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665|回复: 0

眼脸肿胀,是身体里的湿毒迹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 21:06: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更多中医高手绝学请戳蓝色字体

小二导读  为什么有的人上眼脸凹陷,有的却下眼胞肿胀?为什么有的人过早的生出眼袋?为什么不同的人,眼脸的形态各不相同?
今天,小二和大家分享一段田原老师与陈胜征的对话,看看这位民间奇医如何通过眼脸的形态,“捕捉”体内湿毒的迹象。

PS:我们已经开启评论功能了哦,拉到文后,留下你的感想吧~



田原:上下眼胞,也叫做上下睑胞或胞睑,是我们人体“肉”的精华化生而成的。在您的眼睛里,上眼胞,密切对应于上焦及肺胃,而在生活中,上眼胞肿胀的人经常出现在我们身边,我们自己也有过偶尔的肿胀,多数人以为自己睡眠不好而忽略不计了。上眼胞肿了,身体的那个部位到底想告诉我们什么?
陈胜征:上眼胞,指的是上睫毛以上一直到眉毛的这一部分,它包裹并保护着我们的眼睛。下眼胞,从下睫毛往下到眼睛下边凸起的颧骨的这部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眼袋。
如果上焦胸中的肺气受到了污染,呈蒙雾的状态,就可以把上眼胞撑得胀了起来。这种雾状的东西来自哪儿?它往往是下焦的伏湿浊毒上逆,到了肺的部位,变成了雾状的浊毒。如果这种上逆只是短期的上冲,额头会赤晦发热,上眼胞也发热;如果变成了一种长期的上冲,在上焦挥之不去,就出现了这种上眼胞胀肿的状态。
临床经验表明,上眼睑弱陷的,肺胃多阴亏;颜色晦赤者,肺胃必焦虚;黄晦色是脾有湿、尿浊,阻滞了肺胃气机;上眼睑下垂、耷拉着,是肝脾肺三脏气弱……
田原:如果是下眼胞出现了肿胀,又说明什么呢?
陈胜征:说明下焦被伏湿堵的时间长了。伏湿堵的时间短,会先在脸上那些与下焦对应的地方表现出温度的异常,像嘴唇下边的颏位,耳朵前下方的腮位,这些地方发热或偏冷(详见书后附图)。时间长了,下眼胞就会肿胀,像囊袋一样坠了下来。
舒张压高的人,也表现在下眼睑。您可以观察他们的下眼睑的位置,有很明显的发胀。他们自己也会感觉眼睛胀,心烦。再看舌象,让他伸出舌头,他一定呈下垂状,贴在下嘴唇上,舌头边界胖。心窝处,也就是食道与胃交接处的“胃脘”,也经常会有胀闷不适,小腹不适的感觉,继之潮热,对应在舌头上的位置会潮红,在下午3~5点的时候表现明显,心悸头晕等症状亦此时明显,这个指标很重要,舒张压高的人身体会出现潮热,热像潮水一样,一阵一阵的。
这就是因为膀胱有了伏湿,堵在下边,肾的气化无力。这个肾和小肠,膀胱和小肠都是紧密相连的。所以舒张压高了,您不能简单用药硬把血压降下来,这样会有很多副伤害。总之,大小便脾胃调不好,一切治疗效果都是假的,空谈。
田原:谈到肿胀,《黄帝内经》里有这样一句话:气伤痛,形伤肿。如何理解这句话?
陈胜征:机体受到损伤,必伤及气血,伤气则气滞,伤血则血凝,气滞能使血凝,血凝能使气阻。气道、血脉不通,瘀积不散则为肿为痛。《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肿痛的病机给予了精辟的阐述:“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气本无形,气主宣通运行,气伤则壅闭不通,不通则痛;形为实质组织,伤后皮肉筋骨受到损伤,血脉破裂出血而形成瘀血肿胀。
什么是有形之物?就是我们前边所说的,类似蒙雾的浊毒聚合而成的东西。如果这些浊毒结合得不够紧密,边界就会变得模糊,呈现一种肿胀的状态。如果浊毒对该处的血液循环构成破坏性影响,那体内相应的位置会出现痛的感觉,而脸上的对应部位,气色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打个比方,有人下眼胞的位置,常常会出现青紫发暗的颜色。下眼胞和双颧发青、紫暗说明了什么?说明其对应的部位,也就是下焦少腹的位置,经常会隐隐作痛,缠缠绵绵。
我们在讲鼻子的时候说过,青紫色,是肝气急的表现。肝气为何而急?往往是因为体内有痛。为何体内有痛?就是因为那里的气血运行受到了伤害。为何气血受到了伤害,肝气会急?因为肝在人体里主藏血及气机的生发,哪里受了伤,肝就赶忙把气血派向那个地方。
田原:说人体复杂,复杂纷繁。但是中医里面的一个“气”说就解开了一个最大的谜团。气机通畅几乎可以等同于平安快乐,试想一下,如果我们的身体“交通”一直畅通,身体的疾病自然也就少了许多。这个“气”的内容虽然也分很多,但是如果我们生活中能先做到不生气,也会收获很多健康。
陈胜征:当然,气机条达,就没有瘀滞。我们可以从另一个位置,看看体内是否发生了肝气急的现象,哪儿?颧的位置。两颧是我们脸上的东西两座大山,体内气机升降的变化可以从这个地方看出来。肝气急,体内有痛,颧这个部位就常常伴有青紫、发暗的颜色。


  

  

文中观点为医家独家经验与一家之谈
欢迎探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