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17|回复: 0

何裕民:什么是最好的医疗模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0 00:19: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何裕民  中华医学会理事兼心身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科技部“十一五”重点支撑项目亚健康课题组第一负责人,著有《癌症只是慢性病》《别让癌症盯上你》等。
  
  美国人的健康并不好
  
  北京晨报:这样的结果必定有值得追溯的形成过程。
  
  何裕民:过程就是平时的健康状况,和对健康状况的维护。
  
  美国的健康状况并不好,2/3美国人处于超重或肥胖状态,且1/3儿童就已出现肥胖趋势。到2030年,还将增加3200万肥胖者,肥胖率高达总人口的42%,几乎一半的美国人都是胖子。由此带来的是慢性病在35岁开始出现,到了50岁以上,患有心脏病中风糖尿病高血压等将更为普遍,这个年龄段的美国人群,至少有20%的人在未来的5年里有心血管疾病风险,远高于欧洲国家。故这个调查显示:美国人患心血管病的风险,男性超过发达国家均值的34%,女性超过发达国家均值的159%,而位于第一。55岁至64岁的美国人,和12个欧洲国家相似年龄段的人群比较,在癌症、糖尿病、肺部疾患和中风等方面发病比例都是最高的。
  
  这些都与饮食、生活方式造成的肥胖有关,高热量的饮食,过度便捷,自动化的生活,使肥胖已是危及美国国家安全的大事,而不只是健康难题。为此,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发起了全民减肥运动,美国半数以上的州则在讨论140多项抑制肥胖的法案,国会也在考虑对“垃圾食品”征收“肥胖税”。
  
  除此而外,对越来越庞大的疾病潜伏人群,日常的健康维护是节省医疗费的关键。统计显示:预防上花1元的效果,胜于治疗上花100元的效果,很显然美国在这点上没有做好。
  
  美国人为健康花了冤枉钱
  
  北京晨报:吃惊的是,这样的健康结果背后,医疗开支并不低。
  
  何裕民:是的,众所周知,医疗卫生开支,全球美国第一。斯蒂文教授引用权威资料提示:美国国家在卫生系统的财政支出从1980年的0.256万亿美元,占当年GDP的9.2%;增长到了2010年的2.6万亿美元,占当年GDP的17.9%,增长速度之快,绝对升幅之大,世界上没有一个国家可以比肩!
  
  根据研究组提供资料,2010年每个美国人年均在医疗保健方面的支出是8700美元。这是什么概念?可以比较,相近的2011年,中国的人均GDP是4382美元,也就是两倍于中国的人均GDP!换句话说,两个中国人一年所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只够一个美国人医疗保健费用。
  
  市场化未必是一剂良药
  
  北京晨报:“高科技”、“市场化”这两个元素,是我们讨论“医改”时,特别羡慕美国的地方,但它们显然没帮上忙。
  
  何裕民:这个调查也有个例外,就是美国官办的“退伍军人医院体系”,这一体系是医疗效率最高、医疗质量很好、成本最低的,但是,它不是市场化的,而是政府出钱,政府运作的。
  
  在这个医院里,退伍军人与该体系则是持续终身的关系,因此,就医院和医师来说,只要提高病人长期享受健康的几率,就能省钱,这种方式便于健康状况的日常维护,便于预防战线的前移,同时也有意无意回归了医疗的本旨:“偶尔去治疗,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人道的力量永远高于医道的力量。
  
  这个医疗体系的医师的收入,是来自工资的,旱涝保收,所以他们也就没有强烈的经济动机,让病人接受本可避免的检查治疗。而正是这些过度的检查治疗,产生了大量负面的费用和健康结果。
  
  多花钱不一定更安全
  
  北京晨报:俗话说,“没有花钱的不是”,花钱越多效果应该越好,看病也如此,美国人、中国人都会这么想。
  
  何裕民:其实,这方面是有例外的。不讲其他,先看医师患了癌怎么样?很多医生尽管很主张积极化疗,但轮到自己头上,则会十分谨慎。
  
  我举两个例子:一北方的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委员,患了胰腺癌,手术完了,找到我,他明确拒绝化疗;已经活过了三四年;某省城省立医院肺科主任,平素很鼓励患者做化疗,他自己则仅仅做了两次一半剂量的化疗(充其量算一次),就再也不做了,寻求中医药治疗支持,这两位都应该算是医界翘楚了吧?再说海外例子:德国汉堡埃盆朵大学医院有人对肿瘤科医生做了调查,假设他们“万一得了肺癌,会参加某些肺癌化疗药实验吗”,79位肿瘤科医生,64位表示拒绝。
  
  美国克林顿时期商务部副部长、西北大学经济学教授罗伯特·夏皮罗在《下一轮全球趋势》中讨论类似问题时说:5年前,治疗结肠癌有两种首选药物,每个疗程花费500美元,患者平均存活时间为8个月。现在,治疗结肠癌一般采用的新技术,花费300000美元至50000美元,患者存活时间为13个月。这多出来的5个月,消耗了100倍的医疗费用!在美国,由于市场化机制,40%至50%的医疗检查是不必要但却做了的,为什么?就是因为市场化机制,医生开药,增加检查可以提成。
  
  值得中国借鉴的警示
  
  北京晨报:病人不懂,只觉得高科技能治病,高科技就得花高价钱。
  
  何裕民:我不久前提出了一个概念,医疗领域要修复人道与市场的边界,而修复的原则,不是否定高科技及市场竞争在医学中的意义,而是要求准确界定它们之间合理的边界——应将人道确定为医学的主体及基本面,高科技只是镶嵌在其上,使其更好地实现主旨的方法之一,当然,适度的市场化则可发挥必要的资源配置及调剂作用,从而使医疗更为高效和低成本。因此,高科技及市场化理应服从人道,而不是主宰医疗,使医疗变成赤裸裸的利益工具。
  
  我曾经历过一个案例,一温州老板,单纯的肠癌,已切除,化疗4次后,听说某种靶向药刚刚上市,便坚决要加进去用。结果,加用后化疗到第3次,诱发大出血而死。整个治疗8个月,用了200万元,如果谨慎点儿,也许他今天还活着!
  
  来自资本主义的羡慕眼光
  
  北京晨报:如果不看这个调查,很多人都会以为美国是医疗的天堂。
  
  何裕民:有意思的是,《最好的医疗模式》一书作者菲利普·朗曼,身为新美国基金会高级研究员,被誉为是美国经济领域最具天赋的新闻记者。由于美国整个社会讲究及迷信市场机制及竞争,故无论民主党还是共和党,都极力反对政府办医疗。朗曼通过严谨的研究和紧凑的论证,得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悄然积累着的证据却表明,美国最好的医疗模式恰恰是最纯粹的社会主义模式。”
  
  他的研究结果提示:卫生保健领域,美国与其他经合组织国在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以前的差异并不大,许多方面美国还有所领先,差异是从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后开始出现,并越拉越大。一种可能的因素分析是,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里根—撒切尔推行的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开始大行其道,新自由主义强调的是追求纯粹的市场机制,减少政府干预,各个领域充分放开,的确促进了美国上世纪90年代的高速却不稳定和不平衡的发展,结果导致了2008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到2012年突然发现,美国在健康领域的窘境——投入最大,寿命更短,健康状况更差。
  
  美国方式给我们的启示
  
  北京晨报:出现这样吊诡的局面,究竟原因何在呢?
  
  何裕民:我不是卫生经济学家,我分析理由有三:其一,从经营的核心理念来说,美国目前医疗主体是与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完全契合的——追求纯粹的市场机制,减少政府干预,各个领域都充分放开;其二、从时间上看,似乎也存在明显的前后衔接关系;其三、从前面分析的退伍军人医院模式成功,正好构成了“反证”,由于没有实施充分市场化,仍旧以讲究人道、重持久医患关系,所以被誉为是美国“最好的医疗模式”,而这,是最纯粹的社会主义模式,也恰恰是今天一些人正在极力摆脱和改变的,特别值得我们的政策制定者三思。
  
  ■记者手记
  
  当天的采访,不断被过来找何教授看病的人打断,要么是不能手术的,要么是化疗坚持不下来的,要么是没钱用进口药的……
  
何教授的这间诊室,像极了医学高科技“遗弃者”们的“避难所”,高科技手段于他,只是处理复杂问题时的办法之一,只在“该出手时才出手”,这种观念使得他的病人们重新变得踏实、勇敢,换一种全新的姿态活下去。
文章来源:北京晨报3·15日采访何教授
  
  本人现已开通微信公共账号,在微信公众号中搜索“何裕民”即可,欢迎关注,也可以扫一扫二维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