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451|回复: 0

都说知人知面不知心,上师怎么看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6/11 05:28: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特别提示:本文是上师嘎玛仁波切的开示,转自上师微信。
  
  
  【识人难?】——嘎玛仁波切
  
在当今社会,很多人感觉到人际关系复杂,“知人知面不知心”,感觉自己的内心很容易受伤。佛教如何看待“识人难”的问题呢?
  
佛教告诉我们:自他交换、他比自重;你无私奉献,慈悲对待他人,心胸就会越来越宽广,内心就不会那么容易受伤。佛教里的四分法,也可以回答这个疑问。比如一个东西,它可以是白,也可以是黑;它可以黑白都是,也可以黑白都不是。参照物不同,观点就会发生巨大变化,所以不要把人、事、物想得那么绝对。

  
  现在很多人都有个毛病:今天别人对你很好,你说他是个好人;过几天你俩吵架了,你就说他是个坏人;人家不怎么搭理你了,你又说人家变冷漠了。其实当你看到对方“坏”和“冷漠”等负面的时候,你要知道,你恰恰也有这一面。
  
看一个人,不能直接说好或坏,坏人也有好的方面,好人也有坏的方面。和绅与纪晓岚谁好谁坏?从古至今都说和珅是大奸臣,而纪晓岚是大忠臣。如果和绅穿越到今天,一定是个八面玲珑的人才,绝对是一流的外交家和优秀的管理专家,而纪晓岚则不会那么受欢迎了。
  
虽然中庸文化提倡中正、平和,但在历史发展中我们发现,人们大多喜欢模糊中间带,强调定性,比如红脸和白脸,好坏与忠奸。其实定为“忠”的人可能一大堆毛病,定为“奸”的人却也有不少优点。“菩萨欲成佛者小贪”,菩萨在我们眼中是完美无瑕的,但佛陀讲,菩萨这种想成佛的愿其实也是一种贪。所以在人世间,无论你认为多么完美的人,他都会有隐藏起来的贪、嗔、痴、慢、疑等负面情绪,只是他隐藏得好。可这种伪装一旦被撕下来,很多人却不能忍受了。
  
你可以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但不要对别人要求太高。不管是穿袈裟的僧人,穿制服的军警,演戏的演员,政府的官员,企业家或是普通人,我们一定要提醒自己,他首先是个人,所以会有人所具备的缺点和毛病。当他成为众人里的佼佼者,表明他有很多优点被人认同,那是我们做不到的一面。所以,我们要懂得看到对方的长处,对待他人的缺点要懂得包容与谅解。
  
如果连你都觉得识人难,那佛更难。我作为上师,整天会面对各种性格的人,而佛要面对天下一切苦难众生,各种奇奇怪怪的性格,佛都要照顾与关怀。佛不会因为这个众生性格好,就格外关照他,也不会因为这个众生魔性大发,就暴跳如雷。有人说,出家了就不用琢磨那么多繁杂的人际关系,可换个衣服不代表就换了脑袋,你跑到庙里修行,可能会培养一些别人不惹你时的耐心,但当有人惹你的时候,才能知道你修得好不好啊。
  
佛也有现忿怒相压制恶人、妖魔的时候,因为慈悲还需要智慧,如果你纵容恶人作恶,就不叫慈悲,而叫随喜造恶。密法非常殊胜,你看莲花生大士,鼻子以上呈现忿怒相,鼻子以下呈现慈祥的寂静相。以忿怒相压制恶人、妖魔,以寂静相对待良善之人。佛陀传播佛法,调伏众生的行谊,我们叫做弘法利生的事业,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慈悲与智慧完美圆融,不会掺杂自己的喜怒哀乐,不会用贪、嗔、痴、嫉妒、傲慢等负面情绪面对众生。
  
学佛,首先要让自己具备掌控情绪的能力,这是关键点。为什么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如果你不观察自己的心,就会永远认为“我”是对的,别人是错的,于是在很多时候就会弃善造恶。这就麻烦了,因为智慧的一面会被五毒完全遮蔽起来,这是痛苦与烦恼的来源。
  
识人难,识自己更难。我们如果多花一点时间用来反省自己的身口意,就会不断增长智慧,处理世俗间的人际关系也就会越来越和顺。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