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161|回复: 6

南怀瑾先生访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8/9 18:2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南怀瑾先生访谈

南怀瑾生平: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1917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他的《论语别裁》、《原本大学微言》《老子他说》、《孟子旁通》、《易经系传别讲》等三十几部著作,几十年来在海内外长销不衰,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卓越贡献,其人生颇富传奇。

《南怀瑾先生侧记》一书最近由时事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作者刘雨虹女士追随南怀瑾先生30多年,曾任南怀瑾创办之老古文化事业公司的总编辑,她以亲身的经历、用轻松的笔调写出了南怀瑾与人们互动的细节描述了广及 多年故旧、友朋、门生;刻画了南怀瑾的言教、风格、细行。
该书的一个特点是照片多。过去,只能在南怀瑾先生的书中见到一两帧很慈祥的头像,而本书收集了二百余幅像片,包括南怀瑾先生从青年时代到现在,图片涉及几十年中南怀瑾的个人家庭生活、家族成员、人际交往和工作各方面的珍贵照片。以图片的形式全方位的诠释国学大师南怀瑾。
自1990年大陆出版南怀瑾先生的《论语别裁》、《如何修正佛法》、《大学微言》等书籍以来,全国已有数百万人读过他的各种讲记、杂说,很多读者没有见过他本人,从他的书中想象他的为人,便尊敬地称他为南老师。也对这位"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的国学大师的个人生活、人生经历感兴趣。然而南怀瑾先生却很少谈到自己的生活、家庭和工作。这本书讲述了这位国学大师几十年来的人生经历、饮食起居、家庭生活和身边人物。包括南怀瑾在大陆的妻室和儿子们。
作为一个国学大家,南怀瑾先生的喜怒哀乐是什么呢?在公众之前满面慈祥的老人,有没有自己的烦恼呢?在他近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中,又经历过什么艰难坎坷?感情生活又是什么样呢?他的妻子儿女是怎么样的人?  
也许正是一个个疑问把我们与南怀瑾先生拉近了,为此我们特地走访了南怀瑾先生。

记者问(以下简称记):南怀瑾先生,最近新发行的这本《南怀瑾先生侧记》(以下简称《侧记》)引起了众多读者,尤其是爱好国学的读者的兴趣,您觉得这本书是否真实反映了您的情况?
南怀瑾答(以下简称南):其实本来是不想让他们写我的,也许自己写更好些。但既然非常想写,写也就写了。谈不上是传记,侧记嘛,就是可以从侧面了解了解。刘雨虹自1969年与我相识,已有三十年了,共同做了不少工作。这本书写了发生在我及我周围人身上的事,有许多也是她亲身经历的,可以说是一个真实的记录吧。其实对于我,赞也罢,毁也罢,并无实际意义。

记:书中首次出现了您的早期像片,您的变化还是很大的。象四十年代您有着一头浓密的黑发,显得清秀英武;六十年代南先生在台北的留影除了让我们看到熟悉的微笑,原本浓黑的青丝也添了许多白发
南: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公平的。五十五岁时头发就有些花白了,理发师也曾让我染发,我没接受,当时还写了一首诗。(理发师劝染发戏作:世人多畏发初白,却喜头颅白似银。免去风流无罪过,何须装扮费精神。渐除烦恼三千丈,接近仙灵一性真。对镜莞尔还自笑,依然故我我非新。)岁月催人,这是不争的事实。有许多人和事都随时间而变了。我更希望能在有生之年多为祖国,为祖国的文化事业做些事。

记:您为国学教育鞠躬尽瘁,做出了这么大的努力,您的家人是否支持您呢?
南:他们都很支持我,也付出了很多,起初来访的客人都是去家里,我妻子要招待来客,忙里忙外,客人很多,她也很辛苦。后来我又要讲演,晚上又要上课,回家很晚,没时间照顾她,而她还要教育四个儿女。孩子们也很懂事,现在也都有了各自的事业。

记:听说您在大陆还有一位结发妻子?
南:对,是四九年去台湾前在大陆的妻子。到台湾后,谁也不知何时能回大陆,我也只好随顺现实又结了婚。在两岸情况好转后她曾带着二个孩子到过台湾,但那时我正遇上我经营失败,生活也比较困难,就只好回去了。一别几十年,她在大陆伺侯我母亲直到去世,还带大了两个孩子。吃了不少苦,也受了很多委曲。但她却无怨无尤。这些在《侧记》中也有所涉及。

记:您是一位国学大师,兴学办教、提高国人的文化素质是您的事业,可您为什么又要出资出力倡修"金温"铁路呢?
南:其实很简单,无非是想帮助国家发展起来,尽量为社会、为家乡做点事,使大家受点益。金温铁路的蓝图始于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但80年来,历经曲折,先后倡修7次,均未成功……,而我只是尽自己一点力,完成了先人未尽的心愿。我也想打开这样一个大门:把国内的公共建设与外资结合起来,以加速国内基本建设的速度。我认为对大陆投资必须具备四项理念和认识:共产主义的理想,社会主义的福利,资本主义的经营,中国文化的精神。虽然"金温铁路"经过了十年才建成,但这个门必竟是打开了。

记:您现在正致力于"儿童读经"的推广,这又是为什么呢?
南: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可怕的是把国家和民族的根本文化都丢掉了,一个没有文化根基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就在于由一批历代流传的经典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资产。儿童是社会的希望,是国家的未来。现在的小孩子可以唱很多流行歌曲,却对充满先贤智慧的经典毫不知晓,这的确是一件很可怕的事。
一个人为什么要读书?传统最正确的答案,便是"读书明理"四个字。明个什么理呢?是先要明白做人的道理。人本来生来就是人,个个自然会做人,哪里还要有什么另外一种做人的道理呢?不错,人本来就是人,原始也和世界上一切"灵长"的生物差不多。但人类的老祖先,尤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老祖先,早在五千年前,就开始建立了一套文化,教育我们后代子孙怎样才能懂得"人伦"的基本道理,然后才扩充到怎样去为"生活",怎样好好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完全不同于一切"灵长"生物一样的原始状态。当然,其中还包括了"科学"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等等文明。

记:您提倡读古代的经典,那么经典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南:还是为了"做人"。而不是为了"生活"。因为"生活"的意义,是人要"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怎样设法来维持自己的生命,同时,使人人都要更好地"生活",过得很舒适快乐的一生。这都是在"读书明理"以后,因为"智慧""智识"开发了,就容易懂得了"谋生"的"技术",和各种有利"谋生"的"智识"。也都属于"读书明理",明白了"人伦"之道以后,那是当然、必然的事。

记:现代社会竞争激烈,读经会不会与经济效益脱节?
南:如果父母所希望的经济效益的定意,是让每个孩子们从学校毕业出来,在社会上,就能找一份工作,可以赚钱谋生致富的话,那么有的人读了大学、硕士、博士,找不到工作的还很多呢!至于说读古书出身,将来到社会上找不到工作,赚到钱或赚不到钱,谁做结论?可能读了古书在社会上更好哇!比如说,我就是读古书,背古书,我的经济效益好像比你们都好一点。至于读了古书以后,怕孩子长大以后没有经济效益,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孩子们背诵古书,真的把古文背好,智慧开发以后,读现在学校的教科书,一看就懂了,这效益已经出来了。我们看到现在的教育方法,每个孩子从小学到中学,书包越背越重,眼镜越戴越厚,晚上做功课到九、十点,天天考、年年考、考了高中,初中读的东西不要了,考了大学,前面的东西都不要了,这都是浪费。如果用背诵的方法,把文字基础、文化基础打稳了以后,读这些教科书,并不要花几年时间,只要几个月,中学教科书就都会、都懂了。这样可以节省好多时间,节省好多办学经费。可是大家不懂。理论上经济效益可以说是很大的。

记:现在小孩子功课很多,再读这些古书,会不会增加更大的压力?
南:现在在台湾全省各地,台北薇阁学校,以及在大陆很多小学,每天十分钟,或每个礼拜只花两次半个钟头时间来背书,等于一个礼拜只花一个钟头,就像唱歌嘛!这不会增加功课的压力。现在成果已出来,他们背熟了,中国字认多了,读学校的教科书认得更快了,自己也理解进去,不会增加压力,反而使他们更轻松愉快地打开脑中的思想,增加知识,一点都不妨碍。我倒认为现在的教育制度,都在浪费青年的头脑、精力,乱读的书都没有用。像我的方法,原来我叫我家的孩子不要去学校读书,我说你们六岁起,我教你们六年,包你直接考上大学。可是孩子的妈不赞成这种做法,那只好听他爱爱爱喽,所以孩子自己吃了苦。现在湖北武汉的一个孩子,父亲教他背书,现在十三岁,升大学。这也是一个案例,不但没有浪费时间,还争取缩短了教育时间。
发表于 2005/8/10 03: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老您好!
发表于 2006/3/17 19:48:48 | 显示全部楼层
敬仰南师!
发表于 2006/4/19 03:31:34 | 显示全部楼层
“国学大师”?唉,结了婚,没离又婚!是欲念难去还是人情世故?

难难难
发表于 2006/4/27 16:09:29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火木子 at 2006/4/19 19:31:
“国学大师”?唉,结了婚,没离又婚!是欲念难去还是人情世故?

难难难



佛祖尚有马麦之报。当年的战火、对峙、误传音讯等等,不知是何等的前世因缘,促成今世之事。只要断定老师讲的是正法,只要老师言行一致,就是我们可以依止的善知识。对于自己的善知识,应持“不见善知识过”的态度才对,这样得益的是自己,否则受损的还是自己。
发表于 2006/5/30 21: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读书为明理,为做人,好!
发表于 2006/5/31 19:00:34 | 显示全部楼层
南先生肩负中华文化与佛法利生双重使命

顶礼南先生!

[ Last edited by 阿伦 on 2006/6/1 at 11:35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