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306|回复: 0

徐经世糖尿病医案--《杏林拾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8/17 18:39: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雷某,女,38岁,巢湖人。初诊时间:2009年3月5日。患者一年前开始口干多饮、夜尿频多、烦躁汗出等,后到安医附院,诊断为“2型糖尿病”,经治疗症状有所好转,但停药后症状反复,血糖升高。刻下:口干喜饮,乏力,便溏心悸睡眠较差,难以入眠,纳食可,小便正常,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细数。检测空腹血糖11.79mmol/L。按其脉证,考之乃系阴虚夹湿,阳明燥热之象。拟予滋阴润燥、清热化浊法为治。拟用葛根白虎汤加减。处方:  沙参20 石斛15 玉竹15 竹茹10生石膏15
  花粉15 川连3扁豆花30 生薏苡仁30 葛根25
  芦根20 酸枣仁30 淮小麦50鲜荷叶一张为引。15剂,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药后诸症皆有改善,口干多饮减轻,心悸失眠亦有好转,大便每日2次,时干时稀,乏力较显。察其舌暗、苔薄白,脉沉细无力。按其症情乃系气阴两伤之象,拟益气养阴法为治。处方:
  生黄芪30 北条参20 石斛15玉竹15 葛根25 竹茹10 五味子10 天花粉30
  芦根30 酸枣仁30 炒苡仁30 扁豆花30 淮小麦50 鲜荷叶一张为引。15剂,水煎服,日一剂。
三诊,药后诸症又减,多次检查,血糖均在正常范围,唯自觉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细,拟予补中益气汤加减。处方:
  生黄芪30 太子参25 生白术15 石斛15乌梅10 花粉30 柴胡10 茯神30 葛根25
  灵芝10 白芍20 甘草5  20剂。
四诊:药后诸症已平,乏力好转,嘱其节饮食、调情志、加强锻炼。
  质难:本案为何选取鲜荷叶为引?
解惑:鲜荷叶,味苦性平,具清热解暑、升发清阳之功,古人谓其能升发胆中清气,以达脾气,故临床常用其治疗脾虚气陷,或感暑湿之邪而症见溏泄者。本案虽有口干欲饮、舌红少苔(前面没提到有少苔?)等阴液不足之证,更有便溏、乏力等脾气不升之象,今以鲜荷叶为引,重在取其升发脾胃之清气而止泻,概此药虽无养阴生津之功,却能鼓舞脾胃之气上行,输布津液而止渴,功同葛根,凡临床见有口渴便溏者,每以之为引,获效颇著。


(卫评:本案中开始提到“夜尿频多”,后未再说,是前面医生给治好了?“被条参”就是“北沙参”,医案中同一种中药却写了其两个名字,为什么?不解。为什么用大量的小麦,是因为失眠?荷叶有解暑之功,有关消渴,我以为其症状有些病人颇似暑热之证,但似乎没人提到糖尿病有受暑之病因,但临床尚需注意有否这方面的可能。我在临床应用清暑益气汤治疗糖尿病,病人反映还是不错的。最后,一个月治愈糖尿病,真心佩服!)




  案2张某,男,52岁,合肥人。初诊:2009年5月19日,患者半年前出现“三多”症候,口干多饮,小便频多,多食易饥,且烦躁易怒,失眠多梦。遂到安医附院检测血糖,测其空腹血糖为14.9mmol/L,诊断为糖尿病,曾口服拜糖平等多种降糖药后症状缓解。刻下:口渴喜饮,多食易饥,烦躁易怒,夜间偶有盗汗,大便偏干,失眠多梦,难以入睡。舌红少苔,中有裂纹,脉弦数。按其症情,乃系肝肾阴虚,阳明燥热之象,治宜柔养肝肾、清泻胃腑为先。拟仿玉女煎加减。处方:
  生地18女贞子15 旱莲草15石斛15 天花粉30酸枣仁30
  川连3 生石膏25 芦根20 淮小麦50 麦冬12玄参15  15剂。
二诊:前服中药,口干喜饮,多食易饥明显减轻,大便通畅,夜间未见盗汗,睡眠仍差,但较前好转,时有心烦易怒,情绪波动较大,舌红,苔薄白,脉弦细。考之乃系肝阴不足,木郁化火之证,拟予滋养肝肾、清泻肝火为宜。处方:
  北沙参20石斛15  生地18麦冬12  白芍30 龙胆草9
  酸枣仁30合欢皮20 花粉30 珍珠母40 淮小麦50 甘草6。15剂
三诊:前服中药,诸症又减,睡眠好转,体重增加,二便正常。2010年7月20日检测空腹血糖为5.9mmol/L。唯近来视力下降视物模糊头发稀少,舌暗红,苔薄白,脉弦细。前法得效,继以原方加减调治为宜。处方:
  北沙参20石斛15 生地18 枸杞15  首乌15  茺蔚子15
  菊花15 白芍30 酸枣仁30 合欢皮20 女贞子15 甘草5 15剂。
四诊:病史同前,前服中药诸症已平,视力增加,多次检测血糖均在正常范围,西药二甲双胍、吡格列酮开始减量。嘱其注意饮食,调节情志。冬令再制以膏方服用。
解惑:中医治疗糖尿病多治肺、胃、肾,然临床发现,多数消渴病患者常可出现易怒、失眠、惊悸肝经郁热之候,且发病之前多有情志不遂、思虑过度等精神方面诱因,可见,消渴病不但与肺、胃、肾失调有关,且与肝脏的功能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案首以胃肾为治,三消症状有所缓解,但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等症仍著,遂从肝论治,先后施以滋肝阴、泻肝火、调肝木诸法而诸证皆平。故治消渴者,亦须识治肝一法,方可无漏。


(卫评:好!消渴,从肝论治,今天又有收获。平日也见到这样的病人,可惜未作深思。)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