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博客荟萃
›
何裕民的中医博客
›
成为教条的纯生物论
返回列表
查看:
495
|
回复:
0
成为教条的纯生物论
[复制链接]
何裕民
何裕民
当前离线
积分
0
发表于 2015/3/21 06:47:17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与学科结构相吻合,近现代西方医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是“生物医学模式”。这一模式立足于生物科学基础,认为:各种
疾病
完全可以用偏离正常的,可测定的生物学(解剖的、生理的及生化的)变量来说明。因此,它要求医师只须根据病人身
体检
查的结果和理化测验所得的数据来诊治疾病,了解并解决各种医学问题。诚如美国的恩格尔(Engel,G.L.)所指出:“这种模式的框架内没有给病患社会、心理和行为方面留下余地。”甚至对“包括‘精神病’在内的所有疾病都用物理机制的紊乱来解释”,而对“任何不能作出如此解释的障碍则必须从疾病范畴中排除出去”。
这一模式对西方医学工作者认知实践的影响是巨大的、根深蒂固的。恩格尔指出:“在我们(西方)的方
文化
中,早在医生们接受职业教育以前,他们的态度和
信仰
系统就已受到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因为这种模式已成为一种文化上的至上命令,它的局限性易遭忽视。简言之,它现在已获得了教条的地位。”很显然,生物医学模式的形成及其教条化,是与近几百年来,特别是近百年来,医学领域基于生物科学的进展所获得的一系列辉煌成果分不开的。但是,社会的进步和科学及医学的发展,却暴露出生物医学模式越来越明显的缺陷。70年代末开始,发端于少数学者的责难,摈弃旧模式,需要并寻求新模式已演变成一个意义超出纯医学领域的世界性的学术思潮。它激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生物医学模式引导医学家们在过去的探索中“取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但也付出了代价,因为它造成了许多问题。”首先,生物医学模式在精神疾患和心因性、
功能性
病症方面束手无策,而这类病症目前占了临床疾病构成中的很大比重。根据生物医学模式,有这类障碍者,不是被拒于“病人”之列外,便只是斥之为“思想问题”,或笼统冠之为“
神经官能症
”。其次,即使在那些原因基本明确,病理变化比较清楚的躯体疾病方面(如
结核病
、
冠心病
等等),生物医学模式也无法畅通无阻。如在现代工业社会,居于前三位死因的
心血管
疾病、
肿瘤
和
脑血管
疾病中的发
生发
展中,心理紧张、人格差异、行为不良(如吸烟)和环境污染等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光靠生物学手段想要解决这类疾病的防治问题,显然鞭长莫及。至于那些日趋增多的主要由社会因素所造成的医学问题,如吸毒、酗酒、饮食过度、
艾滋病
、
自杀
、交通事故、公害、及
家庭
破裂等所引发的疾病问题,更非生物医学模式所能解决。
许多有代表性的调查评价结果同样揭示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如美国波斯顿市市立医院的一项研究表明:门诊患者中,判定主要是躯体(生物)因素的占75%,主要是心理因素的占4%,纯粹是社会因素的占9%;躯体性因素的患者中又有67%的人其病症与社会心理因素有关。日本的池见酉次郎的分析也提示:初诊病
人中
,单纯生物学因素的占36%,因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也占36%,因于生物、心理、社会、伦理因素的占8%,单纯心理、社会因素的占20%。尽管这些调查都是在普通医院门诊中进行的,它并不完全代表社会上疾病构成的确切情况(因为有不少缘于社会心理等非生物因素的病症有可能被排斥在普通医院的大门之外),然窥斑见豹,仅这些数字也足以说明摈弃旧模式,寻找新模式已是现代医学发展中的当务之急。它与医学学科结构应在社会科学中确立自身的支撑点的趋势是吻合的。诸如社会医学、心身医学、行为医学等介乎生物医学与社会学、
心理学
等的新兴学科的诞生或发展,更加速了“召唤”新医学模式的进程。
疾病
,
神经官能症
,
文化
,
血管
,
艾滋病
,
功能性
相关帖子
•
疾病的傳變眼目
•
王国强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以高度文化自信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
•
中药改名:是规范还是瞎折腾
•
董氏奇穴针灸 第十七章心臟血液、循環系統疾病
•
第十八章董氏奇穴针灸治疗肝膽疾病
•
崩漏,一个沉重的话题
•
疾病治愈条件有德行因素!
•
天通疾病
•
第十期新中医学员课
•
《驳:反中医的种种言论 系列之一二三》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