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69|回复: 0

中医内外兼治慢性结肠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0 11:38:5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多缓慢,病情轻重不一,腹泻是主要症状,排出脓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常伴里急后重,有腹痛→便意→排便→缓解的特点。本病起病多数缓慢,少数可急性起病.病程呈慢性,迁延数年至十余年,常有发作期与缓解期交替或持续性逐渐加重,偶呈急性暴发。
  结肠炎临床症状
  1、腹泻:粘液便及脓血便,轻者每天3—4次,重者数十次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2、腹痛:轻度病人无腹痛或仅有腹部不适。一般有轻度至中度腹痛,系左下腹或下腹阵痛,涉及全腹有痛一便意一便后缓解的规律。
  3、便秘:大便秘结4—5日排便一次,粪便如羊屎样,甚则不吃泻药不能通便
  4、其他症状:腹胀消瘦、乏力、肠鸣失眠多梦怕冷等症。
  中药灌肠疗法
  1、菊花30g,白术15 g,防风10 g,甘草10 g,白芷8g,米壳15g。便血重时加防风炭、云南白药适量,溃疡较广泛者加雷公藤6g。上药水煎后用双层纱布过滤去渣,再回锅浓缩至60~80ml,以药液保留灌肠,每晚1次,连续7~10天为1个疗程。
  2、黄芪、白术、丹参白芍各20g,黄连黄芩侧柏叶、防风各15g,金银花连翘、白及、生地各10g,每剂药煎3次,每次煎药液250ml,3次共750ml,其中早、午饭前各服250ml,余下250ml药液于晚上睡前用于灌肠。
  3、苦参30g,地榆15g,槐花15g。水煎浓缩至100~250ml,另将珍珠层粉6g溶于药液中,保留灌肠。若腹痛明显可加没药、莪术以行气活血,散瘀止痛;若大便次数增多,结肠水肿明显者,可加生苡仁利水消肿,健脾止泻清热排脓
  4、生蒲黄10g,仙鹤草败酱草乳香各15g,没药6g,煅龙骨10g(先煎),生牡蛎10g(先煎),赤石脂10g(先煎)。将上药煎成200ml药液,每晚睡前灌肠,15天为1个疗程。
  5、以壁虎研末合白及,煎成粘性汤液保留灌肠,每3天1次,5次为1个疗程。另将壁虎、白及各半研粉装入胶囊,每次2~3粒,于灌肠间歇期服用,1个疗程结束后再服胶囊2周,治疗期间可停用其他西药。
  中药灌肠宜每晚睡前进行,灌肠前排空大便,药液温度以36℃~39℃为宜。
  中药灌肠疗法治疗结肠炎,能使药物直接到达病变部位,同时还能起到局部冲洗清洁的作用,以达到止泻消炎,解痉止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增强肠道免疫功能,促进溃疡愈合的目的。
  操作事宜:
  保留灌肠应选择在临睡前进行,预先嘱患者排空大小便,静卧15分钟左右后实施灌肠,操作者应做到轻、慢、柔以减少管壁对肠粘膜的刺激。
  l)体位:给药时,病人应取左侧卧位。给药后应保持膝胸卧位半小时,再取左侧卧位,后右侧卧位,臂部应垫高,在给药后一般应静卧数小时,以减轻肠粘膜受到刺激、肠蠕动增加产生的痉挛,防止药液过早排出,至痉挛减轻后,可适当活动,促进药液尽快吸收。病变在直肠下端,下床活动可早些。
  2)导管插入深度:一般插入15~30cm为宜。太浅则药液外渗,使进药量不足,又不便保留,影响疗效,大深则易使肠粘膜磨擦受损,加重病损。
  3)药量:灌肠液的多少要因人而异,如病变部位距肛门较近,范围较小,则灌肠液宜少,相反如病变范围较广泛,则灌肠液宜多些,但也不能灌的大多,否则反不易取得应有效果。一般以每次100~150ml为宜。对高位病灶患者,药量可酌情加至200ml左右;注意药量应由少渐多,根据病人的适应能力,逐渐加量。
  4)药液保留时间:保留时间越长,疗效越佳,所以要求药液浓煎,一般最少保留4小时以上,最好在晚上临睡前用药,保留到次日早晨。或可在使用粉剂时加入适量藕粉调成糊状,保留效果较水剂为好。
  5)药液温度:一般而言,药温应保持在40℃左右,但应因人、因时做适应性变化。如冬季温度应偏高,可在45℃左右;夏季温度应偏低,可在38℃左右。湿热阻滞型患者,药温偏低,虚寒性病人药温偏高。
  6)疗程:一般二周为一疗程,休息二天后继续应用,疗程的长短与复发率的高低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当取效果后,仍须坚持一段时间,以一个月为一疗程,一般在用药2~3个疗程后,逐渐减少灌肠的次数,由原来的每日一次改为隔日一次或每周2次,直至半年左右再停用。
中医内治法
  1、肝气侮脾型:腹泻与情绪变化后发生,以胸胁胀满痛疼、腹痛即泻、泻后痛减、大便不畅为特征,苔薄白,脉弦细。方用逍遥散合痛泻要方加减。重加白芍、炙甘草以缓急止泻,同时加槟榔焦三仙以消补兼施。
  2、脾虚夹湿型:以神疲乏力、纳呆脘闷、肠鸣腹泻、粪便夹有不消化物为特征,舌淡苔白,脉濡缓。方用参苓白术散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偏寒加肉桂炮姜;偏热加黄连、黄芩与炮姜寒温并用。
  3、脾肾两虚型:是本病的严重和难治阶段,病程较长,以畏寒、面色晄白、腰膝酸冷、肠鸣腹泻多在黎明前,或滑泻、泻下完谷不化之物为特征,舌淡苔白滑、脉沉细无力。方用四神丸合连理汤加减。改干姜为炮姜,入乌梅芡实乌药等温涩肠道。
  4、湿热下注型:为本病的初起和发作时,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泻下赤白粘冻或脓血为特征,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方用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热重加金银花、红藤;湿重加厚朴苍术
  针灸治疗推拿治疗
  1.针灸
  (1)大肠湿热型:取下脘、合谷内庭穴。均用泻法。
  (2)饮食积滞型:取璇玑、足三里、胃俞、大肠俞、中脘穴。均用泻法。
  (3)脾胃虚寒型:取天枢、大肠俞、中脘、气海穴。均用灸法补法
  (4)脾虚湿盛型:取脾俞、水分,均用灸法;取阴陵泉、公孙,均用泻法。
  (5)肝郁脾虚型:取脾俞、胃俞、足三里,均用补法;太冲、行间,均用泻法。
  (6)久泻,脾肾阳虚型:可用隔药灸、隔盐灸、隔姜灸等灸法。
  (7)邪实、偏热、暴泄之患者:可用黄连素穴位注射。
  (8)维生素B1、B12、K3,阿托品加普鲁卡因(或仅用其一)、樟脑油胎盘组织液等药品注射穴位、水针治疗本病,亦可酌情选用。
  2.拔火罐一般于脾俞、肾俞、中脘、关元、天枢等穴位处拔火罐
  3.耳针小肠、大肠、脾、胃、肾、肝、交感等穴,可针刺,也可贴敷。
  4.推拿患者先取坐位,用拇指平推下背部两侧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约10分钟;继之掐揉脾俞、胃俞、足三里。再让患者俯卧,用掌摩腰部两侧,约5分钟,最后点揉命门、肾俞、大肠俞、八髎等穴。若恶心、腹胀摩上腹部与脐周围,并取上脘、中脘、天枢、气海穴作点揉。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