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 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注册
查看: 486|回复: 0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园机活法——是中医辨证论治之真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9 23:28: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辨析方法,为仲师所首创。缘一病之中有不同证,数病之中在某一阶段可现同一证候,故有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之设,然证之临床实际,由于患者在禀赋有厚薄,体质有强弱,地域有五方,病因病机有不同,病程有短长,症状表现有轻重,精神情志有哀乐,病势有进退等差异,往往寒热错杂,虚实兼夹,其治绝非一方一药所能收功,须三因治宜,伏其所主,先其所长,知常达变,机圆法活,能提高疗效,兹举淋病述之。
  清补兼施治膏淋
  徐×,女,39岁。1975年8月19日来诊。据述:尿频尿急、尿痛已40余日,自觉无明显诱因,经北医诊为“泌尿系感染”,经抗菌消炎治疗效果不明显而转我院门诊。现腰酸作痛,小便淋漓不畅,有不尽感,小腹坠胀,尿后阴道灼热,色浑浊上浮油脂,心烦意乱,头晕目眩,两目干涩难睁,视物昏花,两足轻飘无根,经来提前,量少色黑,两颧有黑斑较重近一年,舌体瘦质暗红,苔薄白,语言无力,脉沉细小数。
  辨证分析:患者主诉为尿急痛,病位在下焦,肾与膀胱,病因为湿热交结,气化不利,故尿频、尿急、尿痛,小便不畅;腰为肾之腑,足太阳经行于腰背,二者相为表里,肾气虚故腰脊酸痛;《望诊遵经》谓:“两颧为肾之所主”,两颧黑斑多为肾阴肾精不足。水不涵木,肝失所养,则两目干涩,视物昏花,下元不固,则阴精下流,而尿中浮有脂膏;经来前期,量少色黑,均为肝肾亏损,冲任失调所致,总之,肾精亏虚为本,湿热蕴结膀胱为标。急则治标,先清热渗湿,少佐补肾之剂。仿萆薢分清饮化载。
  处方:白花蛇舌草,净连翘龙胆草桑寄生怀牛膝等中药,水煎服,6剂。
  禁忌:忌食辛辣肥甘,饮食宜清淡;服药2小时内忌饮茶。
  方解:本方以萆薢为君,分清泌浊;胆草清热燥湿为臣;蛇舌草、连翘清热为佐;少佐寄生、怀牛膝滋阴补肾,以防上药过利伤阴;乌药辛温,上入脾肺,下入肾经,直达病所,以温散膀胱冷气,而止小便频数,以为之使,更防连翘、胆草之苦寒,起相辅相成之用。
  1975年8月25日第二次诊。
  进药后,尿频、尿急、尿痛、尿后烧灼感均有好转,腰痛见缓,唯夜寐不安,两目干涩,腹胀矢气频作,排出不畅,畏热,口干不欲饮,但为利尿而强饮,苔脉如前。
  既见效机,治宗前法,佐以肃肺坚肾之品,盖肺为水之上源故也。前方去胆草、连翘,加枇杷叶芦根,水煎服, 6剂。
  1975年9月1日第三次诊。
  药后少腹坠胀作痛,尿频,尿色清长,已无油脂,腰痛等证明显好转,但小便后余沥不尽,夜寐不安如前。更感肢倦神疲,行走无力,腰部发冷,舌胖质暗,舌光少苔脉细尺弱。为患者标证已蠲,本虚始露之征,宜益气补肾,养阴利湿
  处方:生山药莲子肉,炒杜仲旱莲草地骨皮猪苓阿胶,泽泻,水煎服,14剂。
  1975年9月22日四诊
  药后诸证明显好转,仍有咽干口燥,不欲饮,排尿偶有灼热不适感,为气化不及,津不上乘,余热未清所致。以上方加入益智仁,以助气化,15剂,2日1剂,水煎服,以巩固之。
  益气阴补脾肾治劳淋
  高××,女,44岁,1976年4月3日初诊。
  据述腰痛,尿频尿急,间断发作已4年,近加重20天而前来求诊。
  现病史:四年前,突觉腰痛,尿急尿频,少腹坠胀,曾到医院检查,诊为“泌尿系感染”,经服药基本控制。但每于外感、受凉、劳累、情绪激动,饮食不谨等情况而反复发作,颇以为苦。20日前因劳又作,尿液检查:蛋白±,红细胞2~3(行经期)。白细胞20~30。现证:腰脊酸软,少腹坠胀尿频尿急,淋漓不畅,口干,口渴喜饮,心悸气短,语言无力,手指麻木,纳谷不馨,肢体倦怠,畏冷,自汗不止,白带量少但有腥味,舌体胖,质淡,苔中部白腻,面色晄白,脉来细弱尺甚。
  辨证:气阴不足,脾肾两虚,夹有湿热。
  治法:益气养阴健脾补肾,佐清湿热。
  处方:炒白术,炒山药,淡附片,炒菟丝子熟地,炒白芍土茯苓,鸡冠花,仙灵脾等中药,水煎服,7剂。
  分析:肺为水之上源,汗为心之液,方中中药益肺气养心阴,以澄源流又能止汗;脾为水之堤防,取炒白术,山药等以健脾助运,堤防固则水道利;肾与膀胱相表里,肾阳不足气化不利,则小便不畅,故用淡附片、熟地、菟丝子、鸡冠花以清渗湿热。全方之意,重在益气阴、温补脾肾,肺之气阴足,则清肃之令行,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肾阴充,少佐清渗,则气化复而水道利。
  1975年4月11日第二次诊。
  药后腰酸痛,小腹下坠,畏冷自汗,口渴,心悸气短等症均缓。唯尿后仍有余沥,神疲指麻,纳呆寐差,虚烦不安如故,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为气阴见复,而气血两复之征。宗上法,原方加减。
  上方去土茯苓、熟地、鸡冠花,加桂枝夜交藤,炙草,生姜大枣为引,水煎服,14剂。
  1975年5月15日三诊。
  进上药,腰痛带下、心悸、指麻等症均杳,夜寐得安,胃纳见开,前天月经来潮,量质正常,虚烦亦随之消失。唯小腹仍有下坠感,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既见效机,宗方续进14剂。后以此方少事增损,迭经15诊,以归脾丸、金匮肾气丸缓图,历时3月余而告愈。
  益气阴 滋肝肾治气淋
  张××,女,48岁,1976年4月3日初诊。
  患者尿频、尿急、涩痛,少腹胀满,经常反复发作已四年,每于生气、劳累,心情烦躁而诱发。曾在医院诊为“慢性肾盂肾炎”,经用西药治疗效果不著而来我院门诊。
  近因家务琐事生气又作。现口干咽干,五心烦热,心烦失眠,少腹坠胀,腰酸痛,小便涩滞,余沥不尽,伴两胁胀满,神疲肢倦,纳谷呆滞,便秘量少,舌体瘦,质暗红,苔少而燥少津,脉细弦小数尺弱,
  辨证:肝郁气滞,化火伤阴,肾虚而膀胱热,为气阴两虚,肝肾不足之候。
  治法:益气养阴,滋肾柔肝以治气淋。
  处方:
  1.石斛、炒山药、生白术、熟地、制首乌当归、炒白芍、盐知柏、醋香附川楝子、炙草等中药,7剂水煎服日一剂
  2. 茶饮方:
  小麦、绿萼梅、玫瑰花、八月扎、生谷麦芽甘草等、7剂水煎服日一剂
  方解:二冬、石斛为君,以益气阴为君;熟地、制何首乌、山药、白术、当归、白芍滋肝肾,调脾胃为臣;金铃子散行气消胀,活血止痛为佐;盐知柏入肾而清膀胱湿热为使。共奏益气阴,滋肝肾,行气血,缓急止淋之功。茶饮方,除益气养阴外,用小麦以养心除烦,利溲通淋;绿萼梅、玫瑰花柔肝醒脾,行气开郁,标本兼治。
  1975年4月13日复诊
  药后口干咽燥、心烦易怒、神疲胁胀、小腹坠胀、小便淋漓见畅,夜寐少安,唯纳呆不饥,夜寐不实,腰酸,小腹坠胀感时作,尿后余沥不尽,舌脉如前。
  病程既久,涉及心脾肾多脏腑,虚实兼夹,寒热错杂,非一时所能愈。既稍见机转,步前方加乌药6克,以直入肾经,暖膀胱,止小便频数为反佐。14剂水煎服日一剂
  1975年5月3日三诊
  进上药诸证大减,胃饥思食,但恶油腻,夜寐见酣,精神见振,腰酸痛少减。尿后仍有余沥,舌质嫩红,苔淡白,脉细弦尺弱。为气阴未复,肝肾得滋之佳兆。宗上方加减。
  上方去熟地、金铃子散、盐知柏,加茯苓、益智仁、女贞子、炒枳壳、14剂水煎服日一剂
  茶饮方加生谷麦芽,以助生升之气,疏肝和胃。
  1975年5月20日 四诊
  药后诸证明显好转,饮食增进,精神日充,腰酸、少腹坠胀、尿后余沥亦见轻减,面转润泽,舌质红活,苔薄白,脉来细弦。既见效机,乘胜再进14剂。
  此后迭经18诊,以上方增损,后以金匮肾气丸、加味逍遥丸、河车大造丸等丸药巩固,历时三月余,终获收功。
  以上三案,都有尿频、尿急、尿痛、少腹下坠、尿有余沥等证,均属中医淋证范畴,例一病程较短,正值壮年,舌脉表现偏实为多,故初以清热渗湿泌浊法;例二病程较长,气阴已伤,且伴有神疲乏力,脾肾阳虚,气阴不足之候,其治益气养阴,健脾温肾之剂;例三病程亦长,涉及心肝肾等多脏腑,重在益气阴,滋肝肾之阴。临床症状错综复杂,虚实兼挟,不可拘泥于一法一方,须知常达变,灵活变通,始得中医辨证论治之精髓。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返回顶部