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587|回复: 0

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的临床治疗与思考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1 13:5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以下所论是2005年以来我对于肌萎缩脊髓侧索硬化症的思考,其间几次补充资料,自觉对于此症颇为用心,亦有所得。虽然从理论上讲只是探索,尚未能找到切实的治疗思路与方法,但如果学者能循我所思,进而用功,则或可因此而登堂入室,一旦打开此病的大门,亦未可知。以下所思,只作抛砖引玉之用,以寄望各位从医者奋发图强,努力攻克世界难题。中医的希望不仅仅是能治几个常见病和多发病,也要拿得下疑难大病,如此方可让中医真正扬眉吐气。


此文当时发表在论坛,内容有些杂乱,但基本意思倒也明了清晰,现略为编辑整理于此。自觉读来颇有益于此病的进一步的探索。即使是普通病患亦可努力读一读,虽其文词汇简涩,且言不达意,但或可明白些许中医治疗杂病的道理,然后取得一个对中医的信字,则最是有获。


l中医治疗痿证的病例分析


痿证,是一个难治病,对于中西医皆如此。但对于西医,基本上是不治之症,应用中医,反而可以取得相当不错的效果。我最近治疗了一个脑干脑炎的痿证病人,经过大量应用生附子,病人基本上康复了。下面想就痿证谈些想法,希望能够启迪一下临床思路。


痿证,中医传统就是独取阳明的说法,认为阳明虚,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这一条讲的是从阳明来治痿。其观点,如果是阳明湿热,就是葛根芩连汤。关于这个方子,建议读一下《经方实验录》姜佐景有非常明白的论述。


再者,从阳虚立论,是郑火神的观点。阳虚不能温煦,则足痿不用。其观点甚为明确。可观其文:


东垣、丹溪道《内经》“肺热叶焦,发为痿痹”,“治痿独取阳明”之旨,专主润燥泻火,但《内经》所论,当是肺热叶焦之由,起于阳明也。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生精生血,化气行水之源也,《内经》谓阳明虚则宗筋弛,明是中宫转输精气机关失职,精气不输于脏,则痿生。以此分处,则治痿独取阳明一语方成定案,即不能专以润燥泻火为准。即有邪火太甚,亦未见即成痿证,果系火邪为殃,数剂清凉,火灭而正气即复,何得一年半载而不愈。法宜大辛大甘以守中复阳,中宫得复,转输如常,则痿证可立瘳矣,如大剂甘草干姜汤甘草附子汤参附、芪附、归附、术附,皆可酌选。


临床上我也是应用郑氏的方法治疗脑干脑炎,肌痿缩性侧索硬化、多发性硬化等症,效果还不错。这里提出几个治痿的观点。


痿证,从五脏来看,究竟是哪一脏出了问题?是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出现这些问题?


我们先来看一下痿证的症状,举个例子,以肌痿缩性侧索硬化为例。前两天包括今天,接诊了三例这样的病人。


以第一个病人为例。


男,42岁,大学电脑教师。五年前未有任何诱因出现打篮球时投篮不准,且逐渐加重。不痛。去北京检查,最后确诊为肌痿缩性侧索硬化症。症状进行性加重。


会诊时病人躺卧于医院病房床上,已经三年。不能说话,因出现呼吸肌痿缩医生以气管插管。面色苍白略痿黄,四肢完全不能动,肌力0级,伴见四肢肌肉明显痿缩。四肢肘膝以下冰凉,摸上去如冰块。病人没有明显的畏寒。脉沉细不可及,舌淡胖。神志清醒,思考清晰。二便自知,小便可自己排出,大便无力排出,不干。


第二例病人,女,40多岁,坐于椅上。四年前,逐渐出现声音嘶哑,多方治疗不见好转。最后才确诊为本证。病人伴进行性加重的四肢无力以及肌肉痿缩,且胸大肌亦见明显痿缩。刻诊,上下肢尚略能动,四肢肘膝以下冰凉。病人天天脚放在地磁砖上,亦不觉寒凉。脉沉细。说话困难,音哑。神志清醒,二便自知。


今天上午看的第三例病人,四年前,先是无明显诱因出现音哑,继而下肢痿缩,无力站立。眼睑出现开裂眼睛瞪开,露出白精。上肢略见肌肉痿缩,运动尚自如。脉右沉细弦,左沉细不弦。


对于这种病例,我同意郑氏的观点,以补阳为法。但这里我的问题不是从症状上分析是否应该补阳。我想就痿证提出思考,但需要结合病人的症状进行讲述。


l临证思考与理论探讨


1、这样的病人,神志都正常,而且神思并不受影响。更明显的例子是当代最了不起的天体物理大师史蒂芬霍金,他只能用一个手指和眼球的转动来描绘宇宙物理的画卷。他的聪慧并没有因这个疾病受到任何影响。


问题由此而来:五脏中,心主神志,神志正常,也就是说心的功能正常。心主火,也应该说,阳的旺盛的功能应该正常。心火温煦五脏六腑的功能也该正常,但病人出现了四肢末端的明显的冰冷。这又与心火功能正常相矛盾。因此,我在思考,是不是从心到脾(脾主四肢),到肾(肾阳不足)的能量传递通路出现了问题,就是说,该通的门却关上了。由此导致心阳不能温煦脾与肾。


从这个角度出发,治疗肌痿缩性侧索硬化症,是不是就是要寻找这个门,并且把它打开,症状自然就缓解了。新的问题是,如何寻找这个门径?它应该不是心包,因为心包代心主神志,也不是三焦,三焦是水液的通道。病人不出现水肿。这个通路是什么呢?如何打开这个通路呢?我初步地理解,虽然不知道哪儿的通路出了问题,但可以说,可能的治疗穴位应该在背部太阳经或者督脉上。


为什么?太阳主表,上至头顶,下至头底,通行人身上下阳气;督脉主一身的阳,司生命之本。还有一个阳,就是阳维,维系诸阳。这三个阳出了问题,出现了阳的诸多症状:阳不振,阳不通,阳不维,阳不足。因此,从这个角度去思考,也许我们可以从针灸穴位中找到某些启发。


附子肯定可以治疗这样的病,但附子主要是补阳助阳通阳为法。阳气足了,机体会自动地修复不通的门径。但如果能找到打开这个门径的关键,也许配合附子可以取得惊人的效果。


2、哪个方子是肌痿缩性侧索硬化的主方?


当归四逆四逆汤如何?应该可以。仲景在少阴症里谈到这两个方子。从方子来看,病人是少阴证。但少阴证的主症是什么?脉微细,但欲寐。问题跟着就来了。病人没有出现但欲寐的表现。病人表现的是神志的正常,仅仅是肢体的,包括呼吸的、讲话的功能异常。这个算不算是少阴证呢?


当然应该算是少阴证!太阴腹泻,痛为主,病人没有;厥阴以,寒热并作,四肢厥逆为主。有点象。但是不是厥阴病呢?厥阴病的主症:“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传统的观点认为,厥阴病是六经传变的最后一经,处于阴尽阳生之际,是正邪交争,进退消长的关键时期。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症情多表现为寒热交错、上热下寒等症,基本上不符合。


讲话功能的异常,这是言之异常。什么主言语?是心。也就是说,心在主言语方面的功能出现了异常。而其主神志的功能却丝毫不受影响。这么大的一个慢性的病,出现这么重的症状,在一个脏上确有如此反常的表现,这是为什么?当然,我们可以说,本脏病变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症状都出现,但见一症即是,诸症不必悉具。这样的理解,能不能完全说明这个问题呢?是不是显得太单薄了些。


我的观点:心主火的功能虽然不受影响,但心主血脉的功能一定异常。这依然表现为心的阳气不足!心神虽然不受影响,但我认为是机体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命而作出的勉强之举。也就是说,是王佐断臂,为了保全大局。因此,心收缩其心阳,只在躯干部分,而四肢无关生命,只能放弃了。这个理解有个问题,就是为什么出现了心阳的不足?什么原因导致心之神要“王佐断臂”?这个问题如果思考清楚了,这个病也就能治了。西医不能,仲景能,我们也能。


3、致病原因分析


病属少阴。但病邪由何路而入少阴?如果是太阳,为什么发病时没有太阳症状?三个病人在发病之前,都没有明显的发热或者恶寒反应。这样理解的话,是邪气直入少阴了。那它是通过什么途径呢?是通过督脉还是太阳?西医把病变部位定位在脊髓,那是督脉的领地了。也就是说,督脉病变了,对于督脉来说,就是阳的问题出现了,根据症状分析,应该是阳的不足。


接着我们再分析。治疗这样的病,要不要开太阳?一般来说,邪之进路即邪之出路。邪气入了督脉,它如果要出去的话,是通过什么路径?麻黄开太阳一途需不需要?前不久我治疗脑干脑炎出现的四肢痿缩,我没有用到麻黄开太阳,主要以助阳为主,效果也非常地明显。但病人在康复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太阴症状:腹泻、腹胀、呕吐等;少阳症状:口苦、头晕目眩,现在还有这些症状;阳明症状:发热;太阳症状:循太阳经疼痛、恶寒,发热等。也就是说,邪气逐渐从里透表,出现一个接一个层面的症状,这些症状有反复,但毕竟病情正在减轻。联系到侧索硬化症,如果我们治疗得法,是不是也会出现这类似的反应呢?其机理是不是说邪直入了少阴,但要由阴及阳,由里及表,一步一步而出。会不会可以直接从督脉直接出来呢?这样的效果应该快于邪气逐渐出来。


如果是这样,是不是可以用麻黄开表?


关于痿证,近来治疗的比较多,包括在欧洲也用针灸治疗了多发性硬化,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下次我再继续发些自己的思考上来。希望能借助伤寒论坛,我们放开思路,打开中医两千年的沉迷局面。


我认为“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古人讲得非常清楚,我们得努力才行。


作医生的,特别是象我们搞中医的,而且是学习经方的,无谓的放弃努力就相当于杀人!!!因为西医无能为力,病人的唯一希望在我们身上。


l不可伤精


曾经治疗数例此类病人,以上法开始都曾有些效果。但继续下去,则效果很差,以至于病人往往不能继续治疗。


分析其原因,我认为肾精虚损当是主要原因。肾精为人生命之根,是人体占胜疾病并促进恢复的根本保证。如果因为各种原因导致肾精不足,则病情可能恶化。


记得后来我临床上又治疗一例男性肌痿缩性侧索硬化症病人,效果非常明显,诸症渐减。但西医要求做脑脊液检查,当天在腰部抽取脑脊液后即觉腰酸不适。第二天病情开始恶化,以致于不起。


现在想想,腰穿之法,实在是损精之法。肾精为萎证或能治愈之本,肾精一伤,则百无可治。若扶肾精,必得血肉有情之品方可。


另外,李可老中医特别强调久病在肾的道理,并发明肾四味,肾十味之法。如果中焦气机得运,亦可为扶先天之配合之法。此病如果专守先天之本,持之以恒,或可收功。


l痿者,脾病而四肢不用


以上从六经以及肾精论痿证。内经亦有“治痿独取阳明”之论,其认为,痿者,阳明太脾不能升清降浊,阳气不能而于四末也。若从此理出发,则其治在中焦。


再看清代名医黄坤载的观点,亦认为中焦脾不左升,胃不右降,是诸病之源。因此,主张从左升右降来调其枢机。如此则肝木左升而肺金右降,则诸经络血脉可上下通畅而无病。


如按此理,则我想起另一个方子:古今录验续命汤。其方以治下肢痿证极效。如急性脊髓炎,或格林-巴利综合症等,都可取效甚速。其方义则以余国俊先生的老师江尔逊老中医解释的最为到位。现抄录《中医师承实录》中此段妙语来看看。


江老认为,经言“脾病而四肢不用”,不言“脾虚而四肢不用”,“病”字与“虚”字,一字之差,含糊不得。可惜今之医家大多在“虚”字上大做文章,是囿于李东垣脾胃内伤学说。江老指出,脾病而四肢不用至少有两种情形:一是脾胃久虚,四肢渐渐不得禀水谷之气;二是脾胃并非虚弱,却是突然升降失调,风痱就是如此。


[学生丙]既然如此,就应调理脾胃,复其升降之权。但方中并无升脾降胃药物,换言之,治法与方药是脱节的。这又当怎样解释?


[老师]你所说的“方中并无升脾降胃药物”,大概是指李东垣升脾降胃的常用药物吧?


[学生丙]是的。


[老师]那是另一条思路。现在继续谈江老的见解。江老认为,治疗风痱,应当依顺脾胃各自的性情。脾喜刚燥,当以阳药助之使升;胃喜柔润,当以阴药助之使降。干姜辛温刚燥,守而能散,大具温升宣通之力;石膏辛寒柔润,质重而具沉降之性。本方以此2味为核心,调理脾胃阴阳,使脾长胃降,还其气化之常,四肢可禀水谷之气矣,此治痱之本也。


由此看来,若能透析脾胃的生理病理特性,以及干姜、石膏寒热并用的机制,则本方的神妙,便不是不可思议的了。


至于方中的参、草、芎、归,乃取八珍汤之半(芎、归组成佛手散,活血力大于补血力)。因风痱虽非脏腑久虚所致,但既已废,便不能禀水谷之气。气不足,血难运,故补气活血,势在必行。方中麻、桂、杏、草,确是麻黄汤。风痱之因于风寒者,麻黄汤可驱之出表;其不因于风寒者,亦可宣畅肺气。“肺主一身之气”,肺气通畅,不仅使经脉运行滑利(肺朝百脉),而且有助于脾胃的升降。况“还魂汤”(麻、杏、草)治疗猝死,古有明训。若拘泥单味药的功效,则很难解释本方的精义。


可以说,从这个角度来思考痿证,能方便地打开一个便门。这个门便是脾之升机与胃的降机的平衡。如果此理成立,则不单单是急性脊髓炎可以治疗,即如慢性的各种痿证也当有这个法门。侧索硬化症表面看上去没有任何生机,那是量变未能转为质变,应该抓住中焦这个病机,坚持治疗下去。则或能见效。


江老似乎比较重视石膏与干姜的配伍方式,对于此二位药对,我另有一个理解。数年前我曾在伤寒论坛谈过这两味药,现引用过来。


“干姜、石膏两味药。这是我常用的一个小组合方。我自己命名为小理中汤


这个方子来源于古今录验续命汤:治中风痱,身体不能自收。口不能言,冒昧不知痛处,或拘急不得转侧。由麻黄、桂枝、当归、人参、石膏、干姜、甘草各三两,川芎二两,杏仁四十枚,共九味组成。


方中以麻黄汤辛散为开太阳之法,配以两组辛药以行气。当归、川芎以行气上下,除血脉之邪;干姜、石膏辛以散,姜温以入太阴,膏寒以入阳明。更以人参为佐,补益气阴,使麻黄汤开表而不伤阴,使两组辛药行而不损气。这个方子诸家解释不宜明白,但临床好用。我一般用来治疗急慢性脊髓炎、小脑之共济失调等症,配合六经层面辨证组方,效果非常明显。


方中我拿出两味药,干姜和石膏。姜辛温,入脾以散以升;入胃以温以润。膏辛寒,入胃以清以降;入脾以解以开。


姜辛温入肺、脾、胃经。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肺胃属阳明,功在降浊;脾属太阴,功在升清。以易而论:天一生水,为寒;地四生金,为寒凉。地二生火,为热;天三生木,为温;天五生土,为温。辛开则为天三之木,以升为本;辛降则为地四生金,以降为本。姜入二、三、五,膏归一与四。天道左旋,自三而二,干姜居之;地道右旋,自四而一,石膏居之。则五行之运,二者得其全气,故可运天地之气而理中焦、和阴阳。天地之生气,以动为本,故二药辛以运之;天地各有阴阳所偏,故二药一温一寒以配之。天地之运化,本于中焦土气,以土为本,故姜左升至天而入土,膏出土而右降于地。二者所运化,全在脾胃土气为根。


小理中汤可调整中焦阴阳寒温之平衡,是治疗各种慢性病疑难杂症有关乎中焦调理的一对佳药。临症我多配伍他方治疗内外杂症,有不错的效果。其用量,一般等量即可。如若要调其偏寒偏温,则可随证而用量,不用拘于成数。”


如此分析,则似可从录验续命中找到治疗各种痿证的契机。这个关键就是中焦。关于用方,仲景有开太阴的理中法,重在扶中阳,后世有四君法,重在扶中气。更有二陈化中焦之气机运变,补中益气升中焦之清气。似可遵而守之。


上文仅仅是思考。治病与读书,往往不能统一,读书时头头是道,临证则左右挚肘。此医之难也哉。诸同道有以教我。


l大师的思路


补充一网友提供的病例:刘渡舟教授曾经有一个典型的医案,患者没有经过西医诊断,刘老也没有考虑什么西医病名,但是从症状判断,应当就是肌痿缩性侧索硬化症,患者项肩手臂出现肌肉萎缩,腋窝拘急,不能抬举,抬则疼痛。刘老根据中医辨证为“柔痉”,运用“栝楼桂枝汤”,居然十剂而肌肉恢复正常,医案云“家人讶以为神”!值得大家深思!




2008年我在上贴后面再作补充:数年临证,苦于思考,再看旧贴,颇觉亲切。还是再谈一下关于痿证的治疗思路。上文我是从六经来辨证的,分析出是少阴证,但苦于治疗无功。


最近再思考,也许,就是虚损病。这个虚损不是常规的一脏一腑的虚损,是诸脏皆虚,诸腑皆损。因此,救一两处没有用处,要救就得五脏六腑全部用功夫。


我觉得如果想治好此病,当从慎斋派医理来思考。除了周慎斋的书外,还有一本他的徒弟的《慎柔五书》,其中对于虚损病有非常详细地论述,对于痿证,也许是没有办法中的唯一的办法了。


单纯扶阳不行,滋阴更不行,那就应该从元气入手。如能细细地体会脉的变化,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只是最近没能见到此类病人,但提供一个思路,供大家参考。


在此我也建议,如果哪位中医临床者于此病取得了不错的疗效,一定要及时放到网上来。大家可以就此病一起研究,也让此类病患抓到救命的稻草。如此必是苍生大德。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