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87|回复: 0

快乐,是人生的基本色——谈“谏不入,悦复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3 20:39: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曾经有个秋天,我在萧萧落叶中来到北方的一座寺院,空山幽谷,感觉有些冷清。当时我接触佛教一段时间了,自己觉得自己颇有心得,我知道众生苦难很多,慈悲心就是看到众生的苦难,并愿意为解除这种苦难而努力,为了做到这些,要放下自己的私心,这叫“慈悲、放下”,但是,说实话,当时我并不觉得怎么开心,自己虽然变得较之前豁达,但是仍然觉得众生的苦难无穷无尽,甚至有些悲观。
  但是我一点都没有想到,这次寺庙之行,即将对我的想法产生改变。
  在拜访住持的时候,看到一副法师写的书法作品,突然心念一闪,书法写着:“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佛教的非常重要的理论,叫“四无量心”,其中,除了慈悲、放下,还要求大家在修行的时候,抱着愉悦的态度,开心地去布施
  那么,为何佛教如此重视修行的时候,要充满法喜之心呢?
  
  我们先放下这个话题,今天,我们来聊聊《弟子规》的这六个字:“谏不入,悦复谏”,此话的意思是:父母如果有做错的事情,要向父母指出,希望他们改正,如果他们不改正,要秉持愉快的态度,再劝他们改正。
  前面我们聊过,为何一定要指出父母的错误,因为孩子和父母,是同修者,要共同进步的。今天讲的这句中,重点是这个“悦”字。
  这句话,实际是在告诉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要抱着愉悦的心情,坚持下去。
  您想啊,父母犯了错误,孩子提出建议,劝他们修改,他们不改,这不就是让孩子受到了挫折吗?此时,《弟子规》告诉孩子,此时要愉快地坚持,继续劝,要“悦复谏”。《弟子规》告诉我们,要传递给孩子这样的信息,要培养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仍然乐观地坚持。
  那么,《弟子规》为何强调这个“悦”字呢?
  
  前面我们说过了佛家,现在让我们再来看看儒家,儒家的建立者孔子,也特别重视在快乐中学习,他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面的“说”在古代就是和“悦”字通用的。
  孔子还说过这样的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或者工作,分成三个境界,第一个境界是:学习就是学习,工作就是工作,完成任务就好了;第二个境界是:主动去爱好学习和工作,努力喜欢它们;第三个境界是“乐之”,这是和前面一个程序反着来的,此时,是学习和工作,反过来为自己提供了巨大的快乐,这种境界,是最高的。
  这样看,孔子似乎也非常重视在快乐中做事,他的形象似乎不是我们心中想象的那种死板之人,而是一个比较乐呵的人,而且还把这种快乐摆到了最高境界的位置,这又是为什么呢?
  

  国学里面,是有大道理的。现代心理学家,为我们提供了一些理解的佐证。
  研究证明,在快乐中工作,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好的成绩。
  国外一项研究测量了272名员工的初始情绪水平,然后跟踪18个月的工作绩效。在控制了一切无关因素后,结论是,那些一开始就更快乐的员工最后绩效更好。
  而另一项研究记录并测试了大学一年级新生的快乐水平,然后跟踪研究,一直跟踪到19年后,研究发现,这些学生一年级时候的快乐水平,与19年后的收入成正比关系,当年越快乐的人,收入越高。
  国外的这种心理学研究跟踪的时间一般会很长,有的甚至可以达到一个世纪,在一个大学里,会有很多届学者和学生,阶梯式地研究下去,我曾经和加拿大一位心理学家交流,他手中现在的项目,已经进行二十年了,但是他说还不能公布结果,因为研究设定的期限还没有到。
  

  另外,研究显示,快乐工作,会更少犯错。一个课题将医生分为三组:一组被诱发快乐情绪;一组是中性情绪;一组是控制组,什么都没有干预。
  然后让医生开始工作,结果,快乐组医生正确诊断速度比控制组快2倍。锚定情况少2.5倍,什么锚定现象呢?就是按照固有的思维走下去,结果出现误诊。比如,今天来了十个患者前面几个都是感冒引起的头痛,最后一个是肝肾阴虚型的高血压引起的头痛,但是医生也容易按照前面的惯例,同样误诊为感冒,这就是锚定现象。而这个实验中,诱发医生快乐情绪的,仅仅是送给医生一小包糖果,医生甚至都没有吃,但是在快乐情绪中,诊断正确率和速度,都提高了。
  另外一个课题中,被测试者被告知要做一个演讲,会有录像并有人评价,诱发紧张情绪,此时,他们血压上升,心跳加快
  然后将被测试者分成四组,两组看快乐和满足的视频;一组看中性的;一组看悲伤的。
  结果,看快乐视频的快乐组,表现最为出色,这说明快乐抵消了紧张情绪。
  
  而且,国外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快乐使人更健康。
  一个课题找来了180位1917年前出生的巴黎圣母院修女,并将她们20岁的时候的日记标注情绪,然后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20岁时日记更多显示快乐的修女,比不快乐者多活10年。85岁时25%最快乐者90%在世,而25%最不快乐者仅有34%。那么,为何要研究修女呢?因为她们吃同样的饭,住同样的房间,干同样的工作,研究者就是要看看,在什么情况都基本一致的前提下,到底是什么让人健康长寿。这个课题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研究,在很多心理学书籍中,这个案例都会被提及。
  另外,研究显示,不快乐的员工平均每个月多请病假1.25天,这样累计起来,每年多请15天;同样注射感冒病毒,一星期后的研究显示,快乐的人很少出现打喷嚏咳嗽发炎等感冒症状。这种研究成果,与我们在临床中经常见到的肝气不舒情况很类似,我基本上这样认为,孩子的外感,多数是因为积食而起,而成人的外感,很多都有肝气不舒,情绪不佳的影子。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可是如果我们情绪不佳,会导致气血郁滞,这就影响了肝的疏泄作用。这种情况叫肝气不舒,肝气不舒,是现代人身体出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我每天都有很多朋友咨询身体问题,其中绝大多数的身体问题,都是情绪不佳引起的,只不过他们没有意识到而已。
  我们调研过那么多的百岁老人,类似的长寿课题都有很多,研究发现,长寿的原因比较多,比如遗传基因,比如自然环境好,但是最重要的是,百岁老人都是乐观的人。
  

  那么,我们该怎么变得快乐呢?其实,快乐和忧伤,往往是一念之差。
  比如今天阴天,快乐的人一出门,会想:“真开心啊,今天不会被太阳晒到了,今天好阴凉啊!”悲观的人会想:“今天真倒霉,天气怎么又这么阴郁?”
  到了晴天,快乐的人一出门往往想:“真是好天气啊,这么阳光明媚!”悲观的人会想:“真是倒霉,怎么这么晒啊!”
  是的,人们就是这样的,其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并没有那么多的高低起伏,没有那么多好与坏的区分,但是,在不同的人的眼里,却有了泾渭分明的不同。
  这种现象,就叫“相由心生”。
  “相由心生”的真正含义,并不仅仅指我们的容貌是由心态决定的,佛教中的“相”,指的是您周围的世界的一切事物与现象,“相由心生”的真正含义,是您周围的世界究竟会怎样,是由您的心决定的。
  这样想想,我们为何不开心看待时间一切呢?
  

  最后,给大家讲个佛教中的“拈花微笑”的故事。
  大梵天王在灵鹫山上请佛祖释迦牟尼说法。大梵天王把金婆罗花献给佛祖,隆重行礼之后大家在一旁敬候。佛祖拈起一朵金婆罗花,意态安详,却一言不发。大家都不解何意,面面相觑,唯有摩诃迦叶轻轻一笑。佛祖当即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然后把平素所用的金缕袈裟和钵盂授与迦叶。这就是禅宗“拈花一笑”和“衣钵真传”的典故。中国禅宗把摩诃迦叶列为‘西天第一代祖师’。
  
  佛祖所传的其实是一种至为详和、宁静、美妙的心法,这种心境纯净无染、淡然豁达、无欲无贪、无拘无束、坦然自得、超脱一切。
  而迦叶慧根已俱,瞬间领悟到了这佛法的微妙,故以微笑作为答案回应。
  这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很多奥妙,但是,我只感悟到了一点,与大家分享:
  那就是:你一微笑,整个世界就变得美好。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