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微信荟萃
›
中医书友会
›
古代名医对治法方药的浓缩论述(句句精辟) ...
返回列表
查看:
179
|
回复:
0
古代名医对治法方药的浓缩论述(句句精辟)
[复制链接]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
当前离线
积分
8
发表于 2015/3/23 06: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点击
上方蓝色小字↑↑↑↑↑↑
关注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
收集者/孟景春
⊙ 整理者/仲仲
⊙ 编辑/王超
⊙ 校对
/居业
导读:
本文是前日分享的《
名医
珍言录》的第二部分(点击底部阅读原文查看part1),内容有治法、
用药
、
方剂
三部分,都是前贤经验,若能逐字读过,必大有裨益,仍推荐大家收藏。
名医珍言录part2
三、论治
治血之要:其取效应在调气而
补血
,其收功在安神而
固精
。(清·罗美《名医汇粹》)
治实火之血,顺气为先,气行则血自归经;治
虚火
之血,养正为先,气壮则自能摄血。(清·汪昂《医方集解·理血之剂》)
初病在经,久病在络,以经主气,络主血,则可知其治气活血之当然也。(清·
叶天士
《临证指南
医案
》
胃脘
痛评语)
血贵宁静,不善疏动,疏动则有泛溢之虞;血贵流通,不当凝滞,凝滞则有瘀著之患。(宋·朱瑞章《卫生家宝·产科方》)
阳火一清便退,阴火愈清愈起。(清·程杏轩《医述》卷一引吴天士语)
实火
吐血
,宜清宜降;虚火吐血,宜补宜和。(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吐血)
百凡治病,
胃气
实者,攻之则去,而疾易愈。胃
气虚
者,攻之不去。(清·程杏轩《医述》卷七引自《见闻录》)
治少年人,惟恐有火,高年人,惟恐无火。(清·喻嘉言《寓意草》辨鼎翁公祖颐养天和宜用之药)
夺血者不可复发其汗,夺汗者不可复取其血。(清·张石顽《张氏医通》卷五·诸见血证)
病伤犹可治,药伤最难医。(清·程杏轩《杏轩医案并按》汪绍由翁尊堂脱证救苏)
治病必先识病,识病然后议药。(清·喻嘉言《寓意草·先议病后用药》)
养生
则以实脾为枢,治病则疏
膀胱
为枢。(清·程杏轩《医述》卷九·小便)
清阳明以利机关,
养肝
肾以
滋阴
血,运脾气以化湿痰。(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
中风
)
养营阴须求甘润,理
肝郁
必用苦辛。(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一·
疟疾
)
养心
营以济肾阴,
清肝热
以安相火。(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虚劳)
凡病颠倒难明,必从
脾胃
调理。(清·程杏轩《医述》卷七引周慎斋语)
情志之病,药饵难疗。(清·程杏轩《杏轩医案》堂妹吐证)
治湿病之里,以利小水为第一义;治湿病之表,以取微汗为第一义。(清·程杏轩《医述》卷五·引魏荔彤语)
阴无骤补之法,非多
服药
不效。(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记》卷之二·吐血三要法)
凡药能逐邪者,皆能伤正;能补虚者,皆能留邪。(清·莫枚士《研经言》卷一·用药论二)
药贵
中病
,不论贵贱,在善用之而已。(清·余听鸿《余听鸿医案·湿痹》)
滋益之味,骨血为重;疏利之气,草木为先。(清·程林《医暇卮言》)
实证
断不可用补虚之方,而
虚证
则不废实证诸方……(清·
唐容川
《
血证论
·吐血》)
治痰不效,专补中气,久之,其痰自消。(清·程杏轩《医述》卷十引吴簧池语)
治重病先须用药探之,方为小胆细心。(清·程杏轩《医述》卷二引《医验录》)
欲补心者须实肾,使肾得升;欲
补肾
者须宁心,使心得降……乃交心肾之法也。(明·周慎斋《慎斋遗书》卷一。阴阳
脏腑
)
肾脏
内寓真阳,非温不纳;
肝脏
内寄相火,非清不宁。(清·叶天士《清代
名医医案
精华·叶天士医案》)
五脏
皆有精,精者人之本也。(明·
李中梓
《医宗必读》)
盖人赖胃气以生,药亦赖胃气以运。(清·程杏轩《医述》卷三引《赤崖医案》)
肝主疏泄,肾司闭藏,肝为相火,有泻无补;肾为真水,有补无泻。(清·叶天士《医效秘传》卷三·阴虚论)
肝为刚脏,非柔养不克;胃为阳土,非清通不和。(近代·
丁甘仁
《丁甘仁医案》卷七·调经)
(二)药物
秦艽
退黄
极妙,以其性能退
阳明经
湿热邪也。若无湿热则恐伤燥,又宜慎用。(清·程杏轩《医述》卷八)
(
石膏
)其性,一善清头面之热,二善清
咽喉
之热,三善
清瘟
疹之热,四善清
痰喘
之热。(近代·
张锡纯
《医学衷中参西录》石膏解)
荆芥最散血中之风。(清·汪昂《医方集解》)
盖外无
恶寒
发热身痛之表证,则不必用
桂枝
;内无眩悸吐涎之里证,则不必用
肉桂
。(清·王旭高《王旭高
医书
六种》)
吴茱萸
为
厥阴
之
主药
,上可
温胃
寒,下可救肾阳。(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柴胡
散
胆经
之专药,即能散其郁勃之气,复能解其
郁结
之热,郁中有热,故风药不能治而柴胡能治之也。(清·张聿青《张聿青医案》)
气燥血必燥,清气药中略加
花粉
、
知母
;血
燥气
亦燥,滋燥药中可入
芦根
、
石斛
。(清·王旭高《医学刍言·气燥血燥治法》)
泻心者必以苦,故用芩、连;散痞者必以辛,故用姜、夏;欲交阴阳通上下者,必和其中,故用参、甘、
大枣
。(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热药多秘,惟硫黄性暖而通;冷药多泄,惟
黄连
厚肠止泄。(清·程杏轩《医述》卷十六引张洁古语)。
凡苦寒之药,多伤脾胃,惟青蒿清芬入脾,独宜于
血虚
有热之人。(清·汪昂《医方集解·补养之剂》)
大黄
治大实,
芒硝
治大燥大坚,二味治有形血药;
厚朴
治大满,
枳实
治痞,二味治无形气药。盖肠胃燥实,气必不通,故攻积之剂,必用
气分
之药。(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苏叶开
肺气
,苏子降肺气,二味同用,有一开一降之功。(现代·沈绍九《沈绍九医话》)
大黄走而不守,黄连守而不走,一燥一润,一通一塞,相去甚远。(明·吴又可《
温疫论
》上卷)
大黄同
甘草
同用,能
利小便
。
麻黄
少而
熟地
多,但开
腠理
而不滞不汗。(清·王燕昌《王氏医存》)
黄连与
干姜
同用,泻胃家之痞结,令热从中散;与吴萸同用,则泻肝家之痞结,令热从下达。(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大黄与
人参
同用,大黄自能逐去坚积,决不反伤
正气
,人参自能充益正气,决不反补邪气。(清·
徐灵胎
《医学源流论》)
麻黄得术,虽发汗而不为多汗;术得麻黄,行里湿兼可行表湿。(近代·何廉臣增订《通俗
伤寒论
》)
桂枝本
营分
药,得麻黄、
生姜
,则令营气外发而为汗,从辛也;得
芍药
,则收敛营气而止汗,从酸也;得甘草则补营气而养血,从甘也。(清·柯韵伯《
伤寒
来苏集》)
后重之用
木香
、
槟榔
,行燥金之郁也;
癃闭
之用知母、黄柏,散相火之炽也。(清·程杏轩《医述》卷十六引滑伯仁语)
表里之邪则用柴胡、
黄芩
,上下之邪则用桂枝、黄连;表里之邪则用生姜辛以散之,上下之邪则用干姜辣以开之。仲景大法灼然矣。(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汗多
不忌
豆豉
,
泄泻
不忌山栀。(近代·丁甘仁,见《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
无汗取豆豉,
有汗
取豆卷;热盛取
生地
,津伤取石斛;邪热内炽,劫夺津液,并取生地、石斛,则是黑膏加减法的种种化裁。(近代·夏应堂,见《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
甘得苦则不呆滞,苦得甘则不
干燥
,合而成功也。(清·吴瑭《
吴鞠通
医案》)
治风药须兼养血药,制其燥也;养血须兼搜风药,行其滞也。(清·汪昂《医方集解》)
羌活
入足太阳理游风,
细辛
入足
少阴
散伏寒,
苍术
入足
太阴
去湿,
白芷
和足阳明散风。(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三)方剂
黄芪
建中,补中益
卫气
;
当归
建中,补中益营气。(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真武汤
用姜而不用参,是温散逐水气;
附子
汤去姜而用参,是温补以壮元阳。(清《王旭高医书六种》)
小青龙治动而上逆之水,故汗而散之;
五苓散
治静而不行之水,故引而竭之。(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胃中干燥而渴饮,此无水也,与水则愈,宜
白虎汤
;
小便不利
而渴饮,此
蓄水
也,利水则愈,宜五苓散。(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泻黄散用
防风
,欲其火从上散;此(指
玉女煎
)用
牛膝
,欲其火从下达。(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白虎加
桂枝汤
,治寒化为热,乃太阳阳明同治之方;苍术白虎汤,治湿化为热,乃太阴阳明同治之方。虽一味之转旋,其义各有微妙。(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枳实
薤白
桂枝汤是急通其痹急之气;人参汤是速复其不振之阳。(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桂枝附子汤治风胜于湿;
白术
附子汤治湿胜于风;
甘草附子汤
治风湿俱胜。(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左归是育阴以涵阳,不是壮水以制火;右归是扶阳以配阴,不是益火以消水。与古方知柏八味、附桂八味,盖有间矣。(清·王旭高《王旭高医书六种》)
思虑伤脾之营,劳碌伤脾之气。
归脾汤
,
补脾
之营也;
补中益气汤
,补脾之气也。(清·王旭高《王旭高医案》卷二·虚劳)
白虎加人参,是于清火中益气;调胃用甘草,是于攻实中虑虚。(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甘草干姜汤
,得理中之半,取其守中,不须其补中;
芍药甘草汤
,减桂枝之半,用其和里,不取其攻表。(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少阴制
麻附
细辛方,犹太阳之
麻黄汤
,是急汗之峻剂;制麻附甘草汤,犹太阳之桂枝汤,是缓汗之和剂。(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
四逆
、理中,皆温热之剂。而四逆一类,总不离干姜,以通阳也,治宜
下焦
;理中一类,总不离白术,以守中也,治宜
中焦
。余药皆相同,而功用迥别。(清·徐灵胎《伤寒论类方·
四逆汤
类》)
【本文摘自《名医珍言录》,由
中医书
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
知识
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中医书友会 第459期
微信号zhongyishuyou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
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
点击阅读原文阅读名医珍言录part1《名医珍言,等你收藏》
医书
,
医案
,
伤寒
,
桂枝
,
甘草
,
名医
相关帖子
•
凭证无脉易误医案-陆氏三世医案(不定期更新)
•
读蒲辅周前辈医案有感
•
从脉用药之二十七:治无病需补养例
•
肺上阴影一例非常有启发的经方医案(答案已公布)
•
经方治误用桂枝汤一例(答案已公布)
•
分享网友经方治脑垂体肿瘤医案一例
•
转帖 泻黄散治疗剥脱性唇炎
•
中成药治梦见死人妖怪一例(答案已公布)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