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微信荟萃
›
中医书友会
›
如何把握经方“汗法”的度
返回列表
查看:
157
|
回复:
0
如何把握经方“汗法”的度
[复制链接]
中医书友会
中医书友会
当前离线
积分
8
发表于 2015/5/4 18:36:00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每天一期,陪伴中医人成长。这是中医最多的微信平台——
中医书
友会乙未年三月十五第609期内容。新书友可点击上方蓝色小字快速关注。
作者/
张英栋
⊙ 编辑/闫立彬
导读:
对于汗法,咱们书友会前几天发了一篇李士懋老师的文章《李士懋:发汗法不仅仅是用于解表》(点击底部阅读原文可查看)。而此篇文章,提示我们过分强调“微似汗”是不正确的,对于一部分年龄较轻、体质较好、生机旺盛的患者,“汗出彻身”才是最佳选择,拘泥于“微似汗”只会延误治疗时机,促其传变。
把握
经方
汗法之度
《
伤寒杂病论
》中论汗法甚多,为中医学汗法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了宝贵的范例。对于仲景所论汗法,很多学者关注到了“微似汗”,却未对“汗出不彻”给予足够的重视。
这种认识落实到临证中,与中医学三因制宜、执中致和的原则有所悖逆。有鉴于此,笔者撰此文,希望就汗法之度的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微汗乃其常
桂枝汤
方后注云:“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
有汗
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
麻黄汤
、
葛根汤
、
桂枝加葛根汤
、
桂枝
加
厚朴
杏子汤、桂枝加
附子
汤、
葛根
加
半夏
汤、大青龙汤、
防己黄芪汤
、麻杏石甘汤等13方后注都有
“
微似汗”字样。
或曰“
温服
微汗愈”,或曰“覆取微似汗”,或曰“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或曰“将息如前法”。
很多学者由此推导出“微似汗”是仲景对于汗法的唯一法则。
其实,“微似汗”之外,经方汗法的应用还有另一个准则,即“汗出彻身”。
这两个准则强调了“汗出而解”不同的侧面。
针对不同的病症和体质状况,侧重应该不同。表实邪盛之人,应处以较峻之法,务求“汗出彻身”;而体质素弱,不耐克伐之人,即使邪盛,也只能予以较缓之治,谨守“微似汗”之旨。
仲景在很多条文中明言过汗的危害,如《
伤寒论
》38条大青龙汤方后注告诫曰:“
汗多
亡阳
,遂虚,
恶风
,
烦躁
,不得眠”;247条“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
金匮要略
·痉湿暍病》曰:“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有些条文还提出了相应的治法,利于后学者以方测证,领略过汗的危急程度:如《
伤寒
论》20条“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29条“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
四逆汤
主之”;68条“发汗,病不解,反
恶寒
者,虚故也,
芍药甘草附子汤
主之”。以上三条均用到了
回阳
救逆第一要药制附子,可见过汗危害之甚。
后世医家对于过汗也多谆谆告诫:如《
景岳全书
》中说:“或邪气虽去,遂致
胃气
大伤,不能饮食而羸惫不振者有之,此过汗之诫也”,“或挟虚,年衰感邪等证,医不能察,但知表证宜解,而发散太过”;《伤寒论译释》中说“真气疏泄太猛,邪反得以逗留”。
过汗危害如此之烈,难怪
医圣
反复明文强调“微似汗”,意在让初学者首先明白“汗不可过”。而对于汗法的另一个原则“汗出彻身”,则尽量地掩藏在字里行间,避免患者冤死于学医不精者手中,医圣用心可谓良苦。
彻汗不可不知
当今很多学者认为,仲景根据《汤液经》写成《伤寒
杂病
论》。《汤液经》已然不可得见,《
辅行诀
脏腑
用药
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作为源于《汤液经》的另一传本,对于《伤寒杂病论》的重要参考价值便不言而喻了。
《辅行诀》中的
小青龙汤
组成和主治都基本等同于《伤寒论》中的
麻黄
汤,可以推断此两方当源于同一个祖方。在《辅行诀》小青龙汤方后赫然写着“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与《伤寒论》35条麻黄汤方后的“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迥然不同。
顺着这条思路,我们在《伤寒论》中也可以找到麻黄汤使用的另一种法则——汗出彻身。
虽然没有直接的表述,但是字里行间及无字处求之,“汗出彻身”的表述非只一处。《伤寒论》24条:“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
风府
,却与桂枝汤则愈”;46条:“太阳病,脉
浮紧
,无汗,发热,身
疼痛
……
服药
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若发汗不彻,不足言,
阳气
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55条“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185条:“本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等等。皆因病情太重或药力过缓导致汗出不彻。
24条的核心在于治疗目标有误,本应用开腠发表之麻黄剂“汗出彻身”,却用了
调和营卫
的桂枝汤,徒增
郁热
,而不得解,故“反烦”。借助
针刺
开腠发表,“却与桂枝汤则愈”。
46条使用麻黄汤治疗是正确的,故“服药已微除”。但是用方的正确如果没有足够的
剂量
或者“温覆”之类方法保证的话,郁热无法解除,故“其人发烦目瞑”,最后通过自“衄”——红汗这个途径,达到汗“彻”的治疗目标。
55条论述了当汗不汗,即使身体自发以“红汗”解邪,但无法“彻”,故仍需麻黄汤“汗出彻”才可解。
48条和185条表达了“发汗不彻”导致“阳气怫郁不得越”,使
疾病
由太阳、二阳并病,最终转入阳明。所以,太阳病初起阶段,应该抓紧时机发汗,并且“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而入里。
“祛邪务尽”与“微似汗”不矛盾
“人之受病,如寇入国。”(《医旨绪余》)在身体
正气
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快“拔刺”、“雪污”。治疗的目的是病“解”,是以最小的伤正作为代价去除邪气。“汗微”和“汗彻”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其本质并无矛盾。
桂枝汤方后注“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中,强调“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的同时还强调了“一时许”和“遍身”,前者说的是祛邪汗解时希望汗尽量少,后者强调的是
出汗
时间要长,出汗范围要广,已经蕴含了“汗出彻”的意义在内。
桂枝汤方后注还有一段话:“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剂。”
仔细品味此段,不断地缩短服药间隔,增加服药剂量,“祛邪务尽”,求“邪尽散”之意已经表达得很明白了。
这里需要注意是“汗出病差”,核心在于“病差”。有些人错误地理解为“汗出”就“停后服”,很多的顽固疾病不可能得汗而解,需要汗而又汗或者汗法与其他治法多方配合,才可能取得“邪尽散”而“病差”的结果,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可以“停后服,不必尽剂”。
“汗出彻身”是为了邪去病差,“微似汗”是为了邪去而正不伤的长远效果,二者各自强调的是祛邪扶正的两个侧面,汗法之度即在于对二者的把握。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邪去而正不伤”只能是一种愿望,事实上
医者
只能做到“以最小的伤正作为代价去除邪气”,对于“祛邪”和“扶正”的讨论一定要放在实际的临床中才是有意义的。
汗法之度与
银屑病
临床
笔者治疗
银屑
病患者较多,以“广汗法”的思路应用经方,注意到温服、温覆、饮食、居处、作息、衣着等细节问题,谨慎地把握“汗法之度”,取得了较好效果。
临证初始,笔者亦谨守“微似汗”之法度,对“微似汗”产生怀疑源于一个银屑病病例。
5年前适逢夏季,一老友外甥,5岁,遍身起疹,诊为急性进行性点滴型银屑病,辨证施以
生石膏
、麻黄为主的方药,并嘱咐其加强锻炼。
其遵
医嘱
报名参加户外乒乓球训练班,日日大汗,未及一月治愈,停药,至今体健。
不是微汗也可以取得很快、很好的效果,并且从多年的随访中得知孩子身体各方面都很好,发育也正常。这就说明了过分强调“微似汗”是不正确的,对于一部分年龄较轻、体质较好、生机旺盛的患者,“汗出彻身”才是最佳选择,拘泥于“微似汗”只会延误治疗时机,促其传变。
对于体质弱的患者是否就不能“汗出彻身”了呢?也不是。对于体质较弱的患者,笔者的策略是“立足微汗求彻汗”,此处的“彻汗”不是“大汗”之意,而是在微汗的前提下,尽量做到“一时许”和“遍身”。通俗地讲就是“一滴汗,长时间,出遍全身”。
【本文摘自《中国
中医药
报》2010年9月10日,由中
医书
友会(微信号zhongyishuyou)编校发表,尊重
知识
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投稿邮箱:tg@linglanshuyuan.com】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李士懋:发汗法不仅仅是用于解表》
▼▼▼
桂枝
,
伤寒
,
桂枝汤
,
麻黄汤
,
伤寒论
,
麻黄
相关帖子
•
从脉用药之二十七:治无病需补养例
•
经方治误用桂枝汤一例(答案已公布)
•
经方麻黄附子细辛汤外敷应用
•
经方治头晕高烧一例(答案已公布)
•
麻黄附子细辛汤贴敷在临床的应用体会 (转)
•
中成药治梦见死人妖怪一例(答案已公布)
•
伤寒论三阴三阳辨证临床发挥
•
新冠的18种后遗症和中医治疗方法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