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微信荟萃
›
中医书友会
›
赵绍琴:谈谈我对“在卫汗之”的认识
返回列表
查看:
310
|
回复:
0
赵绍琴:谈谈我对“在卫汗之”的认识
[复制链接]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
当前离线
积分
8
发表于 2015/3/22 09: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
中医书
友会甲午年腊月初一
大寒
第507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
者/
赵绍琴
⊙
编辑/王超
⊙
校对
/
炳程、党卫阁等
导读:
提起“汗法”,我们常常会想到用
麻黄
、
桂枝
这样辛温发散的药,强令
出汗
而逼邪外出。赵老本文就说了
温病
学中“在卫汗之可也”的“汗之”并非必使出汗,而是用辛凉清解的方法起到宣散
郁热
的作用。文中有
温邪
上犯的不同阶段的不同
用药
指南,值得好好读读。(文末有赵绍琴谈火
郁证
的好文,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谈谈我对“在卫汗之”的认识
一般温病初起,邪在肺卫,当用辛凉轻清解表。
叶天士
在《温热论》中早有“在卫汗之可也”之明教,但其所谓“汗之”并非应用汗法之意。现就“在卫汗之”谈谈个人的认识:
一、对“在卫”的认识
温邪初感,自口鼻而入,即叶天士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而肺主气属卫,所以温邪郁于肺卫均称为在卫,亦即
卫分
温病。
吴鞠通
在《
温病条辨
》中论述卫分证时说:“
太阴
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
头痛
,微
恶风
寒,身热
自汗
,
口渴
,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从脉象上来看,卫分证脉不缓不紧而动数,其既不同于太阳
中风
,亦不同于太阳
伤寒
。
其实卫分证的一般证候是: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
咳嗽
,咽红或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脉
浮数
。
应如何理解卫分证的脉证呢?吴又可说:“
阳气
通行,温养百骸,阳气壅闭,郁而为热”。温邪犯肺,
肺病
则气必贲郁,肺主卫,卫阳之气宣发受阻,故发热,卫分证之发热,为热邪郁阻于肺卫,实属郁热;因
卫气
被郁,开合失司,故而
恶寒
。
正如吴鞠通所说:“肺病先恶风寒者,肺主气,又主皮毛,肺病则气贲郁不得捍卫皮毛也”。但温为阳邪,温邪犯肺(卫),不是风寒外束之表闭,所以其发热恶寒也是发热重而恶寒轻,常称之为“微恶风寒”,是指恶寒轻,或指恶寒时间短暂,常不为病者所重视。
温邪郁于肺卫,
肺气
失宣,阳
气郁
闭,所以卫分证常可见无汗。但若郁热较重,蒸迫津液外泄,有时也可见少汗或头面汗出,这是热迫津出之邪汗,并非正常之汗出。所谓正常之汗,当是
营卫
通、
三焦
畅、气机调、津液至的自然微微汗出。
咳嗽为
火克金
也,热邪迫肺,肺失宣降,轻则咳嗽,甚则作喘。
咽喉
乃肺胃之门户,热郁于肺,则咽喉被灼,轻则红痛,重则
咽肿
,甚则白腐。温为阳邪,热变最速,易于伤阴劫液,故温病初起,邪虽在卫分阶段,亦可见口微渴之症。郁热鼓动故脉浮而数。
总之,温病卫分证为温邪郁于肺卫,病虽轻浅,已有轻度津伤之象。
二、对“汗之”的认识
伤寒为外感
寒邪
,风寒束表,表闭阳气受伤,必须以辛温走窜之品(如麻、桂之类)以运阳气,强其作汗逼邪外出,故以汗法兼助热粥,促其汗出,邪随汗解。
而温为阳邪,如前所述,温病卫分证,为温邪郁于肺卫,以郁热为主,病虽轻浅,已有轻度津伤,绝不能用辛温发汗之法,以免再度伤阴,治疗只要“汗之”就“可也”了。
叶氏指出,温病的治法与伤寒“大异也”。吴鞠通在《温病条辨》
银翘散
方论中说:“按温病忌汗,汗之,不惟不解,反生他患”,又说“病自口鼻吸受而生,徒发其表亦无益也”。可见此处“汗之”绝非用发汗之法。
《
素问
·
六元正纪大论
》说:“
火郁
发之”。王冰注之曰:“发,谓汗之,令其疏散也”。柳宝诒则进一步论述说:“暴感风温,其邪专在于肺,以辛凉轻散为主;热重者兼
甘寒
清化”。温邪郁于肺卫,属“火郁发之”之例,亦即汗之令其疏散也,当用辛凉清解之法。辛能宣郁,凉可
清热
,轻清举上,清解肺卫热邪,邪去热清,卫疏三焦通畅,营卫调和,津液得布,自然微微汗出而愈。因表解里和,自然邪
透汗
泄,实则不发汗而达到了汗出的目的,它不是方法而是目的,此即“在卫汗之可也”的意义之所在。
三、“汗之”的运用方法
对于卫分证的治疗,叶天士说:“初用辛凉轻剂。夹风则加入
薄荷
、牛蒡之属,夹湿加
芦根
、
滑石
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又说:“
黄苔
不甚厚而滑者,热未
伤津
,犹可清热透表”。说明卫分证初起一定要用辛凉轻剂,以辛散开其郁,凉以清泄其热,轻清宣透,宣郁清热。
但在临床运用时,又必须根据郁的轻重,热的多少及夹风夹湿的程度全面考虑,决定辛散与清凉药物的配伍、比重及加减,以体现辨证论治的原则。
一般说来,郁重热轻,以辛散为主,佐以清凉;热重郁轻者,以清热为主,佐以辛散。如脉浮重于数,身热不甚,恶寒明显,虽
咽痛
而不甚红,
口干
而舌润,
苔白腻
而质淡,说明以郁为主,卫气郁闭,风多而热轻,当以辛散开其郁闭为主,清化之品为辅。
若
脉数
重于浮,甚或滑数或近乎洪数,咽红肿痛,身热重而恶寒轻,口干
心烦
,渴思凉饮,舌质偏红而苔白,咳嗽气呛,此热重而火郁不宣,当以清热为主佐以辛散。此辛散,意在开郁,并非解表。更忌辛温发汗,误汗则伤阴助热,甚则成
昏厥
。所以说开郁药物,用之宜恰如其分,郁开则已,不可过重,更不可连服多剂,反而成害。
温邪内郁在卫分时,但亦常夹风、夹湿。治虽宜辛凉开郁泄热,但夹风者必加散风之品,使风热外透。温热火郁,亦可加用散风之味,以助辛散之品解除火郁。夹湿者,应加淡渗之味,使热随湿下渗。至于表湿,当取微汗之法。但不论夹风夹湿,或透之于外,或渗之于下,总之宜早,切不可待其与郁热搏结。若是湿与热合,湿热裹结,湿在热中,热在湿内,如油入面,难解难分,则病多缠绵,经久不愈。至于薄荷、牛蒡子、芦根、滑石之类,举例而已,意思是说夹风者,辛散凉泄,不用发汗,如薄荷、牛蒡子之类就够了。虽夹湿,但毕竟以热为主,芦根、滑石并用,清热
利湿
且保津液,不可过用淡渗,以防伤阴。在临床时,大体可按下述方法分类。
(一)温热在卫
直接感受温热邪气或素体阴虚,复感受温热邪气,以热为主,郁次之。临床以发热,微恶风寒,舌边尖红,脉浮数为主要特征,但也常伴有头痛,口干微渴,咳嗽咽红肿痛等。宜辛凉清解,方如
银翘
散
。方中在大量清凉药物中配以少量荆芥穗、
淡豆豉
辛温之品,仅取其辛散、宣阳以开其郁,并非发汗解表之用,故合而成辛凉平剂。
若风热之邪侵袭肺卫,证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或汗出齐颈而还,咳嗽咽红或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且干,脉浮数或动数,我常以银翘散加减,以
宣肺
退热,方为:银花9克,
连翘
9克,薄荷1.5克(后下),前胡6克,淡
豆豉
10克,牛蒡子3克,芦根20克,竹叶3克。
加减法:身热头痛较重,
舌苔
薄白略腻,二便如常,咽不红痛者,加苏叶6克,或用芥穗3克;咽红痛甚者,加盐青果6克,苦
桔梗
6克,生
甘草
6克;热郁重,
脉滑
数,口干渴者,加
桑叶
10克,菊花10克,白
蒺藜
10克;口渴重,阵阵汗出,脉滑数有力加
生石膏
12克(先煎);咳嗽重痰不多者,加
杏仁
10克,
浙贝母
10克,苏子10克。
若时值春末夏初,体弱之人感受温热之邪,除具有一般卫分证外,并兼见脉微濡软,舌苔薄白腻而根厚,头沉食欲较差,可用轻扬宣化法,药如
大豆
卷、山栀、前胡、杏仁、浙
贝母
等。不可过用
寒凉
,恐伤
气分
而
助湿
阻,不可不知。
(二)湿热在卫
本病多见于夏秋之交,阴雨连绵,天暑地湿,湿热蒸腾,弥漫空间,加之饮食不节,
脾胃
受损,湿自内生,或心情抑郁,脾胃失调,阻遏不化,蕴久化热,加之湿热外袭,则内外相引,遂致发病。临床上以身热不扬,午后热甚,恶寒身重,肢倦,少汗或头额汗出,胸脘
痞满
,不饥不渴,
大便
溏等症为主。舌苔白腻,甚则滑润,面色淡黄,脉象以濡缓软弱为主要特征。
本病因湿热裹结,阻滞气机,过伤阳气。徒清热则湿不去,徒
祛湿
则伤阴助热。治疗必须宣化上焦,苦泄其热,通利
下焦
,以畅水道,即辛开苦降,方如
三仁汤
、
藿香正气
散
之类。若同时见热郁中州,湿阻不化,
头晕
且胀,
胸闷
而周身痠楚,漾漾泛呕,舌苔白滑腻润,大便通而不畅,小溲赤黄,我常用辛开其郁,以利三焦,苦降其热而
燥湿
邪,少佐淡渗分消走泄,方如:白蒺藜10克,佩兰叶12克(后下),
白芷
3克(后下),
半夏
10克,杏仁10克,
厚朴
6克,
黄连
面3克(冲),炒苡仁12克,
白蔻
仁2克,赤苓12克,滑石12克。
(三)暑湿在卫
外感暑湿之邪,复为寒凉郁闭,证见身热头晕,恶寒无汗,
恶心
欲呕,胸脘满闷,舌苔白腻而水滑,脉濡滑且按之软弱,若因热而恣食
冷饮
,则胸痞太息,甚则喘逆,治之宜辛香宣透方法,方如
新加香薷饮
加减:陈香薷5克(后下),
藿香
叶10克(后下),大豆卷10克,厚朴6克,
草豆蔻
5克,半夏10克,黄连粉2克(冲),鲜芦根20克,鲜
荷叶
半张,
益元散
10克(布包),杏仁10克。
(四)燥热在卫
多见于初秋,天气偏热,或久晴无雨,秋阳曝晒,天气温燥,感之而病,证以发热为主,且微有恶寒,头痛少汗,干咳少痰或痰粘成块,
咽干
鼻燥
,甚则
鼻衄
唇裂,口渴喜饮,舌质红而苔白且干,右脉洪数或弦细数,可用润燥疏化法,方用
桑杏汤
。
北沙参
10克,
川贝
6克,桑叶10克,杏仁10克,淡豆豉10克,栀皮6克,鲜梨一个(连皮去核切片)入煎。
上述皆属宣郁疏卫清解方法,必须邪祛则营卫调、三焦畅,皆能皮肤微有小汗出,达到“在卫汗之可也”的目的。
另有在卫分阶段,而治疗失误,或体弱正
气虚
弱,或因夹湿,或为湿热,或属暑湿
蕴热
,由于贪凉,或因热而恣食冷饮,或过服寒凉之品而成湿阻、凉遏、寒凝、冰伏者,此均为湿阻而寒邪遏阻中阳,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其必见胸满闷而痞堵特甚,或
气短
而欲太息,或痞堵腹痛,甚则四肢微冷或厥逆,舌必白滑润腻,面色多淡黄、苍白,脉象以沉涩、沉迟、
沉细
或弱为主,可用辛微温、或辛温、或辛香,以宣阳透邪为主。药如香薷、藿香、苏叶、
生姜
等。若素体
阳虚
,气分又衰,邪为寒凉遏阻,甚至寒凝、冰伏,卫分证未罢兼见胸闷、痞堵、面苍白、四肢冷,舌白胖滑润腻,急用辛温通阳,以开
寒闭
。宜用桂枝、
干姜
、苏叶、草蔻、生姜等。但用量宜当,俟闭开邪透即可。
【本文摘自中医杂志1981年第8期,由中
医书
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发表,尊重
知识
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赵绍琴谈火郁证的治疗和体会》
▼▼▼
卫分
,
温病
,
温邪
,
恶寒
,
咳嗽
,
清热
相关帖子
•
经方治犬瘟热探讨
•
突然咳嗽流鼻涕胸闷声音嘶哑眼肿案
•
经方治恶风怕冷咳嗽腿肿一例(答案已公布)
•
经方治咳嗽咳痰流鼻涕一例(答案已公布)
•
经方治胸闷气短吸不上来呼不出去一例(答案已公布)
•
经方治小儿感冒多汗流鼻涕一例(答案已公布)
•
经方的精髓是见病知源,非见症用药
•
经方治重感冒恶寒汗多一例(答案已公布)
•
经方治冬天感冒恶寒鼻塞一例(答案已公布)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