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作家贾平凹在上海做了一堂讲座,题目是“文学为转型社会‘招魂’”。颇有见地,让我联想到了医学人文。
多年来,大家都在呼吁:医学需要人文滋养,人文必须渗入临床。然而,医学人文的核心又是什么?怎么才能让人文真正渗透进入临床?这些,似乎并未形成共识。大家对医学人文意义何在?该做什么?怎么做?这些都亟待厘清。
贾平凹谈到了社会种种问题及文学的责任。认为,我们从“贫穷, 运动不断,吃不饱肚子,很有秩序但没自由”的过去;转向了市场经济,有了点钱,知道了什么是民主富强尊严的现代,但“反倒更不满足了,追逐权力和金钱,道德沦丧,风气败坏”成了常态。“我们就生活在这两种环境中(转型期社会),构成了我们的 命运,在命运中生成了我们的品种”。其实,这一转向是必然的,早期欧洲也曾经历过,只不过他们忘了。“在这社会转型期,人人都在骂。但是,风气的形成,其实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丑恶”?是因为转型期发生得太快,“ 阳气不足”,阴气较盛,快速发展中把社会的“魂”给弄丢了。故“这个年代需要招魂,文学也在招魂。整个社会有了病,文学应该是治疗之一种。而文学开不了药方,却可以招魂。屈原的《离骚》是招魂,司马迁的《史记》是招魂,《 红楼梦》也是招魂。”贾平凹认为文学的招魂取决于作家的‘格’(人品文格),取决于文学背后的声音和灵魂。招魂的目的是回家,身有家,心也有家”。“心若没家,身就等于没家。这个社会,人人都在路上,都心里空虚恐惧,都在‘找魂’‘寻家’”。
贾平凹的这段话,尽管只是对文学的社会责任有感而发,其实,引申到医学领域,尤其是医学人文,也同样振聋发聩、意义不凡。今天人们强烈呼唤医学人文,主因就是人文缺失;医学人文的缺失,类似于人灵魂的丢失。故笔者近期出版了由博士孙增坤协助整理的医学人文论集:《召回医学之“魂”》。
魂,本意指附于躯体却成为躯体主宰的东西。在西方,又称为“内在的自我”。或界定为:决定本质的内在东西。尽管“魂”往往虚无缥缈,但每每决定着事物的本质属性。医学之“魂”也同样,看似无形无影,无法用具体硬指标体现,却至关重要,决定着医学本质特点。少了她,医学就不成其为人的医学,至少不再是受人拥戴崇敬的“好医学”。
医学,关注人的生命、健康与疾病。人,是医学永恒不变的主题。人之为“人”,在于她的人本属性、人文与人性特征。荀子有言:“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显然,关乎人的医学,与研究自然/水火之物理学、管控草木的农学/植物学、调养禽兽的动物学/饲养学/兽医等有质的差异;她须兼顾“生”(生命)、“知”(感知觉),及“义”(情感、思维、意识、仁义等)。而“人本”就是顾及“生”;“知”与“义”,则可简单地概括在“人文”及“人性”等词义之中。故曰:医学中人本/人文/人性等的缺失,就是“失了魂”的表现。
丢了魂的人,尽管天天仍可吃喝拉撒睡,或还在奔忙,却不知道为什么而活?踮起脚尖忙些什么?为何而如此忙碌?失去了生存的方向/目的/目标及意义。再严重些,只是“行尸走肉”,甚至“生不如死”。医学,何尝不是这样?!医院尽管门庭若市,医生个个踮起脚尖,忙个不停;但医患之间相互满意度很低,常冲突不断!当然,医学人文的缺失,只是中国文化“沙漠化”的一个极端表现而已!
因此,医学人文是医学的“魂”。明确了这一点,怎么做,就容易达成共识了。简言之,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召回医学之“魂”,这就是医学人文当仁不让职责。贾平凹谈到社会快速转型是社会失魂的原因,也是近年来医学人文缺失,医学丢了“魂”的重要因素。其他诸如医疗制度设计欠缺,机制/体制不完善,对高科技盲目迷信,重商主义引导下对利益的屈求,以及传统文化本身宗教精神的不足等,都是推波助澜之手。
人之魂,是个体系;医之魂,同样是个体系。近年来,教学中,我们不能说不重视医学人文的课堂教育,但医学人文绝不仅仅是医疗氛围好一点,医生态度和蔼些,学会怎么说话与安慰……这些不是不重要,它仅仅是医学人文之皮,而非医学人文之本!
医学人文之根,是对“人”本身的敬畏与尊重,而不只是汲汲于其所患之病!须知,“人”在“病”之上!“灵”在“肉”之上!“心”在“身”之上!人性与人文之旨趣,才是“全人”视域下的“好医学”。
来源:健康报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