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62|回复: 0

《李可临证要旨》的读后感--再谈中药用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7 17:58: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最近刚买了一本书李可临证要旨》,孙其新著。书中对李可用药称赞了又称赞,尤其是其药量,很是夸赞。说实在的,我对李可也是万分的佩服,但是,其用药量,我是绝不敢模仿的。毕竟,中医,讲究的是辨证论治,用药一定要考虑病人的体质。所谓同病异治,其中就有不同的人得相同的病也需要用不同的药的意思。比如,大人、小孩,得一样的病,你就不可能用相同的药量;身体强壮的、虚弱的,得了一样的病你也不能用一样的药治疗。《李可临证要旨》一书中,提出李可说:伤寒方的不传之秘在于剂量按20世纪80年代初,考古发现之汉代度量衡器“大司农铜权”,以此推算汉代一两,为今之15.625克,则用伤寒方当以原方折半计量为准,这是仲景经方的基础有效量。凡用经方治大症,以基础有效量为准,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
这个观点,我是不赞同的。我以为,经方的用药量,一定得按病人的病情来决定,一般的病情,就按“古之一两合今之一钱”的剂量;而危重病情,自然可以用李可的剂量适当加重药量,就是文中凡用经方治大症,以基础有效量为准,一次用足,大剂频投,日夜连服,方能阻断病势,解救危亡。关键在“大症”,就是重病,病重自然药量重,病轻岂能用重剂?!我不管你怎么推算出来的用药量是如何的科学,我只看临床效果。
比如,伤寒论大家刘渡舟胡希恕、刘景祺。其用药量都是按“古之一两合今之一钱”的剂量,药效都很好。《伤寒名医验案精选》中,在“大青龙证”后附有一过量使用大青龙汤而至一20岁小伙子死亡的病例,其用药量为:麻黄六钱、桂枝二钱、生石膏八钱、杏仁五钱、甘草二钱。其中麻黄仅为18克,而章次公尚说“对如此重病,投如此峻剂,...”而最终,因大夫没有交代清楚,患者多服一付,而至汗出过多而死。《伤寒论》中的麻黄汤,其麻黄用量为“三两”,按照《李可临证要旨》书中的说法,原方折半计量,应该是23.44克左右。而我给病人用到麻黄汤时一般都是9克麻黄,效果就可以了,20多克的量我是绝不敢用的。而且,李可书中用药量大的,也都是附子这类补阳或者熟地之类补阴的补益药,其如麻黄之类发散的药是不用很大量的。所以,补虚的时候,不妨大点量,攻邪的时候,用药量一定要慎重。就像我前几天,自己得了腹泻,后来判断是四逆汤证,我喝的附子、干姜炙甘草,都是一样9克,顿服,下午到晚上,几个小时之内,喝了三付,附子用了一共27克,没有任何副作用。以我尚可行动,唯感四肢冷、很疲劳的状态下,就用这个药量;而李可书中的病人,很多都是气息奄奄,随时都要有生命危险的重症患者,其用药量比我之多个几倍一点不新鲜。


最终一句话,做中医不可偏执,在学习别人的经验时,一定要慎之又慎,把病人的病情放在第一位。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