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友交流
›
地区联盟
›
江苏盐城中医爱好者
›
保存在峨眉山佛教寺院里面的祖国医药遗产 ...
返回列表
查看:
986
|
回复:
0
保存在峨眉山佛教寺院里面的祖国医药遗产
[复制链接]
p54900
p54900
当前离线
积分
150
发表于 2014/1/9 23:25:31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巨赞法师
去年冬天,承领导上的照顾,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对于保存在峨眉山
佛教
寺院里面的祖国医药遗产作了初步的了解与研究,现分六段,介绍如下。
1.保存在峨眉山佛教寺院里面的一部分祖国医药遗产,过去一向用之于宗教方面,非常秘密,一般人都不知道。据我亲自抄到的《峨眉宗莲花宝笈》正册及副册看来,保存的地点是峨眉山最高峰金顶的“永明华藏寺”,而传自宋末元初的白云禅师,因而称他为第一代祖师。第五代是寒杉长老,第十代是民国初年的果禅师,第十一代为永严禅师,现年七十多岁,住在康定。从第一代的白云禅师到永严禅师,共经六百七八十年,而只有十一代的传承,平均每一代为六十年,似乎太长了一点,不能为讲历史考证的人所承认。不过这一派的医药传承,特别注重动功和静功,也就是以
养生
医药为主,他们的寿命可能长一些,如果每人的寿命平均在八十岁左右,则每一代平均为六十年,并不是不合事实,否则就可能是:依托宋末元初的白云禅师为第一代,而实际的开创年代在以后的明末或清初,每一代平均为二三十年。这种假定,当然比较合于“常情”,但是也很难站得住脚。第一、白云禅师的事迹,仅一见于峨眉县旧志卷一“梅子坡”条下,而且写得非常简单:
始白云禅师道行偶渴,索求不得,望前坡有梅树,拟此累累梅实,可以回津,至其地,无一梅树而渴已止矣,故名。
此外遍查峨眉山志、峨眉县志、四川通志、嘉定府志以及蜀典等书,都没有发现关于白云禅师的记载,可见白云禅师并不是一个声名赫奕的人,没有以他为依托的必要。第二、峨眉山医药传承中的内容,有很多是在我国医药界早巳失传而又确有根据的东西,来源必定很早,如果在明末清初异军突起,就与
文化
发展的规律不符。所以我认为“峨眉宗莲花宝笈”上记载的历史事实是可以相信的。
又传承这一医药派别的人,都是在金顶出家或久住在那里的僧人,他们既不担任住持职务,也不负其他重要责任,例如果禅师只是金顶的一个火头师,就是在大厨房里烧火的
苦行僧
,永严禅师虽在金顶出家,也到过西藏,而并没有在金顶负一点责任,因此过去编修山志等等都提不到他们。加以他们为了宗派的缘故,严守秘密,讳莫如深,这使他们更加不能为外人所知。据说,永严禅师传承了这一套本领之后,偶而露一露,佛教界内抱有宗派偏见的人就指斥他为旁门外道,使他不敢为
佛教徒
特别是为
出家人
治病。解放十年来,党的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号召,深深地激动了佛教界内有能力“弘法利生”的人,英明的中医政策,光芒万丈,使一向保存在峨眉山佛教寺院里的医药传承,就象涸辙之鲋一样,得到润泽而开始恢复它的活力,我之所以能够对于峨眉的医药传承多少有所了解,原因就在于此。
2.中医的“
经络学
说和
阴阳五行
脏腑
营卫
气血
等共同组成了完整的
理论体系
,贯串在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法、治则等方面,从理论到实践,无不占着相当重要的位置””’而人体
五脏
六腑
四肢百骸
五官皮毛
筋骨
肉
血脉
等不同的
生理功能
,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着有机的整体活动时,都要依靠
经络
的互相密切联系,才能保持人体内外上下左右的平衡与协调。否则随着人体各部分机能的失去平衡与协调而即发生病变,甚至死亡。所以汉代
张仲景
在著名的《
伤寒杂病论
》里说:“凡欲和汤合药炙针之法,宜应精思,必通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穴,营
卫气
血,知病所在。宜治之法,不可不通。”‘’’宋代朱肱在
活人书
里也说:“治
伤寒
先须识经络,不识经络,如迷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清初的喻嘉言在《医门
法律
》一书中,更直捷了当地说:“凡治病不明脏腑经络,开口动手便错”。古代
名医
临床的经验之谈,都说明了经络学说在生理、病理以及治疗上的重要作用。
《
灵枢经
》卷三经水篇云“凡此五脏六腑十二经水者,外有源泉,而内有所禀。此皆内外相贯,如环无端,人经亦然”。这是用水流做比喻,说明十二经脉有人体中运行的总情况。“如环无端”就是循环往复的意思。十二经脉循环往复,周流不息,所以能够“内外相贯”,这在《
灵枢
经》卷四营气篇里,已经把营气流注,从太
阴经
到
阳明经
、
少阴
经、太
阳经
、
少阳经
而至
厥阴经
,又从
厥阴
经回到
太阴
经的周流情况解释明白了。”’又根据隋杨上善《
黄帝内经
》
太素
卷九,注释《灵枢经》卷十邪客篇所谓“脉行同异”的一段文字看来,十二经脉的循环往复,除了十二经互相贯串周流之外,每一经的出入,也是自成一个循环的。这个自成的循环可以说是最基本的,杨上善注释
手太阴肺经
的循环说:
手太阴脉从脏行至腕后,一支上大指次指之端,变为手阳明脉,其本从腕后上鱼,循
鱼际
,出大指之端,即指端内屈回循大指白肉,至本节后太泉(按即
太渊
)穴处停留成詹而动,然后外出上于本节也。
这就非常明显地告诉我们,每一经的本脉自成循环,而其支脉则与其他的经贯串着,构成营气流注的循环(后来发展为
子午流注
的学说)。因此说每一经自成的循环最为基本,是可以肯定的。
不过《灵枢经》邪客篇谈到每经自成的循环,只举出手太阴
肺经
和心经做例子,其余十经的循环,就用:“其余脉出入屈折,其行之徐疾,皆如手太阴、心主之脉行也”几句话节略了,而所谈手太阴肺经和心经的循环也并不详细,至使我们对于十二经以及
奇经八脉
自成的循环关系,仍旧隐晦难辩。例如是太阳
膀胱经
起于睛明,出于至阴。晴明在两目内眥外一分宛宛中,
膀胱
则在
腹腔
下部,相距甚远,膀胱经怎样从腹腔下部上行到“晴明”的呢?又膀胱经从是小趾外侧的至阴
井穴
出去以后,又怎样自成循环的呢?这在中医的
经典著作
里面都没有说明,那末我们现在所知的经络学说,实际上是不完全的。可是在峨眉山的医药传承里面就有比较详细的说明,不能不说是一种惊人的发现。
又人体经络,虽然循环往复周流不息,而有阴
阳盛
衰的不同,因此经络本身必定有调节的枢纽,并且一定有各种类型的枢纽,其中有的可能发生调节的作用较小,有的较大。我们还可设想,在人体经络的各种类型的枢纽之中,可能有总的枢纽。我们如果掌握了这种枢纽,则治病保健就更有把握了。我们通常所知道的门**穴、
俞穴
、募穴,其实都有枢纽的作用,不过它们的调节作用都不算太大,不是属于总的枢纽之类的,中医的
经典
著作里也没有谈到关于总的枢纽的问题,致使我们在治病保健上还有很大局限性,而在峨眉山的医药传承之中却保存了有关经络的总枢纽的学说,以及在病人身上和在自己身上操纵这种枢纽的理论与技术。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绝学”。
3.中医
切脉
,是临床的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通常我们看到的,只是用三个指头在肺经的太渊脉上,按照寸关尺的部位诊候病情,此外就没有看到别的切脉方法,其实古人早就提出过意见。如宋代的朱熹在《跋郭长阳
医书
》一文中说:“予尝谓古人之于脉,其察之固非一道矣,然今世通行惟寸关尺之法为最要”。这是说,依照古代流传的方法,切脉的时候在诊候肺经的寸关尺之外,还应该诊候其它各经的脉。又元代的吴澄也说:“
医者
于寸关尺,辄名之曰,此
心脉
,此
肺脉
,此
肝脉
,此脾脉,此
肾脉
者,非也。五脏六腑,凡十二经,两手寸关尺者,手太阴肺经之一脉也,分其部位,以候他脏之气耳。”这是说,太渊脉属于肺经,因为“脉会太渊”,所以能够借以“候他脏之气”,并不能固执地认为左手的寸属心,右手的寸属肺,左手的关属肝,右手的关属脾,左手的尺属肾,右手的尺属命门。这种说法,得到明代《
本草纲目
》的作者
李时珍
的赞许,认为“有真见,学者所当宗师”。这就证明,从肺经太渊脉的寸关尺三个部位上,并不能直接诊候其他脏腑的脉。既然如此,我们何不直接再诊候其他脏腑的脉,以与太渊脉的情况作比较,而增加诊断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呢?
汉张仲景《伤寒
杂病
论》序云:
……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终于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
汤药
。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是,
人迎
趺阳
,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
明堂
阙庭
,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这里所说的“人迎”,是
胃经
的一个穴道,元滑寿《
难经
本义》卷三云:“古法以挟喉两旁
动脉
为人迎。……昔人所以取人迎气口者,盖人迎为是
阳明胃
经,受谷气而
养五脏
者也”,非常正确。《灵枢经》卷八禁服篇云:“
寸口
(即寸关尺之寸)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名曰平人。人迎大一倍于寸口,病在是
少阳
,一倍而燥,病在手阳明。”这就说明,古人
诊脉
辨证,在诊候太渊脉的寸关尺之外,还要诊候喉结两旁的
人迎脉
。如果在春夏两季,人迎脉比寸口脉稍微大一点,或在秋冬两季,寸口脉比人迎脉也稍微大一点,都不是病,“名曰平人”。反之,人迎脉如果比寸口脉大了一倍,就可判断为是少阳胆脏的病象,其余类推。可见张仲景主张候人迎脉,完全是有根据的。可是问题也就发生在这里——单候寸口脉,不候人迎,不能比较两者跳动的情况,无从明确地判断病在那一脏腑,如再草率地处方
用药
,不就非常危险吗?所以张仲景贬之为“管窥。”
趺阳也是胃经的一个穴道,又名
冲阳
,在是趺上五寸骨间,仰是取之。此穴是
胃脉
的“原穴”,可从以诊候虚实的情况。《
伤寒论
》卷一云:“趺阳脉
浮而涩
,少阴脉如经也,其病在脾,法当
下利
”。宋成无已云:“趺阳者,胃之脉,诊得浮而涩者,
脾胃
不是也。少阴肾脉也”。这是用趺阳脉和少阴脉做比较而辨证论治的一个例子。趺阳脉在是,张仲景批评当时的医生“握手不及是”,即指此而言。诊候人迎脉和趺阳脉都可以分为“浮、中、沉”三部,用以辨别证候,当然比较正确。此外,其他脏腑也有固定的穴道可以诊候,我们如果都能应用,则按照张仲景的观点来说,应该是比较全面的,事实上恐怕也是比较科学的。可惜这种诊候的方法,早巳在医药界失去了传承,现在一般大夫切脉的时候,还是“握手不及是,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假使两千年前的张仲景还有知的话,恐怕又不免要慨叹地念着“管窥管窥”。现在知道峨眉山的医药传承里面,保存着一整套二十部脉的诊候方法,“握手”既“及是”,人迎趺阳也按三部诊候,这是否就是张仲景所说的方法,或者比张仲景所知道的更有所发展,犹有待于科学实践的证明,不过根据临床观察,用这种切脉的方法辨证论治,确实是能解决问题的,病例如下:
某省检察院的金检察长,年五十左右。自诉二十多年来一直吐逆不止,而胃纳如常。累经治疗无效,化验检查,迄无定论。平常吃二斤肥猪肉才觉舒服,久而不胖。最近又引起
高血压
,中西医治疗也都无效。经用峨眉山传承的二十部
脉诊
候,证明为阴虚于下,阳燥于上之症,用滋胃平燥,沁脾
解毒
的药物施治,连服二剂,就见功效,服至十余剂,病疾全愈。据说,病愈后在大暑天深入农村视察,登山涉水四十多天,没有发病,至今平安,工作如常。
4.要在病人身上和自己身上,操纵或控制经络的运行,以及诊候十二部脉,必须在操作上先有所锻炼,锻炼的方法,在峨眉山的传承之中有动功和静功两大类,而动功和静功又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不能分割的。动功有“十二字庄”的传承,即“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明”十二套拳法。此中天地两庄一正一反锻炼全身的气脉,是全部动功的基础。之字庄练奇经
八脉
中的
带脉
,附练
任脉
和
督脉
。龙鹤两庄练全身
百脉
的大开大合,而龙字庄宽,鹤字庄小。风字庄注重外用,云字庄练肺肝两脏,小字庄练
肾脏
和
肺脏
。幽字庄仰卧在床上练,是动静两功的桥梁。心字庄综合动.功各庄的特点,变通运用,比较复杂。大字庄用两线各系十二个康熙钱,平举两手以大指和食指练习,是由动归静的一种方法。明字庄趺坐着练习,是静功的一种。
练习十二字庄的时候,都要调息修观,使呼吸与姿势的升降开合相一致,同时把意念集中在每一个动作的尖端小处,动静合一,则不要多久,全身的关节自然通利调柔,暖气周流无碍,对自己说,可以逐渐却病延年,用之于治病,则又从而化出三十六种
指穴法
,其名称如下:
1.鹤嘴劲 2.凤钗劲 3.鹰嘴劲
4.蛇头劲 5.鸭嘴劲 6.日月扣劲
7.冲天杵劲 8.一指禅劲 9.金钩劲
10.五丁开山劲 11.虎爪劲 12.龙探爪劲
13.丁头劲 14.鹰爪劲 15.龙卸珠劲
16.平指劲 17.通天劲 18.量天尺劲
19.复雨翻云劲 20.剑诀劲 21.离经劲
22.落雁劲 23.捧沙劲 24.
太极
摩云劲
25.少阳祖气劲 26.豹扑劲 27.袖底劲
28.托天截地劲 29.拔山劲 30.大背锁劲
31.排山劲 32.力士举鼎劲 33.伏虎劲
34.天龙行雨劲 35.三尸除虫劲 36.顺风耳劲
运用指穴法治病,称为“
导引术
”,每一种指穴法都能治若干种病,列举豹扑劲治
头痛
病为例,以资说明。
甲、用法:豹扑劲出天字庄,劲在
大拇指
第一节,其变化则用冲天杵(按天字庄中有冲天杵一式),分为阴面、阳面及正面三个用法。阳面的劲最刚,阴面最柔,正面介于刚柔之间,各有揉、推、批、褂、圆、钉六种手法。运用时控制着七部经脉的穴道,计为:
是太阳膀胱经,窍在攒竹。
是阳明胃经,窍在鱼腰。
手阳明大肠经
,窍在太阳。
是少阳
胆经
,窍在率谷。
手少阳三焦经
,窍在
丝竹空
。
督脉,窍在天日。
手太阳小肠经
,窍在月窟。
乙、操作:“分为三部,第一步,大指按天目,食指按率谷,用阴面推法,取柔劲,顺
眉棱骨
阳明经至丝竹空,即变成正面及阳面,用刚劲倒批。然后落在瞳子命上,变阴面,用圆法,再取柔劲。第二步,用大指向后推,循率谷至玉枕,变成阳面,在玉枕穴上用阳面倒批,再倒提指经率谷至丝竹空,用圆法柔劲。第三步,从发尖循太阳经,直抵肝脉的青龙角,先用阴面推法,次变阳面,用钉法内震,然后进取风池,稍批,经率谷回至丝竹空,再回天目。
丙、主治:阳明头痛,
眼胀
痛。做
气功
不得法,三
阳气
机与督脉气机纠结,聚而不散,也可以此法治之。
指穴法,锻炼精熟,不但可以医治一般的
疾病
,还可以医治气功病,即所谓“走火入魔”,大跳大动不能控制的严重病患。一个大夫如果能够医治这种严重病,患,就可以控制或操纵经络的运行,同时切脉诊候也更合标准。因为十二部脉的跳动都很微细,分别比较不大容易,如果没有动静合一的功夫,难免不扑索迷离,顾此失彼。所以峨眉山的医药传承,十分注重动功和静功的锻炼。
5.在动功和静功的锻炼之外,还有医治各种疾病的专门丹药。峨眉山的四大丹八十一小丹,过去在熟悉此道的宗教界内是相当有名的。医治骨伤的
特效药
鸾膣丹、离合散,据说比道教方面武当派的跌伤散、八步回生散更为有效。同时峨眉山的一套
接骨
技术,由于有了动静两功长期锻炼的经验做基础,也非常宝贵。
骨病
方面,无论阴症阳症,都有不少丹方,并且还有“移形换岳”的方法。所谓“移形换岳”,就是把附骨的痈疽毒症,移到肌肉表面不重要的部位上去。据我所知,峨眉山医药传承中的“移形换岳”,是先用
五行
散敷在患处,再用神龟散敷在打算移上去的地方,中间用葱汁和密调
独活
散做导引,等到移上去之后,再照普通骨病的治法施治,就可以化险为夷,解决问题。其他男妇各症,如
崩漏
、淋浊、痔瘘、白喉、
肝硬变
腹水
症、消渴、
哮喘
、
关节炎
、伏梁、内外障、
癫痫
、疝气、
百日咳
、
霍乱
、黄疽、瘾瘕积聚、瘰疬鼠疮等等,都有经验良方,相当有效。例如肝硬变腹水症,是目前我国医药界作为重点研究的严重病症之一,据一九五九年十一月号中医杂志说,
中医研究院
附属医院用臌症丸、舟车丸等古方施治后,消水有效而还存在着七个问题,即:在二十四个病例中有八例无效,五例死亡。病人
恶心
、呕吐等反应很大,
肝功能
的恢复尚不能理想等。但是峨眉山的医药传承用“四时丹”治疗肝硬变腹水症的疗效,就比臌症丸、舟车丸等为好。现在把四时丹的详细用法述之于次,藉以考见峨眉山医药传承中的丹药值价之一斑。
甲、四时丹的处方:
初服
八正散
方:扁蓄、
瞿麦
、
滑石
、焦
栀子
、
木通
、炒酒军、灯芯、车前仁,分量临症酌之。次服卯丹方:制
甘遂
三钱、
槟榔
三钱、二丑生熟各一钱半、牙岜(去弦)一钱半、滑石一钱,共研细末。三服酉丹方:茅
苍术
(
米泔水
炒)、油
厚朴
、
陈皮
(留白)、云苓、
猪苓
各一钱半,
肉桂
、水炙草各一钱,共细末。四服醒中丹方:
党参
五钱、
茯苓
、
山药
、莲米、
芡实
、苡仁各三钱,白叩仁二钱,共
研细末。
乙、四时丹的用法:
四时丹以“甘遂”为
君药
,和臌症丸、舟车丸同。但甘遂峻历,苦寒有毒,如果象臌症丸那样生用,攻水的效力虽大而付作用强,反应也大,病人感觉痛苦。峨眉山的医药传承有鉴于此,先用甘遂浸泡水中,一日一换水,大约冬春十天,夏秋七天,使变苦寒微辛而为甘淡。同时甘遂利于火而不利于水,所以要在去心后,再用湿面包裹入子母灰火中煨至香气透出为度,再变甘淡为芳香,取出拌以
滑石粉
,待乾,同其他各药合研为细末(丑牛
炮制
法,是用瓦挡鼎阴鼎烧热,阳鼎冷合上去,使每粒都是半生半熟),是为卯丹。在服卯丹的前一天晚上,空心服八正散一次,大人三钱,小儿减半,以动摇腹水积聚之势。翌日卯时,服卯丹五分,二小时后必下水。酉时服酉丹五分,下水即止。这样一攻一补,准确地控制着,病人才不至因下水而有损真元,同时甘遂经过制炼,用量又少(臌症丸用
生甘遂
至一钱六分)病人几乎不感觉有什么反应。卯酉二丹可连服三次或四次,
体虚
者可间一二天服一次。待腹水消至十分之六七,衰其大半的时候,即不能再服卯酉丹,改服醒中丹两星期,同时用四叶莲、大草鞋板等
草药
炖
黄酒
及鸡肉作饮
食疗
法。则腹内余水逐渐消失,食欲增进,稍事休养,就可以恢复健康了。至于忌吃盐酱南瓜
红薯
,则与通常的治法相同,开盐法也差不多。
峨眉山医药传承中的丹药有这样的疗效,文献证明,实在不是偶然的。例如治疗喉症的碧玉金玄四丹,源出
华陀
中藏经的“玉霜膏”。“玉霜膏”用
朴硝
、牙硝、
硼砂
、攀石四味共以火锻炼为末,和玉丹的用药相同,但制法方面,则峨眉山的医药传承比中藏经进步得多。又如单用玉丹或玉霜膏而不配以碧、金、玄三丹,以之治疗喉症,固然也有劾验,而
祛风
消热去痰定痛的功用不够,还不能说是最好的喉症丹药。又如八十一小丹中的玉壶丹的变通用法,已超过华陀所说的很多倍,硇砂丹的用药也比“治症瘕方”增加了很多。由此可知,峨眉山医药传承中的丹药,不但继承了古代医方的优良传统,还吸收了后来广大劳动人民创造的许多
临床经验
,截长补短融合而成的。
佛教
相关帖子
•
施食或法会后总有鬼跟来,海涛法师教你一招送走它们
•
耶鲁大学医学博士:前世今生真的存在!
•
佛教绝非迷信,它能给我们生生世世带来不可估量的利益
•
金马影帝冯小刚的佛教思考
•
学佛真正的成就相
•
中央电视台首次做佛教专题,正面承认因果的存在
•
如何和你不喜欢的人相处?有诀窍!
•
独家揭秘:班禅的人生
•
《玄能量变》人体应用--伏白虎
•
《内经》与佛教也有关系吗?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