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塞氏病是一种可侵犯多系统、多器官的全身性疾病,以口眼生殖器溃疡、消化系溃疡、皮肤痤疮样脓丘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狐惑病”范畴,为临床难治性疾病之一。《金匮要略》中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对其病因病机及治法方药进行了详细论述,时至今日仍有临床指导意义。路老认为:本病与湿邪密切相关,湿邪伤人最缓最隐,一旦侵入人体则深入脏腑,循经上蚀下注,形成本病。同时湿邪又会随人体体质的差异发生不同的变化,或挟热熏蒸;或湿热久停,蒸腐气血,化热成毒,上下相蚀;或日久伤及气阴,致使虚实兼夹,缠绵难去。
孙某,男,34岁。反复口腔溃疡10余年。1995年患“甲肝”后反复发作口腔溃疡,发作时体温升高,每隔3~6个月发作一次,每次持续2个月左右始愈。现正值发作期第3天,下唇、舌系带、口腔黏膜多发大面积溃疡,疼痛,影响进食、说话,伴有发热,体温波动在37.5℃~38.7℃之间,恶寒、无汗,头痛,夜间可见汗出,饮食不佳,晨起恶心干呕,睡眠欠安,早醒,大便调,溲黄。望之形体消瘦、面色晦滞,唇暗红干,舌边有齿痕,质暗红,苔白腻滑,左脉弦紧,右脉弦细数,尺脉大。
路老分析:狐惑病,病程久,气阴两伤,郁热内生,宜益气阴,清虚热,和营卫,潜阴火为治。处方:西洋参(先下)10克,南沙参15克,炒麦冬12克,石斛12克,生石膏(先下)30克,竹半夏10克,银柴胡15克,秦艽12克,青蒿15克,胡黄连10克,生薏仁30克,盐知柏各8克,川牛膝12克,生龙牡各30克,桂白芍15克,生炙甘草各10克。水煎服,14剂。
茶饮方:竹节参12克,北沙参15克,玄参10克,青果10克,桔梗10克,玉蝴蝶9克,甘草8克,薄荷(后下)3克。14剂,代茶漱口慢饮。
路老认为:在治疗选药上,应避免苦燥劫阴伤正,应多用甘淡平和,味轻气薄之品,不急不燥,缓缓调之,以使祛湿而不伤正,五脏和谐。本例患者证属心脾积热,右尺脉弦大,阴火内蕴,所以病情缠绵10余年不愈,已耗气伤阴,故治以益气阴、清虚热、和营卫、潜阴火,标本同治,使脾胃健运,升降得复,湿浊得化,热毒得清,清气得升,阴火得散,营卫和调,缓以图功。
跟师路志正教授日记(二十九)燥者濡之治干燥综合征
□ 石瑞舫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人民医院
干燥综合征是以外分泌腺病变为主的系统性结缔组织病,除唾液腺及泪腺最易受累外,其他内脏也可受累。现代医学对该病的治疗常常限于激素及免疫调节剂,但临床治疗现状并不理想。国医大师路志正认为,干燥综合征属于“燥痹”,系燥邪(外燥、内燥)损伤气血津液而使阴津耗损,气血亏虚,进而出现瘀血痹阻,痰凝聚结,脉络不通等,而出现各种症状。
今天复诊的徐某就患干燥综合征,经过路老两年的调理,患者病情平稳,同时撤减了激素用量。
患者,女,67岁,2006年3月29日初诊。初诊时头晕、口眼干燥、乏力10年,进食性食物困难,眼干,鼻腔干涩,口腔、口角红痛似发溃疡,纳食少,胸骨后食道灼痛。
服西药帕夫林后腹胀、腹泻,大便3~4次/日,易疲劳,潮热汗出,心烦易怒,喜静,活动后气短,偶有肝区疼痛,乏力。形体消瘦,两颧浮红,周身皮肤干燥,唇干,舌质红绛无苔,舌体碎裂,脉沉弦小数。患慢性乙型肝炎20年;糖尿病史5年;查CT示肺间质纤维化。当时服用强的松、雷公藤、帕扶林。路老分析:既有气阴两虚又有脾虚肝肾不足。治则:益气阴、理脾胃、滋肝肾。处方以自拟路氏滋燥饮化裁:太子参15克,南沙参15克,玉竹10克,石斛12克,麦冬8克,天花粉8克,白芍12克,生白术12克,生山药15克,生薏苡仁20克,芦根30克,葛根10克,炙甘草6克。水煎服,7剂。
以此方加减,经过2年的调理,患者此次是第二十八诊:药后自觉周身有劲,面色较前明亮,两颧浮红、双目干涩好转,进食干性食物已不困难,食量增加,关节痛好转。现肩项沉紧,右腰骶疼痛,甚则牵及右下肢,隐约刺痛,偶有肠鸣。舌质嫩红,有少量薄白苔,脉弦滑。治则:益气养血以荣筋,清心育神以安神。处方:五爪龙30克,西洋参(先下)10克,当归12克,桂白芍15克,黄精12克,炒柏子仁20克,茯苓30克,远志10克,黄连10克,炒桑枝30克,秦艽12克,片姜黄12克,红花10克,海桐皮12克,炒苍术12克,醋香附12克。14剂。
患者患干燥综合征多年,又兼有糖尿病、慢性乙肝、高血压等病,病情复杂,尤其是兼见大便溏薄、关节痛之症,滋阴药多滑润多汁,容易加重便溏,影响药物的吸收利用,健脾药则多性温燥,使用不当则易伤阴津,路老用药在“燥者濡之”基础上,根据病情的变化和燥邪的相兼而适当佐以活血化瘀、辛以化湿、温以化痰等法。选用太子参、生山药益气养脾阴,生白术又温而不燥;又针对关节疼痛、怕风等症,加入防风、秦艽、海风藤等甘辛平、甘辛寒、辛苦微温之品。路老认为,这些药属“风中润剂”,既不会伤阴,又符合“辛以润之”之旨。
跟师路志正教授日记(三十)中药代茶饮治疗疑难重症
□ 石瑞舫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人民医院
将中药方剂直接以水煎汤代茶频频饮服是国医大师路志正的治病特色。如《慈禧光绪医方选议》中记录的清代宫廷所用的“生津代茶饮”等,就大多运用这种方式。也可以说这种代茶饮其实是一种“不拘时服药”的一种方法,路老临证最善运用代茶饮,尤其是对于慢性疑难重症,常用来配合主方辅佐治疗,多获佳效。现举验案两则,以飨读者。
案一:宋某,女,15岁。确诊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半年,现尿潜血阳性,双膝关节疼痛,易感冒,动则多汗,胃不适、脘胀,偶有呕吐,寐差,皮肤角化,面部小痱满额,皮肤干燥粗糙,脱发,二便调,现服用强的松每日10mg,舌淡略暗、尖红,脉弦滑。诊为脾肾不足,卫外不固,湿热内蕴。治以健脾和胃,固卫和营,清热化湿,佐以滋补肝肾。处方:五爪龙18克,炒防风10克,生白术12克,当归12克,赤白芍各10克,生石膏(先煎)20克,知母10克,丹皮12克,荷叶(后下)12克,生谷麦芽各20克,苏梗(后下)10克,虎杖15克,旱莲草12克,女贞子12克,炒枳壳12克,甘草6克,生姜3片引。水煎服,14剂。
茶饮方:西洋参(先下)6克,白茅根30克,绿豆衣30克,赤小豆20克,紫草12克,生薏苡仁30克,炒薏苡仁30克,佛手9克,14剂。水煎代茶慢饮。
药后双膝关节疼痛消失,胃不适、脘胀等症均消失,现面部粟粒状疹,四肢毛囊角化,纳佳,二便正常,月经正常,但月经时有腹痛,色红有血块,尿潜血已痊愈,尿常规:正常。药已见效机,再以前方出入。处方:南沙参15克,麦冬10克,生石膏(先下)30克,知母10克,丹皮12克,白芍12克,泽兰10克,桂枝3克,生谷麦芽各15克,生地12克,元参10克,炒苍术12克,徐长卿15克,醋香附9克,甘草8克。水煎服,14剂。
茶饮方:荷叶30克,白茅根30克,绿豆衣30克,赤小豆20克,紫草12克,炒薏苡仁20克,7剂,水煎代茶慢饮。
药后复诊,病情稳定,西药激素已完全撤离。
案二:林某,女,56岁。诊断为干燥综合症。现口干咽干,声音沙哑,周身关节疼,后背凉,易感冒,双手指皮肤起皮疹红斑,季节交替时易感冒,尿频尿疼,耳鸣乏力,入睡难,视力不清,面色萎黄,舌体胖、苔少、根黄腻,脉细数小滑。治法:益气阴,和脾胃,滋肝肾。处方:五爪龙12克,太子参12克,南沙参10克,黄精12克,桂枝10克,石斛12克,茵陈10克,枇杷叶12克,桑寄生15克,炒菟丝子12克,旱莲草10克,女贞子12克,夜交藤15克,萹蓄10克,益智仁(后下)10克,生龙牡各30克。水煎服,14剂。
药后夜尿频精神转佳,小腹隐胀,肾区酸胀,胃凉隐疼,口干、咽干、眼干、背沉、头痛、手关节僵、大便不爽、肝区隐痛、舌胖质暗淡、舌根微厚腻,近日咽痒,口干频饮。上方去太子参、茵陈、益智仁,加厚朴花12克、蒲公英15克、生谷芽麦芽各20克。水煎服,14剂。
茶饮方:西洋参6克,麦冬10克,五味子5克,绿萼梅8克,山茱萸15克,鸡内金10克,玉米须15克,白果4克,炙甘草3g。7剂,水煎代茶慢饮。
药后症状平稳,自己在家依方服用,病情稳定。再诊时患者因生气出现腹胀呕吐,纳差,口干多饮,时有烦躁,眠差,两目乏神,精神萎靡,目眶发暗,膀胱区灼热感。舌淡暗,苔腻,脉沉弦小紧。治以温中和胃,清胆宁神。方药:太子参12克,枇杷叶12克,苏叶10克,黄连8克,藿苏梗各10克,厚朴12克,旋覆花(布包)10克,竹半夏10克,生谷麦芽各20克,茵陈12克,鸡内金12克,砂仁(后下)10克,娑罗子10克,豨莶草12克,甘松9克,炙甘草6克,生姜3片为引。水煎服,14剂。
茶饮方:西洋参(先下)8克,麦冬8克,五味子8克,炒山药12克,绿萼梅8克,夜交藤15克,焦三仙各12克,佛手9克。7剂,水煎代茶慢饮。
药后精神转佳,胃纳改善,头晕耳鸣轻,舌胖质暗,苔根略厚,口咽干,脉沉细小滑。上方去黄连、鸡内金,加葛根12克,当归12克继服。
以上二则病案皆为西医之疑难病。案一以主方健脾和胃,固卫和营,清热化湿,又配以茶饮方醒脾化湿,清热护津,以茶频饮,其组方与主方相若,目的在于时时发挥药效,驱邪起疴。案二中茶饮方立足于益气养阴,调理脾胃,作为主方治疗的一种补充,对于慢性疑难病虚实夹杂者尤为适宜。
读经典 做临床 跟名师 缺一不可--跟师路志正教授日记(三十一)
□ 石瑞舫 河北省廊坊市广阳区人民医院
从2008年12月起,我开始跟随国医大师路志正学习,以前跟师抄方,对老师的用药、用方多是死记硬背,临床运用时多是辨病用方、用药,看到什么病用什么方,至于为什么用,却从来没有深入研究,遇见症情复杂的病例,往往感觉的手忙脚乱,找不到重点。
随着跟路老出诊时间的增加,感触最大的就是没有成方,开始很长时间我很茫然,看着路老所开的方子,感觉每个都差不多,又好像差很多。于是我开始看书,这一年中,跟随四部经典的讲课光盘,逐一学习、做笔记,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路老诊治的每位病人、分析的治法,在经典中都能找到理论依据,都能找到成方,只不过路老根据临床的实际情况加减化裁,并不是无方可寻。
随着学习经典的深入,我明白路老诊治的思路,弄懂了医理,方子也就自然看懂了。我这才领会到,路老不让我们纯粹抄方的原因。方子是死的,医理是灵活的,如果理论不通、不懂,抄再多的方子、甚至把方子背下来也没有用。
所以,我在每次侍诊的过程中,发现效果显著的病例、不懂的地方、用药特殊的地方,回来后带着问题查阅书籍,弄懂这些症状出现的机理是什么,这样用药,药物的性味功能是什么。这样一年下来,我的理论水平有了明显的提高,渐渐发现,我在临床上处理一些疑难病、棘手的病例时,不再受“病”的限制,而是懂得“证”的变化,这样,不管病有多难治,灵活辨证处方,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
在我的门诊上,重病、大病的患者所占比例慢慢增多,不会因为这个病没有见过,或是老师没有治疗过而无从下手。再去读经典,很多读不懂的地方,豁然明朗。我这才了解: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这三者要贯穿学习的始终,缺一不可。
路老临床擅长治疗脾胃病,一些慢性病、疑难病亦多从脾胃着手,所以,平时也有意看一些诸如《脾胃论》等书籍,充实提高,以求能对路老的学术思想深刻领悟。
初读《脾胃论》时,我对东垣补脾胃泄阴火升阳气观点中的“阴火”观点总是疑惑不解,随着侍诊路老时间的延长,读书的体会逐渐深刻,个人对阴火的认识也逐渐加深。
阴火即是离位之心火、相火,心火与相火在其位行其职则为生气,离其位、失其职则为邪火阴火。经言“阴虚生内热”不能简单的理解为阴液不足。而应理解为脏腑功能虚弱,尤其是脾胃。脾胃是心肾交通的要道枢纽,也是营卫功能正常的保证,故脾胃虚弱,心肾不能相交,心火亢于上,不能下济于肾中,而成相火,即阴火,临床可见热气熏胸中,虚烦懊恼,或口舌生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等症。脾胃虚弱,营卫功能失常,营卫不能相得,卫气不能正常出入而独行于营外,则见遍身壮热,面燎烘热之症。
在治疗上,东垣善用祛风药以升散阴火。第一,风药多性辛散,可散郁疏泄,使“火郁发之”,用小量祛风药可以生发阳气,使独亢之相火升散,以下趋于肾,使凝下之浊阴升腾,从而起到交通心肾的作用。第二,行阳气以和营卫,使卫气入于营中。第三,风能祛湿,少用点风药于补脾胃中助脾胃以化湿。
弄懂了这些理论,也就理解了路老临床一些组方的原则和立法,用人参、白术、黄芪健脾胃补中气,补其中而升其阳;用防风、防己、羌活等辛散升其阳,引清阳之气上升,宣散上达,引阴中郁火外出;配炒杏仁、炒薏苡仁、茵陈理脾祛湿;用莲子芯、黄连、盐知柏泻阴中之伏火,麦冬、五味子、石斛、黄精等补阴精以救肾水,甘寒以泻其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