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92|回复: 0

论“毒”及其证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0 20:43: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几天整理东西发现了原来发表的一些文章,虽然时间较长了,但看来也还未过时,拿来与大家分享……
  
  “毒”在祖国医学病因学中是一个含义较广的概念。毒可以侵犯人体,引起病理变化,导致各种特有的疾病,因而,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本文试从病因之毒的种类、致病特点和疗法三个方面,对“毒”作初步探讨,因水平所限,不当之处,实难避免,望批评指正。
  一、病因之毒的种类
  毒的种类很多,范围较广,分别隶属于三因之中,可分为外因之毒邪,不内外因之毒物,内因之郁毒三类。
  (一) 外因之毒邪
  由于气候乖戾失常,在外界环境中产生的有毒致病因素,包括各种毒气和淫毒,是为毒邪。其致病特点不同于单一的六淫之邪。
  1.毒气:是病因中具有乖戾、猛烈、热浊、恶秽及对人体的气血经络脏腑伤害最重的一种气。《素问·刺法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避其毒气,天牝从来”①按张景岳解释,“天牝”即鼻,这说明毒气是疫病的致病因素,并且是通过鼻吸空气侵入人体的。巢元方按毒气的不同种类,分别称之为“疫毒”、“时毒”、“恶毒之气”、“鬼毒之气”②明代吴又可系统地论述了杂气(戾气、疫气),他还经常称这种气为毒气或毒邪。以后的温病学家叶天士、余师愚等也有都有类似提法,进一步明确了邪从口鼻而入之说。凡此,名虽有别,种类各异,但从其“皆相染易”、“注易旁人”、“传染”和引起疫病流行的特点及从口鼻而入的侵犯途径看,其实质是相同的,都是天地间的一类特殊致病物质,不同于六淫之邪。
  2.淫毒:是外因中既有毒的性质,又有六淫的某些特点的致病因素,统称为淫毒。
  《素问·五常政大论》首次提出“寒毒”、“热毒”、“湿毒”、“燥毒”的名称,对此,巢元方又增出“风毒”、“火毒”③这些病因概念的提出和应用,是古人出于长期实实践观察,看到一些疾病,其证特征既不能用淫邪也不能用毒气来解释,因而推断出淫毒之说。巢氏解释仲景的狐惑病时就是如此。该病症状颇多,病情复杂,“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本来,痊疡流水,皆属于湿,可是一些其它症状又非湿邪所致,故巢氏认为“此皆湿毒气所为也。”有一些疾病,发病和传变都很迅速,病情严重,与有关淫邪所致疾病的通常表现不同,古人认为必然有毒的作用。陈平伯《外感温热篇》:“风温毒邪,始得之,便身热口渴,目赤咽痛,卧起不安,手足厥冷,泄泻脉伏者,热毒内壅。”关于其它淫毒,诸如“肿之生也,皆由风邪寒热毒气,客于经络,使血滞不通,壅结皆成肿也”,“寒毒入胃,则腹满身热下清。”显然,古人把淫毒看成单独一类致病因素。需要指出,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有时不可能把淫毒同六淫及毒气明确区别开来。
  (二) 不内外因之毒物
  1.饮食毒(包括药物毒):巢元方说:“凡人因饮食忽然困闷,少时致甚,乃至死者,名曰饮食中毒”④就是为饮食毒致病下的定义。自然界的一些动、植物,有的本身含有毒物,人们误食引起中毒;有的是在保存中腐败变质,化生毒物,食之发生中毒;有的则是服食过量而中毒。《金匮要略》在“禽兽鱼虫禁忌并治”和“果实菜谷禁忌并治”两篇专论中,研究了动物、植物类饮食毒致病的症状和救治。饮酒中毒是经常被注意的一种;“秽饭”、“馁肉”、“臭鱼”、“郁肉”、“漏脯”等,由于保存不善,发生变化,或受到污染,产生毒物,食入则引起中毒;自死或病死的家畜家禽肉有毒,食之便能中毒;某些动物的肝脏、鱼类特别是河豚鱼、蕈类、野菜常能引起严重的中毒。
  误服有毒药物,或服药过量引起的药物中毒,也属此类。
  2.虫兽毒:包括猛兽、毒蛇、狂犬、蝎、蜂、蜈蚣、蚰蜒、螃蟹等,其攻击器有毒,随咬刺侵入人体而引起中毒。
  古井、深塜中的有毒气体和能造成接触中毒的有毒物质如漆毒也属此类。
  (三) 内因之郁毒
  即七情郁结、饮食厚味熏蒸化生之毒,陈实功称为“郁毒”。
  情志活动失常,导致脏腑气机郁滞,郁久化火,而成火毒;气滞血瘀,也能形成败血留内久腐成毒;醇酒厚味,蕴积日久,酿成湿热痰浊之毒。郁毒出自脏腑发于筋骨肌肉,成为痈疽疔疮的一项重要致病因素。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论述外科疾病的三因时,把郁毒看做内因。喻嘉言《寓意草》则明确指出:“疮疡之起……内因者,醇酒厚味之热毒也,郁怒横决之火毒也”。
  二、因毒致病的特点
  毒邪和毒物对人体的致病作用同样取决于正气的强弱。正气强盛者,“虽大风苛毒,弗之能害”,反之就会致病;“胃厚则胜毒”⑤,虽食入毒物较少,也常能为害。毒邪毒物侵入人体“随血气”“敷布于十二经,戕害百骸”⑥,此时若“气血尚堪胜毒”则传变慢,病情轻;反之,则传变快,病情重。但是,一经对机体造成伤害而发病,就会再现一些共同的特点。
  (一)发病急、病情重、全身反应剧烈:毒邪所致的疫病和四时温病等,毒物所致的饮食中毒和虫兽毒伤,大都有此特点。起病高热寒战,头身剧痛,烦躁息粗,口秽喷人,发斑出血;或脘腹剧痛,暴吐暴泻,肢体暴厥,面目皮肤青紫。病情迅速恶化,出现神昏沾语,舌蹇口噤,痉厥昏迷,乃至死亡。
  (二)局部特征:红肿热痛,糜烂化脓;或伤口青紫,流血紫黑,溃烂疼痛;或漫肿无头,皮色如常,溃后久不收口,脓水清稀。
  三、因毒致病的疗法
  运用各种祛毒方药,治疗因毒所致的疾病,古人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一) 毒邪致病之疗法:有宣毒、解毒、化毒等。
  1.宣毒:感受毒气或风寒湿毒,时疫痢疾、疮疡、疟疾等病初起兼见憎寒壮热,头项强痛之表证,用人参败毒散,宣散毒邪及风寒湿邪;痘疹初起其毒发而不透,身热头痛者,用宣毒发表汤散之。
  2.解毒:疫病、温病见壮热口渴,肌肤发斑,甚或吐血衄血,舌绛苔黄等气血两燔证,用清瘟败毒饮清热解毒。温病湿热蕴毒,发热口渴,脘痞腹胀咽肿尿赤,身目发黄,用甘露消毒丹化湿解毒。霍乱、痧胀、山岚瘴疠及暑热秽毒直干包络不省人事者,用行军散辟秽解毒开窍,偏寒者,用苏合香丸辟秽开窍,温中解毒。
  3.化毒:阴毒发斑之证,用庞氏附子饮,温化寒毒。⑦
  (二)毒物致病之疗法:分饮食中毒和虫兽毒伤两类。
  甲,饮食中毒之疗法:有催吐、攻下、护胃、清解。
  1.催吐:在“毒气未入血脉”⑧尚在胃内之时,通过涌吐,迅速吐出毒物,即达治疗目的。常用方有苦参苦酒煎服,或水煮食盐,“服之吐食出,即差”⑨
  2.攻下:毒物入胃稍久,渐已入肠,不能吐出者,通过泻下“逐大便泻毒气”⑩为宜,药物有硝黄猪脂麻油之类⑾
  3.护胃:毒物在胃内能造成胃的直接损害,特别是“胃薄不胜毒”的病人,损害必然较重,应及时使用甘缓之品,缓解毒物性能,延缓毒物吸收,减少对胃的损害。常用药如乳汁、灶心土、烧骨灰⑿之类。
  4.清解:毒物渐入血脉,中毒即将发生或已经发生,就必须口服解毒药物,病因不同,用药各异,但有一些药物,如甘草、绿豆、荠尼(甜桔梗)、大青叶汁、韭汁⒀等,经常用于多种原因引起的饮食中毒的救治。
  鉴于大多数饮食中毒都有火热性质,古人提出“虽云急救,不可热饮,诸毒病得热更甚,宜冷饮之”⒁的服药规则,指明“热饮”非但不能解毒,反会增强毒物的致病作用。
  乙,虫兽毒伤致病之疗法:有以毒攻毒、引毒外泄和解毒⒂
  1.以毒攻毒:狂犬有大毒,咬伤致病最为凶险,用大毒之斑蝥炒焦为末口服,“以二便利下恶物为度,未利再进”
  2.引毒外泄:熊虎狼咬伤成疮,用青布卷为绳,燃着纳竹筒中,熏之出毒水,再外敷内服有关药物。蛇咬伤,先用针刺伤处出血,使毒随血泄,再用绳扎伤口两端,不使毒气内攻,用五灵脂雄黄末内服外敷、伤口中心留一孔,令泄毒气;如毒气内攻、白芷末用麦冬汤调服,伤处出毒水,毒尽肿消。
  3.解毒:胆矾、白矾、甘草、陈醋,为蝎、蜂等虫类毒伤致病的常用解毒药物。
  (三)郁毒致病之疗法:有消瘀解毒、理气散毒、清化消毒、扶正排毒
  1.消瘀解毒:痈疽疮疡,用仙方活命饮,其中穿山甲当归尾、赤芍乳香没药贝母活血消瘀,双花、白芷、甘草、花粉、皂刺解毒,合奏消瘀解毒之效,为疮科首方。
  2.理气散毒:流注或无名肿块因于气滞者,用疮科流气饮⒃,其中防风枳壳厚朴槟榔木香官桂黄芪调理气机,甘草、紫苏、白芷、乌首、桔梗消散郁毒,当归、川芎、人参、白芍补益气血,以达气行郁散毒消的目的。
  3.清热化湿消毒:过食炙博,醇酒羔梁,化成湿热痰浊之毒,致腮项成核,用连翘消毒饮(连翘、黄芩、山桅、葛根、射干、天花粉、甘草、大黄、桔梗、玄参陈皮、赤芍、当归、红花),湿热化面郁毒消。
  4.扶正排毒:疮疡痈疽。体虚邪盛,脓毒不易外达者,用托里消毒散,补益气血,托毒外出。
  讨论
  一:“毒”在祖国医学病因学中是一个含义较广的概念,包括外因、内因、不内外因三个主要方面。本文试图把经由口鼻和体表侵犯人体引起疾病,且与六淫之邪不同的各种毒气和杂气(包括戾气)称为毒气,具有毒气与淫邪双重特点的称为淫毒,毒气与淫毒统称为毒邪;把经口食入引起中毒的食物、药物与经体表接触或损伤引起中毒的动物、植物及其它物质,统称为毒物。“毒”贯穿在整个病因病理过程中,是临床进行解毒治疗的对象。
  二:《金匮要略》首次提出“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为“千般灾难越三条(即三因)”的组成部分,至《三因方》则明确提出“饮食虫兽所伤”这三因的不内外因。可见,古人早已把毒物当成一条病因列入显要位置。此后,《肘后方》、《病源》、《千金》、《外台》诸书不断充实,内容十分丰富,值得进一步研究。
  三:具有解毒作用的方药,数量很大,除了那些专门用于祛毒、解毒目的的以外,从有关材料初步分析⒅,银翘散桑菊饮二方的每味药物都有不同的解毒功效。即栀豉汤、三仁汤、藿朴夏苓汤、清营汤中的大部分药物及解表、清暑、理气三类药物的半数以上都有解毒功效。可以推断,今后经过方药的筛选,剂型的改进,将会产生更多实用的方剂用于临床。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