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科技可以亡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2008-07-26 18:00:31) 转载▼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c0e09d0100a9l9.html
无科技可以亡国,无文化则足以亡种 ——听《大国文化战略思考》有感 今天听了清华的彭林教授的演讲《大国文化战略思考》,感触颇深。这个题目貌似很大,其实很简单:如何保护我们的文化。一个国家没有了科技,它的经济就无法上去,但是没有了文化他的前途就只有被别的文化融合,最终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彭林老师举了一个例子。中国在俄文的发音是“kidayi”。他一开始不知道为什么是这个叫法,他觉得肯定有来历,就像“china”在英语里有瓷器的意思。后来他才知道“kidayi”和契丹的发音相似。在以前的俄国人眼里契丹就代表了中国。那么契丹人去了哪里呢,他们原本盛极一时,甚至拥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种族屠杀几乎不可能,契丹是一个强国。黑死病?那是在成吉思汗那时候才肆虐欧洲的。只有一个原因,他们最终被别的民族的文化所融合,最终投入了外来文化的怀抱。经过长时间的繁衍与适应他们最终和汉人无异,契丹人就是因为没有保留固有文化,最终被文化反戈一击,死无葬身之地了。还有一个民族他们则站在了契丹的对立面,他们的族人几千年来没有自己的国家,可是他们却被誉为最有财富的民族,他们就是犹太人。最终他们成立了以色列,发展势头非常迅猛,俨然中东的霸主了。这就说明一个问题,科技的有无,经济的好坏只是时间问题,可是文化却是一个原则行的问题。 如何使自己的国家长远发展,一个是要科技,另一个则是要抵制外国文化的入侵。何为文化入侵呢?侵略是指一个国家或种族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它国的征服行为。战争时期,一个国家强行改变另一个国家的教育方式,强制新一代学习入侵国语言文字,是文化侵略;和平时期,发达国家垄断发展中国家文化市场,并改变其国民的风俗习惯,阻碍其文化传承,这也是文化侵略。文化侵略的目的无非有两种:一种是经济利益,从销售文化产品中获取丰厚的利润;另一种是政治利益,推广自己民族的文化和国家的意识形态,支撑本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文化侵略是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有步骤、有计划地改变被占领国民风俗习惯文化传承等等来改变。要征服一个民族,就要征服她的文化,要征服她的文化,就要征服她的人,而要征服她的人,最有效的就是征服她的儿童,从小改变孩子们的价值观,淡化他们的民族认同感,从而使他们屈服于外族的文化,最终让他们抛弃自己的民族。需要警惕的是外族对中华民族的侵略却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在战争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是大炮加飞机,在和平年代,他们的侵略工具则是文化。他们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文化载体,利用所有能利用的机会,大肆推行它的价值观、政治理念、文化理念,这是一种“隐性”的文化侵略。而文化侵略比政治侵略、军事侵略、经济侵略对一个国家的伤害更为深远。这其实并不耸人听闻,我们现在过得是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吃的有西餐,穿的是西装。并且将西装作为正装对待,有什么会议提醒人们要正装出席,脑子里第一个想的是西装,殊不知领带会使人的颈椎受压迫。北京奥委会下发的礼仪手册手把手教你如何打领带,用刀叉。口口声声说人文奥运,但是我想不是你做个类似甲骨文的会徽和有点中国风的火炬就能代表你是中国的。日本照样可以做出来,甚至比你设计的好看。北京现在有多少地方能提醒人们这里是中国的一个古都呢,甚至是这里是中国呢?在黄帝陵的祭祀活动,领导穿的都是西装,黄帝可以认出来这是他的子孙吗?彭林老师讲了一个例子。有一次他的学生向他请假说团委有活动,他问是什么活动?说是平安夜。他这就生气了,平安夜又不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我们凑什么热闹呢。而且团委应该是无神论的,你张罗过圣诞节,这不是自己打自己的耳光吗? 一个文化要兴盛,靠的绝不会是自认正统的的正名运动,也不会是知错改正的考试平量;正所谓攻击是最好的防御,唯有努力推销自己,拓展自己的文化,才能抵挡住一波又一波的文化入侵。2004年年底当谷歌准备要进行Google Print这样一个全球最大书籍典藏数位化计划时,法国国家图书馆的馆长Jean-Noël Jeanneney大概是少数认清“美式观点将主导全球下一代看法”此一可能危机的人,随即并开始与文化部长Renaud Donnedieu de Vabres共同研究如何让法国与欧洲数千万馆藏书籍都能尽快放上网络。姑且不论谷歌与法国各自先后实行遭遇到的实际问题,但是Jeanneney这样的目光却绝对是锐利而正确的。鸦片战争以来,国门洞开,西方文化开始有规模地输入我国,一百多年了,我们在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同时,也逐渐迷失了自我,不自觉地走进了一个彷徨模糊的混沌状态,这种文化上的畸形发展已经威胁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安全,不容忽视。近代的中国饱受苦难,丧权辱国,列强的铁蹄摧毁了我们民族的自尊,贫穷与落后使我们丧失了自信,向西方学习的结果是崇洋媚外的思想渗入了国人的心田,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更为要命的是不少人把近代中国的落后归罪于我们的文化,认为中华文化落花流水春去也,如此星辰非昨夜。这种文化上的强烈的自卑感一步步地吞噬着我们民族的主体意识和凝聚力。放眼看看,我们的衣食住行,一举手、一投足,都受到了西洋文明的戕害,我们开放国门,不仅仅是吸引了国外的投资,还吸引来了别有用心的精神垃圾;不仅仅引进了先进的科学技术,还引进了腐朽的甚至已经被西方抛弃了的人生观和生活方式。我们有自成系统的精妙入微的中医理论,而如今的医药市场却成为了西医西药的天下;我们有着适应农时农事、准确反映季节变化的历法,却长期采用西洋纪年法;我们有着诸多美好的、有意义的传统节日,而人们却疯狂地过着洋节;我们有着体系完备的婚丧嫁娶仪式,而如今人们偏偏追求西式婚礼;我们大江南北拥有着十大菜系,而许多人却迷上了西餐;我们有着自身独特的学科体系,却生搬硬套地采用西方的学科划分方法;我们有着实用美观的建筑风格,而人们却喜爱上了欧美式建筑……我们还记得自己是谁吗?本土文化的被怀疑和被否定,造成了我们社会精神领域的集体空虚,我们的社会从由文化来维系变成了由利益来维系,人与人之间丧失了起码的真诚与信任,价值观的严重错位导致了美丑颠倒、黑白混淆、是非不分。失去了文化之根的一代人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变得异常脆弱,很容易就被异质文化俘虏,很容易就丧失了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很容易就变得唯利是图,很容易就目无道德伦理,而他们正教育和影响着下一代人。想想为什么我们辛苦培养出来的人才到了国外就不再回来?为什么贪官污吏越来为什么雷锋精神会被人们抛之脑后?为什么从事国学事业的人却利用国学的升温聚敛财富?问题出在哪里? 文化入侵在中国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英语的学习。英语能够给一些人洗脑,原因在于英语在中国有两大作用。 1. 是体现着一个人的素质和能力。跟30年前,20年前,十年前,乃至一年前相比,就业对英语的要求越来越高了。即使有的工作可能一辈子也用不到英语,也必须要达到多少多少级。 2. 是为了显摆。具体到生活中,在国内离不开英语的,除了翻译和英语老师恐怕没有别人了吧。硬是用英语和自己说话的人,就是一种忘乎所以得显摆了。 英语被妖魔化了,不但很多不入流的单位在招聘时打出要求英语的旗号,而且越来越多的人在孩子几岁时就要求他们学习英语,反过来,英语也妖魔化了人。 哪个国家强大,世界的语言潮流就跟着哪个国家走。有鉴于此,我真为那些天天喊着“抵制西方文化入侵”的人脸红,怎么抵制着抵制着就成了全民学英语了;我也为那些喊“民族复兴的人脸红”,怎么复兴着复兴着,大学里都没有语文课了呢?现在,为了一个奥运会,连老头子老太太都要“咿咿呀呀”的学英语。而央视等,又将其看作一个美谈。我真不知道是该笑,还是该哭呢? 那么我们又应该怎么做呢?我觉得有以下几点。 1.建立全球视野的文化发展战略。在全球化背景下,建诸于综合国力又成为综合国力重要标志的文化战略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内问题,而是成为涉及国家利益的重大问题,文化的强弱体现着一个国家的国力强弱。文化大国是指那些文化综合国力对世界文化发展具有明显影响力的国家。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不是文化大国。要建立基于国家利益的文化大国战略,实现文化创新生存力、经济贡献力和积聚辐射力的整体提升,实现中华文化与中国政治经济国际影响力的同步增长,拥有与一个大国地位相称的影响世界文化发展的力量。因此,要有文化上的自觉,树立起一种崭新的发展观和文明态度,对中华文化有清醒和明确的理性认识。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再到“更加自觉更加主动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可以看出中国国家领导人的文化自觉意识越来越明晰,许多省份也纷纷提出要建立文化大省、文化强省,这就是文化自觉的表现。要在文化自觉的基础上建立全球视野的文化发展战略,通过改革、开放,来振兴和发展中华文化。 2.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战略规划。发展文化产业,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涉及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与文化安全。从2000年起,中国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相继提出了四次不同的要求,从“推动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再到“全面提高中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这既表明中国在国家文化发展战略思想上和战略方针选择上的重大突破,同时也表明了中国积极发展文化产业的坚定决心和满怀信心。但是,这些宏观战略尚未转化为具体的支持政策,没有真正转化为国家的战略规划。因此,不仅要从国家战略高度认识文化产业,在国家战略层面确立文化产业的地位,而且要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在国家战略规划中给予明确的规划。 3.将文化产业长期规划与短期战略相结合。中国提出发展文化产业后,制定了文化产业的发展战略及文化产业规划,比如《文化产业发展第十个五计划纲要》《中国文化产业十一五规划纲要》,这对于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中国文化产业战略和规划偏重长远,短期规划不足,特别是一年、二年内的文化产业发展目标尚不明确和完善。而且已有的文化产业规划偏重宏观,微观规划不足,也就是说,中国文化产业战略和规划更注重宏观的、庞大的文化产业体系,缺乏对重点行业的关注,更注重文化产业的整体推进,缺乏对文化产业个别突破的关注。因此,中国文化产业战略和规划在侧重文化产业宏观的、长远的、整体的发展的同时,应积极考虑文化产业微观的、短期的、个体的推进,以个体的发展带动整体竞争力的提升。 4.建立国家文化整体态势均衡协调发展格局。一是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均衡发展。在经过了经济优先发展、部分地区、部分人先富的非均衡发展后,中国已经迅速提高了综合国力,开始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阶段。因此,在国家战略上,必须改变文化增长落后于经济增长的格局,追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绝不能以牺牲后代人的文化利益为代价满足当代人的物质需要。二是推动文化系统内部的均衡协调发展。必须从观念上和政策与制度上确保城市与乡村、东部与西部、国内与国外、硬件与软件各个文化空间的协调发展和共同发展,既不能各自为战,更不能相互抵触,为和平崛起营造一个和谐与充满创造力的文化生态环境。 5.提高中华文化的渗透力、影响力和贡献力。文化渗透是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的有效途径。文化作为一种柔性力量,其润物细无声的渗透力可以消除任何形式的刚性抗力。以和谐思想为核心的“和而不同”、和合理念,是中华民族在处理国际关系问题上贡献的智慧,它在现实性上,是对强权政治、文化霸权主义与“零和博弈”的批判性否定,主张在世界多样化的发展中实现人类的共同繁荣,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它将使世界格局更为平衡,国际社会更为安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一种自觉的走向。当代中国不应当仅仅是五千年华夏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同时也应当是华夏文明对于当今和未来世界文化发展道路新的开拓者和创造性文化成果的提供者、新文化资源的培养者。这并非意气之争,并非要分享话语霸权,而是为了中华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化形态。 附:彭林老师的介绍 彭林,男,1949年生于江苏无锡市。1989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获历史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教授、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经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社科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选委员会历史组成员。1993年起,获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 彭林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历史文献学研究,尤其是儒家经典周礼、仪礼、礼记和礼乐文化的研究。近年以“郭店楚简与战国时代的礼学”和“清人的礼学研究”为重心,展开成体系的研究。著有周礼主体思想与成书年代研究、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古代礼仪文明、古代朝鲜礼学丛稿等。点校的文献有观堂集林、礼经释例、仪礼注疏等,已在海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太庙祭祀文化研究”;担任科技部“十五”重点项目“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子课题“礼制起源研究”课题组组长、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儒藏的编撰与研究”中“礼学典籍整理”的负责人。在清华大学讲授开设的课程有“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中国古代礼仪文明”、“青铜器研究初阶”、“甲骨文与古代中国文明”、“中国通史——先秦两汉部分”(以上为本科生课程);“先秦两汉文献研读”(硕士生课程);“中国古代礼学思想研究”(博士生课程);其中“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获教育部首批“国家精品课程”称号。 [转帖]CEO精神与CEO型人 热点点击:
08-09高端管理论坛培训战略合作 国学与和谐企业文化内训项目 国学与管理学者乾泉 国学与管理大讲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