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163|回复: 0

湿病的辨证论治——湿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9 21: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目录

  一. 病因
  二. 湿阻病的流行学调查
  三. 湿阻的辨证论治
  四. 湿阻的辨治要点
  五. 湿阻的治疗禁忌
  湿为自然界正常气候之一,有滋润万物,令其繁华等作用。是人所生活的外界环境中不可缺少的物质。然湿气太过,则成为湿邪,对人体有害,易使人精神倦怠,胃纳呆滞,风湿病迭起。前人对此早有认识。据近代医学气象研究表明,湿气的变化,对人体健康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最近美国五个州对从事11种工业生产的1500名雇员进行调查,空气中相对湿度提高80%时,工业生产中的意外事故就增加1/3。……美国霍普金斯医疗中心测试显示,严重的潮湿会产生头晕、胃痛、痉挛、复视及视力模糊等症状(见1994年5月24日健康报)。充分说明中医学有关湿病论述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湿邪有外湿、内湿之分,外湿表现为云雾雨露冰雪外侵而发,内湿由贪凉饮冷,损伤脾胃而成。
  湿为阴寒之邪,与水异名而同类。散则为湿,聚则为水,积而成饮,凝而成痰。因其流动性强,随气血运行无处不到,内至脏腑、骨骼、脑髓;外而皮肤、肌肉、筋脉、四肢百骸。因之,其发病范围甚广,种类繁多。这里仅将常见的湿阻病作一举隅性介绍:
  【病因】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脾胃而引起的一种疾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于夏末秋初的长夏季节。但湿为土令,寄旺于四时,临证中其它季节亦常见到。清·叶天士根据江南水乡,沟渠纵横,暑期过长,热迫湿蒸,人处其中,易患湿病的特点,明确提出:“吾吴湿邪害人最广”的观点。后人亦多以北方干燥,刚劲多风,湿邪不甚,而予以忽视。余通过多年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湿病不仅南方独有,北方亦不少见。只是感邪途径少异,受侵脏腑不同而已。
  【湿阻病的流行学调查】
  为了深化湿病的认识,余曾指导研究生于1987年10月,在河北省石家庄市对常见湿病之一湿阻病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
  湿阻,是指湿邪阻滞脾胃,以全身困重倦怠,胸闷脘痞,腹胀纳呆,口粘苔腻为主要表现的病证。调查结果表明,饮食不节(饥饱失常,餐次、餐时无规律,进餐过快,嗜食肥甘、生冷等),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占已知发病因素的1/2强。有这种不良习惯的人群患病率22.57%;而饮食有节者,人群患病率仅6.42%,二者相比,有非常显著之差异(p<0.01)。居处潮湿,性格急躁,忧郁,过嗜茶酒,冷饮等,都与湿阻的发生密切相关。而性别、年龄、职业的差别与患病率无明显相关性。这些情况充分说明,随着人们居处环境、工作条件极大地改善,身体素质明显提高,抵御外邪能力增强,外湿致病较为减少。相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饮食结构地改变,过饮茶酒、冷饮、恣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节之人日长;冰箱、冰柜、空调的普遍应用,恣食生冷,以妄为常者随处可见。致使脾胃受损,中阳困遏,水湿停聚之证有增无减,内湿病明显增多。这也是湿病在当今社会发病学上的一大特点。
  【湿阻的辨证论治】
  湿阻起病一般缓慢,正如《刘纯医学全集·玉机微义》所言:“伤人于暝暝之中”。因其湿性粘腻,不易速除,所以病程亦较长。
  湿阻的主要症状是全身乏力,四肢酸重,胸腹闷胀,饮食无味,甚至不思饮食,口中粘腻,口臭口干不欲饮,口吐浊唾粘涎,大便粘滞不爽或大便溏薄。
  1.湿浊中阻
  症状:脘痞腹胀,周身倦怠,肢体沉重,纳呆食少,吐白痰涎沫,大便粘滞不爽或溏泄,舌淡红,苔白腻,脉濡。
  治则:芳香化浊,行气燥湿和中。
  处方:藿香、佩兰、炒苍术厚朴大腹皮子、茯苓、清半夏陈皮
  加减;苔白厚腻者,加草蔻仁;呃逆、呕吐者,加刀豆、旋复花头昏蒙不清者,加蔓荆子;带下清稀者,加炒芥穗、炒薏米;肢体沉重较甚者,加防风防己,去肌表经络之湿。
  2.湿热蕴结
  (1)湿重于热
  症状:胸膈不适,脘腹胀满,肢体沉重,口粘而苦,大便粘滞不爽,小便黄浊,舌淡红,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祛湿清热,行气调中。
  处方:藿梗、半夏、草蔻仁、黄连、厚朴、杏仁滑石通草
  (2)热重于湿
  症状:脘腹胀满,心中烦热,胸膈不适,口干苦而粘,大便秘结或粘滞不爽,午后身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则:清热燥湿,辛开苦降
  处方:茵陈、黄连、栀子、半夏、炒枳实黄芩连翘
  3.寒湿中阻
  症状:脘腹胀满,隐隐作痛,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泻下清稀,纳呆食少,口淡不渴,周身沉重,肢体酸楚,舌质淡,苔白滑腻,脉沉迟。
  治则:温中散寒,燥湿行气。
  处方:厚朴、干姜、草蔻仁、苍术、陈皮、广木香、云苓、泽泻。
  加减:兼寒湿外侵,身冷恶寒,肢体酸痛者,加苏叶、羌活。兼肝经虚寒,出现胸胁不适,痛连少腹,妇人经来腹痛者,去砂仁、泽泻,加台乌药、醋香附当归
  4.脾虚湿困
  症状:脘痞腹胀,食后为甚,头重昏蒙,面色萎黄,神疲肢倦,懒于动作,口淡纳呆,大便溏薄,舌淡胖有齿痕,苔薄白腻,脉细弱。
  治则:太子参、茯苓、苍术、半夏、陈皮、砂仁、扁豆、藿香、生姜
  加减:气虚下陷。脘腹重坠者,去扁豆、藿香,加黄芪、炒枳实、升麻,头晕较甚者,乃清阳不升,加荷叶葛根,有食滞者,加焦三仙、香橼皮。
  【湿阻的辨治要点】
  1.辨湿阻,要善抓主症。
  湿为土气,兼杂证多,要善于在错综复杂的症状中,抓住主症,因势利导,使湿邪内蕴的其它症状渐次明朗。湿性重浊粘腻,易阻气机,故湿阻以气机阻滞为主要表现,进一步查其面色、舌苔、脉象,诊断基本可以确立。综合分析,四诊合参,寒热虚实则明辨无误。
  2.治湿阻,理气为先
  湿阻治疗首当舒畅气机,应着眼于肺、脾二脏。余在详为辨证的基础上,无论苦温燥湿,清热祛湿,益气键脾,均在方中佐入一二味宣降肺气,化浊醒脾之品。以起到宣肺气、醒脾运,畅三焦,有利于其他药物更好地发挥作用之目的。
  3.处方遣药,轻灵活泼
  所谓轻灵。即药量不宜过大,药味不可过多过杂,量大药杂则味厚气雄,难以运化,脾胃不伤于病而伤于药。所谓活泼,即药物的性味应芳香流动,不可壅滞、滋腻。且轻灵之药入肺,芳香流动之品多能化浊醒脾,于祛湿化浊之法中,寓有调畅气机之意。肺气畅,脾胃健,则湿邪可去。
  4.湿浊中阻,脾胃同调
  脾胃以膜相连,脏腑经脉互为表里,脾运胃纳互相依赖,一升一降相反相成。一方受损,必影响它方。湿浊中阻虽有偏重,但应兼治,如化脾湿必佐以开胃,祛胃湿多佐以运脾,使其相得益彰,亦寓有“先安其未受邪之地”之意。
  5.善后调理,注意饮食
  湿阻患者,应以清淡素食为主,忌食油腻辛辣寒凉,甘甜壅滞之物,应做到饮食有节,饥饱适度。在药疗的同时,可配以食疗。如脾虚湿困者,服黄芪薏米粥;湿困脾土者,以苍术、白术煮粥,早晚佐餐等,证之临床,却有良效。
  【湿阻的治疗禁忌】
  1.禁过用寒凉,滋腻。湿为阴邪,“非阳不化,气滞则难消”。若过用苦寒,则戕伐阳气,致湿邪更盛,郁遏难化。若过用滋腻,则反助其湿,阻滞气机,成胶着难解之势。
  2.忌苦寒攻下。误投苦寒攻下之品,必损脾阳,使脾气不能化湿反而下陷,形成滑脱不止之证。湿热蕴结,并非绝对禁下,当以行气导滞,清热化浊,缓缓下之。如宣清导浊汤,枳实导滞丸等。或在方中佐入枳实、槟榔,或大黄1~2克后下,使胃肠通畅,邪有出路,其愈期自速,但苦寒峻攻之品在所当禁。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