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经典学习
›
神农本草
›
本草附子
›
<<辅行决>>--千年国宝
返回列表
查看:
365
|
回复:
0
<<辅行决>>--千年国宝
[复制链接]
彭统涛
彭统涛
当前离线
积分
59
发表于 2015/9/14 07:59:36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辅行诀
脏腑
用药
法要
梁·华阳隐居
陶弘景
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
五脏
补泻法例,
服药
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
内视
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
杂病
,服药汗吐后,邪气虽[难]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钭五脏虚
实证
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辨
肝脏
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
者,必两胁下痛,痛引
少腹
。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气逆则
耳聋
,颊肿,治之取
厥阴
、
少阳
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
小泻肝汤
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
(熬)
芍药
生姜
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
治
头痛
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芍药
甘草
(炙)
黄芩
大黄
生姜(切)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
补肝
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
目眩
运者方:
桂枝
干姜
五味子
(各三两)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
薯蓣
,当从)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
温服
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中满者,去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
细辛
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
附子
一枚,炮。
大补肝汤
治肝
气虚
,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
心悸
,干呕不能食,
脉弱
而结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
旋覆花
代赭石
(烧,一方作
牡丹皮
,当从)竹叶(各一两)
大枣
(十二个,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上七味,以水一斗,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升]
辨
心脏病
证文并方
心虚则悲不已,心实则笑不休。
心病
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
肩胛
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
少阴
、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前,善悲,是眩仆,视有余不足崦调之。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①。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小
泻心汤
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者方:
龙胆草
栀子
(打,各三两)
戎盐
(如杏子大三枚,烧赤)
上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少顷,得吐瘥。
大泻心汤
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胁背胸支满迫急,无可奈者方:
龙胆草栀子(捣,各三两)
苦参
升麻
(各二两)豉(半升)戎盐(如杏子大三枚)
上六味,服一升,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一方无苦参,有
通草
二两,当从)
小补心汤
治
胸痹
,心中
痞满
,
气结
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方:
栝蒌(一枚,捣)
薤白
(八两)
半夏
(半升,洗去滑)
厚朴
(炙,二两)桂枝(一两)
上六味,以白浆一斗煮取四或,每服二或,日再。(一方有
杏仁
半升,无半夏,当从)
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眩中澹澹大动,
面赤
,目黄,善笑不休;虚则
血气
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小泻心汤
治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方:
黄连
黄芩大黄(各三两)
上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食顷,绞去滓,顿。
大泻心汤
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懑,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
吐血
,
衄血
,下血者方:
黄连黄芩芍药(各三两)干姜(炮)甘草(炙)大黄(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小补心汤
治血气虚少,心中
动悸
,时悲泣,烦中,汗出,气噫,脉结者方:
代赭石(烧赤,入酢浆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
丹皮
,当从)旋覆花竹叶(各二两)豉(一两,一方作
山萸肉
,当从)
上方四味,以不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怔惊不发者,加代赭石,为四两半;烦热汗出者,去豉,加竹叶至四两半,身热还用豉;心中窒痛[
心下痞
满]者,加豉至四两半;气苦少者,加甘草三两;心下痞满者,去豉,加
人参
一两半;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两半;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两半。
大补心汤
治心中
虚烦
,懊憹不发,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者方:
代赭石(烧赤,入酢头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旋覆花
竹叶(各三两)豉(一方作山萸肉,当从)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一两)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
脾脏
病证文并方
脾实则
腹满
,殓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
者,必腹满
肠鸣
,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
阳气
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绵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小泻脾汤
治脾气实,
下利
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干姜甘草(炙,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脾汤
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理,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干姜(三两)黄芩大黄芍药[枳实]甘草(炙,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勤务员,温升再服,日二。
小
补脾汤
治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身重,足痿,善
转筋
者方:
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
白术
(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苦脐上筑动者,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仍用术;心中悸者加
茯苓
一分[两];渴欲饮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参一分[两];寒者,加干姜一分[两]。
大
补脾
汤
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呕
吐下
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微者方:
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干姜(三两)术
麦门冬
五味子旋覆花(一方作牡丹皮,当从,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
肺脏
病证候文并方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
者,必
咳喘
逆气,肩息,
背痛
,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
咽干
。
邪在肺,则皮肤痛,
发寒
热,上
气喘
,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
腠理
以通气也。”
小泻肺汤
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方:
葶苈子
(熬黑,捣如泥)大黄芍药(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大泻肺汤
治胸中有痰[疾?]涎,喘不得卧,
大小便
闷,身
面肿
迫潢,欲得气利者方:
葶苈子(熬)大黄芍药(各二两)甘草(炙)黄芩干姜(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小
补肺
汤
治汗出
口渴
,少气不足息,胸中痛,
脉虚
者方: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可从)细辛(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热者,去细辛,加海蛤一分[两];若
闷痛
者,加细辛一分[两];咳疾不出,脉结者,倍旋覆花为二[六]两;若眩冒者,去细辛,加泽泻一分[两];咳而吐血者,倍麦门冬二[六]两;若烦渴者,去细辛,加粳米半升;涎多者,仍用细辛,加半夏半升,洗。
大补肺汤
治烦热汗邮,少气不足息,
口干
,耳聋,脉虚而快者方: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细辛(一两)地
黄竹
叶甘(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
肾脏病
证文并方
肾气
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
者,必
腹大
胫肿,身重,嗜寝[寐];虚则腰中痛,大腹
小腹痛
,尻阴股、膝挛,足皆痛。
邪在肾,是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
腹胀
,
腰痛
,
大便
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勇泉,昆仑,视有余者尽取之。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小泻肾汤
治小便赤少,少腹满,[时足胫有者方]:
茯苓甘草黄芩(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肾汤
治小便赤少,是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
耳鸣
者方:
茯苓甘草大黄黄芩(各三两)芍药干姜(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温服。
小
补肾
汤
治虚劳
失精
,腰痛,
骨蒸
羸瘦,脉快者方:
地黄
竹叶甘草(各三两)泽泻(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若小
便血
者,去泽泻,加地榆一两[分];若大便见血者,去泽泻,加
伏龙肝
如鸡子在;若苦
遗精
者,易
生地黄
为
熟地黄
;若小便冷,茎中痛,倍泽泻为二两;少腹苦迫急者,去泽泻,加牡丹皮一两[分];
小便不利
者,仍用泽泻;
心烦
者,加竹叶;腹中热者,加栀子十四枚,打。
大补肾汤
治精气虚少,腰痛,肾痿,不可行走,
虚热
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方:
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泽泻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一两)
上七味,以长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渐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陶曰:又有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也
泻肝汤
救误用
吐法
,其人神气素虚,有疾[痰]澼发动呕吐不止,惊烦不宁方:
枳实(熬)芍药代赭石(一方作牡丹皮,当从)旋覆花竹叶(各三两,一方有生姜,当从)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心汤
救误用清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方:
黄连黄芩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一方有大枣)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脾汤
救误用冷寒,其人阴气素实,
卫气
不通,致腹中滞胀,反寒不已方:
附子(炮)干姜
麦冬
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有细辛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肺汤
救误用火法,其人血素躁,致令神识迷妄如痴,吐血、衄血、胸中烦满,气结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
生地
黄竹叶甘草(各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肾汤
救误用汗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悸动不安,冒,汗出不止
茯苓甘草桂枝生姜五味子(各三两)
止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或,温分再服。
陶云:
经方
有救诸
劳损
病方,亦有五首,然综观共要义,盖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录出以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藏气互乘,虚实杂错,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以还,诸
名医
辈,张机、卫汜[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下)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养生
补肝汤
治肝虚,筋极,腹中坚澼,大便閟塞方:
蜀椒
(汗,一升)
桂心
(三两)韭叶(切,一把)芍药(三两)
芒硝
(半斤)胡
麻油
(一升)
上六味,以水五升,称煮椒、椒、韭叶、区药,取得三升,去滓,纳芒硝于内,待消已,即停火,将麻油倾入,乘热,急以
桑枝
三枚,各长尺许,不住手搅,令与芍药和合为度,共得三升,温分三他,一日尽之。
调中补心汤
治心劳脉极,心中烦悸神识慌惚方:
旋覆花(一升,一方作牡丹皮四两,当从)栗子(打去壳,十二枚)葱叶(十四茎)豉(半斤,一方作山萸肉,当从)栀子(十四枚,打)人参(三两,切)
上方六味,以清酒四升,水六升,煮取三升,渐分三他,日三。
建中补脾汤
治
脾虚
肉极,羸唐如柴,腹中
拘急
,四肢无力方:
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去核)生姜(三两,切)黄饴(一升)桂枝(二两)芍药(六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火,令消已,温服一升,日尽之。
宁气补肺汤
治肺虚气极,烦热汗出,口舌渴燥方:
麦门冬(二升)五味子(二升)白浆(五升)
芥子
(半升)旋覆花(一两)竹味(三把)
上六味,但以白浆共煮,取得三升,分三服,日尽之。
固元
补肾汤
治
肾虚
精极,遗精失溺,气乏无力,不可动转,唾血、咯血方:
地黄(切)王瓜根(切,各三两)苦酒(一升)甘草(炙)薤白(四两)干姜(二两,切)
上方六味,以苦酒合井泉水五升煮之,取得三升,每服一升,一日尽之。
陶云:经云:毒药攻邪,五茶为充,五果为助,
五谷
为养,五畜为益,,尔乃大汤之设。今所录者,皆小汤耳。若欲作大汤者,补有汤内加
羊肝
,补心加鸡心,补脾加牛肉,补肺加犬肉,补肾加猪肾,各一具,即成也。
陶隐居云:“依《
神农
本经
》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者;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十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黩契经方之旨焉。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
五行
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
硝石
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区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味为水。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
六腑
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
医道
毕矣。
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药,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写为《
伤寒论
》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小阳旦
汤
治天行发热,
自汗
出而
恶风
,
鼻鸣
干
呕者
。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即啜热稀饭一器,以助药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之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瘥止。日三服,若加饴一升,为正
阳旦
汤。
小阴旦汤
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令病人啜白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之
自愈
也。
大阳旦汤
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惙,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
黄芩(五两)人参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三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或,去滓,纳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大阴旦汤
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方:
柴胡
(八两)人参黄芩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四两)大枣(十二枚)半夏(一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煎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青龙汤
治天行,发热
恶寒
,汗不出而喘,身
疼痛
,
脉紧
者方:
麻黄
(三两)杏仁(半升,熬,打)桂枝(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或,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大青龙汤
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不已者。
麻黄(去节)细辛芍药甘草(炙)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三两)
上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方无干姜,作七味,当从。
小
白虎汤
治天行
热痛
,大汗出不止,口舌
干燥
,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
石膏
(如鸡子大,绵裹)
知母
(六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熬粳米,熟讫,去米,纳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大白
虎汤
治天行
热病
,心中烦热,时自汗出,舌干,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打)麦门冬(半升)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半夏(半升)生姜(二两,切)竹叶(三大握)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纳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日三服。
小朱鸟汤
治天行热病,心气不足,内生烦热,坐卧不安,时下利纯血如鸡鸭肝者方:
鸡子黄二枚)
阿胶
(三锭)黄连(四两)芍药(各二两)
上五味,以水六升,先煮连、芩、芍三物,取三升,去滓,内胶,列上火,令烊尽,取下,待小冷下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朱鸟汤
治天行热病,重下恶毒痢,痢下纯血,日数十行,蠃瘦如柴,心中不安,腹中绞急,痛如刀刺方:
鸡子黄(二枚)阿胶(三锭)黄连(四两)芍药(各二两)人参(二两)干姜(二两)
上药七味,以水一斗,先煮连、芩、姜五物,得四升讫,内醇苦酒二升,再煮至四升讫,去滓,次纳胶于内,更上炎,令烊,取下待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即成,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小玄武汤
治天行病,肾气不足,内生虚寒,小便不利,腹中痛,四肢冷者方:
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干姜(三两)附了(一枚,炮去皮)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大玄武汤
治肾气虚疲,少腹中冷嘲热讽,
腰背
沉重,四肢清,小便不利,大便鸭溏,日十余行,气惙力弱者方:
茯苓(三两)白术(二两)附子(一枚,炮)芍药(二两)干姜(二两)人参(二两)甘草(二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他。
弘景曰:阳旦者,升阳之方,以
黄芪
为主;阴旦者,扶阴之方,以柴胡为主;青龙者,宣发之方,以麻黄为主;白虎者,收重之方,以石膏为主;朱鸟者,表滋之方,以鸡了黄为主;玄武者,温渗之方,以附子为主;此六方者,为六合之正精,升降阴阳,变互金木,即济水火,乃神明之剂也。张机撰《
伤寒
论》,避道家之称,故其方皆非正名也,但以其药名之,以推主为识耳。
陶经隐居云:中恶卒死者,皆脏气被壅,致令内外隔绝所致也,神仙有开五窍以救卒死中恶之方五者,录如左:
点眼以通肝气:
治跌仆,腰,挫闪,
气血
着滞、作痛一处,不可欠呻、动转方:
矾石
烧赤,取凉冷,研为细粉,每用少许,以酢蘸,点目大眦,痛在左则点右眦,痛在右则点左眦,当大痒,螯泪大出则愈。
吹鼻以通
肺气
:
治诸凡卒死,息闭不通者,皆可用此法活之。
皂角
刮去皮絃,用净肉,火上炙燥,如杏核心大一块,细辛根等分,共为极细末,每用苇管吹鼻中少许,得嚏则活也。
着舌而通心气:
治中恶,急心痛,手足遂冷者,顷刻可杀人,扑克其人唇舌青紫者及指甲青冷者是:
硝石(五钱匕)
雄黄
(一钱匕)
上二味,共为极细末,启病者舌,着散一匕于舌下,少时即定,若有涎出,令病者随涎咽下必愈。
启喉以通脾气:
治过食难化之物,或异品有毒,宿积不消,毒势攻注,心腹痛如刀搅。
赤小豆
瓜蒂
(各等分)
共为散,每用咸豉半升,以水二升,煮豉取一升,去滓,纳散一匕,顿服,少项当大吐则瘥。(启喉方:救误食诸毒及生冷硬物,宿积不消,心中痛疼方。赤小豆、瓜蒂各等分,为散讫,加盐豉少许,共捣为丸,以竹箸启病者齿,温水送入口中,得大吐鲁番即愈)
熨耳以通肾气:
治梦魇
不寐
烧热汤二升,入戎盐七合,令烊化已,切
葱白
十五茎纳汤内,视汤再沸,即将葱取出,捣如泥,以麻布包之,熨病者二耳,令葱气入耳,病者即寐也。(灌耳方:救饮水过,小便闭塞,涓滴不通方。烧汤一斗,入戎盐一升,葱白十五茎,莫令葱太热,勺汤,指试不太热,即灌耳中,令病者侧卧,下以一盆着汤,承耳下薰之,少时小便通,愈)
上五方,乃神仙救急之道,若畜病者,可倍用之。
校注:
1、耎(ruan,软)意为祛弱
2、小补心汤第一方即《
金匮要略
》之桥蒌薤白半夏汤,主证及药味皆符,惟《《金匮要略》用“
白酒
一斗”,本书用“白浆一斗”,据〈
外台秘要
〉载此方,白酒即白浆,〈千金要方〉作白浆,实为一物,古又称“酢”,即今之
黄酒
。
3、大泻脾汤之六味药,甲本为“附子、干姜、黄芩、大黄、枳实、芍药(先抄“甘草”,又涂改为“芍药”)”,乙本为“附子、干姜、黄芩、大黄、枳实、甘草”。按本方通例,凡五脏泻汤大方,皆由六味药组成,其中,有五味药诸方皆同,即姜、芍药、大黄、黄芩、甘草,只有一味药诸方各异,此一味药出自该脏泻汤小方,据此,大泻脾汤应由前列五味药加附子组成,方中不应有“枳实”,枳实是大小泻肝汤的代表药物。
4、甲本、乙本皆作“一分”,按〈
本草
经集注〉“四分成一两”,据本书通例,用量不当如此之少,疑“分”当为“两”字之误,今改。
5、因“六”字与“二”字草书形近,致甲本、乙本皆讹作“二两”,即云加倍,当以“六两”为正。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
梁·华阳隐居 陶弘景撰
隐居曰:凡学道辈,欲求永年,先须祛疾。或有夙痼,或患时恙,一依五脏补泻法例,服药数剂,必使脏气平和,乃可进修内视之道。不尔,五精不续,真一难守,不入真景也。服药祛疾,虽系微事,亦初学之要领也。诸凡杂病,服药汗吐后,邪气虽[难]平,精气被夺,致令五脏虚疲,当即据证服补汤数剂以补之。不然,时日久旷,或变为损证,则生死转侧耳。谨钭五脏虚实证候悉列于左,庶几识别无误焉。
辨肝脏病证文并方
肝虚则恐,实则怒。
肝病者,必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虚则目无所见,耳有所闻,心澹澹如人将捕之。气逆则耳聋,颊肿,治之取厥阴、少阳血者。
邪在肝,则两胁中痛。中寒恶血在内,则善瘛,节时肿。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耳间青脉,以去其瘛。
陶云:肝德在散。故经云:以辛补之,以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适其性而衰也。
小泻肝汤
治肝实两胁下痛,痛引少腹迫急[当有干呕]者方:
枳实(熬)芍药生姜各三两
上三味以清浆三升,煮,取一升,顿服之。不瘥,即重作服之。
大泻肝汤
治头痛目赤,多恚怒,胁下支满而痛,痛连少腹迫急无奈方:
枳实(熬)芍药甘草(炙)黄芩大黄生姜(切)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
小补肝汤
治[心中]恐疑,时多恶梦,气上冲心,越汗出,头目眩运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枣(十二枚,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心中悸者,[加]桂枝一两半;中满者,去枣;心中如饥者,还用枣;咳逆头苦痛者,加细辛一两半;四肢冷,小便难者,加附子一枚,炮。
大补肝汤
治肝气虚,其人恐惧不安,气自少腹上冲咽,呃声不止,头目苦眩,不能坐起,汗出,心悸,干呕不能食,脉弱而结者方:
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三两)旋覆花代赭石(烧,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竹叶(各一两)大枣(十二个,去核,一方作薯蓣,;当从)
上七味,以水一斗,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升]
辨
心脏
病证文并方
心虚则悲不已,心实则笑不休。
心病者,心胸内痛,胁下支满,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取其经手少阴、太阳,及舌下血者。其变,刺郄中血者。
邪在心,则病心中前,善悲,是眩仆,视有余不足崦调之。经云:“诸邪在心者,皆心胞代受,故证如是。”
陶云:心德在耎①。故经云:“以咸补之,苦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小泻心汤
治心中卒急痛,胁下支满,气逆攻膺背肩胛间,不可饮食食之反笃者方:
龙胆草栀子(打,各三两)戎盐(如杏子大三枚,烧赤)
上三味,以酢三升,煮取一升,顿服。少顷,得吐瘥。
大泻心汤
治暴得心腹痛,痛如刀刺,欲吐不吐,欲下不下,心中懊憹,胁背胸支满迫急,无可奈者方:
龙胆草栀子(捣,各三两)苦参升麻(各二两)豉(半升)戎盐(如杏子大三枚)
上六味,服一升,当大吐,吐已必自泻下,即瘥(一方无苦参,有通草二两,当从)
小补心汤
治胸痹,心中痞满,气结在胸,时从胁下逆抢心,心痛无奈方:
栝蒌(一枚,捣)薤白(八两)半夏(半升,洗去滑)厚朴(炙,二两)桂枝(一两)
上六味,以白浆一斗煮取四或,每服二或,日再。(一方有杏仁半升,无半夏,当从)
心胞气实者,受外邪之动也,则胸胁支满,眩中澹澹大动,面赤,目黄,善笑不休;虚则血气少,善悲,久不已,发癫仆。
小泻心汤
治胸腹支满,心中跳动不安者方:
黄连黄芩大黄(各三两)
上三味,以麻沸汤三升,渍一食顷,绞去滓,顿。
大泻心汤
治心中怔忡不安,胸膺痞懑,口中苦,舌上生疮,面赤如新妆,或吐血,衄血,下血者方:
黄连黄芩芍药(各三两)干姜(炮)甘草(炙)大黄(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
小补心汤
治血气虚少,心中动悸,时悲泣,烦中,汗出,气噫,脉结者方:
代赭石(烧赤,入酢浆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旋覆花竹叶(各二两)豉(一两,一方作山萸肉,当从)
上方四味,以不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怔惊不发者,加代赭石,为四两半;烦热汗出者,去豉,加竹叶至四两半,身热还用豉;心中窒痛[心下痞满]者,加豉至四两半;气苦少者,加甘草三两;心下痞满者,去豉,加人参一两半;胸中冷而多唾者,加干姜一两半;咽中介介塞者,加旋覆花至四两半。
大补心汤
治心中虚烦,懊憹不发,怔忡如车马惊,饮食无味,干呕,气噫,时或多唾,其人脉结而微者方:
代赭石(烧赤,入酢头中淬三次,打。一方作牡丹皮,当从)旋覆花
竹叶(各三两)豉(一方作山萸肉,当从)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一两)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辨脾脏病证文并方
脾实则腹满,殓泄;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脾病者,必腹满肠鸣,溏泻,食不化;虚则身重,若饥,肉痛,足痿不收,行善瘛,脚下痛。
邪在脾,则肌肉痛,阳气不足,则寒中,肠鸣,腹痛;阴气不足,则善饥,绵调其三里。
陶云:脾德在缓。故经云:以甘补之,辛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小泻脾汤
治脾气实,下利清谷,里寒外热,腹冷,脉微者方:
附子([一]枚,炮]干姜甘草(炙,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脾汤
治腹中胀满,干呕不能食,欲利不理,或下利不止者方:
附子(一枚,炮)干姜(三两)黄芩大黄芍药[枳实]甘草(炙,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勤务员,温升再服,日二。
小补脾汤
治饮食不化,时自吐利,吐利已,心中苦饥;或心下痞满,脉微,无力,身重,足痿,善转筋者方:
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白术(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日三。苦脐上筑动者,去术,加桂四两;吐多者,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仍用术;心中悸者加茯苓一分[两];渴欲饮者,加术至四两半;腹中满者,去术,加附子,一枚,炮;腹中痛者,加人参一分[两];寒者,加干姜一分[两]。
大补脾汤
治脾气大疲,饮食不化,呕吐下利,其人枯瘦如柴,立不可动转,口中苦干渴,汗出,气急,脉微而时微者方:
人参甘草(炙,各三两)干姜(三两)术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一方作牡丹皮,当从,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肺脏病证候文并方
肺虚则鼻息不利;实则喘咳,凭胸仰息。
肺病者,必咳喘逆气,肩息,背痛,汗出憎风;虚则胸中痛,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咽干。
邪在肺,则皮肤痛,发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取之膺中外腧,背第三椎旁,以手按之快然,乃刺之,取缺盆以越之。
陶云:肺德在收。故经云:“以酸补之,咸泻之;肺苦气上逆,食辛以散之,开腠理以通气也。”
小泻肺汤
治咳喘上气,胸中迫满,不可卧者方: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芍药(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喘定止后服。
大泻肺汤
治胸中有痰[疾?]涎,喘不得卧,大小便闷,身面肿迫潢,欲得气利者方:
葶苈子(熬)大黄芍药(各二两)甘草(炙)黄芩干姜(各一两)
上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温分再服,日二服。
小补肺汤
治汗出口渴,少气不足息,胸中痛,脉虚者方: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可从)细辛(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每服一升,日三服。若胸中烦热者,去细辛,加海蛤一分[两];若闷痛者,加细辛一分[两];咳疾不出,脉结者,倍旋覆花为二[六]两;若眩冒者,去细辛,加泽泻一分[两];咳而吐血者,倍麦门冬二[六]两;若烦渴者,去细辛,加粳米半升;涎多者,仍用细辛,加半夏半升,洗。
大补肺汤
治烦热汗邮,少气不足息,口干,耳聋,脉虚而快者方:
麦门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作牡丹皮,当从)细辛(一两)地黄竹叶甘(各一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升,温分四服,日三夜一服。
辨
肾脏
病证文并方
肾气虚则厥逆,实则腹满,面色正黑,泾溲不利。
肾病者,必腹大胫肿,身重,嗜寝[寐];虚则腰中痛,大腹小腹痛,尻阴股、膝挛,足皆痛。
邪在肾,是骨痛,阴痹,阴痹者,按之不得,腹胀,腰痛,大便难,肩背项强痛,时眩仆,取之勇泉,昆仑,视有余者尽取之。
陶云:肾德在坚。故经云:“以苦补之,甘泻之;肾甘燥,急食咸以润之,至津液生也。”
小泻肾汤
治小便赤少,少腹满,[时足胫有者方]:
茯苓甘草黄芩(各三两)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顿服。
大泻肾汤
治小便赤少,是溺血,少腹迫满而痛,腰如折,耳鸣者方:
茯苓甘草大黄黄芩(各三两)芍药干姜(各一两)
上方六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日二温服。
小补肾汤
治虚劳失精,腰痛,骨蒸羸瘦,脉快者方:
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泽泻(一两)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日三服。若小便血者,去泽泻,加地榆一两[分];若大便见血者,去泽泻,加伏龙肝如鸡子在;若苦遗精者,易生地黄为
熟地
黄;若小便冷,茎中痛,倍泽泻为二两;少腹苦迫急者,去泽泻,加牡丹皮一两[分];小便不利者,仍用泽泻;心烦者,加竹叶;腹中热者,加栀子十四枚,打。
大补肾汤
治精气虚少,腰痛,肾痿,不可行走,虚热冲逆,头目眩,小便不利,脉软而快者方:
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泽泻桂枝干姜五味子(各一两)
上七味,以长流水一斗,煮取四升,渐分四服,日三服夜一服。
陶曰:又有泻方五首,以救诸病误治,致生变乱者也
泻肝汤
救误用吐法,其人神气素虚,有疾[痰]澼发动呕吐不止,惊烦不宁方:
枳实(熬)芍药代赭石(一方作牡丹皮,当从)旋覆花竹叶(各三两,一方有生姜,当从)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心汤
救误用清下,其人阳气素实,外邪乘虚陷入,致心下痞满,食不下,利反不止,雷鸣腹痛方:
黄连黄芩人参甘草(炙)干姜(各三两,一方有大枣)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脾汤
救误用冷寒,其人阴气素实,卫气不通,致腹中滞胀,反寒不已方:
附子(炮)干姜麦冬五味子旋覆花(各三两,一方有细辛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肺汤
救误用火法,其人血素躁,致令神识迷妄如痴,吐血、衄血、胸中烦满,气结
葶苈子(熬黑,捣如泥)大黄生地黄竹叶甘草(各三两)
上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分再服。
泻肾汤
救误用汗法,其人阳气素虚,致令阴气逆升,心中悸动不安,冒,汗出不止
茯苓甘草桂枝生姜五味子(各三两)
止方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或,温分再服。
陶云:经方有救诸劳损病方,亦有五首,然综观共要义,盖不外虚候方加减而已,录出以备修真之辅,拯人之危也。然其方意深妙,非俗浅所识,缘诸损候,藏气互乘,虚实杂错,药味寒热并行,补泻相参,先圣遗奥,出人意表,汉晋以还,诸名医辈,张机、卫汜[汛]、华元化、吴普、皇甫玄晏、支法师、葛稚川、范将军等,皆当代名贤,咸师式此,《汤液经法》愍救疾苦,造福含灵,其间增减,虽各擅其异,或致新效,似乱旧经,而其旨趣,仍方圆之于规矩也。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下)
梁华阳隐居陶弘景撰
养生补肝汤
治肝虚,筋极,腹中坚澼,大便閟塞方:
蜀椒(汗,一升)桂心(三两)韭叶(切,一把)芍药(三两)芒硝(半斤)胡麻油(一升)
上六味,以水五升,称煮椒、椒、韭叶、区药,取得三升,去滓,纳芒硝于内,待消已,即停火,将麻油倾入,乘热,急以桑枝三枚,各长尺许,不住手搅,令与芍药和合为度,共得三升,温分三他,一日尽之。
调中补心汤
治心劳脉极,心中烦悸神识慌惚方:
旋覆花(一升,一方作牡丹皮四两,当从)栗子(打去壳,十二枚)葱叶(十四茎)豉(半斤,一方作山萸肉,当从)栀子(十四枚,打)人参(三两,切)
上方六味,以清酒四升,水六升,煮取三升,渐分三他,日三。
建中补脾汤
治脾虚肉极,羸唐如柴,腹中拘急,四肢无力方:
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去核)生姜(三两,切)黄饴(一升)桂枝(二两)芍药(六两)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纳饴,更上火,令消已,温服一升,日尽之。
宁气补肺汤
治肺虚气极,烦热汗出,口舌渴燥方:
麦门冬(二升)五味子(二升)白浆(五升)芥子(半升)旋覆花(一两)竹味(三把)
上六味,但以白浆共煮,取得三升,分三服,日尽之。
固元补肾汤
治肾虚精极,遗精失溺,气乏无力,不可动转,唾血、咯血方:
地黄(切)王瓜根(切,各三两)苦酒(一升)甘草(炙)薤白(四两)干姜(二两,切)
上方六味,以苦酒合井泉水五升煮之,取得三升,每服一升,一日尽之。
陶云:经云:毒药攻邪,五茶为充,五果为助,五谷为养,五畜为益,,尔乃大汤之设。今所录者,皆小汤耳。若欲作大汤者,补有汤内加羊肝,补心加鸡心,补脾加牛肉,补肺加犬肉,补肾加猪肾,各一具,即成也。
陶隐居云:“依《神农本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周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商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上品上药,为服食补益方者百二十者;中品中药,为疗疾祛邪之方,亦百十十首;下品毒药,为杀虫辟邪痈疽等方,亦百二十首。凡共三百六十首也,实万代医家之规范,苍生护命之大宝也。今检录常情需用者六十首,备山中预防灾疾之用耳。检用诸药之要者,可黩契经方之旨焉。经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天有五气,化生五味,五味之变,不可胜数。”今者约列二十五种,以明五行互含之迹,以明五味变化之用,如左:
味辛皆属木,桂为之主,椒为火,姜为土,细辛为金,()()为水。
味咸皆属火,旋覆花为之主,大黄为木,泽泻为土,厚朴为金,硝石为水。
味甘皆属土,人参为之主,甘草为木,大枣为火,麦冬为金,茯苓为水。
味酸皆属金,五味[子]为之主,枳实为木,豉为火,区药为土,薯蓣为水。
味苦皆属水,地黄为之主,黄芩为木,黄连为火,白术为土,竹味为水。
此二十五味,为诸药之精,多疗诸五脏六腑内损诸病,学者当深契焉。
经云:“主于补泻者为君,数量同于君而非主故为臣,从于佐监者为佐使。”
陶隐居曰:此图乃《汤液经法》尽要之妙,学者能谙于此,医道毕矣。
弘景曰:“外感天行,经方之药,有二旦、六神大小等汤。昔南阳张机,依此诸方,撰写为《伤寒论》一部,疗治明悉,后学咸尊奉之。山林僻居,仓卒难防外感之疾,日数传,生死往往在三五日间,岂险之虞也,今亦录而识之。
小阳旦汤
治天行发热,自汗出而恶风,鼻鸣干呕者。
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炙,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服已,即啜热稀饭一器,以助药力,稍令汗出,不可大汗流漓,汗之则病不除也。若不汗出,可随服之,取瘥止。日三服,若加饴一升,为正阳旦汤。
小阴旦汤
治天行,身热汗出,头目痛,腹中痛,干呕下利者。
黄芩(三两)芍药(三两)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二枚)
上方,以水七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服汤已,如人行三四里时,令病人啜白浆一器,以助药力,身热之自愈也。
大阳旦汤
治凡病汗出不止,气息惙,身劳力怯,恶风凉,腹中拘急,不欲饮食,皆宜此方,若脉虚大者,为更切证也。
黄芩(五两)人参桂枝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三两)芍药(六两)大枣(十二枚)饴(一升)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四或,去滓,纳饴上火,令烊已,每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大阴旦汤
治凡病头目眩晕,咽中干,每喜干呕,食不下,心中烦满,胸胁支痛,往来寒热方:
柴胡(八两)人参黄芩生姜(各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四两)大枣(十二枚)半夏(一升,洗)
上八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重上火,缓缓煎之,取得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青龙汤
治天行,发热恶寒,汗不出而喘,身疼痛,脉紧者方:
麻黄(三两)杏仁(半升,熬,打)桂枝(三两)甘草(炙,一两半)
上方四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或,去滓,温服八合,必令汗出彻身,不然恐邪不尽散也。
大青龙汤
治天行,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喘咳不已者。
麻黄(去节)细辛芍药甘草(炙)桂枝(各三两)五味子(半升)半夏(半升)干姜(三两)
上方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掠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一方无干姜,作七味,当从。
小白虎汤
治天行热痛,大汗出不止,口舌干燥,饮水数升不已,脉洪大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绵裹)知母(六两)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熬粳米,熟讫,去米,纳诸药,煮取六升,温服二升,日三服。
大白虎汤
治天行热病,心中烦热,时自汗出,舌干,渴欲饮水,时呷嗽不已,久不解者方:
石膏(如鸡子大一枚,打)麦门冬(半升)甘草(炙,二两)粳米(六合)半夏(半升)生姜(二两,切)竹叶(三大握)
上方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粳米,米熟讫,去米,纳诸药,煮至六升,去滓,温服二升,
甘草
,
干姜
,
芍药
,
旋覆花
,
五味子
,
温服
相关帖子
•
治病密码破解:柴胡桂枝干姜汤!
•
柴胡泽泻汤试解
•
阴梦案
•
老人心衰水肿服五苓散轻微腹泻,怎么办?
•
从脉用药之十六:左右脉弦硬劲急虚脱例
•
转帖 泻黄散治疗剥脱性唇炎
•
中成药治梦见死人妖怪一例(答案已公布)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