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443|回复: 0

史課第五——五老上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5/28 23:29: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我的母校北京中醫學院成立於1956年,中醫系學制六年,到1962年第一屆學生畢業。畢業前夕,當時任教的五名中醫專家于道濟(時年68歲),陳慎吾(時年63歲),秦伯未(時年62歲),李重人(時年53歲),任應秋(時年49歲)聯名向衛生部寫信,指出中醫學院教學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修改意見。史稱“五老上書”。

  可悲的是此事不僅沒有給中醫教育帶來任何改進,反而讓五位老師在文革中遭受殘酷迫害和打擊。更可悲的是迫害打擊他們的人,正是他們培養教育出來的學生。五老之中前四位都在文革期間去世,只有最年輕的任應秋熬出了頭,活到1984年,享年71歲。50多年過去了,問題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1982年,時任衛生部長崔月犁批示:五點意見很好,可以解決中醫後繼乏人乏術問題。如果召集全國中醫學院教改會議,應當把這篇建議發給大家參考討論。)

對修訂中醫學院教學計畫的幾點意見



  我院五六年級學生即將畢業了。這是我國第一批中醫正規大學的畢業生,是中醫教育的一件大事,是貫徹執行党的中醫政策的又一次勝利。無疑地他們將負擔起繼承和發揚祖國醫學的重大任務。唯這批畢業生的品質,雖然看來基本上能夠達到培養目標的要求,但如果嚴格說起來,特別是在中醫學術水準方面,還有不足之處,還不夠理想。因此我們認為有必要吸取幾年來的教學和臨床實踐過程中的一些經驗加以改進,使今後更為符合要求,培養出品質更高的中醫後繼人才。

據我們瞭解我院這批畢業生的中醫學術水準,對常見疾病一般說可以獨立診治,對某些疾病已達到一定的療效,對中醫理論、概念雖然較明確,但能熟讀熟記的較少;掌握的方劑、藥物也還不夠。特別是閱讀中醫古書尚有困難,運用理法方藥、辨證施治處理疾病尚欠正確,看來基本功打得非常不夠。
似乎要用成為一個“高級中醫師”的標準來衡量,還嫌不足。這班畢業生在畢業實習和寫畢業論文時,自己感到空虛,一再要求補課,並提出補課的具體內容,如《內經》需要講某些篇的原文,在寫論文時,提綱擬好了,文獻資料的搜集還不熟悉;有的想到某一理論,但不知出於何書,感到似是而非,在畢業實習時,有時老師說一方劑,學生開不出藥味,甚至連方名還不知道等等。總的看來中醫理論和臨症還學的不深不透。
根據以上情況,中醫學院教學計劃,實有討論修改的必要。為了培養品質更高的中醫後繼人才,為了對黨和人民負責,根據幾年來我們在教學和指導臨症實踐中的經驗,結合個人的一些看法,提出下列意見和建議:
一、過去的一點經驗
據我們瞭解,過去從師學醫,老師選擇物件,首先要求文章要通順。拜師以後,頭兩年學習內容主要是誦讀,如《內經》(多數讀《內經》節本)、《傷寒論》、《金匱》,以後脈訣、藥性、湯頭等書讀得爛熟,甚至要求某些注解都要能記住,同時為老師抄方;第三年以後,老師重點講解和指出必讀書籍,一面鑽研,一面為老師作助診工作,一般是半天臨症半天讀書,五年期滿,老師認為有足夠自行開業的能力時,才同意出師。如沒學好,也可能要更長時間才出師的。出師以後有個別家庭經濟好的,並不積極掛牌開業,還要從名中醫“參師”,這種參師學習,時間不是太長,三個月或五個月,以能接受老師獨特的學識經驗為主。清代著名醫學家葉天士,曾從十七位老師學習,就是採取的這種方法。這是過去中醫帶徒弟的一種較好的方式。這樣帶出來的徒弟品質較高,將來的成就也較大。
總之學中醫要有相當的中文水準,這就對鑽研醫學文獻打下了基礎。有二、三年的誦讀功夫,使中醫的一些基本理論和具體方藥皆能爛熟於胸中,應用起來就能左右逢源,得到豁然貫通之妙。這種誦讀的基本功,如果建立的深厚,將終身受用不窮。再有二、三年時間的半天臨症和半天讀書,有較長的臨症時間,對四時多變的多種疾病,都有機會接觸和親手診治的經驗。一些真才實學的中醫都是這樣學習來的。
  從上述經驗來看,中醫學院的畢業生,主要是學習中醫的時間太短,六年制的中醫學院,實際上學習中醫只有三年。用三年多的時間要求學好中醫,時間上顯然是不夠的,此其一;在教學方法上,中醫學院是按照現代正規大學的辦法,實踐證明優點很多,但忽略了過去教學的某些優點,如要求學生背誦和指導讀書方法等,因之,學生沒有練好基本功,此其二;高中生的古文程度太差,醫古文僅數十學時,又未盡要求背誦,是以不可能突破文字關,此其三。……(以下缺如)。
  

二、培養目標問題
中醫學院培養目標是高級中醫師,學制是六年。這兩點應該肯定,不可動搖。政治、體育課不在討論範圍。主要問題在於中醫、西醫課的對比和內容的具體安排,普通基礎課,生理、化學課是為西醫課服務的,醫古文課是為中醫課服務的。中醫院校加西醫課,其目的在於:使現代的中醫師,具備一些自然科學和現代醫學的基本知識,為將來醫學科學研究工作打下基礎,這是必要的,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必須在保證學好中醫的前題下加西醫課。過去的教學計劃,兩年半學完中醫課,兩年半學完普通課和西醫課。中西課時數(不包括臨床)的對比是1∶1,這似乎是培養中西兼通的教學計劃,因而西醫沒學好,中醫也沒學深透,因此培養目標就需重新考慮了。
我們意見:用一年半時間學習中醫基本理論和臨床,用三年的時間學習中醫臨床各科結合實習。共四年半學習中醫,另一年半學習普通課(包括古文)和西醫學課。這樣大體上可以保證學好中醫。課程具體安排另作討論。
原訂的中醫學院教學計劃培養目標:“具有現代醫學知識”建議改為“具有一般的現代醫學基本知識”,對學生專業具體要求僅“能解決工作中的實際問題”一句,不夠具體,需再討論補充。
三、中醫課程內容安排問題
中醫學院現行教學計劃所設置的15門中醫專業課程,通過六年來的教學實踐還是適合的。尤其是衛生部直接領導的五個中醫學院所編的講義,有系統有條理,簡明扼要,文字淺近,對目前一般高中生水準來說,還是適合的。因此我們認為這15門講義,基本上還可以用。不過為了不斷提高教學品質,並與教學時數的增加相適應起見,都有重新安排補充教材的必要。例如增加到488小時,是不是原來的《內經講義》不適用了呢?我們認為原講義仍然適用,因為它簡明淺近,新入學的高中生容易接受,可以在70-80小時內講授完畢,使學生對《內經》有了一個總的概念,也是對祖國醫學理論有了一個大概輪廓。然後再精選《素問》、《靈樞》兩書裡的原文(也可刪節)100篇左右,在300小時左右精講,務必將每篇大的原則,細的節目解釋得清清楚楚,解釋的深度應按各篇具體情況而定,它可以適當地詳細,足夠地理解到徹底分析每個首碼、尾碼,單詞、術語、思想或思想群。通過這樣較精確的深度,從而獲得中醫學術基礎理論的實質。其它各科也可以按此類推,適當地選授一些與該科有關的原文。這樣講義和補充教材相輔而行的優點有三:首先是充實了講義的內容,大大加強了講義的深度。其次是增強了學生閱讀古代著作的能力,給他們今後鑽研的一把開關的鑰匙。第三真正保證了教學品質,使教與學方面都獲得不同程度的提高。現在北京中醫學院畢業班學生,腦子裡裝有不少似是而非,似懂非懂的東西。例如他們經常講“肝腎同源”,問他如何同源?沒有一個同學能在基本理論中找到答案。有的看到“肝為婦女之先天”一語,竟以為婦女身上真有個與男子不同的“先天”似的。所以最近絕大部分學生提出補講《內經》原文的要求,甚至有的還提出具體要講《至真要大論》、《調經論》、《靈蘭秘典論》。這就是他們最近在臨床上深感理論不多,理論不深,聯繫不起來,解釋不下去,因此才提出這種急不可待的要求。根據這種情況,如果不採取講義與教材相輔而行的辦法,很難設想今後學生的品質是否可以提高。
四、大力提倡(包括背誦的)讀書風氣,練好基本功
根據學習中醫的特點,單靠課堂講授還不解決問題,課堂講授的時間加得太多也不是最好的辦法。最好是除課堂講授以外要有充分的時間由老師帶領指導學生讀書,把“指導讀書”一項正式列入教學計劃的時數之內,只有課堂講授與指導讀書並重,才能學得更深更透。
中醫學院應大力提倡讀書風氣。當然,在學校學習期間,都可以叫做讀書,這是廣義的。我們所要提倡的讀書,不僅可以幫助記憶,還可以幫助理解,許多不懂的東西,可以讀之使懂,不通的可以讀之使通,“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就是這個道理。從語言發展史講,人類是從口頭語到書面語,這是豐富知識最有效的辦法。中醫學院究竟該讀些什麼書呢?除15門講義以外,我們認為各科都應增授“原文”的補充教材,這些教材一般是可以讀的,例如精選的《內經》原文百篇,《傷寒論》原文,《金匱要略》和《本草》原文等等,均可以讀。讀書的內容,應分做精讀和泛讀兩種,精讀不僅要求背誦,要讀得深,讀得細,讀得透徹,還要翻來覆去地玩味,深思研究,甚至包括批註、做筆記等。泛讀在一定程度上不要求那麼深透,或者讀懂了,或者能背誦了,或者是有一個較深的概念就行了。這兩種讀法可以相輔而行。只有精讀沒有泛讀,所見者少;只有泛讀,沒有精讀是無根之木沒有基礎。有了精讀在語言文字方面下了功夫,便具有最基本的閱讀能力(例如詞匯量,語法現象等),才可以進行泛讀,精泛並舉,是完全必要的。因此讀書雖是一種方法,是學生自己的事,但一定要有安排和指導,我們所指出的新的學時計劃,其中就安排了指導讀書的時間,在這時間內教師要去親自指導,主要指導學生如何讀,包括選材料,個別講解,組織討論,做筆記,背誦等。因此,指導讀書時間的重要性,並不次於課堂講授。強調了這個時間的重要性,明確地列入教學計劃,不能為任何時間所佔有,才能保證練好“基本功”。
五、怎樣突破文字關
中國文學與中國醫學向來有密切的聯繫,歷代的醫學家大都是具有很好的文學修養,因而他們的著作能流傳于後代,而文學家也必然閱覽過醫學書籍。如《黃帝內經》是當作“子”書讀的。遠的例子不舉,近年醫家如曹家達、陳無昝、惲鐵樵和陸士諤等,他們對中國文學均有著作。學習中醫,不突破文字關,必不可能深造。“醫古文選”這門課,就是為提高閱讀中醫古書而設立的,其用意甚善。唯過去課時太少,所選內容有局限性,而又沒有要求精讀背誦,因之達不到要求。我們建議,醫古文選的內容須大大擴充,可選100篇左右的古文和60篇左右的醫古文。其中還要包括一部分音韻學常識,熟悉和掌握一些詞匯、意義等,同時要求學生在課餘寫些毛筆字,以便養成書寫端正的習慣。
其它如:體育活動最好安排太極拳,如有條件,氣功課可提前上,使學生在長時期鍛煉過程中,既有深刻的體會,又可達到強身保健作用。
最後,建議在衛生部領導下,召集全院教師和學生代表開一次較長時間的教學會議,共同討論。以上意見,僅供參考。
1962年7月16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