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博客荟萃
›
董洪涛的博客
›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34
返回列表
查看:
100
|
回复:
0
选择中医微博集之34
[复制链接]
董洪涛
董洪涛
当前离线
积分
10
发表于 2015/9/21 00:25:0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四)
有的人洗手或洗脸即有欲小便的感觉,甚至于听到水声亦想小便。这是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水湿外侵,阳不气化,而小便自欲下。治法当以扶助肾阳,
健脾
培土为主。亦可用灸,可
灸关元
、
三阴交
。推而广之,有听到木声而惊恐害怕,有见血而
晕倒
,有吹风即皮肤
出疹子
,如此之类都可以
五脏
五行
生克之理去分析。
一男病人,为电台工作人员,曾于隆冬时节在深及腰部的雪地行走数小时,之后出现两小腿后
疼痛
,并有
抽筋
、僵硬感,已三次注射可的松,并服止痛药,但无效,渐至周身肌肉跳动,病人出现恐惧。其
苔白厚
腻。此为寒湿外侵,足太
阳经
脉阻滞不通。
膀胱
与肾为表里,肾其志为恐,太阳
受寒
,内侵及肾而肾志外露。
一女病人其工作是教孩子游泳,因头面热而下肢寒,伴
不孕
数年而求诊。自述压力大则易紧张,紧张则下肢更冷。观其人细瘦,面见红色,此
中焦
脾胃
不足,
四维
升降失司,木气升发过度,金气
敛降
不足,而火浮于上,水侵于下。一旦紧张则木火更浮,火愈浮寒愈下。补其中焦及肾俞,并灸
涌泉
、
三阴
交,以观其效。
生活中常会见到一些女孩子稍紧张则
手脚冰冷
。其人多偏瘦,且易紧张
烦躁
。其体质偏木性,木郁则化火而火易浮;水寒则木郁而水易沉。一旦紧张,木
气郁
滞,疏泄失司,火更易浮,水更易沉。其治法,一则保持心情开朗,少烦恼,多开心;二则睡前热水
泡脚
;三则调理木气,健运中焦,或宜于小
建中汤
加减化裁。
治重症大病,最需诊其
尺脉
。若尺脉洪数而沉取无力,则
肾精
将竭,水虚于下而火浮于上,是为危候。纵然病者见许多症状,亦需先急急扶助肾精,以为治本之道,此亦保命之法。若见其有热象而妄用
寒凉
,或见邪盛而专事攻逐,则
正气
溃败,元精耗竭,神且不藏,祸不旋踵。为医难,难在治病,亦难在能识
死证
。
或问:何谓元精?肾者水脏也。其中所藏,是为元精,元精为人生之本,寿命之据,神气之根。明代大医张景岳说:“命门之火谓之
元气
,命门之水谓之元精。心赖之则君主以明;肺赖之则治节以行;脾胃赖之济仓廪之富;肝胆赖之资谋略之本;膀胱赖之则
三焦
气化;
小肠
赖之则传导自分。”治病总以顾护元精为本。
感冒
后
忽冷忽热
,此外邪初客太阳,而有
鼻塞
、汗出、
恶寒
之症。真阳发动奋起抗邪,
阳气
一动,
少阳
为先。气透太阳,太阳与之并则寒,因太阳为寒水;气出阳明,阳明与之并则热,见
高烧
、
便秘
之症,因阳明为燥金。善治者当分别邪正盛衰与交争层面,或调补中焦,或引正祛邪,分头施治,则旧病亦可借机而愈。
凡所瘀滞,皆属
阳虚
。凡身体有一处阳气不到,即在此处出现
阴浊
凝聚。阴聚则伤阳,导致阳气更虚。所谓阴浊,包括
瘀血
、痰饮、水湿等都是。大病如各种
肿瘤
、
风湿性关节炎
、
高血压
、
糖尿病
等皆缘由于此。因此若能阳气温通,则阴凝自散。通阳之法众多,或
汤药
扶阳,或开表散邪,或刺络
放血
,或
艾灸
宣阳。
静脉曲张
,顾名思义就是腿上出现粗大
青筋
,迂曲突出。其原因或先天,或负重,或久行,或妊娠,或受寒等,造成下肢
气血
循环不畅,久而瘀滞,形成青筋。我认为此病的最佳治法即是
刺血
,我喜欢用直径0.7毫米的
注射针
头,斜刺入瘀曲的静脉,留针,其黑色瘀血即沿针头溢出。每处血络都可留针至血止再去针。
正
气虚
弱,或阴虚,或阳虚,或气虚,或
血虚
,总需考虑是否中焦健运失司。土为中气,为人后天之本。土弱则不能旋转上下、升降左右,而四维皆病。因此,若
脉虚
而不实,则先要扶助中气,需根据偏阴偏阳偏气偏血虚的不同而选择合适的处方。且扶中需缓缓图功,久而自见其效。故善补虚者,亦必是善养中焦者。
(五)
中国传统相学有极深的
中医理论
背景,察色观相,不仅能判断人的吉凶祸福,更重要的是可以诊断
疾病
,并有助于提前预防疾病。
面相
、手相、骨相、身体形态等皆由
脏腑
气血所主,有其内则必形诸外。因此善诊者察其外在的气色形象即可知其内在的脏腑气血盛衰。建议年轻中医学子不妨花些功夫琢磨一下相学。
我们都知道“性格决定
命运
”。但从中医角度来看:
阴阳五行
决定脏腑气血,脏腑气血决定性格脾气,性格脾气决定健康与疾病。因此善诊者临证时察色观相,配合常规
四诊
,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病人的脏腑气血盛衰虚实,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依据。中医相学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极为重要的诊断,可惜今人不太重视了。
人体内在的骨胳脏腑气血影响着外在的形肉面相体征,并最终决定了精神、性格与健康。传统相学重在观相断命,以判断一个人的吉凶祸福与得失命运,中医则因之而作为诊视疾病的工具。昔者
扁鹊
见蔡桓公而知疾在
腠理
、肌肤、肠胃、骨髓,仲景见王粲即知20年后将患病,且知是否已经
服药
。相学之神奇可见一斑。
生活中有些人不懂得面相影响着健康。比如,有人把敦厚的鼻头削尖,以求更象西方人,这是助木克土,必伤其脾胃;有人削尖下巴,岂不知地阁方圆意味着
肾气
健旺,削其下巴难道嫌肾气太足?有人染黑其唇,以增性感,却不知唇色通脾,红润方是好相;有人不知眉毛为保寿宫,拔去眉毛再画上去,纯粹是瞎折腾。
古人语“红颜薄命”,为什么呢?或者,古来有权有势的男人都想把美女占为己有,美女被抢来抢去,导致其命运不好。或者,美女的追求者多,往往导致其无所适从,
婚姻
难以顺利。从相学来说,下巴属水,主下半辈子的运程,而美女多数下巴尖削,预示着晚年运势下滑。这或许就是红颜薄命的相学原因吧。
老年斑
、
黄褐斑
等都属痰浊
血瘀
滞于皮下,且其发病部位与
经络
有关。比如,常见便秘患者,其易见
手阳明大肠经
沿线皮肤出现斑块,或见于
合谷
穴周围,或多见于
颧骨
上下,按面部全息,亦处亦属
大肠
对应区域。若三焦火弱,如老年火衰,则三焦经沿线亦多见斑块。善诊者查其周身斑块,自知病在何经,如何施治。
学习中医
需重视诊法。四诊望闻问切,望而知之谓之神。欲通神明,则要
学习
望诊
。高明的中医往往不待
切脉
,只需一望,即可从病人形态、动作、面相中得知所患何病。仲景之观王粲色候以验病、扁鹊之见蔡桓公而逃走,都是望诊的极高境界。我辈临床诊病,于切脉问病之时不妨多些望面观色,当能提高诊断水平。
观察
肾经
的循行路线,在
内踝
处有一个明显的阿尔发形状,这就把整个内踝与足跟之间的区域完全囊括在肾经循行之中。善
医者
或诊断,或治疗,若能从此处着眼,对于肾经诸病、
肾脏
及相表里的
膀胱经
与膀胱腑诸症,皆可有一个入手点。我非常重视此区域,观察其脉络、高低凹凸、皮色深浅,对于诊断极有帮助。
董洪涛中医
微博
集(四)
针灸
一、法度
1、经、穴
(一)
叶天士
提出“
久病入络
”,他是从《
金匮要略
》的
旋覆花
汤治肝着证悟出。实践证明,凡
气滞
血著诸证投以治络法,多有良效。我临床上治疗
脂肪肝
、
肝硬化
以及
肝癌
,亦喜从久病入络考虑,在随证用方基础上配合旋覆花汤,竟收良效。
肝病
越来越多见,在此提出这个思路,希望能为治疗提供一下方便的用方法门。
针灸穴位
的命名往往有很深的意义,需用心体会。前几天给弟子们讲了璇玑、陶道、
天枢
三个
穴位
的名称与天道的关系。从天文学来理解,这几个穴位都有旋转枢纽之意,都与北斗七星绕北极星旋转所带来的四时变化有关,在
阴经
则璇玑,在阳经在陶道,在中焦则天枢。结合其定位与功能,临床主治自然可以推出。
十二经络的循行必需背诵。一则“学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经络循行是整个
经络学
说的根本,不可不精熟;二则针灸临床需循经取穴,若舍经络而他求,是舍本逐末。况且穴在经上,取穴亦必先知其经之所过;三则中医内科亦离不开经络,比如头顶痛,其与
督脉
、足太阳、足
厥阴经
相关,处方自能左右逢源。
我极为重视十二经脉的循行,临床每针一穴,必心中默念此穴所属经脉在此段体表的循行原文。如此既可加深对经脉循行的记忆,并对经脉所过、主治所及有更深理解。久久用心,渐觉十二经脉与我之心神合而为一,针灸临床取穴益见精准,而
治疗效果
渐见提高。由是我认为,学习针灸一定要对经脉循行狠下功夫。
人身保健有几个大穴,归而总之,头面部有
百会
,上腹有中脘,下腹有
气海
、
关元
,腹中间有
神阙
,后背有
大椎
、
膏肓
俞,下肢有
足三里
。凡此诸穴,皆可灸之,有健运中焦,化
生气
血;调补
下焦
,补阳抑阴;祛邪扶正,防病延年之功。
养生
首在
养五脏
、
养气
血,只有脏腑平和,气血充足,如此才是健康的真正保证。
人身有肓膜系统,其膜包围整个
腹腔
,上及于膈,下达于膀胱,前连于脐,后附于脊里,可以说整个
六腑
皆由肓膜所系。肓膜如此重要,因此人身专门有一个类似于背
俞穴
的肓俞,其位置却在脐旁,连通
任脉
、肾经与
冲脉
,并与命门相通相贯。且更有肓门、膏肓、胞肓诸肓穴,连通肺肾膀胱三焦前后上下,其意深远。
肓膜系六腑而行
卫气
,卫气起于中焦,薰于六腑,但自肓膜而外透于腠理,以发挥其卫外为固功能。《
内经
》认为卫气“熏于肓膜,散于胸腹”,因此,
针刺
腹部诸穴时,《内经》要求要“陷于肉肓,而中气穴”,否则“针不陷肓,则气不行。”即是说针刺需到达腹膜的层次,可出现酸胀等
针感
,而易于取效。
肓俞位居脐旁,与脐之先天原气相通,且其穴为肾经与冲脉之交会,后与肓门穴遥相对应。此穴内循三焦油膜,通于诸肓之膜,故为肓膜之俞。其所治证除肾经外,又与足太阳膏肓俞、胞肓、肓门等穴类同,且有通畅冲脉之功。此穴下为腹
主动脉
,按而弹之,热感能上达头面,下至足底,后及腰脊,故可治腰腿寒痛。
人身有四个肓穴:膏肓、肓门、胞肓与肓俞,其穴名、定位、主治各有深意。有人考查《内经》中关于肓的本意,认为并不局限于心下膈上的膏肓,而是皮肤、分肉、胸腹、脏腑之间具有曲折伏藏、隐蔽深入、立体交叉特点的连续性组织间隙。其本质皆为膜原所构成的肓膜。其功能则在联系脏腑、通行卫气两个方面。
李鼎教授考证,膏肓的膏字实际是膈字的传误。按此分析,膈肓是指膈肌处的肓膜,其原在鸠尾;脐下亦有肓膜,其原在气海。膈肓分隔
胸膜
腔,固护心肺,故膈肓有俞,是为膏肓俞;肓膜下及膀胱,主水液气化,此处亦当有俞,为膀胱肓膜之俞,当为胞肓俞。肓膜上下连通三焦,为卫气通行三焦之门户,故称肓门。
(二)
涌泉穴
我临床多用。此穴为肾经脉气所出,水自地下涌出,故名涌泉。肾为水脏,为先天之本,内藏元阴元阳,精之所舍,胞之所系。涌泉居人身最下,足掌之心,最接地气,能引阳入阴。因此,凡阳浮不收诸症,如
失眠
、高
血压
头晕
、
癫痫
、
中风
、癔病、
盗汗
、小儿高烧、
痤疮
、小儿
遗尿
、
暴喑
、
口腔溃疡
等皆效。
人体有一套复杂的经络系统,内连属脏腑
器官
,外络于肢节肌肤。正常情况下,经络系统维系着机体的健康平衡,而疾病状态下经络系统又可作为治疗途径。同此,我相信人体肌表分布着这样一些重要的端口,是邪气透出的通路。善医者可以找到这些端口,并且在这些部位进行适当刺激,从而把深层的
病邪
祛除出去,
经络是双向的,邪气能由之而深入,亦必可由之而透出。我观察周身重要的透邪部位,有以下几处。一则项后诸风穴,最擅
祛风
。二则肘内的
尺泽
与膝后的
委中
是祛除血中
热毒
的关键穴位。三则内踝后的太溪穴周围若见血络亦往往是上病下治的部位。四则
太阳穴
刺血最能祛头面之瘀滞。五则十宣刺血最祛蒙窍之邪浊。
经络是一个巨大的生命系统,它内与脏腑相联,外与肌肤肢节相系,贯通机体的上下左右内外。因此,善医者或
毫针
,或艾灸,或
刮痧
,或刺血,或
拔罐
,或
火针
,虽刺激手段不同,但作用点都在经络上,自有疗效。不少人误解了经络,认为就是简单的几根穴位在体表上的连线。若这样理解经络,则是浅视于经络了。
涌泉穴居于足底,有引火下行之功。因火气上浮引起的头面诸症如失眠、痘痘、口腔
溃疡
、
咽痛
等症,以及
肝阳
上亢所致的高血压、头晕、中风等,都可针灸或
推拿
涌泉。再者,艾灸涌泉亦能治疗
痿症
、失语、癔病、小儿遗尿、
血小板减少
性
紫癜
、盗汗、
发烧
等症。且肾系胞宫,涌泉又能治疗生殖及
泌尿
系统诸病。
学习针灸,不少人迷入窠臼而不自知。比如,有人认为穴位有穴性,或在理气,或能止痛,或在
止血
,或能安神等等,这是对经络穴位的彻彻底底地误解。《内经》所论穴位主治,其实只此一句:经络所过,主治所及。穴在经上,因此凡循经所出现的所有病症,都可取
本经
穴位,且穴位之间没有功能上的本质差别。
2、法度
(一)
针灸治疗虚实错杂诸病,需扶正与泻实兼顾。一女病人患
偏头痛
多年,痛自后头前及上额,对光敏感,伴眼花、
恶心
、
腹泻
、
腹胀
、盗汗。用中脘、下脘、天枢、气海以扶正补虚;百会升提阳气;
后溪
、悬厘、当阳
通经
止痛。诸法合施,数诊而诸症尽失。针刺既能补虚,又能泻实,在善针者灵活选用穴位与针法。
同样的病症不一定要选取相同的穴位,一则病人有男女老弱之别,对于针刺的反应不同,并且经络敏感度亦不同;二则病人体质不同,补泻强度自也不同;三则不同医生对于经络穴位的诊断以及其掌握的针法、施术取穴、
临床经验
等各不相同。但相同的是都能取效。这是针灸临床最精彩的地方,也是最吸引人的地方。
我经常会见到这样的
针灸师
,不管经络,只在痛点取针刺之。按痛点针刺固然亦有效果,但终究不是针灸的道。针灸是术,也是道,是术与道的结合。善针者,必先察天时气机,了解人体气血运行规律,结合病人的气血所滞在何经何络,或泻络远针,或左右对刺,往往针入痛止,应针见功。如此方是真正的针灸。
越是学习针灸,我越是深刻体会到:针灸是道指导术的最成功典范。针灸的道,与中医的道一样,都是阴阳。“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我认为若能深刻理解阴阳,对于提高针灸
医术
极有帮助。人生于天地之间,受天地阴阳气机影响,因此善针者必先把握天地阴阳,推之及人,自能变化出无穷针刺手段,效自在其中。
针灸的作用如下:一则通经络、调
血气
,可以疏通全身气血,通则不痛,通则无病;二则平衡阴阳,凡病之生,不在气血即在阴阳,若气血通畅、阴平阳秘,则五脏六腑健康无病;三则扶正气、祛邪气,凡病之生,多由正虚而邪客,针灸既能补益正气,又有祛邪之功,正复邪退而大病可愈。故善用针灸,其功莫大焉。
针灸是对气机的调节,而气机由神所主。心主神,针灸时心神
宣通
,气血流畅,诱导人体进入松静自然的
气功
状态,从而达到阴阳平衡、气血和调、经络通畅的治病效果。这是一种极为高明的治疗技术,需要医患双方互相配合。在医者固然需调神,病家亦需安静放松,去思虑,省烦恼,让身心完全进入空松静的状态。
临床上我观察到,国外的病人特别重视针刺的松静状态,他们往往先把手机关掉,而且一人一屋,极为安静,没有干扰,其气易行,效果亦绝好。而在国内则不然,虽然不能一人一屋,但针刺留针时或接电话,或玩手机,或与家人交流,或与医生讲话,极少有安神静息,进入自然放松状态的,其效果亦不令人满意。
针灸临床时,需仔细观察病人经络穴位的反应,往往这些反应点既是诊断点,亦是治疗点。比如,一久病患者
公孙穴
位明显凹陷,此即为
脾经
虚之明证。再如太溪穴如果高耸或
浮肿
,即是肾经阳虚水泛,需培土制水。又如足背沿丘墟上下出现明显的皮肤黑色带,这是
胆经
阳
虚邪
滞之象。如此之类,皆需医者临证用心。
风为百病之长,其性
善行
而数变。因此,若风中于人,轻则或伤风或感冒,重则或舌缓,或暴瘖,或
半身不遂
,甚则神
昏迷
乱。其病皆源自风,故善治者当善祛风。人身祛风之穴有多个,包括风池、
风府
、风门、风市、翳风等。诸穴皆关乎风,皆能诊断与治疗风证。且多位于上,以应“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之意。
风府者藏风之府也,为治风要穴,此穴为
风邪
聚藏之所,属督脉、膀胱经与
阴维脉
的交会穴,有祛风散邪、通阳
清热
之功。学者可于以下诸语中深悟此穴之功用:“风府者
伤寒
所自起,古人每护之。”“若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腿脚有疾风府寻。“太阳病......先刺风池、风府。”“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二)
针灸临床有窍门,我的观点如下。一则强记十二经脉循行,最好是背诵《
灵枢
》经脉篇的原文。我要求我的弟子们每个人都能完整地背诵经脉原文,以作为临床的基础。而且,古人讲“学医不明经络,开口动手便错。”想学习针灸或想提高临床水平的朋友不妨先从背诵经络循行开始,如此可以打下一生的针灸基础。
针灸临床窍门,二则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不要太多地拘泥于理论,应该于临床中亲自体会针感,观察病情变化,体悟针灸治疗各种
疑难杂症
的效果,并总结临床经验。读书得来的经验终归是别人的,只有亲自从临床中学到的,才是真正自己的。早临床还可以提高学习针灸的兴趣,从而让自己进步更快更多。
针灸临床窍门,三则多观察病人的反应,并诊察经脉穴位。临床技术的提高需要从实践中一点点地积累,与病人交流、听病人讲述病情、诊察其经络、寻找关键治疗穴位,这些都是临床的重要步骤,也是提高医术的核心所在。经过大量临床,久年积累后,渐可对觉见病的各种经穴反应有所了解,此即是临床经验。
古人最重视顾护后项,因此处有风池、风府两穴,为风之侵人的门户。若后项肌肤浅薄,或素体阳虚气虚,每遇风邪侵袭则易感冒,其侵人的门户即在此二穴。建议虚人常戴围巾,或者用高领的衣服挡住后项,或者上衣佩有帽子,最适于避风保阳。此二穴也是祛风散邪的要穴,善医者每针刺或艾灸此二穴可速愈诸风。
古人讲: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虚邪,是指由于正气虚弱,而邪气侵入。正不虚则邪不侵,正已虚则邪易侵。此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之意。比如,同样吹空调,或感冒,或不病,概因正气为本。由此可以悟出治风之法,本在正,标在邪。治本当扶正,治标则祛风。标本兼治,能收全功。
避风祛邪之法,或用围巾、衣领、帽子挡风;或
按摩
风池、风府,或用电吹风吹暖风烫摩后项;或桑拿蒸透
出汗
;或吃葱姜蒜、苏叶、芥末之类辛温发汗之物;或喝神仙粥;或用
桂枝
、
麻黄
之类的汤方;或针刺,或艾灸,或刮痧,或拔罐,或推油,或汤药蒸薰外洗等等,如此诸法都可祛风散邪,在善治者方便选用。
针灸治病,要求达到“以平为期”,以“平治于权衡”,这是对于阴阳脏腑、气血经络失调的病理状态的治疗目的。如果是平时无病之人,能否针灸呢?我的观点是完全可以。针灸可以提高机体的应激能力,让机体更为强壮,更能抵抗外邪。因此,
孙思邈
提出如果去南方瘴气多的地方需提前灸足三里,就是这个道理。
有人学了几天针灸,就认为针道不过如此,把针扎进去就行了,这不是很简单的嘛。其实,这是未入门径的肤浅认识。针灸临床有补有泻,其刺激强度不同,对机体的影响亦不同。由于每个人的年龄、体质、疾病性质、病状等不同,针灸施行补泻的手法亦当有异。善针者能起沉疴,愈大病,应针取效,随手见功。
针灸临床讲究气至病所,往往气至而立效。我临床常会遇见一些经络敏感人,针刺后多有经络感传。针刺时问其针感是否到了病灶,若到,则局部诸多不适如疼痛、痉挛、胀感、烧灼、
耳鸣
等症状立见缓解,病人亦常常叹为不可思议。但亦有些病人针刺每治每效,移时又复发。这是经络气虚,暂时气通,但不能长久。
对于经络敏感人来说,针灸的效果最为明显,多是针入气至而诸不适立止。但有一些
慢性病
患,气已至病所,症状只略缓解而不是消失,甚至移时又复发。此正虚于内,经络
气血不足
,暂时虽可速效,但不能速愈。需培补元气,将养正气,以为治本之道。可用汤药辅助,则针以通之,药以补之,针药结合,可以万全。
(三)
风为百病之长,若风邪入脑,则成脑风。贼邪深客脑府之络,或
头痛
不可忍,或痛及牙齿,或头中沉闷,或脑转
目眩
,或
心烦
意乱,或精神疲惫,且久年不愈,渐而
痼疾
。病人或卒冒风寒,或卒逢疾风,或逢劳汗出当风,正虚于内,穴输失机,开合不利而邪气从之,两虚相得,乃深客脑络为患。此病针灸最有殊功。
闲来与朋友聊天,朋友是高尔夫球爱好者,她说打高尔夫最能锻炼静心功夫,打球时心神、球杆与球合而为一,神动而上肢动,自然流畅,就能打出好球。退而思之,针刺亦如此。进针时心澄貌恭,聚精会神,如骑猛虎,如临深渊,不可稍有一丝分神,其时心神与针尖及病人气机默相契合,神动则针动,气应针而行。
针道繁复,有针法
刺法
,有穴法,且细为表之:针具有传统毫针、锋针、火针以及现代刃针、锨针、
梅花针
等之不同,其刺法则有五刺、九刺和十二刺之各异。据证施针,手法有补有泻,或
砭石
刺络泻邪,或白针补虚通经。取穴则或在胸腹四肢,或在背俞夹脊;或重祛风以取项后诸穴,或理气机而调以四关;(待续)
(接上)且其针具针法有古有今,或用头皮针、
耳针
、
腹针
、手针等
微针
系统,以全息为根基,或据经络取穴而施以毫针、长针,逆经泻之,循经补之,以经络辨证为原则。时取正经,偶配奇穴,正奇相间,其效更捷。针刺之理自
岐黄
而后两千年,代有发挥,益以完善,善针之医家亦屡屡不绝,各有著述,惠及后世。
一病人属经络敏感人。后针腰阳关、十七椎下、风府、大椎、风池,前针肓俞、气海、关元、足三里、
阳陵泉
诸穴,针毕自述整个身体气机流动,十分舒畅,且在背腰项及胸腹各有一个
八字
,自左至右,再自右至左,上下左右往复流动,以肓俞为八字的交叉点,且前八字与后八字在肓俞相互通贯,形成一个整体循环。
针刺临床时,需关注病人的体质、病情以及耐痛程度,以选取合适的针具针法。比如,高烧需用点刺放血,以泻热为主,针需略粗;
过敏性鼻炎
多属阳虚邪恋,需补泻共施,针具不需太粗,或用皮内针亦好;小儿或畏痛之人需轻刺激,用管针弹入,或针入即出,或用腹针,以免恐惧甚而影响效果,皆在医者神而明之。
临床取穴时见有人用自己的四指比划来比划去,这实在是非常不严谨的取穴方法。我不知道这是从哪里学来的,但我认为这样取穴根本就不精确。按《内经》旨义,四肢躯体皆有骨度分寸,按比例取穴十分精确,又很方便,何必要用这种模糊不清的定穴方法呢?况且我认为,即使是初学针灸者亦应该学习正确的方法。
有初学针灸者,对于繁多的穴位难以一下子精熟,问我有没有常用且有效的穴位。考虑再三,结合我自己的临床实践以及历代针灸家的经验,我认为以下三组穴位比较实用,且皆在四肢,实效又安全,针刺基本上无风险。一则四总穴;二则
八脉
交会穴;三则马丹阳天星十二穴。这三组穴位都有歌诀,可反复吟诵记忆。
针灸临床过程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特别畏针怕痛的病人。对小儿则浅刺疾出,虽有哭闹,但可以宣畅
营卫
,使微汗透出,效果更显。对于成人,或给以语言安慰,或治以艾灸,或用推拿、刮痧等无针治法,或者施以腹针、皮肤针等无痛针法,或只用汤药内服外洗等。这样多可达到治病效果,且免去了患者疼痛之苦。
善针灸者,实则泻其血络,砭石之法是为滥觞;虚则补其正气,艾灸最良。或单用毫针通其经脉以
调和阴阳
气血,或用火针祛其寒滞,或凭刃针解其筋结,皆需据病而施。三棱针祛血络之瘀毒,见皮下瘀血留滞者最可施术,长针
透穴
能通数经之闭涩,久病顽症最宜选用。又有畏针者,或施以灸疗,或用刮痧拔罐诸法。
针灸
,
经络
,
穴位
,
气血
,
针刺
,
脏腑
相关帖子
•
王居易:经络医学之奇经八脉配穴法
•
脾胃病针灸取穴一览表,难得的好文,怎能不知道呢!
•
怎样辨证论治?(续)
•
腿脸发凉如何治?
•
从脉用药之二十七:治无病需补养例
•
中医可以治愈血液病的原理
•
十二经纳天干地支与十二正经井荣俞原经合
•
中医的治病、调理、气血都是在干啥?不可不知
•
十四经经络动态图标准版(附内经原文)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