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手机版
加入我们
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切换到宽版
用户名
UID
Email
记 住
找回密码
密码
立刻注册
快捷导航
民间中医网
民间中医网首页
中医论坛
民间中医网论坛
中医社区
中医社区各地名家医案荟萃
医人博客
博客
常见疾病
常见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购买VIP
中医理论 |
中医临床 |
中医学习 |
中医书籍 |
针灸推拿 |
中医本草 |
男性保健 |
女性保健 |
育儿知识 |
老年保健 |
佛家文化 |
儒家文化 |
重症辨析 |
中医养生 |
求医问药 |
中医饮食 |
中医畅谈 |
爱生护生 |
医药信息 |
休闲新闻 |
常见疾病 |
中医方剂 |
中药材网
搜索
搜索
热搜:
民间中医奇才
雪山来客
伤寒论
新冠
肾虚
湿疹
黄帝内经
乙肝
糖尿病
减肥
感冒
倪海厦
文章
帖子
用户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重视您的隐私
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包括第三方Cookie,以便网站正常运行和提升浏览体验。单击“全部接受”即表示您同意这些目的;单击“全部拒绝”即表示您拒绝非必要的Cookie;
全部接受
全部拒绝
拒绝后网站无法存储Cookie,会导致平台无法正常使用,请谨慎操作!(清除浏览器缓存即可恢复)
确定
取消
99华人网 民间中医网
»
中医论坛
›
中医社区
›
医人荟萃
›
中医博客荟萃
›
九十医翁路志正的博客
›
燥痹的辨证论治疗
返回列表
查看:
201
|
回复:
0
燥痹的辨证论治疗
[复制链接]
路志正
路志正
当前离线
积分
10
发表于 2015/9/29 22:46:18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燥痹:是以口、鼻、
眼干
燥、舌红乏津、唇红
干裂
、
皮肤干燥
或甲错、干硬、
低热
、关节
疼痛
或骨节僵硬、变形、累及肺、肝、肾、
胃肠
等多脏器、多损伤的
疾病
。属
风湿病
的范畴。
病之所发,是感燥热之邪(外燥、内燥)或湿寒内盛,蕴久化热、灼伤气、血、津液,致阴液耗伤,气
血亏
虚,甚则血瘐痹阻,经脉不通,或湿寒之邪阻滞经脉导致
气滞
血瘀
;湿寒之邪蕴久成痰,痰瘀相结,痹阻
经络
,
气血
不行,使机体表里、内外、上下、气血、阴阳失调,
脏腑
、筋脉、骨节、肌肤等组织失养而口、鼻、眼
干燥
,肢体关节疼痛而发本病。
治疗的原则,应从整体观出发,并根据其多重性与复杂性,以及患者的具体
临床表现
,采取相应的方法施治。在
滋补肝肾
、濡润脾阴、益脾
补血
、生津润燥、荣筋活络、宣痹止痛或
疏肝
健脾
、行气流湿、健脾益气、升阳和胃的同时,要时时顾护
胃气
,因
滋阴
之品多重浊粘腻,久用必有滋腻碍脾之虑,中土一败,百药难施。在养阴润燥之时,宜加入
活血化瘀
之品,阴津匮乏易致血瘀之故。湿寒阻滞者,要佐入行气疏郁之味,有
助湿
去寒解郁之功。用风药当用风药中的润剂,如此则无伤阴之虑。痰瘀互结者,则佐入祛踏痰化瘀之类。本病后期,常见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气阴两虚,阴阳两亏之候。当此之时,从
益气养阴
,阴阳平调,大
补气血
、扶正祛邪为要。
本病病程较长,症情顽固、多变。然用轻灵活泼之法辨证论治,缓缓图之,可达到满意的疗效。
[
概述
]
燥痹:是以口、鼻、眼干燥、舌红乏津、唇红干裂、皮肤干燥或甲错、干硬、低热、关节疼痛或骨节僵硬、变形、累及肺、肝、肾、胃肠等多脏器、多损伤的疾病。属风湿病的范畴。
病之所发,是感燥热之邪(外燥、内燥)或湿寒内盛,蕴久化燥化热、灼伤气、血、夤夜、致阴液耗伤,气血亏虚,使肢体筋脉失养,甚则血瘀痹阻,经脉不通而肢体关节疼痛;或湿寒之邪阻滞经脉,导致气滞血瘀,湿寒之邪蕴久成痰,痰浊与
瘀血
相结,痹阻脉络,使气血不行,水津不布,内致脏腑、经脉、
筋骨
,外致四肢、九窍、肌肉、皮肤皆失其濡养,从而机体表里、内外、上下、气血、阴阳失调,而见:口鼻
咽干
燥少津、眼干泪少、
口干
口渴
、饮而口干不解,并饮水不多,肌肤
干涩
、肢体关节疼痛,或关节微肿,屈伸不利、舌质红而
少苔
、
脉细数
或细涩等症;甚者眼角、口唇干裂、关节肿大变形等。若失治误治,贻误
病机
,使病情进一步发展,损伤脏腑,易导致多种
并发症
,如系统性
红斑狼疮
、
硬皮病
等。
近代医学认为,本病是慢性
炎症
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发病与自身免疫、感染、妇女
内分泌失调
和家族
遗传
基因有关。
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而以秋冬为多见。发病年龄,以儿童和青中年为多,且
女性
多于男性。
“燥痹”这一病名,在历代医籍中未见记载,但与本病相关的论说,则见于《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后,历代医家通过临床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各医籍“燥病”篇中有所补充和发展,而作为中医诊断病名,则首见于《路志正医林集腋》一书,次见于《燥病论治学》,后又被《中国痹病大全》收入。
[
病因病机
]
燥病之发,起因多端,然“燥”是主因,亦是病理变化之必然结果;痹是病变之机。其机理复杂,涉及多脏器、多系统的病理变化过程,是一全身性的疾病。
一、病因
(一)、先天禀赋不足
阴精失充
先天不足
;或素体为木形,火形之人,形体
消瘦
,内蕴
郁热
,血中伏火;或素为阴虚体质,易从燥化、热化。
(二)、天行燥烈之气
天地之气,
燥气
当令,或就久晴无雨,骄阳似曝,干旱燥盛,大地
皲裂
,沟河水竭,禾稼枯萎。人居其间,身被燥烈之气所困,津液被灼,体内阴液亦遭其戕伐而发为燥病。
(三)、湿热邪毒销铄
外感温热邪毒,久恋不去,内陷
营血
。
热毒
炽盛,燔灼气血,伤阴耗液,致机体失养,
血脉
瘀阻,燥瘀互结。
(四)、寒湿内蕴,化燥生热,或湿阻寒凝,痰瘀互结,阻滞经脉;外感寒湿之邪,或后天失调,饮食不节,贪凉
饮冷
;久病内伤,致脾肾两虚,气化、运化失职,湿寒内盛。湿阻寒凝,气机不畅,经脉痹阻。湿寒久蕴成痰成饮,痰浊与瘀血相结阻滞经络,致气血不行,水津不布;或郁久化热,
伤津
化燥而成。
(五)、过食
辛燥
之品
过食物辛燥、油腻、香燥之品,或补益失宜,过用辛热参、茸之类。损伤
脾胃
阴津,致津液不布,燥毒内生而成。
(六)、化学药品毒害
久服某些化学药品;长期高温作业,或在工作中接触有毒害的物质,如:工业废气,空气污染,或误食被
农药
污染或农药残留的粮食、蔬菜、瓜果等食品……,积久
蕴热
化燥酿毒,致气、血、津、液代谢失调,燥病由生。
(七)、居处环境失宜
久居烈风沙石之域,自然环境干旱少雨,或饮用水中缺少某些微量元素,导致机体阴液不足而成地域性燥病。
二、病机
(一)、燥伤肺阴
肺气
痹阻
肺居上焦,其位最高。肺主气、司呼吸,主皮毛,开窍于鼻,
咽喉
为其的门户。燥烈之邪气伤人,肺卫首当其冲。肺喜润而恶燥,肺津受戕则咽干
鼻燥
,上逆而咳,甚则痰中带血;肌肤失其濡养而皮毛憔悴,肌肤局部
麻木
不仁或隐痛,甚者皮肤甲错,皲揭。肺与
大肠
相表里,大肠津亏则无以行舟,而
大便
燥结
。
(二)、燥伤心阴
心脉
痹阻
外感温热燥邪,或情志内伤,五志化火,久恋不去,灼伤心阴,致阴血亏虚,心脉痹阻而见胸们
胸痛
,
心烦
不宁,夜寐不安,口干舌燥少津。舌质暗红或有瘀斑,
脉细
数或细涩等。
(三)、燥伤
胃阴
脾虚
肌痹
外感燥热之邪,或思虑过度,劳倦内伤;或
温病
及慢性疾病内耗,损伤脾胃阴血津液,致阴
虚火
旺而见:
胃脘
灼热,心烦嘈杂、饥不欲食,食入不化,肌肉消瘦,四肢痹痛,神倦乏力等症。
(四)、脾气不升 水精不布]
外感寒湿之邪,内以贪凉饮冷、思虑、用脑过度,久则损
伤脾阳
。
脾阳
不升,则水精不布而见
口干咽
燥,渴思热饮,然饮水不多,饮而口干不解。头
目眩
晕,沉重如裹,脘闷不饥,
腹满
而胀,倦怠无力,下肢沉重,便干或溏,
尿少
。脉
沉细
或沉细色等。
(五)、燥伤肝阴 筋脉痹阻
肝主筋
脉。藏血,主疏泄,喜柔而恶燥。肝阴虚则木失滋荣,
肝阳
易亢而症见:
头晕
目眩,筋脉失养而四肢麻木,疼痛、
拘急
、关节屈伸不利等。
(六)、燥伤肾阴
肾精
亏虚
温热燥病久治不愈,必耗伤肾饮。
肾主五液
,肾精匮乏,则失其所主,致
腰膝
酸软、口干咽燥,五心烦热,骨节痛烦。若燥瘀互结,
络脉
痹阻,肢体,关节隐隐作痛,活动受限,甚则骨质损害,手、足肢节
萎缩
、僵硬、变形、失用等症。
[
辨证论治
]
一、燥伤肺饮 肺卫痹阻证
临床表现:口干鼻燥,
胸闷气短
,咽痒干咳,痰少而粘,不易咯出,或痰中带血,量少色暗,或声音嘶哑,午后颧红,潮热
盗汗
,手足心热。形体消瘦,皮肤干燥,毛发不泽,或肌肤麻木不仁。舌质红或光剥,苔少乏津,脉细数或沉细涩。
治法:生津润燥,轻清
宣肺
。方用
清燥救肺汤
加减治之。(《医门
法律
》
生石膏
霜
桑叶
人参
胡麻仁
麦门冬
阿胶
(烊化)
枇杷叶
甘草
)
二、燥伤肺阴 心脉痹阻
临床表现:
心悸
怔忡,心烦不宁,夜寐不安,
多梦
易惊,胸膺
闷痛
,或痛而灼热,或痛引肩背及手臂内侧,时作时止;口干舌燥,五心烦热、盗汗、便干尿黄、舌质红少津,或
舌暗
紫,边有瘀点、瘀斑、苔薄而黄,脉细而数,或细涩兼结、代。
治法:益气养阴,生津润燥,方用生脉散(《内
外伤
辨惑论》人参
麦冬
五味子
)和加减
一贯煎
(《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火证
治法》
生地
芍药
麦冬
熟地
知母
地骨皮
炙甘草
)临证变通、增减。
三、燥伤胃阴 脾虚肌痹证
临床表现:口干咽燥,吞咽干涩,饥不欲食,或食入痞胀,胃脘嘈杂、隐隐作痛,或
呃逆
干呕,形体削瘦,四肢无力,甚或肌肉僵硬、萎缩、大
便秘
结。舌质暗红,无苔或苔薄而黄,唾少乏津,或光红无苔。脉细数或细涩。
治法:养脾益胃,生津润燥,方用养脾润胃汤()
口干
,
气血
,
临床表现
,
干燥
,
脉细数
,
皮肤干燥
相关帖子
•
中医大家张锡纯:论治中风有特色!
•
谈西医血液循环与中医经络气血的关系
•
人体是怎样生病的?
•
阴阳九针:通天彻地第一针
•
怎样辨证论治?(续)
•
经方治胃胀口干舌燥一例(答案已公布)
•
从脉用药之二十七:治无病需补养例
•
中医可以治愈血液病的原理
•
经方的精髓是见病知源,非见症用药
•
中医的治病、调理、气血都是在干啥?不可不知
回复
举报
返回列表
积分 0, 距离下一级还需 积分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