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98|回复: 0

中医对于伤风感冒的认识和治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9 18:51: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前言
  据1957年12月27日健康报载:法国在十月和十一月里大约有一万四千人由于患流行性感冒而死亡。据研究机构报告,在圣诞节前夕,流感又袭击法国。又据日本厚生省宣布,到14日为止,已经有五百七十三名日本儿童因为感染流行性感冒而死亡。又说:由于这种病的侵袭,全国有一百零四万以上的儿童不能上学,有三千一百五十三所学校完全停课。还说:由于流行性感冒病人的迅速增加,各种药片的生产量只能达到需要量的30%左右。
  从以上报道来看,流行性感冒对人体的危害是严重的。当然,法国和日本的流行性感冒死亡率高,是与他们国家的制度,卫生措施和人民的生活水平等各方面是分不开的。我国去年春季虽曾流行,但由于党和政府对人民卫生保健事业的重视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贯彻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展开里经常化的爱国卫生运动,加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供和病后能够得到及时治疗的优点,故发病人数低,也很少死亡。不过由于伤风感冒是一种很普遍的传染病,感染块,德的次数又多,所以对于我们的工作和学习,生产和建设,也有很多的影响。同时目前对伤风感冒的预防治疗,还没有很好的方法。而中医在长期的临床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对于它的流行季节,传染途径等方面,亦有一定认识。为了温故知新,不揣简陋,将部分祖国医学中有关相同或近似流行性感冒方面的材料,作一初步的复习,以便进行早期预防和治疗,但限于个人学术水平,不当之处尚希望中西医学专家批评指正。
  病名
  “感冒”这名称,可以说是中西医的统一病名,在中医文献上最初见于北宋杨士瀛《仁斋直指》,在宋《圣济总录
  二、对于伤风感冒病源的认识
  古人在长期与疾病斗争中,虽然限于当时条件,不可能用显微镜等仪器进行病原体的观察,但已经认识到带有感染性的“乖戾之气”(可能系指病毒而言)是致病的主要因素。气候失常,暴热暴寒,反热反寒等,对人体亦有极大的影响。此外人体元气不足(抵抗力)或内有郁热,亦是易受感染的原因之一。
  (1) 人体的盛衰与外界气候的关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邪风之至,疾如风雨”,《岁露篇》有“贼风邪气,乘虚伤人”。短短两句话,却包涵着深刻的内容。一方面说明了邪风伤人有如疾风暴雨那样迅速的外在因素,还指出了人体的内在因素(身体的盛衰与抵抗力的强弱)与外界气候的关系,也就是说人体在虚弱的情况下,往往是易受外来贼风的侵袭。亦即“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见《内经评热论》)的道理。
  (2)感染性的乖戾之气:在隋朝巢原方《诸病源候论》中认为是人感染乖戾之气而生,不管老少,多易感染。他说:“时行病者是春时应暖而反寒,夏时应热而反冷,秋时应凉而反热,冬时应凉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病无少长,率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又“时气病者,人感乖戾之气而生,病无少长,多相染易……其病与温及暑病相似……”《外台秘要》亦有“天行时气”的描述。吴又可《温疫论》亦有“疫者感天地之厉气……此气之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即病,邪自口鼻而入。”这里所说的“时行”或“天行时气”,“瘟疫”,用现代语来说,显系指流行而言。至于流行季节,清叶天士谓“风温者,春月受风,其气已温”。清雷少逸《时病论》“风温之病,发于当春”。
  就以上所举的天行时气、瘟疫、风温病等的发病季节,传染途径来看,与流行性感冒颇为相似。不过中医所说的时行病,瘟疫病等范围较广,赅括了一年四季中的多种传染病。因此,流行性感冒应是时行病,瘟疫病中的一种,
  三、关于伤风感冒的病理生理
  在中医文献中,有关伤风感冒的病理、生理记载很多,兹扼要简介如下:
  (1)《素问风论》“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淅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饮食,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佚凓而不能饮食,名曰寒热”。明张景岳云“伤风之病,本由外感……邪轻而浅者,此犯皮毛,即为伤风,皮毛为肺之合,而上通于鼻,故其在外则为鼻塞声重,甚者并连少阳,阳明之经而或为头痛,或为憎寒发热,其在内,则多为咳嗽,甚则邪实在肺,而为痰为喘,有寒胜而受风者,身必无汗,而多咳嗽,以阴经邪闭郁皮毛也。”从以上两段的描述里,可以看出古人对于人体受到风寒刺激合感染病原体之后,所引起的病理变化,有了一定素问认识。同时也观察到在伤风感冒之后,所引起的“则衰饮食”的肠胃症状,因发热而使热“消肌肉”以及鼻塞、声重、咳嗽等呼吸系统炎症变化,可见古人在临床观察上是非常细致的。
  (3)温邪伤人,先从口鼻而入,肺为五脏华盖,故首当其冲,因是娇脏,往往经不起热邪燔灼,而引起肺胀咳嗽,呼吸气急等合并症。《外台秘要》“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于肺也,肺为五脏华盖,候身之皮毛,若肤腠虚,则风热之气,先伤皮毛,乃入于肺”。清代名医叶天士根据古人“风热之气先从皮毛入肺”的论证,创造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的理论,对于温病学说有了进一步的发挥,给后学起了重要的指导作用。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是由于风为百病之长,在伤人之后,随着人体寒热温凉之气的不同而变化为不同的疾病,如呼吸系统之气管炎肺炎鼻窦炎等疾病。
  四、伤风感冒之症状
  伤风感冒之症状:在上一节里已经引及《内经》的记载,在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亦有叙述,如“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以及“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为中风”等都是属于感冒伤风类的疾病。元孙允贤《医方集成》指出“重者为伤、轻者为感、感冒之中、有风有寒”。明张景岳“伤风之病,本由外感,但邪甚而深者,遍传经络,即为伤寒。邪轻而浅者,止犯皮毛即为伤风。”这都是说明了感冒就是感受风寒。不过在症状上有轻重不同的区别。
  隋朝巢原方《诸病源候论》“时气病者……头项腰脊痛,内热鼻干,不得眠、胸胁热、腹满、嗌干、口热、舌干而引饮。”宋《圣济总录》“感冒风邪、鼻塞声重,伤风头痛目眩”以及宋杨士瀛《仁斋直指》“发热伤风、鼻塞声重……感冒风邪、发热头痛、咳嗽声重、涕唾粘稠。”等症状描述。
  从以上所举的症状来看,与流行性感冒的症状大都近似,而且还包括了鼻窦炎、气管炎等合并症在内。伤风感冒,虽然都是外感病,但在性质上尚有一些区别:在感冒之中还有感冒夹热、夹食等兼症之不同。
  五、诊断与治疗
  1、 诊断根据四诊与内伤外感的鉴别以及症状的表现,从而辨别表里寒热虚实,不难作出正确的诊断。如脉见浮紧舌苔薄白、鼻塞声重,为风寒在表;脉象滑数、舌苔黄、语粗声高、呼吸急促,为内热实邪等等,这里不再详述。
  2、 治疗 中医同道,对于伤风感冒的治疗,均有一定经验,兹就治疗方面分如下几类:
  (1)解表法:外感初期,病胁在表,治宜汗解,称作解表,,即《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但在解表之中,有辛凉解表与辛温解表之不同。对于风热兼伤,一时并发者亦有辛凉解表、甘寒清里之异。大哥风寒之邪,侵入人体之后,引起恶寒发热、头项身体疼痛,或四肢酸困,无汗、苔白不渴、恶寒重、发热轻,脉象浮紧,宜辛温宣散发法,如九味羌活汤,麻黄汤等,均是辛温发表之剂,有开泄腠理,驱邪外出之能。温病初期,邪在上焦卫分,尚未入里,证见恶寒轻,发热重,口渴冷饮,肢体酸痛,脉浮数,舌苔薄白,治宜辛凉解表如辛凉轻剂银翘散,辛凉平剂桑菊饮等。均是轻清宣透之品。
  (2)宣肺法:类似解表而不以发汗为目的,宣畅肺气,使咳嗽爽利,外邪易于透达,叫宣肺,大多用于咳嗽声重、鼻塞微有形寒而不发热的征候,如杏苏饮之轻疏化痰。
  (3)表里双解法:外受风寒之邪,内有饥饱劳役之伤,憎寒壮热,鼻塞咽干、舌燥,面红目赤,口苦耳鸣,头痛身痛,咳嗽气逆,二便秘塞,外症挟内症者用表里双解法,如双解散,防风通圣散等,以其内外尽撤,上下分消,故名双解。
  (4)和解法:外感寒热盛衰有如疟状,头痛身痛,胸胁胀闷,舌苔如积粉,脉象不浮不沉而弦数,为疫邪初犯募原,不能单用汗下,宜和解之法。和解的目的,亦使内邪外达,如达原饮等。1957年春节,不少地区即以北方治疗伤风感冒患者,取得了很高的疗效。惟此方偏于香燥化浊,适于雨水多,地气湿的时令合地区,并热轻湿温盛的患者。
  (5)扶气解表法:年老体弱,元气空虚,或禀赋不足,病后未复原易受感冒,虽见恶寒发热,头痛体痛,四肢酸困,鼻塞声重,咳嗽气急等症状,但不应专事疏散,以防汗出不止,变生不测,宜于发散中兼用补益之品,如参苏饮,玉屏风散等,用人参(或党参)黄芪以助元气。此外对于外感所引起的合并症,则是根据患者所表现症状的不同,而辨正施治。如感冒夹食,兼见恶食,胸膈胀闷或有呕吐腹泻等肠胃症状者,宜加藿香厚朴茯苓、苏叶等理气和中,益脾祛湿之品,感冒夹热兼见壮热自汗面赤唇焦,口干舌燥等症状者,宜加石膏知母生地等凉血清热之品,咳嗽痰稠粘或干咳无痰桑叶麦冬沙参等润燥之品宜入;痰白清稀,半夏细辛干姜,亦可斟酌;肺胀喘急,呼吸不利。麻杏石甘汤亦可选用。总宜临床化裁,不应拘泥。
  (6)针灸疗法:针灸疗法对于伤风感冒亦有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头痛、鼻塞、四肢酸痛等症效果较著,且有发汗退热之功。大抵外感初期,恶风、发热,取风池、风府、外关、合谷;头痛配太阳、头维百会;鼻塞配上星、迎香;咳嗽配列缺、肺俞、太渊;骨关节头痛配曲池、杨陵泉;胸膈胀闷取中脘、足三里;呕吐腹泻配内关天枢;喉痛配少商。以上都是举例性质,总宜分经取穴,辨正施治。
  六、 方剂
  中医治疗伤风感冒的方法合方剂很多,这里仅将常用方剂选录数则,供参考。
  (1) 麻黄汤(张仲景)主治:头痛、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2) 桂枝汤(张仲景)主治:发热、恶寒、头痛、自汗、脉浮缓。组成: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
  (3) 九味羌活汤(金张元素)主治:头痛、项背痛、腰脊强、恶风寒、发热、无汗或微汗。组成:羌活、苍术川芎防风、生地、细辛、白芷、甘草、黄芩、。服法:大枣2枚、生姜3片、葱白2茎清水煎,温服,覆取微汗。
  (4) 川芎茶调散(局方)主治:风热头痛。组成:川芎、白芷、薄荷、甘草、荆芥、防风、细辛、羌活、茶叶。
  (5)参苏饮(元戎方)主治:外感内伤、发热头痛、咳嗽气逆、眩晕嘈杂。组成:人参、紫苏、前胡、半夏、葛根、茯苓、陈皮枳壳木香、甘草、生姜、大枣。外感重去姜加葱白。
  (6)人参败毒散(活人方)主治:感冒时行,伤寒头痛、憎寒壮热、鼻塞声重、咳嗽风痰。组成:人参、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桔梗、枳壳、川芎、甘草、茯苓、三片生姜、薄荷。
  (7)防风通圣散(河间方)主治:憎寒壮热、鼻塞咽干、舌燥、头痛、身痛、二便秘塞、表里俱实。组成:大黄芒硝、防风、荆芥、麻黄、栀子、白芍、连翘、川芎、当归、薄荷、白术、桔梗、黄芩、石膏、甘草、滑石、姜葱(本方去大黄、芒硝即为双解散。
  (8) 银翘散(瘟病条辨方)主治:头痛、身热、尺肤热、微恶风寒、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嗽等症。
  组成:银花、连翘、桔梗、薄荷、竹叶、芥穗、淡豆豉、牛蒡子、甘草。共杵为散,每服6钱,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服,勿过煎。胸膈闷加藿香、郁金。渴甚加天花粉。项肿咽痛加马勃、元参,纽血去芥穗、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咳者加杏仁。二三日病犹在,肺热渐入里,加生地、麦冬。再不解或小便短者加知母、黄芩、栀子。
  (9)桑菊饮(瘟病条辨方)主治:风温、咳嗽、身不甚热、微渴者。
  组成:杏仁、连翘、薄荷、桑叶、菊花、桔梗、甘草、芦根水煎服。若二三日不解,气粗似喘,燥在气分者,加石膏、知母。舌绛暮热、甚燥,邪初入营加元参、犀角。在血分者去薄荷、芦根,加麦冬、生地、玉竹、丹皮,肺热甚加黄芩。渴加花粉
  (10)藿香正气散(局方)主治: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膈满闷等症。
  组成: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陈皮、半夏曲、厚朴、桔梗、甘草、生姜、大枣。
  (11)达原饮(瘟疫论)主治: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胸胁胀满,舌苔白腻湿盛者。
  组成:黄芩、甘草、草果、厚朴、知母、槟榔芍药
  (12)玉泉饮(张景岳)主治:发热、不恶寒、出汗、发呕、口渴、心烦喉痛。
  组成:鲜芦根、豆卷、生石膏、花粉、甘草。
  (13)玉屏风散,主治:气虚脾弱,自汗、不禁发表者。
  组成:黄芪、白术、防风。
  (14)杏苏饮:主治:轻微感冒即咳嗽等症。
  组成:陈皮、前胡、桔梗、枳壳、苏叶、杏仁、半夏、茯苓、甘草、生姜。
  结语
  1、伤风感冒虽然是很普通的疾病,但往往由于注意不够而引起其他并发症,造成不良后果。古人在长期的临床观察中,已经认识到他的危害性。《内经》“邪风之至、疾如风雨”,就是教我们及早预防治疗的意思。清代名医徐灵胎说:“人偶感风寒……俗谓之伤风…..乃时行杂感也。人皆忽之,不知此乃至难治之疾,死生之所关也。”明确的指示我们对此病不应麻痹大意。感冒之后,应及早治疗。
  本文对伤风感冒作了初步的整理,伤风感冒虽不是什么大病,但把它系统起来却感不易,一方面限于个人的学术水平,另一方面伤风感冒在祖国医学中牵涉的范围很广而在文献记载上非常分散,因此很难全面,尚望中医同道能够广泛交流治疗经验,进一步的钻研,积极搞出预防方案,摸出治疗规律,为支援工农业生产,保证广大人民身体健康,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