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经典学习
›
神农本草
›
本草附子
›
<<神农本草经>>
返回列表
查看:
273
|
回复:
0
<<神农本草经>>
[复制链接]
彭统涛
彭统涛
当前离线
积分
59
发表于 2015/9/14 08: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神农本草经
(魏)吴普等述 / (清)孙星衍、孙冯翼辑
转自中医
古籍
之家
神农
氏 神农氏,即
炎帝
,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姓名:伊耆,姜。别名:炎帝,神农氏,烈山氏。生辰:古历四月二十六日。传说炎帝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龙颜大唇。
神农氏本为
姜水
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
解毒
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
神农本草
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
神农
本草
经简介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
本经
》,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又字渊如,清代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生博览群书,贯
通经
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尚有《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书凡3卷,载药365种,其中
植物药
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3卷分别论述。卷1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卷2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
养性
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卷3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
知识
和
用药
经验,为
中药学
和
方剂学
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药和
方剂
的最重要的
经典
文献之一。首先,在药学方面,所论365种药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创立了药有“四气”、“五味”的理论,和药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并反映了部分化学知识。其次,在方剂学方法,指出药可单用亦可组方配用,创立了药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再次,在用药方面,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达170多种,对用药
剂量
,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
《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后世对它进行注释、补充,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较早的有汉魏之际的补注本《
名医
别录》、梁
陶弘景
的《本草经集注》(494),后有明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经疏》(1625),清代张志聪撰《本草崇原》(1663)、
徐大椿
撰《神农本草经百种录》(1736)、邹澍撰《本经疏证》(1837),今有尚志钧著《神农本草经校点》(1981)等。
神农本草经序
记曰:
医不三世
,不服其药。郑康成曰:慎物齐也。孔冲远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
黄帝
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康成周礼注,亦曰:五药,草、木、虫、石、谷也。其治合之齐,则存乎神农子仪之术,是礼记注所谓慎物齐者,犹言治合之齐,指本草诸书而言也。冲远既引旧说,复疑其非郑义过矣。汉书引本草方术而艺文志阙载,贾公彦引中经簿,有子仪本草经一卷,不言出于神农。至隋经籍志,始载神农本草经三卷,与今分上中下三品者相合,当属汉以来旧本。隋志又载雷公本草集注四卷,蔡邕本草七卷,今俱不传。自别录以后,累有损益升降,随时条记,或传合本文,不相别白,据陆元朗经典释文所引,则经文与名医所附益者,合并为一,其来旧矣。孙君伯渊偕其从子因大观本草黑白字书,厘正神农本经三卷,又据太平御览引经云,生山谷生川泽者,定为本文,其有预章,朱崖,常山,奉高,郡县名者,定为后人羼入。释本草者,以吴普本为最古。散见于诸书征引者,缀集之以补大观本所未备,疏通古义,系以考证,非澹雅之才,沈郁之思,未易为此也。古者协阴阳之和,宣赢缩之节,凡夫含声负气,以及倒生旁达,蠉飞蝡动之伦,胥尽其性,遇物能名,以达于利用生生之具,儒者宜致思焉。淮南王书曰:
地黄
主属骨,而
甘草
主生肉之药也。又曰大戟去水,葶苈愈张,用之不节,乃反为病。论衡曰:治风用风,治热用热,治边用蜜丹;潜夫论曰:治疾当真
人参
,反得支罗服,当得
麦门冬
,反蒸横麦,已而不识真,合而服之,病以浸剧,斯皆神农之绪言,惟其赡涉者博,故引类比方,悉符药论,后儒或忽为方技家言,渔猎所及,又是末师而非往古,甚至经典所载鸟兽草木,亦辗转而昧其名,不已慎乎!后汉书
华陀
传,吴普从陀学,依准陀疗,多所全济,陀以五禽之戏别传,又载魏明帝使普为禽戏,普以其法语诸医,疑其方术相传,别有奇文异数。今观普所释本草,则神农、黄帝、
岐伯
、雷公、桐君、医和、
扁鹊
,以及后代名医之说,靡不赅载,则其多所全济,由于稽考之勤,比验之密,而非必别有其奇文异数,信乎!非读三世书者,不可服其药也。世俗所传黄帝、神农、扁鹊之书,多为后人窜易,余愿得夫闳览博物者为之是正也。因孙君伯仲校定本草,而发其端,至其书考证精审,则读者宜自得之。
余姚邵晋涵序。
神农本草经序
儒者不必以医名。而知医之理,则莫过于儒者。春秋时,和与缓,神于
医者
也。其通
周易
,辨皿虫之义,医也而实儒也。世之言医者,必首推神农,然使神农非与太乙游,则其传不正,非作赭鞭钩。巡五岳四读。则其识不广,非以土地所生万千类,验其能治与否,则其业不神,传不正,识不广。业不神,难日取玉石草木禽兽虫鱼米谷之属,历试之,亲尝之,亦仅与商贾市贩等耳,于医乎何与。吾故曰神农,千古之大儒也,考崇文总目,载食品一卷,
五脏
论一卷,皆系之神农。其本久不传,传之者,神农本草经耳,而亦无专本。唐审元裒辑之,书录解题,谓之大观本草,读书志谓之证类本草。厥后缪希雍有疏,卢之颐有乘雅半偈,皆以本经为之主,然或参以臆说,或益以衍断,解愈纷,义愈晦,未有考核精审。卓然有所发明者,则证古难,证古而折衷于至是,为尤难。孙渊如观察,偕其从子凤卿,辑神农本草经三卷,于吴普名医外,益以说文、尔雅、广雅、淮南子、抱朴子诸书。不列古方,不论脉证,而古圣殷殷治世之意,灿然如列眉。孔子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曰致知在格物,则是书也。非徒医家之书,而实
儒家
之书也,其远胜于希雍之颐诸人也固宜。或以本草之名始见汉书,平帝纪、楼护传,几有疑于本草经者,然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见于三皇纪矣,因三百六十五种注释为七卷,见于陶隐居别录矣,增一百十四种,广为二十卷,
唐本草
宗之,增一百三十三种,孟昶复加厘定,蜀本草又宗之,至郡县本属后人所附益,经但云生山谷生川泽耳。洪范以康宁为福,雅颂称寿考万年,又何疑于久服轻身延年,为后世方士之说哉,大抵儒者之嗜学如医然。渊源,其脉也,覆审,其胗视也,辨邪正,定是非,则
温寒
平热之介也。观察方闻缀学,以鸿儒名,海内求其著述者,如金膏水碧之珍,凤卿好博闻,研丹吮墨,日以儒为事。则上溯之羲皇以前,数千年如一日,非嗜之专且久而能然耶。顾吾独怪是编中,无所谓治书癖者,安得起神农而一问之。
嘉庆四年,太岁在已未,冬十月望日,宣城张炯撰于瞻园之灌术庄。
校定神农本草经序
神农本草经三卷,所传白字书。见大观本草。按嘉祐补注序云,所谓神农本经者,以朱字名医因神农旧条,而有增补者;以墨字间于朱字。开宝重定序云,旧经三卷,世所流传,名医别录,互为编纂,至梁贞白先生陶弘景,乃以别录参其本经,朱墨杂书,时谓明白。据此则宋所传黑白字书,实陶弘景手书之本,自梁以前,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各有成书,魏吴普见之,故其说
药性
主治,各家殊异,后人纂为一书,然犹有旁注,或朱墨字之别,本经之文以是不乱。旧说,本草之名,仅见汉书平帝纪及楼护传,予按艺文志有神农黄帝食药七卷,今本为食禁,贾公彦周礼医师疏,引其文,正作食药。宋人不考,遂疑本草非七略中书。贾公彦引中经簿,又有子仪本草经一卷,疑亦此也。梁七录有神农本草三卷,其卷数不同者,古今分合之异。神农之世,书契未作,说者以此疑经,如
皇甫谧
言,则知四卷成于黄帝。陶弘景云,轩辕以前,文字未传,药性所主,尝以识识相因,至于桐雷,乃著在于编简,此书当于
素问
同类,其言良是。且艺文志,农、兵、
五行
、杂占、
经方
、神仙诸家,俱有神农书,大抵述作有本,其传非妄,是以博物志云,太古书今见存,有神农经、春秋传注,贾逵以三坟为三皇之书,神农预其列。史记言,秦始皇不去医药卜筮之书,则此经幸与周易并存。颜之推家训乃云,本草神农所述,而有豫章、朱崖、赵国、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翊等郡县名,出诸药物,皆由后人所羼,非本文。陶弘景亦云,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按嶭综注张衡赋,引本草经,太一
禹余粮
,一名石脑,生山谷,是古本无郡县名;太平御览,引经上云,生山谷或川泽,下云生某山某郡,明生山谷,本经文也。其下郡县,名医所益,今大观本,俱作黑字,或合其文,云某山川谷,某郡川泽,恐传写之误,古本不若此,仲景元化后,有吴普李当之,皆修此经,当之书,世少行用。魏志华陀传,言普从陀学,隋经籍志称吴普本草,梁有六卷,嘉祐本草云,普修神农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种,唐经籍志,尚存六卷,今广内不复存,惟诸书多见引。据其说药性,寒温五味最为详悉,是普书宋时已佚,今其文惟见掌禹锡所引,艺文类聚、初学记、后汉书注、事类赋诸书,太平御览,引据尤多,足补大观所缺,重是别录前书,因采其文附于本经,亦略备矣。其普所称,有神农说者,即是本经,大观或误作黑字,亦据增其药物,或数浮于三百六十五种,由后人以意分合,难以定之。其药名,有禹余粮、王不留行、
徐长卿
、鬼督邮之属,不类太古时文,按字书以禹为虫,不必夏禹,其余名号,或系后人所增,或声音传述,改古旧称之致,又经有云,宜酒渍者,或以酒非神农时物,然本草衍义,已据素问,首言以妄为常,以酒为浆,谓酒自黄帝始,又按文选注引博物志,亦云杜康作酒,王著与杜康绝交书曰,康字仲宁,或云黄帝时人,则俱不得疑经矣。孔子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又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今儒家拘泥耳目,未能及远,不覩医经本草之书,方家循守俗书,不察古本药性异同之说,又见明
李时珍
作
本草纲目
,其名已愚,仅取大观本,割裂旧文,妄加增驳,迷误后学。予与家凤卿集成是书,庶以辅冀完经,启蒙方伎,略以所知,加之考证,本经云,上药本上经,中药本中经,下药本下经,是古以玉石草木等,上中下品,分卷,而序录别为一卷,陶序朱书云,本草经卷上,注云,序药性之源本,论病名之形论,卷中云。玉石草木三品,卷下云虫兽果菜米合三品,此名医所改,今依古为次,又帝王世纪,及陶序,称四卷者,掌禹锡云,按旧本亦作四卷。韩保昇又云,神农本草上、中、下、并序录,合四卷、若此,则三四之异以有序录,则抱朴子
养生
要略。太平御览所引起神农经,或云问于太乙子,或引太乙子云云,皆经所无。或亦在序录中,后人节去之耳,至其经文或以痒为养,创为疮。淡为痰,注为蛀,沙为砂,兔为菟之类,皆由传写之误,据古订正,勿嫌惊俗也,其辨析物类,引据诸书,本之毛诗,尔雅,说文,方言,广雅,诸子杂家,则凤卿增补之力俱多云.
阳湖孙星衍撰。
神农本草经
(魏)吴普等述 / (清)孙星衍、孙冯翼辑
转自中医古籍之家
神农氏 神农氏,即炎帝,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姓名:伊耆,姜。别名:炎帝,神农氏,烈山氏。生辰:古历四月二十六日。传说炎帝神农,人身牛首,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龙颜大唇。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炎帝神农在位120年,传七代世袭神农之号,共计380年。
神农本草经简介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旧唐书·经籍志》、《唐书·艺文志》均录“神农本草,三卷”,宋《通志·艺文略》录“神农本草,八卷,陶隐居集注”,明《国史经籍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清史稿·艺文志》录“神农本草经,三卷”。历代有多种传本和注本,现存最早的辑本为明卢复辑《神农本经》(1616),流传较广的是清孙星衍、孙冯翼辑《神农本草经》(1799),以及清顾观光辑《神农本草经》(1844)、日本森立之辑《神农本草经》(1854)。
神农,古传说中“三皇”之一,传称神农尝百草始有医药,书名冠以神农为尊古之风的假托。现行本为清孙星衍、孙冯翼辑。孙星衍(1753~1818),字伯渊,又字渊如,清代江苏阳湖(今武进)县人。乾隆五十二年(1787)第进士,历官翰林院编修、刑部主事等,一生博览群书,贯通经史、训诂、诸子、医药,除辑本书外,尚有《素女方》、《秘授清宁丸方》、《服盐药法》等著,于古代医籍整理多有贡献。
书凡3卷,载药365种,其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效能和使用目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立为3卷分别论述。卷1为“上经”,论“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卷2为“中经”,论“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赢者,本中经”。卷3为“下经”,论“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愈疾者,本下经”。
本书系统地总结了我国秦汉以前的药学知识和用药经验,为中药学和方剂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至今仍是研究中药和方剂的最重要的经典文献之一。首先,在药学方面,所论365种药物的疗效真实可靠,至今仍是临床常用药;创立了药有“四气”、“五味”的理论,和药分上、中、下“三品”的分类方法,并反映了部分化学知识。其次,在方剂学方法,指出药可单用亦可组方配用,创立了药物之间“七情合和”理论和组方配伍的“君臣佐使”原则,总结了丸、散、汤、酒、膏等基本剂型。再次,在用药方面,提出了辨证用药的思想,所论药物适应病症达170多种,对用药剂量,时间等都有具体规定。
《神农本草经》标志着中国药学的诞生。后世对它进行注释、补充,形成了众多的本草文献。较早的有汉魏之际的补注本《名医别录》、梁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494),后有明缪希雍撰《神农本草经疏》(1625),清代张志聪撰《本草崇原》(1663)、徐大椿撰《神农本草经百种录》(1736)、邹澍撰《本经疏证》(1837),今有尚志钧著《神农本草经校点》(1981)等。
神农本草经序
记曰:医不三世,不服其药。郑康成曰:慎物齐也。孔冲远引旧说云:三世者,一曰黄帝针灸,二曰神农本草,三曰素女脉诀。康成周礼注,亦曰:五药,草、木、虫、石、谷也。其治合之齐,则存乎神农子仪之术,是礼记注所谓慎物齐者,犹言治合之齐,指本草诸书而言也。冲远既引旧说,复疑其非郑义过矣。汉书引本草方术而艺文志阙载,贾公彦引中经簿,有子仪本草经一卷,不言出于神农。至隋经籍志,始载神农本草经三卷,与今分上中下三品者相合,当属汉以来旧本。隋志又载雷公本草集注四卷,蔡邕本草七卷,今俱不传。自别录以后,累有损益升降,随时条记,或传合本文,不相别白,据陆元朗经典释文所引,则经文与名医所附益者,合并为一,其来旧矣。孙君伯渊偕其从子因大观本草黑白字书,厘正神农本经三卷,又据太平御览引经云,生山谷生川泽者,定为本文,其有预章,朱崖,常山,奉高,郡县名者,定为后人羼入。释本草者,以吴普本为最古。散见于诸书征引者,缀集之以补大观本所未备,疏通古义,系以考证,非澹雅之才,沈郁之思,未易为此也。古者协阴阳之和,宣赢缩之节,凡夫含声负气,以及倒生旁达,蠉飞蝡动之伦,胥尽其性,遇物能名,以达于利用生生之具,儒者宜致思焉。淮南王书曰:地黄主属骨,而甘草主生肉之药也。又曰大戟去水,葶苈愈张,用之不节,乃反为病。论衡曰:治风用风,治热用热,治边用蜜丹;潜夫论曰:治疾当真人参,反得支罗服,当得麦门冬,反蒸横麦,已而不识真,合而服之,病以浸剧,斯皆神农之绪言,惟其赡涉者博,故引类比方,悉符药论,后儒或忽为方技家言,渔猎所及,又是末师而非往古,甚至经典所载鸟兽草木,亦辗转而昧其名,不已慎乎!后汉书华陀传,吴普从陀学,依准陀疗,多所全济,陀以五禽之戏别传,又载魏明帝使普为禽戏,普以其法语诸医,疑其方术相传,别有奇文异数。今观普所释本草,则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桐君、医和、扁鹊,以及后代名医之说,靡不赅载,则其多所全济,由于稽考之勤,比验之密,而非必别有其奇文异数,信乎!非读三世书者,不可服其药也。世俗所传黄帝、神农、扁鹊之书,多为后人窜易,余愿得夫闳览博物者为之是正也。因孙君伯仲校定本草,而发其端,至其书考证精审,则读者宜自得之。
余姚邵晋涵序。
神农本草经序
儒者不必以医名。而知医之理,则莫过于儒者。春秋时,和与缓,神于医者也。其通周易,辨皿虫之义,医也而实儒也。世之言医者,必首推神农,然使神农非与太乙游,则其传不正,非作赭鞭钩。巡五岳四读。则其识不广,非以土地所生万千类,验其能治与否,则其业不神,传不正,识不广。业不神,难日取玉石草木禽兽虫鱼米谷之属,历试之,亲尝之,亦仅与商贾市贩等耳,于医乎何与。吾故曰神农,千古之大儒也,考崇文总目,载食品一卷,五脏论一卷,皆系之神农。其本久不传,传之者,神农本草经耳,而亦无专本。唐审元裒辑之,书录解题,谓之大观本草,读书志谓之证类本草。厥后缪希雍有疏,卢之颐有乘雅半偈,皆以本经为之主,然或参以臆说,或益以衍断,解愈纷,义愈晦,未有考核精审。卓然有所发明者,则证古难,证古而折衷于至是,为尤难。孙渊如观察,偕其从子凤卿,辑神农本草经三卷,于吴普名医外,益以说文、尔雅、广雅、淮南子、抱朴子诸书。不列古方,不论脉证,而古圣殷殷治世之意,灿然如列眉。孔子曰,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又曰致知在格物,则是书也。非徒医家之书,而实儒家之书也,其远胜于希雍之颐诸人也固宜。或以本草之名始见汉书,平帝纪、楼护传,几有疑于本草经者,然神农始尝百草,始有医药,见于三皇纪矣,因三百六十五种注释为七卷,见于陶隐居别录矣,增一百十四种,广为二十卷,唐本草宗之,增一百三十三种,孟昶复加厘定,蜀本草又宗之,至郡县本属后人所附益,经但云生山谷生川泽耳。洪范以康宁为福,雅颂称寿考万年,又何疑于久服轻身延年,为后世方士之说哉,大抵儒者之嗜学如医然。渊源,其脉也,覆审,其胗视也,辨邪正,定是非,则温寒平热之介也。观察方闻缀学,以鸿儒名,海内求其著述者,如金膏水碧之珍,凤卿好博闻,研丹吮墨,日以儒为事。则上溯之羲皇以前,数千年如一日,非嗜之专且久而能然耶。顾吾独怪是编中,无所谓治书癖者,安得起神农而一问之。
嘉庆四年,太岁在已未,冬十月望日,宣城张炯撰于瞻园之灌术庄。
校定神农本草经序
神农本草经三卷,所传白字书。见大观本草。按嘉祐补注序云,所谓神农本经者,以朱字名医因神农旧条,而有增补者;以墨字间于朱字。开宝重定序云,旧经三卷,世所流传,名医别录,互为编纂,至梁贞白先生陶弘景,乃以别录参其本经,朱墨杂书,时谓明白。据此则宋所传黑白字书,实陶弘景手书之本,自梁以前,神农、黄帝、岐伯、雷公、扁鹊,各有成书,魏吴普见之,故其说药性主治,各家殊异,后人纂为一书,然犹有旁注,或朱墨字之别,本经之文以是不乱。旧说,本草之名,仅见汉书平帝纪及楼护传,予按艺文志有神农黄帝食药七卷,今本为食禁,贾公彦周礼医师疏,引其文,正作食药。宋人不考,遂疑本草非七略中书。贾公彦引中经簿,又有子仪本草经一卷,疑亦此也。梁七录有神农本草三卷,其卷数不同者,古今分合之异。神农之世,书契未作,说者以此疑经,如皇甫谧言,则知四卷成于黄帝。陶弘景云,轩辕以前,文字未传,药性所主,尝以识识相因,至于桐雷,乃著在于编简,此书当于素问同类,其言良是。且艺文志,农、兵、五行、杂占、经方、神仙诸家,俱有神农书,大抵述作有本,其传非妄,是以博物志云,太古书今见存,有神农经、春秋传注,贾逵以三坟为三皇之书,神农预其列。史记言,秦始皇不去医药卜筮之书,则此经幸与周易并存。颜之推家训乃云,本草神农所述,而有豫章、朱崖、赵国、常山、奉高、真定、临淄、冯翊等郡县名,出诸药物,皆由后人所羼,非本文。陶弘景亦云,所出郡县,乃后汉时制,疑仲景元化等所记,按嶭综注张衡赋,引本草经,太一禹余粮,一名石脑,生山谷,是古本无郡县名;太平御览,引经上云,生山谷或川泽,下云生某山某郡,明生山谷,本经文也。其下郡县,名医所益,今大观本,俱作黑字,或合其文,云某山川谷,某郡川泽,恐传写之误,古本不若此,仲景元化后,有吴普李当之,皆修此经,当之书,世少行用。魏志华陀传,言普从陀学,隋经籍志称吴普本草,梁有六卷,嘉祐本草云,普修神农本草,成四百四十一种,唐经籍志,尚存六卷,今广内不复存,惟诸书多见引。据其说药性,寒温五味最为详悉,是普书宋时已佚,今其文惟见掌禹锡所引,艺文类聚、初学记、后汉书注、事类赋诸书,太平御览,引据尤多,足补大观所缺,重是别录前书,因采其文附于本经,亦略备矣。其普所称,有神农说者,即是本经,大观或误作黑字,亦据增其药物,或数浮于三百六十五种,由后人以意分合,难以定之。其药名,有禹余粮、王不留行、徐长卿、鬼督邮之属,不类太古时文,按字书以禹为虫,不必夏禹,其余名号,或系后人所增,或声音传述,改古旧称之致,又经有云,宜酒渍者,或以酒非神农时物,然本草衍义,已据素问,首言以妄为常,以酒为浆,谓酒自黄帝始,又按文选注引博物志,亦云杜康作酒,王著与杜康绝交书曰,康字仲宁,或云黄帝时人,则俱不得疑经矣。孔子云,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又云,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今儒家拘泥耳目,未能及远,不覩医经本草之书,方家循守俗书,不察古本药性异同之说,又见明李时珍作本草纲目,其名已愚,仅取大观本,割裂旧文,妄加增驳,迷误后学。予与家凤卿集成是书,庶以辅冀完经,启蒙方伎,略以所知,加之考证,本经云,上药本上经,中药本中经,下药本下经,是古以玉石草木等,上中下品,分卷,而序录别为一卷,陶序朱书云,本草经卷上,注云,序药性之源本,论病名之形论,卷中云。玉石草木三品,卷下云虫兽果菜米合三品,此名医所改,今依古为次,又帝王世纪,及陶序,称四卷者,掌禹锡云,按旧本亦作四卷。韩保昇又云,神农本草上、中、下、并序录,合四卷、若此,则三四之异以有序录,则抱朴子养生要略。太平御览所引起神农经,或云问于太乙子,或引太乙子云云,皆经所无。或亦在序录中,后人节去之耳,至其经文或以痒为养,创为疮。淡为痰,注为蛀,沙为砂,兔为菟之类,皆由传写之误,据古订正,勿嫌惊俗也,其辨析物类,引据诸书,本之毛诗,尔雅,说文,方言,广雅,诸子杂家,则凤卿增补之力俱多云.
阳湖孙星衍撰。
神农
,
本草
,
神农本草
,
神农本草经
,
本经
,
黄帝
相关帖子
•
中药绝学:石膏一味,大有可为!
•
传说中的三七美白面膜配方,还不赶紧收藏?
•
生死决诊,一般人看不懂的神秘技巧!
•
《辅行诀》的几个基本概念
•
请管理员修正 本草求真 版块
•
黄元御圆运动理论与实践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