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sina.com.cn/s/blog_4b712d230102e6v8.html (2014-02-13 15:55:09) 何新:老魔用中医药方法控糖的经验 老魔自去年3月以后一直被疾病缠身。除患神经系统顽疾外,4月间发现餐前血糖指标7.6,诊断是初发糖尿病。数月中忙于治疗主病对此未予理会。至年底血液检查时,发现餐后血糖已经高达15,餐前10——11,遂确诊为糖尿病。医院于12月再度通知住院,老魔还是没有去住。 得知自己一病尚未除根又患糖尿病后,我阅读了西医关于糖尿病的医书,发现实际上西医对此病并无根本性的治疗方法。如果住院,不过是抽血验血,确认属于哪种类型糖尿病,然后配服胰岛素或服用选择有限的几种降糖药。 但是西医的降糖药及终身胰岛素注射,都无法治愈糖尿病,而且都是为药厂开大门——必须终身服用,直到并发症发生,后患无穷。 我又研究中医。中医并不认为所有的糖尿病是同一种类型病,主张辨证施治,针对糖尿病患者的不同症状根据其五行脏腑理论治疗。 我决定先采用中医方法试验,第一严重戒口,采用前人建议的一种养生黄芪粥。 我放弃米饭、馒头、面条、包子、饺子等富含淀粉的主食,每餐主食煮制一种黄芪养生粥: ——先以大量黄芪煎水。[关于消渴病的古方,多数都以黄芪入药为引。] ——再以这种黄芪水为载体,混合:燕麦(莜麦)40%、薏米30%、荞麦20%、黑豆10%,煮成稀粥和半干饭;作为每餐主食。 在辅食中,适量食用富含蛋白质的蛋类(每天3——4只),以素食为主,偶尔适量吃点牛、羊肉、鱼类。 放弃土豆、胡萝卜、芋头等多淀粉的植物,多吃各种青菜、苦瓜。水果放弃糖度高的西瓜、葡萄、苹果、梨子等,吃青苹果、黄瓜、西红柿、草莓等。 经过测试,以上戒口方法虽然不能治愈,但的确能缓解病情,使餐后血糖逐渐回落到10左右。 同时服用过著名老中医朱良春治疗糖尿病的“斛乌合剂”,基本方药为: 以上每日煎服2次,连续服用。服用两周左右,清晨空腹血糖最低降到7——6以 下,餐后血糖降低到7——8以下,近几个月基本保持稳定。如果单纯以血糖指数 为标准,则糖尿病即可以认为已初愈。 [我做过比照,如果不吃中药只戒口,血糖在9(空腹),10——11(餐后) 左右。说明朱方确为对某些类型糖尿病有效的一种良方。] 顺便说一下,我也试用过若干降糖的中成药,包括降糖茶、降糖饮料(包括进口、很昂贵的)——效果都不明显,基本可以忽略无视。 当今中国人糖尿病患者特多,兹将以上经验介绍给患友参考。 【在糖尿病方面,西医理论也是建基于假说,理论并不比中医“科学”】 西医认为:糖尿病是一种因体内胰岛素绝对或者相对不足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症,与遗传基因和免疫系统问题有着非常密切的关联。 【何新评论:西医所说的人体免疫系统,其实与中医说的人体经络—营卫系统有异曲同工之妙。西 医认为:“免疫系统是生物体内一个能辨识出“非自体物质”(通常是外来的病菌)、从而将之消灭或排除的整体工程之统称。它能从自身的细胞或组织辨识出非自体物质(小从病毒,大至寄生虫)。所有植物与动物都具有先天免疫系统。” 但是事实上,免疫系统与中医的人体经络及营卫系统都是形而上的观念(胸腺及淋巴细胞都并非免疫系统),并非可以实证性地通过解剖发现的物理实体存在物。】 糖尿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下降(“三多一少”),以及血糖高、尿液中含有葡萄糖(正常的尿液中不应含有葡萄糖)等。 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分为四种类型: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类型糖尿病和妊娠期糖尿病,虽然每种类型的糖尿病的症状都是相似甚至相同的,但是导致疾病的原因和它们在不同人群中的分布却不同。不同类型的糖尿病都会导致胰腺中的β细胞不能产生足量的胰岛素以降低血糖的浓度,导致高血糖症的发生。1型糖尿病一般是由于自体免疫系统破坏产生胰岛素的β细胞导致的;2型糖尿病是由于组织细胞的胰岛素抵抗(通俗地说,就是细胞不再同胰岛素结合,使得进入细胞内部参与生成热量的葡萄糖减少,留在血液中的葡萄糖增多)、β细胞功能衰退或其他多种原因引起的;妊娠期糖尿病则与2型糖尿病相似,也是源于细胞的胰岛素抵抗,不过其胰岛素抵抗是由于妊娠期妇女分泌的激素(荷尔蒙)所导致的。
目前,1、2型糖尿病尚不能完全治愈,但是自从1921年医用胰岛素发现以来,糖尿病得到了很好的治疗和控制。目前糖尿病的治疗主要是饮食控制配合降糖药物(对于2型糖尿病)或者胰岛素补充相结合治疗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通常在分娩后自愈。
糖尿病可以引起多种并发症。如果糖尿病没有得到足够的控制,可以引起一些急性并发症,如低血糖症、酮症酸中毒、非酮高渗性昏迷。严重的长期并发症包括:心血管疾病、慢性肾衰竭(又称糖尿病肾病,是发展中国家成年人中血液透析的主要原因)、视网膜病变(又称糖尿病眼病,可致盲,是发展中国家非老龄成年人致盲的主要疾病)、神经病变及微血管病变。其中,微血管病变可能导致勃起功能障碍(阳痿)以及伤口难以愈合。而足部难以愈合的伤口则可能导致坏疽(俗称“糖尿病足”),进而导致患者截肢。如果糖尿病得到了足够的控制,并且对血压充分控制并结合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吸烟,保持健康的体重等),则可以在有效的降低罹患上述并发症的危险。
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的的报告指出全世界有3.46亿人患有糖尿病,2004年估计有340万人死于高血糖引起的后果,超过80%的糖尿病死亡发生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
有报道称,亚洲人(特别是东亚)更容易患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米饭为主粮太过精细、单一所造成的。
【一位中医研究生对糖尿病的假说,供参考】
糖尿病——中医认为不是一个终身性的疾病,甚至可以说糖尿病不是一个病。 糖尿病表现可能是人体为了自救而设立的一套应变措施。 当人体淀粉、脂肪、糖类的摄入过高,每天的收入大于支出时,就产生了一套正常人体没有的机制,那就是把葡萄糖分通过血液和尿液代谢出去,表现为血、尿糖高。 反之,如果葡萄糖分摄入不足,人体的肌肉蛋白也会被分解成糖分,来补充能量的不足。 由于分解出来的糖分都消耗掉了,所以已经有这套特殊机制的人在一般情况下也是查不出来的,人体为什么会收入低于支出,是缺乏食物,还是吃了却没有吸收? 如果吃了没有得到吸收,人体会吸收不到足够的营养,原因可能是胆汁分泌不良,当人体长年累月吸收的营养不足以供人体造血的需要,供人体生存的需要时,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人体会设立这样一套机制来自救,当有一天人体自身的收入与支出改变了,不仅能收支平衡,而且是收入大于支出时,换一句话来讲就是人体自己吸收的营养多了,也就是吸收的蛋白够了,人体当然是用蛋白,而糖分就成了多余的东西。
日积月累,血里的糖比例就升高,也就是通常说的血糖高了。
血里的糖分高了人体为什么不回收?人体应该有能力处理这一件事,问题是当人体能力下坡时,也即当人体吸收的蛋白不够,人体造的血也是越来越不够的,而人体的生命力会同步下降,人体的许多功能都会随之停下来,胰脏的工作一定会停下来,当初根本没有糖分需要回收,现在虽然蛋白比以前多了,血也比以前多了,生命的契机比以前活跃了,但那是一个百废待兴的阶段,胰脏的工作能力尚未恢复,人体还不可能回收糖分,这套机制的撤消也要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程序。 那么血糖的升高会不会让人体造成酮中毒现象?
这里有二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会,另一种是不会,这二种不同的患者,西医能否分辨我不知道,但所有的中医都是能够分辨的。
当人体的蛋白吸收增加时,人体造的血会逐步多起来,每天造好的血是在人体外循环的,也就是在人体的体表的,我们可以通过观察手背,手臂的血管变化看到这一现象。
当人体在外循环的血累计到一定量时,人体会把血抽调到内脏,那时,你会看到原来手背手臂上的血管变细了,而血进了哪一个脏,人体一定会有相应的反映,如血进了人体的右叶肝,因为右叶肝与肺的关系密切,所以人体不仅有肝热的症状,还有肺热的症状,就易口渴,多饮,当人体的血是进了左叶的肝脏,与胃的关系密切,就胃口大开,能吃,善饥,肝与肾是母子关系,子能令母实,会使小便增加。
另一方面,人体的能力刚开始回升,要进行大规模的自修复也是不可能的,但清除人体能力不够时堆积的垃圾是完全可以的,脂肪就是人体的垃圾,它是通过小便排出去的,上述情况是好事,人们只不过不了解而已。
古代也有消渴这一病,只要解决三消,也就好了。 现在有了检查血糖这么一件事,似乎问题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因为血糖问题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解决。 西医为什么要把糖尿病定位在终身疾病这个位置,这是因为西方医学解决不了,也有可能是医药财团的利益所在,所有的研究都要化费大量的经费。财团出钱研究,当然有一个投资回报率,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有点效,但必须长期服药,这才能让老板们满意,但这绝不是最好的医学,不可能是最符合广大患者利益的医学。 总之糖尿病不是病,是人体为了自救而采取的应变措施。就象一户人家,当他的经济不能支持他的生活开支时,他会变卖他的家具来支撑他的生活,当人体维持生命的能量不够时,人体就会分解自己的肌肉蛋白为糖分来维持生命,这是一种临时的应变措施,一旦人体蛋白吸收够了,人体首先选用蛋白,这样血液里的糖分就会多起来。因为分解肌肉为糖分的机制并非说停就停,糖分的浓度要达到一定的值,才能给大脑一个信息反射,新的指令才会形成。
而原来释放在血液里的指令也一定要用完,所以血糖高的人,当他的血糖有时高有时不高时(不包含饮食因素),他的问题就接近尾声了,当人体的肌肉一年比一年消瘦时,肌肉转为糖分的机制已确立,但这时候是检查不出血糖高的现象的,因为糖分都为维持生命消耗掉了。
血糖高与人体生病是无关的。人体生病与蛋白增多有关,当人体蛋白增加时,人体造的血就多了,血多了,人体的自修复功能就会启动,血糖高只不过是与蛋白多同步看到的二件事。现在没有人去查人体的蛋白多了,无法查人体的血多了,就硬说血糖高了会生病。其实人体自己会把多余的糖分排出体外,等到人体自己调整好了,这个问题也就不存在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