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454|回复: 1

人大教授来信:对“癌症只是慢性病”的几点认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1 03: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对“癌症只是慢性病”的几点认识


  我不懂互联网,近期才从同事那里读到 何裕民教授在几个月前发表在博客上的两篇文章——《癌症,别急着开刀》和《再谈》。两文简要介绍了我的病情、心态和生活方式,重申了“癌症只是慢性病”的理念。读后思绪萌发,信笔写下几篇札记,谨向裕民教授及持相类治癌观点的专家求教,也借此与我同在此境的朋友们交流。
  我在被确诊为肺癌之初,我的儿子带着诊断资料走访了本市多家著名的西医医院,向治癌专家求教。专家们的意见几乎一致:1、建议尽快手术,拿掉肿块,再加以放疗化疗。有的专家还以同行(我的儿子也是医生)的真诚和坦率,对我可能的存活期做了不大乐观的评估;2、主张手术治疗的专家中也有不止一位认为,我已年届七十,体内细胞新陈代谢缓慢,故癌细胞也不如年轻患者那样快地疯长。我认真听取了从专家们那里反馈回来的意见,除心存感激之外也觉得其中似乎不无矛盾:既然老年人的癌细胞发展可能相对缓慢,则何必冒险尽快手术?周边太多的病例,使我不愿意也不甘心主动去挨上一刀,把当时并没有明显生病感觉的自己变成病人。于是,几经周折,另辟蹊径,转赴沪上裕民大夫处求医,在“癌症只是慢性病”这一核心理念的指导下,经过一段时期的“零毒化疗”,至去年10月和今年2月,两次复查,肺部肿块呈现缩小之势,CEA指标虽尚偏高,但CA199指标已由确诊时的163.8,下降到35.49和24.03,亦即保持在了正常值之下。文中所说如今的我“会照开、研究照搞、博士照带,烟照抽(量大减)”,“活的有滋有味”的现状。目前一位海外学者来访,见面不胜惊讶:“我预想你已是面黄肌瘦,头发稀疏了,没想到还是体态如旧,浑身活力。”
  裕民教授说我“坚信癌症只是慢性病”,其实是有一个认识过程的。我之所以避开了很多患者走过的那种西医治疗不理想才求助于中医的弯路,一开始很有点“赌一把”的劲头——不是怕死,怕的是变成不死不活的累赘。生是乐趣,死亦解脱,“好死不如赖活着”为我所不取。开始求医时想法就是这么简单。直到在中医治疗的展开过程中才逐渐体味,特别是和裕民教授之间多次的医患交流,不仅论病,也论医学与哲学,才逐渐确立与膺服这一“更接近于癌症本质特点”的理念。据我一个外行的体会,裕民教授大作中反映癌变特质的理念,至少有三个内涵:本源性、整体性和渐进性。
  所谓本源性或称“内源性”是指癌症发源于人体自身的细胞分化异常和发育障碍。(参见何著《癌症只是慢性病·前言》)人类(特别是生活在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人群),可能有相当多的人是带有癌细胞存在与活动的本体,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诸如环境、体制、生活习性等),这类不良细胞才能得以积累、生发和表达。换言之,如同任何事物的发展变化都源于内部矛盾一样,癌变也是人体内部矛盾新陈代谢发展变化的一种表现。内因是矛盾变异的本源、诱因,外因是癌变得以发生的条件。因此,由人体外部进入内部,从本源着手的防与治,应该是反映癌变特质并指导癌症治疗的新视点——符合事物自身发展规律和反映唯物辩证法的视点。
  对癌症本源性的认识逻辑地通向对其整体性认识。何著上明确地将癌症界定为一种“以局部表现为主的全身性疾病”(该书p25),或者说是整体性疾病(细胞分化异常)在人体局部的集中生发。割一处、烧一处不能疗全身。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思维是,鉴于对癌症内源性的认知,进而对其做整体的把握和辨证治疗,或曰治本为主,标本兼治。
  目前,我按医嘱日服埃克信数次,兼服辨证汤剂。据我外行的体会前者似以控制癌细胞的活动、改善症状(简单化的说法是治邪)为主,后者则因人而异、因时而变地以增强患者的整体性免疫力为标。这一辩证的、稳健的、个性化的治疗增强了人体的免疫力,反过来又使患者获得了抵制癌细胞发展的活力。(当然这只是一种简单化的两分法,不能反映医家对两种治疗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的精确评估)。结果,是我的健康状况逐渐改善:不仅直接反映癌变的剧咳得到根本性的好转,而且多年困扰自己的胃炎缓解了,排便通畅了,血压正常了,就连一直影响睡眠心脏区域神经官能症也似乎消淡了。生命贵在质量,只要活得扎实,不必在乎那个处于被控制过程中的肿块。抑制乃至清除肿瘤是一个长过程,或者说治癌具有渐进性的特征。如果讲话直白一些,癌症患者可能获得抑制它的活力,但未必都有清除它的幸运。时下,恐怕没有那一位医家敢于夸下能彻底治愈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的海口,何况癌症更为复杂和顽强。治疗慢性病的真谛是让患者尽可能自如的带病生活——过一种叫高质量的生活,而并非企望对其病变做所谓的“手到根除”。时下“带癌生存”的提法似乎有点惊世骇俗,因为这是一个经历了多次防治曲折才发明的新理念。但如今大概没有什么人会对“带高血压生存”、“带心脏病生存”感到新奇,则是因为这已经成为了医学常识。其实,带着这样或那样的慢性病生存乃是处于对慢性病本质的科学把握。
  裕民教授在他的大作中多次对癌变做过生动的比喻:“坏孩子”、可以调教的“问题孩子”等等。这些比喻既生动贴切也能鼓起病人抗癌的信心。笔者不才,也有一比:癌细胞有点象游动在人体海洋之中并相对集结在一处的小鲨鱼。对付混迹在大批好鱼(正常细胞)中的这一小撮施放深水炸弹(程式化动刀子、放、化疗)务必谨慎,这种打法会将大批好鱼毒死、炸翻、炸死,而这一小撮坏鱼中总有几条会溜之大吉;放了炸弹再投食补养好鱼(什么营养好就给病人吃什么)也不保险,因为溜走的小鲨鱼又会游回来大口吞食,反而被养肥壮大了。这可能就是程式化治癌的两难。
  一个比较理想的应对办法是,构建一种贯彻于治疗始终的、比较温和的治疗手段(见何著博文),或者说,建立一道“防鲨网”,将这一小撮坏鱼圈起来,控制其活动范围和缓解其冲击能量,进而使其弱化或休眠。只要这一小撮不过于犯上作乱,割一块瓦岗寨让它们自封为王又何妨?慢性病切忌急郎中。构建防鲨网式的保守治疗或稳健有度的中西医结合治疗应该是符合治疗慢性病规律的新思想。
  古人云:一言兴邦,一言丧邦。指的是精神变物质:一种理念、点子、言论的好与坏,关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兴旺。对于人也是如此。“杯弓蛇影”吓死人,说穿了也就救了人。裕民教授及其团队多次强调面对癌症应有长存警惕又坦然面对的心态,这种心态与药物的治疗同样重要,甚至更为重要。我被医家正式宣判之时,本一个冒出来的念头是:人生在世,大约有时未免是要得癌症的。此念一出,马上想到这不过是从阿Q那里偷来的版本: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也未免要杀头的。于是哑然失笑。所谓“精神胜利”,是被人们看作国民性一大弱点的,但似乎也要具体分析:阿Q式的逃避现实的“精神胜利”固然不可取,但在面对现实,特别是面对困境时先搞一点“精神胜利”,至少比“精神失败”、“精神崩溃”要好。临危不惊,才能冷静应对。在我逐渐接收并坚信“癌症只是慢性病”的理念之后,上述的“精神胜利”,也就转型为一种由科学精神规范的健康心态:
  这一心态要求患者如实地、辨证地看待癌变指标。有两个指标:一是病变指标,如CT、血液检查的指标等。二是体态指标,即患者对病变的自我身心感受。第二指标重于第一指标。一种慢性病,其病变指标在一定时间和一定范围内或顺向或逆向地发生曲线变化,应该是正常现象。重要的是我们对这一现象的身心感受和在很大程度上由这种感受所决定的生活质量。只关注第一指标的顺逆变化,随之忽喜忽忧,忽而如泡温泉,忽而如堕冰窖。这日子就没法过了。我的态度是:
  1、“既来之,即安之”。平静接受癌变的现实,严格遵守医嘱服药治疗,并以此为契机,调适生活方式,改善饮食习惯,加强体能锻炼。(顺便说一句,312经络锻炼法颇好)换言之,将生病作为一种更为良性的生活方式的起点。2、“移身不移形”,基本上不变动原有的工作轨道。坦然将病症公示于相关的同事和学生,不是博取同情,而是要继续融进我毕生为之努力的学术群体之中,在这个团结、向上的群体里同忧同乐,获取健康的感受、分享愉悦的氛围。3、“率性天然”。或者说是“增悦”(何著P258)工作之余,也有天伦之乐,也有挚友小聚,也有名山问茶。相信明天和今天一样,能看到初升的太阳。
  话说回来,癌症毕竟是一种严重、复杂的慢性病。人类从治癌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还有一个过程。我第一次和裕民教授见面时,就讲了我的医患观:“医人自有割股之心,患者莫存非分之想。”所谓“非分之想”就是不把治癌看成持久战,而想要灵丹妙药、一蹴而就。防癌治癌需要医患双方长期的心灵相通的合作,各自做出自己的努力。可喜的是,癌病是可防可控的慢性病的理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治疗思维与应对方式,业已在越来越多的医家与病人中逐渐形成共识。可以说,多年来的误区开始突破,全新的思维正在开通,正确的方向逐渐明晰。
  
  2009年3月于京华西顶小屋
发表于 2015/3/21 03:14:10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持何裕民教授的理论,这是一个划时代的创举。。。。
中医的理论,是辩证的,全面的,人文的。。。西医的理论,是物质的,片面的,机械的。。。。
中医应该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