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271|回复: 0

[转载]晴雯:美丽之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5 23:0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尤其是后面的那段关于电影的解说,更是动人心魄!原文地址:晴雯:美丽之殇作者:梦迷红楼


  晴雯是个完美的形象。说她完美,不是说她没有缺点,而是说她性格鲜明而丰满,晴雯撕扇、勇补雀金裘、晴雯倒箧、临终别宝玉都是《红楼梦》中经典片段。在这个身份卑微的下层女子身上,作者寄寓了太多的钟爱和深切的同情。
  有人认为晴雯之死,是袭人暗中谮伤的结果。这个笔者不敢苟同,个人认为,袭人远非个别红学家臆想的那样肮脏卑劣,另文详述,在此不做讨论。晴雯之死,直接原因作者已经在判词里说得非常清楚:“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为诽谤生。”根本原因有人上纲上线:封建残余势力对反抗者的反扑。笔者只能一笑置之。
  即便晴雯有平等思想,有反抗意识,像有些人所说的作为封建卫道士的王夫人也是不知道的。因为从文中看,在抄检大观园之前,王夫人就根本不知道晴雯的存在,而且,她安插在宝玉身边的耳报神也没有向她汇报晴雯什么不正当的言行,而四儿、芳官甚至碧痕等人的错儿她都知道了,单单对晴雯是谁没有印象,可见晴雯和宝玉之间确实没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儿。如果王夫人想捍卫等级制度,她并不知道晴雯有平等思想怎么去出手打击?而且在逐走晴雯的时候也没有这方面的训斥言辞,如果她知道晴雯想要和宝玉平等相爱,这时候还不冷嘲热讽、刻毒挖苦?
  晴雯之死在于王保善家的在王夫人跟前进的谗言:“在人跟前能说惯道,抓尖要强。一句话不投机,他就立起两只眼睛来骂人,妖妖调调,大不成个体统!”这句话的核心是“妖妖调调”。其他的都算不上大错,因为王夫人前面也说:“跟姑娘们的丫头比别的娇贵些,这也是常情。”那何况是跟宝玉的丫头呢?但就是这个“妖妖调调”,正好砸在王夫人的心窝痛处。
  什么是“妖妖调调”呢?用正常的语言就是生得美丽。
  文中没有直接写晴雯的相貌,晴雯之美都是通过别人的评价展示出来的。具体有这几处:
  王善保家的道:“……一个宝玉屋里的晴雯,那丫头仗着他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的象个西施的样子……”王夫人向凤姐道:“上次我们跟了老太太进园逛去,有一个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象你林妹妹的……”
  凤姐道:“若论这些丫头们,共总比起来,都没晴雯生得好……”
  王夫人一见晴雯钗鬓松,衫垂带褪,有春睡捧心之遗风,而且形容面貌恰是上月的那人……(第七十四回)
  老嬷嬷指道:“这一个蕙香,又叫作四儿的,是同宝玉一日生日的。”王夫人细看了一看,虽比不上晴雯一半……
  袭人安慰宝玉道:“太太只嫌他生的太好了,未免轻佻些.在太太是深知这样美人似的人必不安静……”(第七十七回)
  王夫人回贾母:“……就是袭人模样虽比晴雯略次一等……”
  贾母听了,点头道:“……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的模样爽利,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第七十八回)
  这样,读者也能够想象到晴雯多美了。蒋勋在一篇文章中说美是一种力量,这话不错。特别是和美保持一定距离的时候,美的魔力就会彰显得淋漓尽致。但有些时候,当美和你不再有距离,人就会在美的巨大光环的烛照下,感受到美的巨大压力,对美产生恐惧,从而变得疯狂残忍,欲置美于死地而后快了。举个例子说,一群女子是某明星美女的粉丝,天天盼望能够见上一面就心满意足,但如果真的让这群女子天天和这明星生活在一起,同进同出,我想,不出一年,那渴慕肯定会变成嫉妒恨,甚至恨之不死了。所以,有时,美丽也是一种罪过。王莹看了《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写了一篇影评,就叫《美丽有罪?》。晴雯之罪,像宝玉所说:“想是他过于生得好了,反被这个好带累了!”
  这些婆子们未必是嫌晴雯掐尖好强,因为大观园掐尖好强的丫鬟太多了,晴雯在她们中间数不上,你看晴雯和婆子们争吵一节,袭人恐她不是对手,就派麝月去支援,果然晴雯不能降服婆子,麝月一出马立刻拿下,可见麝月比晴雯更厉害。秋纹也很厉害。探春的丫鬟侍书更厉害,把王保善家的说得恨不得钻进地缝去。但她们长得都不如晴雯美,所以婆子们还没有到羡慕嫉妒恨的程度。由此可见,是美给晴雯带来灾难。
  王夫人怎样处理怡红院的丫头呢?长得好一点的都撵出去,长得差一点的即便有点问题也可以留下。可见,美丑是王夫人评判的标准,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错。这样做,表面上是怕“把宝玉勾引坏了”,其实是出于对美的一种刻骨铭心的恐惧。
  曹翁的高明,让丑战胜了美。这样的悲剧才是最深刻的悲剧,才是直指人性劣根的悲剧,也才让《红楼梦》获得了更强大的艺术批判力。
  美丽之殇,从《红楼梦》到《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样的悲剧一直在上演着,而且就发生在你我的身边甚至是身上。这也是《红楼梦》之所以称之为经典的重要原因吧。
  附:
  美丽有罪?
  王莹
  购买一张影碟,仅仅缘于封面本身,如此荒唐的交易,在我身上只发生过一次。
  那天,我去淘碟。在一大堆暴力,血腥,色情,惊悚等乌烟瘴气的碟片中,它蓦然出现:陈旧的昏黄色调,意境幽远深沉。近景是一个美女,娇娆地俯身,垂下满头诱人青丝,目光却如水般沉静和忧郁;中景是位少年,穿着短裤,推着单车驻足回望,青涩的脸上写满惶惑;远景是教堂,街道,来来往往的行人,有着所有小镇同样的宁静,同样的暗涌……
  影片的名字翻译得亦是巧妙—《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神秘而感伤,性感而清澈,散发着地中海湿漉漉海腥味儿。
  于是,买了回来,郑重收藏。上网搜索后,我才惊觉自己的寡闻。原来它是意大利电影大师托纳托雷的“寻找三部曲”之一,继《天堂电影院》,《海上钢琴师》后的又一部艺术电影。如果说《天堂电影院》是关于理想的寻找与回归,《海上钢琴师》是对未知世界的困惑与规避,那么《西西里的美丽传说》更多的则是成长的锐痛和对人性的拷问,把人性的美丑演绎至登峰造极。
  故事的背景选择了战争年代,只是这里的战争更像一种背景音乐,无关主题,若即若离。当老式收音机里传来墨索里尼向英法宣战的嘶叫声时,小镇上的生活依旧有条不紊地继续着:男人在桌球室里宣泄体力:女人陷在无休止的家务活中传播流言蜚语,少年们拿着放大镜陶醉于一只无助的蚂蚁被活活烤为灰烬。
  显然,这是一个精神空虚,灵魂麻木的群体,是世俗的常态。接着,在略略暧昧的夕阳中,在男性荷尔蒙涌动的海滨,风姿绰约地走来一位绝色女子,如同伊甸园那枚熟透的苹果,散发着蛊惑人心的邪恶魅力。刹那间,宁静的小镇沸腾了,少年们纵身飞上单车,上路尾随,春心萌动;男人们奔出房间,发出此起彼伏的唏嘘声,欲火中烧;女人们的口水开始飞溅,脸也因嫉恨而变得丑陋。
  美女便是玛莲娜。诚然,美丽是上天的恩赐,但当美至极致时,这礼物便成为魔咒。玛莲娜的美打破了一种平衡,令人人深感自危。自然而然地她成为全镇男人的意淫对象,成为全镇女人恶毒诅咒的主题,更是少年维利图性萌动期那不可告人的甜蜜隐痛。
  故事是从维利图的偷窥开始的。难耐内心的饥渴,维利图偷偷爬上玛莲娜院里的大树,通过屋顶的一个小孔窥探女人的世界。那个世界里,有贞节,有寂寞,也有诱惑,激情与无奈,令少年或欣喜若狂,或潸然泪下。只是,少年永远只有偷窥的命运,充其量也只是朝诋毁玛莲娜的女人提包里撒尿,冲诬蔑她的男人饮料里吐口水,却自始至终没有勇气向心中的女神表白爱意。而少男的“性”,就在被压抑的爱情中茁壮成长。
  我想,这正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将影片从一个寂寞少年偷窥视角徐徐展开,从而令女主人公永远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拥有超凡的脱俗的韵味,更可贵的是,他慧眼识金选中意大利名模莫妮卡.贝鲁奇,这位被戏谑为“不受诱惑的男人简直是种浪费”的女演员,把性感与美丽,肉欲与圣洁演绎得完美无缺。当她褪去内衣袒露私处时,当她拿着多汁的柠檬在饱满的乳房上擦拭时,她的眼神充满忧伤,一举一动流露出诗意。于是,那肉体美便褪去色情,升华至神性,如同面对提香的裸体圣女画像,没人感觉害羞,唯有敬畏与虔诚。
  电影里,玛莲娜自始至终是孤独的,沉静的,穿着诱人的吊带丝袜,踩着充满性欲的高跟鞋,衣着光鲜,每每出场便令世界黯然失色。她没有朋友,丈夫因参战而远行,父亲听信谗言对她避之不见。但她却有尊严与坚守,永远挺直脊梁,姿态撩人地穿行在男人的垂涎与女人的诋毁中,留下满城惊艳与嫉恨。
  其实,人类是欣赏美的。但是,美亦有界限。如果超越这个界限,那么美,或许便是一种罪过甚至灾难了。比如千金一笑的褒姒,倾国倾城的西施,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玉环,引发西腊十年战争的海伦……于是,我们说“红颜祸水”,而西西里岛的居民也坚定不移地认定玛莲娜是“淫娃”,“和城里男人睡觉”,污秽不堪。只是,这到底是美丽的罪过,还是人性的丑陋与蒙昧?
  战争如火如荼,但却丝毫改变不了小镇趣味的低俗。当丈夫阵亡的噩耗传来,玛莲娜成为寡妇后,生活更加鸡犬不宁。男人为她打架,母子因她成仇,夫妻为她离婚……她没了津贴,丢了工作。没人敢雇用她,女人们恨她,男人们害怕引发家庭战争。为了苟活,玛莲娜不得不妥协,大至打一场官司,小至换一块面包、一把白糖都沦为肉体交易。当父亲死后,万念俱灰的她彻底放弃了对贞洁的坚守,她剪掉长发,涂抹厚厚的脂粉,一屁股坐在娼妓中,叼起一根烟,高高跷起裸露的大腿。于是,男人们蜂拥递去打火机,女人们终于释然地笑了:“这样才对了嘛,瞧她,果然是淫荡的!”
  看到这里,我的心里一阵刺痛,仿佛一把利剑猛然刺中心脏最柔软的部位。在这场博弈中,美丽失败了,丑陋胜利了。更可怕的是,她还被蒙上了一层“正义”与“道德”的面纱,令深植于道德体系中的伪善与残酷昭然若揭。是的,数万年的进化早令我们失去了想象与怀疑,把思维强化成一个固定的模式。我们想当然的认定“1+1=2”,“美女一定淫荡”,自作聪明地用法律条文规范生活中的一切,这是否是另一种蛮横与愚昧?
  美女的结局并没有太多意外。战争结束后,玛莲娜被妒火中烧的女人们以“与德国兵有染”为由揪出妓院,光明正大地用鞋底掴,用拳头打,用指甲撕,用扫帚抽,甚至剪掉她的一头秀发。此时此刻那些为她神魂颠倒,夜不能寐的男人们袖手旁观着,礁石般生硬冷漠。最终,遍体鳞伤的玛莲娜捂住近乎赤祼的身体发出一阵凄厉哀号,然后,老鼠般仓皇逃窜,留给少年维利图一个绝望,惨淡的背影。
  故事到这里本可以合情合理地结束,但导演却生生加了一个尾巴:一年后,缺少了美女的小镇平静如湖水,即便那水下隐匿着暗流、漩涡以及火山。突然,清脆剌耳的高跟鞋声再度响起,如同一块巨石砸入湖中,惊起滔天巨浪——玛莲娜又回来了,挽着她死里逃生的丈夫,眼神忧郁,姿态庄重高贵。
  随着夫妻二人慢慢走进,惊惶的人发现,那具有杀伤力的美丽己经不复存在了,她胖了,臀部下垂了,眼角长皱纹了,头发干枯了,装扮平庸了……于是,人类的良知与善意悄悄抬头。当不美的玛莲娜在菜场买菜时,当她淡淡地向昔日的敌人道早安时,冰山轰然崩塌,大家争着抢着往她包里塞礼物,送去滔滔祝福。至此,美丽终于与生活握手言和。
  看似喜剧收场,实则是悲剧的极致。仿佛导演抡着一个大锤,正欲悲愤地砸下来,却突然停住,留下一个苍凉的,耐人寻味的姿势。那不是绝望,更非投降,而是一种更深意义的反讽与拷问,如同端了一架高倍显微镜,令人类灵魂的虱子无处可藏,触目惊心。
  说到底,我们是同情弱者,而不是欣赏强者的;说到底,我们是更热衷于落井下石而非雪中送炭的;说到底,我们多多少少都有有点儿唯恐天下不乱的小人之心。正如王刚的《英格力士》一文中所描写的:“每每邻居爆发战争,父母的脸上总会流露会心的微笑,连吃饭都变得更香……”
  相信王刚在写这段话时,内心一定经历过挣扎,相信托纳托雷在拍这部影片时,更是鼓足了勇气。毕竟,我们惯于同情别人的伤口,但却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伤疤。
  爱因斯坦的确是位智者,他的相对论可以涵盖整个宇宙。世间万物都是相对而言的,“高”相对于“低”,“大”相对于“小”,“美”相对于“丑”,“白”相对于“黑”……比如我们需要利用别人的不幸来映衬自己的幸福,需要通过对别人的贫穷明白自己的富裕,但我们绝不需要通过别人的美丽照亮自己的丑陋。所以,当美丽袭来时,当美丽威胁到自己时,为了自保,我们便会本能地扼杀打击,并为行为本身涂抹一层“道义”的脂粉。
  再回归电影本身,罪过在谁?是美丽还是人心?关于这个问题,2001年,国际电影评委们给出一个答案,挑剔的影迷们更是早有定论。这部影片不仅获得了2001年奥斯卡最佳摄影,最佳配乐以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最佳配音等多项大奖提名,更于大大小小的评比中获奖无数,而赞美与评论自影片诞生之日起便从未中断。盛誉之下,名副其实。我想,这便是最好的答案。
  
  (《读者》原创版2007.7)
  
  相关博文
  宝玉焚书为何独不烧《四书》出淤泥而染的莲花儿剿杀贾府的九把刀:(四)
  剿杀贾府的九把刀:(三)剿杀贾府的九把刀:(二)剿杀贾府的九把刀:(一)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