以“胃下垂”起病,现症见畏寒,遇凉病重,其虚其寒可见一斑,而胃胀一症,气虚不行,亦能有此表现。牙龈肿痛,为李东垣所谓“阴火”是也,
太阴
有寒,迫阳明之气上行,故致经气不利而肿。治宜补中益气为主,用大剂量黄芪,提振脾胃之气,脾
胃气
旺,故气行得畅,胀痛自除,又以附子逐其陈寒,加强除痛之力,亦可引阳明之火下行,故使虚阳不亢,病久缓图,故使
服药
时间长久,以断其根
。
胃下垂
,
黄芪
相关帖子
•
真不知道!补中益气原方原量就10克
•
请帮忙看看此方子吃后会引起胸闷心慌吗?
•
病之利于桃仁红花者必大不利于黄芪,请教原因
•
国医大师邓铁涛:我用玉屏风散有感
•
丰乳方
•
中药「黄芪」不传之秘
•
千古奇方黄芪建中汤,原来还可以这样用!
•
糖尿病思辨
•
糖尿病思辨
•
从脉用药之二十四:治伤食后感寒、湿、疫毒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