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 国学者一项新研究发现:在分子水平上,人体对所有的快乐并不是一视同仁的,它会对不同种类的快乐作出不同反应,从而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有益或有害的影响。
7月底出版的美国《国家 科学院学报》月刊发表了北卡罗来纳大学艺术与科学学院的 心理学教授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领导的课题组研究结果。结果发现:由“崇高目标”带来的幸福感可能会在分子水平上增进人体健康,而“单纯的自我满足”则可能造成负面影响,尽管人们在这两种情况下都会感受到某种快乐感。
弗雷德里克森在论文里写道:“哲学家长期以来一直对快乐的两种基本形式进行区分:一种是享乐主义形式的快乐,它代表着个人的愉快体验;”也就是前面说的以酒为浆,以妄为常,游戏人生。“另一种则是更深刻的‘幸福论’(幸福论主张通过由理性支配的积极生活而获得幸福)形式的快乐”。也就是许三多说的好好活、做有意义的事情。“这超越了单纯的自我满足,它来源于朝着崇高目标和重要意义而奋斗。”
如果所有的快乐都是一样的,那么无论人是因为“享乐主义”还是“幸福论”形式产生的快乐,其基因表达的模式都应该是一样的。但现在研究人员却发现,情况绝非如此。弗雷德里克森说:“以前,很多研究告诉我们,这两种形式的快乐不仅会减少压力和沮丧情绪,还会增进人的生理和心理健康。但我们获得的信息却有些不同。”
他们的研究表明:由“幸福论”形式产生的快乐(即做有意义的事情产生的快乐),实际上会大幅减少同压力相关的CTRA基因的表达。相反,“享乐主义”的快乐则会大大增加CTRA基因的表达。研究人员对这两种快乐的基因分析显示,纯粹的“享乐主义”快乐实际上是要付出代价的。
具体而言,那些有着高水平实现的幸福感(eudaimonicwell-being,由深切地感受生活的目标和意义而获得的一种快乐)的人们,他们的免疫细胞中显示非常有利的基因表达谱:其 炎症基因呈低水平表达, 抗病毒及抗体基因则强有力地表达。而那些享乐型幸福感(hedonicwell-being,由于满足自身欲望而获得的一种快乐)的人,实际上刚好相反。他们拥有不利的表达谱:其炎症基因高水平表达,而抗病毒和抗体基因则呈低水平表达。
研究者们最初感到这些结果令人吃惊,因为参与研究的志愿者都报告说自己感受到了快乐。最后,他们解释认为,一种可能性是,体验到更多“享乐主义”快乐的人在 情感上是“零热量”消耗。“他们的日常活动提供了短暂快乐,但从长期来看却对身体造成负面影响。”
他们继续分析认为:“一些单纯的愉悦体验会让我们快乐,但是这些‘零热量’不会以有益我们健康的方式来帮助我们增长智慧或塑造能力。在细胞水平上,人体似乎对一种不同的快乐会作出更好的反应,那就是建立在归属感和使命感上的快乐。”
从短期的自我感受来看,“有高水平享乐幸福感的人感觉并不比有高水平实现幸福感的人要糟。两者似乎具有相同高水平的积极情绪。然而,他们的基因组反应却非常的不同,即便他们的情绪状态同样积极”。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做的好和感觉好对于人类基因组有着非常不同的影响,即便它们产生了相似水平的积极情绪。显然,相比于意识,人类基因组对于获取快乐的不同途径更为敏感。”
需要解释的是:CTRA基因。以往的研究已经发现,在长时间的压力、威胁或不确定的情况下,循环免疫细胞的基础基因表达谱会发生明显的改变。这种转变被称之为对逆境的保护性转录反应(conservedtranscriptional response toadversity,CTRA),CTRA基因高表达的特点是: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增高,抗病毒反应基因表达下降。其结果则是容易促进炎症形成,引起心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其他(包括癌症等)疾病的发生,并可损害人体对病毒感染的抵抗力。
总之,说得通俗些,享乐主义的快乐,尽管也是令人感到短期快乐,但潜伏着健康危机,其在基因层面可表现为CTRA基因的高表达,会导致许多健康灾难的接踵而至!而好好活、做有意义事情的(仁者)幸福感,也能带来快乐,表面上两者没有差异,但后者却可以同时大幅度地降低CTRA基因的表达,让人有可能远离各种疾病的骚扰,自然,“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或者简单地说:“仁者寿宜长”!
看来,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及健康哲理还是非常深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